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黎平县情谈谈四化同步发展思考1

就黎平县情谈谈四化同步发展思考1

就黎平县情谈谈四化同步发展

编者按: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指明了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格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黎平县情,对如何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四化同步”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坚持四化同步必将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使农业现代化成效更显著。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是要加快推动和鼓励信息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研制和运用世界上最先进信息技术。二是要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在生产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技术改造可以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和新的活力。三是要在新兴产业中实现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一体化。四是要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千家万户同步运用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不仅要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同时也要渗透到农业、服务业,推进农业和服务业现代

化。

(二)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1、工业化就是工业代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过程,城镇化就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农村人口逐步降低的过程,或者说是市民代替农民的过程。城镇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不能孤立发展,而需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它可以为工业化提供便利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减少交易成本,可以提供庞大的工业品市场,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2、就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而言,一是需要对工业进行合理布局。工业的发展固然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但是工业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推动城镇化。二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真正地享受城市文明。三是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说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的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工业,避免走传统的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污染环境的老路;发展与现代工业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业,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3、就城镇化带动工业化而言,一是要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工业化过程是一个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的过程,要发挥生产要素的综合效益,就需要对城市的功能按照历史、人文、地理、气候、居民生活等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更多工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既需要提供配套齐全的基础

设施,打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也需要打造诚实、守信、投资者利益得到切实保护的良好人文政策环境。二是要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包括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均衡优质的教育文化资源等。因为工业化过程也是一个劳动力集聚的过程,在劳动力资源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的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提供上述条件,吸引足够的劳动力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三是要造就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包括企业家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服务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家以及各类人才,因此,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培养、吸引、造就更多的企业家和各类人才。

(三)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满足城市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少量的农民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为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生活和就业有了新的出路。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城镇化让农民也享受到来自城市的文明,改变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三是为农产品提供广阔市场,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数量和品质要求。因此,只有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农业现代化同样可以促进城镇化,因为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广泛使用,可以从农业领域节约大量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弥补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黎平县基本情况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居贵州省第二、2012年末总人口58万,居黔东南州第一。其中农村人口48.6292 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6.9万人。侗、苗等少数民族人口44.9599万人,占总人口的85.2 %,属老、少、边、穷地区。

(一)资源

1、黎平是中国革命老区。黎平历史悠久,宋代始有建制,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时设黎平府。黎平是中央红军长征入黔第一城,1934年12月18日召开的黎平会议是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是党第一次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起点和开端,会议作出了《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提出中央红军进军黔北遵义的战略调整,改变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是中国革命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会址现列入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黎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黎平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翘街明清古建筑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天生桥、八舟河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旅游资源丰富。侗乡黎平是全国唯一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黎平是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2009年9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有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中挪文化合作项目—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

4、黎平是国家森林公园。全县森林覆盖率74%,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88天,年降雨量1311毫米,属亚

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境内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山野成趣,花果飘香,有“天然氧吧”之称。

经过专家定性定量分析的景点73个,其中特级景点2个,一级景点25个,二级景点37个,获得世界之最证书的景点有4个,分别为高屯天生桥、述洞独柱鼓楼、五千年杉木阴沉木和肇兴鼓楼群。近三年旅游人数平均91万。

5、特色资源

林业资源。黎平是我国28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11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森林覆盖率74%,木材蓄积量居贵州省第一位。楠竹蓄积量居贵州省第二位。活立木蓄积量1930万立方米,盛产茶叶、油茶油、水果、桐油、松脂、中药材。有24种国家保护的珍惜树种,有中药材1200多种,有野兽种类为52属675种。油茶林14万多亩,年产精制侗乡茶油1500吨。全县有松林99.6万亩,年生产加工松脂4000吨,居全省第一位。

6、人居环境

空气质量:县城区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乡村质量更优。水质标准:水质总体良好。

(二)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黎平是贵州进入珠三角的桥头堡。拥有黔东南州唯一机场——黎平旅游支线机场,已开通广州、贵阳、上海航班。飞广州70分钟、飞贵阳35分钟,经转机4小时可到达国内主要城市。厦蓉高速公路于2011年3月份贵黎段通车,贵广快速铁路过境黎平,正在开工建设,黎平至从江洛香高速公路通车大大拉近了黎平与珠三角、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全县已实现村村通公路、19个乡

镇通油路。

2、供电:全县电力基础设施完善,系西电东送的重要出口,黎平电网以110Kv为主网架,以35 kV为分支的网架结构。目前县域内有500 kV变电站1座;220 kV变电站1座;110 kV变电站2座,35 kV变电站11座。共有主变14台;25个乡镇402个行政村1480个自然寨接通国网,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6.032亿kVH。

3、餐饮住宿:有黎平大酒店、港赛大酒店两家3星级酒店,有华天宾馆、宏亚宾馆、明珠宾馆等多家豪华宾馆、餐馆、旅社众多。

(三)社会事业

1、科技教育

全县有中小学校370所,其中小学343所,中学24所,高中3所(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有党校1所,特殊学校1所。

2、医疗保健: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县医院住院大楼和县疾控中心综合楼投入使用,县医院门诊大楼已投入使用,县医院十三层外科大楼已动工,且于2011年9月底升为了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新大楼顺利竣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搬迁工程启动,改建了中潮等9个卫生院,建成了蒲洞等96个村级卫生室,全县医疗基础设施改善,救治水平提高。

(四)黎平“四化”建设情况

1、农业发展。

黎平经济是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37.78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5亿元,农业总产值占39.7%,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生产以水稻生产

为主。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22466 吨,是全州水稻主要产区,也是全省2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及黄牛为主。2012年,生猪存栏20.11万头,出栏16.23万头;牛存栏10.30万头,出栏2.285万头;羊存栏3.02万只,出栏1.509万只;家禽存笼41.5万只,出笼121.8万只;肉类总产量1.8305万吨;水产品总量达4854吨,稻田养鱼面积为21万亩,产量达4212吨,平均单产为20公斤/亩;水库养殖面积为1.104万亩,产量达160吨;网箱养殖面积0.054万亩,产量达236吨;池塘养殖面积0.45万亩,产量达136吨,;捕捞总产量110吨,渔业总产值达7281万元。

农业产业化发展。2012年,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 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3 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4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58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固定资产现已达5.3亿元,流动资产2.5亿元。2012年农业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3亿元,利润总额1.55亿元,带动农户6.7万余户。

农业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了14.6%,其中拖拉机(混合台)9430千瓦/574台,耕整机49880千瓦/18740台,加工机械48728千瓦/9256台,提灌机械8948千瓦/2348台,农用动输机械13321千瓦/423辆,其它农业机械96820千瓦/24820台(套),农机作业总量达304.76万标准亩,比上年增长24%,农机装备水平达37.8%,农机经营总收入为6320万元,平均每户农机户达8750元。完成机耕面积23.7万亩,机械、半机械收割面积25.9万亩,全县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64.1%,比上年提高

1.2%。

2、工业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黎平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机场开通运营,厦蓉高速过境通车,黎洛高速即将完工,贵广快铁和三黎高速正在抓紧建设,黎平成为贵州由厦蓉高速入桂通粤出海的第一站,全方位打开了“山门”,成了侗乡对接“珠三角”的重要门户。县委、县政府抓住规划、资金和土地等工业园区建设的关键要素,以科学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高标准完成《贵州省黎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形成南中潮、北高屯两个园区,规划总面积57.34平方公里,其中高屯工业园41平方公里、中潮工业园14.66平方公里。通过采取县政府财政投入8000万元、向银行贷款和挂牌出让存量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方式筹集工业园区土地收储资金,先期收储土地10000亩,确保园区建设用地需求。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中潮工业园区建设,园区内供水系统、排污工程和电力系统已规划完成并正式启动实施;园区景观大道1号、2号线已分别完成投资9600万元和4600万元;园区标准厂房一期10万平方米建设工程已完成土地征收,正式启动场地平整施工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项目落地开工率。2011年1—10月,全县累计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9项,签约资金283.3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达25.89亿元;正式入驻“黎平工业园区”的企业已达27家,其中已建成投资19家,新建企业8家,累计投入前期资金11.65亿元。占地131.13平方公里。目前,共引进29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已建成投产19家,续建2家,今年新建企业8家,侗乡木业、海

华木业等一批亿元企业落户黎平。“十二五”期间,计划引进和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到2016年,预计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3、信息化。

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的通信网络覆盖全县,架设了与世界各地沟通的桥梁,确保对外信息交通畅通。

4、城镇化水平。

2012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78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4.00 元,县城面积由2005年的3.5平方公里发展到18平方公里,扩大5倍多;城区人口由5.2万人发展到12.8万人。非农业人口15.56万人,城镇化率26.83%。

2013年3月,设中潮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德凤、高屯工业园区(两个县级工业园区),撤销德凤镇、高屯镇、中潮镇3个经济大镇,设置凤城、诚德、南泉、中潮、空港5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规划为27个乡镇街道级行政单位,其中辖5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9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

5个街道办事处:诚德街道办事处、凤城街道办事处、南泉街道办事处、空港街道办事处、中潮街道办事处13个镇:敖市镇、洪州镇、尚重镇、水口镇、岩洞镇、九潮镇、孟彦镇、肇兴镇、永从镇、龙额镇、双江镇、茅贡镇、地坪镇。

7个乡:坝寨乡、德顺乡、大稼乡、罗里乡、口江乡、平寨乡、德化乡。

2个民族乡:雷洞瑶族水族乡、顺化瑶族乡。

力争在2014年提前实现撤县建市,尽快将黎平打造成为“红色侗都”、“泛珠三角后花园”、“黔东南州次中心城市”、“黔湘桂接边区域中心城市”及“国际专业旅游城市”。

从发展现状与四化同步要求相比,黎平的发展严重滞后,要想在2018年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鉴此,笔者提几点初浅认识。

三、建设黎平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及措施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理念,不仅为我们描绘了美好未来愿景,更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今后的行动指南。我们黎平县提出2014年撤县建设市、建设美丽侗都黎平,不仅和中央、省、州的精神一脉相承,而且要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美丽侗都黎平的宏伟目标

美就是和谐,是天地人、自然、社会与人之间达到的均衡协调状态。美丽侗都黎平就是让黎平经济更具活力,城市更有魅力,文化更加繁荣,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从经济建设来讲,就要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均衡增长。从政治建设来讲,就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从文化建设来讲,就要深入挖掘黎平侗族文化、红色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让美丽的黎平

元素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隐形力量。从社会建设来讲,就要解决我们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努力实现人人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个个都有好身体的奋斗目标。从生态建设来讲,就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让城市绿树成荫、百业兴旺,让农村新村连片、乡风和谐。

(二)建设美丽侗都黎平的几点措施

建设美丽侗都黎平,我们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关键,以信息化为平台,四化同步、相辅相成,统筹协调、相互促进。

城镇化涵盖内容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在这方面,黎平县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方面解决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市政建设落后于工业化的问题。要将实现城镇化和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抑制城镇住房价格过快增长,阻碍农村居民进城定居就业;重点抓好德凤工业园区、高屯工业园区,中潮工业区的住房价格管控工作,通过城镇化建设步伐,带动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另一方面是解决好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积极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在促进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释放内在需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带着财产进城,在城市有生活的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教育引导其通过辛勤劳动发家致富,让农民从农村土地中流转出来,转化为城市人。

新型工业化要大力推动以林产品加工为基础、多元发展,努力做好林与非林产品整体联动,使低碳发展、循环发

展、多元发展成为黎平的新亮点。具体要求:一是提升五率。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比率、节能减排率和科技贡献率。二是五个着力。着力在引导上求突破,把优势集聚到发展非林产业和新兴产业上;着力在固本上下功夫,压缩生产经营成本,开发林产品营销市场,做好林业延伸发展大文章,争取利润最大化;着力在循环上花力气,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实现高林产业低碳发展;着力在科技上增后劲,发展壮大茶产品加工;着力在多元上做文章,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呈现强劲态势。

农业现代化就是依靠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和现代文明中先进市场要素的整合应用,生产优质安全产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具体要坚持四个不动摇:一是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不动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集中、技术集约、装备集成、接二连三式联动发展的城郊高屯生态农业示范园。二是坚持农民创业就业不动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公司,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三是坚持农村改革创新不动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改革试点。四是坚持新农村建设不动摇。因村制宜,梯度开展以聚居点、自然村、特色村、综合体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相融的美丽村寨示范点、产业发展示范片、生态文明样板带、城乡统筹实践区,彰显美丽侗都黎平的新农村特色品位。

高端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使3G、物联网、移动互

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信息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智慧城市就是最佳模式。我们将加大推广力度,加快信息化实施步伐,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建设美丽侗都黎平的终极目标

建设美丽侗都黎平,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黎平而言,一方面要守住民生底线。认真开展好领导干部下乡驻村、结对帮扶和扶贫攻坚活动,发挥财政资金救助、慈善资金援助、社会群众帮扶作用,实施市内出租车、公交车科学运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大对特殊群体、困难群众家庭学生受教育权益的倾斜支持力度,尽可能应帮尽帮、应保尽保。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民生。破解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就业通过减免税收,降低门槛,增加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创办中小微企业,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年青人创业就业。加大限价商品房、廉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房建设力度,切实把房价压下来,让老百姓买得起房、看得起病,加大医院120急救中心建设,对常见病、重点学科进行扶持,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目标。交通积极谋划陆、空通畅建设,力争与沿海城市通航、通高铁,与周边县通高速。在县内部打通断头路,力争在“十二五”期末村村通油路,乡镇和城市之间实现30分钟的快速通道。

2013-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