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博 学 笃 行 自 强 不 息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小组规则: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讨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主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旗帜、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梦导入新课——第9课《新文化运动》 (二)前置性作业——计时赛大比拼:

班级展示: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拿到讲台上展示。

(三)讲授新课 板书:一、吹响号角

3.主阵地南北齐:阅读教材P40-4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以及前、后期宣传思想的变化。

1.情景一: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礼仪?探究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道德方面。

2.情景二:帮助胡适先生拟一份白话文电报?探究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文学方面。 板书:三、永恒旗帜

1.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历史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感悟——

四、当堂检测——擂台赛,大比武!

1.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科学

A.(1)(2)

B.(1)(4)

C.(3)(4)

D.(1)(2)(3)(4) 3.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4.列举 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5.举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6.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

A.创办《新青年》

B.创办《青年杂志》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十月革命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

A.《新青年》

B.《青年杂志》

C.《每周评论》

D.《湘江评论》 8.创办《青年杂志》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9.9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颂扬十月革命的两篇文章是( ) (1)《庶民的胜利》 (2) 《孔子与宪法》

(3)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1)(2) B.(2)(3) C.(3)(4) D.(1)(3) 10.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表现为( ) A.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B.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 C.否定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D.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1. 举出1918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两个刊物名称及创办人 12.从以下内容中你会联想到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13.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有哪四个重大历史事件?性质各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中华民族的什么品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之间相互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反转思路:

知识脉络总结全课!(可以是知识树、历史年表、知识梳理等)

最后在短诗《少年中国说》中激励学生,祝福中国,结束全课!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目标导航】 1.说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感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1.代表人物 (1)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提出“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口号;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李大钊:《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代替文言文。 (4)鲁迅:发表《》、《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5)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主要内容 (1)前期:提倡与,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 (2)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历史评价 (1)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①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突出作用)。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族觉悟、爱国热情空前高涨。③为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3)前期片面性: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答案要点:1.青年杂志文学革命论白话文狂人日记兼容并包 2.民主科学旧文学3.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 [方法归纳] 1.抓住典型人物,通过其思想和实践理解新文化运动。 2.按“三提倡三反对”掌握新文化运动内容,分前期、后期,积极、消极评价新文化运动。[知识建构] 通读教科书,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体验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北大三兔” 蔡元培(1868~1940)、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都生于兔年(生肖都是按阴历算的,蔡元培生于阴历1867年末,属兔),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当年胡适曾自豪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从此“北大三兔”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下面是中国政法大学龙卫球教授《传统与革新》一文的节录。 不仅那些政治革命,毫无疑问是全盘否定性的反传统运动,而且,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是全盘否定性的反传统运动。回首新文化运动,北大三兔(胡适,陈独秀和蔡元培)中,至少二兔是这种立场。留学过法国和日本的陈独秀,主编了《新青年》,主张从思想上对中国来一个彻底革新,以新思想代替旧思想,这旧思想就是儒家。《新青年》主要以批儒家为重点。《新青年》传播的新思想有限,翻译著作中较有水平的只有关于赫胥黎的科学精神的少数文章,其余基本上都是马列主义。1917年从美国回国的胡适提出全盘的文学改革和文字改革,激进地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作文应从社会角度和政治角度出发,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文学。 [史料研读] (1)提炼作者的基本观点。 (2)材料涉及教科书中哪些史实? [问题思考] (1)根据材料,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北大三兔”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贡献。 参考答案:

第9课 对外开放 导学案(有答案)

第9课对外开放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 3.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汕头、 4个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引进、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年,开放了14个。 (2)1985年,把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 (3)1988年增设经济特区。 (4)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形成了“———”的、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6.为我国参与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上海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毛泽东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已经发 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海南经济特区 4.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5.为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于何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A.1991年1月 B.2001年1月 C.1991年12月 D.2001年12月 6.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个城市?经济特区是哪年开始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几个?它“特殊”在什么地方?经济特区起到了什么作用?到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课后反思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故县一中历史教研组八年级上期学案刘占锋 【学习目标】 1 2 3 学习过程: (一) 1、阅读教材 从年起, 和“”两面大旗,以《 2、阅读41—42 动中的贡献。 反对;提倡 3、阅读42 【合作交流】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拓展延伸】 【系统总结】 【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两面大旗、 二、选择题 1、 A. 2、20 A.洋务运动 3、下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中创作了《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的是() A.B.C.D. 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③三民主义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5、下列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 (2)图二是《青年杂志》,该杂志从第二卷即改名为什么?它在这场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3)图三中的人物给这场运动添加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他是谁? 7、阅读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先生才从黑暗 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黑暗。”——《独秀文存》 请回答:(1)材料出自什么刊物?当时中国文化界兴起什么运动?此运动有何影响? (2)两位先生实际指什么?此运动前后期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当堂反思】本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 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自主学习】 一、兴起 1.标志:________年陈独秀在_________创办《_________》(后改称《新青年》)。 2.代表人物:_________、李大钊、_________、鲁迅 3.主要阵地:《_________》杂志 4.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二、内容和意义 1.主要内容:提倡_________,反对独裁专制;提倡_________,反对迷信盲从;提倡_________,反对旧道德;提倡_________,反对旧文学。 2.代表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________________和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 3、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学生讨论后回答) 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当堂达标】 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 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A.义和团运动兴起B.辛亥革命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D.国民大革命兴起2、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这三个“兔子”最早发起的运动是() A.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C.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制作人:谭卫红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研习教材重难点 (一)主干知识梳理 (二)重难疑点探究 1、结合唐诗、宋词和元曲理解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唐诗:唐代经济的全面繁荣以及科举考试的实行,大大推动了诗歌的发展。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明开化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日渐平实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日渐激化的社会状况;晚唐时诗风凝重抑郁,多为感时伤世之作,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败,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社会状况。宋词:宋词能取代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多有

关。词能吟能唱更加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盛世下城市的多彩生活。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词体现了士人们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元曲:宋代时,散曲兴起,到元代时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科举考试也被废止,汉族文人没有出路,就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2、唐诗的特点。 (1)数量众多。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诗48 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2)作者广泛。上有帝王将相,下有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有老人,下有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人(明人统计)。 (3)题材多样。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 (4)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5)艺术成就辉煌。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同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3、明清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1)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书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英雄传奇小说,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体的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溶于一炉,形成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3)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使用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 (4)在形象塑造上,明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三、探究解题新思路 例1: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研析:汉赋、唐诗、宋词的表达形式相对高深,而小说的表达形式则渐趋通俗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逐渐平民化的趋势。答案(A) 例2: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如图),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充满 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B诗仙猛烈地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其诗歌 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 C杜甫赞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D郭沫若赞诗仙“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研析:“诗仙”指李白。郭沫若赞扬的是杜甫。答案(D)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第9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博 学 笃 行 自 强 不 息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小组规则: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讨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主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旗帜、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梦导入新课——第9课《新文化运动》 (二)前置性作业——计时赛大比拼: 班级展示: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拿到讲台上展示。 (三)讲授新课 板书:一、吹响号角 3.主阵地南北齐:阅读教材P40-4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以及前、后期宣传思想的变化。 1.情景一: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礼仪?探究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道德方面。 2.情景二:帮助胡适先生拟一份白话文电报?探究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文学方面。 板书:三、永恒旗帜 1.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历史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感悟—— 四、当堂检测——擂台赛,大比武! 1.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科学 A.(1)(2) B.(1)(4) C.(3)(4) D.(1)(2)(3)(4) 3.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4.列举 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5.举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6.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 A.创办《新青年》 B.创办《青年杂志》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十月革命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 A.《新青年》 B.《青年杂志》 C.《每周评论》 D.《湘江评论》 8.创办《青年杂志》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9.9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颂扬十月革命的两篇文章是( ) (1)《庶民的胜利》 (2) 《孔子与宪法》 (3)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1)(2) B.(2)(3) C.(3)(4) D.(1)(3) 10.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表现为( ) A.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B.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 C.否定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D.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1. 举出1918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两个刊物名称及创办人 12.从以下内容中你会联想到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13.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有哪四个重大历史事件?性质各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中华民族的什么品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之间相互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反转思路: 知识脉络总结全课!(可以是知识树、历史年表、知识梳理等) 最后在短诗《少年中国说》中激励学生,祝福中国,结束全课!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导学精练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自主学习】 学习方面:思想文化 性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阶级派别:先进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 主张(口号):民主、科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的局面之中; 中华民国建立后,西方传入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一部分先进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 的独立,彻底涤荡封建的毒害。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 发表《》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主要代表人物:接受北大校长的聘请,《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钊、等 4.阵地:《》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相关史事 1920年北大首次招收9名女生,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同校的先例。 人物扫描蔡元培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大学成为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1)—(3) 思想革命(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和旧。 斗争锋芒指向:封建儒家思想(孔教) 鲁迅的白话文小说《》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新文化运动提倡和。(核心内容) 文学革命(3)主张推倒旧,倡导白话文。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一文,主张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不模仿古人”“不作无病之”陈独秀紧接着发表《》一文,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2.意义(评价)(影响)(1)—(3) (1)作用(积极):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与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的作用。 (2)局限性(消极):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性 (3)性质(地位):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习题精练】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孙中山 2.新文化运动开始与哪一年(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3.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先进的知识分子 4.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者(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康有为 5.新文化运动高举两面大旗是( ) A.民主和科学 B.自由和平等 C.自强和求富 D.自由和民主 6.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 ①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②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起 ③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④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下列有关内容选择恰当的是( ) ①虎门销烟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教案二]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带答案

21.新文化运动 【目标定位】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2).经济上:一战期间 3).思想文化上:a、袁世凯倒行逆施 b、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C、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 3.代表人物: 4.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大力宣传 5.活动基地:蔡元培以“”为办学宗旨,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核心内容 ①“德先生”②“赛先生” 【探究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②口号: ③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文章有《》《》 【探究二】: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①胡适于1917年发表《》,系统提成了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探究三】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4、提倡文化平民化 表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 ①思想解放: ②政治和思想上 ③它促使人们 ④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2)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知识结构梳理】 请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列出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第九课《走近国际社会》导学案

第九课《走近国际社会》导学案 【重点难点】:学生能够区分主权国家的四个权利、理清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一、基础感知: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主权国家 地位:当代国际社会_____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类型: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等; 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_____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_____和_____。 基本权利:_____权、平等权、_____权、_____权等 基本义务:不_____别国,不_____他国内政,以________解决国际争端等 (2)国际组织 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_____的和________的,有_____的和_____的 作用: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_____与_____;_____国际政治、经济关系;_____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_____;等 最大国际组织:联合国 性质:最具代表性的_______和_______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国际______________和促进国际______________。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_____,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_____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_____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_____协作,________任何国家的内政 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________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_______和安理会__________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_____和_____,支持按___________________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_____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裁剪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含义: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与_____之间的关系。 内容: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形式:复杂多样的,_____、合作与_____是其基本形式 决定因素: (1)各国的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2)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__________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来源:学科网ZXXK] (3)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国家间的_____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_____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_____。 实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备课时间:10月14日 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设计 课前三分钟育人: 纸上谈兵 善习: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代表人,阶级,机关报,性质,历史意义。 善激: 回放镜头1:袁世凯尊孔复古 回放镜头2:帝国主义者纷纷祭孔 直面历史: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地:新旧思潮激烈冲突 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善学:(自学课本15分钟,完成并记忆下列格内容。) 1、阅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完成表一: 2、阅读课本41页人物图及小字内容,完成表二: 善研: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 思考: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课堂探究: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旧文化,而现在我们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你认为两者矛盾吗?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两千多年? 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见课本42页)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善导: 1、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学习,培养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学习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矛头对准孔教?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教材,完成下列题目。 一、填空题: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胡适、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其主要撰稿人。 2、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科学和民主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提倡,反对;提倡新文学,反对。 3、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者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攻击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材料解析题: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中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一、填空题: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胡适、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其主要撰稿人。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科学和民主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提倡,反对;提倡新文学,反对。 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者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攻击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材料解析题: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中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 为什么说“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青年杂志》、李大钊、鲁迅; 愚昧与专制、新道德、旧道德、旧文学; 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 二、材料解析题: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因为封建儒家传统道德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而新文化运动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新发展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影响和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知识目标: 标志 北洋政局黑暗兴起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 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

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自主学习】 1.战国末年,__________国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__________的时机已经成熟。 2.秦王__________执掌大权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从_______年至________年经过10年征战先后灭亡六国。 3.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攻灭的是__________。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__________。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__________。 5.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6.秦统一全国以后,全国通行的货币是_________,全国通用的文字是________。【合作探究】 1.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呢?” 【自学检测】 1.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

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④①②⑤⑥ D.④⑤①②③⑥ 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3.下列不属于秦朝中央政府官职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4.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州县制 D.王国制 5.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海贝 B.铜贝 C.“半两”铜钱 D.刀形铜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