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盛酒器皿

中国古代盛酒器皿
中国古代盛酒器皿

中国古代酒器

作者:长春好吃客

我国历来是好酒的国度。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故事。当然,这里边有佳话,也有丑事。酒最初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和先祖的稀罕之物,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过渡为天子、诸侯、士大夫等贵族阶级宴饮享受的特权,再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直至现代。

在阅读各种古籍资料的时候,常常被那些五花八门的酒器名称、奇形怪状的形制,弄得眼花缭乱。为此,我搜集查阅了一些资料,编辑整理出这篇文章。其中所有图片都来自于百度网;文字部分以《汉语大字典》的释义为主。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些远古时代的特殊物件、阅读古籍有所帮助。

本文涉及的酒器,计有三十种。尚有部分名目,因其罕见生僻,无需列出。

(1)尊(zūn):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说文》:“尊,酒器也。《周礼》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王国维《说》:“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卣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彝则为共名而非专名。”《诗·鲁颂·閟宫》:“白牡骍(xīng,赤色马)刚,牺尊将将。”

(2)壶(hú):器名。古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壶、茶壶、油壶、喷壶;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如冰壶、鼻烟壶。用作酒器,多为长颈、大腹、圆足。《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郑玄注:“壶,酒器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何休注:“壶,礼器。腹方圆口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爵(jué):古代酒器,青铜制,有流、鋬(pàn)、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chàng,黑黍)酒,又持之

也,所以饮。”段玉裁注:“古说今说皆云爵一升。《韩诗》说爵、觚、觯(zhì)、角、散,总名曰爵。”《礼记·礼器》:“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4)觚(gū):青铜制。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盛行于殷代及周初。陶制的多为随葬器物。《说文·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5)觯(zhì):用陶、木、兽角或青铜等质料制成。形状最多,通行者多为圆腹侈口,圈足有盖。容三升,一说容四升。盛行于殷代及周初。《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觯受四升。”

(6)角(jué):青铜制,容四升,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出现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角部》:“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为之,故觚、觯、觞、觥等字多从角。”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7)散(sǎn):容量为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用别物装饰。《周礼·春官·鬯人》:“庙用脩,凡山川四方用蜃,凡裸事用概,凡副事用散。”郑玄注:“脩、蜃、概、散皆漆尊也……概尊以朱带者,无饰曰散。”

(8)觥(gōng):即觵。酒器。《说文》:“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从角,黄声。”王国维《说觥》:“是于饮器中为最大……”。古代酒器。初用兽角,后亦多用铜、玉、木、陶等制作。青铜制品器腹椭圆,有流及鋬,底有圈足。有兽头形器盖,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容五升,一说容七升。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后世用指酒器。常被用作罚酒。如《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杯(bēi):桮的简化字。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10)卮(zhī):巵的简化字,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玉篇·巵部》:“巵,酒浆器也,受四升。”《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史记·项羽本纪》:“卮酒安足辞”。

(11)彝(yí):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皆盛酒尊,彝其总名”(郭璞语)。杜预注《左传》:“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

(12)卣(yǒu):古代专门用以盛放祭祀用香酒“秬鬯”(jù

chàng)的青铜酒器。器形一般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有的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卣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chī

xiāo)形甚至虎吃人形的。主要盛行于殷商和西周。在大祭典礼结束后,用卣把酒洒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

(13)罍(léi):盛酒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形制有两种:一种方形有盖,有两耳;一种圆腹,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类似大坛子。邢昺注《尔雅·释器》云:“罍者,尊之大者也。”

(14)瓿(bù,旧读pǒu):小瓮,圆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

(15)缶(fǒu):盛酒浆的瓦器。也有铜制的。圆身,大腹,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可用于结绳提取。《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王筠句读:“凡器皿字,惟缶壶有盖,皆盛酒者也。”缶原作汲水之用,后也常用来盛酒。

(16)豆(d?u):一种形似高足盘的盛器,有盖,也有无盖的,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豆本是一种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于盛酒的。

(17)斗(dǒu):古代酒器。《说文》:“斗,十升也。象形,有柄。”《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耉(gǒu,高龄)。”毛传:“大斗,长三尺也。”陆德明释文:“三尺,大斗之柄也。”有的人认为斗与豆通,也是一种盛酒器,不过它是一种容量比较大的酒器。

(18)斝(jiǎ):古代酒器。圆口,有流、柱、鋬(pàn,把手)与三足,供盛酒与温酒用。后借指酒杯。《说文·斗部》:“斝,玉爵也。夏曰醆(zhǎn),殷曰斝,周曰爵。”古书中也称为“散”,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圆口双柱,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圆,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圆柱形的;还有四尖足、带盖、呈方形而圆其四角的。斝可温酒和饮酒,类似现在的大酒杯。

(19)盉(hé):是用水调酒的器具。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有长流、鋬和盖。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当时举行大典礼时,喝酒必须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掺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状一般是大腹、敛口,前面有长流,后面有把手,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战国时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壶。

(20)觞(shāng):原指盛满酒的酒杯,后泛指酒器。《说文·角部》:“觞,觯实曰觞,虚曰觯。”段玉裁注:“《韩诗》说爵、觚、觯、角、散五者总名曰爵,其实曰觞。”后来,觞的意思引申为向人敬酒或自饮。

(21)觛(dàn):圆形小酒器。古代礼器的一种。《说文·角部》:“觛,小觯也。”又为古代常用器。《说文·巵部》:“巵,圜(yuán,环形)器也。一名觛。”段玉裁注:“觛,巵也……爵觯,礼器也;敦牟巵匜(yí),常用器也。

(22)舟(zhōu):三种释义。一是古代祭器。《正字通·舟部》:“舟,古彝器有舟,设而陈之,为礼神之器,以酌以裸,皆挹(yì,舀出液体)诸器中而注之。舟与彝二器相湏(m ǐn,同潣,水流貌),犹尊之于壶、瓶之与罍。”看来,舟与彝、尊与壶、瓶与罍是配套使用的。一说为祭器的托盘。《周礼·春官·司尊彝》:“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二是酒器。苏轼诗:“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三是指一种像洗而有耳的古器物。明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古器之名,则有钟、鼎、尊、罍、彝、舟……之属。”原注有:“类洗而有耳。”(洗,古代盥洗器皿,形似浅盆,多青铜制,

或有陶制)

(23)钟(zhōng):锺的简化。盛酒器。现也称盅,不过现代的盅一般很小,远比不上古代。《说文·金部》:“锺,酒器也。”《正字通·金部》:“锺,壶属。汉大官铜锺,即壶也。俗谓酒巵。”另,锺为容量单位,称量粮食;作乐器名。

(24)钫(fāng):方形壶,断面方形,制有盖和纽、环,为青铜或陶制品。始于先秦而盛于西汉,又称为。《说文·金部》:“钫,方鐘也。”朱骏声通训定声:“鐘当为锺,酒器之方者。”《广雅·释器》:“谓之钫。”亦指锅类炊器。

(25)钘(xíng):酒器,似钟而颈长。《说文·金部》:“钘,似钟而颈长。”段玉裁注:“锺者,酒器……用此知古酒锺有腹有颈,盖大其下小其上也。”另为盛羹器。同“鋞”,则为温器(为食物保温之物)。唐颜师古:“鋞,温器,圆而直上也。鋞,字或作钘。”

(26)匜(yí):盛水、盛酒器。形如瓢,有流和鋬。《说文·匚(fāng)部》:“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仪礼·公食大夫礼》:“小臣具盘匜,在东堂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奉匜沃盥。”宋佚名词《西江月》:“酒满蚁浮金匜,烛残泪滴铜荷。”

(27)罂(yīng):瓶一类的容器,比缶大,腹大口小。《说文·缶部》:“罂,缶也。”段玉裁注:“罂,缶器之大者。”《广雅·释器》:“罂,瓶也。”《论衡·谴告》:“酿酒于罂,烹肉于鼎,皆欲其气味调得也。”由此观之,罂当为酿酒器。

(28)罏(lú):盛酒的小口瓦器。

(29)区(ōu):有资料认为区是商代的酒器,不可考。实应为容器(容量单位)。《集韵·侯韵》:“区,量名。四豆为区。”《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杜预注:“四豆为区。区,斗六升。”可见,至少在春秋以后,区已经成为量器。类似的还有皿,为盛饭的器具;斛(hú),量器,主要盛米,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之后五斗为一斛;瓮,盛物陶器,腹部较大。《礼记·檀弓》:“醯醢百瓮。”有资料中认为以上物件均为殷商时代的酒器,但未有实证,在此注出。另有把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视为藏酒器,尚可。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古代的酒器真的可用“五花八门”来形容,种类、形制太多了。有好多已经逐渐淘汰不用,其字已经沦为生僻字。大体来说,以“角”、“钅”、“缶”、“皿”部的字居多。在用途上,酒器多是由礼器和日常用具演化而来,而且除了那些在庄重的祭祀、宴饮场合下使用的重器之外,大多数的酒器,其功用也逐渐扩大。孔子说“君子不器”,酒器也“器而不器”了,这大概也是受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吧。

酒与中国古代文人

酒与中国古代文人 酒,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与中国的文人有很深的渊源。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中,有无数的前辈先驱倾倒的酒的气质中,他们欣赏酒,他们沉醉在酒中。酒,给沉醉在它中的人们它自己的气质,它的炽热似火,它的冷酷似冰,它的缠绵如梦,它的柔软如锦缎,它的锋利似钢刀。它在他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它叫他们力大无穷,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叫他们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叫他们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叫他们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 酒与大部分中国文人有密切关系,密不可分。文人雅士在酒後或者记下各种酿酒技术,或者写出各种酒诗、酒谈。於是,酒更丰富了中国人多彩多姿的生活面。汉魏名士能饮五斗、一石的例子,不胜枚举。酒席宴饮,猜拳奋臂,叫号喧争,就像战场一般,是为酒战。两方对饮之际,犹如两军对阵,猜拳行令、即席作歌、赋诗、唱和、起舞等等,都成为酒席之间增添酒趣、闹趣的花样。 文人和酒的渊源极深,并非从魏晋名士开始。但是像酒占据竹林七贤生活中显着地位,甚至几近生活的全部,却是不容忽视的事。他们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借酒浇愁、以酒避祸、酒后放狂言以表达对时政的不满,反映了乱世文人的无奈处境。从此,文人酗酒不再被看成是败德丑行,而被视为风流韵事。而唐朝诗人似乎都喜欢豪饮,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李白、杜甫,都是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由于中国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的抒情性都很强,酒能使人回归纯洁、本真的人性,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因此令后人对酒、诗、文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浪漫的遐想。 陶渊明喝酒最有酒兴,小饮小舒适,大饮大舒适,再喝多了他会说:“我欲睡眠卿且去”,他可以独酌、自酿,细细品悠然的乐趣。他的酒兴与魏晋名士「无事常痛饮」,并不相同。他把酒与文学创作融合为一,有人说他「诗中有酒,酒中有诗」。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萧统《陶渊明传》载:“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因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但他不同于一般的酒鬼,他借酒抒情言志,寄托情怀。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李白喝酒最狂,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喝酒不是一般文人那样小酌,而是狂饮,然后借酒发挥。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高力士正站的皇帝身边。李白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向皇帝请求说允许他把鞋子脱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同意了。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

民间传统造物考察报告—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品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传统造物考察报告 专业工业设计 班别(2)班 姓名张光伟 时间 2014-3-28

思考传统造物文化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具考察 我国古代有许多诸如“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此即为“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也以“天人合一”、“情景合一”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曲辕犁 曲辕犁是古代一种耕作工具,又称江东犁。曲辕犁不仅设计巧妙,而且给人一种柔美之感。犁辕以流畅的曲线呈现,给人一种审美情趣。通过张奶奶的口述,我了解到早期的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此曲辕犁主要以铁质材料为主,其制成工艺主要靠螺丝固定的方式将各部件组合在一起。虽然铁质曲辕犁在使用材料上与木质曲辕犁不同,但其形状、结构及功能都没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犁鏆(guan)头, 可翻土 犁评

二、槽犁 槽犁不同于曲辕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呈锥形的槽齿,20根槽齿在槽棒芯上整齐排列,给人一种庄重之感。槽犁主要通过榫接的方式将各个木头部件结合,不仅牢固,而且木头是人类在历史上最长用的材料,使人倍感亲切。人的双手只需扶在槽把手上,便可通过畜力的方式在田地里轻松耕作。

三、石滚和滚架 呈圆台形的石滚乍眼看去,会觉得非常笨重。其实不然,当它与滚架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会变得非常灵活。通过石滚与麦谷之间的相互摩擦与挤压,麦粒会很容易脱落出来。将轭头与滚架绑在一起,便可让牛带动石滚在麦地上来回滚压麦子了。 石 滚 和 滚 架

轭头并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农具,它需要与其他农具(一般是犁)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辅助作用。拉车或农具时为了能让牛好使劲,在其脖子上套上轭头,下面用绳子栓紧,牛使劲时,用肩推轭头,再由绳索把里传到农具上去,这样就人力的作用, 使人能轻松方便地在田地里工作。 六、木钻子 木钻子在以前很常用,因为它是木工手中很重要的一件钻孔利器。它并不只局限于钻木 头,它也可修理锅、碗。盆等器物。它包括钻头,钻身,手拉柄,连绳四大部分。

古代容器大全

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 1、觥:汉语拼音:gōng?? 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 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 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 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 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 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2、鬲汉语拼音:lì

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3、缶汉语拼音:fǒu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 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 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2)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缶,瓦器所 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 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 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 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就有振奋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中国古代酒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中国古代酒器 (1)尊(zūn):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说文》:“尊,酒器也。《周礼》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王国维《说》:“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卣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彝则为共名而非专名。”《诗·鲁颂·閟宫》:“白牡骍(xīng,赤色马)刚,牺尊将将。” (2)壶(hú):器名。古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壶、茶壶、油壶、喷壶;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如冰壶、鼻烟壶。用作酒器,多为长颈、大腹、圆足。《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郑玄注:“壶,酒器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何休注:“壶,礼器。腹方圆口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爵(jué):古代酒器,青铜制,有流、鋬(pàn)、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chàng,黑黍)酒,又持之也,所以饮。”段玉裁注:“古说今说皆云爵一升。《韩诗》说爵、觚、觯(zhì)、角、散,总名曰爵。”《礼记·礼器》:“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4)觚(gū):青铜制。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盛行于殷代及周初。陶制的多为随葬器物。《说文·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5)觯(zhì):用陶、木、兽角或青铜等质料制成。形状最多,通行者多为圆腹侈口,圈足有盖。容三升,一说容四升。盛行于殷代及周初。《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觯受四升。” (6)角(jué):青铜制,容四升,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出现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角部》:“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为之,故觚、觯、觞、觥等字多从角。”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7)散(sǎn):容量为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用别物装饰。《周礼·春官·鬯人》:“庙用脩,凡山川四方用蜃,凡裸事用概,凡副事用散。”郑玄注:“脩、蜃、概、散皆漆尊也……概尊以朱带者,无饰曰散。” (8)觥(gōng):即觵。酒器。《说文》:“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从角,黄声。”王国维《说觥》:“是于饮器中为最大……”。古代酒器。初用兽角,后亦多用铜、玉、木、陶等制作。青铜制品器腹椭圆,有流及鋬,底有圈足。有兽头形器盖,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容五升,一说容七升。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后世用指酒器。常被用作罚酒。如《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杯(bēi):桮的简化字。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10)卮(zhī):巵的简化字,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玉篇·巵部》:“巵,酒浆器也,受四升。”《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史记·项羽本纪》:“卮酒安足辞”。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历史一起开始的。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食物,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我时常想假如我们的老祖宗没有从那发烂的野果和放酒的剩饭的酸菜香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酿造术,那么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将枯燥很多,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将寡淡很多,我们回顾往昔的时候也将少了许多兴味。 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中国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世界上有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惟黄酒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且富于民族特色,黄酒的黄,不仅仅是指酒的颜色,其内涵也是相当广泛:黄酒的黄是哺育华夏子孙的母亲河—黄河的黄,是生养炎黄子孙的大地—黄土地的黄,是中国人的肤色的黄。可以说,黄酒是伴随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酒。而黄酒中最有名的当数绍兴酒,它以选料上乘,工艺独特,酒精度低,营养丰富,并具有多种养身健体之功效而着称于世。一般人们所说的中国酒,就是黄酒,也就是绍兴酒。 白酒在唐朝又称为烧酒,我国的白酒是世界着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它的独特工艺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其技艺精湛,产品的色、香、味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名酒,如尧王八粮液酒、尧王醇酒,色泽澄清透明,香气馥郁芬芳、优雅细腻,味甘润柔和、醇厚绵甜,余味净爽,风格独特,深受人民喜爱,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酒是我国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通过研究和总结工作,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作业。这些使得白酒工艺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大批厂家成为我国的酿酒骨干型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民族特产,弘扬中华民族酒文化,是白酒行业发扬光大。 果酒是以各种果品和野生果实,如葡萄、梨、桔、荔枝、甘蔗、山楂、杨梅等为原料,采用发酵酿制法制成的各种低度饮料酒,可分为发酵果酒和蒸馏果酒

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散见于古代贤人的文化思想中.尽管不成体系.但它却对中国古代工匠的造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规范着古代工匠的造物形制。因此,通过对古代器物的形制以及材料的使用等形而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其形而上的造物思想与观念,比如形成了~器’与。道’的关系“、”整体意识”、”亲和力”、”活性”、…有’与‘无‘的关系”等造物意识与观念。这种“器”、”道”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特征与造物风格。 一、“器”与“道” 《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庄子阐明了”造物”的主体是人本身。既然是人的行为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所以“造物”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显现的是单纯的”器”.它隐藏了中国古代对“道”的认同。晋代的司马彪注《庄子》云”造物谓道也。”就是说通过造物的”器”体现“道”的观念.把造物的行为体升到对“道”的意识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意识中体现了十分普遍的造物观念,有的十分突出。《老子》仅五千言总结了宇宙万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道“与“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老子以”道”来概括宇宙的根本规律与原理.以“名”来归纳世界的所有创造之器物。“道”是宇宙的总体规律,“名”是宗教与巫术等相关的盛物之“神器”,是通往“天”与”神”的神器,因此不是一般的器物。所以”名”的自身意义就是指”器”。《庄子?天运》引老聃对孔丘所言.其云:“名.公器也,不可多取……”郭象注日:“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管子?枢言》云:“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畜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房玄龄注日:“全无不通,智无遗策.二者可操以成事.故日’器…。又《心术上》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则”器”与”名”皆可言“圣”.而“名“与”器”在其本源意义上就是可以相通的。《老子》书中.所谓“圣人”者.就是合“道”也,而“名”与”器”正离“道”不远也。o”道”与“器”这两个概念虽不相同.却是相辅相成的。道,理也。是事物一定之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也就是说.“理”体现了具体某种事物的一般规律。“器”正是体现了造物的一般原“理”.从而由“器”进“道”。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观念是以“道“这一观念为基础也是为目的的.所以中国的”造物”观念总是围绕”道”、“器“这两个理念展开.又以”道”为核心。即以“道”为内在规定性.以”器”为外在规定性。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从“器“与“道”的关系中,我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造物观念。 二、整体意识的体现 首先.中国造物观念体现在造物的整体意识上。道家思想中对“道”与“器”的解说.显示了造物的整体观念。传统造物观念在整体观念上以自身生命体验去感悟客观世界.不但受老子关于“道”与“器”的影响,也受到庄子的影响。关注“生”之前的“未生”.而非“创生”。这就引发了老子对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解说.即“未生”状态下的“混沌”。因为”混沌”存在着最多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庄子讲到的“未生“一词。《庄子?杂篇t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王先谦集解:”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在老子看来,”浑沌”是在“生“之前有“生”的”可能”的时刻.其重要性远大于”创生”这个”生”的行为和”生”的过程。因而在”生”这个动作之前的行为是老子所关注与赞美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老子?第一章》)有现代学者解释说:”初始之完美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并不体现出刨世之后的时期.而体现为创世之前的混杂纯一状态。”。此种解说颇有道理.因为在老子看来.”创世之前“.是“未定形”的状态.”未定形”,则存在多种“可能”.而非已创世之后的一种“定形“的既成的状态。老子对“未生”的解释还有一点与生相关.《老子?五十二章》云:“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意识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源,可以把这个始源看着万事万物的根本。”母”为“道”,《老子?二十五》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认为混沌为是可以成为“天下母”的.母即能孕者.是始.但只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能“。可见老子关注的不是“生“,而是生的“可能”。老子说的“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更进一步说明”道”有成就天下万物的可能。这个“可能“最重要.是创造新事物的前提.因此,作为始与母的“道”.具有了一种潜在地对”天下万物“的规定与滋养.同时也是造物之母。最重要的是老子后面的话:“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五十二章》j意识是既然知道了认识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与特性,就要回来坚守这一根本。从母体中“创生”的事物,又必须回到“道”这个规定性中。实际就是要创生的事物再回到混沌的整体之中.这才是老子最为关心的问题。说明了“道”、“器”不单是一个“始”与“生”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再由”生”回到“始“的整体关系中去,即完成由”器”进”道”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道“与“器”的关系中.看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个.”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整体造物观念。 三、亲和力的体现 其次,是造物观念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以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为基础,人与自然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所以.传统造物观念注重自然界性能与特质.与自然界保持融洽的亲租力。中国古人似乎与生俱来地讲究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融合。这种亲和自然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造物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在造物的主体材料选择上.常用具有“生性”的再生物质材料。例如.中国传统喜爱用木质材料作为造物的基本元素。木材品种不但丰富、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又有地域的土质、风水、气候所造就木质的密度、韧性、色泽各不相同等特点。而且,木材在造物实践活动的运用中.还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的普遍情结。《诗经》中就有”其桐其椅“的诗句.@显现了这种亲和的情结。”椅”即”梓”.以及“桐“都是一种树木的名称。中国古人尚木的情结.1可能与传统哲学思考的”金、木、水、火、土”等观念的文化因素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再生系统。《白虎通义?五行大义?论相生》疏证:”木生火者.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择木的传统造物观念显露了,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木材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质与人的生命内在相同,它与人之间显示了一种隐喻性的结构.因而具有与人的亲和力的种种性质.奠定了造物的物质基础。这种观念与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精神相弥合.使古代工匠对木的感情偏好情有独钟。漫长的耕作实践,又使得人们对木的品质有了更深刻、更细化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独特的审美评价。将木质在自然中形成的特殊质地 等品性.如肌理、木纹、密度、韧性、色泽、气味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的取向,建立起了对事 万方数据 ⑧

中国古代酒文化

中国古代酒文化 1.追根求源——酒的源 关于中国古代酒的发明,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个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话题之外,因为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第二个说法是仪狄造酒。仪狄是夏代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是从汉代就开始的传说,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酒很早就有了。 中国古代的酒有几千年的历史,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考古学上的证据。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头,出土过战国时候的酒,经过科学家的鉴定,确定确实是酒。比战国时代更早的时候,商代甲骨文中,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甲骨文中,占卜的时候问神灵说,我们可以用酒去祭祀祖先。就说明商代确实有酒。 “酒龄万岁”说,所指的是果酒。果酒的年龄其实不止万岁。原始人过着采摘渔猎生活,采摘的野果要设法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水果自然发酵,果酒也就问世了。在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中,已发现有储酒的器具,有“具”也有“据”。酒龄万岁之说也就由此立论。 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使用谷物作为酿酒原料,谷物不能直接发酵成酒,必须经过糖化才能酿成酒。使谷物中的淀粉糖化后制酒的工艺相当复杂,无疑是渐进的长期过程。殷商时期,我国的酿酒业完成了由“单发酵酒”向“复式发酵酒”的转变。龙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尊、斝(jia)之属的酒器均已出现。时至商代,用谷物造酒更加普遍,殷人嗜酒,各阶层均好饮。出土文物中贮酒器、饮酒器的数量很大,有陶制器,也有青铜制品,工艺均很精美。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两个铜制酒壶,内装有10斤陈酒,鉴定结果系曲酿酒,距今约2200多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齐民要术》中载有“九酿烹酒法”,其酿造工艺已与现代大体相同。唐代以前,我国的酒含酒精的浓度不高,制酒过程中所产生的糟要用压榨法除去,故归之为压榨酒。绍兴黄酒是压榨酒中的佼佼者,可谓其类的代表。“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之酒,就是黄酒之类,西安人认为是当地的“绸酒”。 1975年河北省青龙县出土了宋代的蒸馏器,该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蒸馏制酒器,可见蒸馏酒至迟在宋代已有之。经过蒸馏工艺后酒的度数大大提高了,可以燃烧,故称之为烧酒。一些历史工作者认为汉代,甚至周代已有烧酒,《礼记》中所载的“清酒”就是蒸馏后清彻透明的白酒。直至20世纪中叶,烧酒、白酒均是蒸馏酒的称谓。烧酒在元代得到推广,明时大兴。 我国啤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啤酒是否舶来之物目前尚有争议。啤酒厂的设备和技师均是舶来的,但深究啤师之物,又非舶来之物。 汉武帝通西域后,葡萄开始在内地种植,东汉时葡萄酿制之酒已有之。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句,所见唐时诗人和葡萄酒已是缘分甚深。 综上所述,溯酒之源可至石器时代,酒不但多源、多元,发展的过程中又汇为五大系列:果酒、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其划分标准主要依据制造工艺,酿造原料,亦依据了世人对酒的喜好与体味。 2.历代酒文化概论 酒的历史悠久,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已和酒结缘。夏、商、周三朝,酒在政治生

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研究了其深刻内涵,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国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起源与发展;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饮酒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凝结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作,上升为一种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1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而民间对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例如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杜康酿酒,《说文解字·巾部》中也有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个说法在民间广为流行;酿酒始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神农本草》载有酒的性味;酿酒与天地同时,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然而无论那种说法,都能说明我国的酿酒历史距今起码在四千年以上,当今的许多考古发现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现代观点认为酒是谷物自然发酵的产物,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或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饮料酒,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水果中含有较多糖分,易自然发酵生成果酒;动物乳汁中含有蛋白质和乳糖,也易发酵成酒。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代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技术;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 2 中国酒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酒文化与礼仪 酒礼,是酒行为的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国内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

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鼎拼音dǐng 部首“鼎” 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鬲拼音lì部首 “鬲”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用于烧 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 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拼音yǎn 部首“瓦”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汉书·百官表》注。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 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说文》

每食四簋。——《诗·秦风·权舆》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韩非子·十过》 簠拼音fǔ部首“皿” 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左拥簠梁。——《仪礼·公食大夫礼》

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说文》

敦拼音duì部首“攵” 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礼记·明堂位》 豆拼音dòu 部首“豆” 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中国古代盛酒器皿

中国古代盛酒器皿 中国古代酒器 作者:长春好吃客 我国历来是好酒的国度。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故事。当然,这里边有佳话,也有丑事。酒最初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和先祖的稀罕之物,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逐渐过渡为天子、诸侯、士大夫等贵族阶级宴饮享受的特权,再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直 至现代。 在阅读各种古籍资料的时候,常常被那些五花八门的酒器名称、奇形怪状的形制,弄 得 眼花缭乱。为此,我搜集查阅了一些资料,编辑整理出这篇文章。其中所有图片都来 自于百度网;文字部分以《汉语大字典》的释义为主。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些远古时代的特 殊物件、阅读古籍有所帮助。 本文涉及的酒器,计有三十种。尚有部分名目,因其罕见生僻,无需列出。 (1)尊(zūn):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敞口,高 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说文》:“尊,酒器也。《周礼》六尊:牺尊、 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王国维《说》:“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 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卣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彝则为共 名而非专名。”《诗·鲁颂·閟宫》:“白牡骍(xīng,赤色马)刚,牺尊将将。” (2)壶(hú):器名。古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壶、茶壶、油 壶、喷壶;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如冰壶、鼻烟壶。用作酒器,多为长颈、大腹、 圆足。《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郑玄注:“壶,酒器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何休注:“壶,礼器。 腹方圆口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爵(jué):古代酒器,青铜制,有流、鋬(pàn)、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 温酒, 盛行于商代和周初。《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chàng ,黑黍)酒,又持之

历史上白酒名称与分类(中国酒文化)

历史上白酒名称和分类(中国酒文化) 清人编著的《渊鉴类函》卷三百九十二转引《饮膳标题》曰:酒,一也。而情、独、厚、落、甜、苦、红、线、白之别,故清者曰栗,清而甜者日她,浊者日酪,亦曰酝,浊而微清者曰醮,厚者曰醇,亦曰爵,重酿者口醉,三重酿曰酊,落者口醣,甜而一宿熟者口醴,美者曰酗,苦者口醋,红者曰醒,绿者口酩,白者曰醮。 宋朝人何剜所著《酒尔雅)所释的酒名,与上述的解释略有出入: 醪,重醒酒也;酌,醒酒也;酷,末凉之酒也;醪,汁滓酒也;醋,厚酒也,醣,落酒也;醴,一宿酒也;醮,酒微清而浊也,瞟,清酒也;她,情而甜也;酴,浊酒也;醋,苦酒也;醒,红酒也;曦,绿酒也;磋,白酒也;元,醇酒也。 《酒尔雅》与《饮膳标题》对各类酒名的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均是周秦时代的酒名则大致没有什么区别。从周秦的酒名来看,酒的名称以直接表现和区别酒的酿造原料、品味、色泽为特征,酒的命名尚没有显现出更多的想象。汉魏晋南北朝,酒名已不再仅是区分不同酒类品种的符号,而是比较讲求艺术效果,注入丁美的想象,广告色彩也日渐浓厚。汉朝人称稻米酒为上等,稷米酒为中尊,黍米酒为下等。武帝时东方朔好饮酒,他把喜爱的枣酒称作仙藏酒,还有桐到酒、

肋酒、恬酒、柏酒、桂酒、菊花酒、百未旨酒(一名兰生)、椒酒、斋中酒、听事酒、猥酒、香酒、甘醴、甘拨等。两晋南北朝时酒则有金浆(即蔗酒)、千里醉、骑蟹酒、白坠春醒、缥绞酒、桃花酒(亦称美人酒,据说喝了这种酒可以“除百病、好容色”)、梨花春、驻颜酒、榴花酒、巴乡清、桑落酒等。 唐宋时代,就像发达的唐宋诗词所表现出的无穷魅力一样,酒名也带有很浓的诗情和词意,驰骋著美的想象。唐宋时期有多少种酒,现己很难作出完全的统计,从李肇《唐国史补》和宋朝人张能臣《酒名记》及放见于其它一些诗词、文集来看,至少有三百余种。 《唐国史补》所裁唐代酒名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荣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别南之娆春、河东之干和、葡萄,岭南之云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泪水,京城之西市腔、暇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青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摩勒,毗梨勒,诃梨勒。此外《龙城绿》裁有:录,翠濡”。唐太宗曾赋诗赞口:”尿胜兰生,翠涛过玉菱,干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诗中兰生酒即是汉武帝时期的百味旨酒,玉菱则是隋炀帝当中的酒宋酒琳琅满目,酒名美不胜收。现扩张能臣《酒名记》、昊自牧《攀梁录》、周密《武林旧事》等文献转述如下:四京:香泉、天醇、苏醣、琼酥、瑶洫、坤仪、觞玉、庆会、膏雷、亲贤、

中国造物文化史作业0152150441张露

中国造物文化史作业 姓名:张露 学号:0152150441 班级:艺术设计学 年级:2015级

作业一: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文化精神 ——论中国古代建筑与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融汇贯通,行程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君王尊崇道教,二道交友提倡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思想,勤劳智慧的古代祖先们在这一文化精神的引导下, 创造出不少文化中的精品。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品类众多, 成就辉煌。彩陶、青铜器、瓷器、服装、建筑园林、雕塑等造物艺术, 独具特色,但是在这其中,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到最多的,除了万里长城,各种寺庙之外,建筑里最令人欣赏叹服的就是故宫了。 关键词:故宫,古建筑,人文,道教,等级制 一天人合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设冠服制,称自己为皇帝,二者也不天人合一息息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当时政治密不可分。影响建筑发展的诸 多因素中,天代表上天,是决定人类的主宰,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 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 最高主宰。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 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紫禁城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建的,从外城看,设为天地日月四坛, 四坛的方向位居正北正南正东正西,沿着外城厢里走去,两边建筑都十分对称,从正北进,再从正南出,中国古代有四大神兽,南青龙右白虎,左玄武,右朱雀, 四大神兽守护者古代帝王的地位不受侵犯,因为还有得到上天的保护。整个北京 城为中规中矩的对称结构,天上有多少星宿,北京城里就有多少宫殿,而且津津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农林经济管理112班方晨亮 学号:201103010221 摘要 一位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此话虽语失偏颇,但却言有所指.的确,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既似一首抒情的诗,有激奋也有悲沉,有欢歌亦不乏痛吟;又如一幅忘情挥洒的泼墨画,远近大小尽显,浓淡深浅自成。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中,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华夏文明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字:酒起源发展文化 前言 在中国,酒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我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之一。在中国,酒与文化可以说是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影,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所以,便有了“酒能助兴,亦能乱性”这么一说。 饮酒思诗,赋诗念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咏酒魄诗;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那么,为何众多的诗人唯独钟情于酒呢?为何酒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呢?其实,文人不单单只是饮酒,酒固然味美,醇香,可是饮酒更是有一种意境。我们都知道,诗人的创作需要灵感,而酒恰恰能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打开他们心中久闭的大门。所以,与其说是饮酒,不如说是陶醉于酒带来的创作的灵感中。 有了古典文学的助兴,酒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种文

古典诗歌中的酒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文化大国,而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璀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诗词中也包含了许多书写“酒”饮“酒”的诗句。“酒”作为一种符号文化因素出现在诗词创作中,其本身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观,而且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怀和审美趋向。 一、诗酒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汉字文化是世界文字中的一大奇迹,其历史悠悠数千年,其内涵之深厚非其他古老文字能比拟。酒与汉语文化结缘也是深厚的,酿成香溢的“文化美酒”。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远古时期,酒便已经出现。关于酒的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史记》中记载: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酒与“久”谐音,所以无论是亲朋宴会,过节人们都要以酒助兴,举杯畅饮。自然古典诗歌中酒出现了一种以酒意命名的创作。 酒是最重要的饮料之一,人们充分享受饮酒的愉悦与美感,并创造造出一系列有关的汉字。甲骨文中有“酉”字即“酒”字,《说文》中关于酉部的字有数十个,有的关于制造,有的关于酒质,有的关于饮者状态,不一而足。而汉语中反映、记录酒文化的词语、成语、典故、谚语更是数不胜数。 二、先秦时期的诗酒文化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例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推杯换盏之际,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还有先秦时期的《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中原有寂,庶民采之。螟岭有子,踝赢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