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毛概考试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1)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全会上做《论新阶段》政治报告,首次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P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点(P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3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P5-7)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1-2)

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①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P8-9):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争和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外),冷战和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国际环境中恢复国民经济(国内)

②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③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P8-10)

萌芽阶段: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形成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成熟阶段: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继续发展阶段: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P10-12)7点

⑤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3):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立党立国重要原则)

⑥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4-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的建设指南;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1-3)

①(P17-19)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

198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南方谈话

1997-正式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里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P19-22)

③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④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⑤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时间取得的根本成就,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P23)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提出(P26第一段)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④全面从严治党

相互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保证和战略举措)

重要意义(P27第二段)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为什么当代中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P27-2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1-4)

①.实事求是不仅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且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提出(P29-32)

主要和发展真理。(P33-34)

④实事求是为什么是思想路线核心实质的原因?(P34最后一段)

⑤实事求是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原因?(p35-36)

首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1)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国以后社会主义革命。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是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40)

②近代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P40)

③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40)

④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以及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P41)

⑤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42-43)

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同点是:它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特征。(P42)

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P42)

⑧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的标志是:五四运动的爆发。(P42)

⑨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P43)

⑩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P43-45)

(2-2)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力量,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反应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P4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领导力量)、农民阶级(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可靠同盟者)和民族资产阶级(动力之一)。(P4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P49)

区别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50)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P51第二段)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和关系(P51第三段和第四段)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民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P52)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P52-54)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2-3)

①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不同于十月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P55)

②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P55-56)

③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P56-57)

④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P57)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P58-62)

其相互关系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地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P63)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比较少)

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P66)

① 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 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 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P70)

③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P70-73)

④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⑥ 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⑦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P73-74)

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P75-76)

⑨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P78-79)

⑩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85)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P87-97)

a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b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C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d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②(《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P90)

③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P92)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分为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内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性质)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

主要矛盾(内容):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党中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⑤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简答)(P93-95)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划分为两类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内部、农民阶级内部、知识分子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等等)是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

●提出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对敌我矛盾必须采用专政的方法(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强制实行),国家对人民内部矛盾采取民主方法(即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如“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等,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

●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意义。(P95第四段)

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三点(P100-101)

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六点(P102-105)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总依据

①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P108)

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发展程度)(P114)

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层含义之间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相似和区别有哪些?(P114最后一段-115)

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基本特征):(P115最后一段,九个方面)

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P116-117 三点)

⑧ 十九大新论断,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⑨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

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119)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P123-124)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中心:经济建设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2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把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为把我国建设成那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4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5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6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党的最高纲领是: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影响、制约最低纲领的实现;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17 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18 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第一,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第二,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①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133)

②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 (P133-134)

③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P134-135) 两点

④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P135-136)

解放和发展社会劳动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原因:(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解放生产力是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139-145)

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打好扶贫攻坚战

⑦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P143)

⑧实现中国梦的路径(P144-145)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键抉择: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选择)(P129)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看法(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概率小?)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

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原因(简答、选择)

(改革性质是重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及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困难(只可能出选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改革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经验(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新内容))

7.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只可能出选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

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选择)(P135)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特点: P168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的长处。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 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理由是什么?P170 三点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意义P170 最后一段

2、计划和市场关系(简答、选择)

计划经济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已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简答、选择)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

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5、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什么?(简答、选择)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6.辨析“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的发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发展混合经济)(简答、辨析)(P147)

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真正搞市场经济,只有走私优化的道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样,如果回到过去那种单一公有制的发展道路上,也会葬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践证明,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9.如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10、什么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1)共有资产在社会中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1.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简答、选择)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2)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12.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原则?

1)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实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2)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基本原则: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只可能出选择)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14.生产要素的分类(☆只可能出选择) 一类是各种物质的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1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6.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1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简答、选择)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以及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9、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以及我国的政党制度。157-158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0.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1.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他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品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4)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简答、选择)(P16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2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以及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

27.什么是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2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六个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记忆方法:民工诚充安自然)

3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2.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33.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核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6.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主题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4)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7.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五个方面: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意识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4.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四点建议

习近平: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旅行过级衣服相统一的原则

(☆选择: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

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2.为了建设和谐世界,应努力做到什么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相发展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特点

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即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

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1】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2】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定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去了目标和动力。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 为什么说政党是有阶级性的

阶级性: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三,中国共产党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选择: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为什么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1)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最后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4.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

1)执政考验因为权力的诱惑,容易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甚至出现严重的消极腐败现

象。执政考验的核心就是能有长期执政下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长期执政而不变质,这是党所面临的长期而严峻的考验。2)改革开放考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能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考验党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对党的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时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仍然是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这是党需要经受住的严峻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面对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有顶住压力,防止颠覆渗透,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党面临的长期考验。

5.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更多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6.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系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总之、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作之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然,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只当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7.中国共产党如何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1】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2】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提高领导骨感的素质,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