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陈慧媛

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种认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思维要靠语言而进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种观点被称为“载体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代码,即使没有语言代码,思维依然存在,这种观点被称为“代码说”。1争议的中心就是语言与思维是否会分离,是否存在不依赖语言的思维。有的语言学家比如邦文尼斯特就认为“我们理解的思想已经被语言框架定型了。语言之外有的只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不明确的动机和意志冲动”o。这意味着语言之外没有思维可言。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持有相反的论断。在黑格尔看来,仿佛不能用语言来表现人们所思考的东西,因为语言似乎不容许称谓个别的东西。?叔本华以格言的形式写道:思想体现为词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柏格森也认为活生生的思想和语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词有碍于把握概念的真正涵义。也有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法说清,无法证明,因为思维是无法观察到的。不过,思维虽然观察不到,却是我们时时感觉得到,时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市且涉及现代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许多问题,所以仍有对其进行不懈探讨的必要。

本文要探讨的观点是语言与思维并不总是形影不离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并不等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应该大于或超越语言能力。如果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以平时交流时的自然语言形式来思维那是不可思议的。仔细对语言及思维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可看出语言与思维作为大脑的两个运作机制并不总是相伴相随的。要进一步明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必要把思维类型作出区分。另外,在语言与思维是否存在分离现象的争议之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否存在,其形式与功能如何?这是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最后应该说明虽然思维与语言不能说截然不可分,但并不是要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一、思维与语言的特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两个独特机制,也是两个有所区别的大脑产物。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被认为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活动,不总是受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思维有时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有时也会自然发生。而语言是社会活动,交际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外在的。语言只有在习得后才成为以上各种活动的工具。而且语言的使用往往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我们常说,“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却不说“使用思维”。说明两者功能不一样,受主观意识的驱使程度不一样。

从语言与思维对事物的呈现方式来看,语言的表述只能是线形的,而思维作为一种心理

现象,在认识、反映或呈现事物时不一定总是以线形进行的,有可能是多维和多级的,或者是图表式的,只呈现关键词。应该是先有了概括事物,综合事物的认知能力才能正确使用表示概括抽象的词语。词语可以表示概括的事物,但是概括能力却是思维的范围。常常说阅读中背景知识能帮助理解,道理之一就是把词语放到了思维中多层次的知识表征当中,放到己有的图式当中,井在其中获得意义。如果思维总是要以语言形式呈现,思维就会受语言的限制和禁锢。然而事实上,思维的方式并不总是以线形的或单一的方式进行。思维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

从速度上来看,思维与语言不可能总是同步的。思维在一时之间可以驰骋千里。通常的情况是思维速度要快于语言。很难想象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和抢答问题时,或者人们在下棋时是以自然语言的速度进行思考的。人们常常是先有了判断,然后在有必要时才回过头去一步步追寻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需要把过程、概念明确化、巩固下来时才会自觉地去使用完整的语言。有的人表达不清楚,并不能肯定的说是思维不清楚。可能性之一是思维过快,而导致语言与思维的分离。同时,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思维与语言的发展也并不是同步的。有的小孩语言获得较早,有的却较晚。但语言获得较晚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不一定比较早的孩子差。这也说明语言与思维的非同步性。

再从语言和思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而言。语言的无限性在于她可以线形的无限延长下去,比如从句套从句,或者讲老和尚的故事。但是,由于人的认知上的限制和对意义的追求,人们不会去过多地使用那种形式的语言。这是思维限制了语言。相对而言,思维也有纬度、深度、广度、即时空。速度及深度上的任意可扩张性和变换性。语言常常跟不上或无法原模原样地表现这种状态,这也就是思考问题极富深度的哲学家所说的语言无法表达思想的情况。由此看来,语言上的可能性与思维上的可能性是不一致的。这个矛盾自然会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情况下引起思维与语言的分离。

再则,语言比起思维来更具社会与客观性,而人类思维却同时具有共同性及独特性。语言一经形成;任何人都得遵循共同的发音方法、书写规则和语法结构。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思维却可以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熊)。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考虑别人是否听得懂,可是在思维时却不必也没有这种顾虑。有时我们会感觉思维还没有理清时说出话来语无伦次,别人也不知所云。有时,虽然感觉有了好的想法,但是却悠忽就不见了;有时一种想法总感觉难于表达清楚。这正是叔本华的“思想体现于同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这些现象也显示了种种思维与语言分离的情况。这时,思想的体现也许还需要一个转换过程。

对失语病人的研究已经发现:有专管语言的大脑部位,比如布罗卡区。如果这个区域受到损伤,病人说话感到困难,但是并不影响理解。这个发现可以说明思维和语言的物质基础是不一样的。综上所述,语言与思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功能和物质基础。从平时的思维活动和语言使用的观察中也可看到两者分离的现象。这一切都意味着有必要去正视思维这一心理活动对于语言的独立性。

二、思维类型与语言

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在谈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之所以出现不同看法,一定程度上与各人心中所指的思维类型或形式不一样有关。有的仅仅指逻辑抽象思

维,而有的却是指任何情况下包罗万象的思维。所以有必要对思维的类型做一点分门别类,以进一步阐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思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心理学把思维分为形象思维、技术思维和概念(即逻辑)思维;还有的把思维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单一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灵感性(顿悟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等等。思维形式的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会不同。下面主要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或灵感性思维对语言的依赖程度做一点讨论。

一般认为形象思维和技术思维是在非语言形式中实现的;可是在谈到思维与语言关系时又认为思维过程和语言过程是同一过程。不可能在语言之外还独立地存在着一个思维过程,也不可能在思维之外还独立地存在着一个语言过程。这样看好像形象思维又不算是一种思维了。对此,首先应该澄清形象思维也是一种思维形式,只不过在纯粹的形象思维当中,比如艺术家、音乐家在进行创作时,不必借助于自然语言。而逻辑抽象思维则主要以语言形式进行。逻辑抽象思维是以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为主要过程的,语言词语是唯一能行使这些功能的工具。因此,在逻辑抽象思维中,语言不仅是逻辑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形式本身的体现。

但是,即便是在作判断,对象的直观性程度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当我们作出“西瓜水很多’’的判断时,我们脑子里想到的是“西瓜”和“水”这些个词还是西瓜的形象?当要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时候,比如,-个长方形,另一个正方形,如果判断者还不会称呼这两个物体形状的名称时,是否能凭着经验或认知能力比较其大小?由此看来,即使是推断思维,对象不同也难于说整个过程和每个细节都与语言并行。纯粹语言形式的思维大概只在哲学家。逻辑学家的逻辑推理过程之中,在他们要把事物高度抽象,要把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表示清楚时。总之,虽然语言始终贯穿于思维之中,但是由于思维形式及对象的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同是推理判断也有具有直观性与非直观性之分。具有直观性的思维则更多的借助意象,而只有纯理论的逻辑判断。非直观性抽象性思维才以语言形式显示思维过程。

再看创造性思维和灵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代表人物应首指爱因斯坦。当他对牛顿的第一构造产生怀疑后,思考达七年之久。然后是在对整个有关时空、距离、光速、测量等有了新的物理构造思想之后才诉诸于公理的,最后写出相对论的论文只用了五个星期。他的思维主要以事物的情景、构建和内容为主。爱因斯坦叙述自己的科学思维时认为自己不是以语言来思维的。?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是以常规的自然语言进行思维,他能作出超人的发现吗?

再以六岁的小高斯以创新方式解决数学级数求和题为例。在老师出了下面这道题后,他很快得出答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请看下面a和b:

常规的做法是以顺序的方式进行计算,但小高斯是以框架式的方式进行的。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思维“结构”之上。第二种方法的思维角度是从整体出发,以空间维度形式入手。可以想知当时才六岁的高斯语言能力应该说不会比成人更成熟,但却具有这种解决问题的悟性和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相比很不相称。如果都要以语言来进行抽象或创造性思维,小孩有限的语言能力应该说比不上成人,也就不应该有小孩思维超过成人的情况。然而,对此问题不能下绝对的结论。中国古时候就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显示了小孩的思维不一定亚于成人。从以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看,空间抽象思维常常是非常有效和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思维形式。从许多富有创建的科学家身上可以发现的一个特点就是富有空间想象力,有整体感,是结构式或建构式思维。在这种思维方式中,语言起到什么作用并不十分清楚,但是至少不是以语言为中心的。

灵感性顿悟性思维有突发性特点。好像故意逃避对过程的追寻与考察。真正的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整个过程并不在意识之中。诗人、作家就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可是仍然常常为寻找一个合适的词而苦思冥想。有的词有意识地理搜肠刮肚,千呼万唤都呼唤不出来,可是却会在漫不经心时跃入脑海。比如,从“僧推月下门”到“僧敲月下门”的“推敲”过程是如何得来的?是语言还是意境?诗人在改换这个字时不可能是用语词定义方法去一步步论证的,更可能的是整行诗的意境在推动诗人的“推敲”过程。

从不同思维类型来看,对语言依赖程度较高的是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程序性思维及习惯性单一性思维。依赖较少的是形象性思维、直观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灵感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然而,虽然以思维的某些特点可以把思维区分为不同类型,但是在乎常的思维过程当中,很难说思维会总是按一种方式进行。思维并不总是受意识支配,有创新性、随意性。突破性。而且还根据思维目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思维形式可能是多种形式浑然一体的,这时更难说思维仅仅是以自然语言一种载体进行。

三、内部语言

语言是否是思维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问题还涉及如何看待内部语言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内部语言是外部语言的内化,可称为“内化论”。内部语言的特点是只保留述语功能,是压缩的言语。à这种看法把内部语言看成是外部语言的简化形式,并且由此证明思维离不开语言,也就是当思维无法以外部自然语言的完整形式作为工具时,也是以简缩了的内部语言形式来充当思维工具。这种看法依然不能解释思维与语言分离的某些现象。如果是这样,当人们要表达思维过程或者思维的结果——“思想”时,只需把省去的部分补足就行了。但是,常有的情形是我们需要的不是补足,而是寻找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思想。如果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是同一“版本’’,就不应该有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的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语言是地道的,完整的。丰富的,而且是天赋的语言(Fodo r, 1975)。á在Fodor看来,外部语言,后天的一切都是基于天赋的内在语言之上。外部语言的词语必须是内部语言中已有的才能学会。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一种“外化论”,即外部语言是天生的内部语言的外化。这种观点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解释新的科学观念的产生,以及支配内部语言的后设等问题。内部语言虽有内在天赋的特点,但是是否具有如Fodor所说的具有语

言的完整性、地道性还不明确。内部语言对外部语言的决定性关系被定得太死。内部语言己经成了一种天生的无所不能的东西,这反而增加了内部语言的不确定性,好像人们学会的和认知的都是内部语言中已经存在的,否则,就是内部语言中没有的。依照这种观点,内部语言实际上就等于人生而具有的知识与认知能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独立于语言之外的意义,思想就等于自然语言。持这种观点的有奎英(Quine)和维特根斯但(W ittgensiein),认为思想就等于自然语言必然就要否定内部语言的存在。如果接受这一看法,那么一切的翻译运作一定得相对于某一套分析性的假设,即只能以一套语言的思维为本,这佯也就根本没有绝对的翻译可言。b k

以上三种观点都各有其道理。但是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来看,内部语言应该说是存在的,它既有别于自然言语,又与自然语言有联系。内部语言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是心理活动的内部表征,是大脑思维与外界接触的产物,并且主管个人心理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它主要是意义的承担者,承担思维的运作与外界的联系任务。内部语言以命题形式进行,以意义内容为单位结构。没有多余的形式化的东西是纯意义支配的。它比自然语言灵活,有韧性,不一定受意识操纵,是天然本能的。由于它与意义直接联系,与思维活动直接联系,所以快速直接。然而,由于思维与意义的不确定性,内部语言并非就如Fo dor所说是完整的、地道的语言。它不像外部语言是整个群体、社会通用的、固定下来的形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因此,内部语言还需借助外部语言帮助转换和加以巩固。

就其功能而言,内部语言很像思维与外部自然语言的一条纽带。在相互交融。影响之下,各自都留下对方的痕迹。思维的表征是内部语言,内部语言以意义为转移。当外部语言的词语与内部语言的“语义元素或基本谓词”相配时,内部语言就呈现为自然语言形式并且固定下来,正因为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有重合的情况,所以才有内部语言是外部语言的简化之说。但是,内部语言不仅是简化,是人们心理内部活动的表征。人们无法表达的感觉,内容、状态先是由内部语言运作呈现,然后再表现或者转化为外部语言。内部语言看起来似乎很难确定。其实在人们的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当中也有内部语言的痕迹,比如: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Interlang uag e)和讲不同语言的人交际时使用的混杂语(Ling ua franca)和皮钦语(Pidgin),还有语言变化当中语言形式的简化趋向和特征等。这些可以说都是内部语言的某种反映,说明内部语言也是一种心理现实。如果把思维与语言看作两个极端,内部语言就是中间的相接部分。然而,这个相接部分与其他两个部分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的。

内部语言是人们能自我感觉到的内在的心理活动,一旦人们的思维要突破常规的领域,现成的自然语言还无法呈现思想时,内部语言会自动的承担起任务;而当自然语言在承担思维任务时,内部语言只起到监控的作用。内部语言主要承担思想所涉及的有意义的任务;内部语言根据个体思维的特点也具有独特性;而自然语言却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共性。内部语言有其功能,有其作用,能够感觉到,所以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由于它的短暂性和灵活任意性而无法直接观察到它的活动和形式。承认内部语言也就是承认思维总是要有载体的。同时,思维是有意义的心理活动,而意义的最基本载体就是内部语言,它不完全等同于自然语言。

四、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

自然语言在习得以前是外部世界的产物。自然语言对思维的作用首先是把个体与社会和

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继而又助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也需要外界推动和与外界的交互作用;而外界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作用主要来自自然语言,所以自然语言就充当起思维工具。不过,思维与语言是否并进发展依然是一个有待证明的事。当思维对象是比较普遍的、常规性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时,自然语言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在思维中。这也是行家的思维方式,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一般认为平时思维是用语言的原因。

语言还起到外化和固化思维的作用。思维快速运行时有些想法会悠忽即逝。如果那种闪现的想法一旦被语言表现出来,就不易消失,也不易改变。语言还能使模糊的思维清晰化。有时人们无法表达的思想,经别人用适当的词语一点,就会豁然开朗,以后也许就成为思维的一部分。

人们常说“使用语言”、”用语言表达思想”等,这是把语言当作工具;但是语言却不是一般的工具。语言对人类的思维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都体现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之中。语言己是人类思维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达到现在的文明水平无疑是与语言所起的作用分不开的。语言对思维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还体现在语言刺激和启发思维、丰富思想等方面。

语言在思维过程当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把语言的作用强调到“语言决定论”那种程度就等于说思维总是套在语言的框架里,思维成了没有主动性的东西,完全受语言支配,其结果只会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循环。这还会导致否认持不同语言者之间思想的可沟通性。机械的保持语言决定思维的看法是难于站住脚的。Bloo m b l曾试图以实验证明语言决定思维这一观点。她认为由于汉语中没有专门表示虚拟假设的动词体系b m,说汉语的人在进行非真实的假设思维中不如说英语的人那么顺畅,Bloo m认为她的实验证明了这个论点。但是别的研究者对其实验方法提出异议,并且在重复实验中没有得出相同结果。其实对这个问题的争议很难得出统一结论。不能说说汉语的人在假设思维方面不行,更不能说没有假设思维。不同语言对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语言对某些事物表达时比较直接,有的比较迂回;有的通过语法手段,有的通过词汇手段。但是,只要需要,都能表达所需要的意思和信息。由此看来,思维是否受固定的语言框架的限制还不能一概而论。

语言会使人形成一些思维习惯,但如果就此说是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形式难免太绝对了。沃尔夫(Whorf)的“语言相对论’,不能被绝对地理解成为“语言决定论”。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所对应的不同文化环境只是表层的。爱斯基摩人的几十种表达“雪”和“下雪”的词汇是对应于其生存环境的要求的;中国繁细分明的亲属称谓与中国传统中深厚的家世和社会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关。如果需要,中国人完全可以理解爱斯基摩人描述“雪”的复杂词汇的含义;爱斯基摩人也能理解中国人那么复杂的称谓的含义。句式不同也不妨碍理解,汉语不同的方言中有的说“我先走”,有的说,“我走先”,但同样可以交流。尽管语言表达在方式,繁简和顺序方面不同,在深层次上却是可沟通的,思想的相互可沟通性可说明思维并不总是套在语言的框架之中的。

反过来看,思维对于语言的作用是在深层次上的。其表现是:语言表达总是受思维所控制;另外,语言的使用变化也是受思维的推动和制约的。语言中出现的新词语虽然是社会变化的反映,但使用什么样的新词语还是社会思维的结果。新词语的出现和使用实际上反映了一定时期中的思维文化定势。比如,一段时间,人们相互称呼“同志”、“伙计”,“老板”是个贬义词,可现在称呼“老板”的却多起来了。

在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研究中一个较有意义的课题是共同性与独特性的问题。人类各民族语言在发音,所使用符号、句式结构、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是语言的特殊性所在;但同时,各种语言中也都具有一些相同的普遍现象。比如每一种语言都有双成分结构的句型,其中一个是主位,一个是述位。语言中的共同性现象应该说是思维共性的反映,是思维作用于语言的反映。任何语言中都包含有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也包含有人类思维中的某些共同特性。如果能更明确的区分思维与语言中的共性与独特性,这对于认识人类思维和语言都是极其重要的,至少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一个样的。

总之,语言与思维的都应看成是开放的、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受语言的影响,但是思维本身是能动的心理活动,是促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关键。

五、结束语

归结起来说,思维是内在的,与生俱有的。语言是通过所处社会而习得的。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世界,掌握语言以后,能借助语言以更抽象的形式认识世界。语言还使思维明确化,便于巩固和交流思维的结果——思想。需要明确:思想是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果,无疑总是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而思维是一个活动过程,并不总是受语言限制的。

说思维是一种能动的心理活动,并且与语言有分离的情况不能简单的说成是唯心主义。语言是社会存在,是外在的,但是也有一种抽象的系统。能内化为人脑思维的一部分。思维是人脑的属性。人无法不思维,这也是人脑的产物。我们的任务仅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待这-切,并尽力发现其中的规律。语言与思维都是非常复杂而又精深的领域,许多问题仍无定论。这里仅仅是试探性的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许多的看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探讨。

注 释:

1郑齐文(1990),(评两种语言观——伍铁平著<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读后),载于伍铁平著《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38页。

o王德春(1983),《现代语言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第221页。

?博古斯拉夫斯基(1963)《词和概念),载于文集《语言与思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18页。

?潘菲洛夫(1963),《论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载于文集《语言与思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37页。

?王维贤等(1989),《语言逻辑引论》,湖北教育出版杜,第19页。

?熊学林(1994),《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总第61期),第57-61页。

?韦特海默(1987),《创造性思维》,林宗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à王德春(1983),同o,第159-161页。

áFedot,J erry A.(1975),T he Language of T hough l.Camb ridge:Harvard Un lvers ity Press.

b k黄宣范(1983),《语言哲学——意义与指涉理论的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b l Bloon1,A(1981).T he Lingu isti

c Shaping of T hough t.New Jersey:Law ren ce Erllbaum Ass ociation.

b m一般认为汉语中没有虚拟语气标志。但是汉语的虚拟语气虽然不表现在动同之中,却是有标记假设条件的语言手段的。可多看陈国华(1990),《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载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464-495页。

b n王德春,同o,第218页。

作者陈慧媛,云南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副教授。(昆明 邮编:650091)

(责任编辑 杨 杰)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各种观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一)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2.从生理机制来看,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海南中学高二一班:王徐生梁振彬 引言: 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 一.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由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与文化心理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根本差异。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

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它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 (2)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说过的一句话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 1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命运都一样;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他相信拼搏而不是命运.诸多此类象美国人热衷于job-hopping(跳槽),美国人的梦想便是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 再比如,从东方人与西方人做事的动因也可以发现: 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And the Americ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中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有人做过;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从未有人做过。)Americans love to try something new mostly because of a belief that newer maybe better.(美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认为更新的可能是更好的。)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陈慧媛 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种认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思维要靠语言而进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种观点被称为“载体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代码,即使没有语言代码,思维依然存在,这种观点被称为“代码说”。1争议的中心就是语言与思维是否会分离,是否存在不依赖语言的思维。有的语言学家比如邦文尼斯特就认为“我们理解的思想已经被语言框架定型了。语言之外有的只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不明确的动机和意志冲动”o。这意味着语言之外没有思维可言。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持有相反的论断。在黑格尔看来,仿佛不能用语言来表现人们所思考的东西,因为语言似乎不容许称谓个别的东西。?叔本华以格言的形式写道:思想体现为词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柏格森也认为活生生的思想和语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词有碍于把握概念的真正涵义。也有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法说清,无法证明,因为思维是无法观察到的。不过,思维虽然观察不到,却是我们时时感觉得到,时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市且涉及现代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许多问题,所以仍有对其进行不懈探讨的必要。 本文要探讨的观点是语言与思维并不总是形影不离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并不等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应该大于或超越语言能力。如果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以平时交流时的自然语言形式来思维那是不可思议的。仔细对语言及思维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可看出语言与思维作为大脑的两个运作机制并不总是相伴相随的。要进一步明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必要把思维类型作出区分。另外,在语言与思维是否存在分离现象的争议之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否存在,其形式与功能如何?这是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最后应该说明虽然思维与语言不能说截然不可分,但并不是要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一、思维与语言的特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两个独特机制,也是两个有所区别的大脑产物。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被认为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活动,不总是受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思维有时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有时也会自然发生。而语言是社会活动,交际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外在的。语言只有在习得后才成为以上各种活动的工具。而且语言的使用往往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我们常说,“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却不说“使用思维”。说明两者功能不一样,受主观意识的驱使程度不一样。 从语言与思维对事物的呈现方式来看,语言的表述只能是线形的,而思维作为一种心理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 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 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 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 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 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这时候儿童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先于语言(肖少北,张文香,2000:106-110)。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 关系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0 刘子君 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上述部分文字引于)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人写信或文章都是先构思好了要说的话,然后再考虑用什麽样的书面语写出来,写出来可能还要修正。这就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表达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中文和英文的表达语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肯定是用华夏文化的思维想好如何表达再套用英语的句法形式表述出来,这也是需要详尽的思维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表述出来,没有语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081602126 刘子君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上述部分文字引于https://www.360docs.net/doc/2415444660.html,/publish/portal0/tab4933/info218209.htm)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人写信或文章都是先构思好了要说的话,然后再考虑用什麽样的书面语写出来,写出来可能还要修正。这就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表达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中文和英文的表达语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肯定是用华夏文化的思维想好如何表达再套用英语的句法形式表述出来,这也是需要详尽的思维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表述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也就没有了表述的依托,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是思维最有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0 刘子君 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上述部分文字引于)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人写信或文章都是先构思好了要说的话,然后再考虑用什麽样的书面语写出来,写出来可能还要修正。这就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表达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中文和英文的表达语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肯定是用华夏文化的思维想好如何表达再套用英语的句法形式表述出来,这也是需要详尽的思维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表述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也就没有了表述的依托,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语言参与思维的新城与展示的全过程。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二者必须互相适应。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必须能适应思维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 语言和思维是同一个东西吗?它们有没有区别? 作者:胡吉成 来源:电大在线

语言和思维的先后及决定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异同及先后关系 1、语言的两大功能:思维和交际。思维(想象思维、抽象思维) 2、语言功能,其交际的五个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3、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单位构成。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位是最小的有辨义作用的语音单位,位于语言符号结构的最底层。 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短语,第四级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臵,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它们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 4、言语包括语言成分和语余成分。 ◆二、语言和思维的联系: 1、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A、从认知学讲,语言是认知的伙伴→固定认识成果 B、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成果都离不开语言 2、语言离不开思维: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思维,就无所谓交际。 B、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层级关系、组合、聚合等与思维的活动模式相吻合。 总之,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又相互适应,思维水平高,语言发展的水平就高。 二语言和思维的区别: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 1、概念不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职能不同。思维用来认识世界,反映规律;语言的最重要职能和目的是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 3、构成不同。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 4、语言单位与思维形式不完全对应:如梦话。 5、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思维借助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地认识, 1、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及必然结果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表现为:a.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 b.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 3、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中的概念,而思维是靠概念进行并不是语言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有机辩证统一的关系: 1、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4、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记载下来,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另一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功能不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促使人们沟通达到相互了解 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过程,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进而能动地改造世界。(2)语言是低层次的,思维是高层次的。 (3)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各民族语言体系各不相同 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为全人类共有 (4)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是词和句子,思维的单位是概念,判断,推理 (5)思维作为现实的反映是精神现象,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另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间题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 定着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长欺以来,学术界不断地对这个论题进行探讨。如今学术界一般有几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各自独立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即离开了语言人们无法理性思维。还有一种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但不是同一的。这几种观点都各有其正确性。想要弄清这几种观点,首先要了解语言与思维的本质与发展。 关键词:语言思维 就语言的生成、习得和发展而言,从19世纪到现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就语言的本质而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语言与思维没有根本区别,二者都可归结于言语习惯;言语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外显方式,称为外显习惯;思维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内隐方式,称为内隐习惯。另一位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从操作条件作用的立场出发,对华生的言语和思维观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他认为人的言语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它与其他行为一样都受制于环境,并通过言语间接地作用于环境,最终由环境来表现出行为的结果。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他著名的“语言获取装置”他认为人的大脑里先天就有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和“语言获取装置”,这个“装置”的“开关”在后天的环境作用下被“启动”后,大脑中的“普遍语法”就朝着特定环境所需的“特定语法”规则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种族或民族的儿童能够获取母语的原因所在。 而什么是思维? 其本质是什么? 所谓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借助言语(或肢体语言,如手势语 )、表象或行为对客观的感知、联想所形成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这里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及其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反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对通过各种感观器所获取的大量信息(符号的或非符号的)进行解码与整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加工与组织工作,在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利用已有的经验、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把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其外部形式加以联系,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果。当我们进行逻辑推理,如讲故事、构思计划和策略等都需要使用语言。这类思维被称为“理性思维”、“直接思维”、“逻辑思维”或“命题思维”。这类思维涉及两种元素:一种是演绎法,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使用的就是演绎法;另一种是归纳法,我们在处理涉及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时,就使用归纳法。在这类思维上,语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形式特性,

2021年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欧阳光明(2021.03.07) 081602126 刘子君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上述部分文字引于https://www.360docs.net/doc/2415444660.html,/publish/portal0/tab4933/info218209.htm)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人写信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 2)语言记录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作用不只是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而存在,人们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也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近几年,由于某些原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甚至对某些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以前,同学们在一起聊的都是“你毕业了,准备去哪工作啊?”,前些年是学生去挑选好的单位,而现在却是单位挑选优秀的毕业生,因而现在同学们经常会聊的是“你打算考研吗?”。“你打算考研吗?”类似的还有“你考公务员吗?”、“啃老族”、“小私”、“博客”及“抄袭”等等。这些例子无一不记录着当今的种种文化。3)语言促进文化发展 人类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声音可能是极其偶然的现象,当这种声音被一起活动的人所接受时,其他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发出这种声音,于是,这种声音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随着这种标记的增多,人们的眼界便会越来越开阔,相互之间的交际便越来越自如。这种认知事物的标记就是语言。 由于有了语言,人们在表达某种思想时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经历。这样语言就慢慢的带来了文化千丝万缕的变化。 4)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 工具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 思维,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

第一题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姚媛 1135030012 学前本科一班 从思维作为一个系统而言,语言实质上只是思维的一个重要要素。幼儿的语言学习要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应具备实践性、生活化、规范化的特点,并与其他要素协同作用。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究竟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语言决定思维论,这一观点由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他在对英语和美洲各种印第安语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对说话者来说,语言是一种背景知识,任何人在使用母语进行思维时,都在运用这种背景知识。所谓背景知识就是这种语言的语法,语法的显著差异实质上代表的是人们观察与评价外界事物方式的根本不同。显然,沃尔夫的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语言思维等同论.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华生。他认为,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说话,言语是出声的思维。按照这种观点,思维可以称之为“内部言语”。但“等同论”同样在理论上讲不通,与事实相背离。从进化论角度看,在语言产生以前人类就有了思维。脑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的大脑右半球掌握感性思维,这是一种不用语言的思维形式。因此,尽管我们都有“思维和语言密切联系”的心理经验,但“我们还是要承认语言是可以脱离思维的”,也“要敢于承认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的”。 思维决定语言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儿童的思维并非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动作。儿童在9个月以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动作思维,因此,思维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的发展。皮亚杰的思维决定论,特别是关于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心理学家的证实和肯定,并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也不断地对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如西格等人就指出,在经典的皮亚杰式的守恒作业中,语言因素在解决问题时是很重要的,解决这类问题的失败可能来自语言的缺陷而不是认知的缺陷。他们还指出,皮亚杰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是认知和思维独立于语言之外,但在实验中又根据语言去推测某种思维(运算)是否存在,未免自相矛盾。可见,皮亚杰同样没有完满地解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语言和思维相互独立,相互作用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他在考察了科勒对黑猩猩所做的有关动物思维的大量实验研究后指出,黑猩猩具有某种智力,但这种智力和有声语言毫无关系,所以,维果斯基认为,在黑猩猩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前语言阶段”。另一方面,黑猩猩有自己的“语言”,比如,它们能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和声音来进行交际。不过,这些表情、手势和声音总是和具体的动作相联系,表达欲望与感情,和思维没有联系。所以,维果斯基又认为,在黑猩猩向有声语言进化的过程中应存在一个“前思维阶段”。人类个体的发展可能与此相似:儿童在能有效地运用语言之前就表现出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婴儿的咿呀儿语也只是一种情绪和愿望的表达,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与思维没有联系。然而,尽管语言和思维最初的发生根源不同,一旦儿童获得语言以后,随着这个中介手段的发展,它对思维发展所起的作用会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