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鼎拼音dǐng 部首“鼎”

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鬲拼音lì部首

“鬲”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用于烧

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

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拼音yǎn 部首“瓦”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汉书·百官表》注。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

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说文》

每食四簋。——《诗·秦风·权舆》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韩非子·十过》

簠拼音fǔ部首“皿”

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左拥簠梁。——《仪礼·公食大夫礼》

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说文》

敦拼音duì部首“攵”

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礼记·明堂位》

豆拼音dòu 部首“豆”

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觚拼音gū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 3升,一说是2升。

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说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觯拼音zhì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

爵拼音jué部首“爫”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盛酒的礼器,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说文》

虢公请器,王与之爵。——《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角拼音jué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一角一散。——《仪礼·特牲馈食礼》

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

斝拼音jiǎ部首“斗”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圆口,三足,用以温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尊拼音zūn 部首“寸”

本:酒器

尊,酒器也。——《说文》

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罍拼音léi 部首“缶”

本义:古代盛酒的容器。

描述: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也可用来盛水做盥洗用的器皿。

我姑酌彼金罍。——《诗·周南·卷耳》

瓿拼音bù部首“瓦”

本义:古器名,古代的一种小瓮。

描述: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盛

行于商代。

壺拼音hú部首“士”

本义:(壶)古代盛器。

描述: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壶,昆吾圆器也。——《说文》

箪食壶浆。——《三国志·诸葛亮传》

卣拼音yǒu 部首“卜”

本义: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

描述:青铜制,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也有作圆筒形的,器形变化较多。用以盛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卣,中尊也。——《尔雅》

用赍尔秬鬯一卣。——《书·文侯之命》

盉拼音hé部首“皿”

本义:古器名。

描述: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觥拼音gōng 部首“角”

本义:中国古代用兽角制的酒器,后也有用木或铜制的。

描述: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说文》

我姑酌彼兕觥。——《诗·周南·卷耳》

彝拼音yí部首“彑”

本义: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官司彝器。——《左传》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

盂拼音yú部首“皿”

本义: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盂,饮器也。——《说文》

置守宫盂下。——《汉书·东方朔传》

操一豚蹄,酒一盂。——《史记·滑稽列传》

匜拼音yí部首“匚”本义: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

描述:形状像瓢,也可盛酒。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青铜器的产生 中国的青铜器应有独立的起源,但迄今为止早期铜器的发现尚不能说明其产生过程。特别是青铜器出现前有无以红铜器为主的阶段,有待更多考古材料的出现才能说明。 青铜器铭文的早期形态 目前已知最早的铭文见于商代前期,有的类似陶器符号(如东京博物馆鼎),其中有多少是可靠的,需要分析。商代后期存在的大量字数很少的铭文中,族氏铭文的性质、若干亲称(如子某、妇某)的解释等,也要研究确定。 商末青铜器 殷墟三、四期青铜器发现较多,可与非发掘品综合研究。铭文能与甲骨文联系的,更为重要。此外,还须专门考察商末和周初器物的关系问题。 周初的“月相” 西周铭文历日中的“月相”,久为学者争论的热点。最近,在岐山周公庙甲骨及有的青铜器上,发现了《尚书》、《逸周书》未见的“月相”词语,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线索。看来在这方面,周初的历法和西周中晚期应有所不同。 西周共和以下青铜器 西周器物铭文最多,不少有历日,但在分期(特别是编排历谱)上歧异甚多。由于共和以下年世明确,整理这个时期或包括厉王在内的青铜器最为有益。厉王到宣王,相隔年数不少,器物特点应有变化;宣、幽到东周初,情形也是一样。近年晋、虢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准备了条件。 秦、楚青铜器的演变 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列国青铜器中,秦、楚两国器物的特色明显,已发现标本易于构成序列的,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实丰富。两者分居西土、东土,对考察文字的变迁也很关键。 商至西周的荆楚青铜器 《诗》云商王武丁奋伐荆楚。今湖南、湖北多出商代重器,需要与中原同类器物进行对比研究。近期望城高砂脊、宁乡炭河里的发现,有更高的考古学价值,对

其制作年代等应深入讨论。 长江下游青铜器的序列。今江苏、浙江等地也屡有先秦青铜器出土,大多见于土墩墓。近年,土墩墓的分期已趋详细,其中的标志性器物,如原始瓷器,也得到专门研究。由此,争议较多的青铜器分期及其年代问题有望解决。 巴蜀青铜器文字的解读 四川、重庆及湖北、贵州一带所出战国至汉初的巴蜀青铜器多有文字,以兵器为最多(也见于玺印与其他器物),过去学者曾以为属于“图语”。现在材料已很多,有希望用现代技术方法加以解读。 汉初青铜器的特点 汉代早期青铜器多沿袭战国时期,又有若干发展。尤其是近年一些诸侯王、诸侯级墓所出青铜器,值得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详细研究,并与战国晚期青铜器相比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古代国家名字

古代国家名字 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奢比尸国,结匈国,羽民国,讙头国,厌火国,三苗国,载国,贯匈国,交胫国,不死民国,歧舌国,三首国,周饶国,长臂国,三身国,奇肱国,青丘国,黑齿国,纪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鲁、吴、越、宋、郑、鄫、邾(邹)、莒、吕、许、虢、虞、州、淳于、杞、莱、萧、徐、舒、纪、谭、管、蔡、郧、蒋、芮、沈、曹、霍、庸、权、谢、巴、息、郤、邢、祝、鄣、聂、陈、薛、巩、叶、项、卫、滕、江、葛、戴、宿、遂、钟吾、炎、鄅、毕、申、罗、邓、绞、唐、刘、黄、厉(随)、蓼、鄀、肥、鼓、中山、鄟、祝其、姒、蓐、耿、苏、冀、诸、共、井、缙、杨、邘、皖、邿、须句、郜、弦、郕、梁、向、凡、谷、赖、牟、柏、颛臾、焦、茅、滑、巢、雍、顿、黎、费、郇、胙、夔、郐、应、介、鄾、任、邳、胡、代、彭、苴、鱼、鱿、轸、扈、荀、桐、极、贾、祭、毛、根牟、甲父、绚、翨阳,有穷、道、微、柳、丰、六、瑕、姜、观、大庭、骀、岐、箕、莘、逼、倪,羽民国,灌头国,厌火国,载国,结胸国,歧舌国,周饶国,一臂国,言灵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肃慎国,长股国,无启国,一目国,柔利国,深目国,聂耳国,无肠国,夸父国,博父国,拘缨国,歧踵国,大人国,君子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伯虑国,里耳国,雕题国,北雊国,枭阳国,巴国,氐人国,

匈奴国,开题国,列人国,流黄封氐国,东胡国,夷人国,貊国,燕国,犬封国,蟜国,阘非国,环狗国,魅国,戎国,林氐国,盖国,巨燕国,倭国,朝鲜国,列阳国,姑射国,大蟹国,陵鱼国,鯾鱼国,墩端国,玺唤国,大夏国,竖沙国,居繇国,月支国,韩雁国,始鸠国,大越国,彭泽国,聂阳国,少昊之国,靖人国,蒍国,中容国,司幽国,嬴土国,夏州国,盖余国,困民国,有易国,摇民国,熏民国,女和月母国,季禺国,卵民国,盈民国,季厘国,载民国,蜮民国,焦饶国,伯服国,鼬姓国,昆吾部落,张宏国,菌人国,淑士国,白氏国,长胫国,西周国,先民国,北狄国,沃民国,寒荒国,寿麻国,盖山国,互人国,胡不与国,叔歜国,北齐国,始州国,詹耳国,犬戎国,继无民国,中煸国,赖丘国,苗民国,牛黎国,天毒国,壑市国,汜叶国,朝云国,司彘国,禺中国,列襄国,盐长国,流黄辛氏国,朱卷国,氏羌国,大幽国,钉灵国,夏商、西周、东周、汉、魏,蜀,吴,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契丹,匈奴,大月氏,宋、金,辽,元、明、清,汉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代国,冉魏,西燕,西蜀,翟魏,吐谷浑。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 (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 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 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 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 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 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 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 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

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 俎 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1.皇帝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历史由来: 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 秦始皇并非姓秦,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庄镶王的儿子,姓赢名政。13岁的时候,庄镶王去世,被立为秦王。他22岁举行加冕,从此亲理朝政。他执政后,首先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他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结束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一年,他39岁。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并没有以此满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咸阳宫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时候就说:“寡人如今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也该换个名字了,若不更换名号,仍然称“王”,同原六国的国王还有什么区别?又怎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于是,大臣们便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大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有的说,就是把三皇五帝加起来也比不上大王;还有的说,干脆把三皇五帝的尊称合二为一,称作“皇帝”好了。秦始皇不复时机的说,“称皇帝好”。寡人在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如果在皇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始字,叫作“始皇帝”不就更好了吗?因为它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故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便规定皇帝自己称“朕”。“朕”原意是“我”的意思,任何人都可以用,可是自秦始皇称“朕”之后,这个字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还规地皇帝下的“诏书”,并让参谋大承蒙毅找来玉石工匠,选择一块称和氏璧的玉石,刻成大印,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专用玉质,叫作“玉玺”。他认为只要有了这块打印,以后传位就不会有人假冒了,秦家王朝就会代代相传。以上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由来。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 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 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 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清初,颜元弟子遍天下,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清代戴震批判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主张教育去“私”解“弊”,救人之偏失。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进步教育家的楷模。 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颜元戴震

中国古代经典名词解释

大家是否在看小说或者文章的时候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名词呢,其实这都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专有名词,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有时也会让人觉得苦恼,所以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常用的专有名词解释,希望能对大家的阅读和学习带来帮助。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两仪:阴、阳 三才:天、地、人 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合:上、下、左、右、前、后 七星: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四阳宫)、中宫、(四阴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大名剑:第十,精致优雅之剑,承影红木剑 第九,尊贵无双之剑,纯钧黄剑 第八,勇绝之剑,鱼肠白剑 第七\第六,挚情之剑,干将\莫邪银剑\紫剑

中国古代四大吉祥瑞兽

中国古代四大吉祥瑞兽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四大吉祥灵兽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 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KCB齿轮油泵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可调压渣油泵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高压渣油泵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KCB-300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在中国,龙为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齿轮油泵kcb 55志。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高压渣油泵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凤凰】 凤凰是神鸟,百鸟之王,古人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以后,凤凰合称;再以后,龙凤相配,凤便成了宫廷后妃的代称。根据神话传递,凤是在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螺杆油泵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

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晚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一样,是由于铁器被广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铜在社会物质文化中重要地位。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战国中晚期。然而这一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三、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1.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3.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最多。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 四、发展历史 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1、萌生期(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如:原野。《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韩愈,字退之。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辛弃疾,字幼安。张衡,字平子。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渔,号笠翁。姜夔,号白石道人。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中国四大千古奇文

中国四大千古奇文 中国“四大千古奇文”或为处事之至理,或为劝世之良言。虽越千古,如今读来,仍是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实为不可多得的奇文。 一、《钱本草》 作者:张说 原文: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亏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人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译文: “钱,味道甘甜,属性热,有毒,却能延缓容貌的衰老,使人神色温和滋润。用它来消除饥寒,帮助人们避开困境与灾祸,有立竿见影的奇效。因此,在一方面,它有利于国家和百姓;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原本贤达的人受到污染,尽管如此,它唯独以清正廉洁为天敌。如果是一个人带着贪心服用它,均平得当则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过度服用,就会冷热不均,使人性情狂乱。 这味药不同于普通草药,并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但如果不遵循义理而采摘就会使人精神损伤。钱物既然流转于世间,往往就会感召神灵护佑,因而沾染神鬼的

气息。如果只积攒不发散,就会带来水火盗贼等灾难。但如果只发散不积攒,自己就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一积攒一发散平衡得当称为道,不把它当作珍宝而过度珍惜称为德,取得给予过程适宜称为义,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不过分贪求称为礼,慷慨地施舍以救济大众称为仁,不违背自己过去承诺称为信,得不伤己称为智。用这七种方法精炼此药,服用时,钱的数量刚好有所亏欠,这样就可以使人长寿。如果服用时不符合义理,就会使人沉湎其中,而导致志向衰弱精神损伤,一定要特别注意小心。 二、《寒窑赋》(又名《命运赋》) 作者:吕蒙正 原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古代称谓、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中国古代地名

在江苏东台县东南,西距安丰镇六十里,稍南为三仓河。俱产盐。 一斗泉 在河北房山县西南上方山象王峰。其上多大石钟乳,乳端水滴,汇而成泉。相传旧有毒龙踞此山。后汉时华岩慧晟禅师驱龙开山,龙竭山泉以行,禅师以锡掷之,令留水仅得一笠。故名。 一都村 在浙江于潜县北,当东西两天目山之间,枫柿成林,秋时红叶满目。 一合坞 在河南宜阳县西,又作一全坞,亦曰一泉坞。晋永嘉中魏浅屯洛北石梁坞,族子该聚据一泉坞。(水经注)云:洛水又东迳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我合固。一合之名起于是。北周置重兵于此,以御高齐。 一棵树镇 在辽宁辽源县东南。四洮铁路经之。 一拉溪 在吉林永吉县西。路通双阳县。 一迷河 见伊勒门河条。 一面城 在辽宁铁岭县。产金。 一面坡 在吉林延寿县南蚂蜒河西滨。中东铁路经之。 一亩泉河 源出河北满城县贤台社。泉自地中涌出,方广一亩,故名。东合难距泉迳城濠南,东入寇水。 一女关 在云南洱源县。(明史地理志)记载:浪弯县东北有佛光山。山后险仄。名一女关。 一泡江 源出云南祥云县北梁王山,南流至九鼎山,岐为三支,一南流曰万花溪,下流为白崖江;一东南流潴为青龙海;一东北流潴为品甸海,汇周官司紫海水与青龙海合,东流折北为一泡江,东北会你甸河。至姚安县注于金沙江。明嘉靖元年,改十二关长官司于一泡江之西,即此。 一片石 在河北临榆县北七十里,有关城。明末李自成东攻吴三桂于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清兵来援,先败一片石之兵,遂入关,破自成。旧有参将驻防。 一前唢 在热河阜新县。产煤。 一宿河 在贵州广顺县东从仁里。俗传明建文帝入白云山时宿于此,因名。 一条山镇 在甘肃靖远县西北。南倚长城,北通宁夏阿拉善额鲁特部。 一秃河 详伊通河条。 一线天 在江苏吴县西洞庭山之石公山。有洞穴深可二丈,广仅容人,其外方向东斜下,乃一石壁之缝,长可十余丈,仰望青天,如拖一线。 在浙江杭县灵隐山,有玉乳洞,旭光一线,上透极顶,俗称一线天。 在浙江乐清县雁汤山之灵峰。峰有洞曰灵峰洞,亦名罗汉洞,又曰观音洞。唐咸通中高僧孜善独处于此。洞中有漱玉、一缕、洗心诸泉。自洞外望,称一线天,亦曰碧玉天。 在福建崇安县武夷山中仓基岭之西。顶锅玄岩二字,洞口宽约五丈,内极穹隆,水声潺潺。洞内甚狭,长可五十余丈,实则两岩相倚,构成洞形,中通一罅,宽可尺许至数寸不等。上露天光,故称一线天,亦曰一字天。 (此外以一线天名者甚多。不及备载。)

关于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欣赏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欣赏 姓名:陈大鹏学号:1015161203 专业班级:10环艺本2 写作时间:2011年11月20日 指导教师:彭水清

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在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自然铜也称为红铜。这个自然铜由于它的熔点是很高,红铜熔点是1080多度,不易熔化。所以在出现的时期,只能是用锻打的方法来制造一些小件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在那个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绝大多数还是石器。所以那个时期在考古学上称为铜器石器的并用时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摸索,生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制陶技术的这个发展。因为对陶器来讲,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摸索,逐渐地就认识到了在铜料当中掺上锡和铅可以降低它的熔点可以降到八九百度。那么这样就很容易了,这样的话就可以铸造用它来铸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铸造一些器皿。这些被造出的东西称为青铜。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广泛应用于当时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和数量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人们的饮食起居用的这些器皿,就是所谓礼器,礼器,青铜的,乐器。一直到车马上的装饰,建筑上的花纹,最后到武器。那么前面讲的这些都是维护着当时的等级制度的。当时的武器,就是直接和国家机器、军队直接相关的。所以古书上就有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这所谓的“祀”和“戎”,这就和青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么样地广泛地使用,在其他的国家应该说是少有的。它同当时的生产、科技、艺术等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个国家的博物馆都有青铜器,但凡是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都是以青铜为很突出的 凝聚了古人智慧的青铜器,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生产规模和铸造工艺。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可以无愧地展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那个光辉灿烂的历史时代——青铜时代。我们知道,最早的青铜器,或为权力的象征,或为庙堂之礼器,或为历史事件的纪念物,无不显示其神圣与庄严;西周以后,随着“明上下,别等列”的礼乐制度衰败后,青铜器皿的使用范围都已经逐步扩大到贵族的生活当中。作为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的青铜器,造型、规格和纹饰都有明显的差别。 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虽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它的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都凸显出了它的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都是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到了商代的前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在河南的郑州偃师都发现了当时的都城,相当规模的都城和宫殿的基址。那么这个时候的铸铜业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除了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这类东西已经发现了有十多种,有做烹饪的东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在郑州一个窖藏里边发现的铜鼎,这个铜鼎已经有1米高了。一个窖藏里面发现了还不止一件铜鼎,好几件铜鼎,还有些别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合范的技术,有了相当的水平。器壁都比较均匀,花纹还是很素朴的。当然它这个当中是有这个一般地还是有这个兽面纹,花纹都很清晰,但是显得很粗犷。 早期的青铜器造型主要师受到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原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

中国青铜器文化

中国青铜器文化 青铜器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奴隶社会的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经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中国青铜器数量多、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有四大特点。

古代各项知识简称

作者:朱宜峰|来自:朱宜峰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十毒】吃,喝,嫖,赌,抽,坑,蹦,拐,骗,偷。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 称谓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2007-11-0105:50:05)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①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不谷(古代诸侯自称)。 ②臣自称:臣。 ③一般人自称:臣、愚、某、鄙人等。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蔺列传》)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另有:仆、不才、不佞、牛马走、敝人、小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或在长辈前自称,属谦称。有时表轻蔑的称呼)。 ④女子自称:妾、臣妾。 ⑤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年长的平辈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

称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有时也加“愚”字。如:愚兄、愚弟。 称别人的父母、子侄等,加“令”字。如:令尊(父),令堂(母),令夫人(妻),令郎(子),令爱(女)。所以,有“家大舍小另外人”的说法。 2、敬称。 除上文谈到的称字、号、谥号、官爵名、籍贯等属敬称外,还有一些敬称。 ①称君王。:陛下、大王、皇上、上等。已死的皇帝称庙号或年号。 ②称师:子、夫子、师、先生。 ③称朋友、尊长。公、君、足下、吾子、丈、丈人、大人。 ④加“太”,表示长一辈。太公:祖父;太母:祖母。 ⑤加“先”,表示已逝去的尊长。先考、先君子:(已故的父亲);先妣(已故的母亲);先祖父(已故的祖辈、父辈)。 ⑥加“尊”,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亲属:尊祖、尊兄。 ⑦加“贤”,称比自己年龄小或辈份低的人的亲属,有时和自己的晚辈谈话时称呼前也加“贤”:“贤弟”、“贤侄”等。

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 11级工商管理111班匿名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印迹、记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奋斗史的青铜器,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其实最早的青铜器并不是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虽然中国的青铜器不是最早出现的,但中国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瑰丽,铭文丰富而且铸造技术复杂,其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青铜器是石器时代的终结,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名贵的器物。 中国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涵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综合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文更是研究历史青铜器文物的复、仿制品,厚重、洋溢着庄重与典雅。以金属的坚实、厚重表达着恒久与诚信,以华美的造型和精神内涵乃示华,因而它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真品。 青铜器的发展 1、萌生期的青铜器(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及一并发现铸造遗址,显示出青铜礼器已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陶质块范铸造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具有兽面特征的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也以形成。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示出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2、育成期的青铜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的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巧已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 3、鼎盛期的青铜器(商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已达到辉煌灿烂的程度,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