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科学概括,在思想内容上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提出制度基础和实现目标。它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阐释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局限,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2、为什么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生产资料面前都是平等的主人;第二,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第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社会产品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个人消费品要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可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全体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

3、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已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必须去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因此,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二,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有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前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则为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形成与运转,以及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提供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

6、市场竞争的功能。

市场经济是普遍竞争的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乃至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市场竞争使各竞争主体的利益能比较充分地实现,维护和实现经济公平。

第二,市场竞争能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三,市场竞争能激励各经济主体改善微观经济行为,促进微观效率的提高。

7、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或合理化,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再次,它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最后,它也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8、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必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可选择的出路大致有三个:(1)“离土不离乡”,即到小城镇就业。(2)“不离土也不离乡”,即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家庭运输业等。(3)“离土离乡”,即到城市和工业中心就业。其中,“离土不离乡”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9、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阶段。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也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0、简述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五个基本要素或环节

(1)规范化的市场主体;

(2)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3)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

(4)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5)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

11、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

3.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4.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5.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6.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论述题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有哪些特点?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的实现要采取商品、货币形式。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每个人的劳动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每个人的劳动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还要看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销售情况来决定。每个劳动者或每个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商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承认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并以商品价值的形式实现。在经过社会进行各项扣除后,以货币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不是劳动者直接提供社会劳动,社会直接将消费品分配给个人,而是通过一个间接迂回的过程,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价格、货币币值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制约。首先是商品市场供求关系

影响按劳分配。如果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其价值出售,劳动耗费就得不到全部补偿,就会降低劳动收入的水平;反之,则会提高劳动收入的水平。其次是生产要素价格,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如果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企业产品成本提高,而产品销售价格不动,则企业收入就会减少,在企业是分配主体的条件下,劳动者收入的水平就会降低;反之,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就会提高。再次,货币工资的形式本身影响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劳动者是以劳动的货币收入购买个人消费品的,劳动者用货币购买的个人消费品的数量要受货币币值的影响。如果货币贬值,等量货币只能购买到较少的消费品,会大大降低劳动者收入的实际水平。

第三,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法人地位,具有自已特殊的经济利益。按劳分配的实现同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效果不同,经济收入不同,因而每个企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水平也就不同。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本人的劳动状况,还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这就决定了现阶段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原则还只能在企业范围内实现。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按劳分配,可以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企业的经营效果直接挂起钩来,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2、如何理解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它是对一切剥削阶级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剥削制度的否定。但不允许任何有劳动能力的人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并不是拉平劳动报酬上的差别,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相同的时间内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因为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下,人们的劳动有差别,劳动者的体力、脑力不同,体质强弱不同,技能不同,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也不同。根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劳动收入也必然会有差别。这种收入差别并不违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恰恰反映了它的特点。

因此,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不仅可以调动先进者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他们吸引和鼓励大多数人努力发展生产,勤奋劳动,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可以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差别,绝不是那种极少数人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人陷入贫穷的两极分化的差别,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同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避免贫富程度的过分悬殊,防止局部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的可能性,一方面,要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由于非劳动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经济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另一方面,对经济条件很差、致富困难较大的地区和劳动者,加以必要的物质、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是: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上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所有制结构,一方面使不同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同时促进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和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在微观基础上的主体地位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他经济成分的市场行为,进而影响和制约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健康发展。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同按劳分配相结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的分配环节上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这种分配结构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使市场经济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本资源、非人力资本资源和提高效率的同时,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约束下兼顾社会公平和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形成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有

机结合的调节体系。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的。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国有经济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控制力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搞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以及调节收入分配、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4、加快资本周转有什么作用与意义?

企业的现实资本运动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要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资本分别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

企业资本在运动中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最后回到原来形态的过程叫企业资本的循环。

企业资本的循环是不断进行的。企业资本循环的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过程,叫做资本的周转。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合理运用资本,并采取有效措施加速资本的周转,以达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第一,加速企业资本周转能够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时间越短,同一资本的利用率越高,同一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也越多,提供的剩余价值也越多,而提高年利润率,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越高。

第二,加速企业资本周转能够节省预付资本总额,特别是有利于节省流动资本。合理利用资本,加快资本周转,是减少占有资本量的重要途径。假定企业利润目标和生产规模既定,其他条件不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所需预付资本总量越少,从而达到了节约资本的目的。如果把节省下来的资本投入生产,就可以使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第三,加速企业资本周转能够缩短资本回收期,并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本周转速度的提高。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回收期变短,并减少了资本的时间价值(资本未来值与现值的差额),因而降低了企业投资的风险。此外,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还会使整个社会的资本周转速度相应加快,这有利于整个社会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并使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首先,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台阶式发展的运动过程。表现为“加速发展─稳定协调─加速发展”的周期跳跃性,以“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节奏,来实现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客观条件基本具备、经济稳定协调的基础上,适时加快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个高速发展阶段。所以,以阶段性的高速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总体进程的稳步、高速发展,在我国也是可能的。

其次,加快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是国际环境的需要。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果不加快经济发展,就会拉大和其他国家的差距,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再次,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为加快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利时机。从国内看,企业改革已全面进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有了较大提高,社会比较稳定。从国际看,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各国产业结构重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为我国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提供了契机。

最后,要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台阶式增长,必须从实际出发,力求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6、怎样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再生产顺利发展,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1)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工业向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和农业扩大再生产时对各种农用生产资料增加的需要量相适应,必须和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后对日用工业消费品增长程度相适应。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有利于工业和农业本部门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

(2)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农业内部按照劳动对象、生产过程和产品用途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生产部门。农业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农、林、牧、副、渔协调全面发展。

(3)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轻工业的产品主要是消费资料,重工业产品主要是生产资料,它们之间要互相提供产品,以满足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必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相互之间增长的需要。

(4)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鉴于各地区在历史上、地理上等各方面形成的区域经济差距,沿海地区应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积极扶持和帮助落后地区的发展,向经济落后地区投资建设厂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装备落后地区的农业,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可行的方式援助落后地区,落后地区要重视资源开发,发展本地优势;内陆地区要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和农牧业开发,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和地区,积极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各地区要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高速

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

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3.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特点。

答:①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但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④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4.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答: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5.货币是作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答:①货币萌发于最早的偶然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③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怎样的?

答: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b.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7.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①G-W-G’这个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无论是G-W,还是W-G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

③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8.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③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产M。劳动者以其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旧价值到新产品中,同时,他的抽象劳动则凝结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制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9.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答: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③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10.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特征。

答:①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③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有资本的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预付资本的大小。

12.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继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③产业资本运动要不断进行,必须作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相结合。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的互为条件的。

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①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14.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答: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I部类生产比第II 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南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

③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增长。

15.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①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包括生产商品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对资本家来说,就是他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的C+V之所以独立为生产成本,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的。

②生产成本范畴产生后剩余价值不再是可变资本的增殖,而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一个增加额,即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并进而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它就转化为利润。

③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和内容,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不同生产部门,在M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高低就不同,这就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竞争的目的是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得较高利润率,竞争的手段通过资本的转移。

②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即P’=M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依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③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所以,生产价格并未脱离价值。

17.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来的?

答:①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在流通领域独立发挥作用,专门从事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②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M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M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M中瓜分来的那一部分M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M和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18.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如何决定的?

答:①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②借贷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

③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M,它是M的特殊转化形式。

④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高低;

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在P’一定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条件,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

19.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的,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答:①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而联合经营的企业。它表明资本采取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它没有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

②股票是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③股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等于这一笔货币资本,将它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与拥有这张股票所领取的投息相等。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20.简述: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原因和来源。

答:①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

②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优劣好坏和位置的差别。

③极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使经营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农业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

④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来自于耕种优、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M。

2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答: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原因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少数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随着资本主义信用的制度和股份公司广泛发展,能把分散的资本在较短时间集中为大资本。“联合制” 的出现又有力地促进资本和生产的集中。

②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

③因为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即集中使少数大企业易达成协议、避免竞争造成两几俱伤、集中使新企业难以产生。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怎样?

答:①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结合等三种形式。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与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3.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答: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③经济全球化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④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⑤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国际利益。因此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解决。

24.怎样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①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④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长期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

段。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片:

a.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必须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26.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④我国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是和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全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从而有力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27.简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内容、性质和作用。

答:①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有三: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

b.旧的社会分工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而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直接原因。

c.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上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按劳分配的内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在劳动者个人分配之前,社会要从社会总产品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部分。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④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消灭剥削,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8.为什么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答: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a.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多种经营也决定多种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②个人收入非按劳分配方式有:个体劳动收入、资金分配收入、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29.试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答:①社会存在商品生产,除了社会分工这个一般条件外,还有以下原因:

a.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b.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

c.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

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

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搞活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满足人民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3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

答: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a.企业要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经济机制。

b.比较发育的市场。

c.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搞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a.积极推进企业改革。

b.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

c.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d.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31.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答: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指企业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其表现:

A、产品有竞争力。

B、技术有开发力。

C、资产有增修正力。

D、对市场有应变力。

E、领导班子有团结进取力。

F、职工群众有凝聚力。

②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

③企业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a.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

b.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

c.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转换。

④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途径:

a.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如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技术革新步伐,加强企业管理。

b.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实施各项配套改革。

32.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其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

答: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a.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b.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c.有限责任制度。

d.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多种多样,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公司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33.简述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与作用。

答:①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有利于满足消费的需要;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34.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答: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指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须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②发展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③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规范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35.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

答:①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或最优化的比例关系。

a.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b.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c.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d.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

②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各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

36.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将当前经济的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b.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c.加强环境保护。

37.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答: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就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其价值和物质形式分别是:(V+M)一年中新增加的生活资料和全部的消费资料。

②增加国民收入途径:

a.增加生产领域中的劳动量。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38.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从最终用途看,可归结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②积累基金是由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消费基金由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两部分构成。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就是要安排两者的最优比例,既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以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以保证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

③其基本原则:

a.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c.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d.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e.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39.试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答:①对外经济关系是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这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其次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

4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答:①对外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目的是通过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其特点:

a.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进行的。

b.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

c.是实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②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a.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c.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d.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

e.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

41.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答:①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

②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4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①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两种方式。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

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和市场信号,引导企业的行为进行的调控。

②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式必须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即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

③宏观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并不排斥和否定必要的直接调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形成条件?

答:⑴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⑵形成这一矛盾的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忏属性,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属性。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⑵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的必然性?

答:一、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B资本主义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动力。

4.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一、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二、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三、这两个条件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5.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答:一、价值轧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二、因为A生产价格是以人价值为基础的,并没有脱离价值。B全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C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属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6.试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答:一、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交换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是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它是与计划配置社会资源的计划经济相对应的。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民就没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基本规律,对市场经济同样起作用。三、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简单等同。市场经济出现于商品经济己普遍化和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当价值规律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成为市场经济。

7、试述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一、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二、具体说A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靠国家规划安排和筹集巨额资金。B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投资支持。C市场产品过剩严重,必须信靠国家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D对社会化在生产中出现的波动入危机和干预和调节,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都必须借助国家力量。

8.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原因?

答:一、平均利润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二、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三、为获得更多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须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四、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9.简述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

答: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前者4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商品二因素具有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三、商品二因素又具有矛盾性,是互相排斥的。商品生产者为占有价值必有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持价值。

10.简述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一、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个别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可获得更多利润。

三、商品生产者为得到更多盈利,便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11.简述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及其形成原因?

答:一、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耗。

二、无形磨损分为两种情况:A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B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12.平均利润率形成后,部门内部的各企业是否还有利润率的差别?为什么?

答: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只是各部门之间利润率平均化,并不排除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二、平均利润形成后,部门内部各企业仍存在着商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别。

三、个别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优越,工;工;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13.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一、生产力是社会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和技术的进步。

二、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垄断时期存在的各种竞争促进和刺激了生产和技术的发展。

三、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四、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军备竞赛,也刺激了经济技术的发展。

14.试论述价值形成过程中和价值增殖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答:一、价值形成过程包括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二、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是价值形成过程。工人劳动时间超过了补偿劳动力价值年需要的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则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三、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的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5.简述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和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并给予分析、说明?

答:一、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后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二、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属于固定资本,不变资本中的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属于流动资本。用于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也属于流动资本。三、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后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6.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答: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社会经济发展有某些阻碍作用,如巨额税负导致需求减少,巨额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家经济效率较低等。

17.简述率济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答:一、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一定客观经条件基础产生和发生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

二、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谓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三、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因为生产成本一心一意

18.简述市场机制及其内容?

答:一、市制机制,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功能的有机联系。

二、内容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9.为什么说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只能来自人价值。

二、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因为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的变动最终必然归结为价值的变动。

三、虽然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可以高于或低价值,但从总社会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20.垄断为什么会引起经济发展的停滞趋势?

答:一、垄断资本依靠垄断地位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使自由竞争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在相当大程度上削弱了。

二、为了维持垄断价格和避免无形磨损,垄断组织会阻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例如收买专利权并把新发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3.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5.简述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特点。

6.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揭示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政治经济学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应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2.答: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加快预付资本的的周转速度,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正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M=m'·v·n 。可见,M与n成正比例关系。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其计算公式为:M'=M/v=m'·n。可见,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3.答:(1)必要性。首先,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所谓的“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资本过剩并不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绝对多了,而是相对于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求来说,资本相干对过剩了。其次,这些过剩资本的最佳投放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可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并且还能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大垄断资本在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2)可能性。一是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也出现了分化,市场上有充足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四是处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本身金融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现代化,都为资本输出提供发便利条件,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4.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代表和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利益。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政治经济学有无科学性,取决于它能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它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5.答: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根据劳动二重性,工人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之中形成新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3)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6.答:借贷资本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产生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独立资本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作为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也要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P6

答:1、经济规律的含义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b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改造经济规律。

3、两者的关系: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掌握、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2、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P24

答: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 是待售商品的总量,

2.是商品的价格水平,3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相互关系: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

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什么是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包括的内容有哪些?P28

答: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包括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p57

答: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二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什么是经济资源,衡量经济资源的合理标准是什么?P88

答:经济资源是指经济活动不可缺少而又数量有限的因素,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及与之相连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

资源配置好坏的标准有三条:1.是否能充分地开发利用资源,2.是否能使资源被用在效益最好的方面,3.是否有利于保持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合乎比例的分配利用。

6、市场机制包括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p90

答: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与价格相互作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

相互关系:1利益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市场主体为了追求利益必然展开竞争.2市场主体的竞争出现了三种情况:a卖方之间的竞争b买方之间的竞争c买卖双方的竞争,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动。3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求,价格跌,供<求,价格高),价格又影响供求(价格升,吸引供求,价格跌,减少供求)。

7、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p54和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p59

答:一、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变换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自身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

二、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也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

三、它们的条件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意义:

一、可以在获得同量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或以同量的预付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加速可变资本周转在增加年剩余价值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年剩余价值率。

8、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P124

答:内容:一、通过国有经济成分和政府作为最大消费者、最大的债券发行者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全过程。二、制订法律法规,成立机构,管理市场,规范和监视市场经济活动。三、运用经济杠杆及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

实质: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实质是------------为垄断资本服务。

9、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是什么?P185~186

答:一、这是与我国现阶段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二、上述国情决定了我国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为:

第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第三,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P181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一、公有制为主体。二、按劳分配。我国还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的一些特征:1、生产力不发达,表现为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

2、生产关系不成熟。

3、上层建筑不完善

11、提高经济效益的条件和意义P260?

答:条件:一、资金占用要少。二、成本支出要少。三、有用成果多。所谓有用,就是对社会有用,为社会所需要,有市场需求。

意义:一、意味着生产出更多产品和提供更多服务,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意味着增加企业的盈利,增加国家的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P213

答: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企业法人制度。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制度的核心。2有限责任制度。3科学的组织制度。

13、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P189~190

答:方向:一、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防止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割。

二、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割。

14、怎样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方式是什么?p294

答:一、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二、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数量是一定的。

三、三者根本利益的矛盾性,存在此消彼长。

四、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的原则,就是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者兼顾,而不是片面地只顾某一方面。

方式: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要求实行税利分流的分配方式。所谓税利分流,就是企业将盈利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

15、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和划分的依据是什么?P295

答: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是--实行分税制,就是将不同的税种划分为中央收入、地方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划分税种的依据是财权与事权的一致。

16、使用投资资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如何提高投资资金的投资效益?P297

答:提高投资效益是使用投资资金的中心问题。

如何提高:一、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吃大锅饭的投资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体制,是提高投资使用效益的关键。二、优化投资结构。优化投资结构,实现其合理化,是提高投资效益的条件。

17、我国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什么?P299

答:变化趋势:一、生存资料消费比重将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将上升。二、物质产品的消费比重将下降,生活服务的消费的比重将上升。三、人们消费的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质量将不断提高,价值高、档次高的商品将越来越多进入普通群众的消费范围。

论述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什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P2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

政治经济学的简答题帖子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⑵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 ⑶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⑴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只有被实际运用于生产,同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才会变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⑵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革新,自然资源的开发,新的原材料发明和利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如何科学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⑴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⑵狭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⑶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即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简述劳动二重性学说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 答:①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所完成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②由于确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确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③正事依靠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其他一系列学说。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①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②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分别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二者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的依据及意义? 答:①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本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②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成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③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了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②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一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二是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③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④预付资本的总量大小。 6、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②与这三个阶段相联系,产业资本要一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7、产业资本实现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经历采购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三个阶段,顺序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②生产资本必须按一定的比例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在空间上的并存性。③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8、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 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 答:①划分的根本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 资本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 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根据则 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不同。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 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 资本,而固定自卑呢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 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 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 动力的资本。③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 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 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 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 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 剥削的密码。 9、什么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①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重复 的资本循环。②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 主要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 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二是资 本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 数多少成正比。三是生产资本的构成状 况。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周转速度就 慢;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周转速度就 快。此外,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 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总的资本周转速度。 10、什么是社会总产品?为什么说社会总 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 的核心问题? 答:①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资料生 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内 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在资本主义 社会就是总商品资本。②考察社会资本再 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也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这是因 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 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要 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 须全部销售出去,以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只 有这样,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以维持正常的再生产。第二,社会总 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 正常进行的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 进行,其基本条件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 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替 换。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够得 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那么社会总产品 也就顺利实现了。 11、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和实现条件? 答: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 首先,第I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相 互交换,从而使Ic部分的产品的价值补偿 和实物补偿得到实现;其次,第II部类内 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相互交换,从而使 II(v+m)部分的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 偿得到实现;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交 换,从而使I(v+m)和IIc部分的产品的价 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得到实现。②实现条 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 是第I部类的可变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 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可用公式 表示为I(c+m)=IIc,它表明地I部类向第 II部类提供生产资料与第II部类向第I部 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 等。由此可以引出两个公式:第 一,I(c+v+m)=Ic+IIc,即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 资料,应与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需求保持 一致;第二II(c+v+m)=I(v+m)+I(v+m),即 第II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 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保持一致。 12、什么是利润率?影响利润率? 答:①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 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②影 响利润率的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第三,资本的周转 速度快慢。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 13、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二者在量上存在着差别。他们是同 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而得 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 率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 本的比率是利润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 然存在着差别。②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也 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程度,所以也称剥削率;利润率表 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14、试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 义? 答:①这一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平 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 论和剩余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 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劳动是价值唯一源 泉的理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一 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 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 未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 础形成的,也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上,才能正确说名平均利润形成的原因和 过程。使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 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②这一学说也具有 重大的革命意义。它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 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 上的矛盾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揭露了整个 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 明了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对抗性。平均 利润率实质上是全体工人所创造的剩余 价值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每个 资本家所得利润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其本 身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还取决于整个社会 全体资本家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所以,资本家之间尽管在瓜分剩余价值方 面是竞争对手,但在剥削工人阶级方面却 有共同的利益。一次,工人与资本家的对 立是整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工 人阶级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不仅要反对个别企业的资本家,还必须联 合起来,团结一致地反抗整个资产阶级的 通知和剥削。 15、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答:①借贷资本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为了 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 货币资本。②借贷资本是适应资本主义生 产和流通的需要,从职能资本中独立出来 并未职能资本服务的特殊资本形式。③借 贷资本也需参加生育价值的瓜分,利息是 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生育价值 的一部分,所以,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 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体 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 系。 16、简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 泉? 答:①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在肥沃 程度和市场距离等方面存在的差别。②级 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 经营垄断。③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 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一部 分剩余价值。 17、简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 泉? 答:①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 机构成低于工业和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②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 垄断。③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 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8、垄断时期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 有何特点? 答:垄断阶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 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①竞争的目的不 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 垄断利润;②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 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 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 的新的竞争手段也层出不穷;③竞争的激 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 及其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 不可同日而语,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 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的阶段; 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经 存在于国内,还扩展到国外。除了经济领 域的竞争,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 展开激烈的竞争。 19、简述金融寡头及其在经济与政治领域 实现统治的途径? 答:①所谓金融寡头,就是掌握金融资本, 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 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 本家集团。他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实 际统治者,包括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全面 控制。②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 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 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 方式实现的。 20、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获得途径有 哪些? 答:①垄断利润归根结底来源于工人阶 级、小生产者和其他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和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及剥削与掠夺国 外人名的结果。②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有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工人阶 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 A) 研究社会财富分配和利用的学科 B) 分析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C) 探讨政权与金融体系的运作的学科 D) 研究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学科 答案:B) 分析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A) 政府行为和经济行为 B) 社会制度和社会福利 C) 个体行为和企业行为 D) 国际关系与全球市场 答案:A) 政府行为和经济行为 3.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主要指的是: A) 扩大国内生产总值 B) 提高劳动生产率 C)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 实现财富公平分配 答案:A) 扩大国内生产总值 4.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 A) 由政府中央计划决定资源配置 B) 由私人财产所有权和自由竞争决定资源配置

C) 由政府直接控制企业和资源配置 D) 由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同决定资源配置 答案:B) 由私人财产所有权和自由竞争决定资源配置 5. 经济周期是指: A) 短期内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 B) 长期内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 C) 金融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D) 资本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答案:A) 短期内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 二、判断题 1. 市场经济是所有西方国家实行的经济体制。 答案:错误。市场经济并不是所有西方国家实行的经济体制,还有一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体制。 2.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调节机制。 答案:正确。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形成价格和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3. 经济增长可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受环境限制。 答案:错误。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可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答案:正确。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宏观调控。 5. 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期是通货膨胀加剧的时期。 答案:错误。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期是经济活动降低,产出减少,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期。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市场失灵?请举例说明。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简单再生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 答: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 (1)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简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按照他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是指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和出发点,如果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就根本谈不到进行扩大再生产。(3)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再生产总是包含在扩大再生产之中。 答: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 (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2)外延扩大在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1)粗放型经济增长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它是在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增长。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3、商品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 答: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方面的条件决定:一方面,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另一方面,是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经验较多、技术熟练的劳动,是熟练劳动;否则是非熟练劳动。劳动强度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科学概括,在思想内容上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提出制度基础和实现目标。它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阐释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局限,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2、为什么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生产资料面前都是平等的主人;第二,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第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社会产品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个人消费品要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可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全体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 3、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已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必须去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因此,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二,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有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前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则为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形成与运转,以及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提供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 6、市场竞争的功能。 市场经济是普遍竞争的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乃至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市场竞争使各竞争主体的利益能比较充分地实现,维护和实现经济公平。 第二,市场竞争能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答:因为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答:①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4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和消费积极反作用于生产。 5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答:①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简答题: 1、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离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个根本问题,就无法理解人们生产关系的性质。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它的变化和发展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表现在新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则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承认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生产关系不可能决定生产力。因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及其能动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实质。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简答题: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前者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人和人的关系,是商品的

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就产生了货币。 ②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 支付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 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章市场经济 简答题: 1、市场经济是怎样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配置的?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方式,它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配置,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由于市场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内在联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简答题 导论及第一章 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其三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指人们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1)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总和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简述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决定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因素 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因素:生产力 3、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内容 a、这个规律也叫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起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什么是经济范畴? 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5、简述经济规律的性质、特点和类型 性质: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特点:a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 b经济规律不是永恒的 c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 类型:a、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怎样理解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与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可以制定,修改和取消经济规律 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 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用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方法的总和,包括认识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7、为什么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 历史阶段?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并最终覆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过程,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由市场机制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8、如何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两者既对立有统一 1)两者是统一的;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缺一不成为商品 2)两者又是对立的; a商品生产者为你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要让渡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b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要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 9、商品价值范畴包含哪些基本规定 ①劳动产品②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使用价值)③通过市场交换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简述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 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前者4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商品二因素具有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三、商品二因素又具有矛盾性,是互相排斥的。商品生产者为占有价值必有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持价值。 2.平均利润形成后,部门内部的各企业是否还有利润率的差别? 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只是各部门之间利润率平均化,并不排除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二、平均利润形成后,部门内部各企业仍存在着商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别。三、个别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3.简述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一、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个别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可获得更多利润。 三、商品生产者为得到更多盈利,便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4.解释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及其形成原因。 一、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耗。 二、无形磨损分为两种情况: A、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B、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5.简述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一、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个别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可获得更多利润。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2、社会主义中国现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4、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5、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哪些共同特征? 6、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有哪些特征? 7、社会主义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8、什么是企业?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9、社会主义企业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0、社会主义企业的作用是什么? 1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2、现代公司法人制度有什么优点? 1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特点是什么? 14、金融市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15、什么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什么? 1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汇率的作用有哪些? 17、为什么国民收入要实行再分配? 18、什么是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19、社会主义条件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20、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21、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 22、什么是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3、为什么说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 24、为什么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 25、农业结构可以大体作怎样的划分?影响农业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6、当前健全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27、什么是转移支付?市场经济下中央政府实行转移支付的原则是什么? 28、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否矛盾?为什么? 29、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有什么作用? 30、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于发展本国经济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生产力总体水平很低。(1.5分)(2)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市场经济有待完善。(1.5分)(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确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1.5分)(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1.5分) 2、(1)只有发展生产力,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1.5分)(2)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的生活水平。(1.5分)(3)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进入世界先进科技行列。(1.5分)(4)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进入较高级阶段,并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基本条件。(1. 5分) 3、(1)改革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经济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分)(2)改革是经济体制的创新,它必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巨大的变革。(2分)(3)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一 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 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2) 它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 (3) 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生产力主要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和生产工具两项要素构成。 (2) 生产力的要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紧密的联系: 第一,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也就愈高; 第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愈发展,生产工具也就愈先进。 (3) 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就能大大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 3、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原因有二: (1) 导致经济规律产生,发挥作用,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客观的。 (2) 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劳动资料: 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力: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取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6、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二 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 (1)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

(2) 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或交换的物质承担者,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4)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 2、试述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二者是统一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处于统一体中,缺少就不成其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二者又是矛盾的。表现在:第一,对一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 价值不能兼而有之。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3、交换价值和价值是什么关系 价值和交换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在: (1)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被表现出来。所以说,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二者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 价值是一种绝对量,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它可以和价值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变化和价值相背离。 4、商品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1) 商品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一、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相关内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①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生产力(人与自然):生产力包括人与物的因素(人是最根本因素);物的因素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社会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②生产关系(人与人):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反应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是社会在生产的起点,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并非商品 (2)价值(社会属性):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劳动),而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相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相关。 (3)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价值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可兼得。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简答题 1.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答:(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虽然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简要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答:(1)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为基础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5.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1)社会的需求结构。 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6.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哪些? 答: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延长,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7.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大。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大。 第三,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差额越大,资本积累量越大。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多少。预付资本量越大,资本积累量越大。8.简述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答:为便于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划分。 (1)从实物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与此相联系,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2)从价值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 9.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答:(1)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 (2)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3)按照平均利润率和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10.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 答:(1)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2)垄断大银行通过金融联系、资本渗透、人事结合控制大企业,与此同时,垄断工业企业也通过同样途径控制大银行。 (3)这样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溶合,就形成了金融资本。 11.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政策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三种措施: 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 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 12.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运用财政收入政策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