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剑剑谱

武当剑剑谱
武当剑剑谱

武当剑剑谱

预备式:并步站立,假设面向正南,头颈正直,上体自然放松,臂垂体侧,左手持剑于臂后,右手成剑指,目视前方。

一、起势

1、左脚开立

2、两臂平举

3、转体摆臂

4、屈膝摆臂

5、弓步前指

二、丁步点剑

1、坐盘展臂

2、弓步接剑

3、丁步点剑

三、回身点剑

1、撤步举剑

2、提膝点剑

四、仆步横扫1、仆步落剑2、转体横扫方向:正东偏北

五、右左平带1、收脚收剑2、上步送剑3、弓步带剑4、收脚收剑5、上步送剑6、弓步带剑方向:定势弓步的方向是正东偏南或偏北

六、分脚领剑1、后坐举剑2、前移穿指绕剑3、上步绕剑4、分脚领剑

七、叉步反撩1、落脚落剑2、上步撩摆3、插步反撩

八、马步云抱1、弓步摆剑2、弓步仰身云剑3、马步抽抱

九、丁步截剑要求:1、收脚和截剑要迅速,保持半蹲姿势。

2、是用剑刃中段或前段拦截。

十、翻身崩剑要求:1、扣步和崩剑同时完成,身体略向后闪。

2、是用剑刃前端向后崩弹。

十一、弓步下刺1、提膝收剑2、弓步刺剑方向:正东偏南十二、独立上刺1、上步分剑2、上步提膝刺剑方向:东北十三、仆步穿剑1、仆步穿剑2、虚步捧剑方向:仆步正西偏南

十四、蹬脚前刺1、提膝收剑2、蹬脚前刺方向:正西偏北十五、跳步平刺1、落脚送剑2、跳步分剑弓步平刺方向:正西偏北

十六、转身平刺1、后坐收剑2、提膝转体3、弓步平刺方向:正北

十七、行步穿剑1、后坐领剑2、转体穿剑3、上步崩剑4、弧线行步(四步)

十八、行步扣剑1、行步摆剑2、行步摆剑3、行步盖剑

十九、弓步下刺1、上步分剑2、提膝前指3、弓步下刺方向:东北(十七、十八、十九式相接共走十二步)。

二十、腾空跳刺1、转体划弧2、虚步分剑3、腾空平刺

二十二、马步藏剑要点:1、左转向北落地。2、落地和收剑同时完成。

二十二、回身反刺1、垫步撩指落剑2、上步崩剑3、弓步反刺

二十三、虚步崩剑要点:收脚、崩剑和左剑指下落的动作同时完成

二十四、独立上刺1、弓步分剑2、提膝上刺

二十五、撤步平斩要点:剑划平圆时,上体略向后仰,弓步和斩剑同时完成。

二十六、仰身架剑1、仰身上架2、弓步抱剑

二十七、转身回抽1、转身抽剑2、弓步劈剑3、虚步回抽方向:正东偏南

二十八、并步平刺1、上步摆指2、并步平刺

二十九、行步撩剑1、撤步领剑2、上步绕剑3、行步撩剑4、上步绕剑5、行步撩剑要点:行步要走S行。

三十、仰身撩剑1、上步绕剑2、仰身撩剑

三十一、盖不按剑1、落脚沉剑2、盖步按剑

三十二、跳步下刺1、转体绕剑2、撤步绕剑3、转体绕剑4、跳步收剑5、弓步下刺

三十三、歇步压剑1、转体摆剑2、上步压剑

三十四、虚步点剑1、上步分剑2、虚步点剑

三十五、独立托架1、歇步绕剑2、独立托剑

三十六、弓步挂劈1、落脚挂剑2、弓步劈剑

三十七、歇步后刺要点:上体尽量左转,刺剑要充分。

三十八、叉步平斩1、立身上刺2、转体摆剑3、后坐云剑4、插步斩剑方向:西北

三十九、虚步抱剑1、右弓步摆剑2、仰体云剑3、虚步抱剑

四十、叉步平带1、左弓步摆剑2、右弓步绕剑3、插步带

剑方向:西北

四十一、弓步反崩1、提膝抱剑2、弓步崩剑方向:西北

四十二、提膝点剑1、左弓步举剑2、提膝点剑方向:东南四十三、叉步反撩要点:落步时上体右转,随腰转动剑向后撩。

四十四、丁步刺剑要点:收脚和刺剑同时,上体略前倾,臂尽量前倾。

四十五、丁步抱剑1、撤步摆指2、左移云剑3、丁步抱剑方向:剑尖与目视为东南方。

四十六、行步穿剑1、上步摆剑2、上步分剑3、行步穿剑4、行步穿摆

四十七、扣剑平抹1、撤步扣剑2、虚步抹剑

四十八、并步平刺

四十九、收势还原1、歇步接剑2、上步举剑3、上步落剑4、并步还原

49式武当太极剑谱

49式武当太极剑谱 1.起势18.行步扣剑35.独立托驾 2.丁步点剑19.弓步下刺36.弓步挂劈 3.回身点剑20.腾空跳刺37.歇步后刺 4.仆步横扫21.马步藏剑38.叉步平斩 5.右左平带22.回身反刺39.虚步抱剑 6.分脚领剑23.虚步蹦剑40.叉步平带 7.叉步反撩24.独立上刺41.弓步反蹦 8.马步云抱25.撤步平斩42.提膝点剑 9.丁步截剑26.仰身驾剑43.叉步反撩 10.翻身蹦剑27.转身回抽44.丁步直刺 11.弓步下刺28.并步平刺45.丁步抱剑 12.独立上刺29.行步撩剑46.行步穿剑 13.仆步穿剑30.仰身撩剑47.扣剑平抹 14.蹬脚前刺31.盖步按剑48.并步平刺 15.跳步平刺32.跳步下刺49.收势 16.转身平刺33.歇步压剑 17.行步穿剑34.虚步点剑

49式武当太极剑谱◣ 第一小节 1.起势 2.丁步点剑 3.回身点剑 4.仆步横扫 5.右左平带6.分脚领剑7.叉步反撩8.马步云抱9.丁步截剑10.翻身蹦剑11.弓步下刺12.独立上刺 第二小节 13.仆步穿剑14.蹬脚前刺15.跳步平刺16.转身平刺17.穿剑行步18.行步扣剑19.弓步下刺 第三小节 20.腾空挑刺21.马步藏剑22.回身反刺23.歇步蹦剑24. 独立上刺25.撤步云斩26.仰身驾剑 第四小节 27.转身回抽28.并步平刺29.行步撩剑30.仰身撩剑31. 盖步按剑32.跳步下刺 第五小节 33.歇步压剑34.虚步点剑35.独立托驾36.弓步挂劈37.歇步后刺38.叉步云斩39.虚步抱剑40.撤步平带41.弓步蹦剑 第六小节 42.提膝点剑43.上步反撩44.丁步直刺45.丁步抱剑46.行步穿剑47.扣剑平抹48.并步直刺49.还原收势

剑概述陈资料

剑术 一、概说 剑是我国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我国武术兵器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从最早商代时期铜剑兵器的出土发现到现在武术多种流派剑术技法的广泛流传,剑器本身和剑术都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化过程。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剑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剑文化成为剑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为剑术运动本身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光环。目前,剑术运动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较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下面,我们简要说明剑术运动的发展历史。 尽管在商代之前已有较为原始的木、石、骨剑,但由于形制尚未完全确定,因此,还不能称为标准意义上剑。据相关史料证明,在我国商代时期已有清晰的制剑史料记载,当时剑型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主要为铜制。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由于制剑材料的限制,商代的铜剑长度普遍较短,一般为30cm到50cm之间。如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55.7厘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出现,在汉代,铁剑逐渐代替铜剑,成为当时军事战争的主要短兵。剑在汉代后期基本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重刀之习,起于汉代”,随着汉代后期重甲骑兵的出现,刀由于劈砍有力逐渐成为军事战争中的短兵,至隋唐之时,剑已经完全退出了战争舞台,成为民间习武和社会娱乐、佩戴之用。如。《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唐代最盛,剑器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自唐代以后,剑器已经基本定型,直至现代剑的形制与唐剑基本没有什么差异。 剑术技法的发展也是一个较为丰富的嬗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斗剑之风甚重。在庄子《说剑》篇中记载到:“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正因为斗剑之风流行,为此还产生了较为专业的剑客以斗剑为生。同时,伴随着击剑之风的流行,还出现了有关技法理论的论著。如《越女论剑》中记载:“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彷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形象生动地总结了剑术技法的特点和要诀。汉代由于刀的出现,剑德军事价值减弱,为此,汉代的斗剑之风逐渐转移到贵州与民间,社会上出现了剑术的单人和双人表演,而且有了专门的剑术教师和专著,并形成了一定的剑法流派。尤其是《汉书·艺文志》中的《剑道》三十八篇,充分显示了当时剑术运动的兴盛状况。至唐代,舞剑兴盛一时。李白诗篇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成为再现唐代剑舞的代表之作,此外,唐代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和张旭的草书被称为当时的“三绝”。明代,很多军事著作中均记载有剑术技法,如《武备录》、《三才图会》等。清代剑法流派纷呈,如清代吴殳《手臂录》中专门有剑术技法和剑法流派的记载。此外,民国期间武术著书较多,不乏有剑法专著或论述剑法的篇章。如宋庚平著《剑法图说》一书,较为详细说明了剑法源流与技法图解。又如李景林《武当剑谱》、大东书局的《青萍剑》等。 此外,剑术因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因此,历史上,剑器赋予文化身份,名剑甚多,如《史记》中曾有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

武当剑剑谱

武当剑剑谱 预备式:并步站立,假设面向正南,头颈正直,上体自然放松,臂垂体侧,左手持剑于臂后,右手成剑指,目视前方。 一、起势 1、左脚开立 2、两臂平举 3、转体摆臂 4、屈膝摆臂 5、弓步前指 二、丁步点剑 1、坐盘展臂 2、弓步接剑 3、丁步点剑 三、回身点剑 1、撤步举剑 2、提膝点剑 四、仆步横扫1、仆步落剑2、转体横扫方向:正东偏北 五、右左平带1、收脚收剑2、上步送剑3、弓步带剑4、收脚收剑5、上步送剑6、弓步带剑方向:定势弓步的方向是正东偏南或偏北 六、分脚领剑1、后坐举剑2、前移穿指绕剑3、上步绕剑4、分脚领剑 七、叉步反撩1、落脚落剑2、上步撩摆3、插步反撩 八、马步云抱1、弓步摆剑2、弓步仰身云剑3、马步抽抱 九、丁步截剑要求:1、收脚和截剑要迅速,保持半蹲姿势。 2、是用剑刃中段或前段拦截。 十、翻身崩剑要求:1、扣步和崩剑同时完成,身体略向后闪。 2、是用剑刃前端向后崩弹。

十一、弓步下刺1、提膝收剑2、弓步刺剑方向:正东偏南十二、独立上刺1、上步分剑2、上步提膝刺剑方向:东北十三、仆步穿剑1、仆步穿剑2、虚步捧剑方向:仆步正西偏南 十四、蹬脚前刺1、提膝收剑2、蹬脚前刺方向:正西偏北十五、跳步平刺1、落脚送剑2、跳步分剑弓步平刺方向:正西偏北 十六、转身平刺1、后坐收剑2、提膝转体3、弓步平刺方向:正北 十七、行步穿剑1、后坐领剑2、转体穿剑3、上步崩剑4、弧线行步(四步) 十八、行步扣剑1、行步摆剑2、行步摆剑3、行步盖剑 十九、弓步下刺1、上步分剑2、提膝前指3、弓步下刺方向:东北(十七、十八、十九式相接共走十二步)。 二十、腾空跳刺1、转体划弧2、虚步分剑3、腾空平刺 二十二、马步藏剑要点:1、左转向北落地。2、落地和收剑同时完成。 二十二、回身反刺1、垫步撩指落剑2、上步崩剑3、弓步反刺 二十三、虚步崩剑要点:收脚、崩剑和左剑指下落的动作同时完成 二十四、独立上刺1、弓步分剑2、提膝上刺

学习《武当剑谱》,浅谈宋唯一的武当剑术技击思想(下) 关朝

学习《武当剑谱》,浅谈宋唯一的武当剑术技击思想(下)关朝在本文的上半部分我简单介绍了宋唯一的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下半部分我着重谈谈本门将宋唯一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用于徒手格斗的传承发展情况。1925年宋唯一由李景林用专列将宋唯一接到天津后,蒋馨山师爷正式向宋唯一行了拜师礼,并送上5000大洋的拜师礼。蒋师爷是唯一正式向宋唯一行拜师礼的弟子。李景林因为地位关系没有正式拜师,这从以后他对别人称武当剑法学于陈世钧可以反证,其他学者都是李景林的下属,上级没拜师,下级能越级拜师吗?所以其他人都是宋的学生。蒋馨山先生用毕生精力钻研武当剑术,除了本人精通武当剑术外,还把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溶于本门的其他拳种的技击中,特别是武当八卦太极拳。蒋师爷在传授程派游身连环八卦掌中,掌式、练法是严格按照程派传承教授的,但在技击应用上揉进了剑形八卦掌的技击思想,与原有的程派八卦掌技击特点结合起来,身法、步法更加灵活多变。太极拳是在原有的程传八卦太极拳的基础上,蒋师爷晚年特别是文革后揉进了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技击风格。 如前所述,武当剑术交绥时,不接不截,不迎不架,即不正面应敌。在使用八卦掌或八卦太极拳时虽然要遵循散手或推手的规则与对手要接手,但仍秉承不正面对抗的原则,利用八卦掌的旋转灵活步法和身体左右阴阳变化,在对方发起攻击时,以头为旗,三盘合一,旋转移动自己的重心避开对方的攻击线从而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在这里不是固守自己的“中”,而是以对方为中心,避其锋芒,攻其薄弱。步法是基础,身形很重要,悬旋在头领,三盘整体转。是真正的运动战、游击战。这里在走转中特别要强调大局观。八卦掌不停的走转,但不能把自己转迷糊。两人一照面,就要对双方态势、方位、对方身上的力点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心中依据九宫格对现场有一个方位的划分,在走转中自己处于哪个方位要清楚。太极拳以推手为主要技击手段,依靠听劲判断对方的意图、劲力,但仅依靠听劲还不够。两人一搭手,对方属“阳”(即可能发起进攻)的手,由肩到手;自己听对方劲力的手就如同两剑相对形成犄角图,即是三角形的两边,如果在推手中能诱使对方的身体或另一手补上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就满足了地支中的三合局的条件(见前半文中的三合局图),依据三合局的原理发力即可把对方发出去。李和生老师的三角发力的原理即如此。当对方使用散手技法时,虽然在搭手前没有了接触点,但依据对方的身形、步法依然可以判断出对方的进攻意图和力线。

武当剑法大全

「武当剑法大全」中之练剑要诀部分剑法述要 剑道之道。全凭乎神。神足而道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神练成道。剑神合一。是近道矣。武当剑法。外兼各家拳术之长。内练阴阳中和之气。习此道者。当以无漏为先。保精养气。宁神抱一。同时学习内家拳为之基础。基础概立。然后练习剑法。方得事半功倍。盖使剑亦如使拳。不外意气为君。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为臣。是故令其闪展腾拿之轻灵便捷。则有如八卦拳。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活腕。气沉丹田。力由脊发。则有如太极拳。而其出剑之精神。勇往直前。如矢赴的。敌剑未动。我剑已到。则又如形意拳也。 剑法十三势 武当剑法。大别为十三势。以十三字名之。即抽提带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冼。亦似太极拳之□履挤按。采列肘靠。前后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此外另有舞剑。未有定式非到剑术纯妙不能学习。非口授面传。不能领会。 练剑之基本 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皿步法 练剑歌 头脑心眼如司令。手足腰胯如部曲。内劲仓库丹田是。精气神胆须充足。内外功夫勤修练。身剑合一方成道。(注)丹田譬犹仓库。蓄内劲之所也。身剑合一者。剑恍如其人肢体一部。凡其人之内劲能直贯注剑锋。则其锋不可犯也。 心空歌 歌曰。手心空。使剑活。足心空。行步捷。顶心空。心眼一。 练剑之精神 一胆力。二内劲。三迅速。皿沉着。剑法之基本。外皿要也。剑法之精神。内皿要

也。内外精练。庶乎近焉。(注) 内劲云示与变劲拙力不同。但无悠久之功夫。无 正确之教练。无持久之毅力。决无成绩可言。是练剑者长习内家拳以蓄内劲。内劲 之云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所能致也。 用剑之要诀 用剑之要诀全在观变(眼神)。彼微动我先动(手法)。动则变(身法)。变则著矣(步法 )。此皿句皆在一个字行之。所为一寸匕。所谓险中险(胆力)。即剑不离手(迅速)。 手不着剑是也(沉着)。(注)剑为短兵器中之王。三面皆刃。故其用泠与单刀迥异。 时下流行之剑法大率励入刀法。虽剑光耀目。实类花刀。不足称也。 全文完 【注:文述的武当内家对手剑法谱乃浮山圆虚道人传授李景林(李晨芳将军?)之武 当剑法,有异一般剑法套路。全文由濮冰如(濮玉?),乃李先生第二代传人于55年 前手抄纪录而成,现经其师弟余仁霖先生整理公开发表于北京「武魂」杂志。文章 内容与另一古藉「武当剑法大全」内容大致相同,该书乃由诸季亭记录李晨芳将军 口述剑法心德辑录而成。如经考据,则此种武当剑法可能是失传了的实战剑法,武 术爱好者应珍惜之及加以整理研究,其中剑理尤为重要】 据目前所发现的有关武当内家剑术之源流,较完整的是第9代宋唯一大师在1922年撰写的《武当剑术》。从其撰写的“武当丹派剑术系谱序”所载,张三丰传剑于张松溪后列为丹派内家剑术第一代,前9代剑术传人均为单传,未能突破门派的观念。然而到了第10代传人———李景林(1884~1931)之手,才开始广收弟子,将这套剑术广为传播。王恩盛老人介绍,这种广为传播也并不是全民皆会的意思,只是李景林没有前面宗师那样保守,加之李是军人,并做过当年“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所以他的许多弟子都学了这套剑法。

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抻筋拔骨功法图解(一) @ 形意拳

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抻筋拔骨功法图解(一) fanqinshen 勋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查看图片详细信息正在读取此图片的详细信息,请稍候 ... 第一动 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两臂仍平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成X型。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形同伸懒腰。尽量伸展。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可反复做多次。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拉到成抱拳。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两肩尽力向后拉抻。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两臂高与肩平。手心向前。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尽力抻拉。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 jerrywong 门派: 孙氏内家拳 好极了. Thanks! 神子头衔: 论坛坛主 图文并貌,好! 李先生 太好了!我要打印出来参考学习!

qianjinding 希望各位都能像fanqinshen和寿先生一样抛开门户之见,精诚团结,互相帮助,把这里建设得更好。为更多的后学者指点迷津。非常希望能把各位前辈的拳录下来,放在网上,供大家学习。孙氏拳能融会百家独树一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孙禄堂先生没有门户之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信这才是孙老先生创拳的目的,也应该是所有人的心愿。 真诚的为fanqinshen的行动鼓掌喝彩! wsxbl 正在监狱改造我要探监 fanqinshen 兄 谢谢!你如此热心,真侠士风范 phil 向fanqinshen致敬 wolfgangwoo 向fanqinshen老师致敬!! 生命 请各位谈一下易筋经,我知道的有熊式真传少林易筋经:静桩,某部位吸气用劲,呼气不放松。持续81息。高中时练过一个月第一个动作。效果很好。后来怕练的力气太大,不小心伤着别人,就未继续。现在有点后悔,不过熊式真传少林易筋经分练太多,没有很巧的综合统一于一个式子中去,点与点的关系也未讲。后来,李天冀的书“武当绝技”出来了,其中的重点是宋唯一的武当剑谱。那些步法图真是有道理、看不懂。能看懂的就有入手法和出手法,除了用静劲外,还指出出手法为劲由肩1、肘2、腕3,掌4,指梢5(上盘),下盘小腹1、胯2、膝3、脚跟4、脚趾5。从而加上了劲路。 梅花桩:我后来到山东大学上学,那里有燕子杰教梅花桩(现在已出书了)。我宿舍对门就住着山大梅花桩协会的当任会长,已练了十年,从初三开始。其五式桩他们只要求停6息。我自觉可以用熊式真传少林易筋经和武当剑谱的方法来练。因为当时我总是感觉梅花桩与太极好像处处是反着练的,没法同时练。所以没有练习。现在我体会到其实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自己瞎揣摩了好久,如果选些最适宜练易筋经的架子的话。还是觉的梅花桩五式真是太好了,简而巧。尤其是拗式。 但他们(起码是书面上)都未提到呼吸时应该???,(“应该自然呼吸”当然是提到了)而寿先生的特色是,这个做法的提到“配合腹式呼吸抽紧双肋。至不能忍受为止。”“产生深呼吸,呼吸加深,横膈膜抽紧,肋骨抽紧。腹式呼吸就浑厚,这种呼吸也叫真人呼吸,而通常人采用的胸式呼吸,主要靠胸部的扩张压缩来呼吸。真人呼吸就增加毛孔的呼吸量,可以增加到8~90%,这样一开一合,肺不工作,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减轻肺的压力,”我的练拳体会,这个实际上就是“含胸拔背”中的含胸要义。当然太极盘架子时不像易筋经那样剑拔弩张,只是胸部不随呼吸起伏而已。太极初学者应该是刚开始做不到吧,做到的就叫功夫。 寿先生还有一点与熊式真传少林易筋经、宋唯一的武当剑谱、梅花桩不同。 就是后三者基本都是在静桩上练,有一个静态的姿势。而寿先生的方法是活桩。在动作中运劲。不知孰优孰劣。 不过我还是先按静桩来练,1。梅花桩的拗式来练拗劲,是否就是缠丝劲?(我未练过陈式)。2。至于綳劲,我准备练寿先生的第一动,不过我以为如果能够加上面墙下蹲,即人面墙站立,除了伸懒腰的上盘外,同时尽量下蹲就好了。同时两手握拳,但两个大拇指伸开互相相顶,头抬到可以看见大拇指尖。不知对不对,会不会更好。 我的好朋友 我也练过熊氏易筋经,不错的,有一定的可练处。

武当七星剑剑谱(详细)教学内容

武当七星剑剑谱(详细)

武当七星剑剑谱 1. 起势:重心下落开左脚,与马步同款。 2. 虚步含剑:前抬双臂上举,由前上向两侧划弧,再向前左虚步反捧剑至两臂平。 3. 弓步右点剑:两臂下落分于左右,再由两侧上举,体前相交右手接剑,由下向左撩剑,两臂交叉,同时右脚收至左脚侧,然后向右上步成弓步,剑术由左侧向上划弧,经体前向左右弓步点剑,左剑指在左后上方,方向正西。 4. 马步横刺:收左脚提膝,剑由后向上经体前左挂至身后;左脚落地右脚上步,剑上挂经体前掌心向内,马步向后平刺剑,左剑指展于身后,胸向南。 5. 野马跳涧:身体左转,胸向正东,左脚后撇半步,上身前倾,右脚向后高抬,双手捧剑,向前平刺,身体尽量前探送剑,独立平衡,右脚落于左脚侧,双臂向右上回收,左剑指在右胸,右剑在头外上方,左脚向前上步,剑由右侧向上划弧至身后再从身后经腰侧左弓步向前立剑直刺,左剑指由前摆至身后。 6. 转身后点:剑回抽,扣左脚,撇右脚,体右转向正西。同事,剑由下向上架于头右外上侧,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左脚跟提起,右脚尖外撇,身体转向北,面向东点剑,左剑指在左前斜上方。 7. 歇步下削:剑回崩,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并转体向东,左脚收回至右脚侧,右剑向内云转一周,再向外云转一周。右脚后撇步,左脚后插,重心下落成歇步同时身体右转,剑由前向身后下方斜削,剑尖朝西斜下方,左剑指在头顶后方,目视剑尖方向。

8. 歇步回抽:剑由上向回抽,左剑指收于右胸前,身体转向东,剑由上向前向下劈,再回抽至腰间,左就剑指同时由右胸前前指,两臂形成前后对拉。 9. 转身后点:身体直立,剑指上抬至头顶上方,左脚向前跨一步,重心下落成扑步,左剑指由上至胸前再向前划弧前引。右剑从右向顺右腿向前穿刺,顺势身体直立,右脚跟步于左脚内侧落实,左脚跟抬起成丁步,右剑上抬于头顶前上方,左剑指按于右腕,剑由左侧向后方(西南)点剑,左臂下落胸前划弧,外展于头顶后上方,两臂平衡,方向西南。 10. 左弓步撩:重心下落,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剑在身体右侧,顺时针云转一周后,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弓步,身体转向东,左剑指前引,右剑从体右侧,由下向上,上撩到体前,剑指收于头前外侧。 11. 右弓步撩:剑回带至身体左侧,左剑指按于右腕,剑向下划弧,剑尖朝后。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剑由左侧向前向上撩至身体前右侧,剑尖朝前,左剑指在右手腕。 12. 左弓步撩:剑回抽至头右外侧,左脚收至右脚内侧,再向前方上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剑划弧至身体右后方再向前撩,左剑指前引,撩至提前后在回抽于身体左侧划弧,下落于左胯外侧,左剑指按于右手腕。 13. 转身斜扫:右脚收于左脚内侧,再向前方上步。右手转腕,剑与腰平,体前横扫。身体右转,剑向右平扫,上左脚扣步,体继续右

武当七星剑剑谱(详细)

武当七星剑剑谱(详细) 武当七星剑剑谱 1. 起势:重心下落开左脚,与马步同款。 2. 虚步含剑:前抬双臂上举,由前上向两侧划弧,再向前左虚步反捧剑至两臂平。 3. 弓步右点剑:两臂下落分于左右,再由两侧上举,体前相交右手接剑,由下向左撩剑,两臂交叉,同时右脚收至左脚侧,然后向右上步成弓步,剑术由左侧向上划弧,经体前向左右弓步点剑,左剑指在左后上方,方向正西。 4. 马步横刺:收左脚提膝,剑由后向上经体前左挂至身后;左脚落地右脚上步,剑上挂经体前掌心向内,马步向后平刺剑,左剑指展于身后,胸向南。 5. 野马跳涧:身体左转,胸向正东,左脚后撇半步,上身前倾,右脚向后高抬,双手捧剑,向前平刺,身体尽量前探送剑,独立平衡,右脚落于左脚侧,双臂向右上回收,左剑指在右胸,右剑在头外上方,左脚向前上步,剑由右侧向上划弧至身后再从身后经腰侧左弓步向前立剑直刺,左剑指由前摆至身后。 6. 转身后点:剑回抽,扣左脚,撇右脚,体右转向正西。同事,剑由下向上架于头右外上侧,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左脚跟提起,右脚尖外撇,身体转向北,面向东点剑,左剑指在左前斜上方。 7. 歇步下削:剑回崩,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并转体向东,左脚收回至右脚侧,右剑向内云转一周,再向外云转一周。右脚后撇步,左脚后插,重心下落成歇步同时身体右转,剑由前向身后下方斜削,剑尖朝西斜下方,左剑指在头顶后方,目视剑尖方向。 8. 歇步回抽:剑由上向回抽,左剑指收于右胸前,身体转向东,剑由上向前向下劈,再回抽至腰间,左就剑指同时由右胸前前指,两臂形成前后对拉。 9. 转身后点:身体直立,剑指上抬至头顶上方,左脚向前跨一步,重心下落成扑步,左剑指由上至胸前再向前划弧前引。右剑从右向顺右腿向前穿刺,顺势身体直立,右脚跟步于左脚内侧落实,左脚跟抬起成丁步,右剑上抬于头顶前上方,左剑指按于右腕,剑由左侧向后方(西南)点剑,左臂下落胸前划弧,外展于头顶后上方,两臂平衡,方向西南。 10. 左弓步撩:重心下落,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剑在身体右侧,顺时针云转一周后,左脚 向左前方上步成左弓步,身体转向东,左剑指前引,右剑从体右侧,由下向上,上撩到体前,剑指收于头前外侧。

武当剑法大全

「武当剑法大全」中之练剑要诀部分 剑法述要 剑道之道。全凭乎神。神足而道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神练成道。剑神合一。是近道矣。武当剑法。外兼各家拳术之长。内练阴阳中和之气。习此道者。当以无漏为先。保精养气。宁神抱一。同时学习内家拳为之基础。基础概立。然后练习剑法。方得事半功倍。盖使剑亦如使拳。不外意气为君。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为臣。是故令其闪展腾拿之轻灵便捷。则有如八卦拳。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活腕。气沉丹田。力由脊发。则有如太极拳。而其出剑之精神。勇往直前。如矢赴的。敌剑未动。我剑已到。则又如形意拳也。 剑法十三势 武当剑法。大别为十三势。以十三字名之。即抽提带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冼。亦似太极拳之□履挤按。采列肘靠。前后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此外另有舞剑。未有定式非到剑术纯妙不能学习。非口授面传。不能领会。 练剑之基本 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皿步法 练剑歌 头脑心眼如司令。手足腰胯如部曲。内劲仓库丹田是。精气神胆须充足。内外功夫勤修练。身剑合一方成道。 (注)丹田譬犹仓库。蓄内劲之所也。身剑合一者。剑恍如其人肢体一部。凡其人之内劲能直贯注剑锋。则其锋不可犯也。 心空歌 歌曰。手心空。使剑活。足心空。行步捷。顶心空。心眼一。 练剑之精神 一胆力。二内劲。三迅速。皿沉着。剑法之基本。外皿要也。剑法之精神。内皿要

也。内外精练。庶乎近焉。 (注) 内劲云示与变劲拙力不同。但无悠久之功夫。无 正确之教练。无持久之毅力。决无成绩可言。是练剑者长习内家拳以蓄内劲。内劲 之云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所能致也。 用剑之要诀 用剑之要诀全在观变(眼神)。彼微动我先动(手法)。动则变(身法)。变则著矣(步法 )。此皿句皆在一个字行之。所为一寸匕。所谓险中险(胆力)。即剑不离手(迅速)。 手不着剑是也(沉着)。 (注)剑为短兵器中之王。三面皆刃。故其用泠与单刀迥异。 时下流行之剑法大率励入刀法。虽剑光耀目。实类花刀。不足称也。 全文完 【注:文述的武当内家对手剑法谱乃浮山圆虚道人传授李景林(李晨芳将军)之武 当剑法,有异一般剑法套路。全文由濮冰如(濮玉),乃李先生第二代传人于55年 前手抄纪录而成,现经其师弟余仁霖先生整理公开发表于北京「武魂」杂志。文章 内容与另一古藉「武当剑法大全」内容大致相同,该书乃由诸季亭记录李晨芳将军 口述剑法心德辑录而成。如经考据,则此种武当剑法可能是失传了的实战剑法,武 术爱好者应珍惜之及加以整理研究,其中剑理尤为重要】 据目前所发现的有关武当内家剑术之源流,较完整的是第9代宋唯一大师在1922年撰写的《武当剑术》。从其撰写的“武当丹派剑术系谱序”所载,张三丰传剑于张松溪后列为丹派内家剑术第一代,前9代剑术传人均为单传,未能突破门派的观念。然而到了第10代传人———李景林(1884~1931)之手,才开始广收弟子,将这套剑术广为传播。王恩盛老人介绍,这种广为传播也并不是全民皆会的意思,只是李景林没有前面宗师那样保守,加之李是军人,并做过当年“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所以他的许多弟子都学了这套剑法。

四九武当剑谱(详细说明)

四十九武当剑谱(详细说明) 一、起式 1. 分脚开步2. 两臂平举3. 转体摆手4. 屈蹲提脚5. 弓步前指 二、丁步点剑 1.坐盘展臂2.弓步接剑3.丁步点剑 三、回身点剑 1.撤步举剑2.独立点剑 四、仆步横扫 1.仆步沉剑2.转体扫剑 五、右左平带 1. 收脚收剑2. 上步送剑3. 弓步带剑4. 收脚收剑5. 上步送剑6. 弓步带剑 六、分脚领剑 1. 转腰撇脚2. 收脚绕剑3. 上步绕剑4. 分脚领剑 七、叉步反撩 1. 上步绕剑2. 转体绕剑3. 叉步撩剑 八、马步云抱 1. 转向摆剑2. 仰身云剑3. 马步抱剑 九、丁步截剑 十、翻身崩剑 十一、弓步下刺 十二、独立上刺 1. 摆步分手2. 独立上刺 十三、仆步穿剑 十四、蹬脚前刺 1. 虚步捧剑2. 蹬脚刺剑 十五、跳步平刺 1. 落脚送剑 2. 跳步收剑3. 弓步刺剑

十六、转身平刺 1. 坐腿收剑2. 提膝转身3. 弓步刺剑 十七、行步穿剑 1. 转腰领剑2.转腰穿剑3. 上步摆剑4. 摆剑行步 十八、行步扣剑 十九、弓步下刺1. 上步送剑2. 摆步分剑3. 弓步刺剑 二十、腾空跳刺1. 转身摆剑2. 虚步收剑3. 腾空刺剑 二十一、马步藏剑 二十二、回身反刺1. 摆步撩指2. 扣步挑剑3. 回身刺剑 二十三、虚步崩剑 二十四、独立上刺1. 转身分手2. 独立刺剑 二十五、撤步云斩1. 撤步云剑2. 弓步斩剑 二十六、仰身架剑1. 仰身架剑2. 弓步扫剑 二十七、转身回抽1. 转身抽剑2. 弓步劈剑3. 回身抽剑4. 虚步前指 二十八、并步平刺 二十九、行步撩剑1. 撤步领剑2. 上步绕剑3. 行步撩剑4. 上步绕剑5. 行步撩剑 三十、仰身撩剑 三十一、盖步按剑1. 落脚沉剑2. 转身按剑

武当丹派传承

武当丹派传承 丹派剑术的传承 武当丹派源流,过去鲜为人知。自九代传人宋唯一在《武当剑谱》中详为记载后,才多为世人所知。宋公说:“至前清同治八年,鄙人受野鹤先生教育,遂留下武当丹派八家之系谱,今原原本本详为叙出,俾学者知武当内家剑术之源流耳。” 《武当剑谱》先记述始祖张三丰:“三丰祖师,籍辽东,姓张,名全一,又名君宝。时人因其形状邋遢,号为邋遢张。赵宋时徽宗召之。因北方多匪,道梗不得前,祖乃以剑飞击之,盗尽歼,故以剑术名于世。嗣后,至元顺帝时,祖乃在武当山收弟子八名。嘉靖时,游四明山,续传张松溪一名,前后共九人,成为三乘九派焉。松溪列下乘第九丹派之一也。” 然后,宋公以张君为第一剑谱,逐代记述: “第一家,张君剑谱。张松溪,河南登县人,明嘉靖间技击家之最著名者也。偶游四明山,见一道士行于水上,趋过分水岭,异之。因前为礼,约坐于石,见其入飘然若仙,谈诸理,有叩则鸣。研究武术,闻求与交手,慷慨不吝。于是各踮地方,方一举手,道士不见,似觉物附脑后,左右闪摆不能接脱却;许时,觉是道士,想用手挥去,无奈屡捣不着,便使玉环飞脚踢去,反被道士托住脚跟,将张君掀翻伏地……张君因拜为师,在彼学剑……毕传九转还原之功,道号称丹崖子,其后开传,名为武当下乘丹字第九字派……

第二家,赵君剑谱。赵太斌,泰安县人,武技绝世。明万历九年,立擂于泰山,三月未逢敌手。张君崖子闻之,登台交手。赵君被点一指,痛彻于心,张遂去,赵忍痛尾之,遇于郊外,叩拜为师……因以剑术授予之,时赵君年三十,入泰山练剑数载及三传九转还原功毕,号丹云山樵。 第三家,王君剑谱。王九成,湖北均县人,武术家之杰也。……清顺治元年,……王自整其囊,贩货南洋,匹马出都。一日行至半途,遇二暴客驰出,持兵器相向,王持兵交手,及几败去。突于林中飞出一人,伏剑一击,则二暴客鼠窜远扬。……王求拜为师,乃授以剑术,遂入武当练剑数载,及传九转还原之功毕,号为武当丹绪焉。 第四家,颜君剑谱。颜昔圣,湖南衡山县人。素有才名,因赴试北斗,错过诺头,天色将晚,见路旁塔影当空,知有古刹,乃入寺觅僧求宿,僧首诺之,手指南舍,颜会意。启扉见已有士人先居于此,颜告以意,约以同榻,士人自言王姓。是夜,月明清光似水,……约近更许,窗外隐隐弄影,俄近窗来视,乃一怪物也,颜惧,方欲呼,悠觉一道寒光,穿射窗外,颜出户检取一物,迎面视之,白光晶莹,长三寸许,乃大奇之,因以告王。王曰:“既然相遇,何敢深隐,此我之剑,我即剑士也。”请拜而为师,王允之,授以剑术……号称定丹叟。 第五家,吕君剑谱。吕十娘,浙江鄞县人,虽是女流,素性好武。伊父名士,表字晓村,与颜昔圣有旧。一日,颜约吕同游,

用极浅近而简单的话来说

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薄家骢整理 85年元月姚师弥留之际,于病榻之前嘱我以重托。叫我在他老人家身后,将他所有的文字资料妥善整理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遗产。恩师仙逝之后,在敖石鹏先生的主持下,由承光师弟陪同将姚先生住所内凡带有文字的纸张、本簿、信件、书刊、杂志甚至一些毫不起眼儿的不规格纸片包括广告包装纸、香烟盒之类的物件加以收集整理,所有这些东西装了整整一麻袋,带回我的家中进行仔细的清理择抄。深感恩师的重托,怀着对老师的无限思念,我开始了通宵达旦、日以继夜地誉录整理工程。经过将近半个多月的精心劳作,反复核查终于整理出一份姚宗勋先生的珍贵遗留文字。这些文字虽然分散、拉杂但不啻是一部意拳宝典。对于一切有志于拳学研究的有识之士,不失为《武当剑谱》、《少林秘笈》一类的武林宏篇。姚先生生前谆谆教导学生们,希望在他身后大家团结一心,把各自的心得体会往一起“凑”。遵照他老人家的意愿,我手中的全部资料不敢私密,奉献给大家以期达到恩师拳学思想发扬光大之目的。 用极浅近而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举一动,甚至极小极微的都要有意义、有精神不可无的放矢,亦即先师所说:“在于心意之领导精神之指挥。” 动作顺乎自然,合乎需要。 “心意把”我个人体会就是把握心意。 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 动作时不论姿势优劣与形式繁筒,只看全体大小关节能否上下、前后相互为用以及神经支配之大意和气血之流行与调解呼吸所发之弹力如何,总以达到得力舒畅为止。 精神严肃、力量活泼。精神与力量都要“不丢不顶”、“亦丢亦顶”,精神要照顾全面,力量在反复建立平衡与破坏平衡。 “三角力”系指发力前各关节均应成钝形三角形(主要是腕、肘、膝)发力时上臂向前旋转、拧裹而出即所谓“螺旋力”。 坐式:两脚悬空,周身不易得力,通过坐式练习求力,身法、步法易平稳灵活多变,为技击桩主要环节不可忽视。 钱砚堂赠芗老“夫子之墙高千仞,君能入室且登堂”。 臂部撑裹拧抱,肘部约曲池穴位处意向外指,肘部外侧向内裹,腕部微拧(拇指一侧向外,小指向内) 小腹松圆是调整胸腹之松紧。 站桩求力水中,水流轻缓不拘从何方流来。身体随之应和微动(进一步多收少放)上下一致、浑然一体,不做中流砥柱。 试力为缠绵不断,发力一触即发,就是断。 讲单、双重是为了不暴露“中”,发力讲角度、方向、火侯,劲力尤为重要。 正面发力放人要让对方重心放在己身胳膊上,而后突然转方向发力,才能将人放出。 站式四手心相向似挤一球,肘尖部外侧稍外撑,内侧向内滚裹, 上下臂弯曲度大于90度。 单纯防御的方法 以上诸条是为了避免双方受伤害及提高技能而设。练习即久在推手中能分析对手的力量的方向及目的,从而达到既可保持自身的力量平衡,又能动作裕如,后就可作进一步的锻炼,除不许击打撞踢外,其他限制降低或无限制。 基本求争力法……风府穴(不是第七颈椎)用意挺颈,全身后靠要拉紧有弹力的绳子去拉手,而手去拉紧前方的绳子,设想前后两个力量对抵相消,手不为所动就行了。后手如抱着一个有弹性的球,当身体去拉前手时,用意去抱球,以呼应前手。 争力就是全身上下、前后、左右都有力牵引,共争一中,上面所写是求争力之初步,仅有前后之力故名二争力。 反应基本训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