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临诊病理特征主要为病牛头部硬组织(骨)和软组织形成放线菌肿。该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被发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

本病可由多种细菌引起,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杆菌等也参与致病作用[1]。

1.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生长环境而异,在培养基上为杆状或棒状,而在病变组织中则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如别针头、外观似硫磺颗粒、颜色呈黄白色的小菌块,质地柔软或坚硬。菌块镜检呈菊花状,中心部为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围为放射状的棒状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2.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器官,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2-5岁幼龄牛,呈散发。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或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有时也会存在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使牛在采食时因芒刺扎破口腔和齿龈黏膜而感染[2]。因此,放牧于低湿地的动物较易感染本病,而且病变常见于口腔周围的组织器官。

三、临床症状

病变常见于颌骨、口腔、头部皮肤与皮下等。

1.侵害牛颌骨时,多在第三、四臼齿处,出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不能移动的肿胀,初期热痛,后期无痛感。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上下颌骨逐渐增大,甚至头部变形、咀嚼出现困难时才被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病牛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吞咽和咀嚼都感到困难,营养受到影响而迅速消瘦。

2.侵害软组织时,多见于颌下、头、颈等部位,表现为组织内部发生不热不痛的硬结。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表现为“木舌”或形成蘑菇状新生物,病牛流涎,咀嚼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液。

3.放线菌肿中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进一步形成脓肿,并通过瘘管向外排脓,外界各种细菌也可从瘘管入侵组织,从而使化脓、坏死过程增强。在增生组织或结节中,均有灰白或灰黄色软化灶,软化灶和浓汁中有“硫磺颗粒”。

四、治疗方法

1.病牛的硬结较大时,可用外科手术切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同时摘除。切除后的新创腔,可撒入灭菌磺胺粉,并用碘酊纱布填塞,隔天更换1次。伤口周围组织注射10%碘仿醚,同时内服碘化钾,成牛每次

4-6克,犊牛1-2克,每日两次,连服至肿胀消失为止。

重症可静注10%碘化钠,每日50-100毫升,隔日1次,共用3-5次[3]。

2.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碘中毒,即表现出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现象时,应暂停用药一星期。

3.为提高本病的治愈率,也可长期应用抗生素,牛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林氏放线杆菌对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在无法确切区分病原菌时,青霉素链霉素合用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五、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应避免在低湿地放牧,舍饲时坚硬饲料最好软化后再饲喂,避免皮肤、黏膜发生损伤。一旦出现伤口要及时处置,发现病畜要立即隔离治疗,严重者及时淘汰。

肺放线菌病24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肺放线菌病24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3-02-22T11:22:52.7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高万本[导读] 肺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属肺霉菌感染的一种。 高万本(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绵阳 621000) 肺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属肺霉菌感染的一种。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肺放线菌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为探讨肺放线菌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方法,结合我院近年诊治的1例肺放线菌病,以及国内近18年(1989~2006年)文献报道的肺放线菌病23例[1-18]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 24例肺放线菌病均径病理证实。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1~87岁,平均年龄49岁。临床表现:24例均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其中伴胸痛者10例,伴发热者8例,咳痰带血者3例,痰中带黄色颗粒者2例,盗汗者1例。发病部位:病变位于左肺上叶8例,左肺下叶3例,位于右肺上叶6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2例,双肺均有病变2例。病程1个月~5年不等。影像学表现:12例表现为肺部实质性肿块或球形病灶,边缘有分叶,周围无卫星病灶;1例病变向上经胸廓入口侵犯至颈根部;5例表现为肺部片状阴影伴胸腔积液;3例表现为支气管扩张改变;2例肺部有空洞改变;1例表现为气管及纵隔向患侧移位。临床诊断及治疗:15例术前误诊为肺癌,2例误诊为结核球,4例误诊为肺化脓症,2例镜检确诊为本病,1例术中冰冻切片为恶性,术中行扩大切除,术后病检为放线菌病,术后半年复发,再次行手术扩大切除。20经例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术后均作病理检查,确诊后给予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术中见患肺与胸壁粘连,尤以肿物处明显,肿物大小各不相同,形态各异,无包膜,质地坚硬,并与健肺粘连,浸润生长。标本大体所见:肿物部位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实性,挤压有少量脓液溢出。光镜下见病变肺组织类似化脓性肉芽肿样改变,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其间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区,坏死区边缘可见成团粉染的无结构团块,其中大部分成蓝紫色,周围部分排裂成放射状,末端呈球形膨大,PAS染色团块无结构物阳性反应,病变周围的肺组织类似大叶性肺炎肉质性变及纤维化。其中7例光镜观察到硫磺颗粒,2例观察到放线菌丝,3例痰培养见霉菌生长。 2 讨论 肺放线菌病是由以色列放线菌感染所致,致病菌一般寄生于健康人龋齿及扁桃体小窝内,常因吸入口腔分泌物而得病。放线菌从支气管蔓延到肺,先引起支气管肺炎,后形成肉芽肿,并侵入胸膜或胸壁软组织,常形成脓胸或胸壁窦道,如并发其他细菌感染,病变常迁延不愈。肺放线菌病发病部位多变,病程复杂[18]。临床表现以肺部慢性炎性表现多见,偶有咳黄色颗粒者,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改变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相似,易误诊。本组病例除2例诊断正确,其余22例均误诊。据统计[10],从1971~1988年日本征集到的43例肺放线菌病例中,有30例(占70%)是通过肺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确诊的。本组有15例(占63%)初始疑为肺癌、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治疗后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无改善,最后经纤支镜检查、手术肺叶切除、肺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确诊。说明本病早期确诊困难,误诊率高。误诊原因有[17]:(1)多数临床医生和影像学医生认为放线菌感染较罕见,对其致病性重视不够,对病原菌缺乏认识。(2)在工作中,分离临床标本中的放线菌比较困难,因为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营养竞争,这需要有标准的培养技术,控制合适的生长条件和针对某些菌采用特殊的培养基。(3)使用不适当的检验方法导致检出率下降。由于放线菌培养需要厌氧环境,而目前大多数医院开展的痰培养均是需氧培养,加上培养前用药影响,故痰培养均未能分离出放线菌。(4)临床实验室仍未广泛应用检验放线菌较可靠的现代分类学方法[11]。放线菌并非真菌,而类似细菌,菌种的鉴定不能仅靠形态学,必须结合生化反应。如果标本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临床上又有高度怀疑放线菌病时,可适当延长厌氧培养时间,以提高阳性培养结果。肺放线菌病可靠的诊断方法是作纤支镜活组织检查,检出放线菌或对咯出物及窦道流出物的涂片检查,找到硫磺颗粒,后者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阳性率不高,本组阳性率为27%[17]。胸水中培养出放线菌也可确诊。 参考文献 [1]沙宝康,戴法召.肺放线菌病1例报告[J].内蒙古医学杂志.1989,9 (2):63. [2]张澜,崔忠厚.左下肺放线菌病误诊1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5,11(3):118. [3]刁晓源,冯端兴,乐万祥,等.肺放线菌病2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5,18(4):238. [4]左万里.肺放线菌病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0):595. [5]王军,王占东,吕建军.肺放线菌病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6):334. [6]全亚群.肺放线菌病误诊为肺肿瘤1例[J].山西医药杂志,1998,27 (6):502. [7]牟小芳,张进川.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放线菌病1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7):391. [8]王礼斌,熊健,汤服民.肺放线菌病误诊1例[J].实用医药杂志,1999,12(1):14. [9]张文,田新平,曾小峰,等.肺放线菌病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144. [10]王红霞,李敬孚.术后并发脓胸的肺放线菌病的治疗[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5,15(2):11. [11]阮继生,刘志恒,梁丽糯,等.放线菌研究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93. [12]刘国媚,刘平,崔皖芳,等.原发生肺放线菌病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1,5(1):41-42. [13]卑贵光,刘智明,马洁韬,等.肺放线菌病的CT诊断[J].中华综合医学,2002,3(5):447-448. [14]张光然.肺放线菌病2例误诊分析[J].临床经验荟萃,2002,P(5):25. [15]崔书安,徐宝亮,仲伟英.肺放线菌病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4):257. [16]线胤生,弓显凤.肺放线菌病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 (5):308—309. [17]李少文,马琼凤,李庆安.肺放线菌病1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of Medicine(Medicine Edition),2004;27:32. [18]陈刚,张林,叶宏飞.肺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11例报告[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34(2):187.

养牛常见十种疾病的预防治疗

养牛常见十种疾病的预防治疗 牛布氏杆菌病 牛布氏杆菌病属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养牛人员一定要注意防范,主要特征是流产、不孕,公畜表现为睾丸炎。 预防 养殖人员定期对检疫牛群血清,阳性病牛及时捕杀。接生人员穿戴工作服、胶靴、口罩、胶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避免病菌感染。被污染栏舍、用具要彻底消毒,可用2%~3%来苏尔、氢氧化钠或10%石灰乳消毒。粪便要堆积发酵,对流产胎儿、胎衣、阴道排出物进行深埋处理。 治疗 本病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

02 牛犊大肠杆菌病 牛犊大肠杆菌病又称犊白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初生犊牛。临床上表现有两种类型:败血型和肠型。 症状 腹泻,粪呈淡黄色或灰白色、恶臭。 预防

加强对怀孕母牛的日常管理,补喂骨粉、胡萝卜、青草、食盐,做好新生犊牛断脐消毒工作,让犊牛吃足吃好初乳,保持栏舍干燥清洁,并及时给出生犊牛注射母牛血液100毫升~150毫升。 治疗 氯霉素0.01克~0.03克每公斤体重肌注,每日两次,或硫酸黄连霉2毫升~4毫升肌注,6小时一次,连用两天。 03 瘤胃积食 主要是由于肉牛采食了大量劣质难消化的饲料或易膨胀的饲料而引起。

症状 病牛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粪便干黑,病牛经常用后蹄踢腹部。 治疗 可用硫酸镁500克、鱼石脂30克、石蜡油1000毫升加水灌服,同时静脉注射10%的氯化钠溶液500毫升。当病牛出现中毒、脱水等症状时,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毫升、5%的碳酸氢钠500毫升、25%的葡萄糖50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 简单的操作方法是用绿达胃乐灌服,成年牛灌服一瓶(500毫升) 04 瘤胃臌气 主要是由于病牛采食了大量易发酵的饲料或发霉腐败的饲料而引起。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临诊病理特征主要为病牛头部硬组织(骨)和软组织形成放线菌肿。该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被发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 本病可由多种细菌引起,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杆菌等也参与致病作用[1]。 1.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生长环境而异,在培养基上为杆状或棒状,而在病变组织中则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如别针头、外观似硫磺颗粒、颜色呈黄白色的小菌块,质地柔软或坚硬。菌块镜检呈菊花状,中心部为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围为放射状的棒状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2.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器官,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2-5岁幼龄牛,呈散发。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或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有时也会存在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使牛在采食时因芒刺扎破口腔和齿龈黏膜而感染[2]。因此,放牧于低湿地的动物较易感染本病,而且病变常见于口腔周围的组织器官。

鹿放线菌病防治要点

鹿放线菌病防治要点 李男田来明崔鹤馨权心娇田鑫胡桂英付晓霞 摘要:鹿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近年来鹿养殖量上升迅速,养殖户对慢性疾病重视不够,尤其给鹿饲喂没有铡细的干草等粗饲料,造成皮肤和口腔黏膜受损,导致该病发生和传染。本文从鹿放线菌病的病原、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几方面概述了该病,希望引起广大鹿养殖户的重视,减少放线菌病给养鹿业造成的损失。 鹿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以初期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特征,后期从病变部位逐渐向周围扩散,形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的病症。由于一般该病初期呈慢性发展,不容易引起重视,后期预后不佳,造成患鹿死亡,给养鹿业造成损失。 该病主要病原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在动物的口腔和粘膜、扁桃体和皮肤等处都存在,而且也存在于被患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中。因此,粘膜或皮肤上有破损则容易造成病菌入侵,也有报道称降温或者环境长期潮湿,容易导致发病。 1、病原概述 鹿放线菌病的病原体为牛放线菌,但也有学者在病灶中检出林氏放线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临床中,普遍认为牛放线菌是导致鹿感染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 放线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不能运动,菌体呈细丝样分枝,在有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本菌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存在,对日光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后能生存6d。但对青霉素和碘化物敏感,一般用的化学消毒剂均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各种放线菌常寄生在动物口腔、咽部黏膜、扁桃体和皮肤上,也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和土壤中。当皮肤或黏膜发生损伤,病菌可经破损部位侵入深部组织,引起感染发病。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临床症状感染放线菌的鹿,其下颌受到侵害,上颌骨鲜见。发病初期鹿没有明显症状,当鹿采食困难、咀嚼障碍的时候才发现病情严重性。初期疼痛,后期无痛,患处坚硬、界限明显,破溃后形成疹管,长久不愈。头、颈、领下等部软组织也常发生硬结,不热不痛。 而临床上也将感染放线菌的病症称为“木舌病”,可见舌高度肿大,常垂于口外,并可波及咽喉部位,病鹿流涎,咀嚼吞咽困难。 2.2病理变化当病菌侵入深部组织后,引起白细胞渗出和结缔组织细胞增生,进而发展为放线菌肿,其中心常发生化脓溶解,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痰管;若骨组织被感染则引起骨组织坏死和增生,而形成骨疏松肿大和坏死性溶解。 骨肿胀部多界限明显,但多发展缓慢,肿胀部硬实,后期牵连整个头骨。使牙齿松动,采食困难,营养不良,消瘦而亡。也有侵害头、颈、领间部软组织,则表现为局部急性炎症、肿胀、增温、敏感,甚至有全身反应,形成局限性的脓肿;有时也可能形成硬肿块,进而化脓,伤口不易愈合。病鹿多以特异性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灶为主,形成的肉芽肿、屡管和流出

奶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放线菌病的治疗 摘要 奶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属的牛放线菌所致的一种亚急性、慢性增生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牛的面骨和颌骨组织增生.形成特殊的肉芽肿――放线菌肿。被侵害的骨骼呈骨质疏松性骨质炎、化脓、坏死。牛的颌骨是主要被侵害对象,常常首先侵害颌骨,使颌骨肿大,所以此病又称为大颌病。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2015年1月份辉山乳业青山牛场发现多例,临床上以面部、下颌部和颈部出现硬肿隆起,且肿胀部进展缓慢为主要症状的病牛,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奶牛放线菌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一定好转。 关键词:奶牛;放线菌;诊断;治疗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I 1 病历资料. (1) 1.1 病牛简介 (1) 1.2 既往病史 (1) 1.3 临床症状 (1) 2 实验室诊断 (1) 2.1 显微镜镜检 (1) 2.2 镜检结果 (2) 2.3 诊断结果 (2) 3 治疗 (2) 3.1治疗方法 (2) 3.1.1抗生素疗法: (2) 4 体会 (3) 参考文献 (4)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奶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牛放线菌是牛骨骼的放线菌病的主要原因,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此病主要侵害牛科动物,以2~5岁最为易感。受感染牛只常见下颌骨部肿大,界限不明显。肿胀部病初疼痛,晚期无痛觉。病牛呼吸、吞咽和咀嚼均感困难,后期奶牛产奶量下降,消瘦甚快。2015年1月,我场兽医人员在巡舍时发现数头患有下颌肿大症状的病牛经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奶牛放线菌病。具体情况如下。 1 病历资料 1.1 病牛简介 2015年1月我场兽医于娟姗奶牛群中发现数头下颌肿大病症的奶牛,经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这些奶牛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肿胀部位逐渐增大,触诊时初期有骨硬感,其后逐渐变软。病牛患病初期采食量正常其后逐渐减少,采食量少、咀嚼吞咽困难,机体消瘦直至卧地不起。 1.2 既往病史 据调查统计我场自投产以来并未出现类似症状。 1.3 临床症状 经临床观察记录。病牛多在颌骨部有一硬肿隆起,界限不明显,不可移动。有一例在下颌骨外侧肿大,蔓延到整个颈部,外形增大,明显变形。有的是侵害下颌骨内侧,周围组织肿胀,蔓延到下颌骨之间的颚下触诊时有疼痛,食欲和体温正常。有的因病菌侵害咽喉、颌骨等处发生肿胀的同时,舌苔肿胀,口张开,舌伸出口外,从口中流出透明、粘稠、黄色液体,带有腐臭味。侵害咽喉,咽喉部发硬,出现咳嗽,呼吸变粗,体温升高,口鼻有粘液流出,食团不易下咽。当病变部位发展到一定时期,肿胀部化脓破溃,流出浓汁,形成瘘管,有血色浓汁和血液伴发流出,迁延不愈。慢性病牛虽有食欲,由于吃草困难,常处于饥饿状态。日渐消瘦,经长期慢性消耗,病程长期不愈。 2 实验室诊断 2.1 显微镜镜检 除临床症状表现外,取病牛肿胀部位病料镜检。取病变部位的血液或浓汁定量,用氯化钠溶液稀释约5倍,用力摇晃2min,静置是指沉淀后倾去上清液,再重复以上操作

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摘要: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屡见不鲜,做好致病菌的检测,是防范于未然的措施,因而显得尤为的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常见的致病菌检测技术的要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致病菌,肠球菌,霉菌和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一.肠球菌 (1)、形态与染色【1】 肠球菌为革兰阳性(G+)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及人和动物消化道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肠球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并且由于肠球菌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使许多常用抗菌药物在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失败。因此,从分子水平对肠球菌致病因子、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机制与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肠球菌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无鞭毛,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本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致病性【1】 一般而言,肠球菌的毒力不高。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相比,肠球菌对大多数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相当高,而且肠球菌很少引起蜂窝织炎和呼吸道感染。 肠球菌只有在宿主组织寄殖,耐机体非特异及免疫防御机制,并引起病理改变,才能导致感染。粘附测定显示肠球菌可通过细菌表面表达的为粘附素,吸附至肠道、尿路上皮细胞及心脏细胞。这些粘附素的表达亦受细菌生长环境的影响。另外,肠球菌可产生一种聚合物质(系一种蛋白表面物质,可聚集供体与受体菌,以利质粒转移),在体外增强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粘附。 细菌生长环境亦影响肠球菌与多形核白细胞反应。血清中生长的肠球菌与多形核白细胞反应较弱,而肉汤中生长的细菌反应较强。体外多形核白细胞对肠球菌的有效杀灭作用需血清补体蛋白参与,而抗肠球菌抗体可增强该作用。 (4)、肠球菌属主要检测步骤如下:【2】 方法一:肠球菌平板计数法检验程序 25g (mL) + 225 mL 缓冲蛋白胨水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动物发病的特征是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因病机] 由于易感牛、羊直接或间接接触本病疫邪,病从口人或通过皮肤、粘膜和交配进入体内潜伏,当机体遇到不良刺激而正气虚弱时,疫邪乘虚大量繁殖进入易感脏器引起发病。本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故见妊娠母畜流产和公畜睾丸发炎。 [主证] 1、牛:潜状期2周至6个月。缺乏明显的全身症状,母牛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后的5~7个月。流产前阴道粘膜潮红肿胀,有粟粒大红色的结节,阴唇及乳房肿胀,不久即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时产下弱犊,往往存活不久。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伴发胎衣停滞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内流出污秽不洁的红褐色恶臭的分泌物,可持续2~3周,有的病例长期不愈,不能妊娠。非妊娠牛,常常发生关节炎和局部肿胀,多见于膝关节。病公牛往往发生睾丸炎或附睾肿胀、关节炎及局部肿胀,配种能力降低。牛布鲁氏菌病的病程为慢性经过,可延续数年之久。在明显症状消失后,如不伴发慢性子宫炎,常可以自愈。否则长期不妊而淘汰。病种公牛,一般均应淘汰。 2、羊:妊娠病母羊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流产,多发于妊娠后的3~4个月,流产前的症状一般不明显;部分病羊在流产前2~3天,呈现胃肠弛缓,精神沉郁。常喜伏卧,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体温升高,阴道流出粘液性或粘性血样分泌物。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关节炎、滑膜炎及支气管炎。病公羊经常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绵羊布鲁氏菌可引起绵羊附睾炎和不育。 [治疗] 治则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下法治疗。 1、胎儿尚活,仅有流产先兆,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流产症状的可试行保胎法。 ⑴、孕酮牛50~100mg,羊10~30mg,一次肌肉注射。⑵、炒白术30g,当归30g,砂仁2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20g,炒阿胶25g,党参20g,陈皮25g,苏叶25g,黄芩25g,甘草10g,生姜15g为引。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为牛的用量,羊酌减),每天一剂。 2、胎儿已死或已发生明显的流产症状,应让其将胎儿产出,必要时可用药物催产坠胎。 ⑴、催产素牛25~100单位,羊30~50单位,一次肌肉注射。⑵、桃仁25g,红花20g,当归6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30g,益母草45g,炙甘草15g,党参30g,牛膝25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为牛的用量,羊酌减)。 3、已流产母畜应采取活血祛瘀,解毒治疗。 益母草50g,黄芩30g,川芎、当归、熟地、白术、双花、连翘、白芍各25g。共为细末开水冲服,一天一剂,连用3~5天。

肺放线菌病,肺放线菌病的症状,肺放线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肺放线菌病,肺放线菌病的症状,肺放线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肺放线菌病(pulmonary actinomycosis)系由厌氧的以色列放线菌感染肺部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以多发性脓肿和窦道形成,分泌物含有硫黄色颗粒脓液为特征,易形成纤维化。颈面部和胸腹部病变约占1/3。肺脏罹患放线菌感染,称为肺放线菌病。本菌为正常人口腔、龋齿、扁桃体隐窝中的常存菌。多数由于口腔卫生不良,吸入含有放线菌颗粒的分泌物而发病。也可来自血行播散或腹部病灶的直接蔓延。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具有细菌的特征,其增殖不是孢子形成或丝状芽生,而是通过细菌分裂复制,绝大多数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因此在无氧环境中生长最好,在组织内生长则紧密聚集在一起,肉眼可见,称为颗粒,以色列放线菌是最常见病原菌,其他如赖氏放线菌、粘放线菌等也可致病。 放线菌常寄生于人体口腔黏膜、牙龈、扁桃体、结肠等处。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因口腔分泌物吸入而侵入呼吸道,首先在支气管内引起病变,再侵入肺实质,亦可由于食管病变向纵隔蔓延,或腹部感染穿过膈肌波及胸膜和肺,在肺部引起化脓性肺炎,并经叶间隙、胸膜侵犯胸壁、肋骨,形成窦道。也可侵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播散。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理特征是多发性脓肿、瘘管、肉芽增生和纤维性变。病原菌入侵后,在组织内最先引起白细胞浸润,形成多发性小脓肿,脓肿穿破形成多个窦道,在脓液和窦道分泌物中可以见到硫黄颗粒,病变晚期,慢性肉芽组织增生,病变邻近组织纤维性变。。病变累及胸膜,引起胸膜炎或脓胸,并可穿破胸壁形成瘘管。本病特点为破坏和增生同时进行,在病变结疤痊愈的同时,仍可向周围组织扩展。

牛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牛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犊牛大肠杆菌病 1症状 该病又称犊白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初生犊牛。临床上表现有两种类型:败血型及肠型。主要症状是腹泻,粪呈淡黄色或灰白色、恶臭。 2预防 加强对怀孕母牛的管理,补喂胡萝卜、骨粉、食盐、青草,做好新生犊牛断脐消毒工作,让犊牛吃足吃好初乳,保持栏舍干燥清洁,并及时给出生犊牛注射母牛血液100毫升~150毫升。 3治疗 氯霉素0.01克~0.03克每公斤体重肌注,每日两次,或硫酸黄连霉2毫升~4毫升肌注,6小时一次,连用两天。 牛结核病 1症状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牛多见,该病的特征是在器官和组织中形成结核结节。 2预防 每年春、秋两季用结核菌素对牛群进行接种(点眼及皮下注射),发现阳性病牛,隔离治疗或捕杀。严格消毒牛栏,可用20%石灰乳或20%漂白粉或5%来苏儿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对其产品(牛奶)应经70℃~80℃消毒30分钟后方可饮用。 3治疗 病初每日用异烟肼3克~4克分3次~4次混在精料中饲喂,3个月为一个疗程,症状严重的每日口服异烟肼1克~2克,同时肌肉注射链霉素,每次3克~5克,隔日一次。 牛布氏杆菌病 1症状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流产、不孕,公畜表现为睾丸炎。 2预防

定期对牛群进行血清检疫,及时捕杀阳性病牛,定期饮服、喂服或注射“猪型二号菌苗”。接生人员要有工作服、胶靴、口罩、胶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免感染。被污染栏舍、用具彻底消毒,可用2%~3%来苏儿、氢氧化钠或10%石灰乳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对流产胎儿、胎衣、阴道排出物进行深埋处理。 3治疗 本病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可试用土霉素、链霉素或“抗病1号”进行防治。 牛放线菌病和牛放线杆菌病 1症状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变多在颊部、下颔骨、舌头、颈部、皮肤。患部初期硬肿、疼痛,后化脓溃烂,并形成瘘管。骨发病时膨大、松脆。舌发病时肿大、硬实、伸缩不灵。 2预防 注意清除饲料中的尖锐硬物和谷物芒刺,或将饲料浸软后喂牛。 3治疗 切除界限明显的肿块,然后用5%碘酊纱布或2%碘甘油纱布填塞创口,24小时~48小时更换一次,并在创口周围注射卢戈氏液。内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5克~6克,犊牛2克~4克,连用2周~4周,或静注10%碘化钠溶液,每天50毫升~100毫升,隔日一次,共3次~5次。发现碘中毒现象,应停药5天~6天或减少药量。 牛黏膜病 1症状 习惯称之为“牛病毒性腹泻”。2月龄到2岁的牛易感。患病牛的口腔及消化道黏膜糜烂或溃疡,并发生腹泻。 2预防 江西省畜牧良种场对奶牛试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接种,效果很好。生产奶年每头肌肉接种4头份(猪用量)、发育牛3头份、犊牛两头份。 3治疗 在精、粗饲料中全面按2‰拌入“强力益生素”,同时可试用“抗病1号”。 破伤风 1症状

牛羊常见疾病的首选药

牛羊常见疾病的首选药 (一)牛巴氏杆菌病:恩诺沙星、硫酸链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牛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 (二)牛羊布鲁氏菌病:环丙沙星、土霉素、布鲁氏苗病灭活疫苗 (三)牛副伤寒:环丙沙星、牛副伤寒灭活疫苗 (四)犊牛大肠杆菌病:环丙沙星、硫酸庆大霉素、磺胺对甲氧嘧啶 (五)羔羊痢疾:林可霉素、甲硝咪唑、抗羔羊痢疾血清 (六)羊黑疫:羊黑疫、羊快疫灭活疫苗、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七)羊快疫:羊快疫、羊猝狙(或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灭活疫苗 (八)羊肠毒血症:林可霉素、甲硝唑、抗羔羊痢疾血清,并结合强心、镇静等对证治疗。用羊快疫、羊猝狙、肠毒血症三联灭活疫苗或羊梭菌病多联灭活疫苗预防效果好 (九)羊猝狙:羊快疫、羊猝狙(或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灭活疫苗、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 ()牛结核病:异烟肼、利福平、硫酸霉素 (一)牛放线菌病:青霉素 C、硫酸链霉素、林可霉素 (二)气肿疽:气肿疽灭活疫苗、气肿疽抗血清(三)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恩诺沙星、泰乐菌素、土霉素、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弱毒疫苗

(四)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药物同上,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 (五)炭疽:红霉素、抗炭疽血清、11号炭疽芽孢疫苗、无荚膜炭疽芽孢疫苗 (六)羊链球菌病:青霉素、恩诺沙星、磺胺对甲氧嘧啶、羊链球菌病灭活疫苗 (七)口蹄疫:口蹄疫O型、A型灭活疫苗 二、牛羊寄生虫病防治首选药 (一)牛羊消化道线虫病:丙硫苯咪唑、伊维菌素 (二)毛首线虫病(鞭虫病):吩嘧啶、精制敌百虫 (三)肺线虫病:构橼酸乙胺嗪、氰乙酰肼、左咪唑 (四)莫尼茨绦虫病:氯硝柳胺、硫双二氯酚、溴羟替苯胺 (五)肝片吸虫病:硝氯酚、三氯本唑 (六)双腔吸虫病:海托林 (七)日本血吸虫病:吡喹酮、六氯对二甲笨 (八)牛羊螨病(疥癣病、癞):二嗪农、伊维菌素 (九)蜱病:氧硫磷、双甲脒、敌敌畏、二嗪农(螨净)、氯菊花酯 ()牛皮蝇蛆病:倍硫磷、皮蝇磷 (一)羊鼻蝇蛆病:精制敌百虫、敌敌畏、伊维菌素、碘醚硫胺 (二)巴贝斯焦虫病:双脒苯脲、硫酸喹啉脲(阿卡普林)、三氮脒、伯氨喹、青蒿素 (三)牛泰勒焦虫病:咪唑苯脲、硫酸喹啉脲、三氮脒 (四)牛羊球虫病:莫能菌素、氨丙啉、磺胺二甲嘧啶

羊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一、羊痘 症状发痘前,可见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从鼻孔流出黏性或脓性鼻漏,呼吸和脉搏增快。经1—4天后开始发痘。发痘时,痘疹大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如眼的周围、唇、鼻翼、颊、四肢和尾的内面、阴唇、乳房、阴囊及包皮上。开始为红斑,1-2日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变成灰白色水疱,内含清凉的浆液,此时病羊体温下降。由于化脓菌的侵入,水疱逐渐变浑浊而成脓疱。随后脓疱破裂或内容物干涸,形成棕色痂皮,脱痂后痊愈。 防治方法: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尾内或股内皮下注射0.5毫升。 二、羊炭疽 症状:多为急性,突然发病。患羊昏迷、眩晕、摇摆、倒地、呼吸困难、全身颤栗、磨牙、口鼻流出血色泡沫、肛门、阴门流出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内羊即可死亡。羊病情绪缓和时,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后期全身痉挛,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对病程稍缓和的病羊,采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毫升,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绿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内注射1次。疫苗有无毒炭疽芽孢苗,对绵羊可皮下接种0.5毫升;Ⅱ号炭疽芽孢苗,皮下注射1毫升。 三、羔羊大肠杆菌病

症状: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败血型多发于2-6周龄的羔羊,病羊体温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或不腹泻。有的带有神经症状,运动失调,磨牙,视力障碍,多在发病后4-12小时死亡。下痢型多发于2-8日龄的新生羔,病羊最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带气泡,有时带有血液。病羊可以发病24-36小时死亡,死亡率15%-17%。 防治方法:土霉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分2-3次口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2次肌内注射。呋喃唑酮,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2-3次内服,新生羔羊每日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对心脏衰弱的,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毫升;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100毫升;对于有兴奋症状的病羔,用水合氯醛0.1-0.2克加水灌服有很好的疗效。 四、羊衣原体病 症状:流产型:潜伏期50-90天,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关节炎型:感染羔羊发病初期体温高达41℃-42℃,食欲减退,支关节肿胀、疼痛。有些羔羊同时发生结膜炎,病程2-4周。结膜炎型:水肿,大量流泪,病程6-10天,角膜溃疡的羊病期可达数周。 防治方法:可肌内注射氯霉素,每千克体重注射20-40毫克,每天1次,连用1周。或肌内注射青霉素,每次80万-16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天。结膜炎型患羊可用土霉素软膏涂眼治疗。 五、关钩端螺旋体病 症状:潜伏期4-5天,一般为隐性感染,少数病例可表现发热、

布氏杆菌

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布氏杆菌也是帝国主义者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之一。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中文学名:布氏杆菌,拉丁学名:Brucella,界:细菌界,属:布氏杆菌属,种:布氏杆菌,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病理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变化 布氏杆菌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多脏器的炎性变化及弥漫性的增生现象。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的增生。该肉芽肿可位于椎体内或邻近椎间盘的软骨下椎体骨质内。病变可继续扩大,侵及周围骨质,软骨板及椎间盘。最常见受累的是腰椎。感染性肉芽肿显微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和类似郎罕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肉芽肿直径约1MM。有少数发生坯及干酪样病变,偶见死骨。广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的表现。因椎间盘破坏,椎体间常呈骨性的融合。据统计约30%~40%病人有骨关节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关节炎,骨膜炎,骨髓炎,脊柱炎。脊柱,肩关节,肩锁关节及骶髂关节最容易受侵犯。 感染表现 大多数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现。主要为波浪状发烧为其特点,发烧约2~3周,继之1~2周无烧期,以后再发烧。常伴多汗,头痛,乏力,游走性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有时全身症状消退后,才出现局部症状。腰椎受累后,出现持续性腰背痛,伴肌肉痉挛,活动受限后,影响行走。常可产生坐骨神经痛。局部有压痛及叩痛,少数病人于髂窝处可扪及脓肿包块;也可产生硬膜外脓肿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瘫。同时可伴有肝、脾肿大,区域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慢性病人可伴有其它多处的关节病变。但大多数发生在腰椎,少数发生在胸椎,胸腰段,骶椎或骶髂关节者。男性病人可有睾丸肿大,睾丸炎症表现。本病有“自愈”趋势,但历时较长。未接受治疗者复发率约占6%~10%。 治疗预防 主要为抗菌药物治疗及对症疗法。急性期最有效药物为四环素,0.25~0.5g/次,每天四次。连服4周为一个疗程。停一周后可依病情再用药1~2个疗程。必要时可以加用链霉素。TMP-SMZ也可选用,对于关节症状顽固,变态反应强的较重症例可以考虑特异性菌苗疗法。关节有积液时,可抽出液体,内注链霉素0.2g;对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脱敏疗法。此外应卧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于肌肉的痉挛缓解,减轻疼痛。若因脓肿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

奶牛布氏杆菌病简介及综合防治

奶牛布氏杆菌病(以下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以奶牛生殖器官、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等为主要特征,对奶牛养殖影响巨大。同时,奶牛布病可以通过病牛传给人类,从而也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应引起广大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一、病原及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即布鲁氏杆菌,是一组小的、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球形球杆形或短杆状的细菌。布氏杆菌病在家畜中以牛羊猪最为常发,而且能传染给人。布氏杆菌分牛型、羊型和猪型,各种布氏杆菌对家畜及人都有致病性,其中,以羊型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性最强,危害性最大。 布氏杆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但对低温和干燥有很强的抵抗力。阳光直射数分钟,最长4h即可杀死该菌。布氏杆菌对热非常敏感,湿热60℃ 15~30min 即可杀死该菌。在0.1%新洁尔灭和2%来苏儿中可存活时间为30s和1~3min.布氏杆菌对四环素最敏感,其次是链霉素和土霉素。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系统呼吸道皮肤和黏膜等。当牛采食了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接触了污染的环境、土壤、用具、粪便、分泌物,以及屠宰过程中对废弃物、血水、皮肉等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感染。由公牛与病母牛或病公牛与母牛配种,或在人工助产输精过程中消毒不严,以及人工输精使生殖道损伤而造成的感染发病尤为常见。人类主要是在缺乏消毒及防护条件下进行接产、护理病畜,或饮用了未经消毒的牛乳而感染,具有全身性感染和处于菌血症期的病畜,其肉及内脏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使加工人员受到感染。 二、奶牛布氏杆菌病 奶牛布病是由牛型布氏杆菌侵染奶牛而引起的传染病,不但影响奶牛的生产力,而且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奶牛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其皮毛、乳汁、尿液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为病牛接生进行感染。而且从事屠宰病畜、挤奶等工作的人员均可经过皮肤破损处感染细菌,也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结膜、性器官黏膜感染。我国是布病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年来,布病感染率竟在逐年上升,情况不容乐观。

[杆菌,牛布氏]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在牛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疾病,其中牛布鲁士杆菌疾病的发生将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健康安全。牛布鲁士杆菌疾病又称为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危害到牛的生殖系统,母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在妊娠期会出现流产现象,即使犊牛能够正常的生产下来,其体质虚弱,多半会在半途夭折,公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引发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生殖系统疾病。最近几年,随着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布病的发病呈现高发的趋势,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做好牛布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就牛布鲁士杆菌的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对更好的促进该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牛养殖产业布鲁士杆菌病诊断方法防治对策 牛的布鲁士杆菌疾病是由布鲁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对牛的生殖器产生严重危害,会造成母牛出现不孕或者流产和公牛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发生。该种疾病的分布十分广泛,其中对性成熟的公牛和母牛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该种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杜绝传染源,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1 病原学分析 布鲁士杆菌为形态不规则的革兰氏阴性微小杆菌,其呈现无鞭毛,且不成形的芽孢和加膜。该种细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强,在被污染的水源和土壤中,能够存活20天以上,这就为疾病预防工作带来的严重的阻碍,但是该种病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和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利用其这一个特性对该种疾病进行预防。 2 流行特点 病牛和带病菌的牛是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的母牛在妊娠流产和生产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布鲁氏杆菌排出体外,其中在母牛的生殖器分泌物和母乳中含量最高。该种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同时,也可以借助皮肤、粘膜和吸血的昆虫的叮咬进行传播。其中牛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易感性是随着性器官的逐渐成熟而逐渐升高,犊牛对该种疾病表现为一定的抵抗力。 3 临床症状分析 牛的布鲁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6周左右,在潜伏期内缺少明显的全身症状,妊娠母牛最为显著的临床症状就是流产,其可以发生在母牛妊娠的各个时期,通常情况下会发生在妊娠期的6~8个月之间。母牛流产前可以见到在阴道处出现大量的红色结节,同时流出灰白色的粘液,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会从阴道中持续排除污秽物,颜色呈现棕红色或者灰色,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恶臭气味。布鲁氏杆菌病会严重影响到母牛再次受孕,公牛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关节肿胀,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86讲解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属的6个种和主要易感动物见下表: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

羊肿头病

羊肿头病 肿头病俗称大头病,是青年公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头部发生炎性水肿,发展迅速,病程短。通常发生在角斗的有角品种中。其发病率不高,但可能引起名贵公羊死亡,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羊肿头病 别名:大头病 病原 病原为诺维氏梭状芽胞杆菌。该菌生活在土壤内、皮肤表面和绵羊的消化道,其芽胞普遍存在于羊栏、牧场和草场的土壤内,容易机械性地转移到公羊头部皮肤表面,当羊在角斗过程中引起角周围皮肤或其他软组织的裂伤或挫伤时,芽胞易乘机进入伤口。 症状 患肿头病的公羊体温上升到40~41.5℃。患羊离群躺卧。头、胸与颈部皮下和肌内组织水肿发展迅速,肿胀的皮肤渗出液体。肿胀的眼睑关闭。鼻孔与鼻道部分关闭,可能引起有杂音的呼吸困难。患羊拒食,身体虚弱,在48~72h死亡。发病率通常为公羊群的2%~4%,但可能高达15%。大多数患羊死亡。 剖检 在尸检时,突出的变化是在头颈的软组织中。角周围的皮肤可能有裂伤,面、胸和颈部的皮下与肌间隔通常含有大量清亮的水肿液。混合感染时,含有水肿液血红蛋白与不透明的渗出物。胸腔与心包囊中和肺内可能有积液。心内膜下与心外膜下有点状出血。病理组织切片上,

水肿液明显;在裂伤和接种部位的周围可发现细菌和白细胞。 根据典型症状与病变可初诊为肿头病。公羊面、胸、颈部迅速发展的水肿,成为有力的诊断指征,而肿胀组织和裂伤中的清亮水肿液可进一步支持诊断。从裂伤附近组织中可能分离到诺维氏梭状芽胞杆菌与有关细菌,例如梭状芽胞杆菌与产气荚膜杆菌。 鉴别诊断需要考虑光致敏作用、黑腿病、恶性水肿与能分泌毒液的动物咬伤。光致敏作用造成的头部肿胀,发生在所有性别和无色素皮肤的个体中。黑腿病发生在两性于剪毛、预防接种、断尾、去势与分娩所致的创伤之后,有特征性的肌内病变,液体常为血红蛋白所着色。恶性水肿是创伤周围的一种急性局灶性感染,含有气体、血色液体与坏死组织,可能分离到气肿疽梭状芽胞杆菌和腐败梭状芽胞杆菌。动物毒性咬伤通常见于个别绵羊,公母两性都可发生。 应用诺维氏梭状芽胞杆菌疫苗,可显著降低此病的发生率。为了取得最好的预防效果,疫苗应在角斗季节开始前6周使用;在预期疾病爆发期间,将年轻公羊从怀疑被诺维氏梭状芽胞杆菌污染的羊栏中赶出。对受感染的公羊必须及早治疗。每天注射抗生素,并将病羊隔离到黑暗安静的羊舍,供给优质饲料与充足的饮水。 1.公羊肿头病 通常发生于抵架或受伤以后,伤口局部含有黄色或血液渗出液,衰竭、突然死亡。 2.放线杆菌病及放线枝菌病 头面部有多数肿块,或者下颌或面部的骨头肿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