货币供给内生性

货币供给内生性
货币供给内生性

浅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

中央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电子货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肯定会越来越难。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需求的上涨,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小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比较强的投资效应, 而消费效应却比较弱。我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所折射出的是我国现有的整个金融体系的构造性问题,掺杂着许多向市场转轨期的制度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在涉及货币政策时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考虑。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基础货币中央银行

一、引言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是货币理论发展史上争论已久的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 主流货币理论建立在货币供给外生的基础上, 认为货币供给是一个完全决定于货币当局主观意愿的外生变量,不受其他经济因素的制约。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需求决定供给, 即货币供给是由企业和家庭的信贷需求内生决定的, 它受制于经济体系内的众多因素( 如产出、物价、利率等) , 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大小, 只能被动地根据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投放货币。20 世纪80 年代末, 随着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很多国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和各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我国的特殊经济体制,本文将从我国独特的地方来解读其内生性问题。

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早期货币内生性理论

1.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观点。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在1959 年提出的关于货币体系运行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将货币定义为“流动性”之外,还指出流动性的最重要来源是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使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变得毫无意义。这些金融机构具有比银行更低的准备率,一旦人们的资产选择发生变化,银行的存款负债就有可能被转移到这些金融机构中,于是整个社会的现金准备尽管未变,信用却得到了扩张。决定整个社会支出的是整个流动性状况,而不仅仅是货币供给。只有对经济的一般流动性加以控制才能获得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拉德克利夫委员会所实际主张的是,货币供应是内生的,因而它是不受货币当局控制的。

2. 格利和肖(Gurley&shaw)认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充当信用中介的过程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创造某种形式的债权。货币系统和非货币中介机构的竞争取决于它们创造的金融资产间的替代程度,而货币、非货币间接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这就使货币供给不再仅仅取决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据此,他们证明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而不是一个外生变量。

3. 托宾(Tobin.James)认为由于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区别日渐消失,货币越来越多地决定于经济过程的内部变动,即成为内生变量,从而使人为的对

货币供给的“外生”控制日渐失去有效性。随着金融机构的多样化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使货币的供给函数变得复杂,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以及社会大众对资产结构的选择,都对社会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因而并非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

(二)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1.适应性内生供给理论:认为当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储备不够充足时,中央银行必须适应性地供给,否则金融结构将不稳定,甚至危及整个经济。持这种观点的有温特劳布、卡尔多、莫尔等。

2.结构性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非借贷准备金增长,这限制了银行对可得到的准备金数量的约束,此时,金融机构额外的储备通常是在金融机构本身内产生的,通过创新的负债管理在联邦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CDS 市场上借入资金。持这种观点的有罗西斯、派尔利(Palley)等。

(三)我国学者的理论分析研究

自1984年我国建立二级银行体制以来,我国学者对货币供给的性质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谢平和俞乔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和总准备金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由货币需求影响和决定的。万解秋和徐涛从货币乘数的角度出发,认为银行和居民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的反应改变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从而使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孙伯银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 1997年以前,中国的货币供给是以政治内生性为主的,而1997年之后则是以市场内生性为主的。

三、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

(一) 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分析

根据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为: M = B* K ( M 表示货币供应量, B表示基础货币, K 表示货币乘数), 即货币供给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 且具有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一般来说, 货币当局能够完全控制基础货币, 但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忽快忽慢, 很不稳定。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两条: 一是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二是外汇占款。

1、再贷款与再贴现贷款。我国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额度等于货币发行量和存款准备金之和。1995年以前, 再贷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占央行总资产的60% 。当商业银行普遍要求中央银行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贷款时, 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衰退, 不得不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这种“倒逼机制”使得我国货币供给初现内生性。其次,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机制不完善, 企业缺乏契约观念, 商业票据还没有普及, 没能形成一个发育成熟的票据贴现市场, 所以, 我国再贴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因此, 央行再贴现贷款占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比重很低, 使得基础货币的调控作用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2、外汇占款。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传导机理可以表述为: 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近年来, 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巨额外资流入我国,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而我国实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因“管制有余而浮动不足”, 实质上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为了保持汇率稳定, 中央银行必须大量购入外汇, 以满足货币需求, 迫使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发放, 呈现出“货币发行美元化”的怪现象。这就从外汇渠道使人民币发行具有一定的刚性, 这势必增强基础货币发行的内生性, 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主动性。综上所述, 中国基础货币的供给具

有一定的内生性。中央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电子货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肯定会越来越难。

(二) 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分析

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也是央行成功控制货币供给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中央银行能够决定基础货币量的前提条件下, 如果货币乘数稳定,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准确控制货币供应量; 反之亦然。货币乘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 C为流通中的现金, D为银行存款, R1和R2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分子、分母同时除以D, 即得到:

其中, c代表现金漏损率, r1 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2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可见, 货币乘数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因素的影响。因为中央银行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所以, 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主要受由商业银行行为决定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由非银行企业和公众决定的现金漏损率的影响。

1、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一般来说, 市场利率越高, 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越小, 银行能够获得流动性的渠道越多, 成本越低, 所愿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就越少。反之亦然。市场利率差的高低、出现流动性的可能性以及资金的获得成本等这些复杂因素, 往往是中央银行难以控制的, 这就必然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力度。

2、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是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 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 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现金漏损率高低与现金需求量的大小有关, 现金需求量主要是受公众的流动性偏好这些复杂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我国, 现金漏损率是由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共同决定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现金漏损率一直较高, 但近十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公众的不确定预期、银行利率持续降低和金融创新等原因造成的。这些都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 也造成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三) 货币流通速度的内生性分析

自1993年以来,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从货币流通速度V = GDP /M2来看, 直接原因就是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快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首先,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住房体制、医疗体制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尚未完成, 再加上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冲击, 使原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人们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预期陡然增加。出于预防性动机, 人们往往倾向于减少当前的货币支出,持有更多的货币资产, 造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其次, 近年来, 我国实行一直宽松的货币政策, 导致银行利率极低, 降低了货币的持有成本, 增强了居民的持币待购心理, 也会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三是由于我国的货币化进程尚未结束, 大量货币被不断扩张的经济体所吸收, 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货币供给的扩张效应。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供给在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性质,同时也表明了央行在这上面丧失了一定的主动性。下面将从更具体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原因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

虽然多年来一直强调人民银行的权威性和超脱性, 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一直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主要的因素是财政的预算冲击和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的倒逼机制, 另外由于我国特定的人事管理制度, 使各级政府对人民银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商业银行的倒逼机制

在我国成立政策性银行以前, 商业银行不仅承担着商业性贷款, 而且同时还承担着政策性贷款的任务, 容易形成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在成立政策性银行以后, 政策性贷款业务从商业银行中剥离出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倒逼的作用。但由于资金短缺, 政策性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正常运行不得不继续向中央银行和各个商业银行寻求资金来源, 这事实上仍然给商业银行留下了倒的机会, 迫使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

(三)外汇储备占款影响基础货币

外汇储备的增加, 导致基础货币以外汇占款的形势被动性的增加, 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 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是非自主性的。同时, 由于比较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央行必须吸纳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外汇供求差额, 以维持供求平衡。央行在外汇公开市场买入外汇的同时, 相应投放了基础货币, 因此会对货币供给产生扩张效应。从本质上说, 这部分货币投放是与产品出口或国际资本流入联系在一起的,是经济对外部门的扩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反应, 其变动具有内生性, 由此导致的货币供给也具有内生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一方面有来自汇率制度安排上的原因,即强制结售汇制与固定汇率制下基础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以及政策性贷款带来的内生性,表现为在从商业银行分离出政策贷款任务以后,央行依然必须满足政策性银行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来自市场方面的原因,正如后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供给内生的观点那样,企业与个人的信贷需求反过来决定基础货币的供给以及整个货币的供给。当然这是在1994年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因而,可以说我国货币内生性的成因要比西方国家面临的复杂一些。因而在考虑相应对策时也必须考虑这些不可忽视的制度因素,并且可以预期,随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健全,由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货币内生性会越来越明显。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周期的状况来安排货币政策,以及其它相关政策。因为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市场化的进程,信贷需求反过来决定基础货币的供给的市场内生性会越来越明显。在市场景气预期不看好的情况下,单纯扩张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徒劳的。因此,做好对整体经济趋势的预期很重要,并且应该把政策的重心放在如何改善人们的预期,改善投资环境,拉动消费等环节上。例如,央行可以加强尝试对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政策工具的

使用,适时传递货币政策的信号,正确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

第二,关于解决政策性贷款牵制货币供给的问题,其中尤其是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占款问题,必须从基础的农业制度安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考虑,而不能将视角局限在货币信贷政策上。

第三,逐步转向以利率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以减少对!" 总量以及信贷量这些内生变量的过分依赖。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的建立来进一步构筑利率机制赖以形成的市场平台与制度安排,从而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只有当真正活用了利率这个变量之后,才能更加有效率地诱导公众、企业的投资、信贷需求,拉动整个经济有效率地增长。

第四,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产权、控制经营权的制度改革,以减少由于金融体系制度安排与整个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不相兼容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让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主动地去预测、管理风险,去诱导真正有效的信贷需求。

第五,我国汇率制度的安排是带来这一内生货币难题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最敏感的一个经济焦点问题。但汇率制度的安排已经超出了本文所分析讨论的范围,因为它同时还是涉及我国经济内外平衡的总体目标甚至国际利益分配与权衡等政治性因素,需要更加一般均衡的视角与智慧对之进行解析。不过,可以考虑改革我国的冲销体系,用在公开市场发债等形式来拓宽冲销渠径,与之相配套措施就是加快货币市场的建设,建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等金融平台的问题,让现在规模极为有限的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业务得到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从而使冲销体系更有弹性,而不必一味压缩已经非常被动的再贷款渠径。

第六,将法定准备金率作为控制货币供给量最优的变量。外汇占款量FE与央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量RC对M影响虽然大,但实际上央行为了维持现行汇率制度而对其不具自主控制的能力,因此在我国目前汇率制度以及利率制度状况不变的前提下,用来控制货币供给量最优的变量是法定准备金率

参考文献:

[1] 田登月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从基础货币角度分析内生性Economic & Trade Update Vol. 5 Sum. No. 81 Oct.2007

[2] 何林吕红娟何炼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

[3] 曹跃群蒋为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高货币与经济波动-基于1952-2007年的实证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4] 刘巍饶光敏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理论分析与实证评述海南金融2006年第1期

[5] 易纲. 中国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1984-1993.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1996.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和内生论的研究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研究 摘要:根据对“货币供给是否由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货币理论可以分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种。货币供给外生论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内生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本文将介绍国外学者对于货币供给外生论与内生论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还要讨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的争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额;进出口;内生性;外生性 一、货币外生论和内生论的含义及其差异 外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内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两者之间的差异:两者本身就是一种对立的身份出现,所以两者在基本方面来看都是呈现两极分布。 二、国外研究 (一)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1.古典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古典经济学家实际上都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他们的货币是金币,黄金的生产与经济的运行没有直接的内生的联系,按照费雪和庇古的货币数量说公式,都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商品的价格决定货币的供给。产出的多少为制度和技术因素所决定,既不受货币数量恩德影响,也不影响货币的数量。 2.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凯恩斯明确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自主地变动货币的供给量,调节利率。没有中央银行的决策,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不会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运行的状况下不会自发地影响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在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的图形中,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它与利率和实际经济的运行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3.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方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高能货币H、存款与准备金率D/R和存款与通货比率D/C,虽然分别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和公众的行为,但其中,货币当局能够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

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_省略_探讨_基于联立方程回归的实证研究_杨旭

第12期(总第349期)2012年12月 财经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12(General Serial No.349) December,2012 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 与外生性问题的再探讨———基于联立方程回归的实证研究 杨旭,冯兆云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对此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思路与实施效果,因此需要我们给出清晰的回答。目前,对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与否的问题虽然已多有论述,但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外生说”缺少实证检验,“内生说”虽有大量的实证检验,但所采用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存在严重的缺陷,这包括:(1)它偏离了经济学关于判断货币供给内生或外生的标准;(2)它在确定解释变量时具有太大的随意性。为此,本文首先明确了判断标准;其次使用TSLS方法对我国货币的供求函数同时进行了估计。按照明确后的标准,估计的结果显示我国货币供给在现阶段依然是外生的。最后澄清了关于货币外生供给的一些误解。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单位根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2-0052-08 我国的货币供给究竟是一个内生变量还是一个外生变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思路与实施效果。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就意味着央行可以主动地、相机抉择地控制一国的货币数量,进而影响一国的整体经济。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则意味着央行无法单方面地控制货币数量,因此单纯的货币政策无法产生可预计的结果,对经济的干预需要央行与政府共同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和收入政策。显然,如果央行主观认为货币是外生的,但客观上却是内生的,那么货币政策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甚至对经济体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需要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与否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文献综述 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里,任何一种商品,其均衡价格与数量都是由其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货币也不例外,它的价格(即利率)与数量(货币余额)也是由它的需求与供给决定的。但比较特殊的是,主流的经济学教科书大多认为,货币的供给是外生的,即货币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1]-[2]。 然而,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关于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认为货 收稿日期:2012-07-20 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收入差距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算机模拟分析”(2011JBM237) 作者简介:杨旭(1974-),男,北京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E-mail:x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e5218810.html,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比较 张曙光 货币理论的新视角 宁咏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以下简称《内生》)是一部有关货币问题的理论性著作,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与主流货币理论不同的理论框架。可以说,作者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新的理论和新的学派都是在向传统理论和主流理论的挑战中产生的和发展的,都是在对名流大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当中涌现和成长的。因此,一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批判史(张曙光,1995)。这是由理论发展本身的逻辑决定的。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其对象都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运动过程。一种理论其所以成为主流,一个学者其所以成为名家,就在于其理论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对象作出更全面的描述和更深入的解释,因而有更多的人进行学习和研究,由这种理论分析中得到的政策结论,能够解决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某些重大的关键问题,因而能够得到经验的检验,并获得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对传统的主流理论进行挑战,要对名流大家的观点进行批判,首先要找到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和切入点,由此出发,看看传统理论和名家学说提出和解释了哪些问题,忽略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解释对了,哪些问题解释错了,哪些解释还不够全面。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说,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就能作出自己的理论创造。《内生》就具有的样的特征。 在现代经济学中,主流货币理论主要是指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外生性的基础之上的。所谓货币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其对经济运行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是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实现的。因而,货币被帕廷森称为神赐的食物吗哪(manna),或者如弗里德曼所言,是从直升飞机上抛撒下来的。这样,在主流货币理论的理论模型中,并没有为货币数量的决定或货币供给留下什么位置。 主流货币理论的形成始于凯恩斯《通论》的发表。在《通论》中,凯恩斯使用了货币外生性的假设,由于《通论》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凯恩斯主义遂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凯恩斯的外生货币理论也就成为主流货币理论。货币主义虽然在理论取向和政策主张上与主流凯恩斯主义相对立,从主张政府干预转向经济自由主义,从重视财政政策到突出货币政策,从实行“相机决策”的政策方式到主张“常数货币政策规则”,但在货币外生性这一基本理论假设上,其与凯恩斯主义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只是主流货币理论中的不同派别。 在主流货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有不少经济学家对货币外生性提出过质疑,也对货币内生性作出过一些分析和说明,如果以《通论》的出版为界,早期有银行主义学派中的图尔、威尔逊、富拉顿等,马克思,《货币论》时代的凯恩斯以及熊彼特等人,后期有卡尔多和“拉德克利夫报告”、格利和肖、托宾以及后凯恩斯主义者戴维森、温特劳布、明基斯、摩尔、罗西斯等人。很明显,前者未能成为主流,后者则由于内容上的缺陷和观点上的分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提不出一个可与主流理论相抗衡的新的货币理论。 《内生》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主流货币理论进行挑战,并力图提出一个研究货币问题的新思路,构造一个内生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首先,《内生》从货币的生产性出发,将生产的货币经济与交换的货币经济相对应,扩展了货币需求的内容,把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找到了货币存量和流量相结合的途径,使研究的重点从货币的使用转向货币的创造,为内生货币理论奠定了独立而坚实的基础。进而,作者详细分析了货币供给的创造过程,并区分了不存在中央银行和存在中央银行的两种情况,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说明了货币供给的内生过程。为了给这一理论分析寻求经验支持,《内生》不仅从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一般地考察了金融机构的行为,而且从货币供给的制 度特征、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对中国的货币供给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基础货币内生性的宏观经济模型和超额准备率的

货币供给内生性

浅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 中央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电子货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肯定会越来越难。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需求的上涨,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小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比较强的投资效应, 而消费效应却比较弱。我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所折射出的是我国现有的整个金融体系的构造性问题,掺杂着许多向市场转轨期的制度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在涉及货币政策时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考虑。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基础货币中央银行 一、引言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是货币理论发展史上争论已久的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 主流货币理论建立在货币供给外生的基础上, 认为货币供给是一个完全决定于货币当局主观意愿的外生变量,不受其他经济因素的制约。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需求决定供给, 即货币供给是由企业和家庭的信贷需求内生决定的, 它受制于经济体系内的众多因素( 如产出、物价、利率等) , 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大小, 只能被动地根据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投放货币。20 世纪80 年代末, 随着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很多国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和各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我国的特殊经济体制,本文将从我国独特的地方来解读其内生性问题。 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早期货币内生性理论 1.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观点。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在1959 年提出的关于货币体系运行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将货币定义为“流动性”之外,还指出流动性的最重要来源是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使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变得毫无意义。这些金融机构具有比银行更低的准备率,一旦人们的资产选择发生变化,银行的存款负债就有可能被转移到这些金融机构中,于是整个社会的现金准备尽管未变,信用却得到了扩张。决定整个社会支出的是整个流动性状况,而不仅仅是货币供给。只有对经济的一般流动性加以控制才能获得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拉德克利夫委员会所实际主张的是,货币供应是内生的,因而它是不受货币当局控制的。 2. 格利和肖(Gurley&shaw)认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充当信用中介的过程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创造某种形式的债权。货币系统和非货币中介机构的竞争取决于它们创造的金融资产间的替代程度,而货币、非货币间接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这就使货币供给不再仅仅取决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据此,他们证明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而不是一个外生变量。 3. 托宾(Tobin.James)认为由于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区别日渐消失,货币越来越多地决定于经济过程的内部变动,即成为内生变量,从而使人为的对

我国货币内生性原因

三、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原因 内生性货币供给使得中央银行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奏效。导致我国货币供给 内生性,从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控制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存款外流程度、商业银行经营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居民收入、市场 利率、金融资产多元化程度、对未来预期等因素会影响持有金融资产的行为,导致居民现金持有量发生变化。而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和现金漏出是影响货币乘数的重要变量,⑥二者随经济内生变量的波动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测性;同时,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以及社会公众行为偏好等因素,也会导致货币乘数的长期不可测。 (2)在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和投融资体制的缺陷,财政和企业的 预算软约束在投资饥渴症的刺激下,必然转化为银行信贷的软约束,从而形成“适应性内生货币供给”式的“倒逼机制”,导致信贷规模失控;另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存在破产的风险,因此它们对利润的关心远远超过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当前,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监管指标还不尽科学,例如,当前存贷比指标监管还未采用日均存贷比,⑦这被认为是银行过度放贷冲动和月末恶性揽储大战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和库存现金的减少使得银行系统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则不得不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3)我国的国债市场还不完善,中央银行可用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资产又十分短缺,只能做 投放短期资金的单向操作,难以通过逆回购业务收回基础货币,因此灵活性受到束缚。由于缺少较好的投资渠道,持有大量国债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将国债视为优质资产而不愿出售,这些都使得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从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中央银行开办公开市场业务的难点还在于其独立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4)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外汇管理上实行的是“强制结汇,意愿售汇” 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从而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增加的主要渠道。本文认为,从本质上讲,我国所面临的不是外汇占款问题,而是进口商品的占款问题。我国每年的外贸赢余在扣除了各出口企业外当代财经2012 年第6 期总第331 期 66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Economics 汇留成之后,外汇占款造成的人民币投放远远无法弥补进口商品所造成的人民币占款。同时,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进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据的买卖(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加重了货币短缺,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强。这样还会导致热钱的大量流入,加重外汇占款的程度。再加上其他的诸如走私进口、假进口(骗取外汇)、出口转进口等,以及其他地下经济所转化出来的对人民币的需求,这都是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难以考量却又影响巨大的因素。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2011-11-16 摘要: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对198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生成机制,认为货币内生性造成的供给量过度增加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一个原因。文章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央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增加是使得货币供给量内生增加进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从政策层面上应该改革汇率制度和信贷投放制度,使得货币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内生货币,后凯恩斯主义 一、引言 过去几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加大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接近9.6万亿元,截至2009年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32.4%和27.7%,比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分别提高23.3和9.9个百分点。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从1985年以来一路攀升,广义货币量从1985年的4146.3亿元到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长了将近80倍,但与此相反,货币流通速度却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1.74下降到2009年的0.55,如图1所示:

图1 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货币流通速度在中国持续下降与货币供给量增加,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杜子芳(2005)认为货币供应量(M2)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沉淀率在现阶段维持较高水平,将货币供应量过大归咎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不合适。孙健、辛然(2002)认为经济的货币化、中央银行货币的过量发行、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制度性紧缩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原因。易纲(1996)认为在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原因产生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唐兴国、徐剑刚(2006)认为,外资流入使货币当局的对外资产迅速增加,造成潜在的货币供给压力,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总的来看,国内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对货币流通速度有很大影响,但分析好像侧重于经验和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到货币供给内部去细分影响因素,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角度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分析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关系。 二、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模型

MIU+CIA+内生货币+新货币经济学Model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IU Model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oney in the utility Function或MIU Model) [编辑]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的概述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由塞朝斯基(Sidrauski,1967)首先提出,模型假定行为人的效用既来自于对物品的消费也来自于对货币的持有。持有货币能够直接带来效用的原因在于货币的使用在“需求双向不吻合(No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的交易中减少了购物时间,而时间是能够为人们带来效用的。但要增加货币持有量就必须减少行为人的消费量或债券拥有量,而这些同样会为行为人带来效用。因此,行为人要使其效用极大化,需要在货币持有量与其消费量或债券拥有量之间进行权衡。如果稳态下模型经济的货币需求为正,它能为人们带来效用,那么,货币就具有了正的价值。MIU模型是首次在均衡分析中使货币真正具有正价值的模型。 [编辑]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的内容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将代表性行为人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1) 其中,c t( = C / N)为时期t人均消费,m t( = M / PN)为人均实际货币余额,0 < β < 1为贴现因子。通常假定u c > 0,u m > 0,u(c,m)为严格凹函数。假定经济中有货币和物质资本2种资产,给定收入,行为人的财富分解为消费、资本投资和货币余额3部分。用τt表示行为人在t期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净转移支付,πt表示通货膨胀率,Y t表示t期产量,δ表示资本折旧率,总体经济的预算限制可表示为: (2) 当人口增长率为n时,用人均量表示,等式(2)成为: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住金融统计系统不完善导致的时间序列数据中缺失数据的挖掘、修补办法;掌握数据的收集渠道。 二、实验背景 分析与检验经济货币化程度,需要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数据。现有的公开统计当中,中国统计年鉴金融业的货币供应量是从1990年开始的,1978—1990年的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在中国统计局年鉴数据金融方面找到,其他方面数据需要挖掘修补。 三、实验类型 设计型实验。本实验主要是设计对1978年——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析的基本路径与程序。 四、实验环境 数据处理软件:微软Excel工作表 Minitab15统计软件 数据比较:利用Minitab15统计软件计算各项统计指标。 五、实验原理 广义货币M2 的统计构成原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货币统计标准与我国的货币统计实践,广义货币M2的计算公式为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狭义货币M1的计算公式为: M1 =流通中的现金(M0)+活期存款 按照 M2的计量原理及相应的基础数据进行测算 平均值=隔年货币供应量之和/年数 标准差=∑(每年货币供应量-平均值)∧2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出数据1990年——2011年的有数据 第二步:上述数据只是1990年以后的,所以,从国家统计局中找出1978年——1990年之间的部分数据 第三步:合并上述数据得到下列数据表: 1978 212 1979 267.7 1980 346.2 1981 396.3 1982 439.1 1983 529.8 1984 792.1 1985 987.8 1986 1,218.40 1987 1,454.50 1988 2,134.00 1989 2,344.00 1990 15293.4 6950.7 2644.4 4306.3 8342.7 1991 19349.9 8633.3 3177.8 5455.5 10716.6

量化宽松论文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源、对华影响及对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国的基准利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情况下,央行为了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产生新的流动性,鼓励消费、投资等,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其主要手段是央行通过印刷钞票,在公开市场上大量的买入本国国债,使新产生的流动性通过这种方式流入市场,市场上的资金因此大量增加。它的原理就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从而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消费和投资,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1]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影响不仅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负面的影响。如美国这个经济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其政策或经济活动,对其本身乃至全球各个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美国的政策或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大。事实表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作为美元的持有大国,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超过其他一般国家。 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源 金融危机后美国表示因其国内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信贷萎缩等原因,不顾他国的反对施行了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希望采取这一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复苏的目的,但这一政策会直接加大美元贬值预期,大量美元投机资金进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行投资套利,对世界经济稳定带来严重冲击。[2]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传统货币政策失灵,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陷入了自身的经济问题中。货币市场利率在危机爆发后开始走高,金融机构因此融资意愿下降,信贷危机爆发。货币政策的调节是最直接的方式,美联储对利率进行了连续的下调,当利率调节到接近于零时,此时利率已经不能再降了,货币数量再怎么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这时候,调节利率为主要手段的传统货币政策就失灵了。但是利率在接近于零时,对现金的持有需求会变大,银行贷款、私人投资和消费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可能产生“流动性陷阱”。另外在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应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比如扩大公共部门投资来推动需求。然而这一系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美国的财政赤字急剧上升。据估计,美国的公共债务到2025年有可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0%,并在2035年达到GDP 的185%。[3]因此如果继续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财政赤字继续大幅上升,会有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因此在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更好,并且传统的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非传统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政策就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二)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走入低迷阶段。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GDP为141508亿美元,第二季度GDP为142945亿美元,环比增加1.02%。第三季度仍然是上涨,达到144128亿美元,环比增加0.83%。第四季度GDP数据为142003亿美元,环比下降1.47%。从数据中看出,在危机爆发前,GDP增速减缓,危机爆发后,GDP出现负增长。1月份美国的失业率4.91%,一直到4月份,失业率都维持在5%左右。5月份失业率相比前四个月有明显的增加,达到了5.52%,接下来一直到12月份,失业率都呈现上涨,涨至7.19%。 伯克南明确指出:由于美国仍然疲弱的经济基本面,以及高企的失业率和过低的通胀,美联储需要更多的刺激经济。当大多数的实际通胀率指标都不到2%,低于美联储决策者心目中符合经济长期健康增长所需的水平。虽说低通胀一般来说是有益的,但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过低的通胀仍然可能对经济构成严重风险。其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极低的通胀可能变成通缩,这会造成长期的经济停滞。正是处于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悲观预期,甚至是对通缩或停滞的提前防控,希望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和就业。[3] (三)转移债务风险 发达国家多以黄金作为外汇储备,而发展中国家多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在2001至2006年,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美国累计对外借债净增加 3.209万亿美元,但净负债却减少了1990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5218810.html,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 作者:张颖馨 来源:《大经贸》2015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日益强化,这对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我国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内生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内生性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一、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概述 (一)货币供给相关理论 货币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经济中投入或收回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为确保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而维持的货币存量,它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一定时点的负债总额。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是共同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三大因素。现代经济金融条件下,货币供给机制由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和中央银行发放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进行宏观调控这两个层次构成。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再加上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币的总和,它在性质上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通过信用活动来投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则由中央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引起,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再贴现和再贷款,购买政府债券及对财政贷款,购买黄金、外汇。商业银行是二级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货币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载体,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是通过提供活期存款服务、发放贷款等方式来创造货币的。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基础货币的倍数,即,其中为货币供给总量,是指基础货币,就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由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和通货比率共同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无常是不争的事实,它完全取决于支付制度与交易习惯,中央银行无法进行控制,因而不存在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 (二)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书中首次将货币纳入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认为货币是外生性的,并把这一观点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弗里德曼和米什金等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他们提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然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金融理论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并不是毋庸置疑的。格利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书中第一次提出内生货币的概念,从债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_于宾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3-05 May , 20132013年第3期NO.3,2013 货币供给的性质是货币经济理论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它关系到中央银行对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可以由货币当局进行外生调节,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市场力量。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曾为这种争论埋下伏笔。凯恩斯在1930年的《货币论》中采用的是内生货币观点,但在其1936年的《通论》中采用的却是外生货币观点。由于外生货币观点能够极大地简化理论分析,所以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多数货币分析都未能摆脱这种对外生货币观点的“路径依赖”,尤其以货币学派为外生货币观点的代表。占据正统地位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认为,在给定的货币乘数下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来“外生”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通货膨胀和名义产出。 虽然外生货币假设有助于简化分析,但也忽视了 真实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过程的复杂性。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与这种外生货币观点的决裂。 1959年的兰德克里夫报告(RadcliffeReport)① 认为,英 国的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放贷内生决定的,因为货币政策的紧缩经常引起增加放贷和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创新。同时在理论界,美国的明斯基(Minsky,1957)和罗西斯(Rousseas,1960),以及英国的卡尔多(Kaldor,1960),提出了正式的内生货币供给模型,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归因于透支便利、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和金融创新等制度因素。但长期以来,这些内生货币研究并未被吸收到正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在随后的时间里,货币理论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货币需求和速度的稳定性、货币需求的形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金融市场预期的作用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与此同时,部分经济学家如卡尔多(Kaldor,1970)、戴维森(Davidson,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天津、北京、上海支付渠道货币流通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项 目编号:TJJL038。 作者简介:于 宾(1981-),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邮编:300071陶 江(1951-),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300071 史欣禾(1993-),女,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邮编:200433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 于宾 陶江 史欣禾 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信贷需求 决定的内生变量,而非中央银行控制下的外生变量。根据对货币内生程度的认识不同,又可以分为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两种观点。内生货币理论的发展符合金融发展的现实,弥补了现有货币供给理论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关键词: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适应主义;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F091.3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3-0064-08 64

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摘要】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 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物价农产品价格 引言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对物价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供给与物价不是简单的同向关系,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 1论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亦称货币供应。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 2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在商品货币经济中,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由图一可见,社会总供求可归结到货币供求之上。显然,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基本一致时,即所谓货币均衡状态,标志社会总供求基本均衡,此时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顺利进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即促成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会使物价上升,并有可能进入通货膨胀状态;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促成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会使物价下降并有可能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可见,货币供求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并且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的再探讨下

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的再探 讨(下) ——基于联立方程回归的实证研究 杨旭冯兆云 2013-3-18 9:46:39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 2.关于货币的供给函数 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都是来自于它的生产者。而在现代银行体系下,货币的直接供给者是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背后是中央银行。所以,弗里德曼与施瓦兹[27]在其合作的经典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给出了后来成为标准教科书中重要内容的货币供给公式: 即:M1=H×k或者M1=(Cu+R)×k (2) 又因为,狭义货币供给量(M1)被定义为:通货(Cu)+贷款总额(D),即, M1=Cu+D。所以,货币创造乘数就表示为: (3) 其中,Cu/D表示现金存款比;r d 表示法定准备率;r e 表示超额准备率。 在货币的供给机制中,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H)被认为是由中央银行完全 控制的,而“货币创造乘数”则较为复杂。根据公式(3),法定准备率(r d )是由

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的。而超额准备率(r )是由银行与借贷者共同决定的。 e 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贷款利率”。如果假设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那么当贷款利率提高时,商业银行会有增加贷款的动力,从而降低它的超额准备率)。而r。的下降,会导致货币创造乘数的提高,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因此, (r e 如果我国的货币供给是内生的(且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向),即,货币供给量受利率的影响,那么其中的机理就在于此。当然,是否内生还需要在后文中加以证实,因为虽然这种机制在理论上存在,但在现实中这种作用机制是否明显还需要定量的分析。 根据上述论证,本文认为“货币的供给函数”可构造为如下的一般形式: 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量;H表示基础货币,它与M之间应该呈正相关关系;rd表示法定准备率,它与M之间应该呈负相关关系;r表示贷款利率,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那么它与M之间应该呈正相关关系。 3.货币供求函数的计量模型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所构造的货币的供求函数方程组的一般形式可表示如下三个模型。 模型一: (5)

1997年至2008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一、中国1997年至2008年货币供应量的总趋势 1.1997年至2008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总体趋势 为调查中国1997年到2008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总体情况,我们调查了1997年至2008年中国人民币供应量的数据。如图一-1-1: 图一-1-1 首先,我们将从国内对人民币的需求角度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趋势。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1997年到2008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各数据都呈现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国内人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市场经济的大量商品使得央行一定要不断增发货币来满足需求,否则将会发生通货紧缩,我们对比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不难发现无论是M0,M1或者是M2,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见下表)。 Years M0 M1 M2 M3(2006取消) 1996-Dec. 394.7 1081.3 3820.5 4985.5 1997-Dec. 425.3 1072.5 4035 5460.9 1998-Dec. 460.5 1095.5 4381.8 6051.9 1999-Dec. 517.8 1122.5 4639.2 6551.5 2000-Dec. 531.2 1087.4 4921.7 7117.6 2001-Dec. 581.2 1181.9 5433.5 8035.4 2002-Dec. 626.3 1219.7 5779.2 8568 2003-Dec. 662.5 1306.1 6071.2 8872.3 2004-Dec. 697.6 1376.3 6421.6 9433 2005-Dec. 723.9 1374.5 6691.7 10154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答: (1)内生变量是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通常不被政策因素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2)外生变量是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主要是政策因素影响,而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如:税率。 (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内生变量也就是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是由经济体系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共同决定的,因此,货币供给量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从金融领域来看,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资产规模要受到存款的资产偏好和银行贷款、投资机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创造能力也会随着其贷款融资活动的增加而提高,而社会公众资产偏好导致的资产结构又是现实经济运行经常调整变化的结果,这就使货币供给的变化具有内生性。力主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不等于否认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只不过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之间的替代性会大大地降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 量的控制效应。 (4)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这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的;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通过发行货币、规定存款与储备比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因而,中央银行只要确定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合理货币需求量,然后再由中央银行供给适量货币,货币供需就能实现均衡。如果货币需求量是合理的,则当货币失衡时,完全可以由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手段的实施加以矫正。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并不否认经济系统中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只是表明实际经济活动中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远不如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那么强。 (5)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央银行能不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有效的调控货币的供应量,政府能不能有效的干预经济。其实很难简单的说货币供给是一个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既具有内生性,同时具有外生性。基础货币由央行投放,货币乘数受央行宏观调控,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货币政策所左右,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但是货币供应量还会受到经济体系中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投资、收入、储蓄、消费这些经济因素使中央银行难以绝对控制货币供给。因此,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双重性质。是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政策工具对社会的货币量进行扩张和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为政策所左右。另一方面,货币供给量并不完全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和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不仅仅包括货币当局的政策变量,其间还受别的经济因素(例如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偏好和资产选择等)的影响,尤其是货币乘数更是一个由多重经济主体操作,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变量,这表明,货币供还是带有内生变量性质。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转型经济的特点,使货币供给在外生性与内生性并存。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也在不断增强.

货币供应量分析

货币供应量分析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摘要】货币是一国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流通媒介,而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与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合理性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合理投放控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国2008-201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被定义为在一定点时间上全社会具有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的存量。当今,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流通中现金M0,也就是在银行系统之外流通的现金;第二层次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羊类存款。第三层次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则能够体现出在经济体系中的实际购买能力;M2则不但能够体现实际的购买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可能的支付能力。 这篇文章主要依据2008-2017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基本总结与分析。近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不可忽略的事实即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快速增长。 一、我国货币供应量现状 由图1的M2近十年的总量走势可以看出,广义货币的供给量一直呈较快速度上升,由2008年1月的亿元到2017年9月1655700亿元,可以看出M2总额扩大了近4倍,其上升速度较快。

由M2同比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看,08年后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上涨,同比增长率一度达到30%的高值;而后随着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其增长率也就下降到今天9%左右,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在减慢。 二、影响货币供应量因素 货币的供给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相乘所得到的数值,那么它们就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总额的关键因素。 (一)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主要为商业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公众所持有的通货。我国的基础货币量总体还是呈稳步上升趋势,由08年初的10万亿元增长到17年第二季度末的30万亿元,扩大了近三倍。从14年开始基础货币余额有所下降,后又小幅上升,至今呈较为平稳的变动状态。 当今的金融体系中,任何经济主体的基础货币都是由货币当局发放的。货币当局通常通过三种途径来投放基础货币:一直接投放通货;二控制改变黄金以及外汇储备;三实施货币政策。 1.大量的外汇储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一直位于世界的第一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总额起初在1992年的时候只有217亿美元,然而到2014年6月就达到了万亿美元,也是历史上的最高值。而17年9月,我国外汇占款余额提高了亿元,达到了万亿元人民币,此次是近两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上升。 2.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