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

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
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摘要: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使教师教有指向、教有成效。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完善的评价体系应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就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立足过程,尊重差异,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用不同层次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个体,让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评价;过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1)10-0087-03

数学教学评价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较

难进行的一个环节。由于传统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难以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甚至隐形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数学教学评价不善的弊端

1.在评价方式上重结果轻过程。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注重评价的结果,而是一个追求探索增值的过程。在评价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人,因为只有能够评价他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掌握自己、驾驭自己。在评价中,应使学生客观地衡量自己的水平,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是自我提高的极好形式。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终结性评价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数学课堂,由于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因此,它虽然也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但只能是“事后诸葛亮”,对教育本身的改进,完

善难以落实,无益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2.在评价过程中重主导轻主体。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自我的评价。不论是评价的主体,还是评价的客体都显得单一而不足。教学本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多边活动,教学过程的展开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为载体。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本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多边中,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客观地讲,教师既没有给自己留下评价学生、评价自我的时间,也没有留给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间。

3.在评价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在考试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基本概念得分高,但学生的口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却不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道理很简单:基本概念必考,必须教;动手操作不考,不必教。考什么,教什么,旷日持久,学生的学习怎么能不脱离实际呢?因此,在评价内容上要正确发挥考试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要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分”与“能”对应,做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统一。

4.在评价要求上重求同轻存异。目前,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推行等级制评价(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分数和名次竞争,但无论是百分制,还是等级评价都是有个统一的评价

标准),再确定学生与客观标准间的差距,并给予相应的成

绩或等级,这样少数学困生始终难以得到好的评价,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无益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这就造成了“好生不见好,差生越发差”的困境,形成了“厌教厌学”的循环,酿成知识乏化,技能僵化、思维劣化、兴趣淡化、情绪恶化的结果。

那么,防止和克服这些不良倾向的有效手段就是优化教学评价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当前,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着力于优化评价策略,把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

实处。为了使评价在数学教学中为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要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怎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1.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并在个体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不相同,且各具特色。教学评价还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

应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层面、多方向地交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作为教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把每位

学生都看作是独特的、出色的个体,对每位学生抱以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元角度来观察、接纳和评价学生,发现并

发展他们的潜能,从而让他们热爱、喜欢数学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老师所教的课。

实践证明,教师乐观、积极的评价不但会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兴趣,还会促使他们从小正确地看待同伴,客观公正地评价周围的一切。当然,教师还得注意“激励”的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不断地反思自我,提升自我,逐渐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态度,并从中悟出一些对做人和生活有帮助的道理。

2.实施因人而异的“标准观”。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与不均衡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单凭一张纸、几道题就判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做法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评价中应该被舍弃,班级横线排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不应该唱主调了。评价不是为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不能以结果为重,而要在过程中着眼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优势,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过去对学习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时,大都采用绝对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以确定学习与既定标准的差距,或者确定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这使得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一直得不

到积极的评价,对这部分较好的学生来说,这种评价也难以起到促其提高的作用。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评价对象自身以发展变化为参

照点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的基干侧面进行比较。例如,对后进生在某方面有进步表现或某方面相对比较突出,则人为地给予高于他实际水平的评价,这种评价肯定有很强的激励性,它不仅可以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与此相反,我们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则可采取另一种做法,对其水平一般或退步的表现给予较低等级的评价,即人为地使评价等级低于他的实际水平,用激将法使之发展得更好。由此可见,个体内差异性评价法是有很强的教育性的,在促进后进生转化及优秀生提高等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

3.重视综合发展的“内容观”。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的功能,因此,评价的内容也要注重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创新、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心,以质评方法为

基础,不仅要考察“概念”或“认识”等认知层面的内容,更应重视考察“表现”等行为层面的内容。在课堂中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大胆质疑、大胆猜想、逾越常规、从不同角度求解问题的勇气。

例如,“用一条直线把一个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解决此问题,学生首先会考虑:“能不能分?怎样分?”经过探索,通常会找到四种方法,再进行探索:若把四条直线集中到同一个长方形上,更会惊奇地看到这四条直线正好相交于一点,而这一点就是长方形的中心,即长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再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会发现:符合条件的直线不只有4条,而是无数条,只要这条直线通过长方形的中心就能把这个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又如,在“认识厘米”这节课中,让学生学习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时,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然后看线段的右端指在几厘米”的方法,但也有学生带的尺子的0刻度线已磨损看不清,他们就想到把“1”或者“2”等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线段的右端指在哪个刻度上,就用该数减去左端对准的刻度数。也有学生把尺子放在线段上面,从有段开始量。尽管后两种方法不符合常规的习惯,但教师及时表扬、认同了他们的创新做法,并鼓励他们选择最佳量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

在今后的课堂上进行更积极的思考。

4.达成性量结合的“方法观”。长期以来,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因而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应该把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课堂谈话、课外行为观察包括进来,以促进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针对小学生的认知与年龄特点可采取用“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把“成长记录袋”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将其当作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比如,教师在教学有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一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完成作业,然后,将这些新型的作业收入“成长记录袋”。这些作业包括:①收集各种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②走出课堂,去超市参观,或向家长了解有关信息,结合生活实际,自编百分数应用题(如商品打折问题、出勤率问题等),将自制题卡在班里展示。③小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事实表明,这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的“作业”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可以采用“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是学生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经验性总结。它

可以是对一个数学概念的分析或者解释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是快速记下头脑中闪过的想法以及思维片段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日记来获得学生学习的有关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来评价其学习情况。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日记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或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看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兴趣、态度、情感和元认知等。此外,运用“情景测试”、“开放性考试”等评价方式,与量化的结果整合,客观、全面、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过程。

5.形成多元参与的“主体观”。探索多元数学学习评价的方法是较新的教学实践,评价主体多元化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又一评价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课堂学习的评价,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目中有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学习的评价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评价,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评价意识,教给他们评价方法,提高其评价能力。在这方面,教师一是要启迪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会评;二是要为学生提供评价的机会,让学生爱评;三是有要帮助学生拓展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四是要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让学生敢评。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互评,

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对于家长,通过“家长开放日”,开家长会,给孩子填写评价表,随机评价等方式让其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帮助自己的孩子接纳和认同教师及同伴的评价结果,对自己孩子的发展过程及时指导监控,让孩子反思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应力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把学生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调查过程、推理过程、计算过程使用技术手段的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把学生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用不同层次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个体,让评价内容丰富多彩,评价方法各式各样,更好地发挥以评价促发展的作用。运用评价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参与数学课堂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志芳.“立足教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J].湖北教育,2003,(13).

教师专业发展试题、答案 ()

教师专业化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的序号填在下列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师是履行(A)职责的专业人员。 A、教育教学 B、教学相长 C、教学管理 D、传授知识 2、学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 D)。 A、交给家长教育 B、停课教育 C、根据情况考虑开除 D、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3、读书是学习,(C)是更重要的学习。 A、向人请教 B、搜集资料 C、实践 4、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A)。 A、创造者 B、传承者 C、发起者 5、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 B )对人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7、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 B ) 制定了《中小教师专业标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8、对高效课堂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说法错误的是( C ) A、主备人要具备概括提炼集体备课内容,认真研究新课标要求、文本知识及知识背后承载的能力。 B、个人备课要对自学与指导、展示与点拨、训练与总结三个课堂环节有紧凑高效的时间安排。 C、个人备课要精心安排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及检查评价,可忽略对新生成问题的预测。 9、对导学案的编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要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 适中,不必设计ABC分层。 B、导学案要切实能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深度和挑 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 C、导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要“有收有批,有评有纠”。 10、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 C )。 A、提高教育质量 B、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C、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D、开发校本课程 11、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多重功能和(B )。 A. 交流作用 B. 奠基作用 C.工具作用 D.核心作用 12、“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是对()阅读的要求。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13、在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中,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字的习作。( C ) A.16;2;600 B.12;1;650 C.14;1;500 D.13;2;600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的序号填在下列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有( ABCD )。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理念和原则教学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并对教学进行必要调整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应该有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这是能否推动新课改的一个关键。 我们看到,评价的关键是看能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课堂教学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给予了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教学评价的理念与原则 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评价与

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的基本理念 1 .评价功能上,由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 2 .评价依据由以往的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 3 .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4 .评价内容更全面。 5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的基本理念 1 .评价功能上 由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评价受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限制,评价的目的在于把“优秀者”选拔出来。新的课程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的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 评价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诊断功能、交流协调功能、鉴定功能、研究功能。 2 .评价依据 由以往的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以往的评价是对“过去”的关注,新的评价理念是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3 .评价主体 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往的教育评价只是单一主体评价,是线性的外部评价,如行政主管部门评价学校,校长评价教师、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们工作、学习等需要离开家,空巢老人也急剧增加,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核心化、土地被征用等的冲击,农村养老在物质供养、精神照料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及其利弊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 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第四课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第四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 一、重点知识梳理 1.联系的含义(A)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发展的含义(A) 物质世界是一个永恒地变化发展着的世界。世界上绝对不变化不发展的事物是没有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 3.联系的特征(B)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既表现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发生着横向的联系,又表现为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纵向的联系。事物的联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 联系的客观性,即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由于事物的无限多样性,世界上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在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中,事物联系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等。 4.事物的因果联系(B)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但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因此,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时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会互为因果。 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B)

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促进发展2

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促进发展 ——浅谈学校管理的几点体会 四川省仪陇县复兴小学龙俊 管理,从字面意思看,管即管道;理即梳理,即将阻塞疏通、将混乱理顺。管理就是把管道疏通。李仕民说:“水能覆舟,也能载舟。”他把民比作水。我不防也把被管理中的人比作水。管理就是让水在这管道里向着同一个目标奔流。这样,他们不仅能推波助澜,永不干涸,而且能互相牵引,勇往直前。而今,社会极需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重心也转向如何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又是培其中的关键。那如何创新学校管理,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师生,让师生有创新的时空,应成为现代学校管理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工作中,我做了些初浅的探索,发现“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促进发展”是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下面我谈几点初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改推广播电视讲话上指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准确全面、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建立实施课程改革管理运行机制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框架的重要内容。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引领师生主动发展。 英国小说《十字军英雄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我国由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残留意识对人们的侵蚀与毒害,不少人充满了奴性。甚至在社会上

还流行着一句官话:“要想当主子,先得当好奴隶。”有教授说:中国人容易驾驭,是否与中国人的素食有关。我想这与食物的关系应该没有教育的关系直接吧!中国真正的要成为世界强国,教育应该在培养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减少奴性方面应下点功夫。管理者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 新课程追求的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人的潜能的开发,个性化的发展,全面地发展;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为教师松绑,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提供一个让师生创造性发挥集体智慧的空间;给师生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把学校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帮助师生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发展与创新机制上来。 基于此,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这是让管理者与师生心与心相融的前提,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否得到师生认同的关键,也是管理与实际相符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放下架子;然后是深入群众;第三是学会交流与倾听,从中把握教师的特点;第四是根据特点用人、培养人,让教师人人有被重视的感觉。 二是引领教师主动力发展。教育工作必须用心,且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教育具有长期性与长效性的特点。外显直观的考核都非常片面,缺乏主动性,教育工作就难以做实。这方面,我们从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人生品味和责任感;开阔教师的眼界,创造多渠道学习与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引导教师要学会包容,学会欣赏,学会坦诚,学会交流与合作,做快乐教师;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有奔头,有想头,齐头并进;引导教师所长避短,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教师心有所向。

提高自身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

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我们党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 我作为卷包车间一名普通的员工,这就要求自已学习科学发展观,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自己岗位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

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具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我新厂房搬迁结束,我们原为质量管理员的岗位转变为工段长岗位,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我们的工作再上新台阶,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如何顺应车间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三班工段长,工作上要不断创新,要有新的思想,新方法。要发扬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心思用在协调和沟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作为一名工段长,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我们是官又不是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我们的

上海市高三政治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学案沪教版

上海市高三政治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学案沪教版 一、要点讲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从横向看表现为: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联系从纵向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关系。 要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是因为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无限多样的。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两种重要的联系形式。 在因果联系中,我们要注意正确把握因果联系的特点,不能把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当成因果联系。在把握因果关系中要严格的区别原因和结果,不能倒因为果、倒果为因。同时还要理解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中要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区别,不要把事物整体及其全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但是整体与部分密切联系。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3.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哲学上讲的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事物熊发展县有普遍性。世界上·切事物都处于寝孬停息的矮动变化之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讳器是变化发展奇瓠一成辙的事物是没有的。 4.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复习时重点掌握量变、质变的区别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尤其要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量变不仅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也包括构成事物的成箢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 更要把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要懂得,事物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使事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方法论上,量变质变规律要求:一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二是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当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积极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三是要重视量的积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重视量变,同时还要学会“优化结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要研究事物的结构,调整优化事物的结构。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是由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 6.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第一,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来考察;第二,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不适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第四,要有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第五,要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二、重点知识指导 1.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摘要: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使教师教有指向、教有成效。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完善的评价体系应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就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立足过程,尊重差异,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用不同层次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个体,让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评价;过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1)10-0087-03

数学教学评价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较 难进行的一个环节。由于传统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难以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甚至隐形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数学教学评价不善的弊端 1.在评价方式上重结果轻过程。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注重评价的结果,而是一个追求探索增值的过程。在评价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人,因为只有能够评价他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掌握自己、驾驭自己。在评价中,应使学生客观地衡量自己的水平,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是自我提高的极好形式。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终结性评价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数学课堂,由于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因此,它虽然也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但只能是“事后诸葛亮”,对教育本身的改进,完

以能力为核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9年文档

以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Revis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Shangluo College based on competency promot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develops high 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tarting from concept changes, increas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dding innovation credit, modularization of orientation courses. 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地对其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进行修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 作为一所新建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是学院升本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工作。在学院2006年升本以来,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实践,于2009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遵循“以能力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严格按照高等

高中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提升自我素质 促进专业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提升自我素质促进专业发展 提升自我素质促进专业发展作为一名校长,要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我觉得必须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托,明确学校发展方向,贯彻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同时,也是打造质量型书香学校的关键。 一、依据纲要,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明确表明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做到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根据我校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确定并调整学校的教育理念: 1、育人为本,就是把育人作为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来重视,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生动成长,促进学生活泼成长。 2、改革创新,就是把改革与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发动机来重视。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 / 4

现在是知识社会、信息时代,社会对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校一定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来重视,同时,下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育人成败的关键。 3、促进公平,就是把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来重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单亲生、留守生、特困生、学困生、残障生等特殊群体,一定要平等对待,特殊关爱。 4、提高质量,就是把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教育的核心任务来重视。 学校必须教育和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强化课堂教学,强化教育疏导,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二、依托新校建设, 打造学习型团队《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教育发展任务,并将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突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现今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 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 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有的家庭则沿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

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子女往往会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遵从传统文化的要求尊老养老。

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课后练习)-精品

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课后练习)-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道路、方法、条件、动力、成就、成绩、会议、质量、模式、增长、行动、运行、作风、认识、问题、矛盾、系统、机制、突出重点、有效、自主、主动、自觉、继续、充分、整体、现代、合理、文明、健康、合作、保持、提升、统一、发展、建设、建立、制定、提出、发现、研究、措施、特点、突出、关键、支撑、安全、稳定、热点、意识、思想、力量、成果、地位、根本、基础、需要、氛围、利益、素质、工程、项目、重点、能力、作用、规模、结构、方针、主体、形势、反映、速度、关系、增强、分析、营造、把握、形成、制约、尊重、纠正、规划、坚持、引导、贯彻、强化、支持、发挥、教育、完善、方向、保障、促进、加强、扩大、实现、提高、协调、推动、坚定不移、抓住机遇、多方面、新事物、自觉性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成绩______ 一、单选题 1、(2011届一模)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由于天敌减少,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这启示我们() A.必须杜绝外来物种的引进,保持本地生物物种 B.必须承认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C.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限制其不利条件 D.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就应无条件地吸收外来物种 2、(2011届一模)“鲶鱼效应”是渔民发现的一种使捕获的鱼保持鲜活的方法。打捞到船舱里的鱼时间一长容易萎靡不振,死亡率高,而放入几条凶猛的鲶鱼,就把整个鱼群激活了。“鲶鱼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A.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B.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2011届一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是() A.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和阶级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 4、(2011届一模)“和合故能谐”是指: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从哲学角度看,“和合故能谐”体现了()A.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5、(2011届一模)因果联系是把世界上许许多多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一种基本形式。下列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①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②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③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11届一模)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是() 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C.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体育活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定稿)

体育活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让我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体育活动对学校和班级影响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今天我讲座的主题是《体育活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关键词,那就是体育活动、过程和发展。在竞技体育以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据着体育主体的时候,人们思想意识往往被竞技文化所占据,过度关注成绩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很多只关注运动队的成绩,仅仅关注极少一部分学生在各种比赛中争金夺银,争得荣誉。这种现象延伸到了班主任老师的身上。为何造成这样的局面?学校体育应该立足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我仅选择其中的一个侧面,从《体育活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一话题,谈几点见解,仅代表个人思考心得。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给予指正。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利用体育课外时间参与的,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操、体育大课间、运动竞赛和趣味运动等。 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具有健体的功能,而且能够发挥其德育、促智、益心的重要作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和智能的健康发展,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一、体育活动要立足于过程 (一)立足过程,让体育活动成为教育学生的实践基地。 从08学年到现在,从体育大课间、体艺节和趣味运动会,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员参与,以快乐、积极、向上、多样的实践形式。目的是想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过程中受到教育。但往往老师一看到方案,觉得又有活动了,更觉得压力大、很麻烦。还有些老师说搞那么多的活动干什么?要求减项目的、减人数、降难度的等等的要求。我觉得因为老师们过于重视比赛结果,将比赛成绩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我们要立足于过程,忽略了体育活动对人的精神、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影响。班主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促进思维高效发展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思维高效发展 发表时间:2019-01-10T10:59:02.5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0期作者:钟敏[导读] 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610100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多元策略的有效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关键词:问题解决思维高效发展细节决定成败。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细节、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应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生解决问题中多元策略的形成,有效落实“三性”课堂,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地发展。 一、重视方法的引导,在分析问题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有时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同一个算式;有时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去分析和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同时又要适时做出方法上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收获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深入理解算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科性任务和教育性任务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强化分析中的多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的品质 1.借图释义,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学生遇到数学信息很多的文字应用题,在组合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往往感到不知从何处入手,所以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不大。这时借助图形符号进行分析,可以形象、直观地突显整道题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参与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如:在分析卡车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大客车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审题时,引导学生画两条线段,上下进行对比,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2.图文融合,分散难点,加深理解。小学生年龄小,主观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枯燥的纯文字题和抽象的算式,理解起来往往感到困难。训练题型注重图文融合,有助于分散学生面对文字题所遇到的困难,学生能更容易地从图形符号中去分析数量关系或理清每一步的算理,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会更加强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1.23+2.41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算理,可同时出示算式和图示,引导学生先运用形象直观的图形符号进行计算,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1个“1”和2个“1”合起来是3个“1”,2个0.1和4个0.1合起来是6个0.1,3个0.01和1个0.01合起来是4个0.01,最后得到 3.64,图形符号形象、直观地展示出了每一步的算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更加轻松,参与探究也更加积极主动。 3.画图求解,形式多样,强化意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心中明白,但无法列出算式,这时引导他们画图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会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也能突出解决问题的形式多样,并达到强化方法和算式意义的目的。如:在解决“一瓶油连瓶的质量是366.5克,倒出一半后,连瓶的质量是233.5克。油的质量是多少克?”一题时,可引导学生画图理解倒出的是一瓶油的一半,剩下的是半瓶油和瓶子的质量。通过画图,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形式多样,也能更好地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他们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学科性任务、教育性任务和创新性任务的落实水到渠成。 三、重视优化和延伸,在问题拓展中突出思维的创新 1.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最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各种算法,放手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以后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自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2.在问题解决中适当延伸。对于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激励,并主动引导学生适当深入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体会知识的延续性。如:在课后小结时,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问什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表现好的给自己加上一颗星。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也可以存入“问题银行”再思考。这样通过老师激励、延伸,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鼓起学生不断探索的风帆,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数学学习活动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有层次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多元策略的有效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3]《三性教育》。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

中国古代传统养老模式——养老靠自己 北京中医药大学宋天彬 (摘要) 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养老靠自己。 二、未雨惆憀,广泛进行健康教育,从儿童、少年、青年、中老年抓起,做到健康老龄化。 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讲养生之道,夯实健康四大基石。 一、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中国的人口老化速度快、规模大,引起举国上下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中国是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将“养儿防老”视为天经地义,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选择。但是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空巢老人”时代,社会老龄化提前,是所谓“未富先老”,养老形势十分严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1.78亿60岁以上的老人,但截至2010年,只有314.9万张养老机构的床位,就是说:每60个老人要去争抢一个养老院床位。很多老人并不喜欢住在养老院。有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农村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分别为11.3%和12.5%。然而,当老人不能自理时,除了养老院,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 针对日趋严峻的养老问题,2008年2月21日,由全国老龄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劳动保障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公布。但是从长远来看,扬汤止沸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健康老龄化的问题。 尽管养老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公寓养老”和“敬老院养老”等等,根本上不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这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中国古代传统养老模式似乎就是居家养老,遍查古代有关养生、养老的文献,就是这样一种模式,这与传统的孝文化有关。但是仔细推敲这些有关文献,例如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的《寿亲养老新书》、清代的《老老恒言》等等,其中隐含着一种观念,就是“养老靠自己”。正如著名的“十叟长寿歌”所言:“服劳自动手”。这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健康老龄化,晚年要有生活自理能力。 二、未雨惆憀,全面实施健康行动计划 中国卫生部陈竺部长强调,要充分吸收“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的成果,以《“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的研究工作。其中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把“人人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二是注重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转变。 所谓医学模式转变,就是从以往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传统的中医学不谋而合,坚持预防为主,也是中医所谓“圣人不治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