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白塞氏病

神经白塞氏病
神经白塞氏病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2011-06-11 09:32:1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转载自古本堂绿疗馆《祁三针针灸》 一、四神针 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1寸。 二、智三针 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部位: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寸。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1寸深,捻转针法。 三、脑三针 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位置:脑户穴在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脑空:在脑户穴左右各旁寸处。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1寸。

四、舌三针 位置: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五、颞三针 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寸。 六、定神针 穴组:印堂上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寸为定神Ⅲ针.. 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阳白,眉上1寸直对瞳孔。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七、晕痛针 穴组:四神针、印堂、太阳。 位置:太阳在颞侧,瞳子髎穴外寸凹陷中。

卓顶精文-最新2019最新视神经脊髓炎指南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脱髓鞘疾病。NMO 的病因主要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相关,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独立疾病实体。NMO临床上多以严重的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和纵向延伸的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transverse myelitis,LETM 为特征表现,常于青壮年起病,女性居多,复发率及致残率高。 传统概念的NMO被认为病变仅局限于视神经和脊髓。随着深入研究发现,NMO的临床特征更为广泛,包括一些非视神经和脊髓表现。这些病变多分布于室管膜周围AQP4高表达区域,如延髓最后区、丘脑、下丘脑、第三和第四脑室周围、脑室旁、胼胝体、大脑半球白质等。 AQP4-IgG的高度特异性进一步扩展了对NMO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临床上有一组尚不能满足NMO诊断标准的局限形式的脱髓鞘疾病,可伴随或不伴随AQP4-IgG阳性,例如单发或复发性ON(ON/r-ON)、单发或复发性LETM(LETM/r-LETM)、伴有风湿免疫疾病或风湿免疫相关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的ON或LETM等,它们具有与NMO相似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部分病例最终演变为NMO。2007年Wingerchuk等把上述疾病统一命名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 在随后的观察研究中发现: (1)NMO和NMOSD在生物学特性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2)部分NMOSD患者最终转变为NMO; (3)AQP4-IgG阴性NMOSD患者还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但目前的免疫治疗策略与NMO是相似或相同的。 鉴于上述原因,2015年国际NMO诊断小组(IPND)制定了新的NMOSD 诊断标准,取消了NMO的单独定义,将NMO整合入更广义的NMOSD疾病范畴中。 自此,NMO与NMOSD统一命名为NMOSD,它是一组主要由体液免疫参与的抗原-抗体介导的CNS炎性脱髓鞘疾病谱。鉴于AQP4-IgG具有高度的

白塞病的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

白塞病的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 白塞病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口腔、眼、生殖器及皮肤为本病的好发部位,也可出现多系统改变。 一、白塞病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病程中有医生观察和记录到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眼炎、生殖器溃疡以及特征性皮肤损害,如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痤疮样皮疹,另外出现大血管或神经系统损害高度提示白塞病的诊断。 2.实验室检查 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异常。活动期可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冷球蛋白阳性,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强。HLA-B51为易感抗原,其在白塞病患者中阳性率57%~88%,与眼、消化道病变相关。 3.针刺反应试验(Pathergytest) 用20号无菌针头在前臂屈面中部斜行刺入约0.5cm沿纵向稍作捻转后退出,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直径>2mm的毛囊炎样小红点或脓疱疹样改变为阳性。此试验特异性较高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阳性率约60%~78%。静脉穿刺或皮肤创伤后出现的类似皮损具有同等价值。 4.特殊检查 a.神经白塞病常有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升高。 b.脑CT及磁共振(MRI)检查对脑、脑干及脊髓病变有一定帮助。 c.急性期MRI的检查敏感性高达96.5%,可以发现在脑干、脑室旁白质和基底节处的增高信号。慢性期行MRI检查应注意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MRI可用于神经白塞病诊断及治疗效果随访观察。 d.胃肠钡剂造影及内窥镜检查、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有助诊断病变部位及范围。 e.肺X线片可表现为单或双侧大小不一的弥漫性渗出或圆形结节状阴影,肺梗塞时可表现为肺门周围的密度增高的模糊影。高分辨的CT或肺血管造影、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均有助于肺部病变诊断。 二、诊断标准

白塞病的治疗方案以及原则介绍

白塞病的治疗方案以及原则介绍 *导读:白塞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主要是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疾病,起发病后主要体现症状为:口腔溃疡,眼炎等症状居多,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主要是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疾病,起发病后主要体现症状为:口腔溃疡,眼炎等症状居多,白塞病的患者还需要在饮食上面加以注意,在生活方面要有规律,注意自身卫生习惯,避免长期加班等,那么,白塞病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呢? 本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办法。多种药物均有效,但停药后大多易复发。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现有症状,防治重要脏器损害,减缓疾病进展。 *1、家庭治疗 1)外敷:选干地龙10条,吴茱萸1.8克,共研末,和面粉少许,用醋调成糊状,敷两足心包扎,日两次。 2)蛋液:鸡蛋壳10克,延胡荣3克,共研细末。日2次,每次3克。 3)足部按摩:区双足肺区、肾区、下焦区。用平疚平泻法,每日一次。 *2、一般治疗:重症病例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外阴、皮肤、眼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

*3、局部用药:①口腔溃疡:龙胆紫或锡类散等,如四环素250mg(1片)溶于水中,含漱2 分钟后咽下;0.02%~0.2%洗必泰液、1%硼酸液含漱。②阴部溃疡:抗生素软膏,如0.1%醋酸氟羟泼尼松软膏、四环素软膏局部涂药;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 ③眼结合膜炎: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如0.5%醋酸氢化可的松滴眼液滴眼。 *4、全身治疗 ⑴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发热、关节炎、结节红斑,如布洛芬、消炎痛、阿司匹林、奈普生、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等。 ⑵糖皮质激素:应用指征:①严重的眼部病变;②伴有中枢神经病变急性发作;③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④大动脉炎; ⑤严重口腔、外阴溃疡,关节症状;方法:泼尼松30~60mg/d,神经白塞病为60~100mg/d,病情控制后减量,用10mg/d维持量。 ⑶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疗效差或重症白塞病时加用,如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累时。①秋水仙碱:对有关节病变及结节性红斑者可能有效,有时对口腔溃疡者也有一定疗效;②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静脉滴注;③苯丁酸氮芥:50~100mg/d口服,病情缓解后递减至2~4mg/d维持。④环孢菌素A和-干扰素。 ⑷抗凝剂:用于合并血栓病变,如链激酶、尿激酶、阿司匹林及潘生丁等。

白塞氏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白塞氏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白塞氏病又称为“白塞氏病综合症”或简称为“白塞病”。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反复发作的,以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眼部病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白塞氏病临床表现如下: 1.反复口腔溃疡:患者发病初期为小结节,很快形成溃疡,溃疡大小 深浅不一,呈浅黄色坏死的基底,周围红晕,边界清楚,可单独或成批出现,好发于唇、牙龈、颊粘膜和舌,严重者可累及扁桃体、咽喉甚至消化道,自觉疼痛,影响进食甚至是饮水。 2.外阴生殖器溃疡:外阴生殖溃疡的外观以及发病过程与口腔溃疡相 似,男性好发于阴囊、阴茎或者尿道,女性常出现大、小阴唇、阴道或者子宫颈部。其他如阴股皱壁、肛门、会阴也会发生溃疡。痛性溃疡可导致患者行走困难。 3.眼部表现:眼部病变常在发病时出现,但也能在最初几年内发生病变, 按解剖部位可分眼球前段病变(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结合膜炎以及角膜炎以及角膜溃疡)眼球后段病变(葡萄膜炎、玻璃体病变、视乳头炎甚至视神经萎缩)。眼球后段病变损害可导致并发白内障或者青光眼以及视神经萎缩而出现失明和完全失明。 4.皮肤表现:皮肤病变损害呈多形性,反复出现,可出现结节性红斑样 皮疹、多形性环状红斑皮疹、痤疮样丘疹和丘疹脓疱样、疖、毛囊炎等,针刺反应结果多呈阳性。 5.关节病变临床症状表现:四肢大小关节和腰骶关节均可受累,以四肢大关节多见尤其膝关节,表现有疼痛或者酸痛以及晨僵。 6.血管病变表现:可出现周围深或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有肺栓塞,动脉受累极少,若发病可表现为主动脉炎或周围动脉瘤以及动脉血栓形成。 7.消化道表现:消化道病变损害以消化道溃疡最为常见,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回盲部至上行结肠出现出血以及穿孔症状。

针灸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针灸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发表时间:2012-08-31T17:31:04.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臻胡晓峰胡幼平 [导读] LHON使患者视力损害严重,预后差,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笔者试从中医角度思考本病并做临床报道一例。 王臻胡晓峰胡幼平(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 6 1 0 0 7 5 ) 【关键词】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青盲针灸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 H O N)是一种主要累及青壮年的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其遗传方式呈母系遗传特征,是典型的线粒体mtDNA遗传病,常致视力急剧减退,由德国眼科医生Leber于1871年首先系统描述。LHON使患者视力损害严重,预后差,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笔者试从中医角度思考本病并做临床报道一例。 一、中医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认识 该病属于祖国医学“青盲”范畴,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多有记载。《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记载:“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证治准绳?七窍门》指出:“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视之,瞳神内并无些少别样气色,俨然与好人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此两本都记载了青盲在眼科疾病中的特殊临床表现,与内障等眼球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进行了鉴别。《外台秘要》记载了青盲的病因:“脏虚有风邪痰饮乘之,有热则赤痛,无热但内生障,是腑脏血气不荣于睛。”《圣济总录》记载了针灸治疗青盲的方法:“目中痛,不能视,上星主之,先取,后取天牖风池,青盲远视不明,承先主之。” 常用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等。笔者经临床实践,采用针灸疗法取得较好疗效。 二、典型案例 患者,男,22岁,职员。就诊日期:2011年6月13日。主诉:双眼视力下降(左眼15月;右眼10月)。病史:于2010年3月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眼视物不清,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强的松及甲钴胺口服治疗十天,具体剂量不详,治疗后未有明显好转,未予其他处理,2010年8月右眼出现视物不清,双眼先后出现异物感,于阆中当地医院治疗,给予银杏叶片及脑塞通治疗效果不佳,视力持续下降,左眼开始出现中心黑蒙。于2010年12月2日就诊四川省华西医院,眼底检查后诊断疑似l e b e r视神经病变,给予B1眼动脉注射,B12输液治疗,未有明显好转,后于北京市眼科研究所行mtDNA检测,11778位点阳性结果,支持leber视神经病变。2011年2月于当地就诊中医,坚持服用中药治疗。视力及黑蒙中心缓慢扩大。家族史:3个舅舅双眼失明保留光感。2011年6月双眼异物感加重,遂至我院针灸科胡幼平教授门诊就诊。刻诊:神清,精神可,眼少神,目内清澈无异物,自述眼球有异物感,睡眠可,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少,脉弱。查体:体温 36.7℃,脉搏68次/m i n,呼吸 19次/m in,血压 110/78mmHg,双眼球活动稍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眼睑下垂及双睑闭合不全,双眼稍凸,视野中央区黑蒙,余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视神经萎缩,中医诊断:青盲,属肝肾两虚精血不足,失于濡养证。拟眼针与头针交替使用配合体针治疗。取穴:眼针2区(坎),4区(震),头针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局部配合印堂穴,睛明穴,球后穴,风池穴,巨髎,瞳子髎,远端配合足三里,光明穴,阳陵泉,太溪,四关穴。操作,患者取坐位。眼针:于眼眶内缘外侧2mm的眶缘上,用押手固定眼球压于指下,直刺进针,依此取2区4区,不施提插捻转,刮针得气后即可。头针: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上从强间穴刺向脑户穴,旁开0.5寸平行于正中线各再取一针,快速捻转得气后在双侧枕上旁线加用疏密波电针,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体针:双侧足三里,直刺1.5寸,施逼针法行气使针感向上传导,以患者耐受为度,光明穴及四关穴直刺1寸,捻转得气即可,印堂穴向鼻根方向平刺1寸,睛明穴及球后穴向稍向框外方向直刺0.2寸,风池穴直刺1寸,巨髎直刺0.5寸,瞳子髎向外斜刺0.5寸,留针30m i n,每10m in四关穴、足三里穴、光明穴、阳陵泉,太溪行针一次,眼针及头针间隔使用,隔日治疗一次,十次一个疗程。按上述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双眼异物感明显减轻,5个疗程后患者异物感完全消失,视力稳定,黑蒙范围不再扩大。 三、讨论 按经络辨证,目与人体多条经脉相关,《灵枢?口问篇》云:“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十二正经中足三阳本经均起自目及目周,手三阳经通过支脉联系于目,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及足三阳经亦与目密切联系,目与周身经脉联系广泛。因此取穴远近结合,注重整体调节为取穴原则。从五脏与目的关系,《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足厥阴肝经通目系,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视”,以肝藏血对目系功能的影响最大,故选取肝胆经脉,滋肝血,调肝气,十分重要。从本病证型上看,视神经萎缩证型主要为肝气郁结、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及。肾虚肝郁等型[1][2],可见本病和五脏关系最密切的是肝肾。此类患者多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云:“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古人已经认识到青盲并非目系单独为病,仅仅使用局部穴位不能达到很好的疗效,我们除了对目周穴位的选用之外,应该注重整体调节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球后穴是治疗本病的有效穴位,晴明穴疏通经气以明目,风池、光明调节肝胆经气,阳陵泉以疏肝解郁。太冲,太溪调补肝肾,足三里调补脾胃以滋养全身气血以养后天之不足。有研究表明[3],头针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结合头针视区的使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针灸治疗可以采用远近结合的方式,采用眼周穴位、眼针、头针结合体针的方法,近以治目,远以调体的方式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姚芳蔚,肖国士,苏藩,等.视神经萎缩证治(专题笔谈)[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2,2(4):223—228. [2]视神经萎缩证治(专题笔谈)[J].中医杂志,1989,30(2):4—9. [3]李石良,陈汉平,郑蕙田,等.针刺对试验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针灸,1997,17(7):405—409.

白塞病的基本概念

白塞病的基本概念 管剑龙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疾病。1937年土耳其Beh?et医师描述了一组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本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主要集中在东亚、中东、地中海各国,与古丝绸之路地域巧合,故有学者称之为丝绸之路病。据资料报道其发病率:土耳其为420/10万,日本为13.6/10万,美国为6.6/10万,我国黑龙江为0.11%,宁夏回族自治区为0.12%,但国内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中国,白塞病是全葡萄球膜炎的首要病因,失明致残率较高;另一些患者消化道溃疡发生率较高,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肠瘘、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患者多数起病缓慢,主要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除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外,还可累及皮肤、关节、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系统。各系统症状出现先后不一,出现首发症状至符合诊断标准,往往延迟6~7年。无疑对白塞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造成困难。 白塞病缺乏特异性实验室化验和检查,诊断依靠临床症状。分类标准繁多,患者和医师困惑。目前广泛采用1990年国际分类标准和1987年日本修订分类标准。 1990年国际分类标准,包括:(1)反复口腔溃疡;(2)外生殖器溃疡;(3)眼部病变;(4)皮肤损害;(5)皮肤针刺反应阳性。具有反复口腔溃疡外加4项中2项及可诊断。 国际无统一治疗指南,部分药物应用缺乏循征依据。治疗总原则:1.仅有皮肤黏膜受累,可局部用药;2.眼部病变尤其是后(全)葡萄球膜炎,视网膜炎、黄斑变性需球旁注射激素和(或)全身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3.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重要器官受累需应用全身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可联合生物制剂。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手术治疗。 皮肤黏膜病变

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Betch’s disease,BD)是一种全身慢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临床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病变最为常见,但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 目录 1疾病简介 2疾病分类 3发病原因 4发病机制 5病理生理 6临床表现 7诊断鉴别 17.1 辅助检查 17.2 疾病诊断 17.3 鉴别诊断 8疾病治疗 9疾病预后 1疾病简介 白塞氏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会阴部溃疡、皮疹、下肢结节红斑、眼部虹膜炎、食道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需要规律的药物治疗,包括各种调节免疫的药物,不治疗则预后不好,严重者危及生命。

2疾病分类 本病属于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患者对于自身器官组织的免疫反应亢进,对外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减弱。 3发病原因 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如HLA-B51基因)、感染(部分病人可能与结核感染相关)、生活环境都有关系,好发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土耳其等。 4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患者在各种发病原因的作用下出现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常,嗜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免疫系统针对自身器官组织产生反应,导致器官组织出现炎症,产生破坏[1]。 5病理生理 在多种发病因素的作用下,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淋巴细胞针对自身粘膜上皮细胞以及其它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通过细胞毒作用、迟发超敏反应以及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等方式,产生和吸引大量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对自身组织器官造成免疫损伤,导致器官出现炎症和功能损害。 6临床表现 1.[2]好发人群:该病可见于我国各类人群,从青少年到老人都可患病,中青年更多见,男女均可发病。

眼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7月第7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72019123 [3]方小群,贾书磊,汪秋艳,等.自我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排尿障碍病人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1):846. [4]朱毅,李凝,励建安,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针刺康复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495-1497.[5]张素华.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5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1):654. [6]孙岚,李建军,王征美,等.电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尿动力学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1):903-904. 眼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陈静 (天津市武清区大良医院天津301703) 摘要目的:探究眼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眼三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值(MD)、平均光敏感度(MS)]、视觉诱发电位及临床疗效。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视力、MS、治疗总有效率较高,MD、视觉诱发电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视功能。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眼三针;视功能 中图分类号:R774.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7-0123-02 视神经萎缩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病变,致使视神经变细而产生视神经传导障碍的一种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受损,严重者可导致视功能丧失。目前临床对该病尚无理想治疗药物及方法。中医学研究指出,针刺眼周三穴具有一定优势,与手术治疗相比,几乎无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叫本研究旨在探讨眼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及对视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58~ 74岁,平均年龄(66.38±3.36)岁;病程2~24个月,平均病程(13.27+0.67)个月。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66.40±3.39)岁;病程2~24个月,平均病程(13.24土0.6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头颅CT、MRI 检查确诊;②西医诊断符合《视神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沁诊断标准,出现色觉障碍、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等;③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眼科学》叫眼底检查视乳头颜色暗淡或惨白、瞳孔光反应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血液系统等原发性疾病;②青光眼,眼压无法控制。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西医基础治疗,给予服用甲钻胺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26),0.5mg/次,3次/d;银杏叶片(浙江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7963),36mg/次,3次/d;并配合服用100mg维生素B】(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852),1次/d;肌注500?g维生素B i2(江苏朗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600),!次/d。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眼三针治疗,选取睛明、承泣、上明穴、风池穴施针,眼周三穴不可提插捻转,风池穴采取捻转补法,针刺后留针30min,l次/d,连续治疗4周。 1.4评价指标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视功能,视力检查:国际标准视力表,采用OCTOPUS101视野计检查视野,视力<4.0,采用LVC程序检查,M4.0时釆用G2程序检查,分别记录MD、MS 值;采用德国罗兰眼电生理仪检测视觉诱发电位,200ms内有3~5个波,100ms左右的正波具有临床诊断意义。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判定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企显效:视力表检查视力增加W2行,视野检查,绝对暗点变为相对暗点,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延长;有效:视力表检查增加1行,视野检查中心暗点缩小,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无效: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潜伏期无改变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G±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视功能观察组治疗后视力、MS高于对照组,MD、视觉诱发电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视功能对比(i±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表示P<0.05。 组别 视力MD(dB)MS(dB)视觉诱发电位(ms)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刖治疗后对照组 3.57± 3.72±13.8412.8414.2614.36122.40121.58 (n=35)0.240.24 *±5.33±3.32±5.69±3.62±6.29±5.24观察组 3.62± 4.04±13.8110.3914.1916.72122.6211&24 (n=35)0.230.20 *±5.29±3.15 *±5.73±3.59 *±6.52±4.73 * t0.890 6.0600.024 3.1670.051 2.7390.144 2.799 P0.3770.0000.9810.0020.9590.0080.8860.007

白塞氏综合症

中文名称:白塞综合征 英文名称:Behcet syndrome(丝绸之路病) 定义:以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该病与HLA-B51强关联, 感染或异常自身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参与发病。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感染 免疫(三级学科) 白塞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综合征最初的描述主要是指复发性口腔溃疡,阴 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联征。以后认识到系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 多器官。典型或者符合诊断标准者可称为白塞病。但很多患者多不典型或尚 不符合诊断标准,尤其是有些疾病如溃疡性结疡炎、肉芽肿性肠炎、节段性 回肠炎等。也可引起类似的三联征表现,故统称为白塞综合征为好。 基本概述:本病由土耳其皮肤科医师Behcet首次报告,以后世界各地均有发现。本病在日本、朝鲜、中国、中近东(土耳其、伊朗)以及东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远较西方欧美国家为高。因有此地区分布,故有的学者称本综合征为“丝绸之路病”。 诊断方法:尚无特异性的血清学、病理学诊断方法,主要为临床诊断。具有口、眼、生殖器损害(三联征)或加上皮肤损害(四联征)者可确定诊断。针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对不完全型或不典型者,应结合系统表现加以综合分析。有关Behcet综合征的诊断可参考日本厚生省标准(见附)及国际分类标准。 附:Bchcet综合征诊断标准 诊断条件判断标准 主要症状:完全型:临床经过中同时或先后出现4大主征者 1.口腔粘膜复发性阿佛他溃疡不完全型:出现3项主征或典型眼症状另加1项主征 2.皮肤症状疑似型:临床经过中出现2大主征 (1)结节样红斑样皮疹仅有可能者:反复出现1大主征 (2)皮下血栓性静脉炎 (3)毛囊样痤疮样皮疹 (4)皮肤针刺试验阳性 3. 眼症状 (1)虹膜睫状体炎 (2)视网膜脉络膜炎 (3)前两者的继发病变 4.外阴病变 (1)男性阴囊阿佛他溃疡

白塞病

白塞病 【概述】 白塞病(Bechet’s disease, BD)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为一系统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链球菌、结核菌感染,以及免疫遗传因素(HLA-B51)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约半数患者抗人口腔粘膜抗体阳性及循环免疫复合物存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CD4+/CD8+比例倒置,CD45RA+细胞缺乏,淋巴细胞自分泌TNF-α、IL-6、IL-8以及IL-1β可溶性IL-2受体增加,均表明本病有自体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与其他血管炎疾病不同,它累及全身各大、中、小血管,其中以静脉受累最多。组织病理学改变是血管周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可有IgG、IgM和C3沉积,大静脉血栓形成,大动脉由于变性、坏死而形成的血管瘤。血管炎有渗出和增生两种病变,渗出性改变为血管腔出血,管壁水肿,内皮细胞肿胀,纤维蛋白沉积等,增生性病变是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增生,管壁增厚,有时有肉芽肿形成。 本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被称为丝绸之路病。我国发病率无确切资料,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发病高峰年龄为16~40岁。我国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血管、神经系统及眼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临床表现】 本病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但多种临床表现较少同时出现,有时须经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相继出现。 1、口腔溃疡 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类似口疮性口炎的复发性、疼痛性口腔溃疡(Aphthous ulceration,阿弗他溃疡),多数患者以此征为首发症状。溃疡可以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多位于舌缘、颊、唇、软腭、咽、扁桃体等处。可为单发,也可成批出现,米粒或黄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深浅不一,底部有黄色覆盖物,周围为一边缘清晰的红晕伴有疼痛。约1~2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疤痕。重症者溃疡深大愈合慢,偶可遗有疤痕。复发性口腔溃疡为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2、生殖器溃疡 约75%患者出现生殖器溃疡,病变与口腔溃疡基本相似。但出现次数少。溃疡深大,疼痛剧、愈合慢。受累部位为外阴、阴道、肛周、宫颈、阴囊、阴茎等处。阴道溃疡可无疼痛仅有分泌物增多。有患者可因溃疡深而致大出血或阴囊静脉壁坏死破裂出血。 3、眼炎 约50%左右的病人受累。眼炎可以在起病后数月甚至几年后出现。眼部病变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飞蚊症和头痛等。通常表现为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病程,双眼均可累及,眼受累致盲率可达25%,是本症致残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uveitis)。眼球其余各组织均可受累。角膜炎、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炎、坏死性视网膜血管炎、眼底出血等。前房积脓是色素膜炎的最严重形式。色素膜炎及视网膜血管炎为眼损害的特征性表现。此外可有晶状体出血或萎缩、青光眼、视网膜脱落。单独视盘水肿提示脑静脉血栓、颅内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4、皮肤病变 皮损发病率高,可达80%,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多形红斑、环行红斑、坏死性结核疹样损害、大疱性坏死性血管炎、Sweet病样皮损、脓皮病等。一个患者可有一种以上的皮损。而

白塞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白塞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白塞病(BD)又称贝赫切特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等。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本病在中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又被称为丝绸之路病。好发年龄维16—40岁。男性患者血管、神经系统及眼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2 临床表现 本病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有时患者需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 2.1 口腔溃疡:几乎100%患者均有复发性、痛性口腔溃疡(Aphthous ulceration,阿弗他溃疡),多数患者为首发症状。溃疡可以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可为单发,也可成批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深浅不一,底部有黄色覆盖物,周围为一边缘清晰的红云,大约1-2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瘢痕。复发性口腔溃疡是诊断本病最基本的必备症状。 2.2 生殖器溃疡:约75%的患者出现生殖器溃疡,病变和口腔溃疡基本相似,但出现次数少。溃疡深大,疼痛剧烈,愈合慢。受累部位为外阴、阴道、肛周、宫颈、阴囊和阴茎等处。有患者可因溃疡深而致大出血。 2.3 眼炎:约50%的患者有眼炎,双眼各组织均可累及。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球充血、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头痛等,致盲率可达25%,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可伴有或不伴有前房积脓,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炎,可影响视力。 2.4 皮肤病变:皮损发生率高,可达80-98%,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脓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等。同一患者可有一种以上的皮损。特别有诊断价值的皮肤特征是结节性红斑和对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性反应。 2.5 神经系统损害:又称神经白塞病,可有多部位受累,发病率为5—50%,少数(5%)可为首发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多见,可伴有头痛、Homer综合征、假性球麻痹、癫痫、无菌性脑膜炎、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截瘫、感觉障碍、精神异常等。周围神经受累较少,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周围型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损害患者多数预后不佳,脑干和脊髓病损是病变致残及死亡的主要要原因之一。 2.6消化道损害:又称肠白塞病,发病率为10-50%。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均可受累,溃疡可为单发或多发。严重者可有溃疡穿孔,甚至可因大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 2.7 血管损害:本病的基本损害为血管炎,全身大小血管均可受累,约10-20患者合并大中血管炎,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动脉壁的弹力纤维破坏及动脉管壁内膜纤维增生,造成动脉狭窄、扩张或产生动脉瘤,临床出现相应表现。静脉系统受累较动脉系统多见。25%左右患者发生表浅或深部的血栓性静脉炎可致肺梗死;肺受累时患者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大量咯血可致死亡。 2.9 其他: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关节症状,表现为局限性、非对称性关节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患者可有骶髂关节受累,出现与强制性关节炎相似表现。 肾脏、心脏损害较少见。附睾炎发生率不高但教具特异性。妊娠可致多数患者病情加重,可有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产后病情大多加重。

视神经脊髓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

视神经脊髓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 ptica,NMO),又称德维克病(Devic d isease),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NMO在亚洲、拉丁美洲较为常见,女性高发,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较严重的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如视力下降、失明;截瘫,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脊髓病变通常超过3个椎体节段,预后较差。 最早的NMO被描述为一种严重的单时相的视神经和脊髓损害疾病。Gault 和他的老师Devic在1894回顾总结了16 例类似病例,提出这是一种选择性损害视神经和脊髓的完全独立的疾病,自此本病被正式命名为NMO[3--‐5]。如今NMO的概念与最初Gault描述的临床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视神经炎可以为单侧或双侧,脊髓炎可以为横贯性或部分性,病程可以为单时相或多时相。通常将单时相的NMO称为Devic病,而多时相的NMO称为复发型NMO,80~90%的NMO为复发型。 长期以来,关于NMO是独立的疾病实体,还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 clerosis,MS)的特殊临床亚型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研究发现,NMO和MS在流行病学、免疫机制、病理、临床、影像以及药物治疗和预后等多个方面均存在着较明显差异。2004年Lennon等在NMO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特异性抗体,命名为NMO--‐IgG[4],其靶抗原是位于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足突上的水通道蛋白4(AQP4)[5],其在NMO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MO的病理显示:脊髓病变可累及多个节段,表现为肿胀,广泛的髓鞘脱失,并有坏死、空洞以及急性轴突损伤;病变多位于脊髓中央;活动期的病灶有炎性细胞的浸润,主要是大量的巨噬细胞和一些血管周围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时还有一些少见的CD3阳性和CD8阳性T细胞。病变区血管呈透明样变,壁增厚、纤维化,同时有增生。血管周围可见显著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少突胶质细胞丢失明显,少有髓鞘再生。NMO的可能发病机制为,AQP4--‐Ab与AQP4特异性的结合,改变了AQP4在AS的极性分布,在补体参与下,AQP4--‐Ab激活补体依赖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途径,AS足突被抗AQP4自身抗体和补体沉积物降解,继而活化的巨噬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一起产生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造成血管和实质的损伤,最终导致包括轴索和少突胶质细胞在内的白质和灰质

神经白塞氏病的磁共振表现一例报告

积物形态为膜性胞浆体,与苷露糖沉积症不难鉴别。对疑难病人,酶学检查可最后确诊。 (本文图1~6见插页图第51页) 参考文献 1施惠平,郭玉凤,张为民,等.新生儿粘脂质储积症 型一例.中华儿科杂志,1989,27:239. 2施惠平,郭玉凤,罗会元,等.粘脂贮积症 型的实验及产前诊断.中华儿科杂志,1987,25:132. 3H indm en J,Co tlier E.Gluco sidases in no rm al hum an leukocytes and abno rm alities in G M12gangli o sido sis.C lin Chem,1972,18:971.4O ckerm an PA.A generalized sto rage diso rder resem bling H urler′s syndrom e.L ancet,1967,2:239. 5Cooper A,H atton CE,T ho rnleg,et al.Α2andΒ2M anno si2 do ses.J Inherit M etab D is,1990,13:538. 6Kaw ai H,N ish ino H,N ish idn Y,et al.Skeletal m uscle patho logy of m anno sido sis in two siblings w ith spastic paralegia,A cta N europatho l,1985,68:201. 7L evade T,Graber D,F lurin V,et al.H um anΒ2m anno si2 dase deficiency associated w ith peri phearl neuropathy. A nn N euro l,1994,35:116. (收稿:1995211219 修回:1996205202) (本文编辑:陈秀华) 神经白塞氏病的磁共振表现一例报告 程敬君 朱 克 患者女,46岁,干部,因右侧肢体无力4年入院。入院前22年起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13年前相继出现外阴部溃疡,视物模糊,诊为色素膜炎。4年前,发热后出现头痛,为双颞枕部胀痛及右侧肢体无力,行走困难,伴有饮水呛咳。发病6天后做脑M R I,见左大脑脚肿胀,左丘脑、中脑和桥脑片状T2高信号,左桥脑点状T1低信号。用激素治疗好转,并于发病20天后复查脑M R I,见大脑脚已无明显肿胀,左桥脑、中脑、丘脑片状T2高信号较前略减少。1年前做脑M R I见左侧中脑、桥脑T2高信号较前更为缩小。2个月前自觉右侧肢体无力加重,做脑M R I检查,发现胼胝体、扣带回显示T2高信号。而入院时脑M R I仅显示左大脑脚萎缩,中脑及桥脑仅见少许点状T2高信号。 神经系统查体:无失语,思维、记忆力、计算力正常。下颌反射亢进,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张力高,呈折刀样,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四肢腱反射亢进,可引出踝阵挛,双侧病理反射均呈阳性。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电解质、血免疫复合物均正常。抗核抗体阴性。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及脑脊液糖、氯化物、蛋白定量正常。蛋白定性阳性,IgA、IgG、Ig M均正常。 讨论:白塞氏病是一种以缓解、复发为特征的疾病,1937年由Behcet提出。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称神经白塞氏病。神经白塞氏病是由于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所致的脑组织灶性坏死。其神经病理特征为血管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软化坏死,脱髓鞘及胶质增生,这种血管病变常为非特异的炎性改变,而静脉系统受累则是其主要特征。其大多经过缓慢,少数发生较急。神经白塞氏病发生率为4%~49%,5%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典型的神经白塞氏病的脑M R I表现为病灶处T2高信号,T1正常或低信号。异常信号常见于脑干和间脑,灰质、白质均可受累。在急性期常呈片状T2高信号,并有明显的增强效应。用激素治疗症状缓解后,片状T2高信号缩小,增强效应消失。E rdem认为,这种片状的T2高信号是由于水肿所致,而明显的强化效应说明血脑屏障在炎性反应过程受损。A lkaw i将神经白塞氏病按其头颅M R I表现分为三个阶段:①急性期:常发生于大脑中心结构、大脑脚及桥基底部散在的T2高信号;②恢复期:T2高信号缩小,但脑干及皮质下白质T2高信号持续存在,偶可发现小血肿T1、T2低信号; ③慢性期:后颅窝结构萎缩,信号变低,可能是由于血铁质的沉积。本例在4年的病程中共做了5次头颅M R I,从发病初期左侧中脑、桥脑及丘脑的片状T2高信号到4年后仅存的中脑、桥脑点状T2高信号及左大脑脚萎缩,则证实了这一演变过程,并与A lkaw i的分期特征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在病程中出现了扣带回、胼胝体的异常T2高信号,且在50天后异常信号消失,这尚未见文献报道。 (收稿:1995211212 修回:1996203220) (本文编辑:陈秀华) ? 2 8 2 ?Ch in J N euro l,O ctober1996,V o l29,N o. 5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白塞病诊断(分类)标准

白塞病诊断(分类)标准 1989年国际诊断(分类)标准 有反复口腔溃疡并有其他4项中2项以上者,可诊断为本病。上述表现需除外其他疾病。敏感度91%,特异度96%。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应用标准时注意:并非所有白塞病患者均能满足上述标准,国际白塞病研究组的标准不能替代具体患者的临床诊断。 2014年新的白塞病(BD)国际分类标准由白塞病国际标准修订小组(27个国家参与)递交了来自2556个临床诊断患有白塞病的患者、及1163名对照人群(患有类似白塞病的疾病或最少拥有1 项B白塞病主要体征的患者)的数据。这些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研究组和验证组。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去除某一国数据”的交叉验证、及临床判断等方法,从研究组数据中开发出新的白塞病国际标准(ICBD)。在验证组患者中对现有标准及新标准的诊断效力进行验证。在ICBD 中,对眼部损害、口腔溃疡、及生殖器溃疡着三个症状每个赋值

2 分,而皮肤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及血管表现每个赋值1分,如针刺试验阳性,则赋值1分。如果患者最终得分达到或超过4分,则被诊断患有白塞病。在研究组中,ICB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和92.1% 1982年Momoi标准 (1)主要条件:①口腔溃疡;②眼损害;③生殖器溃疡;④皮肤损害:脓疱疹、结节性红斑 (2)次要条件:①关节炎;②血管病变:血栓性脉管炎等;③中枢神经病变;④肺损害; ⑤肾小球肾炎。 完全型:4项主要条件 不完全型:3项主要条件,或2项主要条件加2项次要条件,或复发性前房积脓、虹膜炎或典型视网膜炎加1项主要条件或2项次要条件 Mason和Barnes标准 主要指标: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部病变,皮肤病变 次要指标:胃肠道病变,血栓性静脉炎,心血管病变,关节炎,中枢神经病变,白塞病家族史 凡具备以上主要指标的3项,或主要指标的2项及次要指标的2项可确诊。 O’Duffy标准 凡有复发性口腔或者外阴溃疡,同时伴眼色素膜炎、关节炎、结节红斑样皮肤血管炎和脑膜脑炎等项中的至少2项者,可确诊为完全型,只伴1项则为不完全型。 1987年日本关于白塞病的修订标准 主要条件:反复口腔阿弗他溃疡,皮肤病变(结节性红斑、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毛囊炎样皮疹和痤疮样皮疹),眼病变(虹膜睫状体炎和视网膜炎),外阴溃疡 次要条件:非畸形性关节炎,附睾炎,回盲部溃疡为主的消化系统病变,血管病变,中度以上的神经病变 具备以上4个主要条件为完全型白塞病 具备以上3个主要条件,或具备2个主要条件和2个次要条件,或有典型眼病变并有另一主要条件或2个次要条件者为不完全型白塞病。 特殊类型:肠白塞病,血管白塞病,神经白塞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