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随着全球高技术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地震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尤为严重,城市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18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1990年发生在江苏常熟的5.1级地震造成近5亿人民币的损失,1993年在Lutar 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1997年发生在广东三水市4.4级地震损失近8000万元人民币,2003年末的伊朗Bam地震更是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而199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西藏玛尼8.0级地震几乎没有造成损失。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4100亿美元,其中城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61%,经济损失约占85%。这是由于城市人员稠密,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地震是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破坏性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各种工程结构的破坏与功能失效,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引起区域经济的暂时停顿、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例如1966年邢台7.2级地震沿地震断裂带的灾害损失明显加剧;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就在发震构造带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据1995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报道,90%以上的震亡人数集中在沿断层2—3km的宽度范围内;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北安那托里亚断层西段的北分支上,建在该断层上的建筑物基本上全部倒塌,而在两侧距断层仅几十米的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就轻得多;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也将建在车笼埔断层上及其两侧十几米范围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包括一个坚固的地下军火库,而十几米以外的建筑物则基本完好。因此,通过开展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将

大大减轻地震灾害给城市造成的损失。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现辖 2 市 6 县 6 区和 4 个开发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及汉沽管理区。总面积13472 平方公里,人口714.5万。其中市区面积3874 平方公里,人口299 万,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图1-2)。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1976年大地震将这座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夷为一片废墟。震后的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唐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程中,把自然、人文、历史、现代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环境建设之中,使全市人居、生态、市容、交通、设施、城乡、人文、社会等八大环境都得到较大改善,走出一条以环境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环境改善的成功之路,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去年被国家评为国家级园林城。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89年进入全国25个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2001年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027.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26.46 亿元。

前,唐山市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曹妃店工业园区建设被列为河北省第一号工程,机场新区建设开始启动。唐山市快速发展,也给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和建设更加安全的城市已经列入唐山市市委、市政府加快

图1 唐山市地理位置图

图2 唐山市交通位置图

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唐山市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北缘,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如何避免和减轻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有效的防御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依然是唐山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查清唐山市所处的地震构造环境(活动断裂分布)、场地条件并开展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价是城市新区规划和旧城改造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随着全球高技术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地震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尤为严重,城市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18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1990年发生在江苏常熟的5.1级地震造成近5亿人民币的损失,1993年在Lutar 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1997年发生在广东三水市4.4级地震损失近8000万元人民币,2003年末的伊朗Bam地震更是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而199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西藏玛尼8.0级地震几乎没有造成损失。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4100亿美元,其中城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61%,经济损失约占85%。这是由于城市人员稠密,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地震是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破坏性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各种工程结构的破坏与功能失效,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引起区域经济的暂时停顿、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例如1966年邢台7.2级地震沿地震断裂带的灾害损失明显加剧;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就在发震构造带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据1995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报道,90%以上的震亡人数集中在沿断层2—3km的宽度范围内;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北安那托里亚断层西段的北分支上,建在该断层上的建筑物基本上全部倒塌,而在两侧距断层仅几十米的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就轻得多;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也将建在车笼埔断层上及其两侧十几米范围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包括一个坚固的地下军火库,而十几米以外的建筑物则基本完好。因此,通过开展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将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精品资料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实用技术手册 国家减灾委员会 抗震救灾专家组编科学技术部 年月

目录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 ..................................................................... 第三章生产安全 ........................................................................... 第四章灾害损失评估 ................................................................... 第五章灾后重建选址防御地震次生灾害技术指南...................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一、震损水库大坝隐患探测与安全评价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受强烈地震影响,大坝内部及附属建筑物的结构可能受到严重损害,例如出现裂缝、松动、严重渗漏,垮塌等重大隐患,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大坝内部隐患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利用以上专用探测设备对水库大坝坝体和坝基进行隐患探测,对开裂和渗漏进行分析评价。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福建山美水库、湖南岳阳麻塘垸大堤、大毛家湖大堤、中洲垸大堤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课题:自然灾害 第四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一、课标内容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预设 运用资料,说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灾的原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习新】 〖知识点一〗地震灾害 1.概念 (1)地震: (2)相关概念 ①震源②震源深度③震级④震中⑤震中距⑥烈度⑦等震线 2.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我国的地震灾害特点和频发地 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5.地震的避防 政府和社会层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预警和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个人层面:①在室内迅速关闭电源、煤气,选择开间小的地方躲避,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远离窗户、镜子,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被子、枕头、坐垫等保护头部。②在室外徒步选择空旷地带避难,远离电线杆、高大建筑物、大型广告牌。③在野外远离山崖、陡坡和高压线。④被困在废墟中应保持冷静,保存体力,保持呼吸通畅,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适时发出求救信号,如呼叫、敲击物体等。 〖知识点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4.我国的多发地 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5.滑坡与泥石流的避防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 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1:能够运用资料,判断自然灾害 的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资源,说明常见自然 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 水平3:能够运用资源,说明典型地区 自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4:能够运用资料,分析自然灾害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人类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是自然灾害加剧的 重要原因。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 灾害的成因。 区域认知:说明常见自然灾 害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主要 自然灾害,说明其特点、成 因及危害。 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判断正误。 (1)自然灾害的形成只有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2)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集中的地带。(√)

2.导致山体滑坡的因素包括( ) ①岩体或土体松软、破碎②岩体或土体的重量大 ③地表植被固定力下降④人为锚定岩体土体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岩体或土体重量大,若是松软、破碎的岩体或土体,在缺少地表植被固定力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滑坡。人为锚定岩体、土体,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 3.为什么地震之后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大? 提示地震之后,土体与岩体之间、岩层与岩层之间更容易发生滑动,山石破碎、松软容易在重力影响下自然下滑,所以地震之后的滑坡可能性更大。 二、主要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干旱不会发生在湿润区。(×) (2)洪涝灾害容易发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2.台风破坏力主要取决于( ) ①强风②暴雨③巨浪④闪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6468172.html,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作者:张怡 来源:《商情》2016年第22期 【摘要】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少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文章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破裂所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像海啸、龙卷风和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1 震后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频度较高等特点,并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1.1 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直接灾害主要有:①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④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1.2 地震引发的间接灾害(次生灾害)。地震间接会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和疫病蔓延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①火灾;②水灾;③毒气泄漏;④瘟疫。 1.3 地震引起的人为危害。由于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有些地震本身并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的恐慌,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导致社会动荡,从而造成损失。 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2.1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对危险区进行圈定,制定相关的防治规划。在灾区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普遍调查,进一步确认可能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区,预测灾害规模和类型,动态监测重点的泥石流和滑坡,规划和制定具体的应急救灾和防治措施。 2.2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次生地质灾害地区应当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对震区开展工程建设,如城镇、桥梁、铁路和工厂等的修建,应尽量避免在滑坡体上进行施工和建造,选

17知识讲解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考点解读 地震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预防措施。 知识清单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_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________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________或________,使长期积累的________急剧释放出来,并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震动,成为地震。 2.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________有关,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震级。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________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____烈度。烈度与________大小、震源深浅、________、地质构造和________等有密切关系。 3.分布:板块的________地壳________,是地震易发区。________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参考答案 1.地应力地应力断裂错位能量地震波 2.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一个影响多个震级震中距地面建筑 3.交界处不稳定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的形成机制 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地震波特点对人的影响对建筑物的影响 纵波传播速度快,引起地 面上下颠簸震动 使人先感到上下颠簸使建筑物上下震动 横波传播速度慢,使物体 产生前后水平晃动 使人在地震发生一段时间 后感到水平晃动 使建筑物水平晃动,是造成 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要点二:震级与烈度【高清课堂: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366378 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 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 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1、定义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 1. 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ee : 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 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 列的80%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 震一次释放出来。

3.地应力ground stress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 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大到板块边界,也可小到仅几十公里长。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 内,全球两大地震带是活动的板块边界大断层带;世界上著名的破坏 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说明地震也是沿断层分布的;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当地断层走向一致;从震源力学分析(震源机制)可知,震源错动面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可见,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因此可通过地震带发现和研究活动断层带,而活动断层带的存在和断层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成带分布的根 本原因。 5.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 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昧、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第20卷第5期 2011年10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0No.5Oct.2011收稿日期:2009-09-12;修回日期:2010-04-15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2007AA120306);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计划(2008BAK49B02) 作者简介:薛东剑(1977-),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E- mail :Xdj101@sina.com 文章编号:1004-4574(2011)05-0162-07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 ———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薛东剑1,2,何政伟1,2,张雪峰2,张东辉 2(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山体大面积滑坡、崩塌、泥石流及 堰塞湖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对平武、青川县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等地面调查的 基础上, 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结合3S 技术,解译了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体,并进一步探讨了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灾后重建、高山峡谷地震多发区的防灾及灾害遥感机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遥感图像;地质灾害;地震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secondary geohazard after “5.12”earthquake : a case study of Qingchuan and Pingwu counties XUE Dong-jian 1,2,HE Zheng-wei 1,2,ZHANG Xue-feng 2,ZHANG Dong-hui 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 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59,China ) Abstract :The “5.12”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s a large number of secondary geohazards ,causing large -scale mountain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barrier lakes and other secondary disasters.The earthquake has cause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to loss heavily.Through the ground investiga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etc.,in Pingwu and Qingchuan regarded multi -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as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combined with 3S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secondary geohazard and potential geohazard body ,and furthermore talks about occurr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ly geohazard after-earthquake.The findings should be good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on for disaster-prone area and the mechanism on disaster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frequent earthquakes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image ;geohazard ;earthquake 我国地处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都较高,全球大陆 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大量震灾实例表明,强烈地震— ——特别是发生在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 10地理二班谢泳龙100204089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 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 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 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 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 (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一、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简介 1、概念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又称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多,主要有崩塌、滑坡,其次有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大,隐蔽性和突发性强, 破坏性大等特点。 2、含义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含两方面特征: 一是导致这些地质灾害活动的直接诱因是地震,而不是其他原因,如暴雨洪水引起的滑坡、崩塌或采空引起的地裂缝等; 二是这些地质灾害是地震灾害链的组成部分,但相对于其他地震灾害,特别是房屋等工程 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崩坍、滑坡和泥石流。 1、崩塌、滑坡活动的地质地貌条件 ( 1) 岩土类型及性质。岩土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崩塌、滑坡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据典型实例统计分析,地震崩塌主要发生在黄土发育地区,部分发生在节理裂隙发育的砂岩、白云岩等比较坚硬的岩石发育地区。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黄土、堆积土、片岩和千枚岩、页岩、泥岩、构造岩等发育地区。 ( 2) 地形地貌。据调查统计,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中山地区最发育,其次为高山、高原( 主要是黄土高原) (表 1) 。从局部地形看,崩塌、滑坡活动与地形坡度、斜坡高度或相对高差以及切割程度密切相关。据典型地区调查统计资料,崩塌多发生在高度 40m 以上、坡度 30°~ 70°的斜坡,其分布比率约占 65% ; 滑坡多发生在坡高 20 ~ 150m、坡度 20°~ 50°的斜坡,其分布比率约占 70% 。 ( 3) 地质构造。地震崩塌、滑坡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在大型活动断裂构造带,崩塌、滑坡不但密度高,而且规模大。这是因为断裂构造不仅使斜坡岩土体发育大量裂隙,甚至使斜坡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强化了斜坡岩土体的风化作用和地下水活动,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增加了崩塌、滑坡活动的可能。 2、塌陷形成的地质条件伴随地震活动发生的地面塌陷,除少量为黄土塌陷外,主要是岩溶塌陷。岩溶塌陷主要受可溶岩发育程度、覆盖层特征等条件影响。(1)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的决定因素。中国发生地震塌陷活动的可溶岩除部分地区为晚中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富含膏盐芒硝或钙质的砂泥岩、灰质砾岩及盐岩外,主要为古

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汶川大地震震级里氏8.0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2.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下列灾害的发生与地震无关的是( ) A.山体滑坡B.出现堰塞湖 C.暴雨D.泥石流 解析:1.D 2.C 第1题,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烈度最大的地点,震源是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较小的地震是没有破坏性的。第2题,地震往往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会形成堰塞湖。暴雨是由大气运动引起的,与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3~4题。 3.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4.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B.位于山区 C.植被覆盖差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解析:3.D 4.D 第3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4题,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 2019年3月,广东省三防总指挥部召开会议研判2019年汛期天气形势,指出预计2019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最新

“滑坡崩塌泥石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及地震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及地震科普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答: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地质灾害的定义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答:(1)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 (2)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 (3)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 (4)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5)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 (6)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之,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3、哪些项目需要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答: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备案申请文件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投资主管部门不得进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报批手续。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采取防治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1.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答: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107 2.7 加强配电设备接地网施工和维护接地网是隐蔽工程,为了确保接地网能迅速释放强大的雷电流,则接地网必须从设计抓起,将接地极整组焊接好然后再进行热镀锌,确保焊口质量,加强防腐作用,同时也避免了施工时人为因素的影响。另每年宜在冬季对接地网的接地电阻进行测量,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3 结语 供电企业在分析10kV配电线路防雷效果时,要从防雷措施的选用和维护管理方面去进行,防雷方案、设备选择是先天性,是主因,没有按期对防雷设备或装置进行试验和维护是后天性,也十分重要,是确保优良防雷设备是否仍处于优良状态。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可以让供电企业了解防雷措施的选用和维护管理的重 要性。 参考文献 [1] 殷俊河.电力线路故障实例分析及防止措施[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6). [2] 王茂成,吕永丽,邹洪英.10kV 绝缘导线雷击断线机理分 析和防治措施[J].高电压技术,2007,33(1):102-105. 作者简介:容瑞章(1965-),男,广东台山人,广东电网公司江门台山供电局工程师,技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研究方向:立体地网设计和测量、配电网运行管理和防雷。 (责任编辑:文 森) 四川省和其邻省市由于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不仅在大范围内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而且还殃及到了全国多数地区甚至是境外地区,这次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具破坏性的一次地震。据统计,近7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36万人受伤,1500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累计受灾人数达到4550万人,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相较于这次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其本身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更为严重,给国民 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所以,灾后重建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本文从汶川地区所特有的地质结构和由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所具有的特征作为出发点。 1 汶川的地质条件 龙门山是汶川大地震的地震发生带,平行于龙门山脉的三条大断裂控制着龙门山的地震活动和地质结构。龙门山因这三条大断裂分为了两个条带,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周昌贤 付 萍 (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少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文章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关键词: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 P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107-032012年第30期(总第237期)NO.30.2012 (CumulativetyNO.237) 地质矿产 G eology Resources and Mines

地质灾害测试题

高二地理地质灾害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大多数地震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火山活动B.地质构造 C.外力作用D.褶皱形态 2.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 A.地震灾害B.滑坡 C.泥石流D.火山喷发 3.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 ①海啸②滑坡③火山喷发④龙卷风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 A.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 B.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 C.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 D.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5.山区地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有() ①风暴潮②泥石流③山体崩塌④滑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关于197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的正确叙述是 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

C .市内有个别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D .离震中远近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下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 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读图回答 7、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 爆发期间的风向是( )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下表显示X 、Y 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 地位于美国西部,Y 地位于 印度中部。读表回答8~9题。 8.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判断不可靠的是 A .X 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 地 B .X 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 地 C .X 、Y 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地点 X Y 人口密度(人/平 方千米) 200 500 震中距 5.8 2.5 地震发生时间(地 方时) 10:25 4:00 震级 7.4 7.1 死亡人数 8 1820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地震 1、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2、地震: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导致的灾害 4、地质构造:①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成为震源②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成为震源深 度③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④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⑤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课本图) 5、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 分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7级会有重大损害)6、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⑤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 ⑥发生时间、⑦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⑧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7、分类:按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 按照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人工诱发地震 8、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占90%以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 地震多分布于①板块边界处(如日本、台湾多地震)②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华北)9、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 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10、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采矿形 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地震能量主要来 自重力作用。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占3% 左右 11、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油井注水 12、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地震带(最主要消亡边界)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消亡)(其次是③大洋中脊④大陆裂谷,③④都位于生长边界)(中国是:青藏、新疆、华北、台湾) 13、地震前兆:地下水异常(井水)、动物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地震云)地声地光 14、发生过程:震中附近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原因:地震波分纵波和横 波,纵波速度快) 15、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6、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中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还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17、地震的危害:①造成人员伤亡②摧毁建筑物,造成财产损失(破坏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③引发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④可能诱发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18、我国多地震的原因:①东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台湾),②西南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 带(青藏),③内部多断层活动带(华北) 19、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因为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20、世界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1、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区:日本、台湾、菲律宾、印尼东部 22、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区:阿拉斯加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国、加拿大西海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