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一、什么是劳动关系

在媒体、书籍中有很多与劳动关系相近的词汇,如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员工关系、劳工关系等,这些都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劳动关系,只是各自在含义上有所偏重。

1.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强调的是劳方和资方对称,是最传统的称谓。

劳资关系过分强调劳资冲突,有一种对抗的意味,通常在私营企业中提得比较多。

2.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强调的是雇方和佣方之间的个体劳动关系,不太强调集体的劳动关系(即群体劳动关系)。

3.劳使关系

劳使关系是日本人创造的词,表面意思非常中性,不带有感情色彩,是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形成的关系。

劳使关系的说法比较中立,避免了对抗。

4.员工关系

员工关系是很多企业用得比较多的词汇,它以企业为主导,强调企业内部对员工的管理、监督。

采用员工关系的说法,可以淡化和排斥工会。

5.劳工关系

劳工关系是一种强化工会的说法,它以员工或者劳动者为核心,即劳动者集体组织与雇主的关系,强调的是群体劳动关系。

劳工关系的说法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比较常用。

二、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劳动关系与国外劳动关系有一定差别。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劳动关系经历了从计划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变革。

1.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

计划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计划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采用统包统配的方式,劳动力和企业之间建立固定工制的劳动关系;

第二,劳动者在形式上是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劳动关系呈现泛政治化的特征,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酷似行政隶属关系。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的劳动关系是用一种政治概念取代了法律概念,把劳动关系换了一种政治性说法: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行政隶属关系。即企业是行政的化身,员工和企业之间没有平等关系,只有行政隶属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一种纵向的法律关系。

国务院发布的《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可给予员工警告、记过、记大过、开除、除名、辞退等一系列处分。这些都是行政处分,是由行政机关针对行政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做出的处罚。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行政领导,除了触犯刑律由公检法处理外,一般事情全部都由企业管,所以员工的任何不文明行为都怕被企业知道。

【案例】

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女员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了二胎,企业会给予开除处理。从本质上讲,劳动关系只涉及与劳动相关的权利、义务,生小孩和劳动没有

必然联系,超生违反的是国家的计划生育与人口政策,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与

劳动关系本不发生联系,企业并无权力去处理员工。但在计划体制下,政府把对

员工的行政管理权给了企业,由企业代为管理职工,企业才有权力处分员工。

2002年,国家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凡是对违反计划生育的行为的处罚,全部由行政机关来做,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涉及考核企业指标的

问题,企业制度里的相关条款也被删除。当然,企业也不会因为员工的超生行为

负任何责任。

计划体制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

计划体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叫劳资干部,现在称作人力资源管理者,这两种角色都担任过的人对劳动关系在中国的演变会有较深的感触。

在计划体制下,劳资处长在企业的地位很高,有相当强的优越感,员工基本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因为当时职工和企业是行政隶属关系,企业类似于行政机关单位,而劳资科长、劳资处长的职务行为就是执行企业的行政权力,员工常会因为这些权力而有一种恐惧感。

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本上属于服务性质,如计算加班费、转档案、办社保等,完全处于服务的位置,没有了行政权力,更没有了计划体制下的优越感。

2.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关系

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劳动关系双方基于平等的契约关系

计划体制时代,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高于劳动者,虽然政治意义上劳动者是主人,但

是法律意义上,劳动者的地位是低于企业的。

1995年《劳动法》出台,结束了计划体制下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变成了一种基于平等的契约关系。《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建立劳动关系的时候,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而且要签订劳动合同,这是一种契约式的法律关系,把劳动者的法律地位与用人单位放在同一个平台。

《劳动法》对劳动双方关系的平衡

建立劳动关系需要让企业和劳动者处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远远高于个人,因此企业还是很强大的组织,劳动者个体是弱者。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的出现,就必须有一部法律来保护和规范这种关系,《劳动法》应运而生。

《劳动法》是文明社会的立法规则。劳动和用人单位就像天平的两边,企业太重,劳动者太轻,要使其平衡,就要靠立法调整天平的支点,向劳动者倾斜,保证双方有基本公平合理的关系,以求得相对公平。

《劳动法》是一个单独的法律体系。劳动法不是民法的子法,劳动法和民法是并列的两个部门法。1995年出台的《劳动法》,是一个原则立法,是劳动法体系里的一个基础法。

《劳动法》里规定的主要是一些法律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在基本法订立以后,按照基本法的法律精神,再陆续制订劳动法下边的子法。例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劳动基准法、安全生产法、劳动关系处理法、就业促进法、职业病防治法等,这些子法是基于劳动法相关部分的法律精神、法律原则而制订的,具有可操作性。

如今劳动法体系里出台的子法还不是很多,已经出台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其他子法仍在讨论或者起草中。这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影响,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地方立法暂时进行缓解。例如,地方上关于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的规定,都起到了临时作用。地方立法形式解决了一些急迫的现实问题,但也存在弊端:第一,合理性比较差,缺乏稳定性。参与制订的人群较小,出台的程序过于简单,会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二,地方立法越多,在劳动法规上就会出现越多的地方割据。这种问题只能通过中央立法解决,所以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对于企业劳动关系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

劳动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合作、冲突。

1.合作

合作是指双方当事人共同遵守一套经济制度或规则的行为。这种经济制度或规则既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双方共同签署的劳动合同以及其他非正式的心理契约。

劳动者在企业里提供劳动并获得报酬,用人单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获得利润,这是双方订立合同的最基本目的,也是劳资关系的合作基础。

2.冲突

冲突是指双方当事人在目标、利益、期望等方面出现了分歧。例如,企业希望多获利润,员工却希望多得报酬,经济上的对立调和不好就会产生冲突,即劳动争议。

此外,怠工、罢工等行为导致企业解聘员工的现象,也是冲突行为。

四、劳动关系的特点

劳动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与其他合同关系一样,都有平等性和财产性。同时,劳动关系还有两个一般民商合同不具有的特性,即隶属性和人身性。

1.人身性

人身性,是指劳动者本人应当亲自从事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而不能通过授权委托的方式,让别人代替自己履行合同义务。

【案例】

谁的责任?

小李是某企业的司机,负责把企业生产的产品运到客户那里。

有一天,小李去送货的路上接到妻子的电话:“孩子病了,浑身抽搐,烧到了40度,要马上送医院。”小李赶紧开车回家,委托弟弟替他送货。

没想到的是,弟弟送货的路上出了交通事故。事故责任不在弟弟,而在肇事的另一方,但肇事者逃逸了。

企业决定处理小李,小李觉得很冤枉。

劳动合同义务必须亲自履行。案例中小李是有过错的,开车把产品运给客户是他的工作职责,这是不可以通过授权或者委托的形式由别人代替履行的,他应该先和单位联系请假,由单位做安排。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关系,就是为了购买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与劳动者的人身密不可分,也就是劳动者必须亲自到场履行义务。

劳动力的折旧

劳动力是不可再生的,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损耗,所以如同设备的使用一样,要有折旧。

年龄的限制与就业歧视。所谓就业歧视,是指破坏了劳动者应该平等享有的就业机会,即破坏了均等权和社会的基本公平权。一般来说,人到了59岁,肌肉、大脑的工作状态等都会变得不太理想,劳动力折旧得只剩一点残余价值,60岁就标志着劳动力报废,对于企业限制应聘者的年龄,如今的劳动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将来的立法是有可能做相关规定。

返聘是否违反劳动法。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就不能再和企业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从法律上讲,该劳动者已经没有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资格了。但是退休人员还是一个自然人,有民事权利,可以用自己民事上的行为能力为企业提供劳动,得到报酬。所以企业聘用退休后的员工,形成了民事上的雇佣关系,不是劳动合同关系。

企业长期使用一个劳动者,除了支付对价报酬外,还要对其劳动力折旧计提折旧费,多数企业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保险。例如,某企业工作的员工,在工作年限之内,企业除了要支付工资外,每个月还要把他的保险金,如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金计提出来,放在社保中心或社保经办机构,等他退休或发生情况时使用。

不利于处理劳动关系

【案例】

被请出的“优秀”员工

员工张某在面试表现中非常优秀,初到岗位部门反映也很好。

半年以后,部门经理突然把张某退回给人事部,说:“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脾气不好,部门里有30多个人,这几个月下来,他和每个人都打过架了,现在

他的工作没法安排。只要把别人安排到与这个人合作的工作岗位上,人家就不干,就要辞职,总不能让全部门30多人都辞职,就留他一个人吧?所以只能把他请出

来,让其他员工安心工作。”

从案例可见,劳动关系中人身性的特点,决定了劳动者无法通过授权给别人完成工作来履行劳动合同。案例中的人事部如果无法找到其他部门安排这个员工的工作,就只能采取解除劳动合同的办法。如果张某不能接受解除劳动合同,就会产生矛盾冲突。

2.隶属性

劳动关系的隶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员工到企业亲自工作、员工接受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是一种不平等的法律关系。

员工到企业亲自工作

劳动关系的人身性表明,劳动者的劳动力和人身是密不可分的,必须亲自到场履行合同。劳动者如果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就意味着把劳动力的使用权和支配权转让给企业。

比如,员工与企业签了一年合同,就相当于在这一年中,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员工的劳动力的使用权、支配权都归企业。企业可以对员工提出一些要求,例如早晨9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中间不可以回家干私事。

员工要接受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为了有良好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经营秩序,企业会制定各种劳动规则,作为拥有劳动力的员工,要按照企业所规定的各种劳动就业、劳动规则付出劳动。这种劳动力的使用权或者支配权的转移,实际上是一种人身自由权利的让渡,即员工相当一部分的人体自由权让渡给企业,企业对员工有管理权,这就是隶属。

隶属是一种不平等的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有一个很难处理的地方,就是建立在平等的法律关系的基础上,但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不平等和平等关系并存,处理问题就比较困难,因为隶属关系是纵向的,平等关系是横向的,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处理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分清是基于平等关系处理,还是基于隶属关系处理。如果基于隶属关系处理,被处

理者就要必须服从;如果基于平等关系处理,就必须按照合同约定,没有约定则双方协商就会出问题。

可见劳动关系并不仅是一种民事关系,只有平等,没有隶属。

【案例】

不服从的年轻人

刚毕业的学生小李到企业工作,岗位是一个特殊工种,操作规程里规定上岗工作之前必须佩戴好安全防护用品。小李不接受,说:“劳动合同里没有这个规定,凭什么我到了单位以后,你说让我做我就做。合同没约定,你要和我协商,我高兴就按照你的做,不高兴我就不按照你的做。”

后来,小李因为没有佩戴安全防护用品触电死亡。

案例中,企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就是劳动纪律,不需要跟任何人平等协商制订。劳动法规定,企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是由用人单位制订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这是《劳动法》第四条的规定,体现了隶属和管理关系,即员工和企业在履行劳动过程中是有隶属关系的。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隶属关系,不是计划体制下的行政隶属,而是局限在劳动管理中的隶属。只有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才会存在,在劳动合同订立之前和解除以后就没有隶属关系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史沿革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史沿革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简单介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是中央部属高校,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以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重点培养从事工会工作、劳动法律、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以实施普通本科教育为重点,并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建于1946年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初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改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97年学院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先进学校"称呼,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成人高校示范校"称号。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改制后的中国工运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有社会工作系、法学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工商管理系、财务管理系、行政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经济学系、

汉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企业文化系等系,专科设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数控技术、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等专业。本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204897261.html,/beijing/yangb/zgldgxxy.html 由:https://www.360docs.net/doc/20489726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0489726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0489726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0489726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04897261.html,整理上传

劳动关系学3325问答题复习

1.主要研究雇员的社会问题的学派 2.在促进劳资合作的方法中,鼓励收入较高的高资历雇员积极参与绩效改进的计划3.以劳动者完成一定劳动定额为标准的工作时间 4.劳动合同法定条款 5.我国建立的三方协商机制三方的含义 6.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受案范围 7.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背景和特点 8.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 9.集体协议内容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要表现 10.正统多元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学派特别强调的工会职能 11.根据工会运动从19世纪至20世纪的发展历程,工会组织的类型 12.传统的工会保障制度类型 13.三方会议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14.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的必要条件 15.劳动仲裁的步骤 16.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17.雇主的含义 18.合作的含义 19.质量圈的含义 20.员工参与和参加管理的含义 21.工会的含义 22.集体协议的含义 23.劳动关系的含义 24.劳动合同的含义 25.雇主组织的含义 26.集体谈判结构的含义 27.劳资合作的含义 28.社会倾销的含义 29.劳动仲裁的含义 30.集体协议的意义 31.个别劳动关系与集体劳动关系的特征 32.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33.劳资合作的特点和条件 34.运用三方协调机制处理劳动关系的特点 35.工会的作用与职能? 36.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价值观 37.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 38.劳动合同的特征 39.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40.劳动关系的特点 41.我国2004年的《集体合同规定》规定,协商代表应履行的职责 41.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程序 42.权变管理理论的显著特点 43.劳动关系的调整的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2010-2018年劳动关系学考研真题(636+803)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2018年劳动关系学考研真题(636+803) 2010年初试803劳动科学综合 劳动关系部分(共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16分) 1.工会 2.核心劳工标准 二、简答(任选一题,14分) 1.简述劳动关系多元论的基本内容 2.简述劳动关系层级结构的特点 三、论述(任选一题,20分) 1.试论劳动合同法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2.试论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共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管理评价中心 2.因素比较尺度表法 3.人员甄选 4.信度与效度 二、简答(每题7分,共14分) 1.简述绩效考核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2.简述评价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四个层次(培训评估的四个角度) 三、论述(20) 试述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设计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与步骤。(职位薪酬体系的构建方法) 2011年初试803 劳动关系学部分 一、简答 1.三方协商制度的实质和内容 2.劳动关系一元论、多元论、阶级斗争论 二、论述(二择一) 1.中国集体合同制度 2.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行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 5*2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2.行动学习 二、简答(三择二)10*2

1.面试中常见的错误和误区 2.缺 3.收益分享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的内容 三、论述(二择一) 20*1 1.职位分类法、职位分级法、要素技点法、因素比较法方法及步骤 2.职位信息收集的几种方法和要点 2013年初试803 劳动关系部分 一、简答 1.简述策略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中国基层工会组织的组织模式。 3.雇主协会的主要功。 二、论述 (这点儿没抄),说明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部分 一、简答 1.简述职位分析问卷法的优点。 2.培训需求分析中的任务分析法与工作绩效分析法的步骤。 3.人力资源战略(人事计划)中的人员需求预测的主要技术方法。 二、论述(二选一) 1.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事件法、行为锚定等级法……(后边普遍因为时间原因没抄,还有一个方法,好像主要是论述这三个方法的内容) 2.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 2013年初试636 劳动关系基础 劳动法部分 一、简答 1.请简述解雇限制(联系法条/有哪几种情况)P263《劳法》; P262《劳关》 2.关于违约金的规定(雇主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情形)P253《劳法》 3.劳务派遣三方主体法律关系简述(P270《劳法》) 二、论述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五周年之际,结合具体法条谈谈哪些内容对和谐社会有推动作用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部分 一、简答 1 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2 简述员工申诉制度 3 冲突管理系统(思维演变和建立) 二、论述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一、什么是劳动关系 在媒体、书籍中有很多与劳动关系相近的词汇,如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员工关系、劳工关系等,这些都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劳动关系,只是各自在含义上有所偏重。 1.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强调的是劳方和资方对称,是最传统的称谓。 劳资关系过分强调劳资冲突,有一种对抗的意味,通常在私营企业中提得比较多。 2.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强调的是雇方和佣方之间的个体劳动关系,不太强调集体的劳动关系(即群体劳动关系)。 3.劳使关系 劳使关系是日本人创造的词,表面意思非常中性,不带有感情色彩,是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形成的关系。 劳使关系的说法比较中立,避免了对抗。 4.员工关系 员工关系是很多企业用得比较多的词汇,它以企业为主导,强调企业内部对员工的管理、监督。 采用员工关系的说法,可以淡化和排斥工会。 5.劳工关系 劳工关系是一种强化工会的说法,它以员工或者劳动者为核心,即劳动者集体组织与雇主的关系,强调的是群体劳动关系。 劳工关系的说法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比较常用。 二、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劳动关系与国外劳动关系有一定差别。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劳动关系经历了从计划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变革。 1.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 计划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计划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采用统包统配的方式,劳动力和企业之间建立固定工制的劳动关系; 第二,劳动者在形式上是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劳动关系呈现泛政治化的特征,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酷似行政隶属关系。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的劳动关系是用一种政治概念取代了法律概念,把劳动关系换了一种政治性说法: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行政隶属关系。即企业是行政的化身,员工和企业之间没有平等关系,只有行政隶属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一种纵向的法律关系。 国务院发布的《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可给予员工警告、记过、记大过、开除、除名、辞退等一系列处分。这些都是行政处分,是由行政机关针对行政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做出的处罚。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行政领导,除了触犯刑律由公检法处理外,一般事情全部都由企业管,所以员工的任何不文明行为都怕被企业知道。 【案例】 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女员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了二胎,企业会给予开除处理。从本质上讲,劳动关系只涉及与劳动相关的权利、义务,生小孩和劳动没有 必然联系,超生违反的是国家的计划生育与人口政策,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与 劳动关系本不发生联系,企业并无权力去处理员工。但在计划体制下,政府把对 员工的行政管理权给了企业,由企业代为管理职工,企业才有权力处分员工。 2002年,国家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凡是对违反计划生育的行为的处罚,全部由行政机关来做,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涉及考核企业指标的 问题,企业制度里的相关条款也被删除。当然,企业也不会因为员工的超生行为 负任何责任。 计划体制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 计划体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叫劳资干部,现在称作人力资源管理者,这两种角色都担任过的人对劳动关系在中国的演变会有较深的感触。 在计划体制下,劳资处长在企业的地位很高,有相当强的优越感,员工基本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因为当时职工和企业是行政隶属关系,企业类似于行政机关单位,而劳资科长、劳资处长的职务行为就是执行企业的行政权力,员工常会因为这些权力而有一种恐惧感。 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本上属于服务性质,如计算加班费、转档案、办社保等,完全处于服务的位置,没有了行政权力,更没有了计划体制下的优越感。 2.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关系 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劳动关系双方基于平等的契约关系 计划体制时代,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高于劳动者,虽然政治意义上劳动者是主人,但

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_乔健

第21卷第2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Vo1 21No 22007年4月JOUR NAL OF CHIN A INSTITUTE O F IND USTRIAL RELA TIONS Apr 2007 劳动关系研究 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 乔 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北京 100037) [摘 要]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指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影响劳动关系变化的三大体制性因素。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基本完成,劳动关系的法制化逐步加强,劳动关系的全球化初显端倪。劳动关系基本面的特征已演化为劳资关系,劳动关系所覆盖的人口已成为中国人口结构中的主体;劳动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关系;转型;特征;市场化;法制化;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249 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75(2007)02-0028-08 所谓 转型 (transformation),意指一个国家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通过推行经济、政治或社会体制的转换,以促进发展的举措 1 (P2) 。它意味着从一种体制 转换到另一种体制,属于比较体制研究的范畴。而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意指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特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劳动关系的建立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的严格制约,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考量。概括地讲,就是采用统包统配的方式使用劳动力和与之建立固定工式的终身劳动关系。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面临解决大批失业人员就业的突出问题。1950年6月,政务院就规定,企业需要雇佣员工,都要向劳动介绍所申请,由劳动介绍所统一介绍。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部门用人增多,1952年7月政务院又提出了劳动力的统一介绍要逐步向统一调配过渡的政策,不经批准,不得私招乱雇。1957年以后,国家采用全国统一招收的办法把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 包下来 ,然后再统一分配到企业,逐步形成了 统包统配 的劳动力用工制度。 固定工制度是随着统包统配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1956年全国有3500多万职工,其中固定工有3200多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1%。 2 (P196) 到1971年,企业大量 的临时工、合同工转为全民所有制固定工。固定工制度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出现劳动力能进不能出的 终身制 劳动关系的现象。 [收稿日期]2007-01-30 [作者简介]乔健(1962 ),男,北京人,副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劳动关系和职工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浅谈近代西方劳动关系发展

浅谈近代西方劳动关系发展 浅谈近代西方劳动关系发展 [摘要]劳动关系的发展历史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通过对早期劳动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代表性观点进行阐述,以对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关系提供些借鉴。 [关键词]劳动矛盾关系 劳动关系是生产活动中资方和劳动者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称。它是由于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这不但是劳资双方利益互相作用的结果,更受社会中经济、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影响。 一、劳动问题产生和发展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伴随大规模﹑资本密集型﹑官僚式企业涌现,货币工资的下调压力和劳动条件的不断恶化,企业内雇主对于劳工随心所欲的独裁,劳动问题成为经济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 回顾英美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历程,我们分四阶段进行了解。 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劳动关系最简单最原始的对立表现形式,资本家之间相互独立,劳动者之间也互相独立。劳动者是纯粹的劳动力提供者,劳动力市场上,由于供给过剩,他们被任意剥削和压迫。资本家因拥有资本处于有利地位。工人分散并相互竞争,通过消极怠工、抗议等形式协调矛盾。 单个资本家和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工人组成工会并运用集体的力量跟资本家谈判,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垄断。资本家通过禁止工会形成、讨好安抚的手段瓦解工会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资本家组织和工人组织间的关系。资本家之间通过各种合作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来对抗工会维持自己的利益,这既是资本的积累垄断扩张的需求,也是对付工人的必然选择。 资本家组织、工人组织和政府三者间的关系。用工单位和就业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政府作为其中一主体协调二者

中国企业2008劳动关系报告x

中国企业2008劳动关系报告 蓝白企业劳动关系报告 目录 研究方法 前言 第一部分调查与分析 第二部分案例与分析 第三部分总结 和谐劳动,强健企业 研究方法 蓝白劳动网始终致力于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和实践,为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与管理提升而努力。 《蓝白企业劳动关系报告》的调查和研究是蓝白劳动网常年开展的业务内容,每年年终制作报告。本报告是《蓝白企业劳动关系报告》的首次完整发布。 2008年度是中国企业劳动关系史上具有非常意义的一年,本年度的报告也紧密结合2008年内中国劳动关系的变化和热点开展调研和分析。 此次调查和分析,我们试图2008年法律制度调整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分析企业可能采取的有效应对。但是,制度的影响往往非常长期和滞后,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也将在今后的报告中予以关注。 在2008年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分别设置了8个主题,回收了500多份调查问卷,涉及的企业性质包括国有、外商投资、民营、上市公司等,行业也涉及了快速消费品、医药、制造、IT、投资、金融、汽车、房地产、物流等。 此外,我们还通过相关系统收集了大量的案例,包括上海、江浙、北京、广东等地的公开案例,争议内容包含了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劳动标准、就业歧视、劳动保护、职场性骚扰等。研究过程中,我们也试图理解各地劳动关系运行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存在于各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规定中,还体现在其劳动关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前言 2008年企业的劳动关系现状如何? 2008年以前,我们认为企业的劳动关系并不好。这集中体现在2005年全国人大关于劳动法执法检查报告中。据《工人日报》的报道,检查报告认为在建筑、轻工、服装、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型非公有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 普遍。企业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大部分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内。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动合同试用期,以此盘剥劳动者。 2、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拖欠工资现象仍时有发生,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据2005年4月的抽样调查显示,12.7%的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2004年全国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查处的各类案件中,克扣和拖欠工资的占41%。另据检查组问卷调查,在近一年中,有7.8%的员工被拖欠过工资,工资平均被拖欠3.2个月,人均被拖欠金额2184元。 4、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劳动条件差。相当一部分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定,要求劳动者超时加班,并且不付加班工资,特别是一些生产季节性强、突击任务多的企业,劳动者每日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一些企业设备陈旧、作业环境差,劳动者直接受粉尘、噪音、高温甚至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工伤事故经常发生,职业病危害严重。 5、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欠缴保险费现象严重。目前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群主要是国有、集体单位职工,大量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没有参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也难以按现行制度参保。多数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地市级甚至县级统筹,难以有效发挥互济功能,也造成目前养老保险关系难以异地转移,进城务工人员参保积极性不高。 6、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足,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效率低。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力量不足,手段软弱,对违法行为查处不力。许多地方仅能对投诉举报的案件进行查处,没有建立有效

(完整版)中国劳动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劳动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祝晏君 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处于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种种劳动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增多,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为适应变化的劳动关系需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在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劳动法律和政策基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我国劳动关系现状 (一)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状况还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 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初步得到确立。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明确。国有企业在用人、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已成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劳动者拥有了较大的择业自主权,初步成为能够拥有并自主支配自身劳动力的独立主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和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2. 劳动关系格局初步呈现多元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已经形成。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相互交错,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3. 劳动关系的建立初步实现契约化。随着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企业用的制度方面,通过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来替代固定工制度,使劳动关系逐步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 4. 劳动关系的运行初步实现市场化。劳动就业逐渐从过去的统包统配转向就业市场化和失业公开化,劳动关系的变更与终止逐渐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市场调节方式,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上课讲义

劳动关系学总结 导论 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 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 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 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 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 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 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 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 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 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 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 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 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良性运行。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 表人物)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是邓洛普首先提出的,他将系统理论的模型引入劳动关系研究的领域中,用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来探讨劳动关系问题。 《劳动关系系统》(1958),标志着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创立。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在邓洛普创立的基础上,经桑德沃、安德森等人的修改和完善,逐渐成为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意识。 劳动关系策略理论主要是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学派有希克斯的罢工与谈判理论、库克的劳资合作绩效理论、海曼的产生冲突理论、寇肯等的策略选择理论等。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答案

课后测试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7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媒体和书刊中与劳动关系相近的表述不包括:√ A劳资关系 B雇佣关系 C劳使关系 D劳工关系 正确答案: B 2. 劳动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冲突、中立 B合作、中立 C冲突、妥协 D冲突、合作 正确答案: D 3. 企业聘用退休后的员工所形成的关系是:√ A民事上的雇佣 B劳动合同 C法律上的雇佣 D民事上的劳动合同

正确答案: A 4.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关系的目的是购买:√ A劳动者劳动力的所有权 B劳动者的使用权 C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权 D劳动者的所有权 正确答案: C 5. 在计划体制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是:× A劳工干部 B劳动干部 C劳资干部 D劳使干部 正确答案: C 6. 关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 B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基于平等的契约关系 C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高于劳动者 正确答案: B 7. 在现代企业中,对劳动者劳动力计提折旧费常用的方式是:× A工资 B保险 C奖金 D补贴 正确答案: B 8. 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不包括:√

A计算加班费 B转档案 C办社保 D行政处分 正确答案: D 9. 关于劳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规定的法律原则本身具有可操作性 B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体系 C是一个原则立法,属于劳动法体系中的基础法 D开始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 正确答案: C 10. 关于劳动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可再生的资源 B与劳动者的人身密不可分 C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D无需折旧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 11. 无论什么时期,女员工生孩子的事情都与企业没有关系。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2. 地方立法可以有效弥补国家立法的不足,稳定性较强。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转型中的中国劳动关系[文献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外文翻译 题目某公司员工关系问题研究 学院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外文题目" Time is Money, Efficiency is Lif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 外文出处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CID) 外文作者Mary E. Gallagher

原文: "Time is Money, Efficiency is Lif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 Mary E. Gallagher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 have s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 with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capitalist labor practices by firms of all ownership types. This transformation has occurred in the absence of both large-scale privatizat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but was part of a gradual yet dynamic liberalization and "opening up" to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that occurred across both regions and across types of firms. The first half of this paper details this process of dynamic liberalization that has spawned competition and change in labor practices, including marked increases in managerial autonomy and labor flexibility. This explanation goes beyond the regional emphasis to also examine changes across types of ownership; the gradual liberalization of labor policies and convergence with capitalist practices can only be understood as part of a more general trend of ownership expans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ypes of firms, and ownership recombination, which is the fusing of the public and non-state sectors through novel forms of organization. The much-needed panacea to this shift to capitalism--a state regulatory and legal regime that is capable of mitigating its excesses and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to represent labor is not yet well established.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wo institutions, the labor contract system and the official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 to show how labor relations have shifted dramatically toward flexibility, insecurity, and managerial control. At the Beijing headquarters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 Managers Association, the representative complained bitterly that the unfair advantages granted to foreign firms made it impossible for state firms to compete. State Finns needed the autonomy to hire workers, fire workers, raise salaries to retain skilled workers, and cut benefits to reduce the social welfare burden. How would Chinese industry survive without a level playing field against the foreign investors. At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SOE) in Tangshan, Hebei Province, a manager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一)著作类: 一等奖(1部) 1. 《中国工会的博弈制衡与和谐劳动关系建构》(中国劳动关系学 院学术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出版 作者:曹荣许晓军任小平王晓慧等 二等奖(3部) 1.《反就业歧视的制度与实践——来自亚洲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启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作者:林燕玲等 2.《当代中国劳动政策制定中的劳动者参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8月出版 作者:李杏果 3.《盈余管理研究:基于雇员工资合约的视角》(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学术论丛)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3月出版 作者:任小平 三等奖(6部) 1. 《大学英语拓展阅读教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规划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9.10出版 作者:董连忠董丽娜等 2.《鲁迅文化观略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论丛)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7月出版 作者:雷世文 3.《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2出版 作者:谢琦 4.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研究——反思、借鉴与现实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8月出版 作者:刘军丽 5.清代赋税法律制度研究(1644年—1840年) 1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4 月出版 作者:尚春霞 6.中国个人消费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5月出版 作者:赵鹏飞 青年科研鼓励奖(3部) 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理论与实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12出版 作者:祝映兰 2.《史记品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出版 作者:杨波 3.《基层工会及事业单位经审工作研究——以审计为基础的工会经费审查监督》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12月出版 作者:周珺华 (二)论文类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8篇) 1.从企业治理参与到地方治理参与—从国家治理模式转变看中国工 会组织与制度变革 《学海》2011年第1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会工作》全文转载 作者:吴建平 2. 法人制度理论视野下的工会法人资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发表,新华文摘转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会工作》全文转载 作者:杨冬梅 3. 劳资冲突与工会转型 《天津社会科学》2011.2发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会工作》、《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全文转载、CSSCI收录 作者:刘泰洪 4.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独立性与代表性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概况及展望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概况及展望 郭晓宪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劳动关系处处长 一、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的劳动关系比较突出地呈现出转轨时期劳动关系复杂多样的变化特征,既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问题,也有新形势下的突出矛盾。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正在向市场化的劳动关系逐步转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劳动关系主体地位不断明晰,用人单位在用人、分配方面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劳动者拥有了较大的择业自主权,已基本形成了劳动关系的契约化、市场化。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已全面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占到全部国有企业职工的85%以上。随着我国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职工随着国有经济的退出、重组实现了劳动关系的转移或调整。或与原企业解除、终止了劳动关系,走上了再就业或自主就业之路;或与原企业变更了劳动关系,与新的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实现了新老企业劳动关系的顺利过渡。许多国有企业还建立了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双方自主、平等签约、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新机制。 ——非国企劳动关系市场化发育程度较快,但很不规范,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相伴而生。这些用工主体从一开始就实行市场化的用工制度,即劳动合同制度。但是,一些非公用人单位为了规避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经济补偿、缴纳社会保险等义务,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就业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仅占50%左右。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非公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条款不规范,法定条款不全,约定条款违法等现象。劳动合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依法履行劳动合同,随意拖欠、克扣职工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等。经常擅自变更劳动合同,而不依法与职工进行协商;劳动合同到期后,不能及时与职工终止或续订劳动合同,事实劳动关系比较普遍。因此,在相当数量的非国有企业中,劳动合同的签订率、续订率较低,劳动合同短期化严重,

劳动关系地概念与特点

1.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点: 劳动关系具体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2.劳动关系的主体 雇员: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权力的工作者。 雇员团体: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雇主:一般指由于用于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雇主组织: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劳动关系事务中。 政府:主要承担以下四种角色,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3.影响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等;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等;法律和制度环境:一般指规范雇佣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社会文化环境:各国、各地区以及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 4.雇主协会的类型、作用 雇主协会的类型 在地区协会基础上组成的全国性雇主联合会;由某一行业企业组成的单一产业的全国协会;由同一地区企业组成的地区协会 雇主协会的作用:参与谈判;解决纠纷;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 5.工会职能和行动的方式 工会的职能:经济职能;民主职能;整合职能;社会民主职能;阶级革命职能 工会的行为方式:互保互助、集体谈判、劳动立法、直接行动、政治行动。 6.劳资合作模型 劳资合作模型 劳资合作的重要前提是,通过劳资合作能够改进企业绩效。劳资合作的强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工会与管理方的力量,劳资合作方式,组织约束。劳资合作使劳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关系的这种变化又反作用于劳资合作的强度。劳动关系的变化,管理方的力量与组织约束,最终决定一个企业的绩效。 7.劳资合作的方式促进劳资合作的具体策略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斯坎隆计划;拉克计划;集体收益分享计划;质量圈;劳资联合委员会;工作生活质量计划;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 8.政府的作用和角色 政府的作用: 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许多公共部门;政府针对不同经济或社会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的集体谈判创造了宏观环境 政府的角色:保护者、促进者、调停者、规划者、雇用者9.工资的法律含义、支付原则 工资的法律含义:工资是雇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 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支付的原则:协商同意原则平等付酬原则紧急支付原则依法支付原则 10.休息休假的种类 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两个工作日间的休息时间、公休假日、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探亲假 11.劳动合同的种类 按照劳动合同的期限划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按照工作时间划分:全日制劳动合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12.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程序 原则: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程序:提议、协商、签约 13.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况 《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1、劳动合同期满的; 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4.什么是劳务派遣、三方关系 劳务派遣,是指合法的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派遣的单位(即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接受用工单位的指挥和管理,以获取一定收入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用工方式。 15.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 员工持股计划;质量圈;共同协商;建议方案;职工代表大会;工人董事、工人监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 16.员工参与的类型 根据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被迫参与和自愿参与;正式参与

《劳动关系》程延园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晰,同时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调节的一些制度也在纷纷建立起来,社会和市场对懂得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在劳动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些兄弟院校基础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捕捉和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比较有效率地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中去。2001年3月到7月的这一学期,学院首次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授课对象是1999级劳动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课程被定名为“劳工关系”。为了和国内的其他院校保持一致,经任课教师提议,学院批准在当年下半年将此课程更名为“劳动关系”。 课程刚刚开设时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误解,认为已经有《劳动法》课了(《劳动法》课程在本学院开设较早,已经有十几年的开课历史了),没有必要再开内容相近的劳动关系课程。经过课程组的教师的解释工作,课程开展起来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其他教师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且从主观的不熟悉带来的抵触,化为客观的接受和认可。 回顾《劳动关系》课程的历史发展,从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率先在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中对本院的劳动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劳动关系》的教学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劳动关系》课程从无到有;从部分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考察课,直到目前成为全院四个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考试课;教学对象从本科生,转变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大学各学历层次的多层次和多深度的课程。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在全国最先在劳动保障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进而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成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这十年间的发展和变革,课程的两个重要特色不容忽视。 1.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学》的院校之一 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行《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课程历经数十载锤炼,几代劳动关系教学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及装订规范 为了统一和规范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做到学位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统一规范,特制定本规范。 1.内容要求 1.1 题目 论文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能够最为恰当、准确地反映出论文主旨,一般不超过20字。题目可使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题目应表述准确客观,能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丽不实的词藻。 (2)题目应简明,便于记忆和引用。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3)题目所用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 (4)题目应避免使用非共知共用的缩略词、字符、代号等。 1.2 诚信承诺书和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生应签署《诚信承诺书》和《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诚信承诺书》保证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不存在抄袭和剽窃行为。《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同意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1.3 摘要与关键词 1.3.1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明归纳,应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要求如下:(1)用语要规范,一般不用公式和非规范符号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不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等。 (2)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应出现主观性评价的语句。 (3)一般以200~300字为宜。 论文应附有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以便于进行国际交流。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应明确、简练,其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 1.3.2 关键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