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类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之中。那么,到底“什么叫做人”?“社会又是什么”?“人与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思考、研究的对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如孟子、荀子在回答“到底什么是人”的问题上,不乏种种真知灼见。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外国的历代学者也同样有所建树。他们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合理论据。只不过其中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它来观察人、分析人、认识人,因而才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科学论断。

每个人都生活于一定形态的社会当中,每天都在接触它,并且是其中的一员。然而,社会究竟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马克思在《致吉瓦·安年柯夫》的一封信中写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类要生存就得进行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并且还需接受教育,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操。这样就必然会与他人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等。这样看来,社会就是人们的一种相互关系的总体,而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由此看来,单纯的个人与社会无疑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而马克思则向我们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充分科学道理。

首先,人离不开社会。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活动体。人的本质乃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每个人从出生时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进入到社会。最初,他处于一定的家庭关系中,随之他渐渐长大。他所接触的社会面也越来越广。慢慢地,他会置身于较多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脱离了社会,即使他有着再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也决不会具备人的本质,他和普通的野兽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的狼孩,虽然他们在物质结构和功能上与人差不多,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四肢着地,性情也与狼相似。当然,人的确具有“兽性”的一面,这不可避免。恩格斯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会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在程度上的差异。”兽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自然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有些人自以为人的力量是无限的,甚至可以脱离社会,殊不知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由社会来提供。他们即使不与朋友、亲人交往,也不能与社会脱离关系。试想,将一个人放在孤岛上,让其单个地在那里,也许他会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但那些生存经验也是他从社会中学到的。再说,日久天长,他怎能不感到孤独?至于传奇中所说的奇特人物鲁宾逊,最终不也回到人群中来了吗?况且,他还有一个黑人朋友在长期作伴呢。

再说,社会也要依赖人才能运作。社会是随着人的产生与人同时出现。人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社会的活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活动。社会的产生、构成、发展等全部内容的连贯性,无疑要依赖人的生存机能的扩张。试想,一个没有人的社会,这将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没有人根本不会有社会。就好比一台电脑,它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离开这些部件,根本就没有电脑这个客观存在。这些部件相互作用,才构成电脑的实际内容,这样,电脑才不致是一台裸机。从古至今,社会日益发展,人类从刀耕火种进化到今天的大机器生产。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社会上的人都是静止的,并且安于现状,社会又怎能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也同样要依赖于人。社会是以人的存在为主体而形成,人类生存的基础又是社会的存在。单个的人在现实中肯定寸步难行,脱离群体

人的社会亦不可想象。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紧密融通,并相互影响、相互制衡,以致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约定俗成关系。

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着生理上的不同,而且由于每个人都生活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受到时代、国家、阶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人的思想意识也分别存在差异,他们看待事物、看待世界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出发,使许多问题往往打上自身认识的烙印。但个人与社会毕竟是统一的。这主要是因为,个人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为前提。一个人一出生便来到一个已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长大、成熟,成为接受社会和被社会接受的人。并且在社会基础上得到自身发展。当然,人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在改造和发展社会,即是人对社会的能动性。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社会环境中做着什么,想着什么,丢弃些东西,改造些东西。如工人、农民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实业家通过改革生产关系,调整产业体制,达到推动经济增长;政治家通过参与国家政治管理,促进国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展,从而推进社会进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正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团结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垮了^***反动派,建立起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前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中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要正确地认识才行。作为一名大学生,目前还未完全进入社会,更应该恰当地弄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理性地在社会中发展自己,把握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

一、要从理论上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学习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特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既不要有个人英雄主义,盲目夸大自己,觉得世界上无我不能办事,以为个人脱离社会也能照样生存;同时,也不要过于忽视个人的作用,误认为社会对个人有着“绝对支配性”。否则,一旦处于恶劣环境,就会自暴自弃,以致被不良风气濡染,蜕化变质,最终被社会淘汰。

二、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恰当位置。社会总是时时刻在变化、发展,个人在社会中会随之相应变化,对社会的认识绝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把握。如不注意这些,自己的认识就有可能会产生错位,或者自恃清高,妄自尊大,或者把个人前途看得过于灰暗,丧失进取的信心与动力。其实,上述现象都是没有在发展着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要常常提醒自己务必辩证地看待问题,努力设计好自己,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三、认真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任何人都要通过社会生活与他人、群体乃至社会接触,在这当中,就得明确相应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为此,人们便不得不尽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一切行动必须遵循社会规范,主动承担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一个人还要主动关心他人,人生的责任感不但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纽带,是人生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即使他犯过些错误,也会受到别人的尊崇。大家十分了解,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象周恩来等领导人坦然以国家大局为重,对自己在战略指挥中的失误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勇敢地承担起全部责任。而李德、博古等人则不负责任地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归结于敌人力量的强大,推卸自己的错误,则引起大多数与会者的不满。一代伟人是如何地负责,如何地具有责任感!如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我们每个单位和集体都应是互帮互助的一家人。我们不仅要对个人负责,更要对国家、对集体负责。有时候,我们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民族的主体精神所在。记得前几年某中学的一位学生受国际环保组织的邀请,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当她看到会场竟然没有悬挂新中国国旗时,便立即找到会议负责人,要求升起新中国国旗,原因是有中国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更感

动人的是,孔繁森同志怀着对西藏人民的一片爱心,一直负责到死。可敬的白求恩大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竟倒在战争前线的手术台上,这是对整个世界的负责。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凡事只想到自己,从不想到自己的责任,这种人永远不会有大的成功,也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尊敬。

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有人说,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将能学到课本上不曾有的知识,通过学习怎样与别人交往,怎样将课本中的知识用于实践,我们会更加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中关于谦虚礼让、诚实守信、勇于奉献的内涵与实质。因此我们要胸怀一颗热心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多与社会的接触,关心、爱护社会这个大家庭,切实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争取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踊跃参与社会改造,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是复杂的,有好的方面,也必然有许多弊端与不足。我们不应对此消极失望,而要积极地改造它,把不好的变好,把好的变得更好。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尺就是乐于奉献,之所以把奉献作为标准,其道理在于它能较实际地体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利益的完美统一。自觉地为社会做奉献,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大学生,在祖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估价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不轻易放弃努力,相信自己的前途,持之以恒地将个人的绵薄之力奉献给养育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响应前些年大学生们发出的强烈呼吁:“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朋友,信心留给自己。”让我们真正理解社会,做社会的人,一如既往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i社会的发展在把人们拉得越来越近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随之不断增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正因为这一关系在不断变化,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张力是不可能消除的。 关键词: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渊源 在西方,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创了个人本位的思想先河。他认为,人通过认识自己可以寻求真理,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对人性的压抑,渴求获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的独立、自由、平等,并与封建宗教统治展开了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最终斗争均以妥协方式而告终。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于十七至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发起了“启蒙运动”,旨在祛除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无知状态,用科学武装人类的头脑,涵盖了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这场运动使资产阶级彻底清除了“上帝”或封建权威对人类生活秩序的支配,使真正独立于上帝或封建等级秩序之外的“个人”最终得以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之也渐渐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二、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卢梭指出私有制的形成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ii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私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所有权。人类原始自然的不平等转换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即财富、地位、权势、个人功绩方面的不平等,于是社会中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冲突。人类最初的平等被打破了,一个人只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因此人们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而使社会陷入了战争。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以少数奴役大多数的穷人,富人和强者就制订不公正的社会契约,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最终建立了由富人剥削穷人的国家和政府,同时政府的腐化导致

个人与社会礼仪的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个人与社会礼仪的关系 篇一:礼仪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礼仪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组人数:5人 外语系日语(经贸)专业0901班: 09408113于冬 09408114吴佳琳 09408115师晗 09408116郑建超 外语系英语(翻译)专业0901班: 09402106吴霞 说到礼仪,我想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都包括些什么,很多人认为,礼仪就是修养。其实不然,礼仪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服务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职场工作礼仪,饭桌礼仪,学生礼仪,仪表礼仪,坐姿礼仪,送花礼仪和祝寿礼仪等等,我们的生活方面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礼仪,可以说礼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

它与社会发展又有哪些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组来说一下。 应该说社会的发展会带动传统礼仪习俗的发展与转变,没有传统的礼仪习俗可以说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传统习俗可以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种严谨的态度等等。社会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平,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礼仪文明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礼仪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党中央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文明礼仪建设愈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遵循礼仪规范,树立文明新风,开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吸收西方礼仪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礼仪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

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个人。尊重和满足是由社会作出的,是作用于个人并由个人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社会,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责任和贡献属于客体的个人,是正确的。但是,同样在这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却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这就把本来属于客体的社会的价值,归属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显然是错误的。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_3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条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钱学森》) 通过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出: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讲授新课] 师:要了解二者关系,首先要区分“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粗看起来“人”与“个人”似乎是一回事,我们日常用语也没有处处把二者区别开来,严格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是表现人类一般特征(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概念,概括了所有人的共性,我们在上节课讲授的就是这个共性,但不能说明人们自身之间的差别,只有“个人”这个概念才可能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差别的“单个的人”,故“人”和“个人”的关系就是我们在哲学常识上册中讲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是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把握的概念,我们感官接触到的都是“个人”,“个人”中包含了“人”的特征,“人”又概括了所有的“个人”。

综上所述“个人”是指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单个的人”。其次,要区分“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在前面作了解释,这个概念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静态。那么“社会发展”这个概念可以说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动态。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之中。如近代历史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并没有改变,但社会内部已发生了几次大的技术革命,使同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了不少变化和进步。 师:我们区分了“人”与“个人”,“社会”与“社会发展”后,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看书、阅读、思考、举例。(略) 师:让一个同学概括二者关系: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我们先来看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师: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生如戏,生、旦、净、丑,每个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演员,更是创作者。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在现代意义,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看,人与动物的最终分离,是与社会的出现相一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所有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社会当中。人生的内容与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社会犹如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机体。只有有机体的所有细胞都充满活力,这个有机体才能是生气勃勃和生长旺盛的;细胞如果脱离了有机体,也将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伦理学领域,个人被看作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伦理学家看来,个人利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们为了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应该放弃个人一切现实的物质利益,以求得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些伦理学家则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主张极端利己主义,认为社会利益是无足轻重的,美德只是以他人幸福为自己幸福的艺术,一切有道德的行为,都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个人利益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正是千千万万个人的活动,汇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辩证的态度,在道德的范围内探讨问题、进行评价,讨论看待世界的问题。 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和展望。 高考题目精讲+素材选择积累+解题思路点拨+方法技巧归纳+2012热点评析 2011年辽宁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有的学生说闻到了。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一个学生说没闻到,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另一个说我感冒了。最后哲学家把苹果给大家传看,才知道是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请就以上材料,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沿袭了以往几年辽宁高考的命题思路,从“闯红灯”到“明星代言”到“托尼的故事”,命题的基点都是一则材料。 -关于材料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就是要明确立意。文章的立意一定要透过材料本身,看社会,看人性,看生活。 -立意角度颇多,却是一篇想写跑很难,想写好也很难的的命题。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学生的反应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言有味道、或说没有味道、或“借口”搪塞、或“沉默是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认知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面对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我们发现,明显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也许在观望,也许是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而另外一些学生呢?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由这些认知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⑴从有味道、甚至是闻到了甜味的现象分析,可以得出人性的盲从,甚至盲从得逼真、盲从得惟妙惟肖。 ⑵从没有没味道分析,可以得出真实,相信自我,自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观点。 ⑶从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分析,可以得到尽管有实践,但是还是没能摆脱盲从。 ⑷从感冒了没有闻到这个现象分析,可以得出感知的彷徨,犹豫,给自己的感知寻找借口的人性现象。 ⑸从众心理——大部分人是习惯思维(定向思维)人云亦云,缺少自主判断和思考。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学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总起来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也就没有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概念的相互规定性,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现实的相互依赖性。其中,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马克思这一包含着丰富思想的论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任何个人都不能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对社会的内在的需要。 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首先是指人作为一种最社会化的动物,其个体在需要的层面上有着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性。个体需要生活于某种人群共同体中,与人共处和交往,受人尊敬、被人信任,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将个人对社会的这种需要理解为人的纯粹本能性的东西,因为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也有合群的需要,甚至能够组成有着某种内部分工的“社会”。我们讲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依赖性或需要。这种社会条件,归根到底是作为生产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手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而劳动又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把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交往和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和关系要求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实现和表达,这又促使人类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总之,人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思想文化工具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说到底,是个人对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文化工具的依赖性。在这里,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论文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 学生姓名母佳哲 学号2010125026 所在系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班级2010级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母佳哲 内容摘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为社会成员谋取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工具,理想的社会应能提供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以及满足人们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而保证最大数量的幸福,人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因,人与社会是矛盾共同体,相互依存,互生互动,唯有和谐共生才是发展之道。 关键词:社会个人生产力人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①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这里是说人类是从属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人类天然的形成了一个组织,且不依据他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产生的一个统一性与对立性相交织的有机整体。“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指村民集会。“社”原址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今天我们理解的社会的概念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变化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形式上的变化交替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出现了种种裂痕,但社会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并不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开始一个全新的阶段②。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由那个时期某种特定的形式占据优势从而在整体中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诸如生产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等。就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层网来说,从原始社会起历经的几个社会,已经从单纯的合作关系逐步转变为复杂的带有个人因素的合作关系,起初这个社会是一种暂时的和不稳固的结合,接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及私有制概念的产生,人的私欲进一步膨胀,已无法维持旧的生产关系,随即那种原始的单纯的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迁,来自外界环境的压迫,人的思想也逐渐转向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转而寻求一种崭新的方式来维持个人发展,这就相当于斯宾塞认为的人类社会逐步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进化,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到确定状态的发展,这些不同的需求成为了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1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类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之中。那么,到底“什么叫做人”?“社会又是什么”?“人与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思考、研究的对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如孟子、荀子在回答“到底什么是人”的问题上,不乏种种真知灼见。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外国的历代学者也同样有所建树。他们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合理论据。只不过其中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它来观察人、分析人、认识人,因而才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科学论断。 每个人都生活于一定形态的社会当中,每天都在接触它,并且是其中的一员。然而,社会究竟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马克思在《致吉瓦·安年柯夫》的一封信中写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类要生存就得进行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并且还需接受教育,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操。这样就必然会与他人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等。这样看来,社会就是人们的一种相互关系的总体,而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由此看来,单纯的个人与社会无疑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而马克思则向我们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充分科学道理。 首先,人离不开社会。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活动体。人的本质乃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每个人从出生时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进入到社会。最初,他处于一定的家庭关系中,随之他渐渐长大。他所接触的社会面也越来越广。慢慢地,他会置身于较多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脱离了社会,即使他有着再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也决不会具备人的本质,他和普通的野兽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的狼孩,虽然他们在物质结构和功能上与人差不多,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四肢着地,性情也与狼相似。当然,人的确具有“兽性”的一面,这不可避免。恩格斯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会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在程度上的差异。”兽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自然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有些人自以为人的力量是无限的,甚至可以脱离社会,殊不知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由社会来提供。他们即使不与朋友、亲人交往,也不能与社会脱离关系。试想,将一个人放在孤岛上,让其单个地在那里,也许他会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但那些生存经验也是他从社会中学到的。再说,日久天长,他怎能不感到孤独?至于传奇中所说的奇特人物鲁宾逊,最终不也回到人群中来了吗?况且,他还有一个黑人朋友在长期作伴呢。 再说,社会也要依赖人才能运作。社会是随着人的产生与人同时出现。人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社会的活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活动。社会的产生、构成、发展等全部内容的连贯性,无疑要依赖人的生存机能的扩张。试想,一个没有人的社会,这将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没有人根本不会有社会。就好比一台电脑,它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离开这些部件,根本就没有电脑这个客观存在。这些部件相互作用,才构成电脑的实际内容,这样,电脑才不致是一台裸机。从古至今,社会日益发展,人类从刀耕火种进化到今天的大机器生产。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社会上的人都是静止的,并且安于现状,社会又怎能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也同样要依赖于人。社会是以人的存在为主体而形成,人类生存的基础又是社会的存在。单个的人在现实中肯定寸步难行,脱离群体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亓伟敬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819 摘要本文认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既有协调一致的一面性,又有矛盾的一面性。协调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日益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关系 个人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探索人生道路和树立正确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个人发展 首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发展,我们认为其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能力的发展,二是个人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三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 1。个人发展是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指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个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 2。个人发展是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人的关系来看,首先,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人建立了普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一切生产部门的共同基础是普遍交换本身,是世界市场,因而也是普遍交换所包含的全部活动、交易、需要等等,而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产生的压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发生联系。因此,这种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建立和扩展,使个人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把个人真正融入到了类之中,在个人和类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3。个人发展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指人类个体的独特性。马克思讲个人发展,其实质是指个个人发展。这里个个人发展,不是某一个个人发展,而是社会每一个个人发展;不是少数个人发展,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 二、什么是社会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把社会进步看做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合理前进运动,提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判断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才能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实质。马克思本人正是力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他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论述中,就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旧式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价值理想,同大力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把社会发展观莫定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达到客观真理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发展

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发展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的。因此,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从高中的政治已经知道,人与社会的关系间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深入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对于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质,对于充实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体系,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社会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基础。生产力就是人的自主活动的能力,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 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是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矛盾。所以, 我们既不能在个人的活动之外去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也不能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之外去讲个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 其次,人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而且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产的承担者。人的活动不仅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交融在一起, 而且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交融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 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 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再次,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说来, 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 社会的产生和人类的出现是一致的,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成为人类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 社会结构及其发展, 与人们的活动是统一的。这就是说,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由这些要素组成的社会整体结构, 都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条件, 而且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结构既然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它就必然带有人类发展状况的特征, 并与人类的特定发展状况相适应;第三, 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的基础是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更, 人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既然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我们就既可以用社会说明人, 又可以用人说明社会。第四,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一致的。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人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社会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我们要看到社会好的方面,而不仅仅是差的表现。我们要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会不可避免得出现各种问题。人就是如此现实的,因为我们要适应社会,而现实的社会不得不把我们变得跟它一样现实。我们就是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迁就你!!!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论文,电影,书籍等等。最突出的感受是如何对“环境”这个词做出合理的定义。这个环境并不单单指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多的是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个环境决定了人会被怎样对待,以及如何对待别人。 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接触世界的第一步,若是这个环境是温暖且包容的,那么孩子的性格会简单而开放;若这个环境充满了不和谐和不稳定,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不可捉摸,甚至偏执和无法沟通。我始终觉得人受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身的遗传因素。人与环境的博弈,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一个人因为身边人的反馈,以及社会环境提供的可利用的条件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社会环境也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一个人行为处事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他生活的环境中犄角旮旯的事件。每个人的职业选择或者是人生目标都间接地反映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即他希望从这个世界获得什么,而这些期望的事物却是人在当下不曾拥有的东西。有宗教信仰的人期待有一个神明来指导他行事,而无神论者则是自己以身边的道德准则或是行为规范为基础来探寻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无神论者比有神论者更大胆,更有创造性,是灵魂的开拓者。 人受其生活的环境塑造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境界,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若单单是因为自己的探寻是无法找到现在的精神力量的。人依靠周围的人和事物,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探索物质世界之外的天地。这片天地并不是纯精神的,而是倚靠物质基础而衍生出来的超越物质或者届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人可以说清楚究竟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些什么,甚至是如何才形成了这样的境况,人所知的只是自己或是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期待,这期待包括对超能力的渴望,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的诠释,以及对未来不可知的预测。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前言 早在1917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为题,出版了他的社会学著作。齐美尔认为,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怎样制约个人的,所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因为这个分歧把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视角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种。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看,社会本位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注:孔子的“仁”,孟子的“义”,都是主张个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对社会没有贡献,个人就没有价值。当代“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说法,也反映社会本位主义。),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多是宏观大论,很少有微观分析。 从认识论上讲,不论是主张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主张个人本位主义,对事物的认识都不能从整体入手,而必须从个体入手,对个体的属性进行抽象,然后把抽象得到的规定性返还给事物本身,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一、角色人格体系 (一)个人与角色 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人,只有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个人与社会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有机联系。社会中的个人是有价值标准、有行动目的、与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的个体;社会是由个人互动而联结起来的网络,个人就是这张网络中的纽结。所以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也不是无主体意识的社会的零部件,社会总体大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之合。而社会总体大于个体总和的全部秘密在于社会关系。 而角色就是由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比个人更抽象的概念。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也是社会网络上最小的纽结。在社会学里,角色就是与一定的地位相连的一套规范;它是对处在特定职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角色本身就意味着关系。另外,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还要求每个人必须承担多个角色。 (二)角色与人格 角色应当包括人格化和非人格化两个方面,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格化的,而职务活动(即角色扮演)是人格化的。但是由于职位总是由某个具有特殊人格的人去担任的,所以角色最终都是人格化的。 人格与角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格化的社会规定,人格给角色以个性活力。角色脱离人格便是一个没有主体没有生命力的抽象,人格脱离角色便成为没有名目的个性精神。 三、价值规范体系 (一)价值标准的含义 在人格三要素中,价值标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决定人格稳定和人格变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 关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

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

论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 价值的关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论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摘要】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社会,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生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密切联系的,相辅相成的。人生的自我价值在于他的存在得到社会认可以及他为社会的发展所做的事,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人对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越大就越能体现他的人生的自我价值高。 【关键词】人生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关系 一、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定义 自我价值,是指自我的潜力得以发展,自我的目标得以实现,自我的欲求得以满足。 社会价值,是指对社会中其他成员或整个社会有用处,有好处。 很清楚,自我价值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只能够通过社会和其他人才能实现,所以,社会具有优先性。比如,你的目标是要成为富翁。那么,你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外乎就是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让社会中其他成员的钱转移到你的口袋里来。假如你对其他人没有好处,没有作用,别人会愿意把钱转移到你吗其他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你对别人越有用,你就有可能获得越多的钱或者别的你想要的东西。 另外,由于自我总是处于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因而,他的自我价值如果仅仅是自己肯定,而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那么他也不会满足,除非他是阿Q。如果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了,取得了成功,自己感到满意,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在这同时,别人也对他满意,别人对他的成功持肯定和认可态度,那么,他的

成功就更大,就更可靠,更真实。而要达到这一点,除了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之外,没有别的正常的途径。 所以说,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主要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二、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是价值的属概念,也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价值客体是人生,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而价值主体则是人。人生价值不同于其他客体的价值,一方面,人生价值必须体现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必须表现为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的一生的劳动及其道德行为对社会、他人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及社会对他贡献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

人与社会的关系

精心整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每个人的世界都可以分为矛盾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外在变化的世界整体,另一部分则是内在的自我。两部分是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谓对立是指每个人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存在的;所谓统一,是指人不可能脱离外在世界变化而独立存在,它同样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变化决定于外在世界整体的变化。意识作为人体的一种统一性的象征,它指的就是人体内在协同一致地对外在世界反抗的物质运动。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们所要征服的范围也是无限的。不过,人所要征服的范围首先总是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小范围,然后,随着自己能力的增长再逐渐扩大范围。如一个企业职工首先想到的是让亲戚朋友承认他,这需要通过挣钱来实现,之后才是让企业中的伙伴承认他,这需要通过对伙伴的尊重以及互相帮助等,如果这个职工有足够的能力,他想到的就是怎样让领导及所有员工承认他,这需要对企业做出比较大的贡献。 谁都特别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即是否从心理上承认自己。因为这种承认与否关系到自己能否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关系到这个人未来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发展目标,他总是希望周围人都能从心理上以自己为中心,从而扶持自己,共同发展;每个人都有一种社会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在群众中和商业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欢自己;每个人都有一种性别上、年龄上、职业上、家庭上以及经济上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爱护和发展。人的形象的价值不是想象的,一个好的形象能够使他得到周围众多人的协助,从而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巨大的成功;而一个差的形象只能使人敬而远之,那么他就会失去周围众多人的帮助,个人的成功是谈不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