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

第六讲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始于重商主义,经过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理论是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本章将系统介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发展,为全面分析贸易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框架。

第一节贸易保护理论的演进

一、重商主义

1 5~1 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即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惟一形态。根据对待金银的态度和获取金银的手段不同,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德和法国的孟克列钦。他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获得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人本国,并将其储藏起来,不再投入到对外贸易。同时,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在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上,大多奉行出口垄断、进口高关税和外汇管制等举措。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贸易差额论,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批评了早期的重商主义禁止货币流出,将货币储藏起来的不明智做法,主张将货币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中,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保持贸易顺差,才可能增加货币并使国家富足。但一国追求贸易顺差的办法应是保持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而不必使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为了实现对外贸易顺差,托马斯·孟提出发展英国工场手工业、航运业、殖民扩张以及保护贸易等政策主张。并同时增加了以优惠条件鼓励工业原料进口、以退还税款方式鼓励商品输出以及对出口生产厂商发放奖金或补助等辅助性措施。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8世纪后期~1 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欧各国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业水平最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丰裕而廉价的原料,需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极力倡导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当时工业处于落后地位的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学家竭力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当时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汉密尔顿是美国保护主义的鼻祖,是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美国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时,由于殖民统治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工业落后,在与英国的贸易中,仍保留着出口本国农林等初级产品,进口本国所需工业制成品的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而使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经营的制造业难以发展。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1791年向国会提交《保护制造业的报告》中,极力主张以较高的关税保护美国的制造业。

汉密尔顿提出美国的经济情况不同于欧洲先进国家,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工业生产成本高,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断送美国工业的发展,进而威胁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因此,必须采取关税措施保护美国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使之生存、发展和壮大。

后来这一思想得到李斯特的进一步发展。他于1 84 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该书是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代表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强了对外贸易政策的扩张性。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严重危机。自由放任济的信条受到批判,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风行起来,贸易保护甚至被理论学者奉为经济建设中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在贸易保护的具体政策主张上,他们除了对传统的关税壁垒设置继续强调之外,对进口配额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也给予了广泛的认同。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成为超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普雷维什用中心——外围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求经济上的自主发展和政治上的真正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与贸易高速发展。2 0世纪7 O年代中期,由于石油危机、货币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世界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新现象,贸易保护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就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四、当代西方贸易保护理论

20世纪80年代,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管理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等应运而生。美国经济学家瓦尔德曼在1986年出版了《管理贸易》一书,将管理贸易定义为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经济和国家间的经济,而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里的直接介入,从而使政府对贸易、投资以及企业决策日益加强控制。而战略性贸易理论强调政府对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扶持。这些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国家运用多种手段干预对外贸易、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派的先驱者,贸易保护理论的倡导者,其主要代表作是1 84 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 conomy)。在该书中,李斯特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幼稚产业保护论。

一、幼稚产业保护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拿破仑战争后的德国仍保持着中古时代的封建制度,全境分裂为3 8个小邦,每个小邦都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法庭、货币及

外交。各邦之间关卡重重,各邦内部省区之间也因为地方税率的差异而彼此分割。直到1 8 34年,各邦才建立起统一的关税同盟,l848年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着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法国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以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

1.求得生产力发展比财富本身重要

李斯特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指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实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李斯特主张重视培养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对于一国的经济利益,他更看重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他认为进口廉价商品,短期内是很合适的,但本国的产业就会长期处于落后的依附地位,而如采取保护贸易的措施限制进口,开始国内厂商提供的商品价格要高一些,短期内消费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当本国的产业发展起来后,价格会降低,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公众福利的。

2.各国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

李斯特还提出了经济阶段论,阐明了经济发展与贸易政策的相互关系,以此作为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依据。李斯特指出:“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几个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不同的时期应该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前三个时期要求农业得到发展,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农工业时期追求工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确保本国工业的发展。农工商时期追求商业的扩张,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李斯特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来促进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3.选择保护对象是有条件的,保护是有期限的

李斯特认为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最终无需保护。因此,保护并不是全面保护,而是有选择的。国家应该选择那些目前处于幼稚阶段、受到强大的竞争压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被扶植起来并达到自立程度的工业。因此,如果幼稚工业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或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和发展不能够自立,就不应保护。李斯特认为,这里“一段时期”的最高限为30年。也就是说,保护是有期限的。

4.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关税

李斯特认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对在国内生产比较方便又供普遍消费的产品,可以征收较高的关税;对在国内生产比较困难、价值昂贵又容易走私的产品,税率应按程度逐级降低。为了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在本国的专门技术和机器制造业还未获得高度发展时,

就应对国外输入的一切复杂机器设备免税或征收较低的税率。

三、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简评

李斯特发展了重商主义和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段性与动态性,形成了贸易保护的完整理论体系。

李斯特主张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而不是一刀切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从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贸易政策,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张从维护本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出发,对不同部门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而不是对所有部门均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对产业的保护要有时间限制,而不是无限期地实行保护。李斯特认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立足点在于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生产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hn M aynard keynes,1 8 8 3--1 946)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凯恩斯生活的时代,是世界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以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尤其是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各国相继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改为奉行保护贸易政策,强化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的经济立场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支持自由贸易转为赞同保护贸易,并积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在书中,他对自由贸易理论展开了批评,对重商主义的一些政策进行重新评价,并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和灵活偏好三个所谓心理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点,创立了新重商主义。

一、凯恩斯新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1.批评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外贸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的,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凯恩斯还认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只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但忽视了国际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他认为,贸易顺差对一国对外贸易有利,而贸易逆差则有害。因为贸易顺差可以给一国带来黄金,扩大货币的供应量,刺激物价上涨和降低利息率,从而可以扩大投资和就业。而逆差会使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上降,利息率提高,导致国内经济趋于萧条,失业人数增加,使国民收入下降。因此,凯恩斯在一国对外贸易上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提倡运用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以获得贸易顺差。

2.提出贸易保护主张

凯恩斯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失业状态: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

和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的。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决定的。投资需求又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外投资需求。前者取决于利息率,后者取决于贸易收支状况。如果贸易顺差,国外投资增加,并由此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刺激国内投资增加。如果贸易逆差,则相反。所以,保持贸易顺差可以增加有效需求,解决失业问题,促进经济繁荣。因此凯恩斯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提高一国国民收入。

3.支持保护关税制度

凯恩斯认为,保护关税制度有三个好处:①可以促使人们增加国内产品消费,进而增加就业;

②可以减轻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以便腾出一定的资金,偿付在扩张政策下的必要进口量,并对贫困的债务国进行贷款;③最能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因此,他曾督促英国政府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恢复保护关税制度,采取直接措施来限制输人,奖励输出。

三、理论简评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该理论说明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实现国内充分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以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贸易保护论,是以保护国内先进成熟的工业,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为目标,而不是以保护国内幼稚产业为宗旨;是倡导积极地、大规模地扩张本国商品的出口以最大限度地占领国际市场,而不是只通过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是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为了简单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代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发达国家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新重商主义的一些论点是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该理论把国际贸易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张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扩大就业。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揭示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规律性。

第四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劳尔·普雷维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十大先驱之一。在l 98 1年获得第一届“第三世界基金奖"。他曾任阿根廷财政部长、农业财政问题顾问、中央银行总裁和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执行书记、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长等职。

一、“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论点

(一)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普雷维什认为,世界经济体系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普雷维什认为:“中心——外围”体系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三个特点。所谓整体性是指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维系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中,首先取得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中心”和“外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谓差异性,是指“中心——外围”之间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普雷维什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包括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所谓不平等性,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考察,“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

(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考察了1 87 6~1 93 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在普雷维什看来,英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多为工业制成品。普雷维什由此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认为,“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在“中心——外围”体系中,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它的工业部门容易吸收新技术,因而会提高工业生产率,使工业的要素收入增加,并使制成品价格较高。而初级产品部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使初级产品的价格较低。

(2)经济周期对“中心”与“外围”产生的影响不同。普雷维什认为,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但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由于工业制成品市场具有垄断性质,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程度要比工业制成品严重得多。这样,经济周期的反复出现,就意味着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价格差距的不断拉大,从而使“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3)工会作用的不同。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由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和工会的压力,“中心”国家中的工人工资会上涨,部分利润用来支付工资的增加。在危机期间,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上涨的工资并不因为利润的减少而下调;而“外围”国家的情况则不同,由于初级产品部门工人缺乏工会组织,没有谈判工资的能力,再加上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竞争,“外围”国家的工资和收入

水平会在危机期间被压低。这样,在工资成本上,经济周期的不断运动使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相对上升,而初级产品的价格则相对下降,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态势。

(4)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大低于工业制成品,这样实际收入的增加就会引起工业制成品需求更大程度的增加,但对于食物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不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不像工业制成品那样能够自动地扩大,而它们的需求收人弹性又比较低,因此它们的价格不仅呈现周期性的下降,而且还出现结构性下降。

二、“中心——外围”理论简评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了开拓性研究。他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对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存在的发达国家控制与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上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宝库。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体系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分析是正确的,它使发展经济学家对“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发展中国家打破旧的经济秩序、争取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他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论点得到了普遍的证实。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观点,对“二战"后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五节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斯潘塞和布兰德 (James Brander)等人首次提出的,后来经过巴格瓦蒂和克鲁格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获取规模经济的收益,并夺取市场份额。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观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果一国政府能保证本国公司而不是外国公司获得先发优势,它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就可能提高本国的收入。因此,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观点,政府应采取补贴的方法对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行业给予支持。二是如果政府对本国某一行业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克服已获得先发优势的外国公司设置的市场进入障碍,政府则应进行干预。

经济学家常常用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假想例子来说明战略性贸易理论。假定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新品,即一种有500个座位的大飞机。由于生产这种飞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生产越多成本越低,生产量越小成本越大,甚至会出现亏损。进一步假定两家公司只能做出两种选择:生产或不生产。

表1表明两家公司在不同情况下的利润和亏损(用负数表示)。每个方框有两个数字,左下方的代表波音公司的利润或亏损,右上方的代表空中客车公司的利润或亏损。

表1 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不同情况下的利润∕亏损

如表1所示,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在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那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得利润。假设波音公司能够在空中客车公司进入市场以前,先占领5 00个座位的市场,空中客车就没有了进入市场的激励。此时的结果就是表右上方的情形,即波音公司单独生产并获利。

现在假定欧洲政府希望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空中客车公司击败波音公司,占领全球市场。假设欧洲政府承诺,如果空中客车公司进入市场,欧洲政府将给予25单位的补贴。这种补贴使两家的利润/亏损情况发生了变化(见表2)。如、果只是空中客车公司生产,总利润达到1 25单位。即使两家都生产,空中客车在减去亏损后,仍有20单位的盈利。而波音公司没有补贴,其利润与亏损没有变化。

表2 欧洲政府进行补贴后的利润∕亏损

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空中客车公司只要生产,就能获利,而不管波音公司生产与否。而波音公司只剩下两种可能,要么不生产,让空中客车公司生产,要么两家都生产而承担5单位的亏损。因此,现在波音公司已无获利的可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事实上,政府补贴使我们假设的波音公司先行动可能获得的优势不复存在,而空中客车公司却获得进入市场的优势。

从假设的例子可以看出,政府的保护政策可以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优势并使整个国家受益。新贸易保护主义常常以此来说明保护政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战略性贸易理论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批评者认为这种政策的实际运用所需要的信息要比可能得

到的信息更多。这种政策可能引起外国的报复。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会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假如波音公司在技术上比空中客车略高一筹,如果两家都生产,空中客车亏损20单位,而波音则盈利5单位。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波音公司面对空中客车的竞争,仍然会进行生产,而空中客车的最好选择则是不生产,结局就是表3右上方的情况。

表3 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另一种情况下的利润∕亏损

如果欧洲政府没有获得这一信息,仍然根据表1的情况,向空中客车公司提供25单位的补贴,企图将波音公司挤出市场。但波音公司不会退出市场,而空中客车公司虽然得到了25单位的补贴,却只得到5单位的利润。表4左上方反映了这一结局。这时,空中客车公司得到的利润小于补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补贴,不能起到阻止波音公司进行生产的作用。

表4 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不同情况下的利润∕亏损

此外,补贴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手段,它会引起外国的报复。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以牺牲别国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政策,是以邻为壑的政策。这一政策往往招致别国的报复,引起贸易战,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损害。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简评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新理论在国际贸易政策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战略性贸易理论论证了一国可以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实行贸易干预政策,促进本国战略性工业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该理论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摆脱了纯粹自由主义的阴影,为一国政府发展本国经济与对外贸易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战略性贸易理论广泛借鉴和运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突破。

贸易保护理论发展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重商主义阶段、幼稚工业保护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战略性政策阶段和新保护主义阶段。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从贵金属或财富积累的角度,汉密尔顿、李斯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梅纳德·凯恩斯从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都对一国保护贸易作出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新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从公平贸易的角度对一国保护贸易进行了解释。 一、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它是历史上第一种比较有系统的经济思想。这种思想的要点是,相信货币的重要,把贵金属看作财富的标志,因为金银(特别是黄金)可以交换各物,为人所普遍接受与重视。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拥有金银越多,这个国家便越富,因而千方百计要求获致金银,所以重商主义亦称“重金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本土或殖民地如果没有金银矿可开采,就得循其他途径获致金银,这主要是靠对外贸易,因为国内贸易无法使国外金银流入,只有从事对外贸易,争取贸易的有利差额,国外金银才能源源而来。而要维持贸易出超,就得奖励输出限制输入,前者采发给出口补助金的办法,后者采提高关税的办法(夏炎德1991,p198)。重商主义的发展有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早期的“货币差额论”;二是晚期的“贸易差额论”。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它们都强调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一国可以从对外贸易差额中获得货币财富,而且对于国内的保护政策也一直没有改变。 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我们常论及的传统贸易保护的理论和政策主要指幼稚工业保护论,它的思想至今还被很多国家所沿用。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的,后来由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汉密尔顿明确提出了征收保护关税的重要性,目的是保护本国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在汉密尔顿看来,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使特定的生产部门发展起来,还会产生连带效应,使相关部门也得到发展,从而给一个国家带来生产力,或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保护不仅是有产业选择的,

贸易保护理论

第六讲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始于重商主义,经过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理论是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本章将系统介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发展,为全面分析贸易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框架。 第一节贸易保护理论的演进 一、重商主义 1 5~1 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即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惟一形态。根据对待金银的态度和获取金银的手段不同,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德和法国的孟克列钦。他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获得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人本国,并将其储藏起来,不再投入到对外贸易。同时,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在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上,大多奉行出口垄断、进口高关税和外汇管制等举措。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贸易差额论,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批评了早期的重商主义禁止货币流出,将货币储藏起来的不明智做法,主张将货币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中,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保持贸易顺差,才可能增加货币并使国家富足。但一国追求贸易顺差的办法应是保持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而不必使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为了实现对外贸易顺差,托马斯·孟提出发展英国工场手工业、航运业、殖民扩张以及保护贸易等政策主张。并同时增加了以优惠条件鼓励工业原料进口、以退还税款方式鼓励商品输出以及对出口生产厂商发放奖金或补助等辅助性措施。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8世纪后期~1 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欧各国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业水平最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丰裕而廉价的原料,需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极力倡导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当时工业处于落后地位的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学家竭力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当时贸易保护理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一、前言 由于长久以来未阅读经济类文献,经济学水平大为下降,所以无法进行basic economic principles的教学。又鉴于贸易类对于模联会更加实用,所以今天我计划讲一些关于贸易的东西。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场经常会碰到的一个话题。今天会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为这两个贸易主张都提供经济理论支持,帮助站在不同国家立场的代表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欢迎打断。 二、贸易的本质 在了解贸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分工 有谁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吗?亚当斯密作为着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国富论》中讲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 这个生产大头钉的故事,应该有人听说过。在这里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为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市场的本质就是分工与贸易。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劳动分工为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从理论上来讲,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的确适用于国际贸易。这实际上在当时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是一个相当具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这样的基础原理下,当今世界的自由贸易,世界贸易,全球化才得以形成。 但实际上,国际贸易绝非亚当斯密的理论如此简单,理想化。 三、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由贸易的优点 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先介绍两个名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即指一个国家生产1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弥补了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缺陷。比较优势即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相对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不难理解,我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比较优势,解决三个问题: 1、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劳动生产率比率较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3、比较优势如何使得生产效益最大化 由于个人表述能力欠缺,这里引用教科书中的文字。教科书解释较为清楚。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对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最初几年,关税同盟的政策是相当温和的。以棉花和毛纱为例,税率仅从6%上升到8%。到40年代初,“面对英国占压倒优势的工业力量,为了使德国日益兴起的工业获得发展,有理由认为加强保护是必要的。”因此,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发表以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学说“立刻为关税同盟工业圈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843年棉纱进口税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提高33% ,金属、皮革制成品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对机器和工业原料却尽量地减免关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它(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其政策措施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 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5 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 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在一个时期单独采用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一种方式,而是两者结合使用。1980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大约1/8就属于保护范围,而到了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4。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为什么重新重视起进口限制?这依然发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与重商主义不同,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汉森、萨缪尔森指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应,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凯恩斯理论给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一、自由贸易理论 1、自由贸易理论的定义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 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 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 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 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2、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1、前提假设 (1)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 由流动; (4)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不变; (6)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 动; (7)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2、主要内容 144/(3+6)=16;144/(12+4)=9 144/3=48;144/4=36

(1)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是同种产品在各国之间存在价格差; (2)开放条件下,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国际贸易的方向是一国出口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进口其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产品; (3)国际交换以开放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为基础,其确定的原则是国际比价要处于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内价格之间; (4)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封闭条件下更便宜,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下的价格贵 3.绝对利益论的特点和局限性 (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3)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上述分析就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4、穆勒对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的解释 首先,他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实际贸易条件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两种 商品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问,超出上限或下限,国际贸易不会发 生。其次他得出结论,实际的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 相对需求强度。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 际的贸易条件对本国就有利。反之,如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本国国内这两种 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外国就有利。 5、H—O Model 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或因其中一种遇到较小阻力而趋于均等化。 贸易保护主义 1、重商主义 2、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财富的产生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

贸易保护理论

第10章贸易保护的理论 一、选择题 1.“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这句话出自()。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弗里德斯希·李斯特 D.保罗·克鲁格曼 2.世界贸易组织将()作为允许发展中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的依据。 A.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B.重商主义 C.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D.贸易乘数理论 3.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本质的区别是()。 A.是否存在国家干预 B.是否存在规模经济 C.产品是否存在多样化 D.是否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又促进出口 4.(),战略性贸易政策效果越好。 A.产业准人程度越高 B.政府信息越完全 C.道德风险越大 D.市场竞争性越强 5.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判断当时美国和德国处于()阶段。 A.畜牧阶段 B.农业阶段 C.农工业阶段 D.农工商业阶段 6.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的措施是()。 A.关税 B.配额 C.进口许可证 D.产品技术标准 7.Brander-Spencer模型中,在对方企业不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一国政府对其企业的生产补贴会导致()。 A.被补贴企业利润提高 B.未实行补贴国家福利改善 C.未实行补贴国家企业产出减少 D.未实行补贴国家利润上升 8.强调贸易保护对促进就业积极作用的是()。 A.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贸易乘数理论 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9.强调贸易保护有助于缓解货币供给不足的是()。 A.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贸易乘数理论 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0.强调贸易保护有助于创造“财富生产力”的理论是()。 A.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贸易乘数理论 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1.强调贸易保护有助于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是()。 A.重商主义 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贸易乘数理论 D.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 12.强调将要素察赋比率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作为幼稚产业判断标准的是()。 A.总体经济发展标准 B.产业基准标准 C.外部经济标准 D.潜在竞争力标准

贸易保护的依据

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 既然自由贸易对各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还要限制贸易呢?历史上为贸易保护所作的辩护从未停止过,不过绝大多数的辩护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并不能为贸易保护提供充足的理由,但也有少数的关于贸易保护的论据(argument)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认同。本章着重介绍一些主要的贸易保护论据。从政策目标看,贸易保护主义观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认为在某些情形下,保护可提高本国现在或未来的福利,如最佳关税论、幼稚产业论等;另一类则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出发,把贸易政策的制定解释成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结果。通常这类观点称为贸易政策或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最佳关税论 前一章已明确提出,在大国情形下,关税可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这意味着关税有可能改善本国的福利水平,即实施贸易保护可获得超过自由贸易下的利益,这一点正是最佳关税论(The optimum tariff)的核心思想。 一、供求弹性与关税承担 在大国情形下,关税负担是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的,双方承担的程度取决于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和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 所谓需求有弹性是指,当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变化的程度(百分率)超过该产品价格本身的变化程度。同样,供给有弹性是指,当商品价格变化后,供给量变化的程度超过其价格变化的程度。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某种产品的出口供给弹性,决定于将该产品出口到征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当出口国厂商对进口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时,该厂商对进口国的产品供给弹性就较小,反之厂商对该产品的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则比较明确,进口产品在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决定于三个因素,即消费者对该产品本身的需求弹性;对来自国外出口商产品的依赖程度以及外国出口商产品所面临的替代品的多寡。 当一国政府要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国外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承担关税与否以及承担关税的程度,决定于被征税厂商商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一般而言,如果征税商品的供给弹性很小,就意味着外国出口商要承担更多的关税,因为出口商对进口国市场依赖程度较大,如果出口商将税赋额全部加到价格上去,由国内消费者承担关税,那么出口商在进 108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简述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简述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竞争的强大压力以及美国汉密尔顿最先提出的保护贸易理论和早期重商主义理论。李期特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以“生产力论”和“国家经济学说”为基础,充分论证了保护贸易的必要性、阶段性和具体措施,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的进步意义,深刻影响了德国经济生活和经济理论的发展。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 ist,1789-1846)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早期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其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一直影响到俾斯麦时代”, 一浅略分析,相信对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 李斯特生活的时代,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正达到发展的顶峰,成为最流行的经济学派,在欧洲大陆拥有众多的追随者。李斯特敢于独辟蹊径,提出与流行学派自由贸易理论完全不同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中既有现实的影响,又有理论上的渊源。 首先,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从自己祖国的实际需要,特别是1815年后德意志工场手工业的艰难处境出发” 维也纳会议后,德国没有迎来人们期盼已久的国家统一,它仍然只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国家存在着。新建的德意志联邦,“实际上是中欧地区中世纪封建传统的最后表现形式”,③它由38个主权邦组成,保持各邦的独立性和不可侵犯性,联邦议会“对成员国几乎没有任何行政权威”。另一方面,在经过了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拿破仑战争的洗礼,特别是“大陆封锁政策”的保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萨克森和西里西亚地区出现了发达的棉、麻纺织业,莱茵地区的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800到1820年,德国工业总产值从6000万英镑增至8500万镑。⑤但是“大陆封锁政策”结束,特别是 1815年和平时期以后,英国商品大规模地涌入欧洲大陆。法、俄等国严格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把关税当作“民族的围墙和砥柱”。只有德国缺乏统一的国家对工业的保护,缺乏统一御外的关税,在国际商战中处境恶劣, “大多数工厂或濒于萎缩,或苟延残喘,集市与市场都被外国产品所淹没,大部分商人已无所事事。”在这种形势下,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 李斯特是德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一面积极投身于促进德国工商业发展的实践活动,一面致力于创立一套符合德国国情和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贸易经济理论。1819年,他组织建立了“德国工商业者协会”,“其目的在于取消德意志各邦在各自为政情况下设立的关税,同时在于争取成立一个德意志全国统一的商业与海关制度。” 在他起草的给法兰克福议会的请愿书中,提出了国内商业自由和对邻国实行建立在报复原则基础上的全德关税制度的要求。这是他第一次从整个德国的角度表述贸易保护主义的观点。 其次,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还深受美国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影响。 1825年,李斯特因抨击财政,被迫流亡美国。在这里,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关于保护贸易的一般观点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汉密尔顿在给美国国会的《制造业报告》(1791)中,“强调国家在制造业方面自给自足的必要性和一个相当大的非农业消费阶层对于一个稳定而繁荣的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应利用奖金和津贴制度以及保护关税来鼓励国内制造的增长,使之能够扩大经营规模,获得与外国竞争者相当的规模节约。通过这种方式,使“幼稚工业”很快成熟起来,逐渐把生产成本降低到至少和外国制造者同等的水平。李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汉密尔顿的这些观点,他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对汉密尔顿保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美国经济生活的实际同样给李斯特以强烈的震撼,加强了他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李斯特流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资料-超贸易保护理论

2.1超贸易保护理论 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一、理论内容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垄断资本已远远不满足在国内市场上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经济扩张。20世纪3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深深陷入危机和萧条的年代,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与萧条及其严重后果,逼迫惊慌万状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再次求助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的信条受到批判,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风行起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各国严重的失业现象的问题上,也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并不能完美地自我调节、自由放任地带来经济复兴与繁荣,并于1936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阵营

中分离出来,他认为,占传统地位的古典学派的各项假设,只适用于某种特殊的情况(即充分就业的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的情况,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他在批判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同时,对重商主义给予肯定、合理的评价,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新重商主义”。他将重商主义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分歧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商主义的思想从未假定过有什么自行调节趋势,重商主义者关注于整个经济体制的设计和管理以及这一体制如何保障经济体系全部资源的最佳利用;其次,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学说具有科学成分。传统贸易理论忽略了国际贸易自动平衡过程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尤其对于一国收入和就业水平可能引起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重商主义主张追求贸易顺差就是其最高智慧的结晶。贸易顺差带来贵金属、增加顺差国货币供应量,从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长,促进国民收入增长。此外,对于国家来说,增加国外投资的唯一的和直接的办法就是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故在当时,政府当局关切贸易顺差实在是一箭双雕,而且也只有这个办法。当时当局既不能直接控制利率,又不能直接操纵国内投资之其他引诱,则增加顺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国外投资之唯一直接办法;同时,若贸易为顺差,则贵金属内流,故又是政府可以减低国内利率、增加国内投资动机之唯一间接办法。”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大卫·休谟也曾说过:“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就国内幸福而言,货币之多少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官员们制订的明智政策就表现在尽量保持,可能的话并增加货币供给量,因为通过这个途径,国民经济可以保持旺盛的活力,劳动力储备也能相应增加,而这两项标志了国家所有实力和财富。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减少时,它实际上处于比别国更弱、更惨的状态,尽管别国可能并未拥有更多的货币但其货币却在增加之中,……在货币减少的国家里,工人们未能从工厂主和商人们那里得到相同的就业机会。”因此,围绕着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国内各种生产资料在总量上合理配合和充分利用、国家总体实力的增长这些论题,凯恩斯把他以前的经济学家分成两类:一类是认为宏观经济体系是自行调节的。他们相信,如果经济体制不受外界环境干扰或者外界环境变化比较平缓,不发生什么意外事故,那么经济体系就有实现自行调节的内在趋势,这一趋势可以使宏观经济自动保持稳定,可以使社会各种生产资源在总量上调整到合理配合和充分利用。如果有外来因素对经济体系加以冲击,经济体系也可以非常顺利迅速调节到最大或最佳水平。自行调节过程及其运转框架普遍能发挥作用,有时可以说是接近于充分发挥作用;另一类是认为宏观经济体系并没有明显的自行调节功能,或者说自行调节过程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根本不曾起过作用。在实践中自行调节可能在局部有些影响,但在经济整体上不可能发挥作用。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保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干预。他自己就属于后者,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奖出限入,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 ①[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91页。

保护贸易理论

2011-9-6 10-12am, 一教A601 班级:商英09-1,2 第二节贸易保护理论 重点: 难点: 概述 一.重商主义 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是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15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到了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重商主义也逐渐开始崩溃。 从时间上看,重商主义可以说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步。同一时期产生两种社会思想──人文主义和重商主义,其中有其深刻的根源,即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这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重商主义的产生和更深层次的背景,则是在追求商业资本增加、追求货币积累这股强大潮流冲击下,所引起的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旧式贵族变成了真正的商人,它正反映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变化。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 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考试试卷12页

《国际贸易》(第1单元-第13单元)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中国生产手表需要8个工作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工作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要9和10个工作日,根据比较成本学说()。 A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B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 印度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D 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 2.假设英国生产每单位酒需要劳动人数比美国少40人,生产每单位呢绒比美国少10人,则下列错误的是()。 A 英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 英国在呢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 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 美国在呢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分工是()。 A 替代型国际分工 B 混合型国际分工 C 水平型国际分工 D 垂直型国际分工 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指出,()。 A 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 即使一个国家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 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获利更多 D 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5.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主要政策主张是()。 A 禁止货币出口 B 禁止贵重金属外流 C 奖出限入,包装贸易出超 D 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 6.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指()。 A 世界出口总额 B 世界进口总额 C 一国进出口总额 D 国际贸易量 7.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可以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流量,是因为()。 A 它以商品计量单位表示 B 它以货币金额表示 C 它只计算有形贸易 D 它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 8.假定A国生产X和Y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为100和120单位劳动,B国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90和80单位劳动,则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B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产X产品 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 D A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B国不生产 9.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在它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也越大。 A 初级产品 B 工业制成品 C 工业原料 D 都不是 10.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3.5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3.7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7000亿美元,当年国际贸易总额为()万亿美元。 A 7.9 B 3.5 C 7.2 D 3.7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的研究 一.理论归纳 (一)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1汉密尔顿的制造业保护论 主要观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很难保持其独立地位,美国工业起步晚,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其产品根本无法同英、法等国家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因此,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帮助新建立起来的工业生存发展和壮大。 政策主张: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贷,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为紧缺的原料;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为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察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 2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基本观点: (1)提出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尽管有其长处,但却只是适合英国的情况,或者说只是从全世界共同发展出发的,而没有考虑到各国情况不同、利益各异,这不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国的理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英国已进入农工商业时期,它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否认保护贸易政策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于德国,由于它还处在农工业时期,所以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2)提倡生产力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力量来源于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际贸易)第五章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国际贸易)第五章贸易保 护主义理论

第五章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保护主义”(tradeprotectionism)壹词,于国际贸易中是个很古老的话题,各国于对外贸易中采取种种保护措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目前国际上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却有许多和过去不同的特点。全面了解这些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正确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和此同时,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中国企业怎么办,是壹个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于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于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且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于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俩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壹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壹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壹个重要工具。 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较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国家则多提倡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用来作对付危机的临时措施。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 从历史到现实,各国政府均于不同程度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国际贸易政府干预政策。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俩种对立性政策相互交织,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领域的现实图景。 第壹节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对我国外贸经济的挑战当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总的特点是:①主要保护手段由关税转到非关税措施。壹系列的国际贸易和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壹半之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②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对工业品限制减少和降低,但对农产

国际贸易与理论试题8

C 穆勒、 D 赫克歇尔俄林Array 2、关贸总协定最长的一次谈判1986~1993年12月15日在日内瓦举行,称为( C ) A “多哈回合”谈判 B “香港回合”谈判 C “乌拉圭回合”谈判 D “日内瓦回合”谈判 3、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阶段是( D ) A 自由贸易区 B 共同市场 C 关税同盟 D 完全经济一体化 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A ) A.禁止货币出口 B.保持贸易顺差 C.保护幼稚工业 D.保护成熟的垄断工业 5、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是( D ) A.规模经济论 B.技术差距论 C.人力资本说 D.偏好相似论 6、保护关税论主张以()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 A )。 A. 关税,制造 B. 非关税,制造 C. 关税,农业 D. 关税,幼稚 7、李斯特认为,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是( B ) A. 提高福利水平 B. 发展生产力 C. 增加社会财富 D. 获取交换价值 8、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 B )。 A.一般保护理论 B. 超保护贸易理论 C. 战略性贸易理论 D.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9、以下哪些内容不属于早期重商主义:( C ) A. 主张多卖少买 B. 主张国家应该严禁金银流出 C. 认为货币闲置是不会增值的 D. 代表人物有孟克列钦 10、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通常是( C )。 A.劳动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资源密集型产品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请将各题正确答案添在下列括号内: 1、() 2、() 3、() 4、() 5、() 6、() 7、() 8、() 9、()10、() (/ )学年第()学期()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试卷(8)第1 页共5页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抬头之势。考察一下贸易保护理论发展演变的过程会发现,不论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还是21世纪,贸易保护主义与现代国际贸易如影随形,贸易保护理论在不断演变,贸易保护行为也是花样翻新。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差额论;幼稚工业保护;贸易乘数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很多国家为了挽救经济危局,纷纷使出贸易保护的大棒,一时间反倾销诉讼接连不断,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抬头之势。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对外贸易逆差国,自然首当其冲地受到贸易保护的侵扰。一年来中美不断爆发贸易摩擦,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9年7月,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电热毯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2009年8月3日,美国商务部对我国输美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征收0~264.98%的反补贴税和154.72%~386.28%的反倾销税;2009年9月9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反补贴调查案初裁裁定中国涉案企业10.9%~30.6%不等的补贴幅度;2010年3月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版纸和磷酸盐等产品征收初步反补贴关税。 贸易保护主义由来已久,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伴随着因贸易保护而引起的贸易摩擦。 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演进的历史过程看,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四个阶段。 1 重商主义阶段贸易保护理论 重商主义盛行于15—18世纪的欧洲。欧洲的封建专制者将金银数量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强盛与否的标志。增加金银的数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国际间的贸易。重商主义的发展有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早期的“货币差额论”;二是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货币差额论”的实质就是重金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夫(W.Staffor,1554—1612)。“货币差额论”认为金银作为财富的代表应该藏之国内,禁止进口国外的贵重物品,以防止金银流出导致财富减少。同时又要尽力地扩大出口,以赚取他国的金银。“货币差额论”仅仅关注货币流动而没有关注货币流动和商品流动的关系。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较“货币差额论”更进一步,它认为一国可以用货币去购买他国的商品,但是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必须

保护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保护贸易理论的内容,熟悉其建立者的简介。通过举例,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掌握保护贸易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重点: 保护贸易理论的内容。 难点: 保护贸易理论的优点局限性。 讲授

一、幼稚工业保护论 1.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产生 李斯特 2.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发展阶段论 (2)提倡生产力论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1.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产生凯恩斯 2.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3.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简评 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理论对于认清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背练习册相关题目。

第一课时 [复习回顾]: 1 我国对外贸易的地位。 2、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 3、我国进出口商品战略。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回顾、总结。 [讲授新课] 一、幼稚工业保护论 1.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产生 李斯特(1789-1846)是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者,保护贸易的倡导人。其主要代表著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该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2.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建立在三大理论基础上:国家经济学、社会经济发展五个阶段论及生产力理论。其中生产力理论是核心。建立在这三大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 (1)提出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 (2)提倡生产力论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