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

【设计思路】

以《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为主,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谏逐客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妻书》三者篇性特征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对于《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以“谏”为课眼,通过“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的课脉,引导学生总结出该文的行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即篇性特征。同时,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出“书”这一文类的类性特征。

【教材分析】

《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学情分析】

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三大类教学内容,高一学生已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新闻传媒类的文章,同时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也学习了知识性读物类的文章。由此,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此单元社会交往类文章的学习既能够增加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又能对

其言语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与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点:

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3.掌握“书”这一文类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归纳文本特征与文类特征,体会当时李斯与秦王的“抱负与使命”。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文本细读法、思维导图建构法、群文阅读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

预习作业: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同时查找《逐客令》原文,结合以下三则材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注:三则材料为教师自行整理的与《谏逐客书》内容相关的史料与视频。材料一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卷一)》的节选,从“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到“数年中,卒兼天下”。材料二为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的节选,从“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到“使后无战攻之患”。材料三为阎建钢执导的电视剧《秦始皇》第16、17集中关于《谏逐客令》情节的剪辑片段。)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堂,随即检查预习,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

首先通过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句读等情况,随后通过抽问学生的方式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其次分组进行同桌互译文段,疏通文意。即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第一自然段,第二组负责第二自然段,第三组负责最后两个自然段,以同桌互译(即A读一句,B 随即口头翻译一句)的形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通过抽问、同桌互译的方法,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同时,引导其关注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帮助理清文意,为下一阶段理清文章脉络作铺垫。)

2.理清文章大致脉络

接下来,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李斯谏秦王嬴政,为《逐客令》谏,以“书”的形式谏,谏的效果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同时理清文章脉络,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由果剖因,揭秘形式秘妙

接下来进行分段教学,重点围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果剖因,在揭秘文章形式秘妙的同时概括文章篇性特征。

1.文本细读,逻辑建构

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文本细读,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建构,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文章是如何体现“总分总”的结构的?

明确:总(绪论:“窃以为过也”)、分(本论:一是通过历史事实说明“客何负于秦哉”;二是通过秦王对物与人的态度比较,从理论层面提出“重物轻人,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三是通过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比较,阐明逐客为“借寇兵而赍盗粮”之举)、总(结论:“不可得也”)。

(设计意图:细读文本,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上认识文章的逻辑结构。)

2.形式揭秘,方法概括

结合言语内容的逻辑建构,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出发,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艺术手法?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与形式秘妙,回答“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明确: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艺术手法(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李斯采用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结构,精妙选材,综合运用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等艺术手法,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

使得文章既深入浅出,又雄辩有力,由此达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的最终结果。

(设计意图:关注本课重难点,紧扣教学目标,由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的关注,视域由文本内部扩向文本全局,引导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篇性特征。)

三、由特殊到一般,归纳“书”的类性

1.以评促感,巩固篇性

结合以下刘勰、李涂、林云铭、鲁迅四人对《谏逐客书》的评价,同时结合刚才的分析,再一次体知该文的篇性特征。

(1)“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2)“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李涂《文章精义》

(3)“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林云铭《古文新义》

(4)“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2.以“书”为体,认识类性

由上,由特殊到一般,以《谏逐客书》为例,探究总结“书”的文类特征。同样,刚才的三组同学分别讨论三个问题,即“李斯目的是否已经达到?”“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随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书”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的文类特征。

明确:实效性(李斯目的已达到,凭此上书,使秦王阅后当即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由此总结出“书”讲求实用,注重效果的特征)、针对性(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原因在于李斯避开起因不谈,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从民生国计出发,揣摩秦王的愿望与想法,始终迎合着秦王的心理需求。由此总结出“书”的针对性特征)、论断性(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由古至今,由轻到重,步步推进,既有有力的“论”,又有“窃以为过矣”的决断。由此总结出“书”的论断性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书”这一文类的特征,深刻体会文章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四、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1.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进行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再一次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篇性特征。

2.课后作业

(1)从以下材料中任选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结合,运用因果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字数在300—400之间,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

①材料一:

2月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卫生健康局发出的《应急处置征用通知书》引发社会关注。《通知书》显示,为切实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经大理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从云南省瑞丽

市发往重庆市的9件口罩依法实施“紧急征用”。《通知书》还称,被征用人应在收到补偿通知之日起1年内,向大理市卫生健康局提出应急补偿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且无正当理由的,视同放弃受偿权利。另据媒体报道,大理市在扣下这批物资后,重庆方面曾发函索要,但由于口罩已经分发使用,无法追回。

——人民网

若你为大理市卫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月2日你从同事口中得知此事,准备写一篇《谏征用物资书》恳请领导重新商议此事,你会怎样写?

②材料二:

目前对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歧视,已经出现。翻看报道,有的湖北籍劳动者因为身份证“42”开头就被公司无理解雇,有的因为近期在湖北工作过被公司拒之门外;有些企业招工信息中直言“湖北人已满,请勿报名”,有的不准湖北籍员工返岗复工,连疫情期间没去过湖北的也“打入另册”。

——《中国青年报》

若你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老板暗示你在招聘时不要招湖北籍的人员,你准备写一篇《谏拒湖北伢书》给老板,你会怎样写?

(2)自行阅读《与妻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表格,下节课讨论探究。

《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逐客书》

《与妻书》

文类

对象

目的

态度

语气

表达方式

语体选择

(设计意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最终将落实到言语表现上,结合本单元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两件时事作为材料,既突出实用性,又突出时代感。同时,结合课后学习提示设置群文阅读题目,既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书”的类性特征与文章的篇性特征,又能为下节课做铺垫,贯彻单元整体教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第2篇

《谏逐客书》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3、情感目标: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2、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五、教材分析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

《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3、文章结构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4、学习内容评论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六、教学过程

流程图:导入→引入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分层解析课文并向学生提问每层的修辞→总结主旨→课后练习

(一)导入

1、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2、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呔褪抢钏沟奶幨烙^念,甚至,坦明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為咝┨幨勒軐W,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帽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二)引入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三)分析课文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四)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课后练习

1、将课文翻译。

2、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写一篇议论文。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1、作者介绍:(见投影)2、写作背景:(见投影)3、古文用法:(见投影)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本论部分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摆事实)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讲道理)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第3篇

01一道皇帝布置的作文题

历史记载:

李斯上书前:“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

某人杜撰:

众卿,今有一事,周知汝辈,求解之法。

郑国渠,乃韩人郑国修建。其凿于泾水,傍于北山,途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东注洛水,凡三百余里。建渠以灌关中地之广袤,易不毛为良田也。其且成矣,秦人得利,足以供三一人口,或供粮草以给将士六十万。而暗察之后,郑国乃韩人之细说也。其建渠以耗秦之国力十载,遏秦人东向之志。

臣以客非秦人,将且为秦之大患。王怒,下令之逐客。李斯,楚人,为驱之列。然起行之前,书一封,呈于王。

(郑国渠,韩国人郑国修建,凿泾水,傍北山,经过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东注洛水,总长三百余里。修建郑国渠,灌溉农田,可以解决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将四万多顷的不毛之地改造成肥沃的良田。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可以直接获利,解决三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或解决六十万大军越境作战的粮草问题。但是经察,郑国乃韩国人派到秦国的间谍。他提出并修建郑国渠,是为了十年中征用数十万人,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阻止秦国扩张灭掉他国的脚步。宗室大臣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不是秦国人,将成为秦国的祸患。秦王嬴政大怒,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

他惶恐不安,离开秦国,将一无所有,如何表达,才能转变帝王之心?

图片

02 解题释题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03预习分享,字词通关

预习任务:

任务1: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

任务2:阅读《史记·李斯列传》,了解作者。

04通读全篇,概括文脉

第一段:客卿之功:总结历史上四个君王时期,众多客卿的丰功伟绩。

第二段:重物轻人:秦王生活中所重声色珠宝,都是外来之物,却不喜欢外来之人,不问是非,直接逐客。

第一层: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以音乐为喻,别国的音乐舒服。

第四层:人和物作比较、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

第三段:利他害己:王者不却众庶;先贤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爱民,逐客对他国有利。第四段:逐客之危:逐客关系秦国的安危。

谏逐客书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 【设计思路】 以《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为主,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谏逐客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妻书》三者篇性特征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对于《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以“谏”为课眼,通过“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的课脉,引导学生总结出该文的行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即篇性特征。同时,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出“书”这一文类的类性特征。 【教材分析】 《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学情分析】 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三大类教学内容,高一学生已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新闻传媒类的文章,同时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也学习了知识性读物类的文章。由此,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此单元社会交往类文章的学习既能够增加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又能对

其言语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与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点: 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3.掌握“书”这一文类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归纳文本特征与文类特征,体会当时李斯与秦王的“抱负与使命”。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文本细读法、思维导图建构法、群文阅读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 预习作业: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同时查找《逐客令》原文,结合以下三则材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人教版(2019)语文必修下册:11.1 谏逐客书 教案

谏逐客书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学习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教学重难点】 1.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谁吗?李斯。 二、预习检测 宛(yuān)蹇(jiǎn)叔鄢(yān) 施(yì)穰(ránɡ)侯太阿(ē) 鼍(tuó)駃騠(jué tí)外厩(jiù) 珥(ěr)窈窕(yǎo tiǎo)缟(ɡǎo) 瓮(wènɡ)缶(fǒu)赍(jī) 三、作者介绍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

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史记》1.师从荀子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2.名利人生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秦王拜斯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四、解题 题目:“谏……书”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书:上书,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上行公文的范本。作为一篇不足千字(800多)的短文,流传2000余年,实在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说理文字。 五、文体知识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理”挽狂澜·斯“书”妙绝 ——《谏逐客书》 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6“思辩性阅读与表达”明确指出: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谏逐客书》的教学应紧扣新课标的“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文体特征作为切入口,结合文言知识,理清文脉,引导学生关注思辨性的说理,进而学习古人的劝谏艺术。【课前预习】(将学生分为学习共同体,布置四项任务) 任务1:梳理文中出现的“客卿” 任务2: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 任务3:阅读《史记·李斯列传》,了解人物生平。 任务4:归纳古代常见的政论文体。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谏逐客书》,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明确“书”的文体特征。 2.借鉴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学习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劝谏艺术。 【教学提示】 1.围绕“书”,明确文体知识。 2.读译论点和论据,汲取古人的劝谏智慧。 一、简介背景,导入文本由郑国渠事件导入 二、预习检测,明确文体 1.学生翻译三个结论句。 2.文体:书论--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 三、厘清文脉,汲取智慧 (一)探究第一段

(三)探究第三段 一、重识故人来 1.同学们以前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文呢? 王安石变法

2.出示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3.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找一找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指控是什么? 明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二、缕析逻辑力 1.出示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语句: “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于其中不次用人。” “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 “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喜之,与我不合则恶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则艴然如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出示王安石的回应: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 化繁为简,四句排比,一气呵成。 论辩技巧:巧设排比术。 2.请同学读第二段。 出示:“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儒者争论问题时,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循名核实,曲直自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论辩技巧:逻辑圈套术。 3.既然已经义正词严的反驳了司马迁的观点,那么第三段可否删去呢?为什么? 明确:“天下怨谤”是影响变法的一大关键。 齐读第三段,请同学找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人为善” 所以怨诽的源头是士大夫。何况“上乃欲变此”,我不过是“助上大有为”而已。这才是反驳的关键之处,当然删不得。 论辩技巧:切中要点术。 4.盘庚之迁,百姓和士大夫都有怨言,仍然不改其度。典故增强说服力,更见王安石“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信念。 论辩技巧:引经据典术。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优质文档]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1谏逐客书 优秀教学设计

11.1谏逐客书 学时安排:二课时 所选教材:出自《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情感目标: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二、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五、教材分析 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11-1《谏逐客书》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 【文本解读】 《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素养目标】 1.了解李斯,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疏通文意,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论证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辅佐君王的臣子,面对君王执政有误的时候,当如何作为呢?今天,让我们走近《谏逐客书》。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前237),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嬴政所采纳。他在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李斯被任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

《谏逐客书》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 李斯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缘由。 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 3.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4.通过分析作者李斯的人生起伏,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荀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于是他下定決心要“西说秦王矣”。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通过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冒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 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厕鼠变成了仓鼠。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诏书。诏书分明写着让扶苏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诏书,最终招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

《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题 《谏逐客书》教案 教师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一李斯。了解秦朝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背景,以便理解文章写作主旨。 2、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等以及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辦驳的力量,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课堂目标: 1.诵读文本,疏通文义,提炼各段要点信息。(第一课时) 2.赏读重点词句,发现言外之意,品味文章的言说技巧。(第一课时) 3.从目的、态度、逻辑层次、语言运用(第一课时)、论证方法(第二课时)五个角度提炼信息,感知战国策士的论辩风格。 4. 联系高考。应用“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因果,怎么做)”的议论文结构五步法模式,并结合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评价议论文,在脑海中建立议论文评价体系,进而帮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教学重点 理解文义、认识作者目的、态度、逻辑层次、语言运用、论证方法,感知辩论风格、学习议论文写作为教学重点, 教 学难点 《谏逐客书》的两套话语系统、动词的运用、论证方法为教学难点。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 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 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 以实施“疲秦计划”。这件事后来被发现,秦王嬴政就听信 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都想游间于秦,遂下令驱逐客 卿。客卿李斯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鲁迅先生曾点评李斯 的文学成就:“法家大抵少文采,唯李斯奏议,尚有华 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会看到李斯作为秦朝著名的政治 家、文学家,是如何兼顾华辞的情况下,说服力十足地论辩 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政治抱负的。 二、授课步骤: 课时1(明确文义,重点句分析) 1. 诵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义,提炼各段要点信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疏通文言阅读障碍,无需作为学习文言知识的例文来讲。 各段要点信息如下: 第1段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再以四位先王“以客之功”而“成帝业”的史实和“逐客”必然招致的结果作对比,论证客之于秦的重要价值。 第2段由喜爱外物、排斥客卿的对比,引出秦王“重物轻人”的错误,并进一步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统一天下的方略。第3段先正面阐释“王者不却众庶”的价值,再反向解析“逐客”而“资敌国”的道理,有批评,更有建设性意见。 第4段收拢全文,先言客之忠诚,再言“逐客”必将危害国家的道理。 2. 合作探究,赏读重点词句。

11.1《谏逐客书》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名谏逐客书 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岀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教学难点 1.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商纣王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恣意妄为。一些势利小人投其所好,极尽巧言令色之能事,因此纷纷受到重用。费仲善于阿谀奉承,恶来善于打小报告,诬陷好人,结果都被纣王视为心腹。与此同时,忠直耿介之臣不断受到打击:微子屡谏无效,只好远走他乡;箕子被贬为奴,弹琴述怀;比干犯颜直谏,反遭剖腹挖心。商纣王亲小人,远贤臣,使天下才识之士寒心,阴谋诡语之徒趁机翻云覆雨,他自己最终亦落得个众叛亲离、国亡身死的下场。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谏逐客书》,分析一下为什么秦国要弃人才不用,难道要走商纣王的老路吗? 二、介绍作者 1.李斯(?—前208)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

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传世,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三、写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 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文写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教学重点: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文写作。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1、情境导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 -------徐钧(宋代)这首诗说的就是秦相李斯,从全句看,“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叹应无”写的是:倘若当年李斯甘愿被逐出秦国,不上《谏逐客书》,就不会在官场越陷越深,也就不会有临刑之前的黄犬之叹了,从全诗看,前两句批判李斯坑杀儒生、愚人自愚的荒唐,后两句讽刺李斯迷恋官场、枉送性命的执念。 如果李斯你当初甘愿被驱逐出秦国,就不会有荣华富贵,也不会树大招风被满门抄斩,不会想念出东门打猎的乐趣。被驱逐回乡的李斯,就可以随便打猎,稀松平常,不以为乐。 2、知人论世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3、识背景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谏逐客书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2.掌握《谏逐客书》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1.文学背景:唐代中期的政治局势和文学氛围; 3.文学作品:《谏逐客书》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征; 4.文学意义:《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述唐代中期的政治局势和文学氛围、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谏逐客书》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征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谏逐客书》的文学背景; 2.分析法:通过分析《谏逐客书》的语言文字、文学手法、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谏逐客书》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3.讨论法:通过讨论《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流程: 1.导入:用唐代中期的政治局势和文学氛围引出《谏逐客书》的文学背景。

2.讲述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介绍他的《谏逐客书》是对“逐客令”的谏诤。 3.讲解《谏逐客书》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征,包括其独到的文学手法、思想内涵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4.分析《谏逐客书》的语言文字、文学手法、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5.讨论《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6.总结:回顾《谏逐客书》的重要性和影响,强调学生应当珍惜民主 和法治,追求真理和公平,发挥自己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五、教学评估: 1.听取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能否积极思考、掌握阅读技巧和表达见解;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写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3.布置作业,例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论文,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 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感悟: 《谏逐客书》是一篇揭露官僚权力和豪门势力的文学作品,鼓励人民 追求自由和民主,追求真理和公正。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勇于维护个人权利和社会 正义,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贡献。

1《谏逐客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谏逐客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以“谏"为眼以用为实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掌握文中各类论证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3、明确作者的态度,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各类论证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顺利完成一段微写作。 学习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文本精读、任务驱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战国·孟子)——知人论世,导入新课 《史记·李斯列传》 二、蚕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满庭芳.书虫》—明·冯惟敏)——题目解说 标题中蕴含哪些内容? 明确: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书,指上书,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北宋·王安石)——明字词通文意 1、结合预习材料,自行疏通文意。 2、抽查提问学生,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 四、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新论·离事》—汉·桓谭)——抓核心理文脉

1、明确作者的态度:反对逐客。 2、那文本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这一态度呢? 中心观点:“窃以为过矣”。 第一段: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二段: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三段: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四段: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那他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逐客之过”? 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人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人物对人才态度采取措施结果 穆公求五子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结论: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象珠玉色乐 具体玉、宝、珠、剑、等郑、卫之女;窈窕赵女《郑》《卫》《桑间》《昭》《虞》 相同点:美好;非秦;有用 秦王态度对象重珠玉、色、乐轻人民、客 第三、四段:他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逐客之过"的呢? 三皇五帝无敌不却众庶 秦王国危弃黔首却宾客 4、总结文章的论述思路: 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维度,在历史的层面列举了客卿对于秦国发展

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教案 第一章:引言 《谏逐客书》是魏晋时期东晋文学家嵇康所写的一篇辞章,当 时嵇康因直言得罪权贵被逐出朝廷,于是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在后来的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谏逐客书》的分析,探寻其背后的思想内涵、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同时将这些内容引导到教学中,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巨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文学对于人 格发展、情感管理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 第二章:魏晋时期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统治 阶层的国家意识逐渐崩溃,而文人则开始借助文学来探讨人性、 思考政治和表达情感。这一时期,官僚制度失灵,士人困惑于混 沌的政治环境之中,同时也发生了一些社会运动和思想启蒙。

魏晋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即山水田园诗的兴盛。山水田园诗,即写景田园的诗歌,与当时政治动荡的社会形势相反。以虞世南为代表的文学家们,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了小康生活、闲暇时光和各自的心情。这种对精神和情感的探讨,是魏晋文学一大特色。 第三章:文本分析 (一)思想内涵 《谏逐客书》通过对国家状况、人民疾苦和权贵腐败进行了控诉,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民主精神。 文章开头,作者首先感叹天下的危难,指出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纯粹,道德已经开始腐败,社会秩序也已经混乱不堪。随后,作者把自己的遭遇与国家的乱象联系了起来,引发了对时代的反思。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荣辱、忠诚和正义等概念,强调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并对当时的权贵阶层进行了批判。同时,作者也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 一、情境导入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谁吗?李斯。 二、作者介绍 三、解题 题目:“谏……书”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书:上书,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上行公文的范本。作为一篇不足千字(800多)的短文,流传2000余年,实在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说理文字。 四、写作背景 公元前238年,地处秦国东邻的韩国,因忧患秦国吞并六国,故派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国筑渠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阻止秦国东征。郑国阴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 秦始皇在公元前237年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有名的《谏逐客书》劝阻秦王。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任命为廷尉,并下令废除逐客令。 五、新知讲解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分类整理文言现象。 2.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师重点点拨。 六、合作探究 1.纵观全文,李斯是如何一步步做到使秦王政放弃逐客令的?梳理文章的论辩思路。 ①谏书观点:逐客为过②史实论证:客卿有功③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④归纳论证:逐客利害⑤总结分析,逐客亡国 2.第一段: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3.李斯是如何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的史实的?结果如何?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4.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谏逐客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谏逐客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优质课《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斯,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疏通文意,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论证技巧。 01一道皇帝布置的作文题 02 解题释题 03通读全篇,纠正字音 04梳理文脉 05开门见山,直陈错误 06高明技巧,说服感染 01一道皇帝布置的作文题 历史记载: 李斯上书前:“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 某人杜撰: 众卿,今有一事,周知汝辈,求解之法。 郑国渠,乃韩人郑国修建。其凿于泾水,傍于北山,途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东注洛水,凡三百余里。建渠以灌关中地之广袤,易不毛为良田也。其且成矣,秦人得利,足以供三一人口,或供粮草以给将士六十万。而暗察之后,郑国乃韩人之细说也。其建渠以耗秦之国力十载,遏秦人东向之志。 臣以客非秦人,将且为秦之大患。王怒,下令之逐客。李斯,楚人,为驱之列。然起行之前,书一封,呈于王。 (郑国渠,韩国人郑国修建,凿泾水,傍北山,经过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东注洛水,总长三百余里。修建郑国渠,

灌溉农田,可以解决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将四万多顷的不毛之地改造成肥沃的良田。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可以直接获利,解决三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或解决六十万大军越境作战的粮草问题。但是经察,郑国乃韩国人派到秦国的间谍。他提出并修建郑国渠,是为了十年中征用数十万人,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阻止秦国扩张灭掉他国的脚步。宗室大臣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不是秦国人,将成为秦国的祸患。秦王嬴政大怒,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 他惶恐不安,离开秦国,将一无所有,如何表达,才能转变帝王之心? 02 解题释题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03预习分享,字词通关 预习任务: 任务1: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 任务2:阅读《史记·李斯列传》,了解作者。 04通读全篇,概括文脉 第一段:客卿之功:总结历史上四个君王时期,众多客卿的丰功伟绩。 第二段:重物轻人:秦王生活中所重声色珠宝,都是外来之物,却不喜欢外来之人,不问是非,直接逐客。 第一层: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以音乐为喻,别国的音乐舒服。 第四层:人和物作比较、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 第三段:利他害己:王者不却众庶;先贤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爱民,逐客对他国有利。 第四段:逐客之危:逐客关系秦国的安危。

(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李斯谏书里的乾坤大义——《谏逐客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附件1: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李斯谏书里的乾坤大义 ——《谏逐客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授课对象:W21动漫设计与制作1班、环境艺术设计2班、技能文科2班 课程主讲人:黄文革 一、教学目标 《谏逐客书》凸显“时代与抱负”人文主题,任务目标中融入历史观、人才观、大局观等思政内容,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李斯生平轶事及写作“谏书”的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段的古今异义。 2.技能目标:掌握“逐客为过”观点,把握“史实——现实——古今再论”的论证结构及古今例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品鉴上行谏书的格局站位与表达视角。 3.情感目标:品析言语措辞,体会李斯对秦王喜好的精准把握及舍己私利、投其所好的沟通心理。 4.价值目标:明确“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端站位及论说“客卿对秦有功,逐客伤秦”的价值取向,以史为鉴,明晰人才策略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个人的作为。 二、教学案例设计

1.主要思路 同所有的语文课文一样,《谏逐客书》纯天然就是人文性与实用性功能的统一,只是因为课程思政的资源因文、因人而变化,教学设计的重点因此而变化,即综合运用史鉴、人鉴、画龙点睛、环环相扣、隐性渗透、以己度人等表现形式,通过史海钩沉、古文今译、美文诵读、问题抢答、分组讨论、预测预见等环节,调度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活动,在进行分析、鉴赏、应用写作、古文今译等实用性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强调文章的主旨,延伸文中蕴藏的“时代与责任”“人才策略与国家利益”“知遇与感恩”等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树立大局意识、人才意识、责任意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善美。 2.具体措施 (1)第一环(10分钟):史海钩沉,评述李斯其人、逐客其因——史鉴式、隐性渗透式(边提问边讲解)李斯“仓厕鼠事”。了解作品,首先了解李斯。了解两千年前的李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李斯的人生和功过进行简要概括和评述,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明白事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李斯是战国末期秦国屈指可数的文学家、政治家,本是楚国小吏,生命中的转折因偶遇仓厕鼠事,他发出感慨“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这种思想让他年轻时弃小吏职而求学,拜荀子为师,习治国之道;这种思想,也让他身居要位之后患得患失,为维

〖2021年整理〗《《谏逐客书》优质1》优秀教案

《谏逐客书》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国历史,弄清楚秦王逐客的缘由。 2学习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他人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学习本文在论述方法上,以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采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难点 1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所用的劝谏方式,了解李斯让秦王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李斯及秦国历史,弄清楚秦王逐客的缘由。 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重点学习课文第1、2段。 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运用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文学,两个朴素的字眼,但也是永远道不完、言不尽的窗远苍穹。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带我们穿梭到了另一个时空,一个文字堆砌的世界,一个宁静淡泊的世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经典名篇——《谏逐客书》。 二、解读文题,了解作家作品

1解题。 谏——劝谏、劝告;逐——驱逐;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做官者的称呼;书——奏疏。 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2了解写作背景。(见“资料库”) 3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补充:秦王是一位胸怀统一大志却又刚愎自用者。李斯深知其性,因此抛开个人恩怨和功过,站在秦国最高利益上,从能否富国强民、统一天下这一角度劝谏,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急于成就霸业的心理。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熟悉的字词。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学生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全文共有四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逐客的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观点,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发出感慨“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危害,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画出不熟悉的词语,明确写作思路,为下面分析课文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