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524~53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杜秀敏 张庆林 向 虹 张海微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在知觉随机序列时,人们倾向于把序列中实际上各自独立的相邻结果看作是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的,而出现热手谬误或赌徒谬误,又称为随机序列中的正负近因效应。有关这两谬误最早的心理机制的探索中,Kahneman 和Tversky采用局部代表性启发法对此进行了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近期的一些模型(因果模型、Urn模型、记忆模型、适应模型和两阶段格式塔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两种谬误提出了新的解释。最后文章指出研究方法、神经机制、个体差异以及生活中的应用是该领域研究的几个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随机序列,近因效应,热手谬误,赌徒谬误。

分类号 B842.5

在认知决策领域中,人们在知觉随机序列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在一个抛掷硬币的游戏中,如果连续抛掷四次都是正面,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次抛掷结果会出现正面还是反面?答案有三种:(A)正面;(B)反面;(C)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相同。由于硬币抛掷中出现的正反面两种结果之间是各自独立的,相关系数为0,因此正确答案是C。人们选择A出现的是“热手谬误”(hot hand fallacy),又称为正近因效应(postive recency)[1];选择B出现的是“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又称为负近因效应(negative recency)[2]。这两种谬误统称为随机序列知觉中的近因效应。虽然在19世纪中期就出现了对随机现象中近因效应的研究[2,3],但到目前为止,从心理机制方面进行探索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4]。另外,这种随机序列的认识偏差不仅存在于猜测硬币正反面的实验情境中,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运动场上的成功和失败[5]、股价每天的涨跌[6,7]等。个体在出现的一系列结果中寻求规律无可厚非,但有关随机序列近因效应的研究表明,决策者倾向于过分解释随机事件出现的原因[1,8]。因此,对随机序列知觉的这两种谬误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收稿日期:2007-11-06

* 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NSKD06002)。

通讯作者:张庆林,E-mail: zhangql@https://www.360docs.net/doc/2518483377.html, 1 近因效应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1 正近因效应(热手谬误)

当随机序列的局部出现“热手序列”(即其中某一结果连续多次出现)时,如果个体误认为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会出现期望下次仍出现这一结果这样一种“热手信念”,这样的现象叫做正近因效应。Gilovich等最早指出正近因效应是一种错觉,实际并不存在[1]。最早的研究是从投篮现象开始的,当一位篮球运动员在投中一个或几个球后,人们倾向于认为他再次投篮时命中的概率大于其投失一个球后再次尝试投篮命中的概率。然而研究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虽然费城76人队的大部分球员都存在这种“热手信念”,但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投篮是否命中的实际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热手信念”其实是一种谬误。Gilovich等对这一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们通常把与实际的随机序列相比存在更多转换的序列看作随机序列,而把实际的随机序列看作与随机序列相比存在较少转换的热手序列。

目前有关随机序列中正近因效应的研究不仅已经扩展到了篮球以外的其他运动领域,还引起了经济、认知科学、法律以及宗教等领域中学者们的研究兴趣[4]。但是也有研究并没有发现“热手谬误”的存在[9,10]。因此,一些研究者对Gilovich等有关“热手谬误”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Gilovich等1985年的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方法不足以证明“热手谬

第16卷第4期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525-

误”确实存在[11],因为整个序列中局部的热手阶段出现的频率、每一热手阶段投中篮球的个数以及在热手阶段的篮球投中率提高的程度等都会影响到Gilovich使用的统计方法的敏感性。总之,虽然最近20年研究者已对“热手谬误”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对这一谬误究竟是否存在仍然有争议[4]。

1.2 负近因效应(赌徒谬误)

当随机序列的局部出现“热手序列”时,如果个体误认为结果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会期望下次有相反结果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负近因效应。负近因效应最早是由Laplace提出的[12]。早期随机序列中负近因效应的研究大都是有关概率匹配的实验室研究[1,2]。在这些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两种颜色的灯中猜测下一个亮的是哪一种颜色的灯。当一连串的结果交替出现之后,在预期下一次要出现的结果时,被试更倾向于做出与前一出现结果相反的猜测。被试使用大脑中已有的有关随机事件的概念来保持两事件出现频次的平衡(balance out)。在要求被试产生和辨别随机序列时,也观察到负近因效应的存在[13]。还有研究者发现,在1000次甚至更长的随机序列中,近因效应逐渐消失[3]。除了在抛硬币、轮盘游戏等非人为情境中,在股票[6,7]、赌马[10]等一些人为情境中也存在这种赌徒谬误现象。此外,还有些研究中发现正负近因效应这两种现象有时在一种实验任务中同时存在[12]。

2 近因效应心理机制的解释

早期随机序列中近因效应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针对这两种现象存在与否的一系列探讨。当前,有关随机序列中近因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机制的探索上,尤其是对正、负近因效应产生的条件以及两种效应相互转换的机制的研究。

2.1 早期探索

Kahneman和Tversky最早用局部代表性启发法(local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对近因效应做出了认知层面的解释[14]。在解释中引入了“小数法则”(认为局部具有总体所具有的全部性质的一种错误信念)的概念[15]。认为近因效应是人们使用“小数法则”对局部序列和随机序列原型相比较的结果。由概率相同并且没有明显规律和形式的两种结果组成的随机序列的先验概念,调节着对随机序列中将要出现的结果的预期。与随机序列的原型相比,如果认为随机序列的局部连续出现某一种结果的次数太多,序列缺少变化性,这些局部序列中的结果之间看起来好像具有一种正相关关系,个体就会使用“小数法则”把整个序列看作是非随机的,从而在对结果做出预期时出现正近因效应。相反,如果认为随机序列的局部连续出现某一种结果的次数太多,序列缺少变化性,与随机序列的原型不符,个体则会使用“小数法则”进行调节,保证两种结果的出现次数基本持平,使局部序列像随机序列原型一样,从而产生负近因效应。虽然局部代表性启发法的解释具有合理性,但是它用一个原则来解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是有局限的[16],没有解释清楚这种简单启发是如何对个体的认知进行具体调节从而使个体出现正负近因效应的 [12]。针对局部代表性启发法解释的不足,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对随机序列知觉中的近因效应进行了探讨。

2.2 近期发展

2.2.1 因果模型

鉴于局部代表性启发法解释的上述不足,Moldoveanu和Leager在2002年提出了一种人类进行推理的解释机制即“因果模型”,并用该模型解释随机知觉中的近因效应[17]。Moldoveanu等认为人们对这些概率现象的解释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所存在的有关这些现象的先验假设。当出现的结果偏离先验假设时,人们会采用不同的信念来解释这种偏离。正负近因效应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随机序列中各事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对随机序列中出现的局部“热手序列”进行了不同的归因,而导致了人们对序列中出现结果的不同预期。

Ayton等[12]和Boynton等[18]发展了因果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做出“下一次将要出现的结果仍与前面结果相同”(保持“热手序列”)的预期,还是做出“下一结果与前面结果不同”(结束“热手序列”)的预期,只要预期连续几次正确,人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加,反之预期连续几次错误,自信心就会下降。并且当个体头脑中有关序列随机与否的假设得到证实时,自信心增加。研究进一步指出:当个体把序列看作是由随机程序产生的,并且各个结果没有因果联系、相对独立时,出现负近因效应;而当个体把序列看作是人为产生的,认为各个结果是有因果联系、有规律时,出现正近因效应。

Corpus和Burns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因果模型,认为对不同情境中序列随机性的归因会影响近因效应[19]。实验中向每一被试提供三种情境:(1)轮盘

-526-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游戏的两种结果所组成的序列;(2)“你的妹妹”在自投篮球时中与不中两种结果组成的序列;(3)某销售人员每周的销售业绩与另一竞争对手相比(高或低)两种结果组成的序列。告知被试在每一情境中,两种结果交替呈现并且出现的概率相等,均为50%。在序列中两种结果交替出现100次后,要求被试预期结果之一连续出现四次的情况下,下一将要出现的结果,并判断下一结果仍与前面出现结果一致的概率以及三种情境的随机程度。结果发现竞争中的销售情境更多地被看作是非随机的,并且在对被看作是非随机的情境中做出预期时更易出现正近因效应。同时Burns考察了时态对近因效应的影响。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结果组成的序列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结果组成的序列的研究,发现将来时态的非随机情境比过去时态的情境中更易出现正近因效应。该研究与Ayton等[12]的研究结果都证明了情境会对近因效应产生影响。

虽然因果模型从归因这一新的角度对随机序列中的近因效应进行了分析,但是人们对随机序列做出不同归因的原因除了情境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而且关于情境因素,以往研究也只考察了序列的整体情境的归因对人们下一次预期的影响,那么对局部情境的归因是否也影响人们的预期?对整体与对局部情境的归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人们预期的?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2.2 Urn模型和记忆模型

鉴于局部代表性启发法解释的不足,Rabin提出的Urn模型采用“小数法则”从心理罐(urn)的角度来解释正负近因效应的两个方面[20]。该模型认为虽然在两事件相互独立且采用放回取样方式的赌博情境中,应用“小数法则”会产生谬误,但是采用非放回取样方式时,“小数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20,21]。例如,如果第一次从装有红球和黑球的罐中取出一个红球且取出后不再放回罐中,那么人们会认为第二次取出黑球的概率比第一次取出黑球的概率高,而且罐中球的数量越多,这种效应越弱。但是人们应用“小数法则”时在心理上会把罐设置的非常小,以至于连续几次取到同颜色球之后,人们会认为下次出现相反颜色球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主观上认为取到红球的次数越多,那么下次出现红球的概率越小,于是就出现负近因效应。可以说负近因效应是人们对非放回取样中两事件概率的错误认知造成的。但是随着连续取出同颜色球的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不仅认为下一次出现红球或黑球的概率发生了改变,而且认为罐中剩下的黑球和红球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相信罐中该颜色球的数量比他先前预期的多,于是出现正近因效应。也就是说正近因效应的产生是随着主观概率的不断变化对产生序列的基本概率进行了过度推论的结果。

Urn模型不是一个加工模型,因此我们并不清楚上述不同形式的主观概率的改变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而且人们看起来也不可能真正用心理罐来思维[20]。因此,Altmann等提出的记忆模型在Urn 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精确的公式来探索正负近因效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试图用认知加工术语——记忆来解释正负近因效应[22]。这一模型认为短时记忆在近因效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观察序列中某一结果在由最近几次结果组成的局部序列中出现的频率,将这一信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并与有关随机序列的以往经验进行比较。在随机序列的知觉中,头脑中储存的关于随机序列的经验使人们认为随机序列中的两种结果出现频率大体相同。如果人们观察到的局部样本中过多地出现其中一种结果,序列缺少变化性时,则会期望另一结果出现以改变这种状况,从而使短期表征和长期表征之间的匹配错误得到纠正。但是,由于个体短时记忆有限,人们不能把随机序列局部出现过长的“热手”序列的现象储存在大脑内,因此在出现过长的单一结果时,人们倾向于把序列看作是非随机的,从而在预期时出现正近因效应。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Altmann等进行了实验研究[22]。实验中告知被试本实验产生抛硬币正反面结果的程序是随机的,但是偶尔会出现一些“小毛病”,这会导致后面出现的结果受到前面已经出现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计算机呈现的序列中局部出现中等程度的“热手”现象时,被试希望另一结果出现从而结束“热手”现象;而当局部出现较强的“热手”现象(一种结果连续出现五次以上)时,被试会把整个序列看作非随机的并会希望下次该结果仍然出现,从而使“热手”现象维持下去。而且短时记忆能力越差,个体越倾向于把相邻的结果看作是有联系的、非独立的。该研究结果说明在知觉随机序列时,人们脑中形成的局部序列的长度介于个体形成的心理罐大小和个体记忆能力之间。

虽然记忆模型从认知加工这一新的角度对近因

第16卷第4期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527-

效应进行了分析,但是在其他的决策任务中出现的近因效应,记忆加工和决策规则是否也共同起作用?两种偏向之间的转化是否存在一个更长的周期?能否用记忆负荷及其相关操纵来检验记忆模型的具体预测能力?记忆模型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3 适应性模型

前面提到的因果模型、Urn模型和记忆模型的研究考察的都是被试对随机序列中下一次将要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期,并没有涉及预期与由预期指导的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问题。而适应模型认为预期信念和由此指导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适应结果[23]。它认为即使人们在判断一个序列是否具有一定模式时所表现出的正近因偏向是一种谬误,但只要这种谬误所指导的行为能使人们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是适应行为。随机序列中的近因效应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有效适应,因为大脑中所形成的表征能有效反映其所处环境中序列的统计模式[20,23,24]。

Burns使用Markov模型模拟篮球比赛中的传球情境,证实了“正近因效应”是一种适应行为[23]。模型中使用了四个参数,取值都是0到1之间的任意数值。X表示球队中的一名球员,Y表示该球队除X 外的任一其他球员。b表示把下一球传给球员X的基线概率(base-line probability)。1-b表示传给X以外的其他球员的基线概率。x和y分别表示X和Y投中的概率。参数h表示某一球员上次投中后下次其他球员仍传球给他的概率,即把“热手”信息作为传球线索的权重。球员X在投中一球后下次仍得到传球并投中的概率为 b+h(1-b)。图1为球员在比赛的前两次投篮(传给X或Y和前两次中与不中组合成)的16种可能情况下,认为该球员第三次会投中的期望值。对第三次投中的总的期望值为:2(b(x-y)+y)+h(b-b2)(x-y)2(下图16种情况的预期值之和)。在该方程式中存在重要的两点:(1)h(b-b2)(x-y)2 不会为负值,这就是说把“热手”信息作为一个正值绝对不会降低对投中率的预期。(2)h的所有正值(除了x=y和b=1或b=0两种情况)都会提高对投中率的预期。通过模拟分析,结果发现篮球比赛中表现优秀的球员更易出现连续投中的现象,而这一事实强化了球员的“热手信念”,促使球员使用热手策略,把球传给“热手”队员,从而提高了球队的成绩,因此热手策略的使用是对篮球比赛情境的适应。Burns认为这一模拟分析的结果也适用于其他二选一迫选序列中的一系列决策判断,并进一步指出了使用热手策略而获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其后又把这一模型扩展到了股票等领域,进一步证明了近因效应是一种适应行为[24]。

Rabin指出人们在判断序列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时表现出的负近因效应并不会导致整体的损失,因此他认为负近因效应不是一种谬误,而是一种适应的表现[20]。例如在轮盘游戏中,轮盘的红黑两色交替出现的概率相等。如果一种颜色出现的次数过多,人们则认为下一次可能会出现另一种颜色,从而产生的负近因效应,并不是适应不良。个体具有使用策略来解释情境,并探索情境中的结构和意义的倾向,人们认为随机情境中存在某些规律或模式,负近因效应只是他们在陌生情境中使用解释策略(如假设检验等)的结果,是一种适应。

虽然适应模型提出了预期信念和由此指导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适应结果的假设,这一点具有创新性。但是这一假设是建立在理想化的分析基础上的,该研究的分析方式只适用于事件发生基率未知的情境(如篮球情境)。在这种未知情境中采用热手策略能为人们提供有关基率的大致信息,表现出的是一种有效适应。而现实的篮球比赛情境中,球员对于比赛情境及球员的投中率等情况并非一无所知,因此该模型是否适用于真实的比赛情境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另外,对基率已知的一些情境(如男女婴儿出生顺序中的事件)做出预期时个体也会出现近因效应[14]。适应模型不能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2.2.4 格式塔模型

上述几种模型大都关注的是人们在随机序列知觉中所采用的策略,而忽视了人们首先是否需要把最近几次出现的结果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来看待这一前提。为此Trick提出了格式塔理论,认为产生随机序列中的近因效应需要两个阶段 [25]。在第一个阶段中决定当前结果是否属于之前结果的一部分,即把当前结果与前面几个结果作为一个整体。在将其作为整体看待的前提下才会出现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中,对当前结果与之前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决策判断。在这一阶段中如果使用了有关概率推理的错误信念(如“小数法则”、“热手信念”等),就会导致随机序列中的近因偏向。

-528-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图1 球员在比赛的前两次投篮(传给X 或Y 和前两次中与不中组合成)的16种可能情况下,认为该球员第三次会投中的期望值 注:图中H 表示投中,M 表示未中,见:Burns B D. Heuristics as beliefs and as behaviors:the adaptiveness of the “hot h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4, 48: 295~331)

2(1-b)yb(1-h)x (1-b)yb(1-h)(1-x)

2(1-b)y(1-b(1-h))y (1-b)y(1-b(1-h))(1-y)

(1-b)(1-y)bx 0

(1-b)(1-y)(1-b)y

2bx(b+h(1-b))x

bx(b+h(1-b))(1-x)

2bx(1-b)(1-h)y bx(1-b)(1-h)(1-y)

b(1-x)bx 0

b(1-x)(1-b)y 0

Shot 1 Shot 2 Expected hits

第16卷第4期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529-

为了证明两阶段理论中第一阶段的存在,Trick 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25]。实验中向被试逐个呈现抛掷硬币的结果,在每次结果出现之前要求被试预测将要出现的抛掷结果,并标出每一次猜测所下的赌注及对自信心进行评定。被试分为两组,分别以六个或七个连续的投币结果作为一小组向被试呈现结果。为了让被试在最大程度上把结果看作是随机产生的,实验中向被试呈现的是真实的抛掷情境,但是告知被试并不完全是真实的抛掷结果,以保证在每一组的第四、五、六次抛掷时出现的结果是一个“热手序列”(如HTHTTT或THTHHH)。通过比较把当前结果和前面结果看作一组(以七个连续的抛掷结果作为一小组的被试对第七次抛掷结果的预测)和不看作一组(以六个连续的抛掷结果作为一小组的被试对第七次抛掷即第二个小组中的第一次抛掷结果的预测)两种情况下被试的预期,发现把当前结果和前面结果不看作一组时,前面结果对人们做出预测的影响降低,“赌徒谬误”现象减弱。Trick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第一阶段的存在。

格式塔解释的研究中虽然用实验证实了格式塔阶段的存在,但是为什么一系列的独立事件会被看作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影响随机序列中的局部格式塔形成的因素是什么?格式塔理论没有对此做出解释。

3 研究展望

随机序列知觉中的近因效应已引起了认知决策许多领域的关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重大。当前有关随机序列知觉中近因效应的心理学研究焦点,已经从各个具体领域中近因效应是否存在的实证研究,转向其一般意义上心理机制的探讨,但是目前有关心理机制方面的探索还属凤毛麟角。虽然近期的一些研究者针对局部代表性启发法解释的缺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但是这几个理论模型都还存在许多不足。鉴于此,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3.1 研究方法

在随机序列近因效应的已有研究中,不同的理论模型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在适应模型中,一般采用计算机模拟建构模型(如Markov模型)[23]。通过模拟产生近因效应的情境来证明近因效应能使情境中的成绩提高,从而说明近因效应是一种适应行为。在因果模型中,通常使用传统的实验范式:交替呈现一系列不同的结果,要求被试在每一次的结果呈现之前做出预期[18,19]。最近Oppenheimer指出还可以把信号检测论的方法(Signal Detection Theory)引入到随机序列近因效应的研究中[4]。使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随机序列的知觉中出现四种情况:击中(正确否定序列是随机序列这一原假设);正确否定(正确保留原假设);虚报(错误否定原假设);漏报(错误保留原假设)。例如,人们过度估计随机序列中“热手序列”出现的次数,认为局部的热手现象在随机序列中是普遍现象时,人们会倾向于产生漏报。使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可以对两种近因效应做出更详细的划分并提高检验的敏感性。除了以上研究方法之外,研究者还需拓展已有的实验范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法。

3.2 神经心理学研究趋势

目前对于随机序列近因效应脑机制的研究还很少。Huettel等2002年采用fMRI技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研究结果与行为研究一致[26]。他们发现人类大脑的前额叶在处理环境中的刺激并做出动态的预期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被试观察由圆环和方块交替呈现而组成的随机序列时,被试的右前额叶出现血流动力学反应(hemodynamic response),并且被试在观察到热手序列(如XXXXXXO)后比在观察到转换率较高的序列(如XOXOXOO)后,脑区更易被激活。由此可以看出前额叶在预期事件发生的模式和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在产生这两种近因效应时大脑区域的活动有何区别,两者的变化特点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还可以采用ERP、PET等技术,利用各种神经生理仪器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随机序列近因效应的大脑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

3.3 个体差异

虽然大部分人在对实验情境中的随机序列做出判断时表现出的是负近因效应,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偏向。已有研究发现在随机序列的判断中存在个体差异。如在Dedks等的研究中发现随机序列的近因效应与年龄有关[27]。三年级以上的儿童大多表现出正近因效应;三年级以下的儿童年龄越小负近因效应越明显。还有研究发现随机序列的近因效应与被试的性格有关,不同性格的被试会产生不同的偏向[28]。因此,在随机序列知觉的近因效应的研究中还可以把个体的性别、年龄、个性、文化背景等差异考虑进来,对不同被试的反应偏向予以区

-5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分,从这些角度来解释研究中结果的不一致现象。

3.4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天生具有在一系列序列中寻找规律的倾向[26,29],但是在生活中并非任何序列都是有规律的,人们消耗过多的资源在随机序列中寻找规律是不明智的决策。例如,尽管在证券市场上,股价的震荡类似于在华尔街上“随意漫步”,但是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股价的走势进行预测[30],对随机序列做出过度的解释。目前对生活中随机序列偏向现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验证偏向是否存在的争议上[4]。在证实特定的应用领域中偏向确实存在的基础上,去探索产生近因效应的心理机制,从而进一步用理论来指导该领域的实践,指导人们尽量避免随机情境中的近因偏向,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更合理、更具有适应性,是该领域将来的一大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Gilovich T, Vallone R, Tversky A. The hot hand in basketball: on the misperception of random sequence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5, 17: 295~314

2 Jarvik M E. Probability learning and a negative recency effect in the serial anticipation of alterative symbo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51, 41: 291~297

3 Edwards W. Probability learning in 1000 tri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1, 4(62): 385~394

4 Alter A L, Oppenheimer D M.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hot hand research. Thinking & Reasoning, 2006, 12(4): 431~444

5 Bar-Elia M, Avugos S, Raab M. Twenty years of “hot hand” research review and critiqu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06, 7: 525~553

6 Offerman T, Sonnemans J. What’s causing overreaction?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cency and the hot-hand effec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106: 533~553

7 林树, 俞乔, 汤震宇等. 中国投资者“热手效应”与“赌徒

谬误”的实验研究. 经济研究, 2006, 8: 56~69

8 Kareev Y. Positive bias in the perception of covari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3(102): 490~502

9Gilden D L, Wilson S G. On the nature of streaks in signal detec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5, 28: 17~64

10 Smith G. Horseshoe pitchers’ hot hand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3, 10: 753~758 Abstract retrieved 2007-10-23, from EBSCOhost database

11Miyoshi H. Is the “hot hands” phenomenon a misperception of random events?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00, 42: 128~133

12 Ayton P, Fischer I. The hot hand fallacy and the gambler’s

fallacy: two faces of subjective randomness?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4, 32: 1369~1378

13 Nickerson R S. The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randomn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2, 109(2): 330~357

14 Kahneman D, Tversky A. Subjective probability: a judgment

of representativenes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72, 3: 430~ 454

15 Tversky A, Kahneman D. 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1, 76: 105~110

16 Gigerenzer G. On narrow norms and vague heuristics: a reply

to Kahneman and Tversky (1996).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 3(103): 592~596

17 Moldoveanu M, Langer E. False memories of the future: a

critique of the applications of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to the study of cognitive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2, 2(109): 358~375

18 Boynton D M. Superstitious responding and frequency

matching in the positive bias and gambler’s fallacy effect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3, 91: 119~127

19 Burns B D, Corpus B. Randomness and inductions from

streaks: “gambler’s fallacy” versus “hot hand”.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4, 11: 179~184

20 Rabin M. Inference by believers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 August: 775~816 21 Rapport A, Budescu D V. Randomization in individual choice

behavior.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7, 104: 603~617

22 Altmann E M, Burns B D. Streak biases in decision making:

data and a memory model.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2005, 6: 5~16

23 Burns B D. Heuristics as beliefs and as behaviors: The

adaptiveness of the “hot h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4, 48: 295~331

24 Burns B D. When it is adaptive to follow streaks: variability

and stocks. In: R. Alterman, D. Kirsh.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Mahwah, NJ: Erlbaum, 2003

25 Roney C J R, Trick L M. Grouping and gambling: a gestalt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gambler’s fallacy.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3, 2(57): 69~75

26 Huettel S A, Mack P B, McCarthy G. Perceiving patterns in

random series: dynamic processing of sequence in prefrontal cortex. Nature Neuroscience, 2002, 5: 485~490

27 Berks P L, Packusanu M I. Simple strategies in binary

prediction by children and adul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7, 2(73): 278~285

28 Sundali J, Croson R. Biases in casino betting: the hot hand and

the gambler’s fallacy.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2006, 1(1): 1~12

29 Ivry R, Knight R T. Making order from chaos: the misguided

第16卷第4期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531-frontal lobe. Nature Neuroscience, 2002, 5 ( 5 ): 394~396

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138~142

30 斯科特﹒普劳斯(著). 施俊琦, 王星(译). 决策与判断. 北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Hot Hand Fallacy and Gambler’s

Fallacy

DU Xiu-Min, ZHANG Qing-Lin, XIANG Hong, ZHANG Hai-Wei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In perceiving the random sequence, people incline to consider two actually independent outcomes as positively related or negatively related, which are the hot hand fallacy or gambler’s fallacy, i.e.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recency effect in the random sequence.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ose two fallacies, Kahneman and Tversky adopt the local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Since their explanation has several shortcomings, several new models (i.e. casual model, Urn model, memory model, adaptive model and two stages Gestalt model) are presented to explain the two fallacies in different ways.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research methods, neurotic mechanism,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daily life would be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random sequence, recency effect, hot hand fallacy, gambler’s fallacy.

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

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 一.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自信。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自信,就会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欣赏。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向上进取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自己的踏实努力,便能够好好地欣赏到别人,别人也能欣赏你。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安心。围棋多占一格就胜,缺一格就败。胜败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决定的。如果沉湎于胜败之词,则必然形成各种精神上的苦恼。“围棋的对手,恨之入骨,却又爱不释手”。我们很想一格不漏地获胜,这就是人生的努力。努力乃是我们人生的本来面目。如果放弃了胜败和努力,这时的人生则一无所有。安心并我们的目的,安心而努力才是目的。不肯枉自沉湎于胜败之词,就是安心。 二.健康的心 一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三.心理健康定义 1.正确地了解自己; 2.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3.有个性但不张扬; 4.非常顾家,但也广交朋友; 5.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6.有信心有主见; 7.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 8.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9.接受环境的变化,弹性地去面对; 10.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四. 健康心理名言警句 1.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 2.嫉妒是自己制造出来并把自己关在成功门外的一把锈锁,打开它,你就可以重新与别人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你就能获得赶超别人的信心和力量。 3.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虚伪却鼓励我们把我们的丑恶用美德的外表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备。 4.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向上进取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自己的踏实努力,便能够好好地

常见谬误

常见谬误 1、产生的原因:常见谬误--产生的根源在于论证的目的二重性。从论证的客观性上说---目的在于追求论证的逻辑性和真理性。为了这一目的,论证必须避免或剔除两方面的干扰:一是情感、意志等主观心理因素的干扰。二是自然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的干扰。从论证的主观性上说,其目的在于追求论证的可信性和可接受性。一般来说,论证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真理性),就一定具有可信性和可接受性。但是,论证具有可信性和可接受性,却未必具有科学性。在论证对象中,存在大量非科学的经验性论题,对于这些论题通常无法做出科学的证明。当我们只能为论题提供某些根据而不能提供确实可靠的必然性根据,却又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时,论证的可信性就非常重要。论证的可信性是接受性的重要前提。为了满足论证的可信性,理论者不仅在逻辑上诉诸于事实和真理,而且也不遗余力地诉诸于感情、情绪、态度、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并利用语言表达感情的功能,以言辞来激起人们心理上的同情和支持,以增强其论证的可信度。事实上,科学证明也必须以可信性和可接受性为前提条件,不过,科学对可信性和可接受性标准的要求远远高于常识的要求,它只准许诉诸于逻辑和事实。在科学证明中,我们有办法借助系统的符号语言彻底排除主观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对于日常思维中的论证则不可能完全排除这种干扰。论证的双重目的,就是谬误产生的根源。亚里斯多德说:“在某个特殊领域里有知识的人,其职责就是避免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进行荒谬的论证,并能够向进行错误论证的人指出错误所在。”在社会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来识别他人的谬误,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谬误。 2、分类:通常把与论证相关的谬误分为形式谬误(formal fallacy)和非形式谬误(informal fallacy)两种。非形式谬误分为相关、歧义性和论据不足三个方面。 ★相关谬误---指的是论证诉诸感情、情绪、态度和信念等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思维错误。论证应当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但不能以感情来替代逻辑合理性。 (3)人身攻击(illegitimate ad hominem)也叫井里投毒(poisoning the well)。在论证中,以理论者或反驳者的人格或处境为根据,而不是以理论者或反驳者所提出的观点和理由为根据进行辩护或反驳。 (2)诉诸无知(illegitimate ad ignoratntiam)---逻辑推论的实质是由已知推断未知,并不能相反。在论证中,由于没有证明一个命题为假的证据,就断定这个命题是真的,或者由于没有证明一个命题为真的证据,就断定这个命题是假的,这是就产生诉诸无知的谬误。这种论证在超越人类理性能够确认的认识领域中被经常使用。(3)诉诸权威(illegitimate ad verecundiam),是指在论证中用权威的证言代替论题进行逻辑论证的思想错误。 (4)诉诸怜悯(misericordiam)又称乞求同情,是指借助于打动人们的同情心,以诱使人相信其论题。语言不仅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人是功能,也有传递感情、激发情绪、唤起行动的表达功能。 (5)诉诸众人(illegitimate ad populum),指的是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进行论证。 ★歧义性谬误 1)偷换概念(play tricks with concepts) 2)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3)分解的谬误(fallacy of division) 4)强调的谬误(fallacy of emphasis) 5)诘问的谬误(fallacy of interrogation)又称复杂问句。 ★论据不足的谬误 1)绝对判断(dicto simipliciter) 2)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ion) 3)假二择一(false alternative).它的一种变形是“非黑即白的谬误”(fallacy of black-or-white thinking),。从哲学的角度,这是个”白马非马”问题,也就是共性和个性问题。 4)轻率概括(hasty generalization)有时也称“以偏概全”(take a part for whole)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

1.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如以下几点。 2.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等这三个等级。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若果你个人的治智力不正常 ,那么这个人的生活将被打乱,他的心理也就是不健康的。 3.情绪稳定与愉快 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通常能够表示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正处于相对较平衡的状态,这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这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行为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须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6.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在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的时候,都能够快速的适应新环境,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7.总结

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健康标语.doc

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健康标语 1、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2、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3、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4、敞开心扉,你会拥有美丽人生: 5、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进来! 6、健康的心理,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7、用"新"呵护的健康! 8、"心"会跟你一起走,说好不分手! 9、心理健康,爱你等于爱自己! 10、关注自我,让我们从"心"做起! 11、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架起心桥,共赴成功! 13、健康的人需要健康的心! 14、心心相融,欣欣向荣! 15、我接纳自己包括优点、缺点、梦想、秘密与过去 1、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2、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3、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4、敞开心扉,你会拥有美丽人生: 5、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进来! 6、健康的心理,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7、用"新"呵护的健康! 8、"心"会跟你一起走,说好不分手! 9、心理健康,爱你等于爱自己! 10、关注自我,让我们从"心"做起! 11、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架起心桥,共赴成功! 13、健康的

人需要健康的心! 14、心心相融,欣欣向荣! 15、我接纳自己包括优点、缺点、梦想、秘密与过去 1、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2、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3、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4、敞开心扉,你会拥有美丽人生: 5、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进来! 6、健康的心理,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7、用"新"呵护的健康! 8、"心"会跟你一起走,说好不分手! 9、心理健康,爱你等于爱自己! 10、关注自我,让我们从"心"做起! 11、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架起心桥,共赴成功! 13、健康的人需要健康的心! 14、心心相融,欣欣向荣! 15、我接纳自己包括优点、缺点、梦想、秘密与过去 1、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2、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3、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4、敞开心扉,你会拥有美丽人生: 5、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进来! 6、健康的心理,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7、用"新"呵护的健康! 8、"心"会跟你一起走,说好不分手! 9、心理健康,爱你等于爱自己! 10、关注自我,让我们从"心"做起! 11、心理健

常见逻辑谬误一览

常见逻辑谬误一览 稻草人谬误Strawman 蓄意错误歪曲表述对方的观点,使之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稻草人)。 通过蓄意夸大、错误表述,或完全的捏造对方的观点,凸显己方观点更有理有据。 例:Will 说俺们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和医疗,Warren反驳曰:Will是如此的仇恨伟大祖国,居然要削减军费,丫这是要让俺们自废武功啊! 滑坡谬误 Slippery Slope 断言如果允许A事件发生,Z事件将顺理成章的随之发生,所以:A事件断不可发生。 此谬误逻辑的问题在于回避眼前争论的观点(A),把争论转向毫无根据的极端臆造观点(Z)。如此这般,这种毫无根据的臆测将模糊化原观点下争论的意义。 例:Colin Closet断言现如今儿,如果咱们允许同性婚配,那么,接下来也得同意丫挺的和他们的父母或他们的爱车,甚至他们的猴儿们结婚。 片面辩护(迷信谬误)Special Pleading 在己方论点被证伪后,改变规则或编造例外或特例。 人类是种极为厌恶自个观点被证伪的傻乎乎的可笑物种。许多人不珍视通过提高自身认知能力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是为了因循守旧臆造了各式各样的理由。 例:Edward Johns 自称有通灵的能力,但在正儿八经的科学仪器测试中,神汉的超能力见鬼鸟。但神汉依然哭喊着要人们相信丫的超能力是“信则灵,不信不灵”。 赌徒谬误The Gambler's Fallacy 笃信事件“序列”是随机独立发生,如同旋转式轮盘赌,符合统计相关性。 这个被普遍相信的谬误可以说确实有助于建立那个华达沙漠中的城市(赌城)。尽管“撞大运”满贯的发生概率很低,但轮盘赌中每一转的结果肯定独立于后面的一转。 例:看到轮盘中已连续6次翻红的盘面,Greg 确信下面绝对该TM翻黑了!但是,因为经济学版本的自然选择规律,丫很快蚀光老本。 黑白谬误Black-or-White 在存在多种可能性时,却只提供两种可选的可能性。 也称为两难推理谬误,这种阴险的策略表面上是一种符合逻辑的争论,实际上通过细致的审视,显然存在更多的可能,而不仅是所提供的“不是……,就是……”的两种可能。

关爱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图片好看

关爱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图片好看 关爱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你知道关爱心理健康的手抄报应该怎么做吗?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关爱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爱心理健康手抄报的模板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

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社会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1..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狭隘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2020简单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

心理咨询并不同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或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却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所以呢,有了问题还是多多咨询一下吧,要有人觉得你不正常那是因为对方知识还不到火候,来看看咨询都有些什么作用。 心理咨询过程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是劝慰人或开导人,也非少数人理解的仅仅是处理心理障碍,心理咨询过程,实际上是“人格重构”的过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帮助你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任务。具体地讲,心理咨询可以在八个方面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你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罹患各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症、躁狂症、歇斯底里症等。 (帮助你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使你拥有完善的认知体系,避免因为错误归因而导致种种失败。 (帮助你恢复爱的能力,使你学会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去爱。 (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摆脱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帮助你摆脱因失业、失恋、离异造成的痛苦,教会你应付生活中种种挫折的方法。 (矫治各种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为你提供职业咨询指导,帮助你在人生重大问题上正确独立地抉择。 (帮助你度过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种种危机,平安地完成人生的发展任务。 高中生怎样调整心理健康 正确对待竞争,学会合作 人的一生会经历难以计数的竞争,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工作中,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竞争是激烈的,一个人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竞争意识,敢于竞争,一个人不可能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走在别人的前面,人在落后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方法,调整身心状态以蓄势待发,惧怕竞争,逃避竞争就等于放弃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人与人之间不光有竞争,合作与交流也是必须的,独木难成林,同学之间学会合作,在讨论和思辩中学会交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共同进步,高二学生要善于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克服畏惧心理和嫉妒心理。 端正对高考的认识 考试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程序上取决于我们对考试的认识,我们要把考试看作是对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一次检验,如果考上大学,获得深造,自然是好事,如果考不上,仍可以通过其它形式深造,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况人的事业成功,并不在于是否上了大学,而主要靠良好

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

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自信。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自信,就会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欣赏。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向上进取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自己的踏实努力,便能够好好地欣赏到别人,别人也能欣赏你。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安心。围棋多占一格就胜,缺一格就败。胜败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决定的。如果沉湎于胜败之词,则必然形成各种精神上的苦恼。“围棋的对手,恨之入骨,却又爱不释手”。我们很想一格不漏地获胜,这就是人生的努力。努力乃是我们人生的本来面目。如果放弃了胜败和努力,这时的人生则一无所有。安心并我们的目的,安心而努力才是目的。不肯枉自沉湎于胜败之词,就是安心。 一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定义 1.正确地了解自己; 2.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3.有个性但不张扬; 4.非常顾家,但也广交朋友; 5.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6.有信心有主见; 7.能够正视自己的

缺点; 8.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9.接受环境的变化,弹性地去面对; 10.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健康心理名言警句 1.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 2.嫉妒是自己制造出来并把自己关在成功门外的一把锈锁,打开它,你就可以重新与别人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你就能获得赶超别人的信心和力量。 3.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虚伪却鼓励我们把我们的丑恶用美德的外表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备。 4.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向上进取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自己的踏实努力,便能够好好地欣赏到别人,别人也能欣赏你。

心理健康手抄报

心理健康手抄报是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手抄报。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不仅省力,还可以让每个孩子有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 1/10 健康心理幸福生活资料: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 ⑴躯体健康; ⑵心理健康; 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健康心理的手抄报资料: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自信。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自信,就会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欣赏。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向上进取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自己的踏实努力,便能够好好地欣赏到别人,别人也能欣赏你。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安心。围棋多占一格就胜,缺一格就败。胜败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决定的。如果沉湎于胜败之词,则必然形成各种精神上的苦恼。“围棋的对手,恨之入骨,却又爱不释手”。我们很想一格不漏地获胜,这就是人生的努力。努力乃是我们人生的本来面目。如果放弃了胜败和努力,这时的人生则一无所有。安心并我们的目的,安心而努力才是目的。不肯枉自沉湎于胜败之词,就是安心。 3/10 健康的心理手抄报资料: 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4/10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对中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对策的建议: 1、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

赌徒常犯的谬误:概率问题(转)

赌徒常犯的谬误:概率问题(转) 超生游击队员李四已经连生4个闺女了,但他实在太想要一个男娃,虽然家产都快被村里计生委的人给罚光,就差没上房揭瓦了,但还是要生,他想,都连生4个了,下个肯定是个带把的。 老赌棍张三没事总喜欢上一个黑赌场里下两注,但今天他赌红眼了,因为庄家已经连开10把大了,他也连输了10把,他不相信第11把还开大,还想一把就把之前输的全赢回来,于是把唯一的存折都给压上了,买小。 以上两件事的结果会如何呢?我不知道。他们不一定会赢,但也不会像一些人猜测的一样(虽然很多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一定会输。他们输赢的概率都是1/2。很明显,结果绝对不会像他们想的那样赢定了,孤注一掷也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独立事件:我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们得知道什么叫做独立事件,事件A的结果并不影响事件B,那A和B就是独立事件。国足输球跟万里之外太阳黑子活跃很明显就是独立事件,虽然他们可能会声称太阳黑子改变地球重力场导致他们发挥失常。 那么生孩子是不是独立事件呢,当然是的。这不过是精子卵

子结合的生理过程,这一次和上一次能有什么关系(也许偶然生孩子会改变人的生理结构于是影响概率,但这牵涉到科学问题就另说了)?掷骰子也是一样,就算是连开100把大,下一把开大的概率还是1/2。 如果还是觉得疑惑,想想看如果1年前连开10把大会不会让现在开小的概率增加呢?现在直觉也会告诉我们,显然不会。那么1分钟前开了10把大又怎么会使开小的概率增加呢? 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独立事件的概率是毫无关系的,即使它们发生的时间如此接近。 比如说买彩票,很多人喜欢研究走势,他们认为上次开出的数字这次很可能不出现,事实似乎也证明了他们的想法,于是他们更加相信每次开奖间存在某种规律,只要抓住这个规律就能发大财。可惜的是,每一期彩票间当然也是独立事件。 为什么上次开出的数字这次一般都不出现? 我猜肯定有人要问这个。 这个问题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本来出现的概率就不高,每次出现的概率,比如数字5,出现的概率只有1/10,上次碰巧出现了,但这次概率仍然只是1/10,自然出现的概率不高。转载自萧四无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

1. 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 ?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 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如以下几点。 2.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等这三个等级。正常的智力水平, 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若果你个人的治智力不正常 ,那么这个人的生活将被打乱,他的心理也就是不健康的。 3. 情绪稳定与愉快 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通常能够表示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正处于相对较平衡的状态, 这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这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行为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须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6.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在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的时候,都能够快速的适应新环境,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7. 总结 以上则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所表现, 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你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微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在生活中,微笑有着丰富的内涵。 微笑是自信的象征.有的人即使在遇到严重困难时,也仍然 99够微笑,好象若无其事。这种微笑充满着自信和力量,就象有一种超凡的魔力.它象阳光一样,可以驱散阴云,把许多人的沮丧、阴郁、恐惧、苦恼的情绪一扫而光,有利于困难的解决。 微笑是礼貌的表示。一个懂礼貌的人,微笑之花会永远开放在他和她的脸上,使接触到他和她的人感到亲切,愉快。 微笑是和睦相处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人人脸上都带着微笑, 就会使置身其中的人感到融洽,平和.这种微笑好象有一种磁力,能够使许多人的心灵相通、相近,相亲.微笑也常被当作一种交际手段.有的人只对他想讨好的人微笑,对自己的部下、对晚辈则不微笑,否则仿佛有损于自己的尊严.这种人的笑,不是出自内心,而是一种“皮笑肉不笑”的笑,它只能使人厌恶,微笑有时也可能是内心忧郁的表露。这种微笑就象阴天过午的太阳,偶尔从云朵的缝隙中露出一点淡淡的光.真诚的微笑是心理健康的表示或标志.能发出真诚微笑的人,总是乐意帮助别人,愿意分担他人的忧伤,减轻他人的痛苦,也愿与人共享快乐.这种共享快乐同分忧伤的感觉,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善于微笑的人,通常是快乐的且有安全感的人,也常能使别人感到愉快,是性格成熟的表现.健康、愉悦的微笑能增进人际关系,也是不良心理的一剂解药。

24种逻辑谬误

24种逻辑谬误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结论: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诉诸感情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同时也很低级。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并不是因其观点正确,而是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第五条:滑坡谬误 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人们讨论A时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第六条: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理由、证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第七条:诉诸虚伪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资料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资料 心理健康手抄报图片1 心理健康手抄报图片2 心理健康手抄报图片3 心理健康手抄报图片4 心理健康手抄报图片5 1、情绪犹如温度计,能使人沸腾,也能使人冷却。 2、宽容能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让他人痛苦,让自己 也痛苦。 3、保持一种平和心境,你才会在欲望的丛林中忘乎所以。 4、一个人心态要稳定,要正确对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不要越位也不要自卑,要对社会有种感激之心,只要做到这个,很 多事情就迎刃而解。 5、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人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 世界。一种人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实际上这是划分人的心 理平衡与不平衡的标准。只要你乐观积极地看世界,这世界就很美好。 6、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就是最成功的健康。 7、强者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弱者的命运决定了他的性格。 8、会等待的人颇具耐性,懂得宽容,做事不仓促,不为情绪所 左右,能制已者,人生会给双倍的奖赏。 9、好的心理是一剂良药,能催人奋进,反之它就是枷锁,使人 灭亡。

10、经常疏通河床,不致溃堤,适时疏导心理,才能保持健康。 为什么这么难找到知心朋友呢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3874人中,55.2%的人只有1—2个知心朋友,22.4%的人几乎没有真朋友,五成人表示知心朋友多为同学,59.8% 的人认为没有真朋友的原因是利益关系所致。对此,苏州荣格心理 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表示,知心朋友首先彼此要深入了解,更 重要的是建立在非功利性的基础上。近九成受访者认为,知心朋友 应该相互信任,有相似的价值观,平时保持较为紧密的沟通,能与 对方分享自己的私密情感并愿意为彼此做出牺牲。而现代社会节奏 很快,人们忙于工作,交际时间被极大压缩,很多人没有精力拓展 自己的交际面,此外,现代社会交往形式也越来越趋向物质化和商 业化,人际关系的淡漠,也是难以交到真心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知心朋友,不利于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王国荣表示,朋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包含着信赖、分享、帮扶等诸 多因素,是人在社会网络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如果缺乏知 心朋友,人容易产生飘浮、游离的感觉,可能变得孤僻、封闭,严 重的话还会导致抑郁。 要交到知心朋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不要抱着功利性的目的。与人交往真诚相待、相信他人,因为信任是真诚友谊的基础; 淡化物质性或商品性;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开展各种互动活动,以增进了解,巩固友谊。 猜你感兴趣: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如以下几点。 2.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等这三个等级。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若果你个人的治智力不正常 ,那么这个人的生活将被打乱,他的心理也就是不健康的。 3.情绪稳定与愉快 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通常能够表示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正处于相对较平衡的状态,这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这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行为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须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6.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在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的时候,都能够快速的适应新环境,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7.总结

24个常见的逻辑谬误故事

24个常见的逻辑谬误故事 01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02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03诉诸情感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 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04从论证到结论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05滑坡谬误 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06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健康格言文字稿

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健康格言 1、笑一笑,十年少;忧一忧,白了头。- 2、一个人是在同周围环境的反抗中创造成功的。- 3、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 4、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 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5、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 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迷惘,混淆敌友,从而 破坏人的事业。- 6、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 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 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 个人各有两种思想。- 7、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 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 8、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 9、谦受益,满招损。- 10、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必之。- 11、人们越是看不起别人,自己越是容易被别人看不起。-

12、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13、一切恶行几乎都是围绕着虚荣而生的。- 14、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17、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多活两个月。- 18、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跟自己过不去。- 19、万事三思而后行。- 20、愚昧是产生恐惧的源泉,知识是医治恐惧的良药。- 21、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 22、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 23、把心底的话说出来,就等于替你的心病打了一剂强心剂。- 24、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25、古语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26、与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寻找别人的缺点,还不如轻轻松松地送去一句赞美的话。-

简单又漂亮的心理健康手抄报

简单又漂亮的心理健康手抄报 青春的花开花谢 在这样的迷茫中,我到了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到了宿舍,一直到坐在教室里那一刻我的心里依然是空的。起初的几天,我只是机 械的上课,下课。我以为我的大学生涯就会这样碌碌无为的结束。 可是无意间在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却是深深的改变了我。它是出自 泰戈尔的一句话: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锻造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双手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看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 我全身的血液似乎都在沸腾,我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理由。我知道上 帝给我关上这扇门的同时,就是为了让我知道他想要我以不同方式 走出去,我一定要利用好那扇打开的窗。即使跌倒了一千次,我也 要一千零一次的爬起。 我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我参加了班里的学委竞选,幸运的是自己被选上了。在当学委的这一段时间,我真的感觉到了自己的蜕变。从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到可以侃侃而谈,从不知道怎样去承担到 可以独当一面,从“爱憎分明”到可以冷静的看待每一个人。以前 的我是任性的,自己不喜欢的人根本不会去接触,甚至会冷嘲热讽。可现在我懂得微笑的看每一个人,我知道这不是虚伪,这是人际关 系的处理。以前的我是脆弱的我,一点点的挫折就会被无限的放大,可现在我知道这是一种考验,就像蝴蝶的蜕变,我只要去做好自己 该做的就可以了。就算再大的事只要我敢于担当,只要我敢于面对,就算是哭我也是哭得最漂亮的那一个。成长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 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大,高考之后的同学聚会我一次也没去,因为觉

得自己矮人一截,可现在如果再有聚会,我会自信的去看我以前的 老师同学,我会告诉他们我在大学没有一次挂科,没有一次逃课, 我的专业成绩排在班级第一名,专业第八名。这是我对于我大学生 活最好的评价。虽然在高考时我被遗忘,可在大学里我在绽放着自 己的光彩。 一只丑陋的毛毛虫在挣扎了无数次之后,在努力了无数次之后,总会蜕变为美丽的蝴蝶。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去不堪憔悴。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月,淡淡的年年岁岁。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1.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 2.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3.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4.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 5.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资料,高中生怎样调整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资料,高中生怎样 调整心理健康 在鲜花和掌声中恬淡自然,在坎坷和挫折中坦荡泰然,驾驭自己的聪明才智,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学会为自己喝彩,高二学生即将面临着高考的激烈竞争,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同学和自身等方面的压力,不堪重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消除,会影响着自身能力水平的发挥。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学们自己要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1.正确对待竞争,学会合作 人的一生会经历难以计数的竞争,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工作中,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竞争是激烈的,一个人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竞争意识,敢于竞争,一个人不可能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走在别人的前面,人在落后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方法,调整身心状态以蓄势待发,惧怕竞争,逃避竞争就等于放弃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人与人之间不光有竞争,合作与交流也是必须的,独木难成林,同学之间学会合作,在讨论和思辩中学会交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共同进步,高二学生要善于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

克服畏惧心理和嫉妒心理。 2.端正对高考的认识 考试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程序上取决于我们对考试的认识,我们要把考试看作是对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一次检验,如果考上大学,获得深造,自然是好事,如果考不上,仍可以通过其它形式深造,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况人的事业成功,并不在于是否上了大学,而主要靠良好心理素质,如正确的思维,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 心理学家认为,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高二学生不要抱着这样的态度和信念:成败在此一举,考不上无颜见江东父老,事情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和困扰,对事物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科学地进行思维与分析,学会使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纠正不合理的、失真的认识,正确对待高考,克服考试焦虑,保持稳定的情绪。 3.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