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斯大林曾说:“民族问题不能认为是什么独立自在的、一成不变的问题。民族问题只是改造现存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完全是由社会环境的条件、国家政权的性质并且一般地是由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的。”由此可见,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十七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起来,资产阶级逐渐进入政治舞台。但当时没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民族的统一,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由于混战而处于分裂局面,封建割据又使统一的市场不能形成,所以,为了保证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于是就开展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是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反对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政府,建立统一的国内民族市场,把操着同一种语言的人们统一成一个民族国家,使资本主义取得完全胜利。列宁指出:“在全世界上,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的时代,是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是服从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利益的,资产阶级是民族运动的领导阶级。所以,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实行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占整个世界绝大多数人口的国家

和民族,遭受着占世界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五的的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这就是说,在帝国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已经越出了国家的范围,成了世界性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然而列宁说:“民族问题和‘工人问题’比较起来,只有从属的意义。”这也就是说,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彻底解放,整个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消灭了资本主义和私有制,消灭了阶级,才能做到。列宁的观点已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所证实。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殖民地兴起了日益高涨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起,形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两大历史潮流。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从过去的帝国主义的大后方,变成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前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世界上建起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是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削弱帝国主义力量,使国际阶级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这就说明了民族问题和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分割的。毛泽东说,只要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就进一步阐明了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在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后,虽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但各民族内的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还没有改变,产生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还没有铲除。因此,马克思说:

“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就必须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也就是说,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为了解决这一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1951

年到1953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5年到1959年,采取了和平协商的方法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主和奴隶主所有制……这些政策措施都从侧面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是

社会主义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存在着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民族平等权利的充分实现,是造成不满和摩擦的根源。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繁荣。可见,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总问题的

一部分的思想。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民族问题置于要解决的总问题来考察和解决。如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赢得各民族的自由与解放。在新世纪阶段,胡锦涛主席又一次强调:“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都属于社会总问题的范畴,因此,民族问题是社会

总问题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只有把民族问题解决好,才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才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吴仕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用教材)国家民委教育司编印《斯大林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0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历程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本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民族工作、民族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民族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创阶段(1848年以前) 《犹太人问题》(1843):第一次阐明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把民族问题的解决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1844):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提出了许多认识和对待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阐述了民族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指出了民族产生的时间和过程;经济基础对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1848):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阶段(1848年-19世纪70年代)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揭示了民族消亡的历史规律和民族消亡的先决条件。 19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论波兰》(1847年11月)、《论波兰问题》(1848年2月)、《法国的革命及反革命》(1851年8月),《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流亡者文献》(1874年5月):1、进一步阐明乐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2、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局限性和反动性;3、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关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阶段(19世纪80-90年代)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1892~1893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94年):以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对民族起源和形成问题作了更科学的阐述。 第二节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列宁、斯大林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工作行政》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工作行政》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7)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8分)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为使命,倡导“社会责任、创造进取、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曾发起和实施了社会参与广泛、富有影响的“希望工程”,该组织属于( )。 A. 政府部门 B.群团组织 C.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 D.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 2.针对社区老年人房产被侵权日益增多状况,社会工作者小王拟推动成立“老年人普法自助小组”,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促进老人们相互交流,缓解其因合法权益受损导致的困惑和迷茫。在帮助老人们界定小组目标时,小王恰当的做法是( )。 A. 带领老人讨论,澄清小组目标 B.协助掌握时间,让所有老人能发言 C.引导老人讨论,分析小组发展趋势 D.列出并讲解小组目标,帮助老人理解和认同 3.“不再慌糖”是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专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的服务项目。该项目由社会工作者、退休党员、护士组织发起。项目运行半年后,又有几位心理咨询师、医生和瑜伽教练加入该工作团队。该项目的团队结构类型是( )。 A. 问题解决团队 B.跨专业团队 C.医疗服务团队 D.老人互助团队 4.社会工作者小陈负责“关爱社区失独老人”服务项目。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小陈招募了一批护理、法律等方面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中,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从志愿者培训内容的角度看,首先要做的是( )。 A.介绍机构的志愿者绩效评估办法 B.研讨交流机构志愿者激励措施 C.分析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D.讲解服务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5.社会工作者朱某设计了一个服务方案,并希望通过关注服务对象人数的变化,主要工作项目的完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 (一)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坚持各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先进还是落后,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这个问题是民族政策的核心;民族团结,即加强团结、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制定其它民族政策的总原则,因此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全国各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重要政治制度和一项基本法律。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个不容”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肯定了我国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这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族政策,是国家一贯坚持的无产阶级民族政策。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即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种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这是直接关系到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民族政策。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政策。 7、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坚持唯物、辩证、发展地看待民族现象。(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2、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是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 3、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关于社会工作行政期末考试的说明 (一)考试方式: 终结性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入场(纸张由各地方电大统一发放,可于纸张正反面上记录知识要点)。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名词解释题(4道题,每题5分) 2.单项选择题(8道题,每题1分) 3.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且选项中必有一个错误选项,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少选每个选项得1分。每题3分,共4道题)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案例分析题(1道题,30分)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行政P5第一段第三行开始2.正式沟通P122第二段3.志愿者P262第三、四段 4. 目标管理是一种将工作转化为目标,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的管理方式。5?横向沟通 P123第五段第一句6.激励P165第二段前两句 7.社会服务机构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为特定、有需要的服务 对象提供专门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福利组织。8 .社会工作督导P268第一段9 .非正式沟通P122第三 段第一句 10 .正强化P174第三段11. SWOT分析是指把对机构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发现机构重要的战略机遇,它是综合考虑机构内外部环境变量,以此来选择机构战略。 12 .社会服务机构行政计划P78中间一段倒数第三行 13 .使命P27是社会服务机构存在的理由,是社会服务机构在社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应当担当的角色及履行的责任。 14 .需求评估P304第三段15 .负强化P174第四段16 .冲突控制P190最后一段

社会工作行政(本)模拟测试(四)答案

社会工作行政(本)模拟训练(四)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 分,共20 分) 1. 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为达成使命,将政策转化为具体社会服务的一系列程序,它包含了从目标预设到结果实现的动态的可持续的行政过程和管理方法。 2. 社会工作行政领导 社会工作行政领导,就是社会服务机构的领导者依法行使社会工作行政权力,全面履行策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人员配备等主要管理职能,并积极有效地激励其下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 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一般是机构中的高层管理者对机构未来的发展作出预估后制定的工作方针,它设定了机构的整体目标和方向,其实现期限一般是在未来的3?5年。 4. 社会服务评估社会服务评估是针对社会服务而进行的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社会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2 分,共10 分) 1. “机构行政”价值的核心内容是(C )选择一项: A. 规范机构的规章制度 B. 以案主的最佳利益为优先考虑 C. 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D. 工作过程中诚实守信 2. 某养老机构设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令其协助机构的领导者,这属于(D )组织结构。 选择一项: A. 直线式 B. 跨专业 C. 问题解决型 D. 直线参谋式 3. 某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发现有些员工对机构的发展不闻不问。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机构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以下激励措施中,机构管理者应首选(B )。选择一项: A. 调动员工岗位 B. 积极促进员工参与机构决策 C. 协助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D. 拓展员工的工作内容 4. 下列不属于社会服务机构方案策划阶段的是(B )。选择一项:

民族社会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族群意识:是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2、族群分层: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族群成员划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其主要研究族群中所有成员在族群地位中的分化和流动。 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间为争取各种利益相互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一些领袖人物,他们力争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他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 4、天下格局:中国的中原王朝在处理与周边领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经略是建立一种以中原王朝为核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稳定、和睦相处的政治地理格局。 二、简答题、论述、填空、判断等 1、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的4个主要方面 答:(一)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二)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三)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围观分析(四)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族群关系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 2、族群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①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而不是族群历史的考证,主要关注社会中某个族群集团的现状以及它与别的族群集团间的互动关系。②研究对象侧重的是族群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群集团自身。③研究中注意个人与集团两个层面的结合。④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⑤社会学研究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族群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分析影响和制约族群关系的各类因素。⑥主义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⑦注重实证研究。⑧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⑨结合区域发展进行研究。⑩关注该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3、如何进行人们的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 答:①从各种文献中分析中国历代对“族类”群体划分的定义、思想和应用②调查社会中人们“民族”概念和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与演变③对长期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留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形成时期第二阶段:危机时期第三阶段:重建时期(课本P50、51) 5、没过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答: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化”第二阶段:“熔炉”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 6、自1988年春季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民族社会学”课程,90年代“民族社会学”被列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的专业方向之一。就“民族社会学”这门课程而言,称其为“族群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或“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更为合适。 7、族群社会学关于族群、族群关系的理论 答:中国历史传统上处理族群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族群关系的理论;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课本P8、9) 8、梁启超是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学者:“国族”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孙中山先生1924年的《民族主义第一讲》,他把英文中的“nation”表述为“国族”,称“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称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主义”。 9、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认为“nation”(民族)是除了性别、空间和阶级之外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一类群体和身份认同。

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观点探析(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论文 学院:新疆大学法学院 姓名:马斌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关于马克思本人民族理论的几点探析 马斌 【摘要】:马克思的民族理论从解释民族本身含义开始,到总结民族压迫、民族剥削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同社会的彻底革命相结合的道路。但是当今很多学者不是从马克思的原著出发,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或者时代的需要任意解读马克思的民族思想,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民族理论; 前言 探究马克思本人的民族理论源于我对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最近对民族问题比较有兴趣,就找些书籍来了解、学习,但越看越不舒服,因为我把很多权威人士的关于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解读拿来读,却发现在马克思的原文中根本读不出他们所说的含义,因此我就系统的把所有能找到马克思的关于民族理论的文章全部找出来,细心研读,得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马克思作为一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卓越而杰出贡献的思想家,他运用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创造性的提出很多富有创新思想的理论。但是运用马克思自己的哲学理论解释: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马克思的民族理论的创立必将也会符合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而不可能跨越时代背景,本着这样一种态度,我想象着当今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由多少是真正的马克思本人的观点,有多少是验证了克罗齐的那句经典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学者自己的视角和需要去解释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而事实上已经忘记了马克思,背叛了马克思。 第一部分 马克思从青年开始写了大量的文章,如何去判断马克思当时的民族观,不能靠主观臆断,而要看马克思遗留的著作去寻找马克思的思想。能被当今学者所见到的第一篇关于马克思具体阐述民族问题的文章是1842年在克罗茨赫写的《论犹太人问题》(只所以是说这是第一篇,在于或许还有很多文章没有问世,或者遗失),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系统的批判了德国“青年黑格尔派”领袖之一—布鲁诺.鲍威尔在民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神学观点。鲍威尔认为,犹太人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从犹太教中解放出来,只有消灭了宗教,只有政教分离,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对这样的观点嗤之以鼻,在这篇批判鲍威尔的文章中指出:“我们不像鲍威尔那样向犹太人说,你们不先从犹太教彻底解放出来,就不能在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范文.docx

这个

1.社会服务机构的()是以机构愿景为基础的,但比愿景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机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选择一项: A. 战略目标 B. 机构宗旨 C. 机构远景 D. 机构使命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二章第一节机构愿景(远景)、与使命的区别。 正确答案是:机构使命 2 2.社会服务机构的领导为了增进员工对工作的兴趣,方便机构未来的人力需求计划,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选择一项: A. 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B. 鼓励员工参与机构决策 C. 轮换工作岗位 D. 减少员工工作量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八章第一节激励的一般方式。 正确答案是:轮换工作岗位 2 3.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不属于冲突控制方法的是()。 选择一项:

A. 强制解决 B. 回避与妥协 C. 加强沟通参与 D. 实地考察机构的运作活动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九章第一节控制的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是:实地考察机构的运作活动 2 4.年度计划是确定机构在未来一年时间内要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工作,其制定者通常是社会服务机构的()。 选择一项: A. 基层管理者及一线员工 B. 中低层管理者 C. 高层和中层管理者 D. 高层管理者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十章第四节社会服务机构的战略实施。 正确答案是:中低层管理者 题目9 2 5.某社区的白领小江参加了某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关爱儿童”慈善晚宴。其中机构举办慈善晚宴属于哪种筹资来源()。 选择一项:

A. 捐赠款物 B. 服务收费 C. 政府资助 D. 国际资助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十三章第一节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来源。 正确答案是:捐赠款物 3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2.5分,共10分) 2 1.影响社会服务机构使命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督导 B. 利益相关者 C. 服务对象 D. 管理层 E. 资助者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二章第二节使命陈述注意的问题和评析。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利益相关者, 服务对象, 资助者 2 2.作为爱心老年公寓的管理者小张,他在沟通方面扮演着()等重要角色。 选择一项或多项:

社会工作行政(87)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道题,共30分) (1) 对于那些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志愿服务,机构要通过()的方式来甄选。 人员招募 广泛征召 志愿招募 (2) 组织的规模和()也会对机构组织设计产生影响 制度 生命周期 领导层 (3) ()属于事前评估。 方案评估和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 需求评估和结果评估 (4)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筹资时非常重视企业捐赠的动机。下列企业捐赠动机中属于“公共关系”的是()。 合理避税 造福员工 争取新客户 (5) 某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发现有些员工不关心机构发展,为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上下级的沟通。下列激励措施中,机构管理者应首选的是()。 设计职位内容 轮换工作岗位 扩展工作内容 (6) 某社会服务机构根据本机构往年对志愿者的需求状况,在新的年度开始时编制了志愿者招募计划书,对年度志愿者招募人数、招募计划、招募来源等做出详细方案,以满足不同时间段本机构对志愿者的人力资源需求。机构的这种做法是运用了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功能。 领导 控制 组织 (7) 在监督主体当中()是唯一具有法律权威的。

媒体 第三方 行业协会 (8) 规范治理结构是社会服务机构向社会证明其组织诚信的重要指标,而社会服务机构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是()。 服务是否遵循组织的使命和宗旨 服务和信息是否透明 经费是否合理地运用于服务项目 (9) 影响力是领导的()条件,没有影响力,领导也就不再存在。 重要 基础 必要 (10) 所谓()是指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总会发生一些偏差,并将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控制错觉 代表性偏差 前提性假设偏差 (11)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既与一般社会学有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正是依托这些特色方法,民族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民族事象和民族发展,同时又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运行。 第一节民族社会学方法论 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体系;二是学科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规则,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但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例如,民族社会学中关于民族和民族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关于民族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等,对于研究者来说,都需要参考和借鉴。 二、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与糅合,因为它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独立性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即其关注的焦点是民族与社会,这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象,也非孤立的社会,更不是两者的合成,而是民族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民族社会学的独特性突出地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之上,概括起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从社会学的立场认识民族,又从民族的角度理解社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关注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

2018年春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2018年春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五位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如何满足本地独居老人的需要。小组成员认为,老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生活不能自理、家庭不和、孤独寂寞等。针对这些问题,小组成员建议通过开办老年日常照顾中心、开展社区家族生活教育、组织兴趣小组等服务加以解决,由于资源有限,该中心只能提供其中两项服务。为此,小组成员下一步应当(c )。 A.评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B.设计评估方案 C.选择可行的服务方案 D.制定工作时间表 2.关于社会服务机构目标确定过程排序正确的是(b)。 ①明确机构自身的愿景与价值观②进行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分析③提出总体目标方案④目标具体化⑤评估各个方案并确定可行满意方案 A.③④②①⑤ B.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③④⑤ 3.社会服务机构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在确定最后方案之后要进行(c) A.方案的修订 B.预测每种可行方案的效果 C.制定具体且详细的行动方案 D.评估机构的资源 4.某儿童福利机构在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方案中制订了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并细化为各项服务目标。社会工作者在确定上述服务目标的优先次序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c)。 A.机构的发展目标

B. 机构的服务对象 C. 机构的可用资源 D.机构的社会影响 5.小张和小李在同一中心工作,但小张来自东部城市,小李则来自西部农村,在一次项目实施的对象选择上他们争吵了起来,小张坚持救助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但小李认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更为根本。此时小李和小张遇到了哪种沟通障碍(a) A.个体障碍 B.环境障碍 C.媒介障碍 D.语义障碍 6.以下不属于社会工作行政领导特征的是(c)。 A.领导者较少使用职位权力 B.领导者较多运用指导、诱导的方式来影响下属 C.领导者在目标设定、价值塑造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D.领导者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善于“四处化缘”,开拓发展空间 7.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密切关系,阿尔德弗尔提出的成长需要与马斯洛提出的(d)比较接近。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8.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用SWOT分析法制订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下列属于SWOT分析法中“O”的是(d)。 A.该机构已积累了三年的服务经验

考研社会工作分享

写给18考研: 大家好,我是2016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我报考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一年多的考研历程让我感悟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考研,看似很难实现,甚至难过高考,但努力过、拼搏过之后,考研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考研,在我看来,考的是心态、勇气、努力,即你需要具备平和的心态、敢于拼搏的勇气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具备了这些,考研对你来说就不再是神话。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给大家具体说一下考研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享: 一、考研流程 二、院校选择 三、考研初试与考研复试 四、考研各科目复习方法 五、日常生活安排 六、心态调整 一、考研流程 考研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明确考研的想法→②挑选学校,选专业→③准备考研→④考研报名→⑤考研初试→⑥等待成绩→⑦考研复试→⑧准备录取事宜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考研报名分为预报名与正式报名,预报名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试着进行考研报名,正式报名时要综合各种情况考虑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在正式报名截止之前可以更换所报的学校和专业,正式报名结束后不得更换学校和专业; 2.考研初试成绩出来后到国家线出来之前,要综合考虑看是否能过一志愿学校的线(看学校近5年的分数线),如果不能通过,看是否能过国家线(看5年的国家线),如果能,准备调剂,如果不能就准备二战或其他(公务员),要提前做好准备; 3.考研复试成绩出来之后,如果分数线不能达到所报考的学校的要求,就要准备调剂,调剂的考生也是如此,在这方面要多用心、多关注一些院校的调剂空缺名额,并及时抓住机会报考。 二、院校选择 关于考研学校的选择方面,我觉得可以借鉴以下几点:①学费②综合排名③奖学金的覆盖范围④自己的能力(分数线,复习参考书,真题难易度)⑤所喜欢去地城市,综合以上5点考虑选择学校。 有些同学选择考研学校时喜欢选择985、211的高校,尤其是34所自主划线的高线,认为这些高校名气大、师资力量强以及前途光明等等,这些高校在我看来可以报考,但是要考虑自身的实力以及这些高校考研的难易度和生源情况,那些近几年分数特别高的985高校建议不要去冒险,而要关注一些分数线较低、较容易考的985高校。在选择高校时,部分走国家线的211高校及一本、甚至二本的高校也是可以列入考虑范围之内的,这些学校里有一些学校名气不小而且也比较好考,大家在选择考研学校时可以重点考虑。 在这里顺带说一下选择考研专业的事,选择考研的专业也要和选学校一样,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情况以及成功率,一般来说,理科考研可以选择考文科,文科切忌不要选择考理科的研,一些专业复习的数目较多,但是相对要好考一些,例如法硕,一些专业比较好考,但是竞争压力大,例如会计专硕。因此,无论是选择考研专业还是考研的学校,一定要综合考虑,谨慎选择!

少数民族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社工个案分析与反思

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的分析与反思 一、案例资料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18 民族:蒙 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张某的父亲目前下岗在家,母亲因是传统的蒙古族女性,只在家做家务,也没有工作。父亲在岗时单位曾分配两套房,除了一套自家居住外,另外一套出租给他人,一家三口依靠每月房屋租金2000多元维持生活。父母对张某非常疼爱,但张某因为自己相貌不佳怨恨父母,对父母态度冷淡。另一方面,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儿子,却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2、生活经历。张某初中毕业后没有考取学校,所以就呆在家里。其间父母也曾让他去读过夜校,但学习基础太差,读了一段时间,因实在跟不上学习进度,就退学了。当他年满十八岁以后,他就出去寻找工作,但找了十几家工作单位,由于沟通问题和专业技术不达标等原因,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受他。张某认为是外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第一他身高只有一米六多,其次他的长相异于常人。三番五次遭受挫折后,他也灰心了,开始怨恨父母为何把他生的这么难看。 目前,他没有什么朋友可以沟通,整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消磨时间,

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缺失。 二、问题分析 1、思想观念。张某在就业过程中的屡屡受挫使他非常灰心丧气,对自身能力和就业认知产生偏差。他将失败原因归咎为外貌,产生了严重自卑感,而依靠打游戏来逃避现实,又使他越来越胖,外形更加不好,使他更加感到自卑。 2、社会交往。张某基本没有朋友可以交往,与父母的语言交流也很少,使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3、就业技能。张某的学历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工作。 4、家庭亲子关系。张某因为外貌问题对父母有怨恨情绪,家庭功能失调,缺乏良性互动,家庭关系较紧张。父母因为内疚对孩子百依百顺,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孩子振作精神。 三、设定目标 1、解决张某就业问题。张某目前最突出问题是就业,外貌的影响加上学识、技能有限使张某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受挫,加重了他的自卑情绪。张某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自卑情绪、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都是由于就业问题引发的,只有协助舒缓就业问题,其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2、使张某对自己有全方位正确的认识,,舒解其非理性情绪。张某采用了“外归因”方式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外貌,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不足,使他缺乏应对问题的正确方式,而只能采取逃避现实和怨恨父母的形式掩盖自己的自卑情绪。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有助于为学习专业技能提供

民族社会学导论论文

民族社会学导论 首先我强调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保证。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我们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而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则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内在的必然要求。 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主要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与民族交流障碍的关键。随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如今的经济腾飞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和谐的民族关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要想缩小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基本国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国情,而且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中体现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作用。(一)物质文明范畴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比西部地区发达,从而可使东部地区较为优越的资源带到西部,从而满足西部地区资源的

短缺。同时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帮助他们。 自己的认知:通过自己的劳动,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解决民族地区目前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份帮助,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为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文明建设范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坚持是前提,完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坚持和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这既包括制度本身的完善问题,也包括制度实践的成效问题。 自己的体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的改善,我国民族之间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使我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才能更加的团结,让世界各国对我国刮目相看。 (三)精神文明范畴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要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教育我国各族人民和后代,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自己的感受:通过教育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并且最好通过各种互动的节目来增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把不同的民族装进自己的心中,与自己的血液融合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系统梳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对于今天正确认识和看待民族问题,处理相关具体事务有着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考察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这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长期以来人们了解和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族就会自行消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首先是阶级消亡,尔后是国家消亡,尔后是民族消亡。 民族一经出现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到民族的消亡。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民族从产生到消亡,这是人类历史两个并行的过程。当然,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要经历和走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有的民族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人封建社会,甚至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民族同化于另一个民族或分化发展为几个民族的现象;也有几个民族结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差别,是民族发展总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民族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二、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从而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全面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之间的差别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并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时期,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的时期。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更加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各民族共同发展,以便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各民族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了,要实现民

民族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优势视角下的个案工作 ------对一个单亲母亲求助个案的分析和反思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 性别: 年龄: (二)个案背景资料 1、重要引发事件 2、曾经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3、人际关系 服务对象自诉,之前因为自己是单亲妈妈并不愿意和人过多交往,只与自己的家人以及少部分的朋友有往来。后来接触了工作员,参加了一些社区活动之后(服务对象参加了深圳市妇联“阳光妈妈”项目并且参加了工作员带领的小组活动),慢慢可以比较坦然接受并且愿意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4、情绪状况 比较稳定,对现实有些抱怨,但是积极寻求改变。 5、精神病记录:曾经得过轻微抑郁症,现在未出现反弹情况。 6、健康状况:身体状况不佳,患有高血压、腰椎突出等疾病,需要长期吃药。 7、经济状况:服务对象目前是社区图书馆协管员,每月收入只有1200元,需要自己缴纳近600元的社保,而且因为需要长期吃药,经济拮据。 8、支援网络 (1)亲属:服务对象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时常接济服务对象的生活,服务对象目前的住房也是借住亲戚的房子。 (2)社区:服务对象所在的社区为其安排了工作。 二、问题分析 服务对象在找到工作员之前参加了工作员带领的小组活动,和工作员有了较多的接触,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专业关系,因此服务对象非常乐于分享她的经历,工作员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料。服务对象的目前的主要问题有: 1、经济问题。低收入,儿子的户口未能落户深圳,以至于无法享受一些福利政策,相反还需要缴纳各种费用,经济拮据。 2、亲子关系紧张问题。因为学习等问题服务对象与儿子常出现冲突。 3、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近期比较焦虑。服务对象曾患有轻微抑郁症,近期因为和儿子的冲突以及自身状况不佳而情绪波动比较大,服务对象担心自己旧病复发,并且担心儿子因遗传也出现心理问题。 三、服务计划 (一)介入理论 优势视角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它强调人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服务对象目前虽然陷入了种种困难之中,但是从服务对象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主动寻求工作员帮助来看,服务对象自身寻求改变的动机较大,

社会工作行政 复习资料

1、社会工作行政的定义:社会工作行政可被视为一种机构工作人员将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行为。 2、五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正在发展成为方法:研究和行政。 3、行政的五个主要环节: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 4、甘特图 甘特图内在思想简单,基本是一条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活动(项目),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它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5、X理论与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X理论:领导者运用权威独裁、保持严密控制的工作环境下,对于人性和人类行为的假设: ●一般人天生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的逃避工作。 ●因为人天生不喜欢工作,所以必须被强迫、控制、指挥、威胁和惩罚从而努力工作 去实现组织目标 ●一般人喜欢被控制,尽可能的逃避责任,且喜欢正式的指导,他们没有很大的雄心, 首先追求安全感。 Y理论 ●强调工作气氛和情景,工人们民主参与,以及强调工人们的权利和建议得到鼓励和 支持的环境。 ●工作中的物质或精神付出就同休息和玩耍一样自然 ●外界的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有效方式,工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目的可 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约束。 ●承若的目标之一就是将报酬与他们的成就联系起来。这些报酬的最主要的方面—也 就是对自我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可以转化为实现组织目标的直接生产力。 ●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不仅会学习接受责任,而且也会追求责任。 ●许多人具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去解决组织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整个组织中,涉 及面很广,而不是狭窄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条件下,员工的才智并没有充分发挥。

6、1977年,专业期刊《社会工作行政》首次发行,标志着行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原则 ●接纳 ●民主参与与机构政策和程序的构建建构 ●开放性的沟通 ●崔克尔提出的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原则 8、社会工作行政者的专业态度 ●尊重每一个独立的员工个体 ●认识到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并以此为前提对待自己 ●为每一个员工的发展营造一个物理环境和情感环境 ●知道价值的重要性 ●对新观念和新事物有开放的胸襟 ●认识到机构的利益要比任何工作者、包括行政者更重要 9、如何决定稀少资源的分配 ●正义分配的四原则 ●平等原则—结果平等、程序平等、机会平等 ●需要原则—分配资源者决定谁的需要最大 ●补偿原则—对曾经遭遇不公平对待的给予补偿和优先的考虑 ●贡献多寡原则—依据服务接受者已有或可能的贡献来分配 10、社会工作行政推行要件 ●世界各国社会工作行政的范围因具体的国情有所差异,但评价一国的社会工作行政 体制是否健全,还是有一定的准则可以遵循。 ●完备的政策立法 ●健全的组织 ●充足的经费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