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的奥秘-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教学过程】

一、宇宙的起源

1.天体演化说

我国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

顶。在古希腊,德克利特提出了“天体演化说”,即在原子碰撞等原因形

成的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相互聚集形成地

球,较小的原子被赶到外围环绕地球做旋转运动,变得干燥后燃烧,形

成各个天体。

2.星云假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星云假说”。构成我们太阳系星球的物

质,在最初时都分解为基本微粒,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些微粒具

有促使它们相互运动的基本能力,它们本身就是活力的一个源泉。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就立即努力于形成自己。密度较大而分散的一类微粒,凭借引力从它周围的天空区域,把密度较小的物质聚集起来。但它们自己又与所聚集的物质一起,聚集到密度更大质点所在的地方。而所有这些又以同样方式聚集到质点密度更为巨大的地方,并如此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形成诸团块天体。在这同时,斥力使凝聚起来的

团块天体发生旋转运动。

3.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

1916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横空出世。根据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模型,正式开始了现代宇宙学研究。

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

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

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

此,宇宙亦是如此。

4.哈勃定律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研究星系的光谱后提出了哈勃定律。认定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宇宙处于普遍膨胀之中。

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谱与地球上同种物质的光谱相比,

波长边长,即向红光方向偏移。

不管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正在急速地远离我

们而去,并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5.宇宙大爆炸

1940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与他的两个学生一道,提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被无限压缩的点)爆炸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能量和物质。

1970年,科学家发现了“大爆炸”模型所预言的宇

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余烬”,大爆炸假说一跃而成主流宇

宙理论,大爆炸学说更是成了真理的化身,成了书中的

标准答案。

二、宇宙的演化

设问: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宇宙未来是怎么样的?

学生发言,老师不评判对错。

教师:宇宙除了发光天体,还有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不能释放任何电磁辐射的物质。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

新星爆发方式结束“生命”,而恒星外侧气体包则高速抛离,所显现的绝对光度可超过太阳光度100亿倍。

分析特定类型的超新星爆发,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所属的研究小组发现,超过50颗超新星所显现的光度比先前预期暗淡。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宇宙正在加速扩张。

1.恒星的诞生

教室介绍恒星诞生的过程:

大爆炸10万年后,温度下降到3000K左右,开始了恒星的形成过程:

宇宙尘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成为更密集的尘埃,然后逐渐演化成气体状态的星云团,星云不断凝聚,其内能不断增加,温度升高并发光,恒星就形成了。

2.恒星的稳定期

当温度超过107K时,氢通过热核反应成为氦,释放的核

能主要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辐射产生的向外的压力与

引力产生的收缩压力平衡,这时星体稳定下来。恒星在这一

阶段停留的时间最长。太阳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的中期,要

再过50亿年才会转到另一个演化阶段。

3.恒星的衰老

当恒星核心部分的氢大部分聚变为氦以后,核反应变弱,辐射压力下降,星核在引力作用下再次收缩。这时引力热能产生的热将使温度升得更高,于是发生了氦核聚合成碳核的聚变反应。类似的过程一波接一波地继续下去,出

现了氧、硅,直到铁等更重要的元素。恒星在这个阶段要

经历多次膨胀与收缩,光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当各种热核反应都不再发生时,由热核反应维持的辐

射压力也消失了。星体在引力作用下进一步收缩,中心密

度达到极大。

4.恒星的归宿

恒星最终归宿与恒星的质量大小有关,当恒星的质

量小于1.4倍太阳质量时,演变为白矮星;当恒星的质量

是太阳质量的1.4倍~2倍时,演变为中子星;当恒星的

质量更大时,演变为黑洞。

斯蒂芬·威廉·霍金发现黑洞不完全是“黑”的,而

是有向外辐射,黑洞的温度会随其辐射而升高,最终会爆炸而消失。这就是著名的“霍

金辐射”。

三、永不停息的探索

为了摆脱大气层的影响,人们先后发射了许多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行器,用于天文观测。从伽利略的折射式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再到哈勃太空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自1990年以来,为人来源源不断地提供震撼人心的星际图像。

2015年,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这标志着天文学进入一个新时代。宇宙茫茫无际,人类的探索将用不停歇。

教师展示中国天眼并做简单介绍。

【课堂小结】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练习检测】

1.判断对错

(1)哈勃发现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

(2)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

(3)科学家还没有证据证明黑洞的存在。(×)

2.关于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起源于一个特殊的点,这个点大爆炸,是空间的开始

B.宇宙起源于一个特殊的点,在这个点爆炸之前时间已经存在

C.宇宙大爆炸后空间膨胀一定会一直持续下去,永不停止

D.宇宙起源的“奇点”温度无穷大,密度无穷大

E.宇宙膨胀到某个极大值后会收缩

答案:ADE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矮星表面的引力很强

B.时钟在引力场弱的地方比在引力场强的地方走得快些

C.在引力场越强的地方,物体长度越长

D.在引力场强的地方,光谱线向绿端偏移

E.引力场越强,时钟变慢的效应越明显

答案:ABE

4.黑洞是质量非常大的天体,由于质量很大,引起了其周围的时空弯曲,从地球上观察,我们看到漆黑一片,那么关于黑洞,你认为正确的是()A.内部也是漆黑一片,没有任何光

B.内部的光由于引力的作用发生弯曲,不能从黑洞中射出

C.内部应该是很亮的

D.如果有一个小的星体经过黑洞,将会被吸引进去

E.人类还没有发现黑洞存在的证据

答案:BC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哈勃发现的“红移”现象说明远处的星系正急速的远离我们

B.哈勃发现的“红移”现象说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C.“新星”和“超新星”是刚刚产生的恒星

D.“超新星”和“新星”的产生说明恒星正在不断灭亡

E.“超新星”爆发后少数可能形成黑洞

答案:ADE

6.宇宙大爆炸理论被认为是________的开始。

答案:时间和空间

7.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上世纪末,对1A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宇宙学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提出宇宙的大部分可能由暗能量组成,它们的排斥作用导致宇宙在近段天文时期内开始加速膨胀,如果真是这样,则标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径R和宇宙年龄t的关系,大致是下面哪个图象________(填序号)。

答案:C

幼儿园大班科学 探索太空的奥秘

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 (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科学探索之路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题

科学探索之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赵场中心校王艳梅 教学目标: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之路途艰辛。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之路途艰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选文:《逝世前的科学记录》、《宇宙生命之谜》、《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研究吗》、《自由落体实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呢?知道他们的什么事迹呢? 2.科学家们在研究科学的时候都会付出常人意想不到的心血,都会经历常人不能承受的重重困难,然而他们的付出与研究都是值得的。 3.今天让我们阅读四篇有关科学研究的文章,让我们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感受科学探索之路的艰辛。 二、阅读《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1.快速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介绍的是谁,关于什么的研究。 2.完成阅读表格。《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3.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他的主要事迹。 4.说说竺可桢有什么品质,从哪儿感受到的? 5.师小结:每一位研究科学的科学家都经历不凡,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宇宙生命之谜》 1.快速阅读《宇宙生命之谜》,完成表格。 2.说说这篇文章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3.谈谈这些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四、选读《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研究吗》、《自由落体实验》(二选一) 1.两篇文章选择其中一篇来阅读,完成表格。 2.反馈交流,谈谈他们的主要事迹,精神品质。 3.谈谈阅读了这几篇文章的感受。 五、情感升华 1.师小结,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研究过程心酸烦苦。 2.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表格设计: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探索宇宙的奥秘》

探索宇宙的奥秘 《月球之谜》、《宇宙里有些什么》 一、课前经典诵读展示。 1、师:同学们的诵读把老师带进了优美的意境中,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古诗。 幻灯出示古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2、你们还积累了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月球的魅力。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神秘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吧。首先我们走近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 1、板书课题,学生数控。指导书写“谜”:书写“谜”的时候,注意谜字的结构,先写言字旁,再 写米字,最后写中间的走之儿。齐读课题:月球之谜。 2、课题中的“谜”指什么呢?(奥秘)是啊,今天我们就要探索月球的奥秘。 二、读词语 1、认读生字词:夜幕降临皎洁悬挂遐想奥秘努力细菌土壤水藻估计探索 2、指导书写“临” 三、初读课文:字词过关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遐想 1、记得老师小时侯,晚饭过后就坐在小板凳上,仰望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总会引起我的遐想:月亮上有些什么吗?我能上去看一看吗?同学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2、其他人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我们看到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五、认识月球表面的景象。 1.月球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呢?让我们跟着宇航员一起到月球上去看看吧!一边出示图片,老师一边介绍 2.课文哪段话描述了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象呢?(第二自然段)读一读。 3、哪个词概括月球上的景色的特点吗?(奇异) 老师:是啊,在地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一样阳光明媚,可是在月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

探索宇宙_教案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通过对教学准备工作做出汇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3)采取问题解决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PPT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引入)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其中地球中存在着生命,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对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有很大的影响,你觉得地球上什么条件适宜生命的存在呢? 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1.地球表面的大气保护地球免受流星侵袭; 2.地球表面有大气调节,使地球上昼夜温差很小; 3.太阳离地球不远不近,可以给地球足够的能量,又不至太热;

4.地球质量较大,有足够的吸引力使生物留在地面; 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稳定; …… 师:宇宙中有没有可能存在外星人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猜测:有的说有可能,也有的说至今都没有发现……) 教师趁机引入: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吧,找找证据,看看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上为什么能存在生命的归纳总结,让同学们了解,一个星球上能不能存在生命是需要条件的,比如说生物要生存就必须有水,有空气,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等,然后提出问题:宇宙中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星球也能存在生物?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自己主动去收集关于宇宙的信息,主动学习关于宇宙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银河系 老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影像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 (1)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天文学上用“光年”表示各恒星之间的距离(光年是指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 (3)形状:侧视: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像个大漩涡,四条悬臂从中心伸出。(展示银河系示意图——侧视和俯视) (4)太阳系的位置: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用银河系示意图中的光点说明) 2.宇宙 师:在宇宙中,还有没有像银河系之类的天体系统? 让同学们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宇宙(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心中的宇宙形象) 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 (1)银河系很大,但在整个宇宙中,银河系是微不足道的。 (2)目前人们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河外星系。 (3)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袤无垠的宇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等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把银河系的大小、形状和宇宙的组成等一一呈现,让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学生整理出来的知识

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成,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成,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

《探索之路》参考教案

第二节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教学重点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1、用黑板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等。 2、结合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发展历程。 3、让学生自己阅读后提问,老师讲解。 教具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请学生看爱因斯坦的讲话“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来自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气,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1、学生看爱因斯坦的 讲话。 2、学生看书上的引入 语。 名人名言激 励学生。 引入课题。 推出标题。

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3、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 的探索之路。板书课题“第二节探索 之路”。 3、学生听讲。 (二)进行新课。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教师讲述: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推出段标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 ①图1-14,甲骨文“殸”。 甲骨文“磬”,好象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磬和耳组成了“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磬发出的声音。 ②图1-15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 1、学生听讲。 2、学生看文字、 图形思考。 ①学生看图并了 解其含义。 ②学生看纳西族 东巴象形文字。 引入段标 1。 展示了古 人原始思维中 的科学成分。 了解古文明还 停留在朦胧的 感性认识阶 段。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四、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6、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7、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8、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3、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三、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

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

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 我不想只重复前辈、大师的著作。否则,倒不如建议读者去详细阅读由A?J?FROST和R?R?PRECHTER?JR合著的《艾略特波浪理论》(这是波浪理论的入门必读书目,当然需要仔细阅读)。我怀疑,艾略特及其继承者恐怕未必百分之一百“知道”为什么波浪理论是“自然律”的最近似表达之理论。我想,“新解”就是要向世人阐明波浪理论的真谛。 还在孩童时代,我就很想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如何(HOW)、为何(WHY)、何时(WHEN)肇始的?它有多大?形状如何?又由何物构成?从伽利略到哥白尼,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前辈大师所作的努力都值得我们敬佩。20世纪30、40年代,“大爆炸”理论出现。比利时的乔治?勒梅特在此事的起步阶段起了带头作用,他的“原始原子”理论乃是“大爆炸”理论的鼻祖。40年代后期,俄国人乔治?盖莫夫与他的学生拉尔夫?阿尔弗和费伯特赫尔曼又迈出了最重要的几步。1948年,阿尔弗和赫尔曼预言,从大爆炸散落的残余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而冷却,如今它所具有的温度约为5K(即-268℃)。 195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诗茂诺夫(SHMAONOV)建造了一具天线,探测到了某种在天空中不同方向上均匀的信号,与之相当的辐射所具有的温度在1-7K之间。这些预言与发现使人们开始认真研究大爆炸模型。人们对宇宙微波作了更多的观测。1980年,美国粒子物理学家阿伦?古斯提出“暴胀宇宙”的概念。他认为我们这个可见的宇宙在极早期阶段经历了一个短期的加速膨胀阶段。所需的时间简直是短极了。 从宇宙“诞生”后的10(-35)秒加速到10(-33)秒。这种理论的好处是完全解决了现在我们为什么观察不到磁单极的问题,磁单极问题乃是极早期宇宙中视界尺度过小造成。大统一时期(电磁力、引力、核力和放射能力统一)的视界尺度膨胀到今天也只能是100公里左右的区域,与现实相差太大,但是只要加入暴胀的概念,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经过暴胀之后,宇宙的膨胀速度渐渐变慢。奇怪吗?这和波浪理论中关于推动浪的描述十分相似!暴胀阶段是第3浪,此后的超长期膨胀是延伸的第5浪(指在“指数图”上)。 更进一步,1983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安德列?林德提出随机暴胀宇宙的想法。极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子宇宙经历不同程度的暴胀。只有暴胀得足以产生尺度至少达90亿光年的子宇宙,存在的时间才会长得足以产生稳定的恒星、碳和有生命的观测者。不过,既然有暴胀,就必然伴随着“坍聚”。这样才可以保证宇宙永远是运动的。这就是波浪理论的真谛! 索罗斯及其师认为科学是不可信的。他的基金取名“量子”,意印在此。他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牛顿力学是错误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后人总是不断证明前人是错误的。事实上,如果不是这样才是怪事呢。开始的时候,“科学”是“错误”,并且不断逼近“绝对正确”。 波浪理论描述了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发展进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肯定会有人对波浪理论作出重大修改。我个人也已对一些细小的地方产生不满,但暂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教学过程】 一、宇宙的起源 1.天体演化说 我国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 顶。在古希腊,德克利特提出了“天体演化说”,即在原子碰撞等原因形 成的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相互聚集形成地 球,较小的原子被赶到外围环绕地球做旋转运动,变得干燥后燃烧,形 成各个天体。 2.星云假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星云假说”。构成我们太阳系星球的物 质,在最初时都分解为基本微粒,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些微粒具 有促使它们相互运动的基本能力,它们本身就是活力的一个源泉。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就立即努力于形成自己。密度较大而分散的一类微粒,凭借引力从它周围的天空区域,把密度较小的物质聚集起来。但它们自己又与所聚集的物质一起,聚集到密度更大质点所在的地方。而所有这些又以同样方式聚集到质点密度更为巨大的地方,并如此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形成诸团块天体。在这同时,斥力使凝聚起来的

团块天体发生旋转运动。 3.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 1916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横空出世。根据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模型,正式开始了现代宇宙学研究。 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 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 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 此,宇宙亦是如此。 4.哈勃定律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研究星系的光谱后提出了哈勃定律。认定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宇宙处于普遍膨胀之中。 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谱与地球上同种物质的光谱相比, 波长边长,即向红光方向偏移。 不管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正在急速地远离我 们而去,并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5.宇宙大爆炸 1940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与他的两个学生一道,提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被无限压缩的点)爆炸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能量和物质。 1970年,科学家发现了“大爆炸”模型所预言的宇 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余烬”,大爆炸假说一跃而成主流宇 宙理论,大爆炸学说更是成了真理的化身,成了书中的 标准答案。 二、宇宙的演化 设问: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宇宙未来是怎么样的? 学生发言,老师不评判对错。 教师:宇宙除了发光天体,还有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不能释放任何电磁辐射的物质。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备课人:邵佳柔 一、课程标准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射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4-4: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二、课标解读 “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比较”、“体会”这两个行为动词则要求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准确掌握历史信息,合理解释历史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课,本单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流,向学生展示了整个秦汉时期的多种面貌。而本课时将在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中已有提及的丝绸之路单独划分出来,并分成“重现:丝路何其遥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四大板块进行探究,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影响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正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他们在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探寻和现实的追溯有着强烈的需求,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心智特点和学习需求,本堂课为学生设计了一条完整、有效的探究路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地形区,感知丝绸之路的漫长和艰险。 ②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揭示汉王朝具备的良好条件与丝路的通畅,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联。 ③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④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镇,如库车、楼兰、敦煌、武威等。 2、过程与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4.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网络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课件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学生利用百度搜索图片,浏览关于宇宙的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百度搜索有关这些神话故事的介绍。

宇宙的奥秘问题

英国《卫报》 从宇宙的奥秘到人为什么会做梦,人类至今依然有许多难题没有得到解答。而近日英国《卫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试图解答位列前排的那几十大科学问题。这些谜题既可以说是科学巨轮前进方向上的灯塔,却也未尝不是所有“航海者”——科学家们的终极“噩梦”。 这就是当今人们最该知道却最难于回答的20个科学问题。 问题一:宇宙由何组成?

尽管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天文学家们至今依然无法解决一个尴尬问题——那就是回答宇宙的95%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周围由原子构成的、可见的世界,其物质总量仅仅占到宇宙的5%。经过以往80年的研究,人们终于确定是两种隐形的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了那些剩余。暗物质首先于1933年被发现,它就像一种无形的胶水,将星系、星云粘合为一体。暗能量则直到1998年才为人所知,它是宇宙加速膨胀的推手。天文学家确信,他们已经越来越接近揭开这些神秘存在的真实身份的那一天。 问题二:生命打哪儿来? 40亿年前,地球混沌一片的原始环境中,生命最初级的形态开始涌动。若干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相互聚集,

并开始了生化反应,最终产生了第一批可以自我复制的分子。而人类正是这些分子演进后的造物。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彼时那些基本化学元素是如何自发排列出生命的形式?人类如何以及从何获取了DNA?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即便在化学家斯坦利·米勒“原生汤”理论提出一百多年后,依然众说纷纭。有人坚持认为生命来自火山边上的热水池,有人则更相信是陨石带来了生命。 问题三:银河存知己? 问题的答案或许为“否”。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在宇宙中搜索地球可能存在的同类。尤其那些水以液态存在、可能产生生命的星球,如木卫二、火星甚至遥远的系外行星。功能强大的射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学设计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学设计 程雪梅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蛋白质工程的诞生是有其理论与技术条件支撑的,正如课本中开头描述的,它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晶体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也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等因素有关(本书“前沿动态”中有简要介绍)。蛋白质工程目前的现状:成功的例子不多,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发挥其功能需要依赖于正确的空间结构,而科学家目前对大多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了解很少。这样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之路的漫长、艰辛和永无止境。学生在必修课中已学习过中心法则及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等知识。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既然蛋白质的功能是由DNA决定的,那么要制造出新的蛋白质,就要改造DNA。所以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应该是中心法则的逆推。结合课本中插图,可以较明确地说明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 2.简述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3.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开展蛋白质工程的研究? (2)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教学难点: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一开始,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原有知识:要想让一种生物的性状在另一种生物中表达,在种内可以用常规杂交育种的办法实现,但要使有生殖隔离的种间生物实现基因交流,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基因工程的诞生,为克服这一远缘杂交的障碍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肠杆菌为人类生产出了胰岛素,牛的乳腺生物反应器为人类制造出了蛋白质类药物,烟草植物体内含有了某种药物蛋白……至此,人们也只是实现了世界上现有基因在转基因生物中的表达。但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生物产生的天然蛋白质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了加深这一点的认识,可调动学生从书中找实例(干扰素例子、工业用酶的例子)加以佐证。于是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制造出目前从天然蛋白质中找不到的蛋白质。这样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蛋白质工程应运而生了。本节内容实验操作部分共1课时,发酵部分在课下时间完成。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

严。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 (2)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尝试提取DNA。 2.能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DNA的粗提取。 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DNA的粗提取。 三、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探索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全过程,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结合相应挂图及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 3.阐明T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寄生方式,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同时,结合课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认DNA是遗传物质。 4.以讲述法、谈话法为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通过指导学生通读教材,体会“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学习程序,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 (2)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问,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 (2)收集新颖素材,设计课件内容,形象直观地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激起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亲代???? →减数分裂配子????→受精作用受精卵????→有丝分裂子代 学生:( 2N ) ( 2N ) ( 2N ) ( 2N ) 教师:染色体的数目变化(2N ): 学生:(略) 教师:染色体的成分? 学生:DNA 和蛋白质 教师:这两种物质中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阅读课本P53-P55相关内容,并结合图4-1和图4-2,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

《探索宇宙》教案

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化。 3、能够搜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教学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学准备: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的图片资料、各种火箭发射器的图片资料、航天器的图片资料。 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51页到5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在人们的眼里,宇宙是神秘的,人们一直想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着人类不断的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宇宙的真实面貌。 2、你认为探索太空的困难主要有哪些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4、板书课题:4、探索宇宙 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情况 1、一开始,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太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我们能看得更远,几百年来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已经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 2、出示课本第51页的几幅望远镜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类历史上的望远镜,并且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3、学生介绍望远镜的发展历史,教师相机出示望远镜的图片。 第一幅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亲手制作的。 第二幅图是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 第三幅图是空间天文望远镜,这种空间天文望远镜能够看到更远更清楚的宇宙景象。这幅图上就是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

第四幅图是射电望远镜,专门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它揭示了光学望远镜无法揭示的令人迷惑的天文现象。 4、结合课文中的图片,教师补充介绍一些新型望远镜的特点及其独特的优势。 三、航天发射器的发展,实现了人们飞向太空的梦想 1、教师引导: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探索宇宙,而是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探个究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类冲出地球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2、出示中国古代火箭的模型和1926年美国戈达德制造的第一枚现代火箭,引导学生了解人们为了飞出地球作出的巨大的努力。 3、这些火箭都不能实现人类冲出地球、飞向宇宙的梦想,大家知道要想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吗? 出示课本52页的下面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航天器的发射原理。 4、教师小结:是的,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体,牢牢的抓住地表的各种物体,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每秒时,他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出来的。 5、出示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 6、教师小结:正是由于明白了这个原理,所以人类才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上面走的越来越快。 7、出示课本52页的神话2号火箭的图片和课本53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一些航天器。 出示这些航天器的图片,教师相机介绍这些航天器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他们,从而认识航天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8、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先驱者10号”是1972年升空,1983年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2003年1月22日,人们接收到他的最后一次信号,从此他便杳无音讯的飞向宇宙的深处,距今为止它已经在太空飞行几十年了。 9、教师补充介绍我国“神舟6号”宇宙飞船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

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设计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辛冲二中梅爱珍 一、对复习课的认识: 对于复习课,我认为可理解为“第二次”学习,复习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复习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复习是为了巩固记忆;第二,复习是为了补救,补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而且对于待进生来说,可以缩短所掌握知识与理解标准的差距;第三,复习是为了深化,从历史的角度讲,就是要体现出纵向看发展,横向看联系的目的。 二、复习内容分析: 本课复习内容侧重于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的探索,包括经济工业化方面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方面的新文化。复习时要注意比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我将采取用表格的方式,使四次探索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而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复习目标: 结合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该课复习内容都属于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点,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 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知道武昌首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的比较,明确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的艰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复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次探索过程中的基本知识 难道: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 五、复习过程: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 14 探索宇宙》教案_8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宇宙应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梳理并且重点掌握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工具、艰辛与发展,了解我国空间技术的飞速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一是并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1、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2、介绍运载火箭。 3、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 4、介绍探索太空的英雄。 5、认识航天事业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乐于合作和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探索宇宙的艰辛与发展,关注我国的空间技术最新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神九升空”视频,师:你了解神九吗? 2、师讲述:神九带着我国宇航员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对于宇宙,同学们有哪些问题? 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