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

读了你的第二次回贴,对你文章中的观点深表同感,对你目前处境我也能感受得到,也许这是第二代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共同遭遇的一种表达。我老了,没有办法直接来处理你们所遭遇的艰难,只能谈一点个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我是学历史专业的,许多问题也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表达我的认识,或许对你如果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你们目前的境遇,可能有利。有许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它,认识清楚了,才能正确地应对它。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社会,任何事都凭人际关系来处理,一是靠血缘关系,也就是家族和姻亲关系建立的,从夏、商、周三代起便都是如此,权力结构也是靠这个传承的,帝王制度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朝廷管理国家的权力也往往带有世袭的性质,如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如东晋时王、谢这二个大族,可以垄断东晋南朝好几个朝代的朝政大权。曹魏时,有一个叫陈群的,他搞了一套九品中正的制度,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关系,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现在叫作同乡关系。那时有地方上的官员叫中正的,由他来品评地方的人才,分为上下九品,朝廷用人时,便以此来任命官员,这就除了家族的世袭关系外,还有一个地望。东晋以王导为首的王家大族,是山东琅琊人,所以不是姓王的门第就高,要出身于琅琊王氏的门第才是第一位,这就

是世家大族的由来。在春秋战国时即便是世卿制度,现在不是有一个电影叫“赵氏孤儿”,讲的就是世卿制度,韩、赵、魏三家便是晋国的世卿。但这种世家大族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渲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也有衰落的时候。唐人刘禹锡有一首很著名的题为《乌衣巷》的七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和朱雀桥所指的是原来王谢二个大家的居所,那时金陵(现在叫南京)的秦淮河上有一座桥便叫朱雀桥,从朱雀桥至秦淮河南去不远便有乌衣巷,东晋的王导自卜宅于乌衣巷,谢灵运我们都知道他是南朝刘宋时的著名诗人,他们在居处宴游谓之“乌衣游”。东晋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登皇位时,要拉着王导一起坐,说“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家在当时渲赫的地位。到了唐代刘禹锡在金陵看到的王谢故居,只留下一副衰败的景象,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只能与普通百姓过一样的生活了。所以,他们家之堂屋前的燕子,只能飞到寻常百姓家去了。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离娄章句篇下)泽是滋润的意思,君子谓大德,小人则谓大凶,斩谓断,君子行事,有善,虽五世亦受其惠,小人行恶,虽五世亦受其祸,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讲,决没有代代永恒相传的意思。记得文革时,江青在军委有过一次讲话,题目叫《为人民立新功》也引了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他是告诉老同志,不能溺爱自己的子女,子孙的前途还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努力去奋斗,希望他们的子弟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是坐享其成。与这个观念相反的便是“打

天下,坐天下”,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儿孙们享受特权和财富,是天经地义的。那样我们的革命不成了过去改朝换代了吗?这当然是极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是熟人社会的产物,把这一点说清楚,我们就能分清是非和善恶,只有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代代相继的现象所以难以为继,从科学上讲,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都是后天的,一个人的成就还有历史际遇上的因素,这一切都不是血缘关系可以继承的,所以能维持一个时期,因为父辈的社会关系还在起作用,然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退化,所以代代相继的传统不可能是永恒的。然而从历史上看,要打破原来熟人关系代代相传的现象,有二种方式:一种是隋唐以后推行的“以科举考试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度,这样为阶层之间人员的流动提供了一个渠道,贫寒子弟经过十年寒窗,一旦中了举人进士便能鲤鱼跳龙门了。其实这也是统治者笼络士子的一种手段,唐太宗李世明看到那么多士子来应试,他就非常高兴,认为天下才俊之士,都在他们牢笼之中了。此其一,另外一方面,考试制度考的科目有定制,也有一定的范围,评分也有标准,所以大家都去背诵标准答案了。那样做的客观效果是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再说考试的过程,亦还有各种舞弊的办法,亦还有人泄题,阅卷过程还有人去通关节。考试制度从表面上看虽说公正,透过背后的隐情去观察,其间亦弊端丛生,越到各个皇朝的后期,这方面的问题也越多。读一下《儒林外史》虽说是小说,但亦多少反映了考试制度下知识分子们的一种文化生态。其实这三十年来的高考制度的流弊何尝不如此,公务员的考试制度,时间久

了,亦很难避免各种弊端的产生,熟人关系的影响可以从显性转为隐性,在公开的合法的考试规则之背面,自然会产生各种潜规则。

打破原来熟人关系的另一种方式在过去历史上无非是通过自下而上的

革命,改变原来的统治结构。如秦汉之际,秦代的统治机构被完全打烂了,代之而起的便完全是另一类人物,他们完全是从社会底层起家,成为新兴的统治者。如刘邦、原来只是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地区下属的一个派出所所长;追随刘邦左右的,如樊哙,与刘邦是小同乡,屠狗出身;周勃早年织草席为生,还有是有丧事时,为人吹箫的;灌婴是贩布出身的;这些人出生都很低微,秦汉之际的大变动,为他们转变自己社会身份提供了机会。再说张良,尽管出身于韩国的贵族,秦灭韩,他没落了,他能为老人去桥下捡拾其丢掉的鞋子;再如韩信,也是贫苦出身,早年有大志,但也能忍辱爬出他人之跨下,这反应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些人之所以能改变其原来的身份地位,一是际遇,二是自己不畏艰难的奋斗,后者可以要求自己,前者则不能刻求。中国有一句老话,乱世出英雄,乱世是指际遇,英雄还得靠自己努力,并学会掌握机遇。你在跟贴的文章中讲的层级结构的板结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从历史看,这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永恒和持久。从公共管理上讲,也必须打破这种依靠熟人关系建立的板结结构,否则管理人员的水平只会逐渐低下,最终陷于崩塌的境地,掺沙子是他自身维稳的客观需要。

关于陌生人社会,那是指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市场化的社会性的交易行为。商品交换不仅是熟

人之间的行为,大量的是陌生人之间在市场上实施的交易行为。比如我们去超市购置日常需要的物品时,要求同质同量同价,这个交易可以也应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公平和正常的运行,那就必须要有法律来保障社会的公平交易,强调法律的普适性和统一性,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各种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在所有人面前都有一个平等的起跑线,每个人只要凭自己的才能和辛勤劳动,都能取得它应有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运行过程中既有效,又公平。然而这只是理想化的目标,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往往在陌生人社会还保留着许多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大量农民流动到城市打工,城市的工人和职员也会易地就业,资本家也会易地开设企业,在他乡异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家都应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这么一回事,农民最先走上打工的途径时,往往借助于沾亲带故的关系,借助于同乡的关系,以后才慢慢通过职业介绍所,去寻找合适于自己的工作。中国从小农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转向与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时,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伴随着人员高度流动。在这个高度流动过程中,在陌生人地区或职场,寻求熟人之间原来的相互关系,以支持自己的起步,那么这个起步往往不可能是公平和平等的。往往还是靠人际关系,社会学把这个关系比作社会资本,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的,如何利用社会资本逐利,也就是利用原有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各种需要服务。诸如在这个地区,这个行业,或者这个相关企业,你有复杂的关系网,那么你做什么事,都方便;反之你没有关系,没有背景,那就往往寸步难行;

即便如你有病,要住院,要开刀,也得找关系,如果手上拿着手术刀的医生,也借此来谋利,那比强盗更凶狠了。年轻时,我听到过一个笑话,过去二个人有过隙,一个是外科医生,一位是病人;二人在手术台上相遇,医生拿起手术刀说,你现在还凶吗?那病人吓得从手术台上不穿衣服拔腿就逃。这是你碰上了对你不利的关系。所以你有好的背景和对你有利的关系,就什么都方便,你没有好的关系,没有相当的背景,往往寸步难行。在就业上,在单位的工作安排上,熟人关系往往渗透到方方面面,这种关系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形成网络,它就会板结化了。道德的堕落和各种腐败便由此而滋生漫延,这是最窒息人才成长的氛围。从制度层面上讲,我们还有不少过去留下的制度,一时还不能打破。比如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结构,便是不平等不公正的历史遗留物,这就给农民如何融入城市,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从我接触到的农民工,八十年代开始进城的农民工,他们并没有想过如何在城市扎根,一方面制度上有障碍,另一方面他们对农村生活还有依恋,家还在农村,打工挣钱为了在农村给孩子上学,盖一幢房子,将来让孩子在农村成家,土地是他们生活最后的保障,现在农村盖新屋,很普遍,它反映了第一代农民工的愿望和追求。

八O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就不同了。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惯养,没有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苦难,而且父母都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故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为了鲤鱼跳龙门,离开农村,融入城市,他们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就业定居,有许多人本来就在城市中随着父母在城市打工的

过程中长大的,根本没有体验过农村生活,压根回不去农村过农民的生活,而城市又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找不到好的工作,不要说买房,连租房都困难,在城市生活只能蜗居或者蛋居的大都属于他们,而他们自己又到了婚嫁和生儿育女的年龄,今后还有负担父母养老的义务。他们或者已经或者快到了而立的年龄段,而成家立业的阶段性目标似乎离他们很遥远。所以第二代农民工心理上的负担最重,他们承受着社会的一切苦难,愤青就诞生在这一群体,他们的文化比父母要高,网络上围观的群体他们占了很大比例,对社会不公的反应最为敏感,所以如浙江杭州飙车的富二代,以及如“李刚我爸”那样的官二代,以及到海外去炫富买高价房的又贵又富的X二代的种种不法行为,更刺激着他们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应。这一切都与他们在生活上也是最为动荡不定的群体有关,这是我读了你跟贴以后最直接的感受。我支持你的文章,你这样为自己遭受的不公呐喊是应该的。政府应该善待这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也应该关怀他们,至于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一点并轮到具体人身上,那谁也说不准,如果做不好这一点,我相信会有报应的。决不能如对待他们父祖辈那样对待他们了,不能靠哄了。然而从你们自身讲,则要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要沉沦,不能自暴自弃,路总是人从没有道路的地方走出来的。只要冷静认真地应对,都还是可以找到自己位置的。第二代农民工应该善于表达自己遭遇的一切不幸,表达自己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发出你们强烈的呼声。有一句老话叫作“会哭会叫的孩子能吃奶嘛”,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认识到这是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多揭露

它的黑暗,那就离光明更近一些,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才能逐渐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跟贴中知道你喜欢读宋人洪迈撰的《容斋随笔》,这本作品是南宋初年的洪迈在他所处时代,结合现实读书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后的文字表达。读一个人的作品,要论其世,才能知其人,才能从他的作品中品味出各种甘苦来。宋孝宗称其书“煞有好议论”,尽管是些读书的札记,也是他从现实出发兴有所致,意有所得的表现。宋孝宗是南宋第二个皇帝,那时南宋刚从危局中走出困境,但外有强敌,女真人还虎视眈眈,内有诸危难之事。怎么办?也就是从历史上寻找各种经验教训,以咨鉴诫。所以当时读史的风气很盛,要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读史,懂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环节,从史可以观察古人如何应对各种困境,可以了解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便非常喜欢这本书,他带了这本书从延安到北京,他外出时,这本书也常备身边。他读二十四史,读《资治通鉴》,往往受《容斋随笔》对某一事件的议论的启发,才去翻阅相关的史传,然后又有自己的心得。毛泽东总是用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来教育全党和广大干部的,而最原始的启迪,往往来自《容斋随笔》这本书。洪迈的随笔,涉及文史哲经方方面面,你可以选其读史的篇目先读,如果有条件的话,再去读相关的史传,那么你定会有所收益,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增加你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毛泽东甚至在临终前还想读这本书,这不是偶然的。另外它也是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入门的书,我搞过《容斋随笔》选的注释本,在文史方面选了一百余篇,加上注释和说明,共有五十多万字,但还有一篇导读没有写完,

因别的事搁置下来一年多了。今后我有时间把导读写完,完成给出版社的合约,否则这笔文债欠在身上终是很不舒服,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出版,我无法回答,问题是我一直忙于别的事,把它给耽搁了,否则的话可以寄一本给你参考。

你喜欢看南怀瑾的书;对他老人家的书我读的不多,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儒家还是佛教方面的典籍都比较熟悉。他的作品偏重于讲人生修养,我上课时有的学生也是南先生的关门弟子,他们对南先生的修养和人格都抱着非常崇敬的态度,他的作品在海峡两岸都有影响。《论语》和《孟子》都有不少地方是讲如何为人修养的内容,他讲这方面的内容能深入浅出,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讲解,并借此普及传统的伦理修养。当然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属于熟人社会的范畴,道德修养是人类在具体环境中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处理人际相互关系的一种准则。比如孝道,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与保障老人生活的需要有关;所谓三纲五常,便对维系当时等级的社会秩序有着密切关系。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工商社会,强调个性的解放时,在思想观念上,这些传统的伦理关系往往受到极大的冲击,如鲁迅与胡适在五四时都是在思想战线上冲击传统伦理的急先锋。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的流动,那些原来的人们行为的社会关系,出现断裂和崩塌时,必然带来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准下降,贪污腐败随处可见,职业道德的缺乏,假冒伪劣的欺诈行为比比皆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一些道德教育,还是有益的,是一种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从我个人讲,当然尊重有道德信仰并坚持道德实践的人,包括倡导一些虔诚的宗教信仰(不是沉迷于各种迷信活动)的朋友,他们为人们

树立了道德和信仰的楷模,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慈善事业,帮助贫困群体多少还是有益的。当然它的实际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它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道德趋向堕落的态势。但从利益关系上讲,往往会给他们自身带来物质利益上的伤害,被人们视作傻瓜,我想,这样的傻瓜还是多一点好。坚持自己个人道德修养时,要有牺牲一些个人物质利益的思想准备。当然,不是所有的传统观念都是好的,其中也要具体分析,比如三从四德,对妇女便是不公正的;又如纲常的关系,应是相对的,父慈与子孝是对应的,不能强调单方面的从属关系。让孩子和青年人有分析的多读一点《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也还是可以的。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既不能简单的抛弃,也不是全盘接受,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地发扬其优良的品格和思想观念,更要在完善法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伦理、职业道德契约文化的教养,尽管这可能是很冷酷的、缺乏情意,但它是社会生活需要的,而且,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见效的。故在陌生人社会确立伦理关系,需要有一个过程,即便如此,对你读一点南怀瑾的作品,由此去接受一些关于传统的伦理修养方面的基本知识,对如何做人还是有益的。我们这次对话也算老少配吧。我不知道你今年多大,我八十了,我大的孙子也有二十九岁了,我想你的年龄大概与我大的孙子差不太多吧!咱们不分老少,交一个朋友,多沟通思想,减少一些代沟,总还是对社会有益的事吧。你们毕竟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将来是属于你们的;而我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留下的时间不多了。我相信你们将来的生活一定比我们更加光辉灿烂,因为历史的车轮,从总体上讲,总是不断前进的。

最后关于农村问题,我另文作答。

下附牙齿晒太阳在我博客上的跟帖

第一篇

朱永嘉老师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很好,从小摊小贩研究农民工进城后的发展,摊开研究涉及面就会扩到整个社会运转,历史的方向,我这段时间一直在计划到广东去打工,研究中国社会,但是一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合适,想过到工厂去,但是工厂内打工,机器旁边一天干到黑,接触的人只有周围一小圈,范围很有限,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现在给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角度。同时我也找,找本书,边打工,边启发我研究认识中国社会各方面,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我非常明白一个认识能力有限的人对现实不会有多少深刻认识的,就像不识字的人怎么能读懂书本,最多就凭瞎蒙认识几个数字。《史记》一部精英历史,没有人民,《容斋随笔》好多文章考据不合适,我了解的书本有限,无从下手,朱永嘉老师能否帮帮忙,赐教,介绍了解社会历史人生的几本书。

现在农村的情况也很糟糕的。08年时我在复读,那场全国大雪下了二十几天就造成二十几个同学交不起学费,农民的生活陷入穷困地位,雪只多下几天就能让人上不起学。农村中很多种田的都是老人,青年人很少见,很多地都还抛荒。也没人愿意种田,那样人生一辈子太悲剧了,会属于非常穷的一群人。宁愿在外漂泊一辈子,也不会农村。种

田的老人年龄也大,地多了他就不爱种,造成一部分抛荒。中国可能会陷入粮食危机。

第二篇

这段时间在看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看南怀瑾《周易杂说》,我是想做个有点独立思想有点人生境界的人,对于文学也是个爱好,思想上和人生路选择都彷徨,和这个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面临工作方面无希望的无能为力,不知道最终会去干什么行业,现在修车——不喜欢的工作,这些问题最终的解决必须靠实在的改变现实才行,积极的态度很多时候无用。对于朱永嘉老师对我的评论想了很多,想说很多又不知道说什么好,用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文章,摘录部分回答:

时有农民群体反抗政府征收土地,原来的土地换门面政策废除了,土地收购价格给的很低。一个反抗政府征收土地的农民和我说,他们全家的土地加起来只能卖万把块钱,去做生意吧他们在乡下谁来买,到城里做生意吧很多生意都被人做烂了市场饱和了,去打工吧每个月千把块钱根本不够用,儿子如果娶老婆生个孩子那万把块钱够用几天的。最后他们的土地还是被征收了。一些打电话一同起来反抗征地的农民被官员们从电话记录里查到,书记带着警察抓到看守所关了几天,村长把他们取出来。他还说,乡里人孩子读大学毕业后工作很难找到,还没得钱,等孩子读完初中就准备送他到工厂打工。现在进公司打工都要文凭,大多数农民家庭也没多少资源,他们的子女一辈子只能做农民工,就这

样世代被钉死在贫穷的地位,翻不了身。中国教育把学校分重点和普通的体制差别造成阶层分化并且固化,重点学校当然是富裕家庭单位子女的多,我曾经所读的几所普通学校中农民穷人家庭占大多数,当代中国最公平的制度高考过滤后,最后还是大多数底层家庭子女去做农民工,富裕家庭单位子女的考上好大学的多自然会进入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比较好的阶层,有的成为精英人士最强有力的控制社会。因大学和好工作岗位被优势家庭占据多数,所以互相交往而结婚的依然是优势阶层内部不同家庭的结合,关系网各种资源于是互相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些人的下一代当然又会又重复上一代的循环,优势阶层变成垄断阶层。这就形成历史上的垄断阶级。当年填写志愿时,校主任还说同学们的努力让我们学校在10年里升学率越来越高了,是哪个阶层的升学率高啊!社会底层的失败。

第三篇

值得讽刺的是,今年本地区有个上重点中学的男孩因他爸爸摔成残废把这个农民家庭打入绝望,因此刻苦努力考上清华,一时整个地区沸腾。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不要看学校差就自暴自弃,好多大人物都是从差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差学校中也有成绩好的,只要你努力,现在这就发生靠努力就会成功现实典范,引无数人走我们当年走过的老路,花了很多年时间努力最后大多数人还是去做农民工,一小部分成功者成为骗人的希望。现实证明自暴自弃才是正确的。他毕业了会知道挑

战命运成功后变成更大的人生悲剧,助学贷款要还,工作难找,勉强在大城市工作低工资高物价保证自己生活困难是个蚁族,结婚很难,农村没岗位回不去,做成功人士像说梦话。我一个穷同学考上同济就碰到这些事,选择深造读研。穷人逆来顺受当个被老板欺压生活困难的农民工才是过好的生活。最近几年很多政府部门的头头落马,多人涉及政府工程,其中一个小官僚把孩子送到加拿大读书,留学要上百万,他贪污的钱绝不止这个数字。很多单位的普通职工平时也敲诈多收费,这场风暴中没抓。原先城里团结的农民变成松散无组织的个体户,每天只关心自己的小生意,缺少社区生活,社会集体利益的意识大大淡薄,对身边同类的苦难漠不关心,对当年征收土地时一些官员非法占有的土地,各有各的想法没要的回来,变成沙民,方便让上层吸血,各个击破。本地的人才很少,一些卖电脑的需要个会装机的技术人员找不到,就在广告上打着不会也可以应聘,现教。本地城里的物价涨的越来越高,我家吃的都是家常菜,平时很少买其他东西,一个月下来剩余的钱还是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都跟我家一样。走在城里的街头上,看到的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五六十岁的,年青人很少。他们大概很多人到大城市去打工了。看到修路修房子的很多都是花白头发的四五十岁的人,还有不少干瘦的女人。农村种田的很多都是老人,有不少人抛荒到广东深圳打工。给人以劳动力稀缺,穷人家庭生活艰难,老人妇女也来搞重体力劳动。

90年代末到现在的10几年间,自然环境恶化极大。去外地的路上,总能看到连绵的群山上都是黄黄的田地,长着一小块一小块矮矮的荒草及各色杂物与天相接,感觉很荒凉。西南五省发生明朝以来最大的干旱

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件。何新说西南五省的干旱是过度开发正确,居庙堂之高对中国边远地方看的犀利。

第四篇

对于中国的社会现状和未来的认识,我引用《蹬轩》中的一段话说明: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这就解释了我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考上大学的同学都不会回本地,因为农村的国营企业在90年代末都破产了,大城市才有工作岗位。山寨横行,众多企业搞代工,有的企业被外资收专利费收垮掉,国内的很多企业都搞外资入股变伪军了,每年几百万大学生失业,企业招不到农民工,不就是中国经济殖民化的现象吗?中国民营企业依附西方企业

技术而生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利润率最低,西方国家实现了剥削出口,所以才有大批的血汗工厂,小部分大学生找到工作,给低工资,发生杨元元自杀的事再正常不过,死前不断说的话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能改变命运是一代农村大学生命运的真实写照,我童年的玩伴被机器绞断手掌,很多做农民工的同学拿着千八百块钱的低工资等等这些普遍现象的发生。这些事实说明中国没有国富民强,只有老板发财,底层人民承受最大的苦难,证明中国政府靠私营企业发展自身力量参与国际竞争失败了,在好的条件下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仍然是走不通的。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写作导引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写作导引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20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先看看2020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三明市质检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读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英国)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和大卫、契诃夫一样,两位社会学家的言论都针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费孝通的“熟人社会”针对中国乡土社会而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人熟是一宝。”而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也在其《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缺乏交流沟通,冷漠、封闭是其主要特征。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11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先看看2011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三明市质检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读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英国)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和大卫、契诃夫一样,两位社会学家的言论都针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费孝通的“熟人社会”针对中国乡土社会而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人熟是一宝。”而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也在其《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 读了你的第二次回贴,对你文章中的观点深表同感,对你目前处境我也能感受得到,也许这是第二代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共同遭遇的一种表达。我老了,没有办法直接来处理你们所遭遇的艰难,只能谈一点个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我是学历史专业的,许多问题也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表达我的认识,或许对你如果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你们目前的境遇,可能有利。有许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它,认识清楚了,才能正确地应对它。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社会,任何事都凭人际关系来处理,一是靠血缘关系,也就是家族和姻亲关系建立的,从夏、商、周三代起便都是如此,权力结构也是靠这个传承的,帝王制度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朝廷管理国家的权力也往往带有世袭的性质,如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如东晋时王、谢这二个大族,可以垄断东晋南朝好几个朝代的朝政大权。曹魏时,有一个叫陈群的,他搞了一套九品中正的制度,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关系,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现在叫作同乡关系。那时有地方上的官员叫中正的,由他来品评地方的人才,分为上下九品,朝廷用人时,便以此来任命官员,这就除了家族的世袭关系外,还有一个地望。东晋以王导为首的王家大族,是山东琅琊人,所以不是姓王的门第就高,要出身于琅琊王氏的门第才是第一位,这就

是世家大族的由来。在春秋战国时即便是世卿制度,现在不是有一个电影叫“赵氏孤儿”,讲的就是世卿制度,韩、赵、魏三家便是晋国的世卿。但这种世家大族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渲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也有衰落的时候。唐人刘禹锡有一首很著名的题为《乌衣巷》的七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和朱雀桥所指的是原来王谢二个大家的居所,那时金陵(现在叫南京)的秦淮河上有一座桥便叫朱雀桥,从朱雀桥至秦淮河南去不远便有乌衣巷,东晋的王导自卜宅于乌衣巷,谢灵运我们都知道他是南朝刘宋时的著名诗人,他们在居处宴游谓之“乌衣游”。东晋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登皇位时,要拉着王导一起坐,说“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家在当时渲赫的地位。到了唐代刘禹锡在金陵看到的王谢故居,只留下一副衰败的景象,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只能与普通百姓过一样的生活了。所以,他们家之堂屋前的燕子,只能飞到寻常百姓家去了。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离娄章句篇下)泽是滋润的意思,君子谓大德,小人则谓大凶,斩谓断,君子行事,有善,虽五世亦受其惠,小人行恶,虽五世亦受其祸,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讲,决没有代代永恒相传的意思。记得文革时,江青在军委有过一次讲话,题目叫《为人民立新功》也引了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他是告诉老同志,不能溺爱自己的子女,子孙的前途还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努力去奋斗,希望他们的子弟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是坐享其成。与这个观念相反的便是“打

熟人社会的治理

熟人社会的治理 标签:熟人社会 ● 贺雪峰 在中国仍有九亿农民的背景下面,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基础性装置,向下可以组织社会,向上可以勾连国家。这个基础性装置就是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这个熟人社会及其内在的二重构造。按政策语言,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 一、人情 2008年底到贵州湄潭聚合村调查,因为临近春节,聚合村“做事务”的家庭极多,村民常常一天要送4—5个人情。所谓“做事务”,就是整酒办事,婚丧嫁娶是一定要办事的,此外,诸如新房落成、老人做寿、小孩出生、考学参军等等都要“做事务”。聚合村“做事务”的规模也很大,刚开始听村支书说他儿子结婚办了160桌酒席,大吃一惊,以为书记交接广泛,才有如此大的酒席规模。后来知道,聚合村一个普通村民“做事务”的规模也在100桌。村民说前几年农村做事务的好象没有这么多,这几年经济条件变好了,做事务“整酒”的也多了。尤其是新房落成,有人前一年建成第一层后做事务整了酒,现在修建第二层再整一次酒。过去做寿,一般是高龄老人才做寿,现在做寿年龄越来越小。看来,在聚合村,做事务整酒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做个事务整一次酒,一般可以收1万元多元的人情,花费却不超过5000元,做事务的人情收入有2/3的节余。正是有节余才有整酒的动力。 做事务整酒有利可图,整酒的名目就越来越多。试想,一对夫妻生有五个子女,陆续到了婚嫁年龄,这五个子女都会婚嫁生育,又要分别建房,这样一来,这个多子家庭几乎是年年有事务要做,亲友邻里因此要年年送人情。另外的家庭则可能父母年龄已高,子女尚小,虽然每年都送出去大量人情,却已有多年无事可做。由此带来人情的不平衡。 如果人情只是在一个有限的数额之内,且人们有足够长远的预期,则人情就是互惠,是亲友之间因为婚丧大事而提供的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虽然短期内不平衡,从长远来看则是平衡的。人情是礼尚往来的一部分。当人们预期不再长远时,有些人家总有事务要做,年年整酒,有些人家多年没有事务可做,因此就产生了严重的失衡。长期不做事务的人家感到送人情送不起了,年年整酒的人家则有了亏欠感。为了找回平衡,一些亲友鼓励那些已经多年未整酒的人家找个整酒的理由,比如本来之前六十大寿少有人做,现在也通过给父母做六十大寿来收回部分人情。本来房子只是改了个门,是个小工程,亲友也可能来送礼。子女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也当作考上大学整一回酒,等等。并且,这些过去没有的整酒名目,是亲友鼓动起来的,是为了收回人情(或亲友为了还回人情),这个整酒所收人情往往比较大,甚至远远超出了当地常规的送人情的数额。 一旦新的整酒名目产生,就会逐步成为新的常规,一旦第一笔大数额的人情送出,就会提高整个人情往来中送礼的金额。最近几年,聚合村人情越来越多,送礼的礼金越来越重。特别亲近的亲友,送礼数额已达千元,最高礼金甚至达到万元,较为普遍的是送1000—2000元,比如兄弟姐妹家做事务整酒,兄弟姐妹送人情低于千元就会不好意思。若一对夫妻,双方兄弟姐妹众多,则每年送人情的钱可能就要上万元,送人情因此成为家庭最大的负担。也因此,聚合村有一个说法:“整酒就是整亲戚”。

中班社会活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

中班社会活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班社会活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 活动目标: 1.遇到突发事件时.幼儿能及时快捷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2.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处理特殊情况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电视报道中有关紧急撤离的事例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 生活中会遇到怎样的危险?遇到危险你该怎么办? 二、情景1 1.一个陌生人要带你们去玩,或给你们吃东西,这时你们该怎么办?

2.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行动表达自己的处理办法。 3.讨论求救方法的合理性 4.应对策略: (1)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过多地于陌生人交谈。(2)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3)不跟陌生人走。 教师小结:没有告诉大人就跟陌生人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小结和陌生人走的危险性。 如果大人不在场,你们要自己注意安全,要学会自我保护不可以轻易的相信陌生人的话, 三、情景2 1.一群小朋友在户外玩游戏,.一个陌生人突然闯过来,他蒙着脸,手里拿着一把刀,他抱起一名幼儿转身就跑,这时你该怎么办? 2.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行动表达自己的处理办法。 3.讨论求救方法的合理性

4.应对策略: (1)遇到突发事件不要慌。(2)就近跑到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5.教师小结。 四、总结性谈话。 1.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教师再列举一些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介绍其应变与防护的办法) 2、教育幼儿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发生危险,并在面对危险时能够想出各种办法保护自己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浅析熟人社会现象的危害及对策

浅析熟人社会现象的危害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我国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报告还指出,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与此相对,我们目前所处的正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或者说还存在着熟人社会的现象,权力运行缺乏公开监督,社会的公平、公正正受到严峻挑战。熟人社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基于血缘、地缘的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在这种熟人社会中,背景和关系成为典型话语,“办事找熟人”、“熟人好办事”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熟人社会说到底就是以人治来代替法治,其表现如:办事不讲规则和程序,处处论“交情”、讲“关系”;把功夫下到人上,而不是下到事上;“多个朋友多条路”,有熟人就能“摆平”成为社会“潜规则”等等,其弊端是显而易见,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可谓不大。 第一、破坏规则,无视法纪。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有着“礼尚往来”的传统,但一旦礼大于法,以“关系”代替制度,“人情”代替法律,就会弱化法制,破坏法纪,使得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发生倾斜。熟人社会之所以大行其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公权私用的现象。办事所依据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程度、感情深浅程度,而非制度和规定。公

共权力被用来解决私人利益问题,熟人关系成为人们追求私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权力的滥用同熟人社会相结合,就极易产生以权谋私、任人唯亲、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屡屡在廉洁问题上“栽跟头”,应该说与这种社会生态不无关联。 第二、破坏公平,阻碍发展。在熟人社会里,社会公平受到破坏。比如排队,因为你有熟人而插队节省了自己的时间,然而别人却因此额外增加了排队的时间,实际上就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其他一些领域,情况同样如此,利用熟人关系谋取私人利益损害的就是公众的利益。所谓熟人行为,不但没有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反而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导致社会的低效率和不公平性。熟人行为越是普遍,社会的效率和公平性也就越差,资源的分配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下。人们为了达到个人的功利目的,不得不极大地扩展自己的熟人范围,而熟人关系被用得越多,社会规则就被破坏得越严重,社会效率就更加低下,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破坏和谐,败坏风气。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首先要求是一个公平的社会,而一个以熟人关系而非制度为准则的社会在破坏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必然会破坏社会的和谐。清代顾炎武在其《日知录》里曾言:“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熟人社会所引发的社会腐败、寻租行为的泛滥,将导致整个社会风气以及党风的败坏,也使人们的价值观遭受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在人情关系潜规则的暗流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越来越少,人们只相信熟人、“自己人”,对“圈外人”、

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

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何意?待吾将其成因一一道来。首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如《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式生产,缺少交换。交换为何物,交换主体互相博弈。而小农经济无需交换,农夫们的“朋友圈”也仅限于家族。其次,分封制,宗法制,儒家思想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家族都是“同心圆”模式,差序结构呈“水波状”。家族统治,与外界联系少。但是,在家族中,当今的农村中,家族的产物,人们互相熟悉,习性具有共同色彩。故此,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部落,促成一个个“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的产物。人们交往的基础是信任。举例曰之,其秩序只需礼法和习惯维持。比如你向你叔叔阿姨借点钱,需要借条吗?再退一步讲,你向你舍友呢?毫无疑问,没有必要吧。熟人社会中,信赖维持着此种关系。或许是“面子”问题,但面子也是熟人间的问题,如果陌生人之间,你选择面子还是选择利益(博弈次数较少的情况下)。但如果你捣乱了这种秩序,比如你欠债不还,可能由于毫无证据而债权人有所损失,但是你失去了在这个圈中生存的基础—信誉。以后没人会相信你。所以出于长久打算,优势博弈的情况下,你会还债。再如购物,你在邻居家吃点早餐,但未带人民币,你绝对不会被扣留吧,可以下次给付甚至无需为此吧。再看生人社会的“小本经营,概不赊账”没带钱你就惨了,“霸王餐”后果可想而知,当服务员还是被毒打,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种平衡终会打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人员大量流动以求务工、求学。加上国家80年代户籍制度的放开,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快,导致博弈对象日趋增多。从此,由熟人社会过渡为生人社会。那么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为何呢?不信任。其表现也多样化。 其一,火车站,作为人口流动地而言,无疑骗子挺多。越大火车站骗子越多,越猖狂。大站人口流量大,几乎你与骗子可能今生只此一面之缘,也仅此一次博弈。博弈过程中,他毫无树立信誉的必要。博弈,讲究利益。多次博弈,毫无疑问,双方会尽可能讲究信誉,为其获得无形资产,以求日后交易。但一次博弈呢?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骗子不骗你骗谁去?温馨提示:“充电宝,厂家直销,挥泪甩卖”暗藏玄机啊! 其二,合同、协议产生了。熟人社会中,不说口头协议,更多的是无需为此。但是生人社会衍生后,买卖合同、保管合同......甚于还有“结婚合同”。结婚证不是吗?我们是夫妻就是夫妻,这是事实,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何必需此“红本”多此一举呢?还有什么离婚协议。尽乃扯淡。夫妻双方都有多彼此的忠诚义务,敢问,离婚协议是为离婚做好准备吗?古代也不过就一休书罢了。 其三,社会普遍缺乏信任。网购时,你会如何选择?毫无疑问吧。明显就是看卖家信誉及其顾客评价吧。这也不是信誉的体现吗?商家为了吸引回头客,也会注重商品质量,以期待重复博弈,下次交易。最后,法律也不过是生人社会的衍生物而已。一个村需要法律吗?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对重庆踩踏事件的反思 □蔡永飞 据新华社重庆专电,2009年3月22日,重庆市涪陵区发生一起踩踏事件,造成2人死亡,11人受伤。因为涪陵廖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免费发放礼品的方式促销一种天然药材产品,许多人争抢礼品,导致踩踏事件。同样的事件2007年11月10日在重庆市已经发生过一次。那次是家乐福超市重庆沙坪坝店店庆促销,一桶菜子油引发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31人伤,其中重伤7人。 虽然商家在促销活动的组织上缺乏合理有序安排是踩踏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参与争抢礼品的公众的无规则意识、无规则行为,应当是惨剧发生的更重要的原因。应当说,后一方面的原因是更值得我们作出深刻的反思。 争抢事件只发生在陌生人中间 其实,无序争抢某些有形或者无形的利益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在一群人过马路的时候,只要左右没有车辆,就会有人争先恐后地抢着闯红灯。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即使排了队也会有人抢上前去。 但是,生活中也有相反的场景:一群朋友要进门或者出门的时候,他们不但不抢,反而会在那里没完没了地谦让,无论如何自己决不先走,而要让别人先走。跟熟人在一起,我们得让;跟陌生人在一起,对不起,我们得抢了。抢,只针对陌生人。 很明显,我们有两套“规则”,一套是费孝通所谓的“熟人社会”的规则,一套是陌生人社会的规则。 在熟人社会,我们有一整套、一系列的规则。比如说,在官方场合,有官衔级别的规则;在私人场合,有长幼辈份的规则。尤其是,这些规则使我们都成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规则,而且是伦理道德:不遵守规则,我们就要受到道德的调整,不仅会别人会指责,自己的面子上也过不去。 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是小农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我们基本上不与他人交往,因而我们的文化基本上就是“熟人社会”的文化。古代那些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家讲道德伦理,只讲了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人们的交往关系基本上局限于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规范,我们所信奉的圣人们没有多讲,我们没有被引导和鼓励进入陌生人社会,因而在陌生人社会,我们会有另一种面孔。 恰恰是熟人社会的规则导致了陌生人社会的问题 所谓规则,是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秩序,那是人们之间互信的基础,也是交往的基础。没有互信的规则,人

陌生人作文之陌生人社会议论文作文

陌生人社会议论文作文 【篇一:有关“陌生人社会”材料作文写作文指导及范文】有关“陌生人社会”材料作文写作文指导及范文 有关“陌生人社会”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 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 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二:审题指导 这一段话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对材料的指向的理解。如 果仅仅停留在字面,拘泥于陌生人的叙写,显然失之于肤浅;如果 转向陌生人的不可或缺,也属于蜻蜓点水。 材料的提示语中,“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应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对于陌生人,我们只怎样的态度?陌生人之间相处时是怎样的状态?有怎样的戒备心理?麻木冷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们渴求怎样的 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一番问询之后,我们便可发现,这则材料指向的是人际关系。换言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相处。 一、习作点评 陌生社会 感觉少了一种以前的人情,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面对陌生人的 社会,我们要何去何从那。 【问题提出来了。可惜指向不明确,结尾处的“那”也不恰当】 在2011年时,发生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小悦悦”事件,这件事,冷 了多少人的心,在马路上,年仅两岁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路过了18个路人,对此冷眼漠视,最后,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爸爸妈妈, 那时的悦悦已像木偶一样瘫作一团【木偶,怎么才能瘫作一团?】!电子眼记录了一段视频,十八个路人,两名司机共四十只眼睛都没 有发现,或就是对其“视而无睹”。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

冷漠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

10级刘雅洁 冷漠——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半熟人社会”的概念。依据这一理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广大城市则正由“半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陌生人社会”。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这首先是一种进步。”。“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它弱化了“法制”的功能,淡化了“竞争”的激励,导致社会管理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引发社会腐败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陌生人社会”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但令人叹息的是人情却越来越淡薄,社会越来越冷漠。以至于有人说,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活在情谊虚假繁荣的“扮熟人社会”中。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在几度宣布“没有生命迹象,停止搜救”之后,小伊伊被从废墟中救出。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用“奇迹”来推诿和掩饰,暴露了政府的冷漠和道德的缺失。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堪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可惜,小悦悦没有像小伊伊那样创造中国“奇迹”,离我们而去。面对倒地的2岁女孩,社会良心与社会信任泯灭殆尽,善良的陈贤妹却被别有用心的人质疑是想出风头。这一切,

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活动教案设计

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活动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新人园幼儿,总是缠着教师要找妈妈。尤其是晚上离园时,每位家长都急切地想第一个接到自己的宝宝,有的家庭是多名成员同时来接。有的家庭则是今天爸爸妈妈接,明天爷爷奶奶接,后天又是叔叔阿姨接。众多家长陌生的面孔.给教师接待离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在晚离园环节中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为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取设置情境的方法,让幼儿在其中获得亲身体验,并逐渐促使孩子产生自觉的自护行为,养成良好的离园常规习惯。于是,便有了《不跟陌生人走》的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模拟体验离园情景,知道老师叫到名字,再站起有礼貌地离班。 活动准备 一位陌生人由其他班教师扮演,零食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体验:陌生人走进班里来接小朋友 陌生人:我接毛毛和东东。 这两名小朋友坐着不动,只是怀疑地看着陌生人。 陌生人:我是你们妈同事,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跟我走吧,我把好吃的都分给你们,好吗?(陌生人拿出几个包装漂亮的巧克力、

薯片等食品)这时。毛毛和东东看到食物后马上站起来,走向陌生人。又有四五个小朋友也跟着走向陌生人,还有的小朋友伸手要陌生人手里的食品。 陌生人:还有谁想跟我们一起走?我们还要去游乐场玩呢!(又有两个小朋友站起来.跟随陌生人往外走。) 教师:(拦住)你们干什么去啊?你们认识她吗? 幼儿摇摇头。 教师:这位阿姨,你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妈妈叫什么名字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家住在哪里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这位阿姨不认识你们的妈妈,不知道你们的家住在哪里,你们还能跟她走吗? 幼儿:不能(小朋友们纷纷走回了自己的座位)。一 2.提问引导 教师:为什么不能跟她走呢?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妈妈。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家。 幼儿:我妈妈说:坏人会把小孩卖到农村,不让回家。 教师:阿姨要是给你们糖吃,你跟她走吗? 幼儿:不走。 幼儿:好吃的里可能有毒药。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陌生人来敲门怎么办》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陌生人来敲门怎么办》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设计意图: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 育内容。在我与幼儿的接触中发现,孩子对陌生人缺乏自我防范的意识。在日常与幼儿的谈话中问到:“陌生人来你家你会怎么办?”时,幼儿有的说:“我会请他进来,倒水给他喝。”还有的说:“我把门 打开一小点,然后用棍子把他的眼睛戳瞎掉。”……听了很是让人担忧。因此我特设计了此活动,力图使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学会正确解 决问题的方法,知道陌生人到家应如何应对,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如果有陌生人来敲门千万不能开门,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 2、知道让陌生人进家的危险性,并能根据来人的不同,正确应对。 三、活动重点: 学会几种陌生人来敲门时的应对方法。 四、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 五、活动准备: 1、兔子布偶两个,大灰狼布偶一个;

2、兔子头饰,灰狼头饰; 3、多媒体课件《陌生人来敲门怎么办?》; 4、录音机,磁带。 六、活动过程: 1、布偶表演《小兔乖乖》,引出活动内容。 (1)(教师出示大兔子布偶。)兔妈妈:今天我要到森林里去采 蘑菇,得把我的宝宝乖乖一个人留在家里,可我真有些不放心。瞧, 我的宝宝乖乖来了!(出示小兔子布偶)乖乖,你一个人在家可得小心,把门锁好,任何人来敲门都不能开呀! (2)小兔乖乖:知道了,知道了,妈妈你就放心吧! (3)兔妈妈:那好吧,妈妈走了!(大兔子布偶下) (4)(出示大灰狼布偶)师:不好,兔妈妈刚走,大灰狼就来了。 (5)大灰狼:哈哈哈,听说今天小兔子一个人在家,我得想个办 法让小兔子把门打开,然后饱饱的美餐一顿。(播放一遍门铃声) (6)师:哎呀,大灰狼在敲门呢。这可怎么办呀?快快快,一起 帮乖乖想个好办法! (7)大灰狼分别装成不同身份的人,如送煤气的、妈妈的同事等,请幼儿帮乖乖想出应对的方法。

法治之下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辩证

法治之下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辩证 中国正历经这一番重大的变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从整体而言,陌生人社会才是法治生存的土壤,但熟人社会也并非百无一是。法治之法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面对新时期的社会会转型,法治该如何是好? 熟人社会里成长不了完善的法治——这是我看完《秋菊打官司》后的冒然断言。当秋菊来“讨个说法”,村长一家人还乐乐呵呵招呼秋菊吃饭时;当秋菊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里传来让其丈夫不堪忍受的流言蜚语时;当空挡的山谷来里扬起的警笛声逐渐远去,画面只留下秋菊的怅然和错愕时·······我所感受到的是,冷冰冰的法律在在这个鸡犬相闻的小山村里显得那样突兀和别扭。熟人社会里的依法办事经然人产生一种冤假错案的错觉——不仅被告无法接受,连旁观者甚至是原告也无法理解。 熟人社会之所以和法治格格不入,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和为贵”与“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经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厌讼思想”古已有之,分庭抗礼则为人们所不齿。这是思想根源所在。第二,不愿打破业已建立的亲密关系。在熟人社会里打官司,“伤感情的不仅仅是当事人之间,这种不通情理的做法显然影响其与熟人社会范围内第三人的关系。第三,熟人社会自由一套纠纷解决机制。处理靠血缘关系的控制可以解决一部分九分之外,道德教化,风俗习惯也易于发挥作用。熟人社会力有着能让他们信服的权威——村长、族长抑或其让他德高望重的长者。公权力也是他们的权威,但往往是一种陌生的,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权威。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排斥法治的熟人社会可以说是落后的。可是不管你爱与不爱,问题就摆在面前。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盲目抱怨熟人社会的一无是处,而是应该理性地看待并从中发掘出一些有利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法律史整个人类社会的工具,它存在的目的不过是要解决人们行为交叉部分的纠纷,从而维系人类社会的秩序,那么,熟人社会存在的纠纷解决机制如果以适当的形式规范化,必然可以发挥出其本身的优势。当然,如果要始见于当下社会,这定将是一项艰巨而又繁复的工程。 与熟人社会相对应的是陌生人社会。这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紧张生活导致即使是较近生活圈里的人们也互不关心。在这里,陌生人社会为法治发展莱托了一篇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员流动的增强,公共服务适当社会化程度提高······这些因素都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这个社会需要靠制度、七月、法律来维系。不一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就意味着需要建立起另外一种权威来化解社会纠纷,而这冰冷去额正好与陌生人之间关系特征相契合的法治,就自然而然地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起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 不可否认,陌生人社会是一种相对更为先进的社会形势。但当下中国陌生人社会却暴露出不容小觑的弊端。首先,人形的冷漠是其一。前不久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便是很好的例证。一个年仅两岁遭遇车祸的女童,七分钟之内竟遭受了十八个路人的冷眼旁观和无动于衷。这比起《秋菊打官司》中作为被告的村长连夜送难缠的秋菊上县医院真有天壤之别。其次陌生人社会下诚信缺失,引发道德危机。随之而来的是矛盾纠纷的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社会硬性成本的提高。另外,随着人们关系的紧张化和陌生化,协商、调解等低成本纠纷解决方式的使用率降低,纠纷化解逐步向诉讼靠拢,但只法院不堪重负。 中国正处于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时期。其法治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它既不能否定熟人社会上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现时,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陌生人社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龚长宇/郑杭生 原载《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摘要:现代人无可逃避地生活于陌生人之中,陌生人是处于不同文化群体、游离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之外、信守不同道德准则的人;相对于熟人社会,契约和法律成为维系陌生人社会秩序的权威力量;但是要克服陌生人关系中的去道德化倾向,还需要奠定以信任和责任为核心的价值基础。 关键词:陌生人;社会秩序;信任;责任 现代社会是由城市化、工业化、理性化、流动性等符码来表征的,正是这些密切关联的因素共同构成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社会秩序,而创造并承载着现代社会秩序的现代人同样区别于传统社会,现代人在失去了传统宗教的精神关怀、丧失了“田园诗”般的小农生活气息,在尽其所能地追逐个人利益、争取个人自由、彰显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孤单和无助。究其原因,用齐尔格特。鲍曼的话说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本身也是陌生人。”①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相互陌生的人所构成的陌生人社会,陌生人才是造成或者增加现代社会的疏离与冷漠、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真正根源。笔者试从陌生人的角度切入,展开对现代社会秩序之合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一 较早关注陌生人问题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齐美尔。齐美尔是在追问“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极具现代意义的问题过程中关注陌生人的。他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指定的由他自己填充的位置,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种种可能性。“如果说作为脱离任何既定的地域空间的漫游是与固定在一个地域空间点在概念上的对立,那么‘陌生人’(DerFremde)的社会学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两种界定的统一。诚然,在这里也显示出,同地域空间的关系一方面仅仅是同人的关系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同人的关系的象征。”②一个特定的空间往往是一个具有边界确定性的地域范围,它包含着在此范围内生活的人们彼此关系的接近和距离的统一,陌生人是从这个特定的地域空间之外介入的,他们来自于另外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对于当下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来说,他们是接近的,同时又是陌生的,也就是说,陌生人已然成为所介入群体的一个要素,但同时,陌生人也包含着与所介入群体的一种外在和对立。英国后现代社会学家、伦理学家鲍曼承继着齐美尔的分析范式,在反思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陌生人的概念:“陌生人不仅仅是一个不熟悉的人,而是指我们没有很好地了解的任何人,我们对他根本不了解,或是不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改)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 “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这是美国知学者弗里德曼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老人摔倒我来扶一下。”本来简单的事情近年来却让国人普遍感到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如此冷漠?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首当其冲的就是: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常态,重构并建立新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1.熟人社会的概述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费先生对于熟人社会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中国人生活范围狭窄、封闭且缺乏社会流动性,所以人们大多在某一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就形成了人与人相互熟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什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在熟人的生活圈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交情。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调节和规范,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熟人社会”生活秩序更多地通过道德规范实现自律与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则势必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 2.简述陌生人社会

幼儿园小班社会领域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幼儿园小班社会领域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 2.培养自我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请两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好情景。 2.小零食,玩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讲故事《小猴子和陌生人》 故事大意:一天小猴子和妈妈去公园玩,小猴子特别高兴,一个陌生人走到小猴子面前,说带他去买火车侠,小猴子很开心,就跟着陌生人走了,结果陌生人把小猴子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小猴子再也回不了家,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 2.组织幼儿讨论 (1)小猴子跟谁走了? (2)什么是陌生人? (3)他怎么会跟陌生人走呢? (4)结果怎么样了? (5)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能不能跟陌生人走?(6)为什么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

小结:陌生人里有的是坏人,坏人会用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或者说好听的话骗小朋友,把小朋友拐走,让小朋友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3.情景练习:学习一些简单的应对陌生人的方法 情景一:一个陌生人的阿姨敲门进来,对莫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教师提醒: <1>你认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3>小朋友都来想一想XX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什么?(让幼儿练习) 情景二:表演”不上陌生人的当“ 陌生人给莫幼儿一些零食和好玩的玩具,说要带她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 教师提示: <1>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 <2>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陌生人说带你去好玩的地方能不能去? 四、活动结束 提醒幼儿在外不要离开集体或成人,单独活动,遇到陌生人

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人性冷漠随处可见

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人性冷漠随处可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22日09:04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这种纠结提示,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老人摔倒没人扶——最近,各地频频出现的这类事件让人普遍感到心痛又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 如此冷漠? 冷漠不是偶然的。稍加留意,多数人会发现,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 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 “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 到201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已有20多个,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达2000多万。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 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单位不再“办社会”,难免要面对种种不 适应。首当其冲的就是:该如何和陌生人相处? 多数人会本能地希望把必须要相处的陌生人变成熟人,托关系、人找人,因为“熟人信得过”、“熟人好办事”。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则首先选择不信。公共场合看紧自己的包,如果别人委托看包,多半要摇头。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心里先犯嘀咕,“不会是陷阱吧”。看到小偷,犹豫着是否要干预,担心过后被报复。而诸如“扶人者被诬陷为撞人者”、“拾金不昧却被讨要更多的钱”等案例,更强化了“帮助人可能惹麻烦”的 心理,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别“出手”、少“出头”。透过这种纠结,不难发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远未消失。同时这种纠结也提示,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 中,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 “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冷漠。如果说在“熟人社会”,日常生活更多地可以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会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这时就需要建立起法制的权威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法律制度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着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时,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但会相信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相应地,陌生人摔倒了多半会去扶,因为相信万一被讹诈、法律会还原真相,而不诚信的一方会受到制裁。 信任的重建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大力推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无疑极其必要。不过,当完全陌生的两个人相处并涉及种种复杂的利益时,道德是否缺席是谁也拿不准的事。核心的任务当是树立起法制的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进而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白天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