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研究性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研究性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研究性实验报告

对迈克尔逊实验误差的分析以及一些问题的总结摘要: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典型的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的精密光学仪器,利用该仪器可以精确地测量单色光的波长,但是往往由于对误差的产生和来源考虑不周, 或操作以及测量区间选择不当等原因, 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过大, 有时波长测量的误差甚至达到5-10%,针对于此,我们做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误差的进一步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是由于数学水平的限制,我们对一些误差的分析只是定性的,并不能达到定量,不过我们我们在以后会慢慢弥补这一缺憾的。通过对误差的研究,我们还对实验的一些步骤提出了改进,这样对我们做实验有很大的方便。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如图所示。G1 和G2 是两块平行放置的平行平面玻璃板, 它们的折射率度都完全相同。G1 的背面镀有半反射膜, 称作分光板;G2 称作补偿板。M1 和M2 是两块平面反射镜,它们装在与G1 成45°角的彼此互相垂直的两臂上。M2固定不动, M1 可沿臂轴方向前后平移。激光从光源处射出, 进入G1 分光板, 经过G1 分光板半反射膜分束, 光线分为

两束; 第一束光反射后垂直射向M1反射镜, 然后反射进入

G1 板的半反射膜; 第二束光透射G1 分光板后, 穿过补偿

板G2, 然后垂直射入M2 反射, 反射光也进入G1 板的半反

射膜。实际上,自M1 和M2 上的反射相当于自距离为d 的M1 和M2 上的反射, 其中M2 是反射镜M2 所成的虚像。M1 与M2 之间形成的是一个空气薄膜。调M2后面的螺丝, 使两组光斑最亮的亮点对齐于视场中心,形成等倾干涉。两束光形成一系列同心圆干涉条纹如图1( b)。转动迈克尔逊干涉仪粗手轮, 找出条纹由!吞?变!吐?的区域, 让读数窗口基准线对

准某一刻度, 使读数窗中的刻度轮与微调手轮的刻度轮相

互配合, 读出初始位置d1。转动微调手轮直到N条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时记下位置数据d2。根据公式: λ= 2?d /N 就

可以计算出波长; 其中?d = d2 - d1

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小孔、扩束镜、毛玻璃.

实验步骤: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

1、调节激光器,是激光水平的入射到M1和M2反射镜中部并基本垂直于仪器导轨。

方法:首先将M1和M2背面的3个螺丝钉及M1的两个微调拉簧均拧成半紧半松,然后呢上下移动左右旋转激光器并调节激光俯仰管,使激光束入射到M1和M2反射镜的中心,并使M1M2反射回来的光点会到激光器光束输出镜面的中点附近。

2、调节M1和M2互相垂直

方法:在光源前放置一小孔,让激光器通过一小孔入射到M1M2上,根据反射光点的位置,对激光器进行进一步微调,在此基础上调整M1M2背面的3个方位螺丝钉,使两镜的反射光斑均与小孔重合,这时M1和M2基本垂直。

(2)、电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观察和测量

1、将激光器用扩束镜扩束,以获得点光源.这时毛玻璃上应该出现条纹。

2、调节M1镜下方的微调拉簧,使产生圆环非定域干涉条纹。

3、将另一块毛玻璃放在扩束镜与干涉仪之间,以获得面光源,放下毛玻璃观察屏,用眼睛直接观察干涉环,同时仔细调节M1的两个微调拉簧,直至眼睛上下左右晃动时,各个干涉环大小不变,与之随着眼睛一起平动。

4、移走小块毛玻璃,将毛玻璃观察屏放回原处,任然观察等倾干涉条纹,改变d 值,使条纹外吐或内缩,测量相应的d 值,计算出波长。 实验数据:(单位:mm) 记录次数 1 2 3 4 5 记录数据 35.50303 35.53465 35.56570 35.59615 35.6252 记录次数 6 7 8 9 10 记录数据

35.65874

35.68925

35.72016

35.75319

35.78380

计算△d(单位:mm) △d 1 △

d 2 △

d 3 △

d 4 △

d 5 △

d 6 △

d 7 △

d 8 △

d 9 0.

03612

0.03105

0.03045

0.03137

0.03122

0.03051

0.03090

0.03304

0.03061

该组数据都均匀的分布在0.03100左右,故都是有效数据,不需要剔除。

∑==?=?9

1

03120.091i i mm

d d

A 类不确定度Ua=

4

2

1064.28

9)(-?=??-?∑d d i

mm

B 类不确定度为△b=5410-?mm

U b =3

b ?=2.884

10-?mm

所以U=2

2b a U U +=3.9

410-?mm 又因为N d ?=

2λ 故U (λ)=mm d U N

4

1008.0)(2-?=? mm N

d

41024.62-?=?=

λ 对其进行数据修约,得最终结果为:

mm u 410)08.024.6()(-?±=±λλ

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得到的结果,经过查阅资料我们得知氦氖激光的标准波长是mm 410328.6-?,我们的计算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误差还是比较大,下面我们对误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

能引起本实验波长测量值误差的各种可能因素很多,通过分析, 比较可知, 在实际实验条件下无法做到镜面M1和镜面M2严格平行是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尽管调得M1 M2, 但M1 的移动方向与M1镜子法线方向并不保证一致, 这样使得接收屏上干涉同心圆纹表现为“生出”或“消失” 一个个圆环的同时中心位置移动, 实际从刻度读出的移动距离不等于M1、M2 之间空气膜的厚度变化, 而是偏大, 这就使运

用公式2

λN d =

?计算所得的光波长λ偏大。

1、M 1和M 2不严格垂直

当我们用毛玻璃得到面光源的定域等倾干涉条纹时,我们认为两平面镜严格垂直。但实际上可能存在一极小偏转角α。下面我们考虑一种情况,即2M 角度正确但1M 与标准位置有一小偏角α。此时像点'1s 和'2s 分别如图所示。

'1s 和'

2

s 水平方向距离为x ?=(++d )2α(+)2α,竖直方向距离仍为y ?=2d 。

下面我们计算由此带来的误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OXYZ 坐标系如上图图建立。其中实线矩形表示观察屏,E 为1M 2M 严格垂直时干涉条纹环心的位置。由于α的存在,干涉环心偏移至O 点。在此图中E 点位置如图所示。此时观察屏与OXY 平面成

β

夹角,()1

2

d

l l αβ+=

()2

2

2

2

12e d l l α=++

为研究此时观察屏上的干涉图像,我们在观察屏上取一矢径

r ,

对于矢径r ,其三个分量分别为x=r, y=r, z= r. 即r = 而'1s =,'2s = 故1L =

2

L =

1

L =

2

L =

故L ?=

2

L —1

L

=—

=

()1

2

d

l l αβ+=

其中

显然,当两平面镜1

M 2

M 不严格相互垂直时屏上所显示的干涉条纹并不是圆形,但由于β很小(我们在调节实验仪器时都尽量将环心调在屏中心),故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干涉图像还是很接近圆形的。 而()2

2

2

2

12e d l l α=++,

故L ?=()2

2

2

212d

l l α

++

0r →故: L ?=()2

2

2

2

12d l l α++e ==k λ

故此时:

e N λ?=()

()

()

2

2

2

2

2

2

11212N d d l l d

l l α

α

??

=+-

+

??

?

+?++

'

λ

=

2d N

?,

()

2

2

'

212d

d l l λ

αλ

+=

+

即我们计算所得的的波长大于真实波长。

而()1

2

OE ==l l d

l l αβ+

()1

2

OE

= d l

l l α+

故()

2

2

2

12=

d

d l l λλα++

()2

112= 1+

2l l d λα?

?

????????

+??????

2

1= 1+2

OE l λ??

????????

?? ??? ()

2

2

22

12d d

N

d

l l α?≈

++

即2

'

'

11=*2

800120λλλ

?=

?? ???

2

12OE l

λ=

?? ??

?

2

'

12OE l

λ≈?? ???

假设20l cm =,

1OE cm =

=λ?2

'

'

11=*2800120λλλ

?=

??

???

可见,虽然偏转角α会产生一定误差,但这个误差值非常小。 上所讨论的是2

M 角度正确但1

M 与标准位置有一偏转角α。其

余情况与此相类似,在此不再敷述。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当1M 2M 与不严格垂直时最终实验结果λ与真实值存在误差,误差较小。

2、由于温度和空气湿度不同而引起空气折射率的变化,从而导致误差。

经查阅资料我们得知空气的折射率随着温度成指数衰减,但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定量的关系,最后查到了在20℃时的空气折射率是1.000276,由公式N

d

?=

2λ可知,这样应该造成的误差就是?λ=2?d ?0.000276 / N,其误差不超过3 /10000.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因素也会对实验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水平的限制,只做定性的分析,

1、螺杆顶块与移动镜接触定位块之间的松动或磨损

仪器长期使用, 仪器原件接触点会产生松动或磨损, 使得正反空程误差超过允许值。学生在测量时就会发现转动微调手轮时, 干涉环变化缓慢, 从而使其读数与干涉环数不相符

2、干涉条纹过细, 直接影响读数的精确性,由于迈克尔逊干涉仪中, 平面镜M1和M2之间形成的空气薄膜厚度d过大, 形成的干涉条纹过密。这样给测量带来不便。

3、没有消除空程误差,我们在做双棱镜等光学实验时都要进行正转和反转测量,而在本实验中只进行单方向的转动测量,这样由于器械的不精密会带来一定的误差。

4、经查阅资料我们得知,任何光源都不是由单一波长的光组成,是由波长相近的一些光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波长只是一个平均值。

一些由于测量和读数,以及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是最基本的,我们再次不做过多的叙述,

另外针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些在经验,这样会对以后做实验带来方便:

1、对d的值得选取问题

如果发现干涉条纹过于密集,应该适当的减小d的值,若发现干涉条纹不是环形而接近于直线,那就是d的值过于小而造成的,应当适量增大。一般M1 镜在轨道上的读数为35

mm左右得到的干涉条纹大小最适合测量。

2、起始位置的选取

调出干涉条纹后, 通过旋转微调鼓轮可观察到条纹“冒出”和“陷入”的情况。在测量时, 两种情况都是可取的。本实验需要长时间盯着屏上的干涉图样观察, 学生在实验中需要测量的干涉条纹较多, 容易因眼睛疲劳视野模糊出现误差, 为了有效减轻眼睛的负担, 从保护眼睛的角度出发, 一般建议选中心为暗斑时作为起始位置开始测量。

3、调节技巧

有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转动微调鼓轮时, 干涉环变化缓慢, 甚至出现图样变化突然中断的现象, 从而使其读数与干涉环数不相符。此时应当将移动镜拖板重新调节固定, 减少空隙; 旋紧传动螺母上的紧固螺纹, 使螺杆挡板与导轨间隙达到正常范围。

4、有时我们会发现得到的条纹不是圆形而是椭圆或者双曲线,那就是由于光程差太大造成的,可能的原因是补偿版和分光板不平行造成的,当分光板与补偿板不平行时, 两路干涉光的光程差发生改变, 这时为:= 2ecosθi? + ?i其中, ?i为因分光板和补偿板不严格平行所产生的附加光程差; θi 为光到M1 M 2形成的空气膜的入射角。此时由于?i的存在导致图像形状的改变,等倾干涉图像可能为椭圆和双曲线。

此时应当细心调节微调螺丝,使得两个版平行即可。

北航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_分光仪的调整及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分光仪的调整及其应用 第一作者:所在院系:就读专业:第二作者:所在院系:就读专业:

目录 目录 一.报告简介 (1) 二.实验原理 (1) 实验一.分光仪的调整 (1) 实验二.三棱镜顶角的测量 (3) 实验三.最小偏向角法测棱镜折射率 (1) 二.实验仪器 (1) 三.实验主要步骤 (2) 实验1.分光仪的调整 (2) 1.调整方法 (2) 2.要求 (4) 实验2.三棱镜顶角的测量 (4) 1.调整要求 (4) 2.实验操作 (5) 实验3.棱镜折射率的测定(最小偏向角法) (6) 四.实验数据记录 (6) 五.数据处理 (7) 实验2.反射法测三棱镜顶角 (7) 实验3.最小偏向角法测棱镜折射率 (7) 六.误差分析 (8) 七.分析总结 (8) 八.实验改进 (9) 九.实验感想 (10) 十.参考文献及图片附件: (11)

一.报告简介 本报告以分光仪的调整、三棱镜顶角和其折射率的测量为主要内容,先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与过程,而后进行了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计算。并以实验数据对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给出了调节分光仪的经验总结与方法,并对现有实验仪器和试验方法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二.实验原理 实验一.分光仪的调整 分光仪的结构因型号不同各有差别,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一般都由底座、刻度读数盘、自准直望远镜、平行光管、载物平台5部分组成。 1-狭缝套筒;2-狭缝套筒紧固螺钉;3-平行光管;4-制动架;5-载物台;6-载物台调平螺钉;7-载物台锁紧螺钉;8-望远镜;9-望远镜锁紧螺钉;10-阿贝式自准直目镜;11-目镜;12-仰角螺钉;13-望远镜光轴水平螺钉;14-支臂;15-望远镜转角微调螺钉;16-读数刻度盘止动螺钉;17-制动架;18-望远镜止动螺钉;19底座;20-转座;21-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 学习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9645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Research study repor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自从1993年高考中增加考查数学应用能力的应用题以来,应用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在逐步受到重视,关于应用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学数学的热点问题,历年来已升学或就业的大量学生都暴露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的弊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容乐观无论是思想意识、数学教材,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都远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也充分说明应用题教学还没有真正到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充分拓展教材的内容,加强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2、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还其数学的本源——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科学实验的实际,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好“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 任务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好学生并确定个小组的任务

第一、小组在的带领下区社会上抽样调查居民近5年的消费水平的变化 第二、小组在的带领下上网了解东方市的居民近5年的消费水平的变化 第三、小组在的带领下整理前良小组收集的资料与数据 第四、五小组在分析整理数据 然后集体对数据用数学函数的观点来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活动步骤: 在XX年9月——XX年12月各小组按自己的任务分工进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 在XX年1月————-XX年2月分析数据并用现代技术对数据进行整理在XX年3月——XX年5月集体对数据用数学函数的观点来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预期成果: (1)根据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调查学生在应用图表、阅读能力以及学习其它学科与数学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原因,并探索提。 (3)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动手操作、写实验报告,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从自己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且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将受益无穷。综合实践活动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11-21 2011

吐吐物 理研究 性实验 报告 研究性报告————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第一作者:孟勤超10031123 第二作者:郭瑾10031126 第三作者:张金凯10031108

目录 摘要 (2)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原理 (2) 1.基本原理 (2)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2) 3.验证平行轴定理 (3) 4.光电转换测量周期 (3) 三、实验仪器 (3) 四、实验步骤 (3) 1.调整测量系统 (3) 2.测量数据 (4) 五、注意事项 (4)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4) 1.原始数据记录 (4) 2.数据处理 (5) 七、讨论 (8) 1.误差分析 (8) 2.总结 (8)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转动惯量测量仪的使用; 2.利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4.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大法; 5.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是转换测量,使物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实验中采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使物体摆动,测量摆动周期,通过物体摆动周期T与转动惯量I的关系 来测量转动惯量。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已知标准物体的转动惯量I1,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I0,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0,标准物体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1,通过间接比较法可测得:

北航实验报告实验实验

实验三UC-OS移植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内核移植了uCOS-II 的处理器上创建任务。 二、实验内容 1.运行实验十,在超级终端上观察四个任务的切换。 2. 任务1~3,每个控制“红”、“绿”、“蓝”一种颜色的显示,适当增加OSTimeDly()的时间,且优先级高的任务延时时间加长,以便看清三种颜色。 3.引入一个全局变量BOOLEAN ac_key,解决完整刷屏问题。 4. #define rUTRSTAT0 (*(volatile unsigned *)0x50000010) #define RdURXH0()(*(volatile unsigned char *)0x50000024) 当键盘有输入时在超级终端上显示相应的字符。 三、实验设备 硬件:ARM嵌入式开发平台、用于ARM920T的JTAG仿真器、PC机Pentium100以上。 软件:PC机操作系统Win2000或WinXP、ARM ADS1.2集成开发环境、仿真器驱动程序、超级终端通讯程序。 四、实验原理 所谓移植,指的是一个操作系统可以在某个微处理器或者微控制器上运行。虽然uCOS-II的大部分源代码是用C语言写成的,仍需要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完成一些与处理器相关的代码。比如:uCOS-II在读写处理器、寄存器时只能通过汇编语言来实现。因为uCOS-II在设计的时候就己经充分考虑了可移植性,所以,uCOS-II的移植还是比较容易的。 要使uCOS一工工可以正常工作,处理器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处理器的C编译器能产生可重入代码。 2)在程序中可以打开或者关闭中断。 3)处理器支持中断,并A能产生定时中断(通常在10Hz}1000Hz之间)。 4)处理器支持能够容纳一定量数据的硬件堆栈。 5)处理器有将堆栈指针和其它CPU寄存器存储和读出到堆栈(或者内存)的指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篇一: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2294字) XXX: 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污染——光污染,它已成为现 在都市的环境公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这种光污染是由反光、 反热的建筑材料造成的,如一些大厦的玻璃幕墙。在下午约2~4时折 射的太阳光正好对着公路,司机们的视线受到干扰,存有安全隐患。 在深圳也存有此种问题,特别是繁华地段的高层反光反热的玻璃幕墙,所以,本小组在深圳市的蔡屋围等繁华地段实行调查研究,展开了 “光污染”的课题研究。课题目的: 1.理解和了解光污染的相关知识。 2.调查城市光污染,并提出相关建议。 3.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对知识的探讨与研究。オ 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查找资料:上网查找,翻阅书报。收集资料。 (1)光污染分为人造光与自然光,这些光照对人体有害处。 (2)人对光的色彩有何反应。 (3)光污染对各种人群的危害。 2.实地调查 (1)对行人、司机的采访。 (2)采用拍照,实行实情记录。 3.总结整理

(1)整理资料,分析内容。 (2)制作网页。 研究结果和分析: 1.光污染及其危害 根据环境科学的解释,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辐射,紫外线辐射和红外 线辐射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1)眩光 造成光污染的光辐射中常见的是眩光。眩光是指在视野内有光亮度范 围不适宜,在空间或时间上存有着极端的光亮度对比,以致引起不舒 服或降低可见度的视觉现象,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就是因为其反射太阳光、灯光等光线过强造成眩光。眩光使人的视力下降并迅速疲劳,日 常生活中的眩光污染有很多,如夜间迎面而来的汽车前灯的眩光会使 受到光刺激的司机和行人控制力降低,很容易发生危险等。 (2)自然光 自然光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太阳光主要有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等。而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的辐射,紫外光的辐射,能对人体健康、人类 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受日光中的紫外线过度的照射, 便会引起日光性皮肤炎,会使人身体暴露部位红肿,严重者起水疱, 患部有灼热,刺痒或疼痛感;病情严重时,可伴随身体不适、发烧、 恶心及心跳加速,长期日晒过量会造成慢性损害,长期照射阳光,紫 外线能诱发皮肤癌。但适量的阳光照射是必要的。 (3)反射太阳光 反射太阳光,这种光污染是城市中最为严重的。例如,我市的建筑, 虽然以玻璃幕墙为主,是很美观,但在美丽的背后却潜藏着杀机,它 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危险,如:使正常细胞衰亡,出现血压升高, 心急燥热等不良症状,还能够使人的视力下降尤其是眩光。

实验三安全性实验及其教学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报告

日期2014 年4月2日;六周周三,下午;姓名学号2 成绩 实验三安全性实验及其教学研究 ——氢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一、氢气的制取 1.相关知识:置换反应,氢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气体的收集方法。 (1)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2)氢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1.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 密度比空气小; 3. 难溶于。 化学性质:1.可燃性 2H2+O2=2H2O 2.还原性 H2+CuO=Cu+H2O (3)气体的收集方法: 2.实验用品:(请画实验装置图,并标明各药品和仪器名称) 药品:锌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氧化铜 仪器:导气管、试管,酒精灯,水槽,启普发生器

启普发生器由三部分组成。上面一部分是球形漏斗,下面一部分是玻璃球和玻璃半球所组成的容器,第三部分是带旋钮的导气管。它是固液不加热的反应装置,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十分方便,可以及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锌粒由容器上的气体出口加入,稀硫酸从长颈漏斗口注入,固体的量不得超过球体容积的1/3。因此,锌粒是放在启普发生器的玻璃球中,而稀硫酸会在玻璃球和玻璃半球的容器中。 3.实验步骤(用简洁明了的方法比如流程图表示): 稀释浓硫酸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锌粒和稀硫酸开启导气管活塞,收集H2 验纯 4.实验改进: ⑴在反应前加入少许硫酸铜的晶体或溶液可加快反应速率。请问为什么? 答:锌跟稀硫酸反应的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后,金属锌可以置换金属铜Zn + CuSO4= ZnSO4+ Cu,形成铜锌原电池,原电池能加速负极金属和电极质的反应速率。 ⑵你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法吗? 答:还可以选用纯度不高、形状不规则、比较粗糙的锌粒。 5.实验安全提示: ⑴稀硫酸如何配制(包括用量、浓度、温度的控制)? 答: (1)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内壁(或沿着玻璃棒)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2)稀硫酸的用量:加入稀硫酸可事先往启普发生器中加水至将金属锌全部淹没处,倒出水后量水的体积,即为稀硫酸的体积。 (3)稀硫酸的浓度:V浓H2SO4∶V H2O=1∶4或者1:5也可。 (4)稀释时温度的控制:在稀释浓硫酸时,为了迅速扩散热量,可以在装了水的水槽内稀释并不断地搅拌。

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

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有关全息投影的研究 班级:1403班 小组组长:郭嘉昕 小组成员:郭京伟段泽华王捷聪孙泽錡 日期:2015年3月

有关全息投影的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 有关实验选材的研究 一、实验设计思想 (1)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材料对于光线的折射和漫反射的效果,并且在其中寻找效果最佳、性价比高的材料,进行下一步实验。 (2)实验原理 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 (3)实验方法 从成本方面考虑,先将不同材料做成面积的板状模型和立方体状模型,再将我们的光源设备调节到最高亮度,以最佳效果的角度将画面投射到不同的材料上。在同样暗度的房间里,用高度、距离固定的摄影机进行拍摄,再将不同材料的照片转入Photoshop,通过其内置的亮度数值初步判断不同材料的反射效果。将亮度(p)、材料制作的难易程度(q)以及其它视觉效果(w)三项各10分的标准分数按一定比例绘制出总分数,来选取实验材料。

实验测量表格如下: (4)实验仪器:各种实验材料*1、投影光源(4.7英寸)*1、摄像机*1、Windows电脑(Photoshop软件)*1 二、实验过程记录 (1)实验分工 (2)实验步骤

第一步—确定材料。因为我们是初次进行研究,对于具体的实验材料并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进行了解后,一共选取了4种材料: 第二步--选取材料。因为我们进行的实验成本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先走向市场,来查看和询问有些材料是否可以被加工和购买到(具体材料价格请见附录)。将他们的难易程度(q)进行量化,10分为很容易得到,1分为基本不可能得到,以此绘制表格: 第三步—对比亮度。在了解了我们选取的材料的基础上,以节约环保为本,我们购买或借到了这四种材料。并选择在2015年3月8日的晚上,在教室里进行亮度测试。我们先将光源设备调节到最大亮度,拍摄的得到了一张照片,再不断尝试不同的角度,以求能用最好的效果反射光源并拍摄下来。我们将五张照片导入电脑,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查看他们的RGM指数(具体RGM指数请见附录),来进行评分,但因为镜子的超好反射效果,我们改进了我们算法,以分段函数的方式来进行得分评判(p)。 评分结果如下

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概要

研究型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作者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第一作者王路明11071172 第二作者马天行11071160 第三作者吴宏宇11071167

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 王路明11071172 马天行11071160 吴宏宇11071167 摘要:迈克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干涉仪,其测量结果可精确到与波长相比拟。本文从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对用此仪器精确测定钠黄双线差及钠的相干长度进行了讨论, 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双线波长差,钠黄光,光程差,玻璃折射率, 一.实验基本要求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学会它的调整方法和技巧; 2.利用干涉条纹变化的特点测定光源波长; 3.了解光源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4.学会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透明玻璃片折射率。 二.仪器简介 He 激光器、钠光灯、毛玻璃、扩束镜、千分尺、透明玻璃等迈克尔逊干涉仪、Ne 三.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l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后人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

些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1.波长差的测量 钠黄光中包含波长为λ1=589.6nm 和λ2=589.0nm 的两条黄谱线,当用它做光源时,两条谱线形成各自的干涉条纹,在视场中的两套干涉条纹相互叠加。由于波长不同,同级条纹之间会产生错位,当变化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干涉条纹的清晰度发生周期性变化 ()() L k I L I ?+=?101cos 1()() L k I L I ?+=?202cos 1 ? ?? ?? ???? ???+???? ????+=L k k L k I I 2cos 2cos 1221021k k k -=? 衬比度:?? ? ????=L k 2cos γ半周期:λ λ?≈ ?22 0L L ? γ 图1.钠黄光双线结构使干涉条纹的衬比度随ΔL 做周期性变化 在视场E 中心处λ 1 和λ2两种单色光干涉条纹相互叠加。若逐渐增大镜M1与M2的间距d ,当λ1得第k1级亮纹和的第k2级暗纹相重合时,叠加而成的干涉条纹清晰度最低,此时增大d ,条纹由逐渐清晰,直到光程差δ的改变达到 22112λ2 1 k λk 2d δ)(+=== (1) 时,叠加而成的干涉条纹再次变得模糊。可得 2112λ1m m λd d 2)()(+==-(2) 则λ1和λ2的波长差为 Δd 2λλλ-λΔλ2 121= = (3) Δd=d2-d1 ,当λ1和λ2的波长差相差很小时,λ2 λλλλ2 121=+= (λ=589.3nm ), 则可得 d 22 21?=-=? λ λλλ (4)

迈克尔逊研究性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迈克尔逊根据光分振幅干涉原理制成的 1 / 13

精密测量仪器,迈克尔逊仪可以精密测量查长度及长度的微小变化,迈克尔逊和他的合作者利用这种干涉仪用它进行了许多著名实验,后人又根据这种干涉仪的基本原理研制出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干涉仪分振幅精密测量

目录 1实验原理 (4) 1.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4) 1.2单色电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4) 1.3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机械结构 (6) 2实验仪器 (7) 3实验主要步骤 (7) 3.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 (7) 3.2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观察和测量 (8) 4 实验数据处理 (8) 4.1实验数据记录 (8) 4.2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8) 4.3计算不确定度 (9) 5 误差分析 (10) 6 实验操作总结 (11) 6.1调整实验仪器 (11) 6.2判断及调整条纹 (11) 6.3计数及记录 (11) 7 实验改进建议 (11) 7.1对计数器的改进 (11) 7.2对实验仪器的改进 (12) 7.3对激光器的改进 (12) 8实验感想 (12) 图片 (12) 3 / 13

图 1 正文 1实验原理 1.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如图1所示,从光源S 发出 的一束光射在分束板G1上,将光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从G1的半反射膜处反射,射向平面镜M2; 另一部分从G1透射,射向平面镜M1。因G1和全反 射平面镜M1、M2均成45°角,所以两束光均垂直 射到M1、M2上。从M2反射回来的光,透过半反 射膜;从M1反射回来的光,为半反射膜反射。二 者汇集成一束光,在E 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光 路中另一平行平板G2与G1平行,其材料及厚度与 G1完全相同,以补偿两束光的光程差,称为补偿 板。 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可以在精密导轨上前后移动,以改变两束光之间的光程差。M1,M2的背面各有3个螺钉用来调节平面镜的方位。M1的下方还附有2个方向相互垂直的拉簧,松紧它们,能使M1支架产生微小变形,以便精确地调节M1。 在图1所示的光路中,M1’是M1被G1半反射膜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对观察者而言,两相 干光束等价于从M1’和M2反射而来,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花纹就如同M2与M1’之间的空气膜所产生的干涉花纹一样。若M1’与M2平行,则可视作折射率相同、厚度相同的薄膜(此时的为等厚干涉);若M1’与M2相交,则可视作折射率相同、夹角恒定的楔形薄膜。 1.2单色电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如图2所示,M2平行M1’且相距为d 。点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对M2来说,正如S’处发出 的光一样,即SG=S’G ;而对于在E 处观察的观察者来说,由于M2的镜面反射,S’点光源如处于S2’处一样,即S’M2=M2S2’。又由于半反射膜G 的作用,M1的位置如处于M1’的位置一样。同样对E 处的观察者,点光源S 如处于S1’位置处。所以E 处的观察者多观察到的干涉条纹,犹如虚光源S1’、S2’发出的球面波,它们在空间处处相干,把观察屏放在E 空间不同位置处,都可以见到干涉花样,所以这一干涉是非定域干涉。 如果把观察屏放在垂直与S1’、S2’连线的位置上,则可以看到一组同心圆,而圆心就是S1’、S2’的连线与屏的交点E 。设在E 处(ES2’=L )的观察屏上,离中心E 点远处有某一点P ,EP 的距离为R ,则两束光的光程差为

北航17系光电子实验报告实验5讲解

光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五光电池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硅光电池的工作原理。 2.学习掌握硅光电池的基本特性。 3.掌握硅光电池基本特性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光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加偏置电压就能把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PN结光电器件,按光电池的功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太阳能光电池和测量光电池,本仪器用的是测量用的硅光电池,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光电探测,即在不加偏置的情况下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图(20)图(21)如图(20)所示为2DR型硅光电池的结构,它是以P型硅为衬底(即在本征型硅材料中掺入三价元素硼或镓等),然后在衬底上扩散磷而形成N型层并将其作为受光面。如图(21)所示当光作用于PN结时,耗尽区内的光生电子与空穴在内建电场力的作用下分别向N区和P区运动,在闭合电路中将产生输出电流IL,且负载电阻RL上产生电压降为U。显然,PN结获得的偏置电压U与光电池输出电流IL与负载电阻RL有关,即U=IL?RL,当以输出电流的IL为电流和电压的正方向时,可以得到如图(22)所示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22)图(23)光电池在不同的光强照射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光电流和光生电动势,硅光电池的光照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短路电流在很大范围内与光强成线性关系,开路电压随光强变化是非线性的,并且当照度在2000lx时就趋于饱和,因此,把光电池作为测量元件时,应把它当作电流源来使用,不宜用作电压源。 硒光电池和硅光电池的光谱特性曲线如图(25)所示,不同的光电池其光谱峰值的位置不同,硅光电池的在800nm附近,硒光电池的在540nm附近,硅光电池的光谱范围很广,在450~1100nm之间,硒光电池的光谱范围为340~750nm。 图(24)图(25)光电池的温度特性主要描述光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随温度变化的情况,由于它关系到应用光电池设备的温度漂移,影响到测量精度或控制精度等主要指标,光电池的温度特性如图(24)所示。开路电压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速度较快,而短路电流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增加,因此,当使用光电池作为测量元件时,在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到温度的漂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 三.实验所需部件: 两种光电池、各类光源、实验选配单元、数字电压表(4 1/2位)自备、微安表(毫安表)、激光器、照度计(用户选配)。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1.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对上述定义进行分解,就会发现其中几个重要的关键点,如下图所示。 上述定义属于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形态层面;而广义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使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即学习方式层面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1.2: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1)研究类,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设计类,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等。 从组织形式来看,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三种: (1)小组合作研究(4~6人组成课题组); (2)个人独立研究(开放式作业); (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 1.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选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即以问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来完成,可见,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研究特性。 2.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内容与研究的主题必须具有实践性,即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3.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人类的认识过程在完成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和两个飞跃(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实践的飞跃)后,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最本质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 1.4: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异同 研究性学习 2.6:开题报告和评审活动 小组实施方案确定以后,需要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组)和全班同学陈述本小组的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提出问题,小组内成员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审,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这些小组需要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课题开题报告(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如下图所示。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 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11-21 2011 研究性报告————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第一作者:孟勤超 10031123 第二作者:郭瑾 10031126 第三作者:张金凯 10031108

目录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转动惯量测量仪的使用; 2.利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4.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大法; 5.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是转换测量,使物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实验中采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使物体摆动,测量摆动周期,通过物体摆动周期T与转动惯量I的关系 来测量转动惯量。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已知标准物体的转动惯量I1,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I0,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0,标准物体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1,通过间接比较法可测得:

也可以确定出扭转常数K 定出仪器的扭转常数K,测出物体的摆动周期T,就可计算出转动惯量I。 3.验证平行轴定理 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m的物体(小金属滑块)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I0时,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则此物体的转动惯量变为。为了避免相对转轴出现非对 称情况,由于重力矩的作用使摆轴不垂直而增大测量误差。实验中采用两个金属滑块辅助金属杆的对称测量法,验证金属滑块的平行轴定理。这样,I0为两个金属滑块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m为两个金属滑块的质量,杆绕摆轴的转动惯量I杆,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实际上移动的是通过质心的轴),测得的转动惯量 I=I杆+I0+mx2 两个金属滑块的转动惯量 I x=I-I 杆=I0+mx2 4.光电转换测量周期 光电门和电脑计数器组成光电计时系统,测量摆动周期。光电门(光电传感器)由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受管构成,将光信号转换为脉冲电信号,送入电脑计数器测量周期(计数测量时间)。 三、实验仪器 扭摆、金属载物盘、塑料圆柱体、金属空心圆筒、实心塑料球、金属细长杆(两个滑块可在上面自由移动)、数字式计时器、电子天平。(由于待测物体的尺寸已经给出,故不需要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

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

湖南XX学院 电路设计研究型报告 题目:电路综合实验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测控xxxx班 学生组员:郭x(组长)、黄x、余x 指导老师:厉x 日期:2014年6月13日

电路课程研究性实验 实验报告 成员表现评估: 黄X:优秀 余X:优秀 郭X:优秀 (一)实验内容 一、R、L、C元件参数的测量 1.用电压、电流表判别黑匣子元件性质。 2. 用交流电压、电流表及功率表分别测量R、L、C元件交流参数,讨论实验误差引起的原因。 二、正弦电源下电路稳态特性的研究 1.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在正弦电源下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2.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伏安关系曲线。 3. 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串联的在正弦电压情况下感性、容性和电阻性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实验员:黄X 余X 郭X 报告及其记录:郭X

(二).实验目的: 1学习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RC,RL,RLC的电路的响应 2 通过电路方波响应波形的观察,判别元件性质 3 学会用电压、电流表判别黑匣子元件性质。 4 学习用三表法测量交流电路的参数及其误差分析 5 了解RLC元件在正弦电压情况下的电压电流波形 6.学习正确选用交流仪器和设备 7.掌握功率表、调压器的使用 8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实验,提高科学素养,增加实 验动手能力,提高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通过这次实验,增强了自信心,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验,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 与责任心,给今后的工作中带来大的帮助和借鉴。

(三):实验原理 一、R、L、C元件参数的测量 1. 调压器提供实验电压,电压表监测元件电压,电流表监测元件电流,在被测元件两端并接一只适当容量的试验电容器,若电流表读数增大则被测元件为容性;反之为感性。 实验操作如【1——1】图接线 实验结果 据图将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到表-1中 由表格数据可知电路并入一个电容器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小,故被测元件为感性。

北航数字图象处理实验报告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二图像变换实验 1.实验目的 学会对图像进行傅立叶等变换,在频谱上对图像进行分析,增进对图像频域上的感性认识,并用图像变换进行压缩。 2.实验内容 对Lena或cameraman图像进行傅立叶、离散余弦、哈达玛变换。在频域,对比他们的变换后系数矩阵的频谱情况,进一步,通过逆变换观察不同变换下的图像重建质量情况。 3. 实验要求 实验采用获取的图像,为灰度图像,该图像每象素由8比特表示。具体要求如下: (1)输入图像采用实验1所获取的图像(Lena、Cameraman); (2)对图像进行傅立叶变换、获得变换后的系数矩阵; (3)将傅立叶变换后系数矩阵的频谱用图像输出,观察频谱; (4)通过设定门限,将系数矩阵中95%的(小值)系数置为0,对图像进行反变换,获得逆变换后图像; (5)观察逆变换后图像质量,并比较原始图像与逆变后的峰值信噪比(PSNR)。 (6)对输入图像进行离散余弦、哈达玛变换,重复步骤1-5; (7)比较三种变换的频谱情况、以及逆变换后图像的质量(PSNR)。 4. 实验结果 1. DFT的源程序及结果 J=imread('10021033.bmp'); P=fft2(J); for i=0:size(P,1)-1 for j=1:size(P,2) G(i*size(P,2)+j)=P(i+1,j); end end Q=sort(G); for i=1:size(Q,2) if (i=size(Q,2)*0.95) t=Q(i); end end G(abs(G)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第1篇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开题报告范文一、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棗研究性学习随之产生。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与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1.研究动员、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此比较陌生,所以活动的第一步即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及其优点、特点、开展的过程,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刚刚进入高一,所学知识较少,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从而选择学生比较熟悉而又与之息息相关的水作为研究的课题。 2.制定方案,分组调查为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题,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热点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课题细化为几个子课题:一水污染问题;二水的净化问题;三饮水与健康;四珍惜水资源。 班级成员自由组合分别承担四个子课题。 制定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后,有小组成员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为

课题的研究寻求证据。 3.整理材料,交流信息,论证结果小组成员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筛选有用的材料,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对相关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同时针对有关问题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研讨,以求对其地研究更深入。 4.评价审核(1)各课题小组汇报研究情况,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结论。 (2)撰写实验报告,形成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或经验。 三.研究内容首先进一步研究“人与环境”的基本内涵和外显行为,再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实验,探索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原则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不同的课题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本课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一、水污染问题介绍水污染的涵义、类型,并到马家沟进行实地考察。 拍摄的照片充分体现了马家沟的污染状况,并对马家沟的水质进行测定,同时对解决水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二、珍惜水资源从身边说出,介绍水污染和浪费的现象,提出水危机的问题,漫画设想未来的银行存入的不是钱而是水,呼吁同学们珍惜和爱护水资源,强调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三、节约能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天气预报,似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你会像关心天气那样来关心我们空气的质量吗?近些年来,在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实行了空气质量公报制度,现在,就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示波器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专题:模拟示波器的使用及其应用 学号:10151192 班级:101517

姓名:王波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1.模拟示波器简介 (3) 2.示波器的应用 (6) 三.实验仪器 (6) 四.实验步骤 (7) 1.模拟示波器的使用 (7) 2.声速测量 (8)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8) 六.讨论 (10)

摘要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它能直观、动态地显示电压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便于人们研究各种电现象的变化过程,并可直接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以及信号之间相位关系等各种参数。示波器是观察电路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测量实验结果的重要仪器,也是调试、检验、修理和制作各种电子仪表、设备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主要结构和波形显示及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示波器观察波形以及测量电压、周期和频率的方法; 3.学会用连续波方法测量空气速度,加深对共振、相位等概念的理 解; 4.用示波器研究电信号谐振频率、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同轴电 缆中电信号传播速度等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模拟示波器简介 模拟示波器是利用电子示波管的特性,将人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交变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并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测量和分析的电子仪器。它主要由阴极射线示波管,扫描、触发系统,放大系统,电源系统四部分组成。 示波管结构图 (1)工作原理 模拟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被测信号经Y轴衰减后送至Y1放大器,经延迟级后到Y2放大器,信号放大后加到示波管的Y轴偏转板上。 若Y轴所加信号为图所示的正弦信号,X输入开关S切换到“外”输入,且X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竖直方向上按正弦规律上下运动,随着Y轴方向信号的提高,由于视觉暂留,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竖直扫描线。同理,如在X轴所加信号为锯齿波信号,且Y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水平直线。

研究性学习报告10篇完美版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1): XXX: 茶是中国的第一大饮料,海南的茶叶在中国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珍惜品种多种多样,茶叶加工技术纯熟,产茶地面积广阔,特色茶叶风靡全 球。为此,我们对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了调查 研究。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 小组组长:汪靖惠 小组成员:毛彪蔚汪靖惠柯维凌余嘉宏周宏骏 指导老师:梁振峰 研究方法及步骤: 1,分组,分工;分别进行上网查询,查阅书籍,问地 理老师等。 2,对查来的资料进行筛选,选取最有用的信息。 3,对信息进行整编,整理出一篇报告。 研究目的:海南特色茶叶众所周知,品起来更使君感觉到丝丝清爽, 荡气回肠。那么,海南究竟有哪些特色茶呢海南又具备怎样的优越条件致使 能种植出这么好的茶叶呢对此,我们对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 自然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 在学校全面展开的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小组 5 人与指导老师一齐 提出了这个课题。这个课题的侧重点在于分析与取证,结合茶叶的生长环 境,与海南主要种植茶叶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相比较,得出结论。这个 调查报告主要结构是:先介绍茶树普遍的最适生长条件,再依次列举海南 茶叶主要分布地五指山,白沙及万宁中的特产茶叶,及它们生长所需要的 环境,透过介绍上述三地的自然条件,最终得出结论。 一,适宜茶叶生长的条件 茶树生长对气温和热量的基本要求:

茶树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对温度和热量有必须的要求。在适当的温度条件 下,茶树才能生长良好。气温在 10-35 度之间时,茶树通常能正常生长,在 20-25 度时生长最快,气温超过 35 度时茶树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在春季一般 日平均期望稳定在 8-14 度时,茶树的越冬芽开始萌发。气温降到 15 度左右时, 新梢就停止生长,但根系一般在温度低于 8 度时才停止活动。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茶树在冬季不能正常生长,处于休眠期,在某些地区由于冬季温度过低还会 造成冻害。除了对温度要求外,茶树对积温也有必须要求。一般状况下,一 年之中大于 10 度的活动积温越多,茶树的生长时期就越长。茶树每萌发一 轮所需的大于 10 度的活动积温为760-1060 度。 ( 海南岛年平均气温在23 度左右,最冷也超但是 5 度,这就为茶叶的生长带给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茶树生长对水分条件的基本要求: 水分是保证茶树正常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雨量不足,空气湿度太低,对茶 树生长不利。降水是茶园水分最主要来源,保证茶树能正常生长的年降水量一般 要在 800 毫米以上。在茶树生长期间,月降水量通常不能少于100 毫米。当月降水量少于 50 毫米时,茶树缺水。空气相对湿度对茶树生长也会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在茶树生长期比较适合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低于 50%对茶树生长发育不利,而且使茶叶质地粗硬,品质降低。( 海南岛年平均降水量控制在1500 毫米左右,最低也在 950 毫米以上,所以空气湿度较湿,茶叶水分多,味道纯。) 茶树生长对土壤的基本要求: 茶树对土壤条件有必须要求,一般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个性要求土壤 呈酸性, PH值在 4。 5-5 。 5 最为适宜, PH值高于 6。 5 的土壤不能种植 茶树。我国适合种茶的土壤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和 紫色土等。 附:海南茶叶分布图 二,生长在五指山地区的茶叶 五指山市年平均气温 22。 4℃,无寒冬,无酷夏,四季如春。在那出产的 主要特色茶叶是苦丁茶与水满茶。 苦丁茶 ( 海南最早的野生茶) 苦丁茶属冬青科植物,适合于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据明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茶味苦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矣, 唐代名医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记载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本草拾遗》记载 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标准药性大辞典》亦载苦丁茶味甘苦,性寒无毒,为 凉肝散风要药可见苦丁茶具有:降血压,血脂,消热消炎,防龈解酒,消带

北航惯性导航综合实验四实验报告

基于运动规划的惯性导航系统动态实验 GAGGAGAGGAFFFFAFAF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日 实验4.1 惯性导航系统运动轨迹规划与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 为进行动态下简化惯性导航算法的实验研究,进行路径和运动状态规划,以验证不同运动状态下惯导系统的性能。通过实验掌握步进电机控制方法,并产生不同运动路径和运动状态。 二、实验内容 学习利用6045B 控制板对步进电机进行控制的方法,并控制电机使运动滑轨产生定长运动和不同加速度下的定长运动。 三、实验系统组成 USB_PCL6045B 控制板(评估板)、运动滑轨和控制计算机组成。 四、实验原理 IMU安装误差系数的计算方法 GAGGAGAGGAFFFFAFAF

USB_PCL6045B 控制板采用了USB 串行总线接口通信方式,不必拆卸计算机箱就可以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上进行运动控制芯片PCL6045B 的学习和评估。 USB_PCL6045B 评估板采用USB 串行总线方式实现评估板同计算机的数据交换,由评估板的FIFO 控制回路完成步进电机以及伺服电机的高速脉冲控制,任意 2 轴的圆弧插补,2-4 轴的直线插补等运动控制功能。USB_PCL6045B 评估板上配置了全部PCL6045B 芯片的外部信号接口和增量编码器信号输入接口。由 USB_PCL6045B 评估测试软件可以进行PCL6045B 芯片的主要功能的评估测试。 GAGGAGAGGAFFFFAFAF

图4-1-1USB_PCL6045B 评估板原理框图如图4-1-1 所示,CN11 接口主要用于外部电源连接,可以选择DC5V 单一电源或DC5V/24V 电源。CN12 接口是USB 信号接口,用于USB_PCL6045B 评估板同计算机的数据交换。 USB_PCL6045B 评估板已经完成对PCL6045B 芯片的底层程序开发和硬件资源与端口的驱动,并封装成156 个API 接口函数。用户可直接在VC 环境下利用API 接口函数进行编程。 五、实验内容 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