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激励

第五章_激励
第五章_激励

第五章激励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

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2 关键知识点

1.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

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

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2. ERG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奥尔德弗认为生存需要是先天具有的。而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则是通过后天学习才形成的;

②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这三种需要不是按照严格的由低到高的次序发展,可以越级发展;

③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的越少,则人们对这种需要越是渴望得到满足;

④当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渴望向高层次发展,这一点与马斯洛基本相同;

⑤对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就会转而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如有人在事业上或没有追求或受到挫折,就会更加注重追求物质享受,这一点与马斯洛有很大区别。奥尔德弗称之为“受挫——回归”的发展方向。

3.双因素理论基本观点

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根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保健因素处理的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的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激励因素的改善往往能够给员工的行为带来推动力,产生工作的满足感,激发出工作的热情,从而能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出最好地成绩。

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三种需要理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①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②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③归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5.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

期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

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

激励力量(Motivation)是指产生行为动机的强度,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个体潜力的强度。当激励力量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才能让个体把愿望转化成动机,从而产生行为。

目标价值(Valence)也称效价,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的效用价值的判断,即某种目标、结果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和重要程度的评价。效价越大,吸引力越强,个体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期望值(Expectancy)是指个体对通过自己努力达成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的一种预期和判断。期望值是个体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

越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带来的奖励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

6.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另一种比较是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7.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观点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成长、成就和责任感的需要都要通过目标的达成来满足。

目标设置模式由三部分组成:

(1)指向目标的努力;

(2)绩效。由指向目标的努力、组织支持和个人能力、特点组成。当人们的指向目标的努力甚多时,绩效必然高于平常。

(3)满意度。即完成预期目标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内在奖励和外在奖励才能让人满意。

8.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运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效果,从而引导和控制、改造其行为,更好地为组织目标服务。利用强化的手段改造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

(1)正强化:指在期望的行为发生后提供令人快乐的结果,即对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但应注意,正强化不等同于奖励。

(2)负强化: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终止或撤销某种不愉快的刺激(如批评,处分等),从而使其改变后的行为再现和增加。

(3)消退: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使其自然消退;二是对原来用正强化建立起来的、认为是好的行为,由于疏忽或情况改变,不再给予正强化,使其出现的可能性下降,最终完全消失。

(4)惩罚:产生于一些行为之后而出现的一个令人不愉快或不如意的事件,并使这种行为在以后尽可能少发生的时刻。

9.波特尔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它表明先有激励,激励导致努力,努力导致绩效,绩效导致满足。综合激励模式认为激励过程是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包括了四个主要变量:努力的程度、工作绩效、奖酬、满足。

10.激励的应用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2)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

(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

(4)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

11.激励方法

(1)目标激励

(2)行政激励

(3)工作激励

(4)典型激励

(5)荣誉激励

(6)危机激励

(7)持股激励

(8)组织文化激励

2.2 案例分析参考

一、案例简介

海底捞从路边麻辣烫摊子发展到现在的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它的服务很多时候让第一次来消费的顾客瞠目结舌,海底捞对员工创造性的激发和激励做的很好,同时在员工物质福利方面投入较大,正向激励更多。海底捞内部有一本定期出版的“红宝书”,员工主动为顾客服务的事迹都会体现在上面,在每一间海底捞的办公室里,墙上都会贴着一张“金点子排行榜”,这就是海底捞思想火花的来源,员工的创意一旦被采纳,就会以发明者的名义来命名。海底捞有一个传统,就是将员工奖金中的部分直接寄给他们的父母亲人,在海底捞还非常注重员工的公平感。海底捞证明了中国企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

二、案例分析要点:

1、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来分析海底捞对员工激励措施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理、安全、交往的需要也是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

生理和安全需要:海底捞包吃包住,住宿均为正规小区,安保到家,距离工作地点在20分钟之内,还有专人进行保洁,帮洗衣服,为已婚的员工配备单独住房等。其次是交往需求,海底捞服务人员均来自农村,互相推荐,人员差异度低,乡土情深。

(2)马斯洛层次理论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

尊重需求:在海底捞,各级经理享有200万元以下的财务处决权,一般员工就可以有打折、换菜甚至免单的权力,只需事后口头说明即可。公司放手让他们享有一定的权力,既体现出对他们的信任,也是一种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定期出版的“红宝书”上面收录员工主动为顾客服务的事迹,使这些事迹在公司内传播,对员工服务顾客有很大的正向作用;“金点子排行榜”促使员工积极动脑,创新服务,更有机会以名字命名,并支付专利使用费,认可员工的同时,满足了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

(3)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们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之后,他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多少,还会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在海底捞公司,除了财务总监和采购总监是外聘的,其余高层都是由员工升上来的,让员工知道只要努力,都有机会升迁,保证了横向公平。此外独特的评级制度使没有管理能力的普通员工,也可以按照对店里的贡献、资历,提高级别,增加福利待遇,保证了纵向公平。

(4)强化理论。红宝书和金点子排行版都是正强化的体现。

2、海底捞的激励模式是否能复制到其他企业中?

总的来说,海底捞的激励模式可以仿效但是不能简单的复制,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福利待遇还是培训机制等激励措施在其他企业中都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实施,但简单的照搬是不可以的。

原因如下:

(1)海底捞的基本员工都来自于农村,海底捞提供的福利待遇针对这些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不是对所有企业员工都有那么好的效果,员工需求层次不同

(2)海底捞每年在人力成本上的花费占到总成本的百本之二十以上,每开三家店就有一家作为员工利润店,用这家店的利润来作为奖励分发给员工,这对不同行业不同运营结构的企业来说可能难以实现

(3)服务创新成本较低,也较容易,因此红宝书和金点子排行版可以施行,但对一些创新成本高、难度大的企业则较难实行

3、海底捞的成功之道

(1)独特的员工激励和考核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2)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双手改变命运

(3)科学管理模式——规模化采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仓储、现代化配送,形成四位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体系

(4)完美的顾客体验——提供贴心服务,满足顾客一切合理要求,重视客户满意度(5)完善的制度体系——公开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健全的培训制度

(6)人性化授权制度——海底捞是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

(7)全面的员工关怀——给父母发工资、免费探亲、免费宿舍、子女教育、假期等

4、海底捞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

要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真心为员工着想,关心员工;选择适合的激励方式;重视客户服务质量;建立公平的晋升机制;重视产品质量。

第三部分:教学拓展

3.1 阅读材料

1.李锦记的目标管理

南方李锦记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自动波”领导模式,要求领导要有教练的心态与技巧,要求管理者做教练式领导,通过培训、激励、反馈等手段,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让员工去“赢”,不是做家长式领导,也不是做运动员(替代下属做下属的事)。

一个团队的形成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把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公司将使命变成一步步具有挑战并可达成的目标,南方李锦记制定一个5年发展计划,将5年计划分解成公司年度可度量的成绩表,成绩表又被分解成部门目标和经理级及以上管理层的KRA(Key Result Area)。在制定南方李锦记5年计划与年度目标时,管理层尽量让员工和业务伙伴共同参与讨论,以增加他们对目标的拥有感,做到“心一致,行动一致”。南方李锦记年度目标实现后,员工就相应地享有年终分红。目标超额完成,员工得到的分红就会越多。

除了这种物质的共享成果外,南方李锦记与员工业务伙伴还共庆成功、共享成功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公司为员工和业务伙伴不断提供发展的机会,将公司目标与个人事业目标紧密结合。

“自动波”领导模式,营造一种让员工发挥潜力、干得痛快、干得爽快的机制和氛围,造就了一种吸引与激励人才的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2.认可激励

薪酬是一种无可置疑的报酬形式。但它并不是组织可以奖励员工的唯一方法。除了钱,认可(recognition)作为报酬形式——对员工杰出成绩的认可和奖励——是组织的报酬系统中至关重要但又经常被忽视的部分。但是,有时候无形的激励比钱更有效果,员工对认可似乎从不厌倦。从心理的角度看,他们对于认可似乎从不满足,这与他们对食物甚至金钱的态度不同。事实上,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得到越多的认可,就还想要更多。幸运的是,认可人们并不难,这样做可以有很多方式。一些最简单最有代表性的方式如下:

1)练习通过把该受奖赏的员工叫到办公室里并且感谢他们做出了突出的工作,来给出集中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只关注具体化的认可而不是其他内容,因此认可的效果不会由于讨论其他事情而冲淡。

2)买一项奖品,把它授予部门中最该受奖励的员工。在奖品上记上这个员工的姓名,但要为更多的名字留下空间。为了保证公平度和接受度,在月底要让这个员工挑选部门中下一位获得认可的员工并且解释为什么选择他。

3)认可一位在另一个地点工作而且没有机会常到总部来的员工。处理这种“看不见,想不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或留给这个人一封语音邮件说:“感谢你把工作做得这么好。”

4)在最后付酬周期写一个便条来认可一个员工的贡献,把这张便条贴在这个人的薪水支上。5)当你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带你的工作助手们出去吃午餐以表彰他们在你的晋级中所起的作用。在体育运动中,一个因获胜而赢得所有人注目的聪明的四分卫,总是会特别认可站在

他前面的一排人,而且可能带着这些“无名英雄”去吃饭或是给他们买东西。

6)为一个得到经理祝贺的员工拍照。把一张照片送给这个员工,把另一张放在一个显著位置让所有人看到。

7)在一位高级经理来的时候,邀请他参加一次你的团队会议,你在会上因员工的成就而表扬他们。

8)邀请你的工作团队或部门在一个周六的晚上到你家里去,庆祝一个项目的完成或者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基石的奠定。

9)通过指派一个员工去指导另一个人来认可他出色的技能或专业技术,同时也证明你对他信任和尊敬。

10)下次你听见关于某人的正面评价时,尽快地把它告诉那个人。

11)注意员工似乎最喜欢的那些表扬和认可的方式,尽可能多地使用它们。

激励你一生的好故事_第五章 伟大的友谊

寻找治疗艾滋病的新药 小男孩和小女孩是一对好朋友。后来,小男孩因为输血感染上了艾滋病,同伴们都远离了他,只有小女孩还依然陪伴在他的身边。 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孩在杂志上看见一则消息,说加州的医生找到了能治疗艾滋病的植物,这让她兴奋不已。于是,她带着男孩悄悄地踏上了去加州的路。为了省钱,他们晚上就睡在随身带的帐篷里,男孩的咳嗽多起来,从家里带来的药也快吃完了。这天夜里,男孩冷得直发抖,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女孩,他梦见200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 女孩把自己的鞋塞到男孩的手上:“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我的臭鞋还在你手上,那么我肯定就在附近。” 孩子们身上的钱差不多用完了,可离加州的路还很远。男孩的身体越来越弱,女孩不得不放弃了计划,带着他又回到了家乡。女孩依旧常常去病房看男孩,他们有时还会玩装死游戏吓医生和护士。 有一天,他们又玩起装死的游戏。而这回,男孩却没有在医生为他摸脉时忽然睁开眼笑起来——他真的死了。 女孩抱着男孩的尸体抽泣着说:“我很难过,没能为他找到治病的药。” 男孩的妈妈站在旁边泪如泉涌:“不,你找到了。你给了他一只鞋,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如果说两个人之间的友情可以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情的另一种作用则可以医治受伤的心灵,安慰孤独的人,给人带来希望。幸福的时候离不开友情的滋润,患难的时刻更需要友情的呵护。 真正的朋友 一位母亲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 年轻的父亲和好朋友都是建筑工人,他们正在尚未竣工的大楼外面的护栏上干活,护栏离地面有几十米高。 突然,他们站立的木板断裂了。一刹那,两个人同时从几十米的高空落下。他们都认为自己完了。 幸运的是,一个防护杆拯救了他们。但两个人实在太重了,脆弱的防护杆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他们中间必须有一个人放开手,然而求生的本能让他们都紧紧地抓住了防护杆。时间一点点过去,防护杆吱吱作响,眼看马上就要断了。 这时,年轻的父亲含着眼泪对好朋友说:“我还有孩子!”

第五章_激励

第五章激励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 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2 关键知识点 1.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 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拿破仑成功之道全书_第五章 如何激励别人

人生中,值得我们去做的事,就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懂得如何用有效的态度和悦人的手法去激励别人,是十分重要的。它在整个一生中都会起着双重作用:你激励别人,别人也激励你;既当双亲,又当孩子;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既是推销员,又是顾客;既是主人,又是雇员——你总是在扮演相对的两种角色。 一位继母是如何激励她的孩子的 父母经常激励孩子。我们是从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母亲那儿了解到这一点的。旁人对一个小孩的信心能使这个孩子信任自己。当这个孩子感觉到他是完全处在温暖而可靠的信任中时,就会做得十分出色。他不会费尽心思去保护自己免遭失败的伤害,相反地,他将具有竭尽全力地探索成功的可能性。他的心情是舒畅的。信任已经大大地影响了他——使得他把自己内在的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出来了。爱迪生说:“我的母亲造就了我。”拿破仑·希尔本人在这方面也有亲身的体验。他曾这样说过: 当我是一个小孩时,我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无论出了什么事,诸如母牛从牧场上放跑了,或者堤坝破裂了,或者一棵树被神秘地砍倒了,人人都会这样想:这是小拿破仑·希尔干的。 而且,所有的怀疑竟然都还有什么证据哩!我母亲死了。我父亲和弟兄们都认为我是罪恶的。所以我便真正是恶劣的了。如果人们竟是这样看待我,我也不致使他们失望的。 有一天,我的父亲宣布:他即将续弦。我们大家都很担心:我们的新“母亲”是哪类人。我本人认定即将来到我们家的新母亲是不会给我一点同情心的。这位陌生的妇女进入我们家的那一天时,我父亲站在她的后面,让她自行对付这个场面。她走遍每一个房间,很友好地问候我们每一人——就是说直到她走到我面前为止。我直立着,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瞪着她,我的眼中没有丝毫欢迎的神情。 我的父亲说:“这就是拿破仑,是布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继母听了这句话后的表情。她把她的双手放在我的双肩上,两眼闪耀着光辉,凝视着我的眼,这使我意识到我将永远有一个亲爱的人。她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根本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无非是把他所具有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 我的继母总是鼓励我依靠自身的力量,制订大胆的计划,坚定地前进。后来证明这种计划就是我的事业的支柱。我绝不会忘记她的谆谆教导:“当你去激励别人的时候,你要使他们有自信心。” 我的继母造就了我。因为她的深厚的关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激励着我努力成为她希望的那种孩子。 所以,你能用信任的方法激励别人。但是要正确地理解信任,它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消极的信任是没有力量的,正如同不能观察的眼睛没有力量一样。必须采用积极的信任。必须说明你的信心,告诉别人:“我知道你在这工作中是会取得成功的,所以我和别人承担了

激励你一生的哲理故事_第五章 战胜心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日本矿业巨头古河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小时候帮别人做豆腐。长大以后,又被放债的人雇去催收钱款。 古河有着神奇的力量,不管多难收的款在他面前都是小事一桩。为什么呢?很简单,他就是凭着那股韧劲儿,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欠款人。因此,再难收的款,他也能顺利地收回来。 一次,古河被老板派到一个借债已久的人那里要钱。欠债人看到来了个讨债人,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对他不理不睬,态度相当冷淡。他把古河一个人晾在家里,自己一个人跑到外面与人下棋、四处逛荡。到了晚上,他也不理会古河,决口不提吃饭的事。睡觉的时候到了,他没有搭理古河,自己上床关灯睡大觉去了,把古河一个人留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饥寒交加的古河,按理应该对欠债人勃然大怒,可是,他却没有那样做,而是静静地坐在板凳上直到天亮。 第二天早晨,欠债人看到古河仍然坐着,深深地被感动了,毕恭毕敬地把拖欠已久的钱交给了古河。 古河凭着他坚定的毅力和强大的忍耐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由此可见,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能体会到,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他人,在成功道路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精神。成功者之所以是成功者,是因为他们具备这种精神;失败者之所以是失败者,是因为他们做事缺乏耐心,虎头蛇尾。 别这山望着那山高 老张参加了高中的同学聚会,这让他受益匪浅。十几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见面后都感慨万千,谈论着各自的生活、事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长谈后,才知道原来许多同学都有过不停跳槽的经历,可是,也混得一般,惟独阿力混出了一些名堂,如今已经是一家台资企业的生产部经理,年薪45万元,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许多同学都向他讨教成功之道,可他只是说了一句话:别这山望着那山高,折腾不起啊! 阿力说,其实,以前他也有过像其他同学的想法——跳槽,可是一想到到了新的地方还要从头做起,就有些担心,而且现在找工作太难了,任何人也不能保证新工作、新环境会比原来的好。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找工作、适应工作上,还不如把省下来的精力放到现在的工作上,多学点东西。 当年他是以一名工人的身份进入现在这家公司的,在车间干了4年。然后又晋升为技术员,又过了3年,被总经理提拔为副经理。多年过去后,他现在已经把副字去掉了,当上了正牌的经理。他意味深长地对老张说:“兄弟,慢慢熬吧!别总这山望着那山高,那样,机会会离你们而去的。虽然我是我们公司所有技术人员中学历最低的,但却是年头最长的一个。其他人虽然学历比我高,可是他们永远也无法在工作经验上与我相比。由于长时间在车间里工作,所以机床上每一颗螺丝钉在哪里,我都了如指掌,如此,经理的位子,舍我其谁也?” 努力、坚持是做事之本,没有这点恒心,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怎能成大事。结果只能是在一旁自怨自艾。做任何事情都怕有恒心,所有困难遇到能坚持到底的人都会望而却步。

第五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 C )。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2、在控制的基本过程中,衡量实际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D )。 A.衡量什么 B.制定标准 C.如何衡量 D.A和C 3、实施控制的关键性步骤是( D )。 A 选择关键点 B拟定标准 C.选择控制技术 D.建立控制系统 4、控制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是( A )。 A建立控制标准 B分析偏差原因 C采取矫正措施 D明确问题性质 5、"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A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6、控制过程的第一步是( D ) A进行预测B科学决策C分析判断D确定标准 7、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 C ) A 维持现状 B 打破现状 C 激励现状 D 突破现状 8、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A )A突出重点,强调例外B灵活、及时和适度C客观、精确和具体D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9、控制工作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 A)的系统: A 相对封闭 B 绝对封闭 C 相对开放 D 绝对开放 10、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11.能够有效地监督组织各项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发现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这一管理环节是( C )。 A.领导 B.组织 C.控制 D.协调 12.以下列举了现场控制必备的条件,除了( D )项。 A.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B.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C.适当的授权 D.部门的明确划分 13.即时控制通常又被称作( D)。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C.作业控 制 D.现场控制 14.在集中控制中,信息处理、偏差检测、纠偏措施的拟定等都是由( A)统一完成的。 A.控制中心B.最高决策层 C.中级管理 层 D.监督机构 15.将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这就是( B)。 A.分散控制B.分层控制C.集中控 制 D.内部控制 16.控制活动过程中,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实施控制的主要任务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 A)主要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A.高层管理人员B.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C.重点部门管理人员D.科研部门管理人员 17.一个组织的全部行为活动构成控制的( B)。 A.目的 B.客体 C.媒体 D.主体 18.控制系统是指由(D )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A.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载体B.控制实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 C.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目的 D.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 19.控制应当从实际目标出发,采用各种控制方式达到控制目的,不能过分依赖正规的控制方式,也要采用一些能随机应变的控制方式和方法。这就是控制的(B )。 A.随机性原则B.灵活性原则C.多变性原 则D.弹性原则

第五章企业文化

第五章企业文化

第五节企业文化 本节点睛: 10年的企业靠机会、20年的企业靠管理、百年的企业靠文化 一个企业如果经营得好,可以赚到钱; 一个企业如果管理得好,可以很健康; 只有当一个企业文化好的时候,才会更卓越、更长寿。 ——韦尔奇盖茨马云柳传志张瑞敏…… 走进管理: 太湖饭店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及本质 1.企业文化的含义 引题:猴子的故事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产品、企业形象等,其中体现企业价值观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组织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精神文化: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目标、组织道德 ?制度文化:管理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 ?物质文化:组织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组织工艺设备特性、文化体育生活设施 组织文化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评价性的。可以通过对一个组织在以下几方面达到的程度的分析来描述其组织文化: 分析:下面是根据这些方面综合描述组织文化的两个例子 例1:这是一个制造厂。该厂有员工必须遵守的许多规章制度;每一个员工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目标,管理者严格管理员工以确保不发生偏差;人们对其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决策权,有任何不平常的问题,都必须向其上司报告,由上司决定如何处理;所有的员工都必须按正式的权力线进行信息传递;管理人员不相信员工的诚实和正直;组织雇佣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按一定的程序先在基层各个部门锻炼,成为多面手而表示专业人员;组织高度赞扬和奖励的是努力工作、团结协作、不犯错误和忠诚。 例2:这同样是一个制造厂。但在这个厂,规章制度很少;员工们被认为是努力工作和值得信赖的,因此监控比较松散;它鼓励员工自己解决问题,但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可随时向其上司请教;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组织鼓励员工开发其专业技能;人际之间或部门之间存在不同意见或差异被认为是正常现象;组织根据管理者所在部门的业绩和该部门与组织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情况来评价管理者;晋升和奖励倾向于那些为组织作出最大贡献的员工,即使他有不同的观点、异于常人的工作习惯或独特的个性。 2.企业文化的本质

第六章激励理论与组织管理

6.1 激励的一般概念 6.1.1 激励的一般概念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激励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如果将图6-1改画成为下述形式(见图6-2),那么,这就是一张典型的人类行为的模式图。 图6-1动机激发的心理过程模式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三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类变量是指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与下面内容建立连接) 刺激变量是指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可以变化与控制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刺激。 机体变量是指有机体对反应有影响的特性,这些都是被试本身具有的特征,如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上述二图中的需要和动机都是属于机体变量,行为是属于反应变量,外界的目标实际上是刺激变量。 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

6.1.2 激励的意义 1、激励是生产力的促进剂、推动剂 2、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职能 6.1.3 激励的特征 (括弧里的内容与前面的要点建立连接) 激励是有方向性的。(积极性的方向表现为努力完成一件事,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为了集体、国家。当然,也可以是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利益。) 激励是有选择性的。(人的积极性有时是捉摸不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感情等,来决定对事物的积极性的选择。) 激励是有时效性的。(积极性不可能持续高涨,而是起伏不定的。如发奖金时,职工的积极性会高涨,过后积极性也下落。) 激励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人类的动机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一方面为了多增加收益而想加班加点,但另一方面却考虑应留些时间能同家人团聚。) 6.1.4 激励的理论 激励的理论可分为 (一)早期的动机激发理论 (二)行为主义激励论:新、老行为主义激励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修正激励论) (三)综合激励论(勒温的场动力论与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四)认知派激励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阿德佛) 成就需要论(麦克利兰等) 双因素理论(赫芝伯格) 2、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五章---领导理论与激励理论

第五章领导理论与激励理论 【领导理论】 内容简介 本讲对领导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领导者的性格特征即特质理论、行为特征即行为理论、环境对领导的影响即权变理论。 学习目标 掌握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的内容 能描述管理方格图和菲德勒权变模型 领导方式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管理方格图菲 德勒模型情境领导模型 课程预习:请用15—30分钟进行本课程预习 参见教材《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章 领导理论 什么是有效的领导 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定义与领导过程 关于领导的概念有以下几个定义: 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领导即行使权威与决定; 领导就是影响一个集体走向并达到目标的能力; 领导是组织赋予某一个人的权力,以领导下级完成组织目标。 领导(leadership) 有效领导的标准是什么? 领导与管理 影响有效领导者的因素有哪些?(特质、行为等) 有无有效领导者的模式? 你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功或失败的要点是什么? 领导与领导风格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更科学?领导更艺术?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联系 混乱时期:强领导与弱管理(创业时期) 相对稳定:弱领导与强管理可使组织运转良好 竞争激烈:强领导与强管理

矛盾 秩序与变革 秩序强调:规则,注重细节,侧重回避风险,短期行为。 变革强调:创新,冒险,打破常规,长远行为。 创新的阻力比执行一项规章制度要大得多。 领导理论 特质理论(品质论、性格理论)——40年代初 行为理论——40年代后期 权变理论(情景理论、环境理论)——60年代 领导理论的新发展:领导的归因理论、领导魅力、 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 三种极端理论. 连续统一体理论. 管理系统理论. 领导行为四分图 管理方格理论. 费德勒模型.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参与模型. (二)、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理论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找出领导者实际具有的特性或个人品质,以期预测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当领导者。 现代领导特质理论一反传统领导理论强调遗传、天赋的片面观点,认为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和品质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并且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加以造就。 科特教授在对成功企业的领导者后,总结出实施成功领导过程中对领导者个人素质有如下要求: 行业和企业知识。 在公司和行业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信誉和工作记录良好。 能力和技能。 个人价值观。 进取精神。 自信: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充满信心。 远见:有理想的目标,认为未来比现状更美好。 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

激励你一生的人生法则_第五章 人生的高度

放下的道理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我们肩上的重担,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我们常说:“拿得起,放得下”,其实,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难或者办事不顺畅以及无奈之时应采取的态度,一个人来到世间,总会遇到顺逆之境、迁调之遇、进退之间的各种情形与变故的。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 是啊,该放弃的不放弃,有时候反而是你的一种拖累,你什么都想拥有,最终有可能一无所有。生活给予你的是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资源,所以你必须放弃一些不该拥有的,选择一些适合你自己应该拥有的,想拥有的太多,你的生命将何以堪? 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常常会失去更有价值的东西。 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最终要化为灰烬的东西上,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角色,放弃束缚你手脚的那些沉重包袱。用你旺盛的精力和灵光的智慧去追求你真正应该有的东西,十分努力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放弃是一种选择,需要你的勇气,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的丧失,有时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

5第五章 激励理论和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和应用 引言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它贯穿在个体心理和行为研究,群体心理和行为研究、领导心理和行为研究及整个组织心理和行为研究的全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不仅个体需要激励,群体、领导者和组织都需要激励。 第一节激励的概念和过程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作为组织行为学的术语,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要理解激励的本质必须研究三个问题。 1.什么因素引起人的行为? 2.什么因素指引着该行为朝向目标前进? 3.这种行为如何得以坚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的? 二、激励的过程 需要就是人对客观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行为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形成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求足之感。 需要就是这两种状态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产生需要,不断的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的一个生命的过程。 动机是需要和行为的中介。需要被人意识到以后,人们就产生一种意向和愿望,如果愿望仅仅停留在头脑里,不把它付诸实际行动,这种需要还不能成为活动动机。如愿望产生后,人们积极寻找目标,进而采取行动,这时由需要产生的愿望才成为人们行为的动机。只有当愿望激起和维持人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时,这种愿望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并导致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由动机驱使的行为,称为动机性行为) 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基础和源泉,动机是行为积极性的直接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