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普 通 地 质 学 要 点 整 理

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年,地质出版社

整理依据: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矿物 (1)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2)

第四章 外力作用与沉积岩 (3)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4)

第六章 地质年代 (5)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5)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6)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7)

第十章 风化作用 (8)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9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10 第十三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11 第十四章 海水的地质作用...............12 第十五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12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13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14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14 第十九章 地球的演化.....................15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15 附 录 真题举例........................15 卷 后 语 (17)

第一章 绪论(略)

第二章 矿物

第一节 元素

1 元素的定义: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统称元素。

2 半衰期: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也即地壳元素的丰度。

4 八大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第二节 矿物的概念 与 第三节 矿物的主要性质

1 矿物: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固体。

2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3709692.html, For evaluation only.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普通地质学要点◢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3 非晶体:内部质点排列无序的固体。

4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玻璃,珍珠,土状)颜色与条痕

5 矿物的理学性质:A 解理:晶体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分裂为平面的能力,分极完全

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等。

B 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它

总是不光滑的。

第四节 常见矿物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1 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熔体。

2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

3 火山作用的产物有:气体喷发物、固体喷发物(火山碎屑)、液体喷发物(熔岩)

4 岩浆的类型:A 超基性岩浆,二氧化硅<45%,富含FeAl 氢化物;

B 基性岩浆,二氧化硅45%-52%,又称为玄武质岩浆;

C 中性岩浆,二氧化硅52%-65%,又称为安山岩浆;

D 酸性岩浆,二氧化硅>65%,又称为花岗岩浆。

5 火山的分布:A 环太平洋火山带(火环);B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C 洋脊火山带;D 红海

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1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 侵入体: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又叫侵入岩。

深层侵入体: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5km-10/20km 者,规模较大。

浅层侵入体: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小于5km 者,规模小。

3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以依次结晶出不同的成分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4 鲍文反应序列:实验表明:玄武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铁镁质矿物的晶出顺序是橄榄岩、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成为不连续反应序列。长英质矿物晶出顺序是基性斜长石、中长石、酸性斜长石,为连续序列。以上两个序列分别进行,同时发生,所形成的矿物一一对应。在结晶分异的低温阶段晶出钾长石、白云母与石英。

5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岩墙,岩底,岩脉,岩盆,岩盖,岩基,岩珠等。

第三节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1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以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称为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3709692.html, For evaluation only.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火成岩的结构。

分类:粗粒,中粒,细粒或是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

2 火成岩的构造:指的是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以及相互关系。可以分为:块状

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层状构造等。

第四节火成岩的主要类型

1 按照二氧化硅含量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等。

2 按照岩浆冷凝环境分:侵入岩,喷出岩等。

第五节岩浆的形成与地球的内热

1 岩浆形成的影响因素:A温度,B压力,C水分含量

2 地热的成因:A重力分异,B放热说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1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三大因素:A大气;B水;C生物

2 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以及特征

A风化作用: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者化学分解,变成松散的碎屑物或土壤;

B剥蚀作用: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

C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其他地方;

D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E固结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

1 沉积岩的结构

A碎屑结构:a砾状;b砂状;c粉砂状;d泥状

B非碎屑结构:晶质或隐晶质;生物骨架结构

2 沉积构造:指的是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有

以下几种类型:

A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分为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B递变层理:同一层理内碎屑颗粒向上逐渐变细,或反之。

C波浪:层面呈波状起伏。

D泥裂: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

E缝合线:岩石剖面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

F结核: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聚积而成的团块。

G印模:沉积岩层底面之上之突起。

3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第一节变质作用概述

1 变质作用:岩石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

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2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A 温度:来源是地热、岩浆热、地壳岩石断裂等;

B 压力:静压力(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流体压力(循环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

具有方向性,而且两侧作用方向相反)

C 化学活动性流体:以水、二氧化碳为主,喊其他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

第二节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1 交代作用:某些成分的原子、离子、分子从原岩中带出,而另一些成分的原子、离子、分

子从外部带入,从而使得岩石的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发生改变,这种作用成为交代作用。

2 变质岩的结构:

A 变晶结构:原岩发生重结晶而形成的结构,没有残留原岩结构。

B 变余结构:变质程度不深,残留的原岩结构。

3 变质岩的构造:

A 变成构造:新形成的构造,如斑点状构造,板状构造,片理构造,片麻构造,

块状构造等;

B 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的原岩构造,如变余气孔,变余杏仁,变余层状,变

余泥裂构造等。

第三节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1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主要是侵入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是由温度和

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分为: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2 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变质作用。例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等。

3 混合岩化作用:即超深变质作用,它是由变质作用后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例

如混合岩等。

4 动力变质作用:又称为破裂变质作用,形成与地壳发生断裂有关,出现在断裂带两侧。

第四节岩石的演变

主要指的是三大岩石之间的互相转变。

4

第六章地质年代

1 地质年代:指地质体形成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2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3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4 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在地质年代确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节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1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含沉积物)。

2 地层层序率: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3 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4 生物层序率: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

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生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5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

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6 切割率或穿插关系

第二节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1 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原理:基于放射性元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常熟,且矿物中放射

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母体同位素含量与蜕变而成的子体同位素含量测出。

2 测定条件:A具有较长的半衰期;B该同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C其子体同位素易

于富集并保存下来。

第三节地质年代表

1 地质年代与年代地层的关系:年代地层是在各级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

2 岩石地层单位:在心地区考察时依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

建立起地层系统和层序,这样划分出的地层单位称为岩石地层单位。

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第一节地震的基本概念

1 地震:大地的震动。

A震源: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此点称为震源;

B震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

C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震记录台站的距离;

D震源距:从震源到地震记录台站的距离;

E震源深度: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5

2 地震的成因分类:

A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动断裂引起;

B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

C陷落地震:上覆岩层塌陷形成地震。

第二节地震波与地震仪

1 地震波:从震源中产生的弹性波。

A纵波:P波;固体与液体均可传播,最先到达震中;

B横波:S波;剪切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使地面左右抖动;

C面波:L波;这是纵波与横波在地面相遇后形成的,振幅大,只能在地表传播。

2 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

第三节地震的强度

1 震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它的计算是取距震中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记录的

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对数值。

2 烈度:指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它依据地面的破坏情况来确定。

第四节地震的分布

1 世界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震带;B地中海-印尼地震带;C洋脊地震带与东非裂谷带。

2 中国地震分布:A我国中部有一条横贯南北的地震带;

B东部地震区:东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华南地震区;

C西部地震区:西北地震区,西南地震区。

第五节地震的预防与预报(略)

第六节地球的内部构造

1 主要界面:A莫霍面:地下数公里到30-40km处;

B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是地幔和地核的界面;

C康拉德面:上层为花岗岩,下层为玄武岩;

D内外核的界面:地下约5120km处。

2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第八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机械运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1 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有三种主要方式:相邻块体分离;相邻6

块体相向汇聚;相邻块体剪切推开。

2 垂直运动:是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做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为高

地,某些部分下降为盆地、平原。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1 岩石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2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3 褶皱:岩石的弯曲,单个弯曲成为褶曲。主要部分有:翼,核,轴面,枢纽。

4 褶曲的基本类型:A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

B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凸曲者。

5 褶曲的其他分类:A按照轴面产状分:a直立褶曲;b倾斜褶曲;c倒转褶曲;d平卧褶曲。

B按照枢纽产状分:a水平褶曲;b倾伏褶曲。

6 断裂:包括断层和节理两类。岩石破裂,并且沿着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着称

为断层;无明显滑动着称为节理。

7 断层的几何要素:A断层面;B断层盘;C断层位移;D断距。

8 常见断层类型:A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B逆断层:下盘向上滑动,上盘掩覆于下盘之上;

C平移断层:被断层面做水平滑动,断层面常近于直立。

第三节地层的接触关系

1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沉积无间断。

2 平行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沉积有间断。

3 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有剥蚀面。

4 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间的接触关系。

5 侵入体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有剥蚀面。

第四节构造运动的旋回性

1 旋回:构造运动的剧烈时期与其缓和时期是交替的,称为旋回。

2 主要旋回:略

第九章海底扩张以及板块构造

第一节海底扩张说的兴起

1 洋脊:绵延全球各大洋的山脉。

2 洋脊地震带特征:地震频繁;不过地震震级低,震源浅。岩石圈沿着裂谷带的拉张,产生

持续的拉张力作用,从而导致之。

3 洋脊上沉积物的分布特征:A沉积物在裂谷带中极薄;B洋底沉积物最厚只有500-600米;

7

C洋底沉积物的年龄不超过侏罗纪。

4 两种大陆边缘:A稳定型:陆架,陆坡,陆隆;B活动型:海沟,岛弧,山弧。

5 洋底海山及火山岛链

6 热点:地幔顶部某种热源。

7 海底扩张说:洋底的扩张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

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第二节海底扩张的新论证

1 古地磁学:A地磁场转向:地质历史中的地磁极的南北极不断交替;

B海底地磁条带: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

2 海底年龄:最老的洋底岩石不超过2亿年,从洋脊轴部向两侧岩石年龄由新逐渐变老。

3 洋中脊考察:洋脊裂谷带就是地幔物质的涌出口,这里玄武岩中发育有大量节理。

4 转换断层的发现: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了转换,由平错变化为拉

开,表现为从脊轴为界,左右两侧的地质体整体的作同步的分离运动。

第三节板块构造

1 板块构造的含义: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

规模的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互相作用,板块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互相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2 板块边界:A离散型:生长性板块边缘;B聚敛型:消减性板块边缘;C转换断层:两个

板块作剪切错动。

3 地缝合线: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

4 全球板块划分:南北美板块,太平洋,欧亚,非洲,澳洲,南极洲等。

5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对流。

第十章风化作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

1 物理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裂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过程

有岩石热胀冷缩、冰劈、层裂及盐分结晶的撑烈。

2 化学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

的矿物的过程,主要类型有: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

3 生物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所引起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破坏作用。例如:

根劈作用,即是不改变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的矿物。

第二节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1 气候:通过气温、降水量以及生物繁殖状况而表现的。

8

2 地形:地形条件包括地势的高度、起伏程度及山坡朝向等三个方面。

3 岩石特征:岩石成分、岩石结构、构造、节理状况等。

各种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综合起作用的。

第三节风化作用的产物

1 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物质,溶解物质,难溶物质。

2 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结构松散,不具层理。

3 风化壳:风化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就是风化壳。

4 古风化壳:被较新岩层覆盖而保存下来的风化壳。

5 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含有腐殖质并能生长植物的松散细粒物质。

第十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河流概述

1 河谷的形态特征

A 河流:河谷中的经常性水流;

B 河床

C 谷底D谷坡 E 坡麓F谷缘

第二节河流的侵蚀作用

1 侵蚀作用:河流依自身动能并以其搬运固体物质破坏河床,称之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2 侵蚀作用的方式:

A 溶蚀作用:河水将易溶矿物和岩石溶解,促使河床破坏;

B 水力作用:河水的机械冲击力引起河床破坏;

C 磨蚀作用:流水以携带的砂泥和砾石为工具,磨蚀河床。

3 侵蚀作用的方向:

A 下蚀:河水向下侵蚀,刷深河床;

a 侵蚀基准面: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申的平面;

b 下蚀原因:水流向下分量/砾砂撞击/锅穴作用

B 旁蚀(侧蚀):河水冲刷河床两侧以及谷坡。原因:弯道离心力;科里奥利力。

C 溯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

第三节河流的搬运作用

1 物质的搬运方式:A 拖运 B 悬运C溶运

2 搬运能力:河流能够搬运多大粒径碎屑的能力。

3 搬运量:河流能够搬运碎屑物质的最大量。

第四节河流的沉积

9

1 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A 河流的不同部位流速发生变化;

B 河流流量随气候或季节而变化;

C 搬运物增加,负荷过重。

2 冲击物特征:A 分选性较好;B磨圆度较好;C韵律性;D成层性较清楚;E具有流水成

因的沉积构造

3 沉积的主要类型:A 心滩(江心洲);B边滩与河漫滩;C三角洲(河口部位的沉积体)。

第五节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

1 去均夷化的原因:A 陆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B 气候变化。

2 河流阶地及其分类:

A河流阶地:因去均夷化作用而重新下蚀时,原来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谷坡之上,成为在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成为河流阶地。

B 河流阶地的类型:a 堆积阶地: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

b 侵蚀阶地:阶地斜坡上基岩裸露,有零星的河流沉积物;

c 基座阶地:阶地下方有基岩裸露,上部为河流沉积物。

第六节河流的发育同地质构造的关系与第七节准平原的概念

1 河流的发育同地质构造的关系:

A 河谷的位置与取向受局部性地质构造控制;

B 水系的型式反应区域性地质构造的特征;

C 大区域内河流的展布格局与大构造有密切联系。

2 准平原:地面平缓,仅有微弱的波状起伏,残存一些由抗风化剥蚀强的岩石构成的孤山,

大部分地区被较薄的松散沉积物所覆盖,这种地面成为准平原。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冰川的行程与运动

1 冰川:是在重力影响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2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影响因子:a 气温与雪线高度成正比;b 降雨量与雪线高度成反比;c 地形的坡度与坡向。

3 成冰作用:

A 成冰过程:雪花—粒雪—粒状冰—冰川冰。

B 冰川积累区—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冰川在雪线以下的部分成为冰川消融区。

第二节冰川的类型与第三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1 大陆冰川:呈面状分布,冰层厚,压力巨大,运动受阻小。

10

2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如,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等。

3 冰川的剥蚀作用方式:A挖掘作用;B磨蚀作用。

4 冰蚀地貌的类型:冰斗,鳍峰与角峰,冰蚀谷,羊背石等。

第四节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与第五节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1 冰川的搬运作用

2 冰川的沉积作用:A 引起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融化;

B 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

3 冰碛地貌类型: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

4 冰水沉积物地貌:冰水扇;纹泥;蛇形丘。

第六节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1 冰川作用:地球历史中气候的冷暖变化是频繁发生的,气候冷的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

雪覆盖的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冰川作用。

2 冰期与间冰期:冰川作用发生的时期成为冰期;气候温暖、冰川面积缩小的时期称间冰期。

3 冰川作用的影响:A地壳均衡调整;B海平面变化;C水系和水文条件改造;D生物变迁。

4 冰川作用的条件:A气温降低,雪线高度下降;B有丰富的降水量。

第十三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1 地下水:存在于地下沉积物或岩石空隙中的水。

2 孔隙度:某一体积沉积物或岩石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3 隔水层:水难于或根本无法透过的岩石(层)。

4 影响孔隙度的原因:A 颗粒粗细;B分选程度;C颗粒形状;D胶结程度。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与第三节地下热水

1 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

2 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3 地下热水:温度较高的地下水。

第四节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与第五节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

1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A 剥蚀作用:冲刷与溶蚀;

B 搬运作用:以真溶液、胶体溶液的形式;

C 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积;

D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因素:气候/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水的作用/构造运动。

11

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A 井群互相干扰,出水量减少;

B 过量开采,造成水位持续下降。

第十四章海水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海洋概况

1 海水的化学成分:含盐分;微量元素;多种气体。

2 海水的物理性质:密度—1.02-1.03;压力随深度而增加;蓝色;温度有差异。

3 海水中的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1 波浪:A主要由摩擦海水而引起。

B 地质作用:搅动海水/改造海底沉积物/对基岩海岸侵蚀/近岸沉积物搬运与再沉积

2 潮汐:A 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

B 地质作用:形成潮流/对沉积物反复侵蚀、搬运、再沉积/对河口侵蚀搬运冲刷

3 洋流:A 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之为洋流或海流。

B 地质作用:对温度、降水影响/搬运物质/海底轻微侵蚀。

4 浊流:A 含有大量悬浮物质,因而比重大,并以较高速度向下流动的水体。

B 地质作用:强侵蚀、搬运能力/影响海底沉积物沉积及地貌形态塑造。

第三节海底沉积物与第四节海水的进退

1 海底沉积物的来源:A陆源物质;B生物物质;C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物质;D海底岩石溶

滤的物质;E宇宙物质。

2 滨海带划分:外滨带(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

3 珊瑚礁的类型:岸石礁—堡石礁—环礁

4 海水进退的原因:A构造运动;B海底扩张速度变化;C海水量的变化。

第十五章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湖泊概述

1 湖水的来源:A大气降水,B地表水,C地下水,D冰川融水,E残留海水。

2 湖水的排泄:A蒸发,B流泄,C地下渗透。

3 湖泊的成因类型:构造湖,火山口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溶蚀湖,陷落湖,风蚀

湖,堰塞湖,人工湖。

12

4 湖水的化学成分:离子,胶体质点,气体,盐类沉淀,有机质等。

第二节湖泊的地质作用

1 湖泊的剥蚀和搬运:机械冲蚀,腐蚀,化学溶蚀等。

2 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A 机械沉积物显示出同心带状分布;

B 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对湖泊机械沉积有很大影响。

3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A 潮湿气候区—水量充足,生物繁盛,形成物有湖铁矿等;

B 干旱气候区—湖泊向盐湖方向发展。

4 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A潮湿气候区湖泊中有大量生物,为沉积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B 干旱气候区生物沉积作用不发育。

第三节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1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

2沼泽的形成途径:A淡水湖泊的沼泽化;B河流泛滥地的沼泽化;C海岸带的沼泽化;D 泉水涌出地的沼泽化;E积水地段的沼泽化;F森林和草地的沼泽化。

3 泥炭的形成过程:低等植物—腐胶质—腐泥—腐植酸—泥炭

4 沼泽的地质作用:生物沉积作用为主。

5 煤的形成于植物的生长状况、气候及构造运动等有关。

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第一、二、三节风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1 风的剥蚀作用:

A 方式:a 吹扬:风将地表沙粒和尘土扬起吹走。

b 磨蚀:风力扬起的碎屑物对地表的冲击和摩擦及碎屑颗粒之间的冲撞和摩擦

B 形成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域/风蚀蘑菇/蜂窝石。

2 风的搬运作用:

A 悬浮搬运:在紊流和涡流的上举力作用下,细而轻的沙粒悬浮与气流而向前进。

B 跳跃搬运:沙粒在气流中以跳跃方式前进。

C 蠕动搬运:当风速较小或者地面沙粒较大时,砂粒不能跳到空中,而是沿着地面滚

动或滑动称为蠕动。

3 风的沉积作用:

A 风积物:风力堆积的物质。

风积物的特征:碎屑性/分选性/磨圆度高/铁镁质多/交错层理/颜色多样

B 堆积方式:沉降堆积,遇阻堆积。

C 风积地貌:砂堆,砂丘(新月形,横向,纵向,星状)

第四节沙漠与黄土

13

1 沙漠:是指年降水量小于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区,主要特点是气候干燥。

2 沙漠化:是非沙漠向沙漠的转变。

3 黄土:

A 概念: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

B 一般特征:粉砂组成;黄灰色或棕黄色;质地均一,未固结,质轻,稍具粘性,含

钙质;有垂直节理;孔隙度大;易受侵蚀。

C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地区气候温暖的地带,特别是在半干旱气候的草原地带。

D 成因:典型的黄土是风成的,还有水成说。

第十七章块体运动

1快体运动:山坡上的块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运动称为块体运动。

2 控制块体运动发生的因素:

A 重力作用:剪切应力与物体的剪切强度之比为安全系数;

B 水的作用:增强砂粒内聚力,出现浮力效应。

3 块体运动的类型:

A 与山坡突出性崩塌相关的:滑坡;崩落;崩塌。

B 沉积物流:泥流(泥石流,碎屑流);粒流等。

4泥石流:由滑坡体、泥石滑体或是浑浊的沟谷流水在流动中不断捕获谷坡上的松散沉积物后发展而成的泥流,沉积物中包含泥质物、砂和碎屑或石块,当稠度特大时似混

凝土,稠度小时似泥浆水。

第十八章行星地质概述

第一节太阳系及起源;第二节类地行星;第三节类木行星及卫星

1 月球上具有层圈构造。

2 地球上和月球上都普遍存在着玄武质岩石。

3 太阳系:是由太阳、9颗行星、61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星系。第十九章地球的演化

第一节天文时期;第二节隐生宙时期

第三节显生宙时期与第四节古地理的变化

14

1 生物的全面繁荣与快速演化:

A 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的繁盛时期;

B 晚古生代:植物及脊椎动物登上大陆;

C 中生代: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时代;

D 新生代: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出现。

2 古地理变化特征分析:

A 特征性矿物和岩石:某些沉积成因的矿物和岩石对指示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重

要意义;

B 特征性生物:许多生物对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对沉积环境有指示意义;

C 特征性沉积构造:许多沉积构造是在特定环境下生成的,可指示沉积环境;

D 特征性沉积结构:许多沉积结构是在特定环境下生成的,可指示沉积环境;

E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在其所含的元素组合特

征方面各有差别,可指示沉积环境。

第二十章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1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2 研究方向: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废物处置地质学,医学地质学,旅游

地质学,军事地质学,环境法规。

第二节—第四节(略)第五节人为地质作用

1 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土

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

附录: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03、2004年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2003年

一、名词解释(50分,每题5分)

1.克拉克值

2.火山作用

3.变质作用

4.生物层序律

15

5.洋脊

6.河流的平衡剖面

7.地震的烈度

8.沉积构造

9.准平原

10.环境地质学

二、简述题(60分,每题10分)

1.湖泊的地质作用。

2.举例说明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3.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4.简述地球上地震的分布。

5.板块构造的含义和板块划分的依据。

6.地球上生命形成和演化的主要阶段。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论述显生宙时期地球演化的特点。

2.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地球系统科学”的特征、研究内容和方法。

2004年

一、名词解释(44分,每题4分):

1.河流阶地

2.冰期

3.间冰期

4.地层

5.生物风化作用

6.相对年代

7.绝对年龄

8.矿物

9.大气圈

10.冰川

11.雪线

二、简答题(28分,每题7分):

1.什么是黄土?其成因是什么?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3.论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4.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78分):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它们的作用和意义?(15分) 2.简述湖泊的地质作用。(15分)

16

3.如果大气C O2含量急剧升高,将会导致什么结果?(15分)

4.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5分)

5.谈谈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8分)

卷后语

1 本资料整理从2009年4月开始,到2009年11月中旬结束,前后经历7个月。

2 本资料整理依据本人原来的复习笔记进行,难免有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3 为保证资料格式完整性、原创性,本资料格式设为PDF,不可修改,可打印。

2009年11月14日

17

(完整版)传热学期末考试试题

传热学(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在稳态导热中 , 决定物体内温度分布的是 ( B) A. 导温系数 B. 导热系数 C. 传热系数 D. 密度 2. 下列哪个准则数反映了流体物性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C ) A. 雷诺数 B. 雷利数 C. 普朗特数 D. 努谢尔特数 3. 单位面积的导热热阻单位为 ( B)

A. B. C. D. 4. 绝大多数情况下强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系数 (C ) 自然对流。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 无法比较 5. 对流换热系数为 100 、温度为 20 ℃的空气流经 50 ℃的壁面,其对流换热的热流密度为(D ) A. B. C. D. 6. 流体分别在较长的粗管和细管内作强制紊流对流换热,如果流速等条件相同,则( C) A. 粗管和细管的相同 B. 粗管内的大 C. 细管内的大 D. 无法比较 7. 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和顺流的平均温差的关系为( A) A. 逆流大于顺流 B. 顺流大于逆流 C. 两者相等 D. 无法比较

8. 单位时间内离开单位表面积的总辐射能为该表面的(A ) A. 有效辐射 B. 辐射力 C. 反射辐射 D. 黑度 9. (D )是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辐射能力最强的物体。 A. 灰体 B. 磨光玻璃 C. 涂料 D. 黑体 10. 削弱辐射换热的有效方法是加遮热板,而遮热板表面的黑度应(B ) A. 大一点好 B. 小一点好 C. 大、小都一样 D. 无法判断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1. 如果温度场随时间变化,则为。非稳态温度场

地质学中一些概念

1 地质学笔记 地质学复习参考 1.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2.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3. 地质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处在自然科学的前沿,要解决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实践上,矿产,认识自然灾害规律,地质环境等。 4. 地质学的特点: ①地质学的普遍性与区域性差异。 ②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③地质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5. 学习地质学的方法: ①要学会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野外考察是研究地质学的基本手段。 ②要建立地质事件的时空观。 ③建立辩证发展思维方法。 ④运用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的原则。 ⑤运用分析对比法。 6. 常温层——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其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为常温层。 7. 地热增温级——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m/℃。 8.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9.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一级不连续面。深度:33km 10.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二级不连续面。深度:2900km 11. 软流圈:深度:60-250km 12.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13. 克拉克值前十位的化学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 14. 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被康拉德面所分开。康拉德面深度:10km

15. 硅铝层——上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和K、Na等为主,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花岗岩层。 16. 硅镁层——下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等为主,但Ca、Mg、Fe等成分增加,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玄武岩层。 17. 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的区别: ①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具有双层结构,在玄武岩层之上有花岗岩层。地表起伏越大莫霍面的位置越深,地壳越厚。 ②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具有不双层结构,只有玄武岩层,其表层被海洋沉积所覆盖。 18.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成为地质营力。 19. 地质作用的能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 20. 地质作用的分类:见书P22 表1-7 21.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来说明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的时间和顺序的术语。 22. 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即相对地质年代。 23.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龄。 24. 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这里的岩石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及它们变质所形成的变质岩。 25. 岩层——层状堆积物或岩石。 26. 一个重要的前提:地层形成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 27. 一个重要的结论:在没有受到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出露在剖面下部的岩层,比上部岩层要老,即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除非:地层倒置。 28. 生物层序律——地层年代越老,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原始,越简单;地质年代越近,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进步,越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极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在相同的古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距离多远含有相同的化石极其组合。 29. 进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而且是不可逆的。

东北大学2020级自命题大纲-普通地质学

020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地质学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均为约占) 概念题 20分(14%) 简答题 50分(33%) 论述题 50分(33%) 综合题 30分(20%) 总分 150分 (四)参考书目:《普通地质学》,舒良树主编,2010年,地质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矿物 晶体与非晶质体,矿物形体、基本性质,常见矿物描述(二)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岩浆的基本概念;2.喷出作用与火山岩; 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4.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三)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基本概念;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3.常见沉积岩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基本概念;2.原岩的变化; 3.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4.常见变质岩 (五)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的确定;2.绝对年龄的测定原理;3.地质年代表(六)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岩层空间位置的确定;2.褶皱;3.节理 4.断层;5.地壳发展的构造旋回 (七)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2.风化作用的类型 3.控制风化作用的因素;4.风化作用的产物 (八)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暂时性水流;2.河流的侵蚀作用 3.河流的搬运作用;4.河流的沉积作用 (九)海洋地质作用 1.海洋概况;2.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十)湖泊及沼泽地质作用 1.湖泊、沼泽的概念;2.湖泊的地质作用; 3.沼泽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从地核到外层大气圈的整个地球。由于受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在现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上部) 。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 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必须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野外地质记录,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到大自然中去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地质学分析地质历史的推理方法-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过程。历史比较法的缺陷。只认识古今一致性,未认识古今存在的差异性。 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地质作用有什么持点? 地壳运动: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层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到地壳中,或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新的岩石过程。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 5、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晶体与非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 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1)元素的克拉克值并不能反映它在地壳内的局部富集情况。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情况,除与元素的克拉克值大小有关外,还决定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具有天然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称为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不具有格子构造者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本质区别是:内部结构是否规则。 由非晶体调整其内部质点的排列方式而向晶体转变的作用,称为脱玻化作用。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如,T、P)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象。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6、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有哪些?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 1.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 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互相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谁、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 的能力。 5.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 过程。 7.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 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8.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 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9.搬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10.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 1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 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1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 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13.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 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14.地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 15.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1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1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 19.康拉德面:地球大陆地壳内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之间的界面。 20.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度。 21.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22.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是地球最为突出的地貌现象。 23.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24.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25.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可掩覆于下盘之上。 26.走滑/平移断层:被断的岩块沿陡立的断层面做水平滑动。 27.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 28.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29.地堑:是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岩块,常为山岭。

传热学部分思考题汇总

教材上的思考题 第8章 思考题 1.试说明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它们的传热机理不同。导热是由于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介质的微观粒子行为。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微观粒子或微团的行为。辐射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使物体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其本质是电磁波,不需要直接接触并涉及能量形式的转换。 联系:经常同时发生。 2.试说明热对流与对流换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对流换热是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由热对流和导热两种传热方式共同作用导致的传热结果。 3. 从传热的角度出发,采暖散热器和冷风机应放在什么高度最合适? 答:采暖器和冷风机主要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使周围空气变热和变冷,使人生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中,空气对流实在密度差的推动下流动,如采暖器放得太高,房间里上部空气被加热,但无法产生自然对流使下部空气也变热,这样人仍然生活在冷空气中。为使房间下部空气变热,使人感到舒适,应将采暖器放在下面,同样的道理,冷风机应放在略比人高的地方,天热时,人才能完全生活在冷空气中 4.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草地会披上一身白霜,可是气象台的天气报告却说清晨最低温度为2℃。试解释这种现象。但在阴天或有风的夜晚(其它条件不变),草地却不会披上白霜,为什么? 答:深秋草已枯萎,其热导率很小,草与地面可近似认为绝热。草接受空气的对流传热量,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天空传递热量,其热阻串联情况见右图。所以,草表面温度t gr 介于大气温度t f 和天空温度t sk 接近,t gr 较低,披上“白霜”。如有风,hc 增加,对流传热热阻R 1减小,使t gr 向t f 靠近,即t gr 升高,无霜。阴天,天空有云层,由于云层的遮热作用,使草对天空的辐射热阻R 2增加,t gr 向t f 靠近,无霜(或阴天,草直接对云层辐射,由于天空温度低可低达-40℃),而云层温度较高可达10℃左右,即t sk 在阴天较高,t gr 上升,不会结霜)。 5.在一有空调的房间内,夏天和冬天的室温均控制在20℃,但冬天得穿毛线衣,而夏天只需穿衬衫。这是为什么? 答:人体在房间里以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方式散失热量,有空调时室内t fi 不变,冬天和夏天人在室内对流散热不变。由于夏天室外温度0f t 比室内温度fi t 高,冬天0f t 比fi t 低,墙壁内温度分布不同,墙壁内表面温度wi t 在夏天和冬天不一样。显然,wi t 夏>wi t 冬 ,这样人体与墙壁间的辐射传递的热量冬天比夏天多。在室温20℃的房间内,冬天人体向外散热比夏天多而感到冷,加强保温可使人体散热量减少,如夏天只穿衬衫,冬天加毛线衣,人就不会感到冷。 第十一章(基本概念较多,就交给你了!!) 第十二章 没找到现成的。。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9. 断层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等。 10.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11.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 12.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谷坡、谷底、河床。 13. 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岬、海湾、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凹槽和海蚀沟谷等。 14. 地质学上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对年代,另一是绝对年代。 15. 矿物摩氏硬度计中位于第3、第7和第8位的矿物分别为方解石、石英和黄玉。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7分)

普通地质学—地质年代

第六章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地质年代两层含义: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所以又称 为同位素地质年龄。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两者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 第一节相对年代的确定 一、地层层序律 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叠置起来的,其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 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 地层层序律(叠置原理)。 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在岩层未受变动或变动不强烈地区,地层层 序律是完全可以使用的。当岩层受到强烈变动,如发生倒转、错动等现象时,就不能简单 使用。 二、生物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 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 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其实就是进化论原理的具体运用,即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生物种属由少到多,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的。因而,各地质时期 所具有的生物种属、类别是不相同的。时代越老,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少,生物越低级, 构造越简单;时代越新,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多,生物越高级,构造越复杂。 三、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使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和构造出现彼此切割穿插关系,利 用这些关系也可以确定岩层、岩体和构造的形成先后的顺序。 切割律(穿插关系):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 割者老。 第二节同位素年龄的测定(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自然界的矿物和岩石一经形成,其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开始以恒定的速度蜕变,这 就像天然的时钟一样记录着它们自身形成的年龄。当知道了某一放射元素的蜕变速度后, 就可根据这种矿物晶体中所剩下的该放射性元素(母体同位素)的总量(N)和蜕变产物(子体 同位素)的总量(D)的比例计算出来。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一定时间后必然衰变为其他原子。且衰变的速率不受外界温度 和压力的影响。同位素测年的计算公式: t = 1/λ?ln(1+D/N) 第三节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特征: (1)各代和纪的延续时间不同。年代老者长、新者短,原因年代新者保留下来的地质记录全、生物进化的阶段性缩短; (2)纪以下一般分早、中、晚三个世,而C(石炭纪)、K(白垩纪)、N(新近纪)、 Q (第四纪)为二个世;?(寒武纪)、S(志留纪)为四个世; (3)前寒武纪由于时间老,研究难度大,故划分较粗糙,而且很难得到统一。 年代地层单位代号的确定: 宇的符号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 冥古宇(Hadean) HD 太古宇(Archaean) AR 元古宇(Proterzoic) PT

《传热学》考试试题库汇总#

《传热学》考试试题库汇总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热流量: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当物体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 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 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 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 W /(m2·K) 。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 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 W /(m2·K) 。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 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 W /(m2·K) 。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 1K 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的传热量。 二、填空题 1.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2. 热流量是指单位是。热流密度是指 ,单位是。 (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 W ,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W/m2) 3. 总传热过程是指 (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总传热系数 ) 4. 总传热系数是指 (传热温差为 1K 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的传热量, W /(m2·K) ) 5.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 (W /(m·K) , W /(m2·K) , W /(m2·K) ) 6. 复合传热是指 ,复合传热系数等于之和,单位是。 (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之和,对流传热系数与辐射传热系数之和, W /(m2·K) ) 7. 单位面积热阻 r t 的单位是 ;总面积热阻 R t 的单位是。 (m 2·K/W, K/W) 8. 单位面积导热热阻的表达式为 (δ/λ) 9. 单位面积对流传热热阻的表达式为 (1/h) 10. 总传热系数 K 与单位面积传热热阻 r t 的关系为。 (r t =1/K) 11. 总传热系数 K 与总面积 A 的传热热阻 R t 的关系为。

考试大纲(0818普通地质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地质学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 概念题 20分 简答题50分 论述题 50分 综合题 30分 总分 150分 (四)参考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8年。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矿物 晶体与非晶质体,矿物形体、基本性质,常见矿物描述(二)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岩浆的基本概念;2.喷出作用与火山岩; 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4.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三)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基本概念;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3.常见沉积岩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基本概念;2.原岩的变化; 3.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4.常见变质岩 (五)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的确定;2.绝对年龄的测定原理;3.地质年代表 (六)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岩层空间位置的确定;2.褶皱;3.节理 4.断层;5.地壳发展的构造旋回 (七)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2.风化作用的类型 3.控制风化作用的因素;4.风化作用的产物 (八)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暂时性水流;2.河流的侵蚀作用 3.河流的搬运作用;4.河流的沉积作用 (九)海洋地质作用 1.海洋概况;2.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十)湖泊及沼泽地质作用 1.湖泊、沼泽的概念;2.湖泊的地质作用; 3.沼泽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 (十一)风的地质作用 1.风的剥蚀作用与风蚀地貌;2.风的搬运作用方式 3.风的沉积作用及风积物、风积地貌;4.荒漠的形成和类型 5.黄土的成因及特征 (十二)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说;2.海底扩张说;3.毕鸟夫带;4.古地磁与磁异常带5.转换断层;6.海底扩张的概念和机理;7.板块构造

传热学试题库含答案

《传热学》试题库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 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四、简答题 1.试述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差别,并各举1~2个实际例子说明。 (提示:从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定义及特点来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 2.请说明在传热设备中,水垢、灰垢的存在对传热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止? (提示:从传热过程各个环节的热阻的角度,分析水垢、灰垢对换热设备传热能力与壁面的影响情况)3. 试比较导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的差别,它们各自的单位是什么? (提示:写出三个系数的定义并比较,单位分别为W/(m·K),W/(m2·K),W/(m2·K)) 4.在分析传热过程时引入热阻的概念有何好处?引入热路欧姆定律有何意义? (提示:分析热阻与温压的关系,热路图在传热过程分析中的作用。) 5.结合你的工作实践,举一个传热过程的实例,分析它是由哪些基本热量传递方式组成的。 (提示:学会分析实际传热问题,如水冷式内燃机等) 6.在空调房间内,夏季与冬季室内温度都保持在22℃左右,夏季人们可以穿短袖衬衣,而冬季则要穿毛线衣。试用传热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提示:从分析不同季节时墙体的传热过程和壁温,以及人体与墙表面的热交换过程来解释这一现象(主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传热学真题整理版要点

199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 直径100mm 的蒸汽管道,绝热层外径250mm ,若绝热层内外璧温度均不变而改用 新的绝热材料(已知导热系数2λ=1λ/2,单位体积价格1G =22G )。问价格相同时,但位管厂的热损失变化是多少? 2. 两个表面黑率的平行平板,其温度分别为1T 与2T 。板间辐射换热,热在中间插入一块厚δ,导热系数λ,表面黑率ε的平板,问热流有什么变化? 3. 空气在方管内作强迫对流紊流时,若流量增加一倍,问对流换热系数变化多少?压 力损失多少?(阻力系数与雷诺数无关) 4. 设计一个采用瞬态导热理论测试材料热物性(如导热系数a )的实验装置。说明其 工作原理与测试方法。 5. 用裸露热电偶测量管中的气流温度,热电偶读数1t =170c ?,已知管壁温度2t =90c ?, 气流对热接点的对热换热系数α=50c m w ?2 /,接点表面黑率ε=0.6,试确定气流的温度。若考虑热电偶导热的影响,则真实的温度应有何变化? 6. 流量为的907kg/h 水,通过长4.6m 的钢管,水温16c ?升高至49c ?,钢管内壁温度 66c ?。求钢管的内径。 水的物性:

一、请设计一个存放液氮的金属容器,附上简图并加以说明(按传热学原理) 二、导热微分方程 )(222222z T y T x T T ??+??+??=??ατ 的推导过程与条件 三、请说明并比较换热器计算中的平均温压与传热单元数法。 四、长铜导线置于温度为∞t 的空气中,已知导线的电阻值为m /10*63.32 Ω-,密度为 3/9000m Kg =ρ,比热C Kg J C ?=/386,直径为2.2mm ,问当为8A 的电流通 过及对流放热系数C m W */1002=α时,该导线的初始温升及其时间常数是多少? 五、流量为h Kg /10*11.03 的水在直径为50mm 的管内作强迫对流换热,管内表面温度 为50℃。试问水由25℃加热到35℃需要多长的圆管? )*/174.4(C Kg KJ C = 六、由表面1与表面2两平行黑体表面组成的空腔,内有空气流过,进出口空气的平均 温度为2 7℃,空气与热壁的对流换热系数为50W/C m *2,空腔是窄通道。表面1外侧绝热,表面2的温度为127C ,平均厚度m 1.0=δ,C m W /5.17=λ。其外侧被高温流体加热,问表面3的稳态温度是多少?

普通地质学笔记

QQQQ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 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 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 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 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裂谷 4、海底地势 海岭 A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 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 B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达6000M,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 C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 D岛屿 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 E岛弧与海沟伴生呈弧形向海方向突出。 F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

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普 通 地 质 学 要 点 整 理 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年,地质出版社 整理依据: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矿物 (1)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2) 第四章 外力作用与沉积岩 (3)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4) 第六章 地质年代 (5)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5)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6)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7) 第十章 风化作用 (8)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9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10 第十三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11 第十四章 海水的地质作用...............12 第十五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12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13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14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14 第十九章 地球的演化.....................15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15 附 录 真题举例........................15 卷 后 语 (17) 第一章 绪论(略) 第二章 矿物 第一节 元素 1 元素的定义: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统称元素。 2 半衰期: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也即地壳元素的丰度。 4 八大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第二节 矿物的概念 与 第三节 矿物的主要性质 1 矿物: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固体。 2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3709692.html, For evaluation only.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