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事故预防措施及时候处理

食物中毒事故预防措施及时候处理
食物中毒事故预防措施及时候处理

食物中毒事故预防措施

1、食堂开办前,应到当地卫生监督所申办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要挂在显目处,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持有效合格的健康证、培训证才能上岗。食品生产人员应当经常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工作衣帽。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肝炎、开放性肺结核、传染性皮肤病等,应立即停止炊事工作,在治愈后,经体检合格才能上岗。非厨房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厨房。

2、应当有与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加工、储存等场所。门、窗、锁要牢固,钥匙要专人保管。

3.保持食品加工场所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的措施,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距离。

4、应当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洗涤、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

5、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应当合理,防止生食品与熟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食品过夜要上锁封存。茶缸、饮用水热水器必须上锁,钥匙由专人保管。

6、设置卫生消毒柜。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其他用具用后必须洗净,保持清洁。

7、用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8、生、熟食物要定点采购。

9、从市场上购回的蔬菜要先用清水洗净,浸泡约半小时后,用开水烫过才煮炒。

10、切菜的砧板、盛食物的容器要生熟分开,碗筷和洗碗布要经常消毒。

11、肉及家禽在冷冻之前按食用量分切,烹调前充分解冻。

12、肉、奶、蛋及其制品和四季豆、豆浆类应烧熟煮透。

13、食品烹调好到食用的时间不要超过两小时,否则应及时放入冰箱。

14、经冷藏保存的熟食和剩余食品及外购的熟肉制品食用前应彻底加热,食物中心温度至少达到70摄氏度,并至少维持2分钟。

15、所有食品均应实行24小时留样。

16、不进食含有毒素的食物,如河豚鱼、发芽的土豆和发霉的米、面、花生、甘蔗、瓜菜等食物。

17、不要自行乱采摘、进食山上及野外的野生蘑菇。

18、不售卖、食用腐烂变质或过期的食品。

19、不食用因病因毒死亡的禽、畜和已死亡的黄鳝、甲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

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处理预案

2018年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处理预案 为有效预防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及时处理师生食物中毒事件,防止事态的扩大,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处理预案。 一、可能引发师生食物中毒的原因: 由于食品供应部门向师生提供的食品的质量问题,或是因操作不当引起食物变质、不符合食用要求及个别人的恶意下毒等原因造成食物中毒事故。 二、事故的预防: 1、学校加强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有效措施,责任到人。非食堂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厨房。 2、加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按规定做好从业人员的体检和日常晨检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严禁无健康证人员在学校食堂上岗工作。 3、加强学校食品操作程序的日常管理。学校食堂、食品供应部门严格把好食品质量关,杜绝不洁、变质及三无产品流入学校;规范食品加工、操作程序,做到烧熟煮透,加工好的食品及时放入密封间;严格熟食间的管理,防止熟食二次污染;做好留样食物的记录并签名,留样食品必须保留48小时;严格操作环节中的消毒工作,消毒方法得当、时间保证。 4、规范师生饮用水供应工作,师生饮用水要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身体要符合卫生要求,饮用水存放环境整洁,并加强日常检查,一旦发现变质,立即停用;饮水机要定期消毒,并由供水商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消毒。 5、加强师生的教育。教育师生不吃无证摊贩的不洁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事故的处理: 1、一旦发生事故,必须在2小时以内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监督部门报告。 2、学校主要领导应召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研究情况,并根据情况,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分工。 3、学校保健教师要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专项登记工作,包括:班级、人数、姓名、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处理情况等,并积极协助县卫生监督所、县疾控中心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8号 现发布《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1981年122月1日发布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办法》同时废止。 部长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及时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称《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 该法执行。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管辖范围内食物中毒事故的监督管理工作。 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 理,由食物中毒肇事者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助调查处理。对管辖 有争议的,由共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以及涉及食物中毒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报告 第五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 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

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 政部门。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在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一)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二)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 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三)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 部门; (四)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每季度末,汇总和分析本地区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情况和处理结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汇总分析本地区全年度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情 况,并于每年11月10日前上报卫生部及其指定的机构。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情况。 第三章调查与控制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二)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三)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 告有关部门。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75388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目的 为有效控制、及时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害,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员工生命安全风险,提高后期的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成立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救援组、后勤组、调查组、善后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救援组组长: 组员: 后勤组组长:

组员: 调查组组长: 组员: 善后组长: 组员: 2、职责 (1)组长职责 ①全面负责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的审批; ②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③领导督促小组成员做好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求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⑤组织指挥求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⑥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求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求援经验教训。 (2)副组长职责 ①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求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②负责危险源的确定及食物中毒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发生重大事故时,协助组长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3)办公室主任职责 ①控制现场秩序,配合主管领导做好事故的评价及传递、上报等信息处理工作;

②做好事故现场拍照、收集证据工作; ③根据领导指示、决策,做好上传下达,协调有关工作事宜。(4)救援小组职责 ①负责治安保卫疏散工作; ②必要时代表救援组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③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5)后勤小组职责 ①负责事故处理措施相关计划资金的落实,并收集、核算、计划、控制成本费用,降低资源消耗,对救援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②编制处理事故的所需物资及费用报表,并对物资采购进行监督管理。 ③负责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6)调查小组职责 ①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发生事故时负责技术处理措施及督促措施落实情况; ②收集各种现场证据供进行事故分析使用; ③通过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7)善后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食物中毒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事故严重则对中毒人员给予必要的经济赔偿; ②清理现场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安抚其他员工的情绪。 三、食物中毒事故识别

中毒窒息预防措施

中毒窒息预防措施 (1)中毒窒息及引发的气体 人体内的所有细胞都需要氧气,缺少氧气,细胞就要死亡。空 气中的氧气是怎么进入细胞中的呢?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肺泡 内的氧气进人到血液中与含二价铁的血红蛋白相结合,成为“湘血 红蛋白”,这个过程叫做外呼吸过程。另一个是碳氧血红蛋白随着血 液循环到各个组织后,又可将氧放出交给细胞中的含有三价铁的细 胞色素素氧化酶,细胞才能利用氧气,这个过程叫做内呼吸过程。 一些有毒气体可以阻断外呼吸的过程,另一些有毒气体可以阻断内 呼吸过程,使得细胞不能得到氧气,这些有毒的气体,叫窒息性气体。 在生产过程,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两大类: ①一类是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 ②一类是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及氰化氢等。(2)中毒窒息有哪些表现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或者毒性甚微。例如氮气,是无色。无毒、无味的气体,本身无毒,但如作业环境中氮气浓度增高,其含量大于84%时,会使氧气浓度降低,导致人因缺氧出现窒息症状,如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以至昏迷和死亡。而化 学性窒息性气体,由呼吸过程吸人后,则可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抑制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氧在组织内的传递和代谢,导致组 织缺氧,引起窒息。例如,硫化氢、氢化物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时, 吸入后可使人呼吸停止,在极短时间内死亡。 (3)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后如何科学救人 在深井、地窖、下水道、及密闭容器中发生中毒窒息事故时,

必须马上对中毒者进行抢救。但救人时必须讲科学、救人必须有措施,如果配备防毒面具、使用排风等。若无教人措施,不但中毒者救不出来,而救人者同样也会中毒甚至死亡。近年来这样扩大伤亡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川卫发[2004]5号 各市、州卫生局,省疾病控制中心,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一步加强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我厅组织制定了《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物中毒事故的管理,规范报告程序,及时有效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第三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与处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报告程序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或者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或者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应互相通报,并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应立即分别向上一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报告。 第五条中毒人数不足30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执法监督

预防中毒和窒息

教案签 班名驻站联络员、安全防护员培训班需用 课时 学时 教 学 目 的 了解预防中毒和窒息的基本知识和控制措施 教学难点重点 1、中毒和窒息事故类型 2、中毒和窒息危险辨识 3、 预防中毒和窒息的基本知识4、事故案例分析 教学形式实践性 教学过程: 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或接触有毒物质能使人体器官组织机能发生异常改变,使人体呼吸过程受阻,产生全身各器官组织缺氧,功能紊乱和形态结构损伤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和窒息。加强预防中毒和窒息知识教育,提高职工防范意识,防止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铁路运输生产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中毒和窒息事故类型 一、中毒的类型 1.急性中毒。是指一次短时间的,如几秒乃至数小时经皮肤吸收或呼吸道的吸入,如经口时,则指一次的摄入量或一次服用剂量引起的中毒。 2.慢性中毒。是指长时间地吸入、经皮肤侵入或经口摄入数月或数年引起的中毒。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称为亚急性中毒。但要在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划出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有时也有困难。 二、窒息的类型 1.缺氧窒息:如作业环境中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浓度增高,其含量大于84%时,会使氧气浓度降低,导致人因缺氧出现窒息症状,如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以至昏迷和死亡。 2.中毒窒息:由呼吸过程吸入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后,则可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抑制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氧在组织内的传递和代谢,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窒息。例如,硫化氢、氢化物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时,吸入后可使人呼吸停止,在极短时间内死亡。 第二节中毒和窒息危险辨识 一、有毒物品的运输、装卸作业 有毒物品在运输途中由于各种机、泵和阀门等设备,发生跑、冒、

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汇编

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一):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少华 学习目的: 1. 了解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原则; 3.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步骤和分析方法; 4. 提出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及撰写调查报告。 培训时间:4课时 培训方法:讲解、演练、讨论 参考文献 1. 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2. 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卫生部第8号部长令(1999.12.24):《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6.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2003.5.9)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1.1) 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第三部分现场控制与处理 第四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第五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支持 第六部分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七部分结案处理与措施建议 附件 ·《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

·《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 教学建议:阅读15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复习食物中毒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能够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按照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吃了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我省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为主。 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教学建议:阅读10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简述事件发生的过程经过,了解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和报告程序,提出问题。 《食品卫生法》规定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食物中毒事件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重要内容;同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规定: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政府需要作出应急处置。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四级) :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 级)、一般(IV级)。注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均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事件分级一经确认,必须在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 二、食物中毒事件只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个级别,无特别重大(I级),即: ·重大(II级):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III级):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中毒30—99人,并有9例及以下死亡)。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等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等 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为了切实提高我单位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制定我单位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成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小组成员职责: 组长: 负责总体协调,组织、指挥、做出相应的应急工作安排。 副组长: 协助现场整体工作安排,收集记录相关情况,形成文字材料。 组员: 负责现场救治,与卫生、药监、医疗等相关部门联系。 组员: 提供一线的情况,查明事因,及时落实相关工作安排,并向 相关方面和部门做好事件解释工作。 三、应急组织联系电话: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电话:85253052 区卫生局电话:85227101 公安雁塔分局电话:86772013 四、应急处理程序

1. 对发生食物中毒者或疑似食物中毒者采取紧急处理 (1)停止疑似食用中毒食品; (2)采集病人排泄物和可疑食品等标本,以备检验; (3)组织好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4)及时将病人送医院进行治疗; (5)对疑似食物中毒食物及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2. 对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的控制处理 (1)保护现场,封存剩余的食物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2)为控制食品安全事件扩散,责令商家和生产经营者回收已出售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3)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 3. 对相关用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1)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具及工具,并进行清洗消毒。 (2)对微生物食物中毒,要彻底清洗、消毒,接触过引起中毒食物的餐具、容器以及存储过程中的冰箱、设备,加工人员的手也要进行消毒处理,对餐具,用具、抹布最简单的办法是采取煮沸办法,煮沸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对不能进行热力消毒的物品,可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擦拭或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3)对化学性食物中毒要用热碱水彻底清洁接触过的容器、餐具、用具等,并对剩余的食物彻底清理,杜绝中毒隐患。 4. 食物中毒紧急报告制度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

!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 当人体在有窒息性气体环境中时,窒息性气体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终止呼吸而造成的伤亡事故就是中毒窒息事故。预防中毒窒息事故应根据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窒息性气体的种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通常,预防中毒窒息事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冬天屋内生煤炉取暖必须使用烟囱,使"煤气"能够顺利派到室外。 (2)在产生一氧化碳的场所应经常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或设立一氧化碳警报器和红外线一氧化碳自动记录仪,监测一氧化碳浓度变化。 (3)进行煤气生产时应定期检修煤气发生炉和管道及煤气水封设备,防止一氧化碳泄漏。 (4)生产场所应加强自然通风,生产一氧化碳的生产过程要加强密闭通风;矿井放炮后必须通风20分钟以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 (5)进入一氧化碳浓度大的场所工作时,须戴防毒面具;操作后,应立即离开,并适当休息;作业时最好多人同时工作,便于发生意外时自救、互救。 2.预防氮氧化物中毒 (1)酸洗设备及硝化反映锅应尽可能密闭和加强通风排毒。 (2)定期维修设备,防止毒气泄漏。 (3)加强个体维护,进入氮氧化物浓度较高的场所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 3.预防氯中毒 (1)严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2)排放含氯废气前须经石灰净化处理。 (3)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戴防毒面具。 4.预防氢氰酸中毒 (1)加强密闭通风。 (2)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氰化物的保管、使用和运输应有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专用制度;用氰化物熏仓库是要防止门窗漏气,并须经充分通风方可进入。 (3)加强个体防护。应配备防护服、手套、防毒口罩(活性炭滤料)或供氧是防毒面具;车间应配备洗手、更衣设备以及急救药品。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为中毒。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称为窒息。结合石油化工企业实际情况,在此重点介绍窒息性气体引发的中毒窒息。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人体缺氧。依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 单纯窒息性气体 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甲烷、二氧化碳、乙烷、水蒸气等。 化学窒息性气体 吸入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化学窒息性气体依据中毒机制的不同分为两类: ?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等。这类气体可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影响血液氧的运输,从而导致人体缺氧,发生窒息。 ?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等。这类毒物主要是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从而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使人体发生细胞内“窒息”。 较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场所 发生中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的泄漏、管线串料、大量有害气体沉积挥发或因氮封等原因导致局部环境中的氧含量低、有害气

体增加,另外,在密闭、半密闭空间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如船舱、储罐、反应塔、压力容器、浮筒、管道及槽车等。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1)对从事有毒作业、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其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性、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法等。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对作业环境的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有毒气体含量进行分析。 取样分析应有代表性、全面性。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硫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不得大于10 3),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4小时。受限空间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作业期间至少每隔4小时复测1次,如有1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业。 3)在有毒场所作业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具,必须有人监护。 进入高风险区域巡检、排凝、仪表调校、采样、清罐等作业时,作业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携带便携式报警仪,2人同行,1人作业1人监护。 4)进入缺氧或有毒气体设备内作业时,应切实做好工艺处理工作,将受限空间吹扫、蒸煮、置换合格;对所有与其相连且可能存在可燃可爆、有毒有害物料的管线、阀门加盲板隔离,不得以关闭阀门代替安装盲板。盲板处应挂标识牌。 5)要充分认识到氮气等单纯窒息性气体的危害。 氮气无色、无味、无毒、不可燃,作为一种惰性气体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吹扫置换,防止可燃油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发生事故。但是氮气“无毒”并不是“无害”。过量的氮气会剥夺人类赖以生存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8号 现发布《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1981年122月1日发布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办法》同时废止。 部长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及时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称《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 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 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 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管辖范围内食物中毒事故的监督管理工作。 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进行调查处理,由食物中毒肇事者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协助调查处理。对管辖有争议的,由共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 门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以及涉及食物中毒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报告 第五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 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 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 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同 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在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一)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 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二)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 小时内 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 行政部门;

预防井下人员窒息和中毒安全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预防井下人员窒息和中毒安全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2395-22 预防井下人员窒息和中毒安全措施 (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根据神华安(2010)1号文件要求,结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及我矿实际生产状况及可能产生的灾害情况,特编制预防井下人员窒息和CO中毒安全技术措施及相关规定。 一、一氧化碳中毒和缺氧将产生的危害 1、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CO(%) 中毒时间人体的反应中毒程度 0.0024 无无害无 0.016 2~3小时无征兆或轻微头痛。无 0.048 1~2小时耳鸣、头痛、眩晕、心跳。轻微 0.128 0.5小时肌肉酸痛、四肢无力、呕吐、感觉迟钝。严重

0.4 0.2小时丧失知觉、痉挛、呼吸停顿,以至死亡。致命 1.26 1~3分钟停止呼吸,死亡。致命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风流中一氧化碳浓度不得大于0.0024%。 2、当空气中含氧量减少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氧气浓度人体的反应 17% 静止时无影响,工作时喘息,呼吸困难。 15% 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速,判断和意识能力减弱。 10--12% 失去劳动能力,失去理智, 时间稍长将有生命危险。 6--9% 失去知觉,呼吸停止,几分钟内心脏尚跳动,急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备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空气中氧气浓度不得低于20%。 二、井下一氧化碳超限和缺氧时的征兆 1、任何人发现井下任何地点有以下预兆时,即视

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操作规程

《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操作规程》——(流行病学调查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组准备工作 1人员准备 流行病学调查专业小组,设组长一名,成员八名。 流行病学调查专业小组组长是通晓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骨干,具有现场调查处理的决定权,直接向首席调查员负责,对调查过程的业务决策和质量控制把关,职责如下: 1.1根据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召集组内成员(具体人数可视情况确定),交待其做好调查准备工作后赶赴现场; 1.2 现场调查思路的确定与执行; 1.3 明确组内各个成员的职责; 1.4 必要时设计、修改《食物中毒事故调查个案表》并对回收的个案表予以审核; 1.5 及时与现场卫生学调查小组、疾控检验工作组进行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1.6 及时向首席调查员汇报调查工作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包括口头和书面报告; 1.7 拟定样品采集种类和检验项目并请示首席调查员作出决定; 1.8 参与对事件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参与确定病例定义、病原因子、发生原因、事件波及范围、暴露人数、肇事单位; 1.9 参与调查终结报告撰写的确定; 1.10 其他需要由组长作出决策的事项; 2 调查表及执法文书 食物中毒发生后赴现场时,应至少携带以下文书: 《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表》、《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文书。 3 着装与证件 应按规定着装整齐,佩戴行政执法证件,树立与保持卫生监督员威严、良好的执法形象; 4 取证工具 照相机等

5参考资料准备 《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及18个单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等有关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6 交通与通讯工具 调查前奏 接到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指令后,工作人员应于1小时内赶赴现场开展调查核实工作。 1 召集全体调查人员对事件进行初步讨论,形成调查思路;对调查人员职责进行分工;对《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进行设计并就其中的重要询问内容以及其它注意事项进行强调。 2 向医疗机构了解情况 根据报告、举报或投诉来源,调查人员至就诊的医疗机构查阅肠道门诊、急诊或住院病历并向接诊医师初步了解病人的临床情况;了解临床样品检验的结果; 3 获得食谱 正式调查之前一般应向提供食物的单位索取食谱,特别是进食史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在无法直接获得食谱时,可以向聚餐组织者(如导游)、进食者(发病者与未发病者)、其他知情人员询问间接获得食谱。 食谱也可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组获得。 4 初步调查 一般预调查5~10名病人,初步了解病史和发病前72小时内的进食史及其它暴露史,估计发病潜伏期。根据不同的潜伏期,提出相应的病因假设。在进食史调查时,可选择已被确认可引起所调查疾病的食物进行询问,同时应注意了解饮水史、旅游或户外活动史及其它暴露史,如动物接触史,以排除或确定其它可疑的传播途径或方式。 5 提出病因假设 经初步调查,对疾病已形成大致印象;以最先发现的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作为最初病例定义的依据,以后随着调查工作的逐步开展,待获得进一步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后再作修正,形成最终病例定义,食物中毒病例定义的主要要素为: 5.1病名:起初可以采用“……综合征”进行描述,直至取得确切的资料对暴发疾病作出科学定义名; 5.2临床突出症状、体征与伴随症状、体征; 5.3流行病学关联:按暴露因素确定病例。 6 臆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最新】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 (1)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 1)通风排毒,降低毒物浓度。安装通风装置时,要考虑在毒物逸出的局部就地排出,尽量缩小其扩散范围。在地下室和密闭房间内作业心脏储存油漆等有毒化学物品的仓库,都必须安装通风设备,保持新鲜空气流通。局部排毒装置的结构和样式,以昼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 当建筑物地下室外侧回填土方仅剩下后浇带部分而且正要进行该部分的防水施工时,必须定时监测防水材料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2)控制好对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和接触;不能随意乱堆乱放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 3)搞好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除普通工作服外,对特殊作业工人还需供应特殊质地或式要的防护服装、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在施工现场设置盥洗设备、沐浴室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接触经皮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险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4)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注意夜班工人的休息和睡眠,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 5)对于特殊有毒作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及时调整劳动作息时间和劳动强度。配置防毒卫生器具。 6)健康监护与环境监测:实施就业前健康检查,排队有职业禁忌症

者(心脏病、高血压、过敏性皮炎及有外伤者)参加接触毒物的作业。坚持定期健康检查,尽早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并及时处理。要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 (2)中毒与窒息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当发生施工现场中毒事故后,现场在场人员首先必须切断毒物来源,立即使患者停止接触毒物,对中毒地点进行送风输氧处理,同时报告现场主管速派有经验的救护人员佩带防毒器具进入事故地点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使其呼吸新鲜空气和氧气,并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对负伤人员作必要的处理,处理后速送医院救护。 2)最先发现现场中毒与窒息事故的从业人员立即将现场情况报告现场管理人员(救援小组组长),在场人员不要惊慌失措,立即暂停现场的生产活动,保护好事故现场,并按规定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 3)当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首先必须切断毒物来源,立即使患者停止接触毒物,对中毒地点进行送风输氧处理,同时派有经验的救护人员佩带防毒器具进入事故地点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解开其领口,使其呼吸新鲜空气和氧气,并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 4)如果氧气方便,可以吸氧,以减轻缺氧。 5)抢救伤者时对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但病人呼出的气,急救者应尽量转过头去,避免毒气吸入。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食物中毒应急处理试卷答案

食物中毒应急处理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 A.B.C.D ) A. 发病与食物有关; B. 潜伏期短、呈爆发性; C. 中毒病人临床表现相似 D. 无人与人之间的垂直传播; 2、根据《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要求,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报告登记表》,记录中毒事故有关内容。( A.B.C.D ) A. 发生单位及地址; B. 发病时间、中毒人数、死亡人数; C.可疑中毒食品及进食时间、进食人数; D.病人中毒表现、就诊或所处地点、救治措施及病人情况。 3、以下情况属于( B )食物中毒事件。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发生在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4、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 A )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A.6 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5、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 B )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A.20-99 B. 30-99 C.30-89 D.20-89 6、在进行流调时,尽可能对所有中毒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中毒人数不足100人时,至少应调查()以上人数;超过100人时,至少调查()以上人数。《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完成后,由()名调查人员和被调查者分别签字。( B ) A. 90% 60% 3 B. 80% 60% 2 C.85% 50% 2 D.80% 70% 3 7、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的内容。(A.B.C.D.E ) A.发病人数 B.可疑餐次的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 C.共同进食的食品 D.临床表现及共同点 E.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示范文本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 施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 1)通风排毒,降低毒物浓度。安装通风装置时,要考 虑在毒物逸出的局部就地排出,尽量缩小其扩散范围。在 地下室和密闭房间内作业心脏储存油漆等有毒化学物品的 仓库,都必须安装通风设备,保持新鲜空气流通。局部排 毒装置的结构和样式,以昼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 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 当建筑物地下室外侧回填土方仅剩下后浇带部分而且正要 进行该部分的防水施工时,必须定时监测防水材料可能产 生的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2)控制好对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和接触;不能随意乱

堆乱放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 3)搞好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除普通工作服外,对特殊作业工人还需供应特殊质地或式要的防护服装、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在施工现场设置盥洗设备、沐浴室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接触经皮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险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4)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注意夜班工人的休息和睡眠,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 5)对于特殊有毒作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及时调整劳动作息时间和劳动强度。配置防毒卫生器具。 6)健康监护与环境监测: 实施就业前健康检查,排队有职业禁忌症者(心脏病、高血压、过敏性皮炎及有外伤者)参加接触毒物的作业。坚持定期健康检查,尽早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并及

突发事 件处理及食物中毒事故紧急处理预案

突发事件处理 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食堂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生活秩序以及食堂的正常运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范围 食堂餐厅、厨房、粗加工间、备餐间、员工宿舍等 工作重点 (1)检查消防栓、灭火器、应急灯是否完好; (2)天然气使用是否规范; (3)防火防烟分割区及防火分隔是否符合要求,各类管道竖井是否进行有效的防火分堵; (4)周围消防车道设置是否畅通,消防栓和水泵接合器是否易于取用; (5)门、窗等附属设施和广告牌的设置是否符合国家消防安全规定,不影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 (6)电气线路的敷设以及电器的安装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7)食堂内的装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和烟道、电气设备等火源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烟道是否落实定期清洗 制度; (8)食堂内用火用电是否规范,食堂厨房烟道是否定期清理。 灭火应急程序和措施 (1)灭火区域的单位要立即用灭火器,消防栓扑救初期火势; (2)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火场灭火,组织疏散人群; (3)灭火区域相邻单位有关人员将易燃物品按统一指挥及时搬迁到安全地点防止火势蔓延,同时听从指挥; (4)消防中控室根据火场情况拨打119报警; (5)按照规定及时所有区域进行检查和通知整改。 安全应急程序和措施 (1)发现事故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 (2)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负责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协调处理,并控制事态发展; (3)如果事态严重要立即拨打110报警,疏散扎堆人群,不要堵塞道路和食堂出进口; (4)配合民警维护社会秩序。 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

防止人员中毒、窒息事故措施

防止人员中毒、窒息施工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尽可能的消除或减少由于中毒和窒息所带来的危害,保障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尽可能的减少由此发生的事故,从而更好的稳定职工思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方法》、《安全生产法》以及我单位各个工种的《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结合焦作2-3项目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我部施工区和生活营区范围内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员工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急性职业中毒和窒息事故。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体系 根据安全紧急救援工作的需要,成立××××××××××××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小组(以下简称应急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全环保部。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副经理或技术负责人) 组员:×××、×××、×××、×××、×××、×××、×××、×××。 由于工程承建项目为全面展开,各工区建制不完善,人员组成难免补充调整,应急指挥小组成员将根据项目部人员增减调整予以补充。 (二)指挥机构及成员职责 1、应急指挥小组职责 (1)发布启动和解除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命令; (2)按照本预案程序的规定,组织、协调、指挥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尽全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根据事故发生状态,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指挥各部门有条不紊的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4)在救灾过程中随时掌握本预案实施情况,并对本预案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5)在负责区域内为事故现场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并提供场地,抢险救灾结束后要负责督促事故单位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6)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小组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对于超出自身处理

非煤矿山中毒窒息事故分析及预防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666 非煤矿山中毒窒息事故分析及预防通 用版 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非煤矿山中毒窒息事故分析及预防 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近年来中毒窒息事故一直是非煤矿山地下开采中的多发事故,据统计,20xx年全国非煤矿山共发生中毒窒息事故78起、死亡157人;20xx年上半年全国非煤矿山发生中毒窒息事故41起,死亡59人;20xx年上半年,全国非煤矿山共发生中毒窒息事故5起,死亡(失踪)27人。 事故原因分析 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多数小型非煤矿山是简易投产,短期行为严重。这些矿山生产工艺较为落后,技术装备水平较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基础薄弱,没有配备安全、技术、通风、地质、测量等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发现在生产中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并且矿山从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低,尤其是大量的小型矿山,几乎都是私营个体经营,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缺乏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这是造成事故总量相对较大和较大以上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如20xx年5月3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五圩镇一家私人的股份制矿山采矿厂发生井下炮烟窒息事故,造成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