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内江人口普查

第六次内江人口普查
第六次内江人口普查

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统计资料第36期

发布时间: 2012-08-16 【字体:大中小】来源:市统计局阅读次数:4366【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年龄分布状况。它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结构和比较分析法,参照国际通用标准,对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考意见。考虑全市外出人口较多,因此,本文在采用常住人口分析的基础上,还尽可能采用户籍人口辅证,文中非特指的人口均指常住人口。

人口年龄明显老年化

(一)年龄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据2010年内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按常住人口计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65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1.8%,老少比为71.2%,年龄中位数为37.54岁;按户籍人口计算,该四项比值依次为15.5%、10.9%、70.2%、37.31岁,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表一),不论按哪种口径,四项指标均落在老年型人口指标值内,说明内江人口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表一:静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0-14岁人口40以上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4以下4月7日7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以下

20-30

30以上

表注:老少比,指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数的比值;年龄中位数,指在此年龄以上及以下的人口,各占总人口的一半的分界线年龄。

进一步分析分性别和分地区人口情况(表二),按照上面人口类型划分标准,结果显示,男女人口均进入老年化,女性人口老化程度高于男性;所辖各区县人口也均进入老年化,但老化程度不一,其中,市中区和威远县老化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隆昌县、资中县、东兴区。如以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表二:内江市分性别分地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

合计

分性别

分地区 男

市中区 东兴区 威远县 资中县 隆昌县 0-14岁人口(%) 16.6 17 16.2

14.9 17.8 15.4 17.0 17.2 65岁及以上人口(%) 11.8 11.3 12.4 12.2 11.4 12.8 11.3 12.2 老少比(%)

71.2 66.5 76.3

82.1 63.9 83.0 66.6 70.9 年龄中位数(岁) 37.5 37.5 37.6

38.8

36.3

38.8

36.5

38.7

(二)年龄结构快速老化

与五普及四普相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断下降,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时代。

从各年龄段常住人口分析(表三),一是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22.13%下降为2010年的16.63%,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下降2.05个百点。二是青年人口(15-34岁)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35.34%下降到2010年的26.05%,下降了9.29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

年多下降5.57个百点。三是中老年人口(35岁以上)比重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42.54%上升到2010年的57.31%,上升了14.77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上升7.62个百分点。其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7个百分点,较1990年-2000年多上升2.97个百分点。说明,低年龄段人口快速减少,高年龄段人口快速增加。

表三:2010年和2000年人口年龄构成表

2010年人口数2000年人口数

人口数(人)比重(%)人口数(人)比重(%)总计3702847 100 4160305 100 0-4 202612 5.47 215329 5.18 5-9 201878 5.45 236115 5.68 10-14 211250 5.71 469020 11.27 15-19 224770 6.07 281536 6.77 20-24 331125 8.94 265916 6.39 25-29 195178 5.27 462944 11.13 30-34 213635 5.77 459813 11.05 35-39 382960 10.34 341891 8.22 40-44 372455 10.06 220416 5.3 45-49 277742 7.5 303434 7.29 50-54 189949 5.13 228921 5.5 55-59 263184 7.11 188314 4.53

60-64 197470 5.33 152137 3.66 65-69 155657 4.2 124236 2.99 70-74 114540 3.09 98349 2.36 75-79 81847 2.21 61856 1.49 80-84 53092 1.43 32428 0.78 85-89 23658 0.64 12891 0.31 90-94 7768 0.21 3779 0.09 95-99 1801 0.05 910 0.02 100岁及以上276 0.01 70 0 另一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年龄老化程度的相对指标是老化指数,是社会人口平均年龄占平均预期寿命之比重。一个人口是否出现老化,可以通过观察老化指数是否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来判断。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8.27岁,平均预期寿命77.59岁,老化指数为0.49,相当于一个人已年届中年,而这一指数在三普(1982年)、四普(1990年)、五普(2000年)时依次为0.39、0.41、0.46,也说明人口呈快速老化态势。

二、人口再生产接近减少型

人口年龄结构是历年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及流动对人口发展综合的作用结果。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看出由出生和死亡决定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及人口发展趋势。桑德巴模式及人口年龄金字塔都是把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分析模式,是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分析模式。

(一)桑德巴模式

按照桑德巴模式划分标准(表四):如果0-14人口比重大于40%,表明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增加型;如果5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30%,则表示人口老化,未来人口发展缓慢,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减少型;如果

15-49岁人口比重在50%左右,老少比为1:1.5,则人口发展处于稳定状态。根据2010年末内江常住人口计算:0-14岁人口占16.63%,15-49岁占53.95%,50岁以上人口占29.42%;按户籍人口计算依次为15.49%、56.89%、27.62%。参照桑德巴动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结合“五普”及“四普”数据分析(表四),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内江人口再生产类型逐渐从偏增加的稳定型到偏减少的稳定型,目前虽然尚属稳定性,但已至减少型边界。

表四:桑德巴模式及近几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各年龄组比重

桑德巴人口增长类型划分2010年2000年1990年

增加型稳定型减少型

0-14岁人口比重40 26.5 20 16.6 22.1 25.18 15-49岁人口比重50 50.5 50 53.9 56.2 57.78 5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10 23 30 29.4 21.7 17.04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年龄金字塔是描述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几何形式,反映人口再生产类型:递增型(增加型)人口年龄金字塔基部宽广,呈锥形;静止型(稳定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为稳定的桶形;而退缩型(减少型)人口年龄金字塔则上部较大下部较小。下图是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所得内江分年龄人口数据绘制的年龄金字塔,虽分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两个口径绘制,但两图形状完全一致。对金字塔分段分析,第一段:1975年以前,全市人口呈增长型。从金字塔结构看,35岁以上(出生于1975年前)年龄段,除50-54岁组(出生于1956年-1960年)和45-49岁组(出生于1961-1965年),因50年代末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出生人口基数低导致总量低外,塔的形状呈标准的上窄下宽型;第二段,1975年以后,全市人口呈缩减型。35岁以下年龄段中,虽30-34岁和25-29岁组人口总量急减,但主要因母辈(大20岁计)基数小所致,所以塔的形状总体呈上宽下窄型。

结合下图全市49岁及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折线图分析,根据普查对10%人口抽样的结果:内江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期间,近20年来生育率走势:1989年、2000年、2010年的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依次为83.6‰、27.6‰、23.09‰,呈下降走势,综合分析得出:如果没有大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自2010年末起,近5年将有一个新的生育高峰期,其后20年将不会再出现生育高峰,人口出生将逐年减少,内江人口再生产将从目前的稳定向减少发展。

全市人口再生产发展规律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成为国家法律的发展轨迹完全相符。

抚养水平高位运行,仍处于“人口红利”后期

(一)总抚养比水平高,老年抚养负担加重

一般用抚养比即劳动年龄人口对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全社会的抚养负担,分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在计算人口抚养比时,因我国目前实际执行的是60岁退休,所以采用国内60岁的标准计算抚养比。2010年内江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为51.07%,比全省高1.2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77个百分点,其中,老年抚养比为25.95%,比全省高1.52个百分点(如按户籍比全省高4.9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81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总抚养比持平,抚养重心从少儿转到老年(详见下表五)。所以,内江目前社会负担情况为:总抚养比高位运行,老年抚养负担加重。

表五:内江2010年与2000年人口抚养比(按60岁计算)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总抚养比(%) 2000年33.43 17.68 51.11

2010年25.12 25.95 51.07

(二)仍处于“人口红利”后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自然变动从高出生、高死亡率到低出生、低死亡率演变,人口总抚养比水平呈”高、低、高“的走势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上通常把人口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的一段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或“人口机会窗口”,它是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带来生产领域劳动力供给充足、储蓄和投资增长、消费增长,同时,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反之,总抚养比大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负债期”。根据国内实情,按国内标准分析抚养比: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为51.07%,如按照前述划分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处在“人口负债”期,但由于内江是劳动力输出大市,特别是“三普”以后全市劳动力常年外出(半年以上)数量快速递增,从“三普”的不足5万人到六普的近60万人,且外出人口大部份收入流回原住地储蓄、投资和消费,本人也有可能返乡就业,所以个人认为这个指标还应结合户籍人口分析,同口径计算得出,内江户籍人口总抚养比为45.50%,因此认为,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目前仍处于有利经济发展的“红利期”。进一步从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分析:劳动力数量已呈递减趋势,粗略测算,当50-54岁组的人口退出劳动年龄时,户籍人口总抚养比也将超过50%,总人口“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将不复存在,因此,目前的人口红利期为后期,预计最多持续10年左右。

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各年龄段人口及变化,影响消费市场发展

0-14岁少儿组,人口总量近62万、占16.6%,除受20-24岁人口基数影响,近五年将有一个新的出生高峰期以外,如果没有大的政策调整,总量将呈递减趋势。这个年龄组的消费品主要是儿童用品市场及初级教育市场。

15-29岁青少年组:人口总量75万、占总人口的20.2%,其中,20-24岁组人口33万,占该年龄组比重44%,形成一个典型的驼峰。从年龄金字塔估算,15年以后,这个年龄组人口将减少到62万左右,并将继续减少。这个年龄段属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有家庭背景做经济支撑,其开放的消费观念会促进电子、电子商务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兴服务行业的兴起,同时这部份人已经或即将进行婚嫁,对耐用品及住房市场也有较大刺激作用。

30-44岁年龄组:人口数97万,占总人口的26.2%,其中,35 -44岁人数占该组人数的78%。据年龄金字塔估算,15年后,这个年龄组人口将降至75万左右,并将继续减少。这部份人目前在总人口中比重最大,是消费主力,他们稳定的经济实力会促进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扩张,同时,他们强烈的投资欲望会带动固定资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发展。

45-59岁年龄组,总人口73万,占总人口的19.7%。据年龄金字塔估算,15年后,这个年龄组人口将增至97万左右,随后开始减少。这个年龄组主要的消费特点是,本身仍在工作,孩子已开始工作,因此经济条件是相对最宽裕的一个年龄段,这个年龄组的消费特点是,开始为养老进行储蓄,同时做一些相对稳健的投资如住房或商业用房投资,旅游也是他们喜爱的消费方式之一,花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日益增加。

60岁及以上年龄组,总人口64万,占17.2%。据对年龄金字塔估算,15年后,这个年龄组人口将增至100万左右,30年以后,将增至140万,随后总量将开始减少,但比重继续增大。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及心理服务是这个年龄段主要的消费特点。

综上所述,结构调整是未来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劳动力资源减少,“工人”将持续短缺

1、劳动力资源将不断减少

目前,内江市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2%(按户籍算68.7%),其中,15-29岁、30-44岁、45-59岁比重依次为30.7%、39.5%、29.8%(按户籍算依次30.9%、40.5%、28.6%),因此,当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正处黄金年龄。进一步分析,根据2010年末各年龄人口数及分年龄别死亡率推算,得出未来15年的劳动力资源数,根据各年份数绘制趋势图(见后),结果发现:除2019年-2022年产生一个波峰外,劳动力资源总量将呈现下滑趋势,结合前述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劳动力资源减少将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说明:该图按户籍人口数预测绘制,如按常住人口绘制,走势完全一致。

2、刘易斯拐点己经出现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农业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

移的工业化过程,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日,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_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点到来之时。2009年,“长三角”、“珠三角”普遍发生的“民工荒”,其实正是全国性的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征兆,因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的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完毕,如果没有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新增转移的空间已非常有限。所以,工人短缺不是暂时性的,而将是持续性的,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来竞争劳动力已成大趋势。

(三)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家庭养老服务不足

1、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64万,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9万,10年前这个数据依次是48万、5万,据推算,10年后,这个数据将依次增长到80万、20万,因此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

2、“空巢”老人多

从普查的家庭户分析,全市46万有老年人的家庭户中,有60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8.1万户,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6.1万户;60岁以上的老夫妻户5.7万户,65岁以上的老夫妻户3.6万户,如按60岁计算,空巢率占30%,如按65岁计,空巢率占21.1%。除此以外,还有60岁以上的老人与未成年户1.2万户,有65岁以上的老人与未成年户0.7万户,这部份老人虽然不算空巢,有一定精神寄托,但不但得不到较好的生活照顾,相反,还要照顾未成年人,所以相当辛苦。

养老服务体系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统,既包括家庭提供的各种服务和条件,也包括政府、社会提供的有关服务的形式、制度、政策、机构等各种条件(不包括经济和物质)。家庭养老服务是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养老服务系统,服务提供者主要是由老年人本人、配偶、子女以及亲朋好友,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怀。但从上述数据看出,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及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大大增加,仅仅依靠家庭养老

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四)学龄人口规模缩小,教育需求发生变化

1、学龄人口规模缩小

与2000年相比,2010年末各学龄组人口总量下降了23.8%(详见表六),各年龄组人数除大学年龄组外,均出现程度不一的减少;再分析2010年末各低龄组人数发现,低龄人口规模按年龄从高到低,除小学年龄组因时期长出现明显驼峰以外,总体仍呈下降趋势(详见表六)。

2、教育需求发生变化

0-2岁婴幼儿人数略低于3-5岁学龄前儿童,结合人口再生产趋势,意味着上幼儿园的人数将越来越少;0-5岁人口数与6-11岁小学学龄儿童人数相当,意味着今后6年内上小学的人数基本无变化;6-11岁小学学龄儿童人口(其中,6-8岁11.88万人、9-11岁11.21万人)是12-14岁(初中)和15-17岁(高中)学龄人口的82%,意味着今后6年内上初中和高中的人数均会减少;高中学龄人口是大学学龄人口的63%,结合各低学龄组人口数分析,意味着上大学的人数将持续减少。

表六:2010年各低年龄组人口数及变化情况

2010年2000年

人口数(人)人口数(人)

合计9822581289702婴幼儿0-2 113643 116488 学龄前儿童(3-5)134272 152267 小学学龄儿童(6-11岁)230876 371099

初中就学年龄(12-14岁)136949 280404 高中就学年龄(15-17岁)141972 170572 大学就学年龄(18-21岁)224546 198872

五、几点建议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因素会决定人口年龄构成,当人口年龄构成一旦形成后又会反过来影响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前述分析得知,内江人口已属典型的老年化,人口再生产呈减少的态势,相比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已超2万美元,我们如何在“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加速经济发展,为老年化浪潮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核心。同时,如何构建方便老年人吃穿住行的社会养老服务框架是我们今后民生问题的重点。

(一)抓住“人口红利“期,促进经济发展

1、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人口红利期”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上,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较丰富,而这一“有利条件”能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尚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则当人口的“机会窗口”关闭后,“人口红利”也会随之消失。如前所述,目前内江的“人口红利”属外生型,虽然务工者的大部份收入能进入内江储蓄和消费,但务工者本身并没有投入内江生产领域,不能在生产领域制造增加值,这种输血性的人口红利将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随着全国城乡统筹制度不断发展及流动人口管理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将选择在打工地买房或永久居住,人和钱均不再流回内江,我们在损失外来收入的同时还将损失劳动力资源。因此,要真正抓住10年的“人口红利”期,关键还是要在怎样吸引本地劳动力返乡创业或就业上下功夫,提升内江自身造血功能,让本地经济实现内生型增长。另从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全市仍有近30%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仅20%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适应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多开设职业技能培训、成人教育及对应就

业培训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2、充分发挥财富增值效益

“人口红利期”对储蓄及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财富将不断增加,消费力增强,社会储蓄率水平提高,相关研究发现,即使在总抚养比超出50%的初期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的一段时期内,储蓄率都还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因为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倾向,而我国执行的60岁退休年龄致使这种倾向性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在“人口红利”期还是“人口红利”结束初期,均要充分发挥好财富效益,让资金得到合理的回报,“人口红利”更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这一机会并加以很好利用才能使“机会”转变为“红利”。就内江来说,年年递增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支撑,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钱的使用效益,让资金最大限度的变投资资本,使“人口机会”变为促进内江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同时,要想法设法刺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扩大消费总量,拉动内需,依靠消费拉动经济良性增长。

(二)应对老年化浪潮,调整消费市场结构

前述分析得知,对未来的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大空间有限,多元化、层次化、老年化是消费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青少年市场求“新”

根据青少年人口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消费用品发展重点是“新”,我们要向市场不断推出各类高新技术产品,满足他们追求新奇的消费需求,达到提高消费总量的目的。

2、中老年市场求“精”

根据中老年人口多,规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经济能力及消费需要,服务业应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档次,尽可能满足他们对舒适度及品质的需求,同时,提升他们的理财意识,多开发适合他们的投资理财品种,让其闲钱流入再生产领域而不仅是储蓄或不动产,拉动经济良性增长。

3、老年市场求“广”

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老年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但从消费品市场来看,老年人

市场在许多领域还是空白,很多消费门类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商品和服务,适合老年人消费的品种相当少,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个性需求,更不适应日益增大的老年人队伍,因此,大规模开拓老年人商品市场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1、劳动力优势不可持续

劳动力资源减少、“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提醒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与很多发达地区相比,内江的工资水平缺乏竞争优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更为严重,可以预见,2011年初内江发生的“民工荒”只是工人短缺的开始。

2、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选择

前述分析告诉我们,产业结构升级是内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优势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优势推进,由二产业集中发展向三次产业间协调发展。一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强化吸收再创新,创造自有技术、自有产品、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选择性引资,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导向,完善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各类投资的方向,由注重引资规模转向重视引资质量;三是产业间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产业间关联度,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1、当前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低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基本养老服务水平低。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目前,内江不管是机构养老还是养老服务均跟不上需求。据统计,全市目前有各种养(敬)老院105所,如果按每个养老院平均60人计算,养老院最多可吸纳6000名老年人,且按

现有的政策,老年人没有子女才能进养老院,因此造成了农村中子女长年外出务工,家中老人普遍无人照顾的情况,加上村社干部多为兼职,农村村社级养老服务可说基本为零;全市有老年服务机构16个,除去10个干部休养所、老干局等专为退休干部服务的机构,平均每10万老年人才有1个机构、5个人员为其服务,服务内容也仅是相关老龄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二是以社会为主导的非基本养老服务规模小。非基本养老服务指政府、社会提供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和市场性(赢利性)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具有一定和较高幸福指数的享受服务。据统计,目前全市有老年公寓24家,如按人均80人计算,吸纳人数不足2000人,与国际上每千名老人50张床的标准相比,差距甚远,相对于全市老年人口或者是空巢老人数量,只能算聊胜于无;全市有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茶馆等休闲娱乐机构84个,平均每八千名老人才有一个,规模明显偏小;专门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健康及心理服务的机构目前还没有。

因此,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本的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等需求。

2、加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政府的责任,如何构建既经济又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政府既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又不能大包大揽,应遵循“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分类建设,从而满足老年人口需求的多样性,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五)教育发展重点是调结构

1、中低等教育缩规模

未来10年,中小学教育仍是缩规模:幼儿教育未来发展规模可逐步缩小;小学教育规模10年内可不动,后缩小;初中、高中教育规模可适度缩小,或考

虑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在规模缩小的同时,中低等教育发展发展重点转向提高师资质量、提高教学设施配备水平、加强教育软环境建设等。

2、高等教育抓普及

据普查数据显示,大学学龄人口中,43%的人口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因此,针对这个年龄组,除国家学历教育以外,还应多开设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或成人教育,让这些处于黄金年龄的人群接受更高层次教育,为本地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后备人才。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报告(1)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报告(1) 一、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人口普查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设置人口普查小组,分别负责人口普查的领导、组织和具体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三、人口普查所需经费,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和厉行节约的原则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四、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各级人口普查机构要配合各级宣传部门,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积极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为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各级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负责,

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对象和内容 六、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XX年11月1日零时。 七、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八、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在现住地进行登记。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采集相应信息。 九、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的人口,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十、人口普查表分为《普查表短表》和《普查表长表》两种形式。《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十一、11月1日至XX年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死亡人口调查表》。 十二、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十三、人口普查的普查表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各省负责印发。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1) 1.1年龄构成............................................................................................................................. 1 1.2教育程度............................................................................................................................. 2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 . (2) 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 ................................................................................................. 2 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 ............................................................................. 4 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7)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总人数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1年龄构成 0-14, 16.60% 15-59, 70.14% 60-64, 4.39% 65以上, 8.87% 0-1415-5960-6465以上 图1:年龄段比例 图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2.72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10.94% 15~64人,占79.35%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9.71% 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67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54人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8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 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2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 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7人成华区: 常住人口:938785人 户籍人口:641275人 常住人口家庭:322754户 家庭户人口:85481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5人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 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辽宁省统计局 2011年5月11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 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 段的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 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6 182人上升为1196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3205人上升为1478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40082人上升为4532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29778人下降为21407人。 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4369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76305人,文盲率[5]由4.76%下降为1.93%,下降2.83个百分点。 六、城乡人口

西藏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西藏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西藏自治区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3]为300216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61632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85837人,增长14.75%。年平均增长率为1.39%。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670835户,家庭户人口为283776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2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75人减少0.52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542633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1459533人,占48.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67上升为105.69。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31683人,占24.37%;15-64岁人口为2117576人,占70.53%;65岁及以上人口为 152907人,占5.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8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4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271638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0514人,汉族人口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汉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汉族人口增加86693人。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85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847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282人上升为550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3548人上升为 4364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6343人上升为1285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0441人上升为36589人。 七、人口地区分布 全区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解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解答之一 —关于普查登记时地址名称代码和 建筑物编号填写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按照划分的普查区域进行。每个普查对象要在现住地进行登记,属于人户分离的,同时在户口登记地登记相应信息,按照现住地和户口登记地实际所在普查小区和建筑物,填写地址名称代码和建筑物编号。对一些特定人口群体,登记时的地址名称代码和建筑物编号需要特殊处理。现就相关问题具体说明如下: (一)各地在组织开展普查区域划分和名称地址代码清单的确定工作时,暂无需考虑特定人口群体的地址名称和代码填写问题,要按照“地域完整覆盖并且有实际地域和人口”的原则,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核实确定的普查区名称地址代码清单以及实际划分的普查小区个数,统一整理、生成普查小区名称地址代码文件(标准地址码库),供登记填表使用。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武警机关负责登记填写普查表短表,并移交所在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需要,在标准地址码库中本县级公安机关所在的普查区内,虚拟一个或多个普查小区,供填写地址名称代码使用。虚拟普查小区的地址代码自“800”开始,依次增一顺序编码,并以编码序号命名,如第800普查小区、第801普查小区。 (三)依法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的人员由县级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负责登记填写普查表短表,并移交所在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需要,在标准地址码库中本县级公安机关所在的普查区内,虚拟一个或多个普查小区,供填写地址名称代码使用。虚拟普查小区的地址代码自“850”开始,依次增一顺序编码,并以编码序号命名,如第850普查小区、第851普查小区。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范文最新推荐------------------------------------------------------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中国政府网201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9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进行人口普查是制定政策的需要。人口普查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通过人口普查,了解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就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了解各行业人口的分布,可以制定人口的就业政策;摸清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提供科学基础。此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民族政策、老年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根据人口资料进行研究。可见,人口普查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所必需的。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我们很多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人口普查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世纪之初的普查。2019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我们确定“十二五”计划和新的远景规划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候,开展人口,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对于制定 1 / 2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

各省各市都有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第六次内江人口普查

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统计资料第36期 发布时间: 2012-08-16 【字体:大中小】来源:市统计局阅读次数:4366【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年龄分布状况。它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结构和比较分析法,参照国际通用标准,对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考意见。考虑全市外出人口较多,因此,本文在采用常住人口分析的基础上,还尽可能采用户籍人口辅证,文中非特指的人口均指常住人口。 人口年龄明显老年化 (一)年龄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据2010年内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按常住人口计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65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1.8%,老少比为71.2%,年龄中位数为37.54岁;按户籍人口计算,该四项比值依次为15.5%、10.9%、70.2%、37.31岁,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表一),不论按哪种口径,四项指标均落在老年型人口指标值内,说明内江人口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表一:静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0-14岁人口40以上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4以下4月7日7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以下 20-30 30以上 表注:老少比,指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数的比值;年龄中位数,指在此年龄以上及以下的人口,各占总人口的一半的分界线年龄。 进一步分析分性别和分地区人口情况(表二),按照上面人口类型划分标准,结果显示,男女人口均进入老年化,女性人口老化程度高于男性;所辖各区县人口也均进入老年化,但老化程度不一,其中,市中区和威远县老化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隆昌县、资中县、东兴区。如以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表二:内江市分性别分地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 合计 分性别 分地区 男 女 市中区 东兴区 威远县 资中县 隆昌县 0-14岁人口(%) 16.6 17 16.2 14.9 17.8 15.4 17.0 17.2 65岁及以上人口(%) 11.8 11.3 12.4 12.2 11.4 12.8 11.3 12.2 老少比(%) 71.2 66.5 76.3 82.1 63.9 83.0 66.6 70.9 年龄中位数(岁) 37.5 37.5 37.6 38.8 36.3 38.8 36.5 38.7 (二)年龄结构快速老化 与五普及四普相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断下降,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时代。 从各年龄段常住人口分析(表三),一是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22.13%下降为2010年的16.63%,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下降2.05个百点。二是青年人口(15-34岁)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35.34%下降到2010年的26.05%,下降了9.29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

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泉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泉州统计局 2011年7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812853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28304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45490人,增长11.61%,年平均增长率为1.1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267970户,家庭户人口为69486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5人减少0.5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207544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920986人,占48.2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3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78882人,占14.50%;15-59岁人口为6237844人,占76.74%;60岁及以上人口为711804人,占8.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6988人,占5.9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6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6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2个百分点。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 市数据统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 15~64岁人口约:人,占%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 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属性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11年5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机器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3]为804182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329093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35人,减少3.45%。年平均减少0.35%。 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 [4]为89981705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25802326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665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98下降为103.14。 四、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50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632394人,减少1.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59659人,增长1.12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福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福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福州市统计局 2011年6月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711537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38601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29357人,增长11.42%,年平均增长率为1.09%。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177483户,家庭户人口为63532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7人减少 0.5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30096人,占51.02%;女性人口为3485274人,占48.98%。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

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28%下降为104.1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31136人,占14.49%;15-59岁人口为5224094人,占73.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0140人,占12.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4126人,占8.2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7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8651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066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9648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1032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4946人上升为12459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353人上升为1695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4572人上升为3649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4216人下降为25442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 数据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21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天津市统计局 2011年4月29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天津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天津市常住人口[3]为1293822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00906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929156人,增长29.27%。年平均增长率为2.60%。 二、家庭户人口 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661848户,家庭户人口为1026174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9人减少0.29人。 三、性别构成

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906858人,占53.38%;女性人口为6031366人,占46.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99上升为114.52。 四、年龄构成 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67508人,占9.80%;15-64岁人口为10568 370人,占81.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02346人,占8.5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0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07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26162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67229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93595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20587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9007 人上升为1748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0851人下降为2065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590人上升为3815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5031人下降为17049人。 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71381人,同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25296人,文盲率[5]由5.96%下降为2.10%,下降3.86个百分点。 六、人口地区分布

延安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延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延安市统计局 延安市普查局 2011年5月12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区)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218700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5594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1068 人,增长6.38%。年平均增长率为0.62%。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646054户,家庭户人口为203060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6人减少0.52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49068人,占52.54% ;女性人口为1037941人,占47.4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09上升为110.7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67783人,占16.82%;15-64岁人口为1679704人,占7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9522人,占6.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2.0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8796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2275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9646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3830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