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资料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将于秋季实行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 。教育部公布了19个学科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6.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7.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9.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4.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1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17.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18.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19.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

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项要求突出能力培养。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与时俱进创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

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同时,为了使母语教育符合不同年龄孩子特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学生应学写毛笔字。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培养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新课标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老师们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以地理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七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教学参考资料 一、有理数的含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很多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将这些数取名‘有理数’”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略微多了解一点数学的发展史就可以了. “有理数”是一个外来词,是由英语rational number 翻译而来的.rational number 的准确含义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凡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就是有理数”,或者说“凡能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数就是有理数”,因此,rational number 相对准确地翻译可以是“比数”,可惜的是我们的先辈并没有把rational number 翻译为“比数”,而是按照rational 一词的另一意思“有理的”,把rational number 翻译成了“有理数”,而且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学生一些类似的解释,相信学生不会再为这个名称而苦恼.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都能把“整数表示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学生也都能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这样,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都属于有理数.教科书中说“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其中当然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例 把3, 0.2, 0.3&,0.231?? ,0.231&&,0.21341&&表示成分数. 思路分析:3=13, 0.2=15,0.3&=3193=, 0.231??=23177999333=,0.231&&=229990 231-2=990,0.21341&&=213412199900-=10664995. 特别提醒: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具体的例子来总结这个规律: 设 0.231?? =x ……………①,现将左右两端同时乘以1000得 231. 231??=1000 x ………② 于是,由②-①,得 231=1000 x- x 即 999x =231 故 x = 231999 , 约分,得 x =77333.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 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 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 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 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 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 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 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将于秋季实行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教育部公布了19个学科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6.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7.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9.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4.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1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17.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18.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新课标文辑——2017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义务教育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课程标准参考

课程标准 【注:以下内容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板填写: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填写A 模板;项目化课程填写B模板;整周实训课程填写C模板;其它课程填写D模板】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说明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还是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或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 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本课程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专业能力定位,服务于哪些岗位要求开设本课程的;如是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职业素质或者能力定位,服务于从事哪些职业工作要求开设的课程;专门为掌握知识、拓展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可以按照传统的描述方式。 (二)先修后续课程 除说明本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外,还应说明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其次在分析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说明学习情境中教学内容选取和排序思路。 最好能用表格描述通过学习领域学习来培养行动领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首先描述课程的总体目标。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用××做××”。这里所说的“做”,是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指“掌握知识”。所以,“能理解××概念,能掌握××定义,能回答××问题”之类,都不是我们要求的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①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②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③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④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⑤按照规范操作的能力;⑥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⑦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⑧事故的处理能力;⑨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⑩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应首先分析本课程直接服务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需要本课程的哪些知识、能力、素质,再联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说明本课程在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 【然后分类叙述具体目标,采用如下三种目标的描述:】 (一)能力目标 【注:尽可能使用清晰、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知识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熟悉”之类的动词;能力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物流仓储管理软件”;素质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获得、形成、树立、提高、发挥、发展”等词。】 1.*** (1) ① 2. 3. (二)知识目标 1.*** (1) ① 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 一、有理数的含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很多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将这些数取名‘有理数’”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略微多了解一点数学的发展史就可以了. “有理数”是一个外来词,是由英语rational number翻译而来的.rational number的准确含义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凡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就是有理数”,或者说“凡能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数就是有理数”,因此,rational number相对准确地翻译可以是“比数”,可惜的是我们的先辈并没有把rational number翻译为“比数”,而是按照rational一词的另一意思“有理的”,把rational number翻译成了“有理数”,而且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学生一些类似的解释,相信学生不会再为这个名称而苦恼.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都能把“整数表示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学生也都能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这样,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都属于有理数.教科书中说“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其中当然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例把3, 0.2, ,,,表示成分数. 思路分析:3=, 0.2=,=, =,=, ==. 特别提醒: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具体的例子来总结这个规律: 设=x……………①,现将左右两端同时乘以1000得 231. =1000 x………② 于是,由②-①,得 231=1000 x- x 即999x=231 故x =, 约分,得x=.

可见转化成分数是.于是在此基础上给出纯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一般方法就不困难了.请老师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已从中归纳得出相应的一般方法来. 设,则有 10y=2.……………① 1000y=231. ………② 由②-①得 1000y-10 y =231-2 即y=. 可见转化成分数是,在此基础上给出混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一般方法是不困难的.请老师们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 二、任意两个有理数之和、差、积、商仍为有理数 证明:因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形式,故不妨设,,其中m,n,k,l均为整数,且(m,n)=1,(k,l)=1,于是. 由于m,n,k,l均为整数,因此nk+ml与mk均为整数,故必为有理数,故为有理数 对于两个有理数之差、积、商仍为有理数,可以用类似方法证明,这里从略. 三、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 证明:假设任意两个有理数a、b,设a<b,它们之间仅有有限个有理数,不妨设仅有n个有理数,这n个有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a<c1<c2<c3<c4<…<c n<b.由于任意两个有理数之和与积仍是有理数,因此当c n是有理数,b是有理数时,也是有理数,而且a<c n<<b. 即在有理数a与b之间找到了另外一个不同于c1<c2<c3<c4<…<c n的第n+1个有理数,而这正好与假设矛盾. 因此,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

(完整word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新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 (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杨青华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基础 总学时:80课时 1.课程的基本属性: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形成运用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主要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需要不断地吸收和综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课教法、中外幼儿教育史等等,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本课程着重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有其与其它课程不同的学科特色。 本课程教学两条线并举,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能力。 3.主要内容: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幼儿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第二部分:教师和幼儿,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第三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完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 (201 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分级目标 (6) 第三部分分级标准 (8) 一、语言技能 (8) 二、语言知识 (12) 三、情感态度 (14) 四、学习策略 (16)

五、文化意识 (17)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 一、教学建议 (18)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童议 (24) 附录 (26)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26) 附录2语法项目表 (26) 附录3 词汇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 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晦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刨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教育文档.doc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编者按: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验, 2.表现性评价, 3.真实性评价, 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讲课讲稿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

附件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课程标准 (黑体,三号,居中,1.5倍行距) 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1.5倍行距。下同) (一)制定依据(宋体,小四号,加粗,首行缩进2个字符,1.5倍行 距。下同) 本标准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正文:宋体,小四,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20磅。下同)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是校企(院)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针对行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医院”、“课堂与车间合一”等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分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从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方面入手。要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既要重视外显化、行为化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过程性、动态性。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贺欣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贺欣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⒉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⒊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系,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⒋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⒈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⒉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⒊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年级周课时课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年课时总计课程门类 品德与生活 2 2 / / / / / / / 626 品德与社会/ / 2 2 2 2 / / / 思想品德/ / / / / / 2 2 2 语文8 8 7 7 6 6 5 5 5 1985 数学 5 5 4 4 4 4 5 4 4 1357 外语/ / 3 3 3 3 4 4 4 832 体育 4 4 3 3 3 3 / / / 1009 体育与健康/ / / / / / 3 3 3 音乐 2 2 2 2 2 2 1 1 1 523 美术 2 2 2 2 2 2 1 1 1 523 科学/ / 2 2 3 3 / / / 350 物理/ / / / / / / 2 3 169 化学/ / / / / / / / 3 99 地理/ / / / / / 2 2 / 140 生物/ / / / / / 3 2 / 175

历史/ / / / / / 2 2 2 206 信息技术/ / 1 1 1 1 2 2 2 346 综合实践活动/ / 4 4 4 4 4 4 4 1182 地方课程与 学校课程 3 3 周课时总数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学年总课时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说明: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2:“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可分散每周安排也可集中使用②以融合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合理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镇江高专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 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职业性原则 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 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 习成果。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 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 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 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 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 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 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 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实 践专家研讨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课程标准设计工作。 2.课程标准应由对课程有研究、直接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负责起草,教研室负责组织相关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系(部)组织由行业企业专家、技能能手参加的课程标准审核专家组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后,系(部)主任审批签字报送教务处备案(以专业为单位按以理论课程、理实一体课程和实

九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参考资料【教案】

初中数学教学参考材料 【九年级第二学期】 编者的话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试验本),正在“课改”基地学校进行第一轮教学试验。为了帮助执教老师理解课本、把握要求和开展实践研究,教材编写组人员编写了本册课本的教学参考材料。这本教学参考材料,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不是正式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由于编写仓促,成稿匆忙,《材料》内容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只是考虑到新课本进行第一轮教学对参考材料的需要,所以将此很不成熟的《材料》公诸于众。本《材料》提供执教老师在教学研究中参考使用,同时在使用中开展研究;通过对《材料》的使用和研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弥补不足,充实内容,为编写正式的“教学参考书”打好基础。希望这本教学参考材料对执教老师有参考作用,更期待执教老师对此材料提出宝贵意见和修改建议。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 第一部分课本概述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以下简称本册课本),含“圆与正多边形”、“统计初步”两章内容,还有配合各章内容的练习部分。 本册课本的编写,基本依据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本)》;内容的安排,是在“二二分段,九年级分层”的框架下进行的。从六年级到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中,已经建立了“实数知识基础”、“初等代数知识基础”,完成了“初等代数函数”的基础性研究;而本册的两章内容,使得初中数学中关于平面几何基础知识系统的构建基本完善,关于概率与统计初步知识的介绍告一段落,初中阶段的数学基本内容到此结束。 具体编写本册课本时,力求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注重基础,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强调,要在继承一期数学课改教材编写的积极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保持前面几册数学课本的编写特点,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改善内容呈现方式。

课程标准参考模板【模板】

课程标准参考模板 《采购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2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型:B类(理论+实践)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1. 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对物流管理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采购方式(包括询价采购、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等)、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实施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的能力、采购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能力、采购谈判的能力、对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能力。它以《物流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仓储管理》课程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 1、该课程是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物流业务运作”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完整的采购管理的工作任务为对象,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均与所要完成的工作任

务有密切联系,并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48。以基于工作过程得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以采购管理过程中常用的采购方式(包括询价采购、招标采购等)为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1.3课程开发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学院“小学校、大课堂”的办学思路和“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 ●融合职业资格标准,推行双证书制; ●校企合作,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