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人教版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人教版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一课时 1 设计思路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并能识别各项的系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2. 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

二次方程的过程。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 ≠0 ,“项”和“系数”。 三、教学过程 1

1) 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m 2,求它的边长?

2.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米。 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m 2,求花圃的长和宽?

3. 我校图书馆的藏书在两年内从5万册增加到7.2万册, 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4. 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与墙 的距离是3米。如果梯子底端向右滑动的距离与

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22=x

2225)3()4(=++-x x 2.7)1(52=+x

24)219(=-x x

(二)观察以上四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1 都是整式方程; ②只含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像这样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四) 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0(0).7(0

).6()2)(1(3).5(023).4(1).3(1

).2(1).1(222222的常数为不等于m mx c bx ax x x x y x x x

x x x x ==+++-=-=+-=

==+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 2+ bx +c=0(a 、b 、c 为常数且a ≠ 0) 注意:为什么要限制a ≠0,b ,c 可以为零吗?

并指出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六) 例2: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2)510 2.20x x +-=

2(1)109000x x --=

2(4)30x x += 2(3)2150x -=

(5)

3)2(2

=+x (6)0)3)(3(=-+x x 四、归纳小结

(一)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疑点,由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 (二)教师讲解、板演例题、小结(突出重难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例1、例2解题过程. 五、练习应用

1.课本P81练习第1、2、题.

2.《探究与训练》P65第1-5题.

六、作业:

A 组:课本P82习题 1

B 组:《探究与训练》P66第10题.

第1课时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上学期平方根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方根,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初步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特点和解法,在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比较等活动中,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平方法.

2.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

()()02

≥=+k k h x 的方程.

教学重点: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

()()02

≥=+k k h x 的方程.

教学难点:掌握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与一个数的平方根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平方根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果

,2a x =那么x 就叫a 的平方根。 4的平方根是______,即()42=;2的平方根是______,即()22

=. 如果42

=x , 那么x =_____ 如果

22=x , 那么x =_____ 注意:由于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所以开平方时遗漏,需要特别提醒学生。学生

第一次接触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特别强调方程的两个根。 (二)知道什么是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阅读教材P83的黑体字,了解什么是直接开平方法。

2. 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的规范写法:______,2

1==x x

(三)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

()02≥=k k x 的方程:

(1)完成解方程

42

=x , 22=x ,规范解方程的过程。 (2)在完成(1)的练习后,将方程进行变形,从而讲解教材P83的例1:

解下列方程:(1) 042

=-x ;(2) 0142

=-x ;

(3)完成教材P84 的练习1(学生在黑板板演)。

注意:本节出现的一元二次方程相对简单,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即可解出方程,并进行简单的检验,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教师可板演解题过程。

(四)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

()()02

≥=+k k h x 的方程: (1)在完成例1的讲解后,再回到方程22

=x ,其解是_____=x ,

(2)完成教材P83的例2解方程:

()212

=+x

(3)完成教材P84 的练习2(学生在黑板板演)。

(4)补充练习:解方程:

()0412

=-+x , ()0

32122

=--x

(5)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12

2

=-++-a x x a 一个根是0,则a 的值为( )

A. 1

B. -1

C.1或-1

D.21

注意:例2的过程应用数学的整体思想,将括号内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就可直接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并且每次解方程后依然强调检验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教师讲解,板演示范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别突出重点、难点 五、当堂测试:《探究与训练》P67 第6(1)、(3)、(6)题。 六、作业:

A 组:课本93页习题4.2第1题

B 组:课本84页练习第3题

第2课时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直接开平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直接开平方法,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配方法,再次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特点和解法,在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比较等活动中,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2.会用配方法解形如02

=++c bx x 的方程.

教学重点:会用配方法解形如02

=++c bx x 的方程. 教学难点:将方程进行变形,再将左边配成完全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及完全平方公式。

1、填空:

(1)方程

1322+-=x x 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一次项系数是__,常数项是___.

(2)方程

()532=+x 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一次项系数是__,常数项是__..

(3)完全平方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1)92

=x (2)()532

=+x

注意:本块内容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应全面复习,尤其是完全平方公式,展开时有三

项,学生遗忘较多,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指出形如

()k h x =+2

的方程都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对于不是这种形式的方程,只要变形为这种形式即可求解.

(二)知道什么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 填空:

()()2

2__6+=++x x x ,接着完成P87的练习第1题. 3. 配方过程为:方程 0462=++x x ,移项后得

___62=+x x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___,即___,得

______62

+=++x x ,将方程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得()____2=+x ,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出方程的解.

3.阅读教材P85的黑体字,了解什么是配方法。. (三)会用配方法解形如02

=++c bx x 的方程:

1.完成解方程

462=++x x ,规范解题过程.

2.在完成(1)的练习后,将方程进行变形,从而讲解教材P85的例3

解下列方程:(1) 0342

=+-x x ;(2) 0132

=-+x x ; 3.完成教材P87 的练习2(学生在黑板板演).

4.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在配方时方程两边同时加上的常数究竟是如

何确定的”这一问题.

注意:本节出现的一元二次方程相对简单,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即可解出方程,为

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和检验的必要性,教师可板演解题过程,例3的第2个例题的一次项系数不是偶数时,配方易出错,要引起师生注意. (四)数形结合理解配方法的过程 1.方程02422

=-+x x ,配方过程为:移项后得2422

=+x x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___,

即___,得__24__22

+=++x x ,即

()____2=+x . 2.2x 可以构造一个边长为x 的正方形,2x 可以构造一个边长分别为x 、2的长方形,两个图

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其面积是24.

3.配方的过程就是将面积为24的长方形割补后拼成一个正方形. 4.阅读教材P87 的图4-3

注意:用拼图直观的描述配方法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配方法,一定要边操作边理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讲解,板演示范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别突出配方的关键. 五、当堂测试:《探究与训练》P68 第8、9题. 六、作业:

A 组:课本93页习题4.2第2题

B 组:课本87页练习第3题

课本93页练习第6题

第3课时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的基础上,再次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特点和解法,在探索活动中,分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会正确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进一步体会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的(x +m )2

= n (n ≥0)形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0252

=+-x x .

那么如何解方程2x 2

-5x +2 = 0呢? (二)探索活动

由于该方程不是(x +m )2

= n (n ≥0)的形式,因此不能用直接开平方法解,而且也不符合

上节课用配方法所解的方程的形式,观察两个方程之间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将方

程两边同时____________就能将2x 2

-5x +2 = 0转化成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形式。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

x 2

-25x +1= 0

再用上节课的知识解决即可。

小结: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先将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再利用配方法求解。

(三)、例题教学 例 1 解下列方程:

⑴ 3x 2

+8x +1 = 0

⑵ -3x 2+4x +1 = 0

分析:第1小题先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用配方法解之;而第2小题的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同样只需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3,再用配方法解之。

小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

2、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3、在方程的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成为完全平方;

4、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之。

P 88 练习 1

《数学补充习题》P61 1(1)(4),2(4)

四、课堂小结:

1、四人一组检查自学情况并讨论自学内容,小组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2、教师讲解、板演示范、小结 1 例1、等题解题过程 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五、当堂测试:

《探究与训练》P69 4,6题。 六、作业:

A 组:P 88 练习 1

B 组:P 93 习题4.2 3

第4课时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体会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二、学习目标

1、体验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明确运用公式求根的前提条件是b 2

-4ac ≥0

2、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应用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求根公式的结构比较复杂,不易记忆;系数和常数为负数时,代入求根公式常出符号错误. 三、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1、用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2、用配方法结合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比较麻烦,能否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迅速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呢?

3、如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 +c = 0(a ≠0)? (二)、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能否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 +c = 0(a ≠0)转化为

2224()4b b ac x a a -+=

呢?

回顾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因为0a ≠,方程两边都除以a ,得

20b c

x x a a +

+=

移项,得

2b c x x a a +

=-

配方,得

2222()()222b b b c

x x

a a a a ++=-

2224()24b b ac

x a a -+=

当240b ac -≥,且0a ≠时,2244b ac

a -大于等于零吗?

让学生思考、分析,发表意见,得出结论:当240b ac -≥时,因为0a ≠,所以240a >,

从而22

404b ac

a -≥

到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得出结论,当2

40b ac -≥时,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

的根为2

b

x

a

+=

,即

x=

由以上研究的结果,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的求根公式

:x=

(240

b ac

-≥)

这个公式说明方程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b、c所确定的,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次方程中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思考:当240

b ac

-<时,方程有实数根吗?

(三)、例题教学

例1解下列方程:

⑴x2+3x+2 = 0⑵ 2 x2-7x = 4

分析:(1)对于方程2,首先要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强调确定a、b、c值时,不要把它们的符号弄错;

(3)先计算24

b ac

-的值,再代入公式。

《探究与训练》P703

P90练习 1

四、课堂讨论(或教师讲解,小结)

(一)四人一组检查自学情况并讨论自学内容,小组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用其他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二)教师讲解、板演示范、小结(突出重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2.例6解体过程

3.强调公式法中确定a、b、c的取值不要漏掉符号。

五、当堂测试:

《探究与训练》P70 4(1)(2),5

六、作业

A组:P90 练习1 B组:P93 习题4.2 2、3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

一、设计思路

一元二次方程是以前学过的方程的延续和深化,在熟练应用公式法的基础上,探索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一次项及常数项的关系。它在现实生活及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进一步理解代数式b2-4ac对根的情况的判断作用

2、能用b2-4ac的值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学习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学习难点: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求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吗?

⑴x2+2x-8 = 0 ⑵x2 = 4x-4 ⑶x2-3x = -3

(二)探索活动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有关吗?能否根据这个关系不解方程得出方程的解的情况呢?

例7 解下列方程:

⑴x2+x-1 = 0 ⑵x2-2 x+3 = 0 ⑶2x2-2x+1 = 0

分析:本题三个方程的解法都是用公式法来解,由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先求出b2-4ac的值可以发现它的符号决定着方程的解。

由此可以发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 0(a≠0)的根的情况可由b2-4ac来判定: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我们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 0(a≠0)的根的判别式。

2、若已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是否能得到的值的符号呢?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时b2,-4ac>0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时,b2-4ac = 0

当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时,b2-4ac <0

(三)例题教学

例1 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⑴3x2-x+1 = 3x⑵5(x2+1)= 7x⑶3x2-4 x = -4

分析: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认a、b、c后,再算出b2-4ac的值,对方程给予判定。

例2 若方程8x2-(m-1)x+m-7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值。

分析:本题与例1刚好相反,应由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得b2-4ac = 0,从而得到关于m 的方程,求出m的值。

四、课堂讨论(或教师讲解)

1、四人一组检查自学情况并讨论自学内容,小组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2、教师讲解、板演示范。

五、当堂测试

1、P91 练习1、2

2、当k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k x2-(2k+1)x+k+3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课堂小结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六、作业:1、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⑴4x2+13x+9 = 0 ⑵3(x-2)=x2⑶3x2+4x = 5

2、当m为何值时,方程8m x2+(8m+1)x+2m = 0

⑴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⑵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⑶没有实数根?

七、教后反思

4.2 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

一、设计思路

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比较等活动中,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体会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联系和转化,体会几种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教学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

2、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求解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将方程的右边化为零后,对左边进行正确的因式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 3.公式法

(二)感受解方程x2-x = 0的三种方法

让学生用所学过的三种方法解方程。

(三)交流体会:

本题既可以用配方法解,也可以用公式法来解,但由于公式法比配方法简单,一般选用公式法来解。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吗?

仔细观察方程的左边,可以发现这个等式的左边有公因式x,这时可把x提出来,左边即为两项的乘积,我们知道:两个因式的乘积等于0,则这两个因式为零,这样,就把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方程即可解。

解:x2 -x=0,

x(x-1)=0,

于是x=0或x-3=0.

∴x1=0,x2=3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下面哪些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比较简便?

⑴x2-2x-3 = 0 ⑵(2x-1)2-1 = 0

⑶(x-1)2-18 = 0 ⑷3(x―5)2 = 2(5―x)

分析:第⑴、⑷小题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比较简便。

结论: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那么这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求解。

(四)例题教学

例8 解下列方程:

⑴x2= -4x ⑵x+3-x(x+3)= 0

分析:第⑴小题先化为一般形式,再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解之;第⑵小题可以将(x+3)作为一个整体,提取公因式解之。

例9 解方程(2x-1)2-x2= 0

分析:方程的左边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将之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从而解之。思考:在解方程(x+2)2 = 4(x+2)时,在方程两边都除以(x+2),得x+2=4,于是解得x =2,这样解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这样解使得方程少了一个解,原因在于两边同时除以的因式(x+2)可能为0,而方程两边不可以同时除以0)

四、课堂讨论(或教师讲解,小结)

(一)不分组全部学生完成书上P92第1、2、3题,并分层次让学生板书。

(二)教师讲解、板演示范、小结(突出重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方法的注意事项.

2.例8、例9、等题解题过程

五、当堂测试:

1.《补充习题》P64第1、2 题

2. 《探究与训练》P73第6、7题

六、作业:

A组:课本P93 习题4

B组:《探究与训练》P74第8、10题

七、教后反思

4.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1)

一、设计思路

通过探索现实问题情境,解决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更多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好解方程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理解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检验所得的问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第三步:根据这些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简称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在检查求得的答数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后,写出答案(及单位名称)。(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个三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它个位上的数字大3,百位上的数字等于个位上的数字的平

方,已知这个三位数比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的积的25倍大202,求这个三位数。

思考:

①一个三位数与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何关系?也就是如何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三位数?

②由题意知,十位上的数字、百位上的数字都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因此你可以设_____上的数字为______,那么______位上的数字为______,______位上的数字为________。这个三位数可表示为_________。

(2)课本P94的情境:组织员工旅游的问题

问题1:如何设未知数?如何找出表达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2一般情况下,应设要求的未知量为未知数;

3从题中寻找未知数所表示的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问题2:这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如何解此题呢?

③首先知道总费用是28000元, 即有等量关系“人均费用×人数=28000元”;

④人数可设未知数x人,人均费用呢?

根据:“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800元”, 则总费用不超过30×800=24000<28000;而现用28000元,所以人数应超过30人;根据:“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

⑤本题实际意义是: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

( 板书课本P94的解题过程)

(三)归纳概括: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设未知数(单位名称);

第二步: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第三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四步:检验求得的值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第五步:写出答案(及单位名称)。

(四)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1)例题选讲:

例1: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3,而此两位数比这两个数字之积的二倍多5,求这个两位数。(注意解题格式)

例2: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注意未知数的设法)

(2) 练习应用:

1、两个数的和为16,积为48。求这两个数。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是连续整数。求这三条边长。

3、课本P95练习

四、课堂讨论(归纳小结)

(一)小组合作讨论课本P94的情境,给出分析过程的展示(或用其他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二)教师板演示范、小结(突出重难点)

1.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课本P94的情境的解题过程

五、当堂测试:

1.《探究与训练》P76第1、2、3、5题

2.《补充习题》P65 第2题

3.《探究与训练》P76第4、7题

五、作业:

A组:《补充习题》P65 第1、4题

B组:《补充习题》P65 第3、5题

4.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2)

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

课本安排了问题1和问题2,在以前的教学中出现过,学生较为熟悉,教学是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出一个能表示实际问题全部意义的关系上,问题2可从具体的数字入手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教学难点:有关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课本P95问题1探索活动)

如图所示,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宽的2倍,四角各截去一个正方形,制成高是5cm,容积是500cm3的无盖长方体容器。求这块铁皮的长和宽.

思考:

如果设这块铁皮的宽是xcm,那么制成的长方体容器底面的宽是_____,长是________.

从而可以根据相等关系:______________,可以列出方程求解.

问题1:如何设未知数?如何找出表达世纪问题的等量关系?

问题2:这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二)(课本P96问题2探索活动)

某商店6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要使8月份的利润达到3600元,这两个月的月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在求解这类问题时,可以从具体的数字问题入手,结合这个问题可以介绍与增长率相关的知识.

设月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

根据题意得:

()2 250013600

x

+=

解得,

120.2, 2.2x x ==-(不合题意,舍去)

答:平均每月增长率是20%.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计算简便、直接求得,可以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 . (2)认真审题,弄清基数,增长了,增长到等词语的关系. (3)用直接开平方法做简单,不要将括号打开.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94练习1,2,3,4

(2)补充练习:

练习1. 某钢铁厂去年一月份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三月份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练习2.若设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为x ,分别列出下面几个问题的方程.

(1)某工厂用二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到原来的b 倍,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 (2)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由a 万元增加到b 万元,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3)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了原来的b 倍,求每年增长的百分数. 四.课堂讨论(四人一组)

某企业成立三年来,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280万元,其中第一年上缴40万元,求后两年上缴利税的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 五.作业

A 组:课本P99习题4.3第1,2题;

B 组:《探究与训练》P77第10课时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2)

4.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3)

第三课时 一﹑设计思路

问题3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出一个能表示实际问题全部意义的关系上. 二﹑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理解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课本P97问题3探索活动) 问题3:一根长22cm 的铁丝.

(1)能否围成面积是30cm 2的矩形?

(2)能否围成面积是32 cm 2的矩形?并说明理由.

分析:如果设这根铁丝围成的矩形的长是xcm ,那么矩形的宽是__________. 首先假设这样的矩形是存在的,根据相等关系:

矩形的长×矩形的宽=矩形的面积,

可以列出方程求解.

思考:如何找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解:(1)如果矩形的面积是30cm 2,

那么,()1130

x x -=,解得

125,6x x ==

当15x =时,1116x -=;

25x =时,2116x -=.

答:长22cm 的铁丝能围成面积是30cm2的矩形. (2)如果矩形的面积是32cm2, 那么,

()1132

x x -=,2

4b ac -〈 0 ,

所以此方程没有实数解.

答:长22cm 的铁丝不能围成面积是30cm2的矩形.

(二)补充动点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练习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cm ,BC=3cm 。点P 沿边AB 从点A 开始向点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点Q 沿边DA 从点D 开始向点A 以1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同时出发,用t (s )表示移动的时间(0≤t ≤3)。那么,当t 为何值时,△QAP 的面积等于2cm 2?

Q

P

D

C

B

A

(有学生分析,自主完成)

练习2:如图,A 、B 、C 、D 为矩形的四个顶点,AB=16cm ,BC=6cm ,动点P 、Q 分别从点A 、C 出发,点P 以3cm/s 的速度向点B 移动,一直到达B 为止;点Q 以2cm/s 的速度向点D 移动。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 ? (三)课堂练习

Q

P

D

B

A

用长为100 cm 的金属丝制作一个矩形框子。框子各边多长时,框子的面积是600 cm 2?能制成面积是800 cm 2的矩形框子吗? 四.课堂讨论(四人一组)

(课本P97思考与探索)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 cm ,BC=12 cm ,点P 从点A 沿边AB 向点B 以1cm/s 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 从点B 沿边BC 向点C 以2cm/s 的速度移动,问几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8 cm 2? 五.作业

A 组:课本P99习题4.3第5,6题;

B 组:《探究与训练》P78第11课时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3)

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4)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通过商品销售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解决这些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强化方程的模型思想,而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培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一步使学生掌握好解方程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商品的销售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商品的销售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找出商品的销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某商场从厂家以每件21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若每件的售价为a 元,则可卖出(350—10a )件,商场计划要赚450元,则每件商品的售价为多少元? 请根据上述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找出表达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2)如何列出方程?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二)探索归纳

阅读3遍以上,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阅读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P98)

问题1:(1)如何找出表达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问题2:(2)商场应选择每件衬衫降价10元还是20元?

(三)例题讲解

10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衬衫的单价每降一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如果商场通过销售这批衬衫每天要盈利1200元,衬衫的单价应降多少元?

例2、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椐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千克;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要使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

(月销售利润=月销售量×销售单价-月销售成本.)

(四)练习应用(分层训练)

(1)基础巩固

1、某种服装,平均每天可销售20件,若每件降价1元,则每天可多售5件.如果每天要盈利1600元,每件应降价多少元?

2、某商场礼品柜台购进大量贺年卡,一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销售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低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多售出300张.商场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60元,每张贺年卡应降价多少元?

(2)拓展延伸:

1、某商场将进货价为30元的台灯以40元售出,平均每月能售出600个.调查表明:这种台灯的售价每上涨一元,其销售量就将减少10个.为了实现平均每月10000元的销售利润,这种台灯的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台灯多少个?

2、某商店经营T恤衫,已知成批购进时单价是2.5元.根据市场调查,销售量与销售单价满足如下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单价是13.5元时,销售量是500件,而单价每降低1元,就可以多售200件.请你帮助分析,销售单价是多少时,可以获利9100元?

3、某商店将进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售出,每天可售出200件,现在采取提高商品售价减少销售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如果这种商品每件的销售价每提高0.5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件,问应将每件售价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利润为640元?

4、某商场销售某种品牌的纯牛奶,已知进价为每箱40元,生产厂家要求每箱售价在40~65元3之间.市场调查发现:若每箱以50元销售,平均每天可销售90箱;价格每降低1元,平均每天多销售3箱;价格每升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

⑴写出平均每天销售y(箱)与每箱售价x(元)之间的关系式;

⑵求出商场平均每天销售这种牛奶的利润W(元)与每箱牛奶的售价x(元)之间的关系式(每箱的利润=售价-进价);

⑶当每箱牛奶售价为多少时,平均每天的利润为900元?

⑷当每箱牛奶售价为多少时,平均每天的利润为1200元?

四、课堂讨论(或教师讲解,小结突出重难点)

(一)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相互关系,正确布列方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2.在解方程时,注意巧算;注意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二)四人一组检查自学情况并讨论自学内容,小组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用其他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讲解、板演示范、小结

1.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2.例1、例2、等题解题过程

3.部分练习的解题过程

五、当堂测试:

1.《探究与训练》P80—P81第7、8、9题.

六、作业:

A组:教材P100 习题4.3第9题.

B组:拓展延伸第4题.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 ,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doc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数学是研究数量、构、化、空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学 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小整理的数学教案供参考! 教学目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掌握正数 和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数; 3体数学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的需要激学生学数学的 趣 教学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知 重点:两种相反意的量 教学程:(生活)理念置情境 引入上开始教通具体的例子要明在前两个学段我已学 的数并由此学生思考:生 活中有些“以前学的数” 用了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今天我已是七年的学生了我是你的数学老.下 面我先向你做一下自我介我的名字是XX身高 1.73 米体重 58.5 千克今年 40 .我的班是七 (13) 班有 60 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 22 个占全班人数的37%? 1:老才的介中出了几个数分你能将些数按以前学的 数的分方法行分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 AB 的长为 xm,先取 x 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 3.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 . 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 有限定范围吗 ? 3 .我们发现,当 AB 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 是 x 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 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 AB 的长,填出相应的 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 的长为5cm,BC 的长为 10m 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50m2。 对于 2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 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 0

人教版初中数学复习教案

第1课时有理数(1) 一、 考纲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 2.掌握求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3.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含计算器); 4.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二、 -知识基点: 有理数的意义 1、 和 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还可以分为 、 和 三类。 2、数轴的三要素为 、 和 . 3、 实数a 的相反数为________. 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b a += . 4、非零实数a 的倒数为______. 若a ,b 互为倒数,则ab = .. 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a <10的数,n 是整数. 6、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 边第一个不是 的数起,到 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三、中考例解: 例1 、1、(08芜湖)若2 3(2)0m n -++=,则2m n +的值为( ) A .4- B .1- C .0 D .4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似数3.9×103 精确到十分位 B .按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8.04×105 其原数是80400 C .把数50430保留2个有效数字得5.0×104. D .用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8.1780精确到0.001 例3.右图是我市2月份某天24 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则该天的最大温差是_____ ℃. (2006连云港) 例4.a 、b 两数在一条隐去原点的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4个 式子中一定成立..的是 .(只填写序号)(2006连云港) ①a -b <0;②a +b <0;③a b <0;④a b +a +b +1<0.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 初二教案全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集(362页) 【初一初二教案|全套】 七年级上册教案目录 七年级上册教案目录 .......................................................................................................................................... I I 1.1 正数和负数(1) (1) 1.1 正数和负数(2) (2) 1.2.1 有理数 (4) 1.2.2 数轴 (6) 1.2.3 相反数 (7) 1.2.4 绝对值 (8)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0)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10) 1.3.1 有理数的加法(2) (11) 1.3.1 有理数的加法(3) (13)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15)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16) 1.4.1 有理数的乘法(3) (18)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19) 2.1 从算式到方程 (23)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26)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27)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3) (29)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二) (31)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三) (33)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四) (34)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36)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 (38) 七年级下教案目录 (42) 5.1相交线 (44) 5.2.1 平行线 (48) 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 (49)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51) 5.3平行线的性质(一) (55) 5.3平行线性质(二) (57) II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 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x=2.5,?x=-6,②?③? ?y=3,?y=4,?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 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 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 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x=2,(3) 已知 ?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y=1?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 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5.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索邻补角与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通过“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

如图所示,AB⊥CD于点O,直线∠AOE=65°,求∠DOF的度数。

达标测评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 、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 、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二.填空: 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已知∠AOC+∠BOD=90°,则∠BOC= 。 3.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 三.解答题 4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 写出∠AOC, ∠BOE 的邻补角。 (2) 写出∠DOA, ∠BOF 的对顶角。 (3) 如果∠AOE=30°,求∠BOF ,∠AOF 的度数。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 的度数 附达标测评题答案: 1.D 2.135° 3.180° 4.(1)∠AOD、∠COB;∠AOE、∠BOF (2)∠BOC、∠AOE (3)30°、150° 5.62°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垂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教程文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2.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二次函数培训资料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类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难点:寻找、发现实际生活中二次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1.设用篱笆围成的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2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4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a b c (1)C B A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

新人教版中考数学复习教案

20XX年中考数学复习教案 第一章实数与中考 中考要求及命题趋势 1.正确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2.借助数轴工具,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概念和性质; 3.掌握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熟悉按精确度处理近似值。 4.掌握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5.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 中考将继续考查实数的有关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用实际生活的题材为背景,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近似值、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依然是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往往结合数轴进行,并会出现探究类有规律的计算问题。 应试对策 牢固掌握本节所有基本概念,特别是绝对值的意义,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还要注意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讲实数的有关概念 【回顾与思考】 知识点: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课标要求: 1.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 1.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 a (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 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 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 ?? ???<-=>=)0()0(0)0(||a a a a a a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 实数a(a ≠0)的倒数是a 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例题经典】 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例1 ①a 的相反数是-15 ,则a 的倒数是_______. ②实数a 、b 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0a b 则化简│b-a │+2()a b -=______. ③(20XX 年泉州市)去年泉州市林业用地面积约为10200000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本大题旨在通过几个简单的填空,让学生加强对实数有关概念的理解. 例2.(-2)3与-23( ). (A)相等 (B)互为相反数 (C)互为倒数 (D)它们的和为16 分析:考查相反数的概念,明确相反数的意义。答案:A 例3.-3的绝对值是 ;-321 的倒数是 ;9 4的平方根是 . 分析:考查绝对值、倒数、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各自的意义,不要混淆。 答案:3,-2/7,±2/3 例4.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D A .-3与3 B .|-3|与一31 C .|-3|与31 D .-3与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