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该病常在患有慢性哮喘或囊性纤维化(CF)患者的基础上发生。ABPA是1952年由英国学者Hinson等首先在哮喘患者中发现的。1968年由Patterson等报告了美国首例ABPA。过去认为ABPA是一种少见病,近年来由于血清学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进展,ABPA的诊断率明显提高。Agarwal等最近报告在印度北部确诊的ABPA 126例。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化的诊断试验,关于ABPA的发病率文献报道各异,在慢性持续性哮喘患者中发病率为1~2%,囊性纤维化患者中为2~15%。一些学者认为可将ABPA看作是哮喘的并发症。

一、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ABP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健康人由于有支气管粘膜-上皮屏障功能、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后即被清除,不会引起ABPA。仅特异体质者吸入曲霉孢子后才会导致ABPA。ABPA的发生也与宿主的基因表型有关。遗传学研究发现HLA-DR2和HLA-DR5基因型与易感者之间有密切关系。曲霉孢子吸入后黏附在气道上皮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发育生长成为菌丝。在此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和其它毒性物质,破坏气道上皮并激活上皮细胞。激活的上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炎症前细胞因子和细胞趋化因子启动炎症反应,同时被蛋白水解酶破坏的上皮层增强了对曲霉抗原和其它变应原转运和递呈,进而诱导Th2型免疫反应,产生IL-4、IL-5、IL-13,其中IL-4和IL-13诱导B细胞产生IgE并激活肥大细胞,IL-5使嗜酸细胞脱颗粒。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壁和周围组织的损害,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痰。此外抗原持续存在气道诱发了局部炎症,形成黏液栓,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分泌多种致纤维化因子以及特异性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重构,最终致肺纤维化。

二、病理学特征

ABPA的病理改变早期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但不发生组织侵袭。以后出现黏液嵌塞、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和嗜酸细胞性肺炎,进一步发展为慢性细支气管炎和非干酪性支气管肉芽肿,晚期则出现广泛肺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ABPA以儿童与青年人多发,患者常有哮喘或其他过敏性疾病史,儿童期间容易发病,糖皮质激素依赖的哮喘患者也易发生。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本病临床最常见症状为喘息,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咳白色或粘液泡沫痰,可有金棕色或墨绿色胶胨样痰栓,部分患者出现咳血。慢性期除有肺纤维化导致的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和紫绀等症状外,还可出现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症状。体检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病程长的有肺气肿征象、杵状指(趾)

和持续发绀等表现。

2、影像学改变急性期的肺浸润可呈一过性、持续性,以肺上叶为多见。一过性改变主要为肺浸润、粘液填塞、或病变气道内的分泌物所致,表现为牙膏征、双轨征和手套征。慢性期可表现为永久性改变,包括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常为近端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远端支气管可正常,这种特征性的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对诊断ABPA有重要意义。后期改变可有空腔形成、局限性肺气肿、上叶肺不张以及肺纤维化等表现。

3、肺功能改变急性期肺功能表现为可逆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慢性期则表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降低。

4、实验室检查ABPA患者痰液检查涂片可发现曲霉菌菌丝,培养曲霉菌生长。但是大部分ABPA患者痰培养曲霉菌呈阴性。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血清总IgE 水平升高>1000ng/mL。血清抗烟曲霉沉淀抗体90%以上患者可呈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抗烟曲霉IgE、IgG抗体增高2倍以上有临床意义,可视为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

四、诊断标准Greenberger和Patternson界定的ABPA诊断标准为:1、支气管哮喘;2、存在或以前曾有肺部浸润;3、中心性支气管扩张;4、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1000/mm3);5、烟曲霉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阴性;

6、烟曲霉变应原沉淀抗体阳性;

7、血清抗曲霉特异性IgE、IgG抗体增高;

8、血清总IgE浓度增高(>1000ng/ml)。上述第6、7、8条指标阳性则可定为ABPA的血清学诊断。烟曲霉皮试阳性是诊断ABPA的必要条件。若皮试阴性,则可以排除ABPA。皮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组胺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皮肤点刺试验敏感性稍差但安全性好。先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若阴性再进行皮内试验,仍然阴性者则可排除ABPA。皮试阳性则应进一步作血清学检查。诊断未明的可疑患者6~12月后或症状发作时再次进行血清学检测。诊断尚有疑问时不必急于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支气管扩张将ABPA分为两个亚型:即有支气管扩张的ABPA(ABPA-CB)和无中心性支气管扩张的ABPA,称为ABPA一血清阳性型(ABPA-S)。五、临床分期为了指导ABPA的治疗,将ABPA的临床病程分为5期,但每个病例的分期可能并不十分清晰,也并非所有患者都要经过5期的临床病程。第I期(急性期):主要特点为哮喘发作症状,IgE水平显著升高,嗜酸性细胞增多,肺部浸润影,血清IgE—Af和IgG—Af阳性。个别病例可无哮喘。此期诊断的病例极少。第II期(缓解期):哮喘症状靠支气管扩张剂及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控制。血清IgE水平降低但未恢复正常,无嗜酸性细胞增多,X线胸片正常,血清IgE—Af和IgG-Af无明显升高或轻度升高。患者以往若未得到诊断,此期发现仍较困难。第Ⅲ期(加重期):只有以往确诊的患者通过检查才可能明确。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发作症状,部分患者复发是无症状的,仅出现血清总IgE的升高2倍以上或肺部出现新的浸润影,因此该期需密切监测。第Ⅳ期(激素依赖的哮喘期):表现为激素依赖型哮喘,哮喘症状必须靠口服糖皮质激素才能控制,激素减量时哮喘加重,即使哮喘缓解也难以停药。血清IgE水平升高或正常。通常X线没有肺部浸润影,但少数患者胸片表现多样性,可伴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绝大部分病例

在此期得到诊断。第V期(肺间质纤维化期):临床表现为肺纤维化的症状,可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衰竭,可见杵状指。患者血清学检查可有或缺乏活动期的表现。常现不可逆性的肺损害,预后较差。六、与真菌致敏的严重哮喘区别真菌孢子作为变应原吸入后可使哮喘发作,或导致慢性持续性哮喘,真菌包括链格孢菌、曲霉菌、枝孢菌和青霉菌等。许多作者将此称为真菌致敏的严重哮喘(severe asthma with fungal sensitisation,SAFS)。SAFS与ABPA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有些相似之处,但又有许多不同,Denning等将两者的临床特征总结为表1。关于SAFS与ABPA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包括基因表型等还需作深入研究。七、治疗1、糖皮质激素目前仍认为口服糖皮质激素是ABPA 的基本治疗药物。治疗目标是抑制炎症反应和机体对曲霉菌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在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降低血清IgE水平,清除肺部浸润阴影,防止病情加重。但单纯IgE升高而全身情况良好者可不必采用激素治疗。有肺浸润的I和III期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有效,常在1~2个月后肺浸润完全消失,呼吸道症状缓解。6周后血清总IgE可下降至少35%。但多数患者血清总IgE是很难恢复到正常的。ABPA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分期,对于急性期(I期)患者,泼尼松0.5mg /kg·d持续4~6周至肺浸润影吸收、哮喘症状控制、血清总IgE降低,疾病进入缓解期,然后糖皮质激素改为隔日疗法,并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对于缓解期(II期)患者,患者可稳定数月至数年,但会有发作,表现为血清总IgE升高、临床症状复发、X线出现肺浸润影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加,此时需要短程糖皮质激素疗法。对于Ⅳ期患者,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哮喘,通常应用较低的糖皮质激素剂量的隔日疗法。对于第V期患者,则不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与对症疗法。目前,激素治疗方案尚不统一,Greenberger等提出的方案为:开始用泼尼松0.5mg/kg,每日1次,共2周;继以0.5mg/kg/d,隔日1次,共6~8周,然后试行减量,一般为每2周减5~l0 mg,直至停药。需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不能长期大量应用,通常应用二个月后开始减量至最低维持量,甚至停用。如患者持续六个月未再出现ABPA发作,说明患者已进入缓解期。而患者因哮喘需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则表明患者进入Ⅳ期。2、抗真菌药物气道内曲霉菌的持续存在与ABP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使用抗曲霉菌的药物治疗可以清除或者减少支气管内定植的曲霉菌,减轻免疫反应,缓解哮喘症状,并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伊曲康唑可以抑制皮质激素在肝脏的代谢,增加激素的作用。Salez等报道,采用伊曲康唑治疗l4例ABPA,单用激素治疗,ABPA加重平均为2.4±0.2次/年,4例加重≥3次/年。联合伊曲康唑口服200mg,每日1次,共一年,临床症状显著改善,ABPA加重降至0.9±0.4次/年(P<0.01)。平均口服激素剂量从22.0±3.3mg/d减少至6.5±2.3mg/d,伊曲康唑结束治疗时停止口服激素7例。伊曲康唑治疗期间肺功能显著改善,FEV1从1433±185ml增加至1785±246ml(P<0.01);血液嗜酸性细胞、血清抗烟曲霉沉淀素抗体显著降低,但特异性IgE水平无明显改变。Salez认为伊曲康唑能有效地预防并控制ABPA急性加重,减少或停用口服激素。但伊曲康唑治疗ABPA的疗程及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Wark等对29例稳定期ABPA患者用伊曲康唑与安慰

剂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15例,用伊曲康唑400mg/日,对照组14例,连续16周。治疗结果,治疗组每周痰液嗜酸性细胞减少35%,对照组无减少(P<0.1);治疗组痰液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每周减少42%,对照组减少23%(P<0.1);治疗组血清IgE 降低(310 IU/ml),对照组增加(18 IU/ml);治疗组烟曲霉特异性IgG降低(15.4 IU/ml),对照组增加(3.7 IU/ml,P=0.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加重明显减少,P=0.03。结果表明伊曲康唑作为ABPA的辅助治疗是有效的。Stevents等报告了55例皮质激素依赖的ABPA患者用口服伊曲康唑和安慰剂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分为二期,第一期为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伊曲康唑组使用200mg,每日2次,共16周。第二期为开放期,两组患者均用伊曲康唑治疗,每日200mg,共16周。研究中界定的改善标准为:皮质激素减少50%或以上;血清总IgE降低25%以上;加上至少以下一项指标:运动耐量至少增加25%以上;5项肺功能指标至少有1例改善25%;肺部浸润影吸收,不出现新的肺部浸润影。结果表明第一期治疗后伊曲康唑组和安慰剂组的改善率分别为46%(13/28)和19%(3/27),P=0.04,两组有显著差异,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开放期治疗后,在双盲期没有得到改善的33例中有12例(36%)改善,在双盲期治疗得到改善的患者中无1例复发。本研究结果表明激素依赖的ABPA患者加用伊曲康唑治疗后可以减少气道内曲霉菌定植,改善病情,而没有增加药物毒性。近年来三唑类抗真菌新药伏立康唑的上市,为治疗ABPA带来了一种新的抗真菌药物治疗选择。伏立康唑口服后生物利用度较伊曲康唑更高,可达到95%。目前伏立康唑主要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用于ABPA的临床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有关伏立康唑的疗效、安全性等还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八、随访经过积极的治疗后,若病情好转应继续长期随访。X线胸片检查肺浸润阴影吸收后每4个月1次进行随访,共2年,以后每6个月1次共2年。此后若无急性加重,每年检查1次。每月测定IgE,其浓度应在治疗后l~2个月开始降低,6个月后渐趋平稳。IgE水平升高2~3倍常为疾病复发的前兆,应立刻进行X线胸片检查。若胸片发现肺浸润影应给予激素治疗。若未出现阴影则可继续观察。2年无复发者,IgE测定可改为每2个月1次。肺功能测定每年1次。不少患者可能发生激素依赖型哮喘而需要长期口服激素治疗。此外,ABPA在长期缓解后仍有可能再度复发。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以哮喘、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细胞增多和全身性血管炎为特征的少见疾病。本病由病理学家Churg和Strauss于1951年首先报道,因此又称之为Churg-Strauss综合征。最初他们观察到13例哮喘患者在临床上均有发热、嗜酸性细胞增多和血管异常,结果仅2例存活,11例死亡。这些病例都具有以下三项主要的组织学改变:1. 坏死性血管炎;2. 嗜酸性细胞组织浸润;

3. 血管外肉芽肿。一、流行病学自Churg和Strauss的论文发表后,又有一些临床病例报道相继发表,但病例数较少。至1988年世界文献报道本病仅142例。九十年代后随着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发现率才逐渐增多。1995年根据一些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估计本病的发病率在英国为2.4/百万;挪威1.3/10万;德国1/百万。国内文献已见有数例报道,笔者亦曾遇见1例。本病的发病年龄7~69岁,首发症状为20~40岁之间,男性稍多。二、病因和

发病机制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以下几种学说。60%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病人可检测到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其主要是抗髓过氧化物酶(MPO)。MPO-ANCAs是如何参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病的机制,以及其滴度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尚不明确。MPO-ANCAs 也可在以下一些疾病中检测到:特发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和显微镜下多动脉炎。有人提出抗MPO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亚型IgG1和IgG3可能与中性粒细胞MPO Fc受体交联,导致中性粒细胞活化并损伤内皮细胞。Minami等描述了一位伴有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人,其MPO-ANCA水平明显增高,在应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MPO-ANCA水平也随之降低。Schmitt 等研究了16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病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的血清学标记物。活动期病人的ECP、sIL-2R和可溶性血栓调节素相对于恢复期均明显增高。可溶性血栓调节素是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标记,与sIL-2R紧密相关,缓释期sIL-2R增高(>1000U/ml)则与疾病复发有关。同样Shiota等描述了一位病人的血清IL-5水平与其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活动相关。应用强的松治疗后嗜酸性细胞计数下降,临床症状改善,IL-5水平恢复正常。因而提出IL-5可能作为催化剂参与了嗜酸性细胞的感染、迁移、浸润和脱颗粒。也有人提出免疫病理学机制。Gullevin等研究了96名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病人,脱敏(47%)、中断治疗(27%)及疫苗接种(13%)是血管炎的三个主要的触发因素。因此,建议不稳定和严重哮喘病人在接种和脱敏治疗时应严格注意。也有报道吸入抗原在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Gullevin等描述了一位病人,其三次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作均与鸽子接触有关,且其肺活检标本显示放线菌。另一报道,30%病人在变态反应低敏期后出现血管炎。Lanham等指出Ⅲ型超敏反应触发哮喘引起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后者不仅触发支气管受体而且可全身播散,导致血管炎的发生。尽管IgE增高非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特有,但其明显与血管炎相关。在实验动物模型中,IgE介导的血管活性胺释放加重了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对于药物诱导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缺乏统一的认识。个别报道记载了其与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卡因、大环内酯类等药物的关系。也有报道肉芽肿性脉管炎和坏死性血管炎在应用别嘌呤醇、双克、卡马西平、苯妥因和奎宁时出现。应用白三烯拮抗剂能否诱发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尚存在争议。在扎鲁司特(zafirlukast)1996年批准上市后,一些文献报道该药可诱导哮喘病人发生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Zafirlukast、montelukast、pranlukast通过受体拮抗作用阻断白三烯的效应。而zileiuton是通过抑制5-脂氧化酶阻止白三烯的生物合成。Wechsler等描述了8名激素依赖性哮喘病人,均在糖皮质激素减量并首次应用zafirlukast 3天到3月时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所有病人均在复用激素并停用zafirlukast后好转。一种解释是对zafirlukast的变态反应导致了血管炎症反应。然而,在一个6200名哮喘病人参加的临床试验中,并无这种并发症报道。有关在激素停药或减量过程中应用白三烯拮抗剂时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作的一些病例报道支持白三烯拮抗剂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能存在因果关系。Katz等报道了一例53岁的非激素依赖性哮喘女性患者,在其应用Zafirlukast治疗两月内出现显性的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作。病人出现明显的关节痛、斑丘疹,在应用大剂量激素并终止Zafirlukast治疗48小时后嗜酸性细胞增多迅速缓解。Green等报道了两名非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在开始Zafirlukast治疗5~8月后出现典型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表现。Knoell等报道了一例47岁的非激素依赖性男性哮喘病人,在开始Zafirlukast治疗1月后出现典型的斑丘疹、鼻窦炎、关节痛和嗜酸性细胞增多。在使用大剂量激素并停止Zafirlukast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其在应用强的松治疗5个月后停用激素,但在停药后1周内再次出现嗜酸性细胞增多和肺浸润复发。另一种解释这种因果关系的理论是,激素撤药时可能未能掩盖潜在的基础嗜酸性细胞浸润异常。在伴有过敏反应性气道疾病患者,激素减量或撤药即可引发潜在的炎症过程,白三烯拮抗剂可加重这一情况。Wechscler等报道,在未使用任何白三烯拮抗剂治疗,许多病人在激素应用1年后的减量过程中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表现。Churg 报道了4名激素依赖性的哮喘病人在激素减量或中断治疗时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生,而这些病人均未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者认为,这些病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症状完全或部分被激素治疗所抑制,虽然激素治疗的初衷是控制哮喘。Bili 等也报道了7名类似病人,伴有完全或部分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表现。也有人报道在中断吸入激素治疗,而未使用白三烯拮抗剂时,哮喘病人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三、病理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理特点为嗜酸性细胞组织浸润;血管外肉芽肿和坏死性血管炎。各病理特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且分布广泛,在许多器官均可发生。尽管中动脉也有累及,典型表现为坏死性血管炎引起的小动脉节段性损害。血管壁可见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常见有纤维素样坏死。肉芽肿可发生在心、肝、肺、肾和皮下等脏器,这种坏死性肉芽肿结节的特征是以变性的胶原、嗜酸性细胞为核心,周围有呈放射状排列的巨噬细胞及巨细胞。四、临床表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根据血管炎累及的器官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可分为呼吸道、肺部表现、和肺外表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常同时主诉发热、不适、纳差和体重减轻。Guillevin等对96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表明,71%的病人有快速明显的体重减轻,57%的病人体温超过38℃达2周以上。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呼吸系统表现主要为,70%以上患者有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副鼻窦炎和哮喘的临床表现,哮喘轻重程度与血管炎活动程度无关,哮喘可先于或与血管炎同时出现。70%以上患者有肺实质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浸润性肺病变,也可表现为结节病变、产生肺梗塞和胸腔积液,胸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细胞。广泛的肺部浸润性病变也可能为弥漫性肺泡出血所致。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肺外表现,即系统性血管炎累及全身各脏器的表现。其中以神经、肌肉及皮肤受损为最常见,约占80%以上,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炎、肌痛、肌萎缩、皮肤红斑、紫癜和皮下结节等。也可以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包括惊厥、昏迷、恍惚和脑梗塞。脑梗塞是本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为脑血管炎、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心源性血栓等。在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视神经炎。国内于丽等报告4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均有神经、肌肉和皮肤受损表现。心血管系统累及主要为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机梗塞、高血压和心

力衰竭等。Lanham回顾50例已知死因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中有近一半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和/或心肌梗塞。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胃肠炎和坏死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水、血便、肝肿大,也有报道发生小肠坏死、溃疡和穿孔等。结肠炎也是本病特征之一,在临床上类似溃疡性结肠炎,活检标本可见黏膜下嗜酸性细胞浸润和坏死性肉芽肿。泌尿系统典型病变为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伴有肉芽肿性结节的坏死性血管炎。临床上可有血尿、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感觉器官的眼结膜浸润、角膜溃疡、视网膜梗塞、失明、听觉丧失等。此外在临床上还可有关节痛、贫血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五、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实验室检查表明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可达80%以上,嗜酸性细胞绝对计数>1.5x109/L。血清ECP可明显增高。血沉增快,IgE明显增高,IgA、IgG、IgM 亦可增高。约半数病人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但抗核抗体阳性者较少见。少数病人pANCA可呈阳性。在细胞因子方面IL-5、肿瘤坏死因子和IL-10可显著增高。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多发的实变影,好发于肺下叶,呈斑片状、云雾状阴影。支气管型增厚影;肺门淋巴结增大;心脏扩大等。胸部CT表现为肺下叶、胸膜下两肺斑片状毛玻璃影;叶间裂增厚影;支气管壁增厚影;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和心脏扩大等。受累组织活检标本可见嗜酸性细胞浸润、肉芽肿性血管炎和坏死性血管炎等特征性病变改变。六、诊断与鉴别诊断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高嗜酸性细胞血症和全身性血管炎的组织学改变。Lanham提出诊断本病的三个标准: 1. 支气管哮喘; 2. 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1.5 x109/L; 3. 累及两个或更多肺外器官的全身性血管炎。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基于对20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观察,制定了两套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与其他血管炎相区别的诊断方案。在第一套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传统格式的诊断方案中,描述了以下6条标准: 1. 哮喘; 2. 围嗜酸性细胞增多,白细胞分类计数>10%; 3. 多发性单神经病变; 4. 副鼻窦病变;

5. 非固定性肺浸润;

6. 活检证实血管外嗜酸性细胞增多。满足以4条或以上,即可诊断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结果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9.7%。另一套方案更为灵敏,包括需同时满足的3条标准: 1. 哮喘; 2. 周围嗜酸性细胞增多,白细胞分类计数>10%; 3. 除哮喘和药敏外的过敏史。这一方案的敏感性为95%而特异性为99.2%。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须与以下一些血管炎、肉芽肿疾病和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疾病作鉴别诊断:韦格内肉芽肿也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绝大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和肺部病变,并伴有肾小球破坏的坏死性肾小球肾炎,IgE也可增高。但胞浆型ANCA(c-ANCA)呈阳性。韦格内肉芽肿患者上呼吸道内有溃疡形成,肺内为破坏性病变,可见结节性、空腔性病变特征。临床上无变应性基础表现,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嗜酸性细胞不增多。韦格内肉芽肿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理特征不同。韦格内肉芽肿对环磷酰胺治疗反应比糖皮质激素好。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疾病,其病变广泛,可累及机体任何部位,而肺部累及相对较少。结节性多动脉炎在临床上可表现有哮喘,有时易误诊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病理特点是以累及中、小动

脉为主,血管壁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常导致血栓形成、缺血、梗塞和形成微小动脉瘤。80%患者有肾脏损害,其次为心脏和胃肠道病变,皮肤损害仅占5~15%。约71%患者HBsAg阳性,有人认为乙肝病毒抗原是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病因之一,有时结节性多动脉炎可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同时存在,则称之为重叠综合症。结节病是一种肉芽肿疾病,肉芽肿的特征是由上皮样细胞、偶见郎罕巨细胞组成的非干酪型肉芽肿。可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尽管结节病时肺部病变是主要特征,但临床上罕见有哮喘和血管炎的表现。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类似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临床上可有哮喘、肺部浸润、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和IgE增高等表现。患者咯棕褐色痰栓或支气管管型,胸片示有中心型支气管扩张。做血清沉淀抗体和曲霉菌抗原皮试等可呈阳性,痰中可找到曲霉菌。临床上不伴有全身性血管炎的表现。Loeffler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不超过4周,病人可有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偶有哮喘。胸部X线常在上肺野表现为一过性密度增高阴影,几周后迅速好转。本病亦无全身性血管炎的表现。七、治疗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治疗主要用糖皮质激素,其临床反应较好,过敏症状、嗜酸性细胞增多以及血管炎很快可得到改善,对于多脏器累及的患者,如急性肾衰、呼吸困难应静脉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g)治疗3天。对于常见的未危及生命的发作则需每日口服40~60mg 强的松,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再逐渐减量,并继续维持治疗1年左右。对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两者合用,且疗程也不应少于1年。也有报道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一般不推荐作为治疗本病的方法。在临床上可监测嗜酸性细胞计数来评价治疗效果。除了积极治疗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全身性血管炎症状以外,对本病的其他一些症状如哮喘、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亦不容忽视。八、预后大多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62~79%。Guillevin 等通过对96例患者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心肌和胃肠道严重受累与预后不良和死亡密切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蛋白尿(≥1g/d)和哮喘-血管炎发病间隔时间短与预后不良有关。无肾功能不全、胃肠道、心脏累及的病人绝大多数可长期存活。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中高衰减黏液嵌塞的临床意义:155例患者的

分析

Ritesh Agarwal, MD, DM; Dheeraj Gupta, MD, DM, FCCP; Ashutosh N. Aggarwal, MD, DM, FCCP; Akshay K. Saxena, MD; Arunaloke Chakrabarti, MD; and Surinder K. Jindal, MD, FCCP 背景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 是一种临床影像学表现多样化的疾病。高衰减黏液(HAM) 是ABPA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然而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目的描述有HAM影像学表现的ABPA患者的预后,并将其与无HAM影像学表现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

方法 4 y间对连续就诊于本机构胸科门诊的所有哮喘患者进行曲霉菌皮肤试验。对曲霉菌皮肤试验阳性的患者行进一步检查,并且依据预定的诊断标准确诊ABPA。根据HRCT 扫描提示HAM存在与否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两组。

结果研究期间对755例患者行曲霉菌皮肤试验筛查,结果291例(38.5%) 患者为曲霉菌皮肤试验阳性,155例患者确诊为ABPA (平均年龄为33.98岁,其中女性占76例)。29例ABPA患者(18.7%) HRCT扫描示存在HAM影像学表现。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但是具有HAM影像学表现患者的平均嗜酸细胞计数和平均血清总IgE浓度较高,且烟曲霉菌特异性IgE浓度较高。多变量分析显示,支气管扩张的严重度和HAM均可预测ABPA 的复发[分别为比值比(OR) 1.23,95%CI 1.13 ~ 1.42 和OR 3.61,95%CI 1.23 ~10.61]。ABPA不能完全缓解受支气管扩张严重度的影响而与HAM无关(分别为OR 1.55,95%CI 1.29 ~1.85和OR 3.41,95%CI 0.89 ~13.1)。

结论ABPA中HAM嵌塞与初期血清学严重度和频繁复发相关,但是似乎不影响ABPA 的完全缓解。

关键词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高衰减黏液(high-attenuation mucus); 高密度黏液(hyperdense mucus); 影像学表现(radiologic manifestations)

缩略语ABPA =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CB =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central bronchiectasis; ABPA-S =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serologic; CI = confidence interval; HAM = high-attenuation mucus; HRCT = high-resolution CT; HU = Hounsfield unit; OR = odds ratio

(翁翠莲译何权瀛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CHEST 2007;132:1183-1190】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HRCT表现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医院首席医学网2009年03月18日12:07:27 Wednesday 281

【摘要】目的评价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的肺部高分辨率CT图像。结果7例(100%)患者均可见到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共累及28/35个(80%)肺叶和70/126个(55%)肺段;7例(100%)扩张支气管腔内均可见粘液嵌塞,呈指套样、牙膏状改变,其中5例(71%)为稍高密度,1例(14%)可见到钙化;4例(57%)可见肺实变;2例(28%)合并肺叶含气不全;3例(42%)合并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长期哮喘的病人如果HRCT上发现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同时管腔内可见稍高密度的粘液嵌塞或高密度钙化,需考虑ABPA的可能。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

The HRCT features of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HEN Guan-yuan, CHEN Han-wei, DENG Yu, 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anyu People抯Hospital,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HRCT features of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Methods The lung HRCT of 7 cases were all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HRCT depicted central bronchiectasis in 7 cases (100%), involving 28/35(80%) lobes and 70/126 (55%) segments; The mucoid impaction of the dilated bronchial tree wee seen in all 7 cases (100%), presenting as gloved-finger and toothpaste appearance, while some mucus were slightly hyperdensen of 5 cases and were high-attenuation calcification of 1 case; Consolidation were found in 4 cases (57%); 2 cases (28%) complicated with lobar atelectasis; Hilar lymphadenopathy was seen in 3 cases (42%).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ABPA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 patient with long-standing asthma whose HRCT demonstrates central bronchiectasis with slightly hyperdense mucoid impaction or high-attenuation calcification.

[Keyword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aspergillosis;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mycoses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是机体对曲霉菌(Aspergillus, Asp.)抗原特别是烟曲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Af.)的过敏反应,多见于长期哮喘的病人[1],临床上常误诊为结核或普通支气管扩张,延误了疾病的诊治,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由于采用了高分辨率算法重建图像,显著提高了肺微细病变的空间分辨率显示率,可提高与大体标本媲美的肺部解剖细节,是当今活体无创性肺部成像技术中最灵敏的工具[2],故本文特对我院诊治的7例ABPA患者的HR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HRCT征象的认识,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ABPA患者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男:女为4:3,年龄22~80岁,平均49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7例,咳痰7例,喘息7例,气促4例,2例对虾或花粉过敏。所有病人均符合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中心性支气管扩张(ABPA-CB)的诊断标准:(1)哮喘;(2)中心性支气管扩张(肺野的内2/3区域);(3)Asp或Af变应原皮试速发反应阳性;(4)血清总IgE 浓度>417 kU/L(>1000ng/ml);(5)血清IgE-Af,IgG-Af水平升高;(6)胸片显示肺内有浸润阴影;(7)血清Af沉淀抗体阳性。其中,前5项是必须诊断,后2项为辅助诊断[3]。

2.方法使用东芝Aqulion 4排或16排多层螺旋CT对所有患者行胸部平扫,有4例加行增强扫描,所有数据发送至东软的阅片工作站PACS/RIS

3.0上进行图像的软阅读。具体扫描参数如下:

2.1胸部平扫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抱头,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肺下界膈面,管电压135kV,管电流90~160mAs,采集层厚1mm,肺窗采用骨算法重建,重建层厚为1mm 或2mm的薄层高分辨率图像,纵隔窗采用软组织算法重建,重建层厚为7mm,重建间隔均

为0mm,视野345mm×345mm,矩阵512×512。

2.2胸部增强扫描使用浓度为300mg/ml的非离子碘对比剂,用量为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以

3.5ml/s的速率注射。延迟20-25min后扫描,其余扫描参数同平扫。

2.3影像分析由两名主治医师对7例患者的35个肺叶及126个肺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评价内容包括:

(1)支气管异常:囊状、柱状、静脉曲张样扩张,印戒征;管壁增厚、轨道征;支气管腔内软组织阴影、液平及相应密度;确定异常支气管到肺门的距离,当位于肺野2/3内的区域定为中心性支气管。

(2)肺实质异常:肺段或肺叶实变,空洞,容积缩小,肺气肿等。

(3)胸膜异常: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

(4)淋巴结: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情况。

最终结果经两名医师协商后达成一致。

结果

1.支气管异常 1.1中心性支气管扩张7例(100%)患者均可见到中心支气管呈不同程度的囊状、柱状或静脉曲张性扩张(图1-2),共累及28个(80%)肺叶,70个(55%)肺段。

1.2支气管腔内情况7例(100%)扩张支气管腔内均可见粘液嵌塞,呈指套样、牙膏状改变(图3),CT值约40-60Hu,其中5例(71%)部分管腔内粘液密度较高,CT值达90-110Hu(图4),1例(14%)有高密度钙化(图5),增强后均无强化。

2.肺实质异常4例(57%)可见肺实变(图5),增强后可强化,2例(28%)合并肺叶的含气不全,没有1例发现空洞。

3.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情况胸部增强后显示3例(42%)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

讨论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也称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或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首先由Hinson等报道[4],Pepys等则进一步对该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阐述[5]。迄今为止,ABPA 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IgE介导的I型和IgG介导的III型超敏反应是该病发生的关键。

1.临床及病理本病以儿童和青年人多见,但本组病例平均年龄为49岁,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到我院就诊时均非首诊,多数患者已有数年至几十年的病程。而本组男:女为4:

3,无明显性别差异,与文献相符[4,5]。患者多为特异性体质,对多种食物及药物过敏,本组有2例对花粉过敏。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咳痰等,喘息发作时双肺多可闻及哮鸣音,肺浸润局部可闻及湿哕音。临床上复发与缓解常交替出现。为指导治疗,Patterson 等[6]将ABPA分为5期:I期(急性期),患者哮喘样发作,可有肺部浸润影,血清总IgE升高等;II 期(缓解期),哮喘症状可以靠支气管扩张剂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控制;III期(复发加重期),多数表现为急性期发作症状,部分患者复发是无症状的,仅出现血清总IgE的成倍升高或肺部浸润影,因此该期需密切监测; IV期(激素依赖哮喘期),必须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来控制;V期(肺间质纤维化期),出现不可逆的肺损害,预后极差。

ABPA主要的病理表现为发生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中心性肉芽肿和粘液栓。肉芽肿性炎症的特点是以嗜酸粒细胞为主,栅栏状分布的组织细胞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包围。在支气管中心性肉芽肿远端可有渗出性细支气管炎,与肉芽肿形成过程中渗出液沿气道扩散有关。伴有轻度血管炎。可见菌丝,不发生组织侵袭。痰液中可见棕色粘液栓。浓厚的痰液中可见到由嗜酸粒细胞降解产生形成的夏科-雷登氏体。若治疗不及时,ABPA 反复恶化可引起中心型支气管扩张,导致气道结构永久性异常,最终可发生肺纤维化[7]。

2.HRCT表现支气管扩张是ABPA在HRCT上最常见的征象。支气管扩张在HRCT 上表现的形态主要有柱状、静脉曲张状和囊状。柱状扩张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管径增粗,当呈柱状扩张的支气管与CT扫描层面平行时,表现为“轨道征”,此时扩大的支气管失去了正常时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变细的表现;若走行方向与CT扫描平面相垂直,即有特征性的“印戒征”;静脉曲张型支扩的支气管腔粗细不均,狭窄与扩张交替出现呈串珠状排列,形似曲张的静脉;囊状支扩的HRCT表现呈单个囊球状、环行扩张,或多个呈簇状、蜂窝状排列,管壁增厚,使伴行血管影分辨不出,合并感染时常伴有液平[8]。

本组7例(100%)均有支气管扩张,且扩张的支气管多分布于为肺野的中内2/3区域,即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叶、段及亚段支气管),而外周支气管基本正常,这一征象被认为是ABPA相对特征性的改变,也是诊断依据之一。支气管扩张累及的范围较广泛,本组有28个(80%)肺叶共70个(55%)肺段受累,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9]。至于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以是柱状、静脉曲张和囊状,本组病例中以柱状和静脉曲张型较多见,而某些学者则认为囊状和静脉曲张型在ABPA中比较多见[10],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大家所采用的扫描方法或者诊断标准不同所导致的,但就静脉曲张型来说,国内外文献包括本研究的发生率都比较高。

本组7例(100%)扩张支气管腔内均可见粘液嵌塞,呈“指套状”或“牙膏状”改变,其中5例(71%)部分管腔内粘液密度较高,CT值达90-100Hu,有学者指出这一征象可能是由于粘液浓缩,钙离子或者金属离子沉积所形成,与慢性真菌性鼻窦炎类似,在诊断ABPA 时较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更具特异性[11]。本组还有1例支气管腔内可见到多发钙化,目前尚无文献报道。

肺实变在本病的诊断中不具特异性,本组有4例(57%),表现为亚段分布的片状阴影,其病理基础多为肺泡内有急性嗜酸细胞浸润,多呈游走性,可自行或经激素治疗后消失。肺含气不全则是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合并粘液嵌塞的结果,由于肺泡侧支通气的解剖因素,此征象并不多见,本组仅2例(28%)[10]。此外,有3例(42%)可合并肺门淋巴结增大,由于ABPA是慢性疾患,淋巴结多为反应性增生,但不具特异性。

3.鉴别诊断3.1普通支扩普通支扩多见于下叶,且以外周支气管扩张较多见,而ABPA 多累及上叶,且以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为著。普通支扩的粘液嵌塞多为低密度,而ABPA多为稍高密度,甚至可以见到钙化。

3.2结核性支扩与ABPA一样,结核性支扩也好发于上叶,但它多因支气管壁平滑肌、弹性纤维破坏,周围组织牵拉等因素造成,所以周围可见到纤维条索等卫星病灶,而且管腔内出现粘液嵌塞的情况较少。

综上,笔者认为长期哮喘的病人如果胸部HRCT上发现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同时管腔内可见稍高密度的粘液嵌塞或高密度钙化,需考虑ABPA的可能,结合免疫性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Soubani AO, Chandrasekar PH.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hest. 2002,121(6):1988-99.

2. 谢胜利.HRCT在长期煤工肺间质改变的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78-80.

3.Greenberger PA.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2;110:685-92.

4. Hinson KFW, Moon AJ, Plummer NS.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Thorax.1952;7:317-33.

5. Pepys J, Riddel RW, Ciron KM, 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significance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in the sputum. Am Rev Respir Dis 1959;80:167-80.

6. Patterson R, Greenberger PA, Radin RC, et al.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staging as an aid to management. Ann Intern Med.1982;96:286-91.

7. 任少华,胡华成.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烟曲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3,2:314-316.

8. 童成命,雨华. 支气管扩张合并肺出血的CT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4:51-52.

9. Panchal N, Bhagat R, Pant C, et al.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the spectrum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ppearances. Respir Med. 1997,91(4):213-9.

10. Lynch DA. Imaging of asthma and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mycosis. Radiol Clin North Am. 1998,36(1):129-42.

11. Agarwal R, Aggarwal AN, Gupta D. High-attenuation mucus in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nother cause of diffuse high-attenuation pulmonary abnormality. AJR.2006,186,:904.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该病常在患有慢性哮喘或囊性纤维化(CF)患者的基础上发生。ABPA是1952年由英国学者Hinson等首先在哮喘患者中发现的。1968年由Patterson等报告了美国首例ABPA。过去认为ABPA是一种少见病,近年来由于血清学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进展,ABPA的诊断率明显提高。Agarwal等最近报告在印度北部确诊的ABPA 126例。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化的诊断试验,关于ABPA的发病率文献报道各异,在慢性持续性哮喘患者中发病率为1~2%,囊性纤维化患者中为2~15%。一些学者认为可将ABPA看作是哮喘的并发症。 一、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ABP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健康人由于有支气管粘膜-上皮屏障功能、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后即被清除,不会引起ABPA。仅特异体质者吸入曲霉孢子后才会导致ABPA。ABPA的发生也与宿主的基因表型有关。遗传学研究发现HLA-DR2和HLA-DR5基因型与易感者之间有密切关系。曲霉孢子吸入后黏附在气道上皮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发育生长成为菌丝。在此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和其它毒性物质,破坏气道上皮并激活上皮细胞。激活的上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炎症前细胞因子和细胞趋化因子启动炎症反应,同时被蛋白水解酶破坏的上皮层增强了对曲霉抗原和其它变应原转运和递呈,进而诱导Th2型免疫反应,产生IL-4、IL-5、IL-13,其中IL-4和IL-13诱导B细胞产生IgE并激活肥大细胞,IL-5使嗜酸细胞脱颗粒。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壁和周围组织的损害,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痰。此外抗原持续存在气道诱发了局部炎症,形成黏液栓,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分泌多种致纤维化因子以及特异性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重构,最终致肺纤维化。 二、病理学特征 ABPA的病理改变早期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但不发生组织侵袭。以后出现黏液嵌塞、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和嗜酸细胞性肺炎,进一步发展为慢性细支气管炎和非干酪性支气管肉芽肿,晚期则出现广泛肺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ABPA以儿童与青年人多发,患者常有哮喘或其他过敏性疾病史,儿童期间容易发病,糖皮质激素依赖的哮喘患者也易发生。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本病临床最常见症状为喘息,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咳白色或粘液泡沫痰,可有金棕色或墨绿色胶胨样痰栓,部分患者出现咳血。慢性期除有肺纤维化导致的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和紫绀等症状外,还可出现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症状。体检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病程长的有肺气肿征象、杵状指(趾)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患者的治疗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患者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3-05-21T17:51:40.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李玉红[导读] 伊曲康唑适用于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AB— PA的发作,其应用应局限于那些受益于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的患者。 李玉红 (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杏花矿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06-02 【摘要】目的讨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目前ABPA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治疗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是一种非感染性、炎症性肺部疾病,以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的烟曲霉菌(Af)发生变态反应为主要特点。 致病因素主要是吸入Af的孢子。由于患者免疫状态的不同,对Af的反应也千差万别,可表现为侵袭性支气管肺曲菌病、肺曲霉肿、ABPA等。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患者15例。经过治疗患者基本痊愈,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4~55岁。 1.2临床表现:典型的发作症状喘息、咳嗽、咳出痰(有时咳棕色痰栓)、咯血、发热等,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肺浸润局部可闻及细湿啰音。 1.3胸部X线表现:较典型的胸部X线改变有:有游走性的浸润影,均匀实变影,局限肺不张及“牙膏”样、“指套”样阴影等。 1.4实验室检查:痰液,特别是痰栓,镜检可发现曲菌菌丝。重复多次痰培养如发现为同一种真菌,则有意义。痰液中也可见到嗜酸粒细胞,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升高。通常Af沉淀抗体阳性,血清总IgE水平及IgE-Af、IgG-Af升高。其中血清总 IgE时水平与病情活动密切相关。此外,对Af皮肤试验呈现阳性速发反应为本病特点之一,部分患者4~8小时后出现红斑和硬结,24小时后消失为晚发反应。两种反应均存在为双相反应。 1.5分期急性期、缓解期、复发加重期、激素依赖哮喘期、肺间质病纤维化期。 2 诊断标准 哮喘史;Af抗原内试验速发反应阳性;血清总IgE水平升高(>1000μg/L);Af沉淀抗体阳性;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浸润影;在出现肺部浸润影时,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升高;IgE-Af、IgG-Af水平升高;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满足其中7项诊断标准(必须包括第7项)则可确诊ABPA;满足其中6项诊断标准为ABPA的可能性很大。支气管肺曲菌病-血清阳性型(ABPA-S)符合第1~7项诊断标准,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型(ABPA-CB)符合全部8项诊断标准。 3 鉴别诊断 ABPA临床上需与以下疾病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过敏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和肺泡蛋白沉着症等。 4 治疗 ABPA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气道和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包括控制急性症状、抑制机体对Af抗原的变态反应、在Af定居于气道内前将其清除等。目前ABPA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4.1口服糖皮质激素 4.1.1发作期予泼尼松[0.5mg/(kg?d)]口服2周(有时需要更长的疗程以完全消除肺部浸润影); 4.1.2其后改为同样剂量隔日口服,持续3个月;此后泼尼松龙逐渐减量停药,减量过程应至少在3个月以上; 4.1.3在影像学检查证实清除最初的肺部浸润影后,每3个月复查胸片1次,并随诊2年,后改为每6个月复查1次,在随诊2年。如无复发,改为每年复查1次; 4.1.4从治疗开始每月复查血清总IgE 1次,通常血清总IgE水平在治疗后达平台期(血清总IgE明显升高提示疾病复发,即使无症状也应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如连续观察2年,无复发证据可改为每2个月复查1次; 4.1.5每年复查1次肺功能,并随诊2年。 4.2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控制 ABPA中的炎症反应,并减少口服激素的副作用。但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如二丙酸倍氯米松400μg/d)还不足以控制AB— PA的病情。二丙酸倍氯米松1000~1500μg/d吸入可能会取得一定的疗效,其疗效仍需观察。 4.3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在ABPA患者中应用伊曲康唑6个月以上多起到减少口服糖皮质激素用量、降低血清总IgE水平改善肺功能等疗效。伊曲康唑适用于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AB— PA的发作,其应用应局限于那些受益于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的患者。 4.4其他治疗:色甘酸钠及其他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仅限于单独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来控制哮喘症状,对控制疾病的复发并无帮助。 4.5治疗检测:血清总IgE水平、胸部X线检查及肺功能是监测ABPA病情变化的3项重要指标。血清总IgE水平通常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下降,在ABPA缓解期仍可高于正常,但在复发前或复发时则明显升高,定期的胸部X线检查则有益于发现那些仅表现为肺部浸润的复发。当病变进入终末期时,ABPA患者已存在不可逆的同期和弥散功能障碍,定期检测肺功能对于了解ABPA病变是否向终末期进展有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定量口服糖皮质激素、定期进行血清总IgE水平、胸部X线及肺功能检查,可降低不可逆性肺损害的发生率,并将口服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控制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杨国儒,陆慰萱.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年05期.

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

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 杨 蕾1,宋晓莉2,秦晓峰3,林吉征1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 山东 青岛 266003;2.玲珑英诚医院检验科 山东 招远 265406;3.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放射科 山西 晋城 048000) 【摘 要】 目的 探讨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血管IPA的CT表现。结果 多发35例;以双肺外周带分布为主39例;病灶形态为结节或肿块38例;伴有晕征21例,其中15例发生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心低密度征13例;反晕征5例;空气半月征或空洞28例,其中49个(67%,49/73)病灶的空气半月征或空洞位于近肺门位置;9例增强扫描病例出现环形强化。17例随访患者中,7例空气半月征、4例空洞分别出现在晕征之后的第2、4周。结论 血管IPA的CT常表现为双肺外周带多发结节或肿块影,常伴晕征或空气半月征或空洞,后二者多位于病变肺门侧;CT动态观察诊断意义较大;肿块结节内中心低密度征,反晕征以及增强扫描环形强化有助于诊断。 【关键词】 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晕征;空气半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379;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15)05‐0805‐04 CTfindingsof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 YANGLei1,SONGXiao‐li2,QINXiao‐feng3,LINJi‐zheng1 1.DepartmentofRadiology,TheAffiliatedHospitalofQingdaoUniversity,Qingdao266003,P.R.China 2.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YingchengHospitalofLinglong,Zhaoyuan265406,P.R.China 3.DepartmentofRadiology,JinchengCoalGeneralHospitalofShanxi,Jincheng048000,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analyzetheMSCTperformanceof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Methods CTap‐pearancesof52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patientsprovedbypathologyorclinic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 Multiplelesions(35cases)mainlydistributedintheperipheralareasoflungfield(39cases).Theshapeofthelesionswerenodulesortumors(38cases)accompaniedwithhalosign(21cases),15casesofthese21caseswerehap‐penedinpatientswithhematologicmalignancies.Therewerehypodensesign(13cases),reversedhalosign(5cases),aircrescentsignorcavities(28cases),and49(67%,49/73)crescentsignorcavities.Amongthese28caseslocatednearthehilarofthelesions,9enhancedcasespresentedborderstrengthen.Thereweretotally17revisitedcases,presentingaircrescentsign(7cases)andcavities(4cases)respectivelyperformedafter2and4weeksofhalosigns.Conclusion 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usuallypresentedmultiplenodulesortumorsintheperipheralareasoflungfield,usual‐lyaccompaniedwithhalosignoraircrescentsignorcavities.Thetwolattersignsusuallylocatednearthehilarofthele‐sions,CTdynamicfollow‐uphasadiagnosticsignificance.Thehypodensesign,reversedhalosignandborderstrengtheninenhancedcasesmayhelptodiagnosis. 【Keywords】 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Halosign;Aircrescentsign;Computedtomography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pulmonaryasper‐gillosis,IPA)通常见于免疫抑制的患者中,例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是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后,近年来由于强效化疗药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其患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此类患者的生存。由于痰培养准确度低、半乳甘露聚糖测定敏作者简介:杨蕾(1986‐),女,山东招远人,青岛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胸部影像诊断工作 通信作者:林吉征 副主任医师 E‐mail:linjizhd@163.com感度变数大及特异度低、霉菌DNA测定开展困难等现状,而胸部CT因为能够发现肺部感染的早期变化,成为目前检测肺曲霉菌感染的重要手段[1]。 IPA分为血管侵袭型、气道侵袭型及慢性坏死型(“半侵袭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血管侵袭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搜集本院血管IPA患者52例,探讨其CT表现,旨在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508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年第25卷第5期 JMedImagingVol.25No.52015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治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治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11-05发表评论 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发病率逐年增加,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医脉通小编收集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治相关内容如下,以飨医友。 侵袭性肺曲霉病 肺曲霉病在临床上分为曲霉球、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和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等类型。 IPA是曲霉侵入肺组织所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以发展成坏死性出血性肺炎,形成多发性肺脓肿或肉芽肿,病灶边缘可有小动脉栓塞为特征,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凶险。其主要见于免疫受损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血液系统肿瘤、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以及罹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 IPA初次诊断时误诊率较高,其诊断按确定程度分为确诊(proven)、临床诊断(probable)和拟似(possible)。确诊病例需要组织病理学依据或来自正常无菌部位的标本曲霉培养阳性。临床诊断病例需要有宿主因素、临床依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及微生物学证据。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GM试验、G试验

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常称G 试验。1,3-β-D葡聚糖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会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浅部真菌感染无类似现象),因此,G试验适用于深部真菌(隐球菌和接合菌除外)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念珠菌和曲霉菌,但不能确定菌种。在下列情况下会出现假阳性:①使用纤维素膜进行血透,标本或患者暴露于纱布或其他含有葡聚糖的材料;②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或血液制品;③链球菌血症;④操作者处理标本时存在污染;⑤使用多糖类抗癌药物、放化疗造成黏膜损伤导致食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血液等;⑥食用菌类(例如蘑菇)等。G试验在不同研究中敏感性特异性差别较大,其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为74%~90%。 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β(1-5)呋喃半乳糖残基,当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程度。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高。值得注意的是,GM试验假阳性率较高,在如下情况下易发生:①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尤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②新生儿和儿童;③血液透析;④自身免疫性肝炎等;⑤食用可能含有GM的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和污染的大米等;⑥冬虫夏草成分的虫草多糖也属于半乳甘露聚糖。在下述情况下也可出现假阴性:①释放入血循环中的曲霉GM(包括甘露聚糖)并不持续存在,而是会很快被清除;②以前使用过抗真菌药物; ③病情不严重;④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假阴性也较高。GM试验在不同人群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别同样较大,敏感性为50% ~100%,特异性为73%~98%。 就如同其他许多血清学诊断检测方法一样,GM试验和G试验也会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因此,临床上应当正确看待这两者的结果。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治疗 根据多个IPA 诊治指南推荐,IPA患者的首选初始治疗推荐静脉或口服伏立康唑,对于病情严重患者,推荐使用静脉制剂(第1天6 mg/kg,q 12h,之后4 mg/kg,q 12h,至好转后改为口服伏

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

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认识和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活检、痰培养及手术证实的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表现特征。结果10例CT表现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结节状阴影,伴有晕征或空气半月征。结论晕征、空气半月征是侵袭型肺曲霉菌病的CT特征性表现,对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诊断或早期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标签:肺;曲霉病;体层摄影术;MSCT 肺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肺部疾病,其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正确认识本病的影像表现对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肺曲霉菌病通过原发和继发两种不同的感染方式,主要是继发感染为主,即患者常在原发病变的基础上,如严重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使致病菌发展,引起疾病。另一方面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不敏感的曲霉菌得以繁殖。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表现较复杂,缺乏特征性改变。肺曲菌病临床分为3型:曲霉菌球、侵袭性肺曲菌病(IPA)和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本文收集了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经临床确诊10例肺曲霉菌病例的CT资料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提高影像对其诊断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经确诊具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10例肺曲霉菌病中,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在42~84岁,平均年龄65岁。有7例患者有咳嗽,发热症状,3例咳血。 1.2方法CT扫描机为GE Hispeed DX/i型螺旋CT机,每例患者均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自肺尖至肺底进行层厚10 mm,层距10 mm连续螺旋扫描,对较小病灶局部进行层厚2~5 mm,层距2~5 mm薄层扫描。 2结果 10例肺霉菌病中肺霉菌球型6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4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CT表现为多发球形或片状影4例,均可见”日晕”征;单发或多发空洞6例,且均发现6例空洞内软组织影及新月征,见图1~图4。 图1 左肺小片状阴影图2 同一患者,11 d后出现半月征及菌球 图3 空洞及洞内随体位变化之菌球图4 双肺多发空洞及”日晕征” 2.1多发球形或片状阴影4例,占40%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表现,多见。可累及多个肺段或肺叶,境界不清。CT表现为多在肺野中、外带,其边缘可见毛玻璃样改变,呈环或”日晕”征。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是烟曲霉致敏引起的一种变应性肺部疾病,表现为慢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反复出现的肺部阴影,可伴有支气管扩张。该病相对少见,临床上常被误诊或漏诊;而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全身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可控制病情,防止不可逆性肺部损害的发生。少见情况下,其他真菌也可引起与ABPA相似的表现,统称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ABPM)。 近年来ABPA逐步引起我国临床医师重视,病例资料不断见诸报道,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不一,且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临床上存在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等情况。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 第二部分临床表现 ABPA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还可见低热、消瘦、乏力、胸痛等。咳棕褐色黏冻样痰栓为特征表现。少数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急性加重时出现咳嗽、喘息、咯血、咳大量黄黏痰等。缓解期上述症状可消失或明显减轻。

体检时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哮鸣音。晚期患者可出现杵状指和发绀。由于黏液嵌塞可引起肺不张甚至肺萎缩,体检可发现呼吸音减弱或文集管状呼吸音。肺部浸润累及肺外周时,可发生胸膜炎,吸气时可伴胸壁活动受限和胸膜摩擦音。 第三部分实验室检查 一、皮肤试验 针对烟曲霉的阳性速发型皮肤试验是诊断ANPA的必备条件之一。但由于其他真菌也可致病,当烟曲霉皮试呈阴性反应,而临床又高度疑诊时,则应进行其他曲菌或真菌的皮肤试验。 二、血清学检查 1. 血清总IgE(TIgE)测定:血清TIgE水平是ABPA诊断及随访中最重要的免疫学指标。一旦怀疑ABPA应尽早在治疗前进行TIgE测定,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监测TIgE的变化以指导药物调整。 2. 特异性IgE(sIgE)测定:曲霉sIgE是ABPA特征性的诊断指标,用于诊断ABPA的界限值为>0.35kUA/L(A指的是变应原)。

肺曲霉菌病

肺部真菌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疾病。 肺部真菌感染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微生物学、免疫学检测来辅助诊断。其中免疫学检测血清中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阳性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诊断: 1.肺念珠菌病 见于粒细胞缺乏、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腹部大手术、激素和抗生素治疗、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等高危人群。临床症状有不能解释的持续发热、呼吸道症状,但体征轻微。咳嗽,甚至剧咳,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或浓痰。血型播散型常出现迅速进展的循环和呼吸衰竭。X线呈支气管肺炎改变或片状浸润或融合,可有空洞形成。下呼吸道分泌物、肺组织、胸水、血直接涂片或培养出念珠菌即可确诊。痰液直接涂片或培养出念珠菌并不能诊断为真菌病,因有10%~20%的正常人痰中可找到白色念珠菌,若3%双氧水含漱3次从深部咳出的痰(合格痰)连续≥2次培养出同一菌种的念珠菌则有诊断参考价值。血培养念珠菌阳性是念珠菌菌血症可靠的诊断证据。部分患者G试验阳性(需除外假阳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2.肺曲霉病 临床表现复杂,常见3种类型: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多见过敏体质)、曲霉球(最常见症状是咯血)和侵袭性肺曲霉病(为粒细胞缺乏或接受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能解释的发热、干咳、胸痛,咯血等)。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断标准包括: (1)反复哮喘样发作; (2)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1X109/L; (3)X线一过性或游走性肺部浸润; (4)血清总IgE浓度≥1000mg/ml; (5)曲霉抗原皮试阳性; (6)血清沉淀素抗体阳性; (7)特异性抗曲霉IgE和IgG滴度升高; (8)中央囊状支气管扩张。 肺曲霉球根据影像学特征可作出临床诊断,但需与其他真菌球、错构瘤、肺癌、棘球蚴囊肿、肺脓肿相鉴别。确诊需病原学和组织病理学。肺曲霉球CT特征为肺空洞或胸膜腔内圆形致密阴影,其边缘有透光晕影。若空腔较大,尚可见球形阴影有蒂与洞壁相连,形如钟摆,球形阴影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形态。如果空洞较小,球形病灶填充了大部分空腔,其晕影很小,仅呈一狭长的半月形透亮带。侵袭性肺曲霉病CT特征:早期为炎症阴影,周围呈现薄雾状渗出(“晕轮征”),随后炎症病灶出现气腔实变,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再后可见病灶呈现半月形透光区(“空气半月征”),进一步可变为完整的坏死空洞。其诊断采用上述提到的3级诊断标准。GM试验阳性提供重要参考。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怎么回事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怎么回事 真菌引起的疾病比较多,在对真菌引发疾病治疗上,一定要选择多种治疗方式,这样对缓解病情有很好帮助,而且真菌引发疾病,发展速度很快,患者患有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病情严重后,治疗上也是会很复杂,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对它是怎么回事呢?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怎么回事: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粘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到其他部位。但需要注意的是,IPFI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改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病;继发性肺部真菌感 染是指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真菌感染,后者在临床上常见。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

肺部真菌感染常继发于严重的原发病,症状、体征常无特征性,可有以下临床表现: (1)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流涕、关节痛、肌痛等; (2)隐匿性感染: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可自愈; (3)肺部表现: ①肺炎或支气管炎:最常见,与一般细菌性肺炎难以鉴别。可有发热、咳嗽、咯白色粘稠痰或黄脓痰等症状,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可伴有少至中量胸液; ②肺结核样表现:组织胞浆菌病、皮炎芽生菌病和奴卡菌病的临床表现有时酷似肺结核,可有干咳、咯血、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及午后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③肺脓肿和脓胸:常急性起病,可有寒战、高热(多呈驰张热)、咳嗽、咯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臭味明显,咯血多为痰中带血。放线菌病和奴卡菌病所致脓胸均易在胸壁上形成窦道;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诊治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诊治 发表时间:2013-11-13T13:13:41.1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田路军何淑敏[导读] 对曲霉过敏者吸入大量孢子后,阻塞小支气管,引起短暂的肺不张和喘息的发作,亦可引起肺部反复游走性浸润。 田路军何淑敏(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 256400)【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42-02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11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是一种非感染性、炎症性肺部疾病,以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的曲霉发生变态反应为主要特征[1]。该病于1890年初次报道,1952年Hinson等[2]在哮喘患者中发现并病名,此后多为学者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ABPA不常见,但近年来肺曲霉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念珠菌病的主要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 一、发病机制 健康人由于有支气管黏膜-上皮屏障功能、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肺泡n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会引起ABPA。ABPA是机体对曲霉菌抗原的过敏反应,是I型和Ⅲ型变态反应的联合作用。大量孢子被机体吸入后,在支气管树的黏液中长期定制并长出菌丝。霉菌毒素可抑制吞噬细胞的活性,阻碍其对烟曲霉菌的吞噬,使烟曲霉菌在气道内定居。烟曲霉菌抗原可激活T淋巴细胞,增强IL.4、IL-5的基因表达,引起血清总IgE和烟曲霉菌特异性抗体升高以及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大量浸润,导致气道壁及周围肺组织炎症反应,最终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增多等一系列病理改变[3]。早期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但不发生组织侵袭。以后出现黏液嵌塞、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和嗜酸细胞性肺炎,进一步发展为慢性细支气管炎和非干酪性支气管肉芽肿,晚期则出现广泛肺纤维化。[4] 二、临床表现 对曲霉过敏者吸入大量孢子后,阻塞小支气管,引起短暂的肺不张和喘息的发作,亦可引起肺部反复游走性浸润。患者喘息、畏寒、发热、乏力、刺激性咳嗽、咳棕黄色浓痰,偶带血。喘息发作时双肺多可闻及哮鸣音,局部可闻及湿啰音,晚期多有紫绀及杵状指。临床上复发与缓解常交替出现。痰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曲霉丝,烟曲霉培养阳性。哮喘样发作为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一般解痉平喘药难以奏效,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典型X线胸片为上叶短暂性变实或不张,可发生于双侧。中央支气管扩张征像如“戒指症”和“轨道征”。由于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扩张和大量的黏液栓形成,ABPA患者常会发生反复的细菌感染。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比例≥8%或计数≥n6×109/L)。血清IgE和IgG升高。IgG和总IgE升高是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其中血清总IrE与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痰栓直接显微镜检查或染色后镜检可发现菌丝,也常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2.影像学:急性期的肺浸润可呈一过性、持续性,以肺上叶为多见,也可累及中、下肺叶。慢性期可表现为黏液填塞或病变气道内的分泌物所致的中央型支气管扩张,常为近端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远端支气管可正常,表现为牙膏征、手套征和平行线阴影(parallel line)等。特征性的中央型支气管扩张对诊断ABPA有重要意义[5]。 3.纤维支气管镜:ABPA引起的病变主要在细支气管腔内,可有肉芽肿或伴有干酪样坏死物产生,纤维支气管镜能提示为曲霉菌感染的征象是质地硬的肿块、干酪样坏死物和黄色分泌物,可表现为新月形、圆形息肉样物堵塞支气管,表面不光滑[6]。 四、诊断标准 2008年美国感染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主要标准:(1)发作性支气管哮喘;(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曲霉抗原皮内实验呈速发阳性反应;(4)血清曲霉变应原沉淀抗体阳性;(5)血清总IgE升高;(6)肺内浸润影(游走性或固定渗出);(7)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次要标准:(1)多次痰涂片或曲霉培养阳性;(2)咳褐色痰栓;(3)血清曲霉特异性IgE抗体增高;(4)曲霉变应原迟发型皮肤反应阳性。符合两项主要标准及两项次要标准即可确诊。 最近,美国囊性纤维化基金会制定了囊性纤维化患者ABPA的诊断标准:(1)支气管哮喘发作;(2)烟曲霉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阳性;(3)血清总IsE浓度增高(>1 mg/L);(4)血清烟曲霉变应原沉淀抗体阳性;(5)肺部影像学有异常表现(浸润影、黏液栓等)。 五、治疗 ABPA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气道和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包括控制急性症状、抑制机体对曲霉抗原的变态反应、在曲霉定植于气道内前将其清除。 1、激素:目前激素治疗方案尚不统一。常用的方案为急性期应用泼尼松40-60mg/d。症状与影像学表现改善后,减量至0.5mg/Kg,隔日1次,维持3个月,并在3个月内逐渐减量(每2周减5mg) 至终止用药。对传统反应差的患者可短期内静脉使用甲泼尼龙。可以有效减少肺渗出及痰液生成,降低嗜酸粒细胞水平[7]。 2、抗真菌药物:激素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真菌药物可清除支气管内真菌,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激素的用量及改善肺功能。目前推荐口服伊曲康唑200mg,bid,持续使用16周[8]。伏立康唑可作为二线的抗真菌药物[9]。ABPA是一种少见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漏诊,常被误诊为肺结核、过敏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等而错过治疗良机,这与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未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及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有关。全面、认真掌握ABPA的相关特点,能够避免我们进入诊断的误区。参考文献 [1] Patterson R, Greenberger PA, Roberts ML. Allergic brone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Providence, RI:Oceanside Publications, 1995:l-3. [2] Hinson KF,Moon AJ,PIumnler NS.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 a review and a report of eight new cases. Thorax.1952.7:317-333. [3]周新.肺曲菌病的分类和实验室诊断.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425-427. [4] Gibson PG. Allergic brenchopulmonary ospergillosis. Semin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27:185-191. [5] 刘莉,关玉宝,曾庆思等.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放射学实践,2008,23:396-399. [6] 周玉皆.纤支镜对以支气管肉芽肿为表现的肺曲菌病的诊断价值.中国内镜杂志,2002,8:101-103. [7] Thomson JM, Wesley A, Bymes CA, et al.Plulse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 for resistant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n cystic fibrosis. Pediatr Pulmonol, 2006,4l:164-170.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及治疗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0285387.html,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李慧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肺曲霉菌病是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将其分为肺曲菌球、慢性坏死性肺曲霉菌病、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和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本文对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综述。 【关键词】肺曲霉菌病;诊断,鉴别;药物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192-01 在我国随着结核病、艾滋病、肿瘤的高发、器官移植的盛行及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增加,真菌病感染几率也在逐年增加。有文献报道继发性肺曲霉菌病的发生率为65%~96%,但诊断困难,导致误诊及延误治疗甚至致患者死亡。基于目前肺曲霉菌病发病率的上升,而临 床诊断的不重视及诊断方法导致诊断及治疗。临床表现肺结核病与肺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症状相似,较多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导致漏诊及误诊率较高。曲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免疫力低下或长期有慢性疾病的情况下,才会引起曲霉菌感染。这可能与大量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及抗结核药的应用,或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或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使人体内菌群失调有关。 1;肺曲霉菌病的诊断 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诊断包括痰霉菌培养、痰涂片、纤维支气管镜检、曲霉免疫学检查、经皮肺穿刺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 诊断步骤:1)胸部X线片检查,确定大致诊断方向;2)病史和体格检查,进一步缩小诊断范围;3)无创性检查,协助诊断或确定诊断;4)有创性检查,经以上步骤不能确定诊断者,选择此方法。 诊断方法:金标准病理,诊断 I PA 的金标准金标准是组织学检测依据,包括经皮肺穿刺,开胸肺组织活检,经支气管镜肺组织活组织学标本中发现曲霉,已证实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血培养罕有阳性结果。 1.1;国内诊断标准 1.1.1;定义:侵袭性真菌病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的診断有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是要充分结合宿主

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怎么办 导语: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通常情况下是伴随着肺部内出现感染的症状。而且常诱发出哮喘或者囊性纤维化等的并发症的出现。其病症会出现喘气、支气 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通常情况下是伴随着肺部内出现感染的症状。而且常诱发出哮喘或者囊性纤维化等的并发症的出现。其病症会出现喘气、支气管扩张等现象的病情。出现病情时应当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治疗,然后搭配合理的食物进行食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双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平时多参加户外运动。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是哮喘和囊性纤维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机体对曲霉的变态反应引起,表现为喘息、肺部浸润、支气管扩张和肺纤维化;病理改变包括黏液嵌塞、中心性支气管肉芽肿、嗜酸细胞肺炎和慢性或渗出性毛细支气管炎;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改变等标准,并分为囊性纤维化和非囊性纤维化两组;治疗主要是口服激素联合依曲康唑。过去认为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是一种少见病,近年来由于血清学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进展,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一些学者认为可将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看作是哮喘的并发症。 迄今为止,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健康人由于有支气管粘膜-上皮屏障功能、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后即被清除,不会引起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仅特异体质者吸入曲霉孢子后才会导致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的发生也与宿主的基因表型有关。遗传学研究发现HLA-DR2和HLA-DR5基因型与易感者之间有密切关系。曲霉孢子吸入后黏附在气道上皮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发育生长成为菌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胞,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血IgE水平明显上升达数周,通常超过106IU/L。作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集试验可发现丝虫特异性IgG、IgE滴度增高,这是重要的诊断依据[2]。微丝蚴通常不能在血、痰、粪、尿中检出,而常在淋巴组织(如肿大的淋巴结)和肺内找到。90%的TPE患者血沉增快。 5 诊断和治疗 TPE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肺活检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若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可作活检予以确诊。鉴别诊断包括所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肺疾病和其它寄生虫感染。在非流行区域,常被误诊为哮喘、结核病等。 治疗后迅速见效是诊断TPE的主要依据之一。乙胺嗪(海群生)被广泛用于治疗丝虫感染。治疗TPE推荐用海群生6mg/kg体重,分3次口服,疗程21d。用海群生治疗后7~10d内患者的症状可明显减轻,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减少,丝虫特异性IgG、IgE水平下降,肺功能改善,胸部X线表现亦可明显吸收。海群生对该病有直接及间接的作用,可以直接杀死成虫和微丝蚴,同时增强白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和补体与微丝蚴表面的结合能力,使微丝蚴死亡。 经海群生治疗后本病的病程及转归通常良好,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但约有20%的TPE患者可复发,这些患者需要用高剂量海群生治疗(6~12mg/kg体重,分3次口服,疗程21~30d)[3]。海群生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口服后在肠内迅速吸收,在体内代谢,几乎全部由尿排出。对于TPE 复发者,仍可用海群生治疗。而对TPE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慢性患者用海群生治疗的效果较差,这些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提示中度、持续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左旋咪唑,每日150~200mg,分2次口服。该药不良反应较海群生大,主要是用药期间发热,一般在39℃以下,热程2~3 d,停药后消失。呋喃嘧酮,每日20mg/kg,分2~3次服用,7d为1疗程。该药由我国合成,对班氏丝虫成虫及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不良反应较轻微。伊维菌素(iver2 mectin),一种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TPE若未予治疗,少数患者在症状持续数周至数月后可自限,但通常在数月后复发,此时往往已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肺病。 参考文献 1 Udwadia FE.Tropical eosinophilia:a review.Respir Med,1993, 87,17-21 2 Ong R KC,Doyle RL.Tropical pulmonary eosinophilia.Chest, 1998,113:1673-1679 3 Lymphatic filariasis:the disease and its control.Fifth report of the 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ilariasis.WHO Technical Report Se2 ries,1992,821:1-53 (2001-12-10收稿)文章编号:1005-2194(2002)06-0325-03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张忠鲁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大连市友谊医院(116001) 曲霉菌(aspergillus,Asp)属于子囊菌纲真正子囊菌亚纲,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易在空气、水、腐烂植物、植物护根、低矮潮湿环境、寝具和一些食物中存在,致人类疾病菌种包括烟曲霉(Asp f)、黄曲霉、土曲霉、黑曲霉等。通常, Asp不致病,一定条件下引起气道免疫变应性反应,导致支气管痉挛,但对肺组织无直接的侵袭,表现为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对于免疫损伤机体,如脏器移植后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使Asp成为致病原,沿着血管系统传播导致播散,直接侵袭血管引起血管侵袭性疾病,这种过程属于感染性曲霉菌病的范畴。本文仅就ABPA经典的含义和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加以阐释。 1 ABPA概念 1.1 Asp致敏 针对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和细胞),包括感应、应答和效应3个阶段,其中感应和应答过程即是致敏过程,致敏是发生在免疫效应的前驱阶段,没有致敏即没有免疫和变应性反应。对Asp 致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针对Asp皮肤试验阳性和(或)Asp 特异性IgE抗体>017kU/L。评价Asp致敏状态是诊断和认识ABPA前提条件,一方面Asp致敏是ABPA诊断的必备要素,另一方面对Asp致敏和ABPA进行区分。 1.2 ABPA 是一种由于机体对Asp产生的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支气管肺疾病,或PIE+曲菌病,主要由Asp f引起,占95%,黄曲霉、土曲霉、黑霉菌等少见。因此,临床上所指的ABPA实际上是Asp f引起的。 2 诊断标准 2.1 Rosenberg标准 20多年来,为国内外多数学者采用(表1),如具备主要标准前6项即可确诊,如同时有中心性或近端支气管扩张,则更为可靠。次要标准较少见,通常不列为诊断的必要条件。该标准注重了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检测的结合,但没有提出统一的免疫学检测结果的判断标准。Patterson通过对ABPA病人的系列观察,评价了临床、实验室检查、血清学结果等诊断价值。就临床和实验检测而言,哮喘和嗜酸细胞增多提示ABPA可能性,游走性肺浸润进一步增大了ABPA的可能,如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可确诊。就血清学检测而言,在Asp沉淀抗体阳性、IgE抗体水平高于2倍哮喘对照组值、IgG抗体水平高于2倍哮喘对照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