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乡土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乡土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_2016_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幼儿园乡土专题计划:有效利用乡土资源

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 中班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我园地处农村,在开展游戏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如:游戏活动变为一种室内指定性活动,活动区内容长时期不变,活动区设施城市化,游戏远离幼儿的生活实际,成为一种摆设,不能真正提供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我们想努力挖掘并运用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展特色化游戏,把游戏活动延伸到自然、社会、家庭中去,让每个幼儿在环境中获得自主愉悦的发展,真正体现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教育思想。我们的做法是: 一、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游戏活动 由于地处农村,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铸就了乡土氛围的形成,乡村中的一条小路、一条水沟、一丛野草、一块泥地、一块石头、田野里的萝卜、青菜、山林间的小道、野果等等都能成为孩子户外活动的游戏材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来开展户外活动。这几年的实践中渐渐形成了具有我们乡村特色的户外活动,赢得同行与领导的好评。 我园地处农村,位于黄河岸边,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讨论,准备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户

外游戏活动。 1、以身边的自然物开展户外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游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物质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因此,教师们从实际出发,首先和幼儿一起收集身边的自然材料,并分班分类,形成各班的特色。例如:小班收集棉花、玉米等各种种子制成各种各样的沙包开展背、扔、踢、跳等户外活动;中班利用玉米或高粱秸秆做成镖枪进行投掷或者扎成花轿进行抬花轿的游戏等;大班幼儿用草球做足球,用稻草撮跳绳,用竹筒做梅花桩进行各种户外游戏。这些利用自然物开展的游戏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效地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的积极性、主动性。 2、积极利用废旧物品,开展户外活动 现在的包装材料品种繁多,美观耐用,弃之可惜,而且来源广泛。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认识到现成的玩具已满不了幼儿的需要,教师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发掘废旧物品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游戏材料。如废旧自行车轮胎可以钻山洞,也可以做滚圈;汽车轮胎下面装上轮子可以做小车,两边系上绳子可以荡秋千;易拉罐可以在做体育器械“小推车”“踩高跷”,也可以做玩水、玩沙的器具;将挂历纸或旧报纸卷起来还可作成纸棒,做体育游戏;再如利用废旧纸箱做成龙身和龙头玩金蛇狂舞的游戏或者做成小汽车或小船等其他活动器械,幼儿玩的不亦乐乎。总之,废旧物品在幼儿游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素质教育成了千家万户议论的热门题。选择与其相关的课题,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开发”,是以多种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 2.乡土文化资源 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论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论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徐州开发区大黄山实验幼儿园贾培 摘要: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而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的精神。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何利用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使其成为农村幼儿可利用的财富,引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走上新的台阶是我们现在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乡土资源 一、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与观察,我发现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失,我们应该对区域活动的现状作详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为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区域的设置普遍形式化 幼儿园区域设置是指教师依据活动室可利用的空间,用橱、柜将空间的隔成大小不同的几块,摆放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活动区域的方式。通过外出学习观察,我发现每个幼儿园的区域设置是不同的,但都是依据各自的需要和特色在教室内设置区域,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设有专门的活动室,更方便幼儿活动的开展。我所在的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活动室,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的方式设置区域。但每个班级在区域设置上又都是不同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和不同的主题,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虽然种类繁多,但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有的区域幼儿不喜欢,就闲置了下来。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孩子“光顾”的现象。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目的性不明确 区域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但从我观察的幼儿园来看,各个幼儿园材料投放的情况,往往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三)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是指教师在区域游戏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探索以外,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我们幼儿园有些教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

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为例 (2014-08-16 16:02:40) 转载▼ 分类:教育随笔 标签: 情感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儿童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就是他成长的精神摇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也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广义教材”的概念和观念,从“课本才是教材”的狭隘理念中走出来,自觉从农村儿童生活的环境中、从社会文化活动中,寻找丰富而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材料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逐步培育幼儿喜爱家乡的乡土情怀。下面我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为例,探析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一、调查: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资源现状与问题(以苏中地区一个县为例) 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与教材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师资来源杂乱而无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少普通话标准、能具备一定课程实施能力的幼儿教师。现在,公办教师92%以上在城区幼儿园工作,中心园有47%人事代理教师,村办园大多数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培训,在语言教育活动中,64%的教师无法正确把握活动目标,不能及时、有效利用周围环境资源。 教材方面:适宜资源单调而欠缺。分析我们现在使用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主题活动中语言方面的内容52%偏向城市化、文学化,真正贴近农村生活、适合农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画册很少。缺乏就地取材、拿来就用的系列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

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由我们课题组申报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经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被立项为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现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领导进行评议和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1.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新课改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本课题的研究是将两者整合为一体,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峰峰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我们峰峰乡土文化有千年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享誉中外。峰峰有全国、省、市级文物23处,是我省的文物大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1处,第二个王看苇子灯也已入选国家级,也即将成为又一处国家级的非遗。如众所周知的磁州窑文化,历史上就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古老灿烂的中国磁州窑文化;她不仅在国际上有影响,而且它还是双料的“国保”,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其中大师刘立忠,2006年入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项目第一批候选名单。2007年,他的磁州窑烧制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响堂山石窑集中国石窟雕刻艺术之大全,也驰名中外。这些古老丰润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本课题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需要像开采煤炭一样去开发去挖掘,去发展,让这些乡土文化重放异彩。正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中所说:“任何民间工艺,如果没有传人就没有一切,人心就是民间文化的自

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如何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是高中新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由于阅读书报时间少,头脑中的生物素材不足,再加上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对一些抽象的生物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教材为了兼顾不同地域的学生,提供的部分资料离学生的实际很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模糊,不能和身边的实际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获得直接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策略 1、利用乡土资源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通化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野生山葡萄资源,以此作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通化葡萄酒享誉国内外,学习细胞呼吸时带领学生参观通化市葡萄酒厂的“世界第一大地下贮酒窖”,并了解葡萄酒的生产流程,学生在参观的时候提出了很多疑问:制酒用的主要菌种是什么?制酒原理是什么?如何获得菌种?既然发酵属于无氧呼吸,为什么发酵池是开口的?为什么每天导两次?为什么发酵池中的发酵为第一次发酵?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贮存为第二次发酵?冰葡萄酒与葡萄酒在工艺上有何区别?它为什么沾杯?葡萄酒有什么营养价值?冰葡萄酒、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有什么区别?谁的营养价值更高?等等。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更加鲜活生动,也学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利用乡土资源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选修教材《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腐乳的制作”这一课题在实际操作时因北方气候干燥,不适合毛霉生长,实验成功率很低,采取了很多措施结果仍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发我们当地利用米曲霉为主的微生物经发酵酿制豆酱这一乡土资源来丰富学生对微生物发酵的认识。东北盛产优质大豆适宜制酱,有些家庭(尤其是农村)还保持家酿大酱的习惯,引导学生向家长学习其制作工艺,并查阅相关书籍,将整个工艺流程记录整理,根据流程统筹时间,进行操作。家

发掘地方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发掘地方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可爱的家乡”地情教育与学校美育相结合的有效尝试 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蒋闽生 内容摘要: 美育具有人文性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注重本乡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地情美育结合尝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新课程标准指出:美育具有人文性质,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建瓯作为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闽北山区,有着许多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虽说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却有古老的遗址、民居、庙宇,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传说、民间艺术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发、利用和传承本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人民的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因为家乡是与祖国血肉相连的一部分,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深深扎根在爱家乡的教育中,才会使广大青少年感到具体、生动。因为家乡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总是分外亲切,具体形象,可闻可见的;还因为他们生于此,长于此,他们的祖祖辈辈曾在此淌汗流血,为建设家乡、保卫家乡而奋斗,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血肉深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会真正懂得祖国的可爱。而热爱家乡,就要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特级教师候令指出:“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所以,我们把建瓯地情教育引入校园,引进课堂,加以引导与激发,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美”的交流中,增强审美情感体验,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二、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美育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因此,学校特别注重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积累,让学生在收集的审美体验过程中,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建瓯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是,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学校在办学方向上提出要“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思路,精心布置了“地域文化长廊”,开辟了“民族墙”——56个民族56朵花,和谐家庭我爱她,“国旗墙”——从小认识世界,长大建设祖国,以“博爱”为主题,筹建了“练氏夫人”汉白玉雕像,营造爱家乡教育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主持人:刘晓兵 课题核心组成员:苗颖、尹海峰、卢大根、张涛、安超、马阐国 研究周期:2008年至2011年 结题时间:2011年7月20日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1)《披沙拣金物尽其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乡土资源的策略》(苗颖、刘晓兵),《历史教学》2011年4月上半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2)《利用校史整合内容进行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以<从沛中首任校长李昭轩一生看中国现代化历程>为例》(苗颖、刘晓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3)《也说楚歌和楚歌题——兼与韩湘萍老师商榷》(刘晓兵),《历史教学》2011年1月上半月刊;(4)《当前乡土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超),《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5)《浅谈史料引用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刘晓兵、苗颖),《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例谈材料的深度剖析和有效利用》(刘晓兵、苗颖),《历史教学》2010年12月上半月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突出了历史教育对人文精神的熏陶、公民意识的教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三个重点,但由于教材内容的容量大、难度大,且远离学生生活,造成了学习者对历史课程的疏远。教学中,若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必须构建课程与他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对教学进行创造性设计,构建让学生亲近,易于接纳的历史课堂。乡土资源就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教育界加强了对乡土教育和乡土资源的关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乡土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到了一定的重视,近年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一些带有浓郁地方气息的乡土历史教材相继问世。但对于乡土教育工作的需求来说,仍相差甚远。尤其是新课改实施以前的乡土历史教材由于史观落后,史实疏漏,缺乏文化气息,已不能有效开展乡土教学。高中学校由于高考压力过大,对乡土教育的重视更是远远不够,相关研究还很薄弱,乡土历史教育的现状还远不如人意,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的利用

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的利用 农村幼儿园由于受经费和其他条件限制,各类活动材料尚很欠缺,如:室内外玩具少,幼儿学习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没有玩具和操作材料,忽视室内外的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的情况严重存在。幼儿没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可能。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个体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一、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田野里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隐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动手、动脑,引发幼儿认识和探究的兴趣。 (1)利用身边相似的事物培养探究兴趣。如春天一到,满枝的桃花、杏花、梨花争相开放,幼儿虽感兴趣却常常难以区分。我们就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组织孩子们到郊外去踏青,仔细观察春天的美景。孩子们边欣赏边交谈着:“老师看,小草变绿了,树上开了好多好多花儿,真漂亮。”“你们猜猜这都是些什么花呢?”我问道。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是桃花,这个是梨子花……..”“它们那儿不一样呢?”我紧追着问。有的孩子立刻说:“花的颜色不一样。”“还有那儿不一样呢?”“花瓣不一样、花蕊也不一样。”……在观察讨论中孩子们掌握了桃花和梨花的各自特征,很轻松的把它们区分开来了。还有孩子难以区分的麦苗、韭菜,我们就带孩子们到种植园地去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看、摸、

比较,孩子知道它们的叶子形状不同和手感不同等等不同之处,孩子们在玩中总结了经验,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2)动手操作引发探究兴趣。有人说: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科学。我们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比较大,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供我们领着孩子们尽情地去探究。如春天里,我们买来了一包菜种子,带孩子们在种植园地里翻土、施肥,然后撒上许多菜种子,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当一颗颗嫩苗钻出来时,我们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嫩苗,指导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猜一猜这些嫩苗长大了会是什么蔬菜?让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关心菜苗苗的生长,主动参与为菜苗苗施肥、除草、捉虫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菜苗苗的生长。当一棵棵小青菜在大家们的期盼中长大时,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些幼小的嫩苗是青菜呀,揭迷的喜悦可想而知,孩子们在关心这些蔬菜生长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这些蔬菜生长变化的过程,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爱护植物,认识和探究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浓了。 二、利用美术教学渗透乡土文化。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在农村,一年四季的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植物种籽常年不断。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自然物,成了我们极好的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内容。例如:在装饰活动中,我们将各种玉米粒、豆子、小麦、花生、稻草杆等运用到装饰中去,通过贴贴、画画、剪剪等形式,将它们做成了漂亮的衣服、挂毯、小包和头饰等。将萝卜、土豆、红薯、黄瓜等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小玩具,既好玩,又可以布置教室。用捡来的芦花、枯叶、草梗粘贴成了鸟窝,我们德兴的竹资源丰富,教师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幼教论文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 刘筱丽 (四川省盐亭县云溪幼儿园,四川盐亭621600) 摘要:乡土教育资源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山区幼儿园,我们从实际出发,发动家长和孩子多途径收集各种自然材料,挖掘、利用乡土资源,积极创设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环境和区域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发展。 关键词:乡土资源;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50-02 一、情况分析 1.独特的本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县地处四川省中北部,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5%,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茂密葱翠的森林掩映着城市和村庄,众多的人文景观中,蚕桑嫘祖文化独树一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教育者本身教育目标不明确,致使乡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我园70%孩子来自农村,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乡村生活有一定的情感。城市化、现代化的区域创设理念造成孩子对本土情感的缺乏,孩子们生活中最熟悉、最容易诱发兴趣的本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实践“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该如何立足本土,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乡土资源并用于区域活动之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二、收集可利用的乡土资源,进行科学分类 1.通过幼儿收集,激发孩子的兴趣。县城背靠国家级森林公园,面对弥江河畔,每年的远足活动,让幼儿体验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无穷乐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结合环保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去发现身边的可用资源,孩子们也在不断的收集、观察、设计、欣赏中开始学会了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利用家长教育资源,收集充实、丰富区角活动材料。 我们向家长开放区角活动,孩子们绚丽多姿的作品、教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家长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原来是培养幼儿多项能力的好帮手。于是向家长们提出的收集要求也得到了响应。每年我们会开展一次亲子自制活动。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调动了家长参与的收集区域材料的积极性。 3.注重乡土材料的分类与整理。在收集活动前,幼儿园和班级都分别设置了材料收集箱。在收集过程中,我们既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将它们分为:如为传统生活用具(竹编筛子、提篮、坐垫等);当地农作物(黄豆、玉米、萝卜等);自然资源(沙、泥、树叶等),这些材料为区域活动的开展了奠定物质基础。 三、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特色区域环境 1.合理设置区域。在面对活动面积小,幼儿人数较多的特殊情况下,我们注重三维空间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充分利用了活动室、走廊、休息室的每一个角落。在活动室里,我们设立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活动空间,利用纸板、玩具柜、充满乡土气息的吊饰将活动室有序分割为益智区、美工区等。在休息室,我们设置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数学教学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应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结合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的建设者,应该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因此,教学应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强调的是特殊性,而乡土资源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具体性、鲜活性,自主学习和乡土资源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可以说,乡土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活用教材 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首先,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基础上调整、补充教材所提供的教材内容。另外,教材上提供的资源有时还可以综合利用,用活用足教

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当然,活用教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我们并非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相反,这样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虽然改变了原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但教学要求是一致的,能更有效地实现教材中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既体现了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体现了教材中共同学习的领域及教材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又体现了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实施教材过程中的灵活性,体现不同地区对教育多样性的要求。(三)善于开发和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 1、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和现象都与数学有一定的联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2、选择有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热点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往往也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知道的信息。利用这样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教学效果。

陈继《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方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 研究方案 内乡县夏馆初中课题组 陈继李会仙刘烽吴永丽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的缘起 本课题组的《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课题,是南阳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为JKGHB--1063,我们选择并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作文课“不愿上”“没啥上”“不会上”是困扰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不愿写”“没啥写”“不会写”是大多学生的真实写照。有人形容我们学生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然而,是什么导致如此呢?作文教学的出路又在何方?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 (1)《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往往会沉浸于课堂学习、电视、网络等之中,而忽视身边的文化资源,对乡土文化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嗤之以鼻。 (2)学生写作选材现状: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些素材看似不少,但在学生写作的几年里大多用过,而且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历和感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雷同作文比比皆是,学生难以写出新意。 (3)我们的家乡夏馆镇,地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八百里伏牛山腹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既有宝天曼、桃花源、天心洞、古檀沟等自然风光,又有“宝天曼”名字的神奇传言、“姑娘楼”的动人故事、“御葬沟”的悲情传说、可歌可泣的“化石尖传奇”、令人神往的“跑马岭怀古”、诚信为上的“鸿雁捎书”、彰显善良的“山萸肉与雷劈崖”……还有山萸肉、野山药、野天麻、金柴等珍贵药材,还有山拳菜、香

利用本土资源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岳阳县月田镇黄岸完小李石洞 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曾预言:“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的确,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内容的出现,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目标,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因为它的“全新”,它也就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难点,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讨,去解决。在此,笔者想谈谈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呈一家之言,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什么是本土资源 理论界对本土资源的定义很少见,对它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中谈到的本土资源是由吴刚平教授对乡土资源的概念引申而来。吴刚平教授认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因此,笔者在本文所说的本土资源是指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文物名迹、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经济特色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方面。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是新课标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有这样的表述: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概况 学校在县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结题后,没有停步,为了继续深化和挖掘本土资源,在科研部的支持下,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2007年7月正式批准为上海市教育学会项目,2008年1月5日又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开题仪式。2009年3月24日又接受了中期检查,2010年10月29日开展了一次“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县级展示与研讨。本学期,又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深化研究》。 二、缘起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需求。新课程关注“全人”的发展,实现课程功能向生活回归。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校本开发思想的引进,使得学校、老师利用地方优势开发课程成为可能。所以说,开发基于乡土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课程改革的积极应答。 2、对我校办学特色、科研传统的继承。长期以来,我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有了“鸟文化教育”、“黄海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综合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等经验。 3、崇明岛和中兴镇孕育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校所处的崇明东部地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崇明民风民俗独特:“崇明山歌”“灶花”就是其中久负盛名的传统民间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崇明岛正在蒸蒸日上。这为我们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启动 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的传统和自身的优势,课题组分三步进行启动: 首先是学习培训,转变观念。上至校长,下至教师,人人参与学习了解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培训的目标,理解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其次是需要评估,寻找依据。组织由学生、教师、家长、村领导、居委会为代表的座谈会,让他们提出学校教育的意见和看法,提出了如何搜集本土资源,如何进行本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第三步是讨论研究,确定方案。课题组成员会聚一堂,针对代表们提出的建议,结合学校现有的环境、条件、设施等客观实际,对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进行论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应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的推进。从这一理念指导为前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家乡,体验自己熟悉的事物。 四、研究效果 课题研究以“农村乡土资源”为载体,以“搭建校本课程”为手段,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的目的。该课题自立项以来,我们按计划进行了扎实而有效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生共塑与文化探源的结合。 1、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 2、教师也在课程实施中成长 本课题的研究也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的协作研

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0257418.html, 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孙凌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年第12期 如何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是高中新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由于阅读 书报时间少,头脑中的生物素材不足,再加上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对一些抽象的生物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教材为了兼顾不同地域的学生,提供的部分资料离学生的实际很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模糊,不能和身边的实际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获得直接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笔者在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策略 1.利用乡土资源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通化市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野生山葡萄资源,以此作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通化葡萄酒享誉国内外,学习细胞呼吸时,带领学生参观通化市葡萄酒厂的“世界第一大地下贮酒窖”,并了解葡萄酒的生产流程.学生在参观的时候提出了很多疑问:制酒用的主要菌种是什么?制酒原理是什么?既然发酵属于无氧呼吸,为什么发酵池是开口的?冰葡萄酒与葡萄酒在工艺上有何区别?它为什么沾杯?葡萄酒有什么营养价值?等等.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更加鲜活生动,也学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利用乡土资源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选修教材《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腐乳的制作”这一课题在实际操作时因北方气候干燥,不适合毛霉生长,实验成功率很低,采取了很多措施结果仍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发我们当地利用米曲霉为主的微生物经发酵酿制豆酱这一乡土资源来丰富学生对微生物发酵的认识.东北 盛产优质大豆适宜制酱,有些家庭(尤其是农村)还保持家酿大酱的习惯,引导学生向家长学习其 制作工艺,并查阅相关书籍,将整个工艺流程记录整理,根据流程统筹时间,进行操作.家酿大酱原 料容易获得,过程简单易行,气候条件适宜,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利用乡土资源丰富校本课程 新课程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开发课程的自主权.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乡土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源泉.例如,通化市是有名的中国中药之乡,有着独特的野生

关注乡土文化 丰富地方课教学资源

关注乡土文化丰富地方课教学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了地方课教学应该融入乡土文化教育,丰富地方课课程资源;阐述了如何挖掘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标签:地方课程资源乡土文化德育教育 迪格尔的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北大钱理群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人们逐渐表现出一种逃离“生于斯,长于斯”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会造成危机: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而乡土知识的普及其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我们民族国家的根,建立学生和乡土的精神血缘联系。由此可见,乡土教育已然势在必行。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增设地方课程,我校学生使用的地方课教材就含有一套吉林省统编的乡土教材——《家乡》,这是一套以吉林省地域环境、特色产业和魅力文化为主要内容;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教育目的的教材。使用以来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在关注《家乡》这一课程上,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发掘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立足乡土文化资源,发掘德育内涵 我们学校在使用《家乡》教材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通过调查、整理、介绍乡土文化,积极探索乡土教育的新渠道。经过多方面努力,已经发掘出很多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我们所居住的地区辽源,虽然开发的年代较晚,但自然景观和近代史迹较多,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景观比较丰富,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20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东辽河源头碑亭、寿山、龟山、龙首山公园、南照山公园、杨木湖度假区、八一湖旅游区、石驿古栈道、东丰皇家鹿苑、东丰拉拉河六道沟水库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资源。 1.采访积年老人 调查的内容有:本镇的镇名,村名、山名、河名、桥名的来历;调查本地的

利用乡土资源打造幼儿园特色

附1: 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金点子成功案例申报表单位(全称):安丘市柘山镇柘山幼儿园

利用乡土资源打造幼儿园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柘山山多、水多、石头多、植被较好。漫山遍野的庄稼草木、家前屋后的家禽家畜、村前的小桥流水、村后的高山大树,都是幼儿教育的好素材,也是环境创设的好素材。柘山文化底蕴丰厚,老子故里,文明之邦,民风民俗乡土气息浓郁,更具有利用价值和很好的教育意义。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地处农村的乡镇幼儿园来说,大自然赋予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农村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如果能善于利用和开发乡土资源,会为孩子营造一个优美而富有特色的成长环境。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是创设幼儿园墙面乡土文化让每面墙都会说话 农村幼儿园的墙面布置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头戏。以前我们把环境布置定位在几幅墙面画上。个别教师先在活动室后面墙上画一幅大大的主题画,窗户两边再张贴两幅小一点的画。整个创设过程展示的都是教师的基本功,忽视了幼儿参与,幼儿只是观众,而且室内布置完成后就一成不变。开始时,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观看、议论;一个星期以后,孩子产生了审美疲劳,没有了观赏的兴趣。这个环境就完全成了摆设,失去了教育意义。 我们的做法: 我们的孩子对农作物很熟悉,对当地风土人情也有所了解。教师和孩子共同设计主题和选择素材,充分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农作物资源,紧密结合幼儿园课程内容创设环境,实现课程内容和环境的有机衔接,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就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

发展。大班用花生的叶子、果实、果皮制作了《农家趣事》主题墙;中班用玉米皮编织了《星星网》主题墙,星星网上挂满优秀幼儿的生活照。西墙是用玉米秸、玉米叶、棒子皮“种植”出翠绿的竹林、花圃等;小班用树叶粘贴成形态各异的鱼、乌龟、螃蟹等多种小动物,构成了《海底世界》墙饰,还创设了《小树叶找妈妈》、《多功能的树》等墙饰。 二是幼儿园游戏乡土气息化彰显幼儿个性色彩 游戏是幼儿的玩耍活动,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通过游戏,可以激起幼儿的健康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做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原则,幼儿很容易理解。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的每个角色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这在角色游戏中的体现最为深刻。 我们幼儿园室内玩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无法满足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家长资源、农作物资源和社区资源,发动家长和幼儿到生活中寻找与课程相关的物品,创设活动区角,为课程内容服务,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我们的做法: 1在“娃娃家”主题活动中,启发“爸爸、妈妈”要关心、照顾好“孩子”,“孩子”也要帮助“爸爸、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从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好情感。同时,逐步培养幼儿礼貌待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为他人服务的良好行为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