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报告_图文

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报告_图文
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报告_图文

椎体上滚

●实验原理

在重力场中,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总是以降低重心来趋于稳定。本实验中锥体与轨道的形状巧妙组合,给人以锥体自动由低处向高处滚动的错觉:V形导轨的低端处,两根导轨相距较小,停于此处的锥体重心最高,重力势能最大;V形导轨的高端处,两根导轨相距较大,停于此处的锥体重心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因此,从导轨低端处释放锥体,锥体就会沿导轨从低端滚向高端,这其间锥体的重心逐渐降低,重力势能逐渐减小,被转化为了锥体滚动时的动能,体现了机械能守恒。

●实验现象

将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锥体并不下滚;反之,将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锥体会自动上滚,直至高端后停住。

●小结或讨论

刚开始看到这个实验装置时,还真的以为椎体是在“上滚”,因为两个金属滑轨确是一边高一边低,而椎体也确实是从低的那一端滚上了高的那一端。可是当到侧面观察是,很快便发现了这个装置的奥秘所在:我们的眼睛被欺骗了!虽然椎体看上去是从低处滚向高处,可椎体的重心却是由高到低!与此类似的错觉很多,比如“怪坡”现象。世界上已经发现了多处“怪坡”,在这些“怪坡”上,汽车下坡时必须加大油门,而上坡时即使熄火也可到达坡顶;骑自行车下坡时要使劲蹬,而上坡时却要紧扣车闸;人在坡上走,也是上坡省力,下坡费劲。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所谓的“怪坡”并没有违反科学规律,“怪坡”与它路边倾斜的参照物——护栏、石柱巧妙结合,给人一种错觉,就好比“锥体上滚”一样的错觉。物理规律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在重力场中,物体的能量总是自然地趋向最低状态,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力求稳定的。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仅仅凭现象凭肉眼的观察就断定一个事物,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铜喷水鱼洗现象探究

●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物理原理可分三个过程加以说明:

1、操作者手搓提把,使能量传入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自激振动过程,其物理实质是用单方向的力激起提把的振动。

2、提把的振动耦合为盆体的横驻波共振。鱼洗盆的提把安装在盆内侧面的相对的两侧,它的振动可以耦合为盆体的横驻波共振。本实验所用鱼洗盆侧面环盆一周有4个波节、4个波腹的驻波模的频率与提把自激振动的频率相接近(最好略高一点)时,可以最有效地激起该模的振动。

3、波腹处剧烈的振动使水具有的动能大于水的表面张力限定的势能,且能克服重力再向上运动时,水被撕裂成水珠从水面飞出,形成向上喷射的水花。本实验鱼洗盆中激起的振动为4波腹4波节模式,所以有4股水花从波腹处飞出。使提把由于非线性过程而产生的自激振动的频率接近鱼洗盆侧面横驻波模式(4波腹4波节)的固有频率,是本装置结构的关键。

●实验现象

操作者伸开两手掌,掌面蘸少许

水,将两手掌放在鱼洗盆的两个提把

上,轻柔均匀地使手掌在提把上来回

滑动。当听到鱼洗盆嗡嗡振动起来时,

便有水花从水面上喷射出来。

●小结或讨论

喷水鱼洗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之一。从振动与波的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形成铜盆的自激振荡,这种振动在水面上传播,并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二维驻波。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表明这种二维驻波的波形与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状等边界条件有关。我国汉代已有鱼洗,并把鱼嘴设计在水柱喷涌处,说明我国古代对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已有相当的掌握。

在实验室里看到有的同学能摩擦激起特别高的水花,铜盆的共振现象也特别明显,发出的声音特别大。当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时,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的事情,一开始不论怎么摩擦都无法激起水花,后来实验了好多次以后,才发现激起水花的小窍门,手与铜质提手的接触面积越大,压力越大,效果越好!当手感受到与提手的摩擦越大时能激起的水花最大!做本实验一定要有耐心,水花的喷射基本与人手磨擦提把的频率无关,故不能着急。

记忆合金

●实验原理

记忆合金是一种原子排列很有规则、体积变为小于0.5%的马氏体相变合金。这种合金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当把外力去掉,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能恢复原来的形状。由于它具有百万次以上的恢复功能,因此叫做"记忆合金"。

记忆合金由于是不同种类的结构元相互掺和均布,尽管结构元的个子、电磁力的大小不同,但各自都加快了自身的价和运转,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相邻相安。在受到外力后,电磁力受到外力的干扰,价和电子的运转平面作出微量角度调整,物体产生塑性变形,在此塑性变形中,部分调整后的价和电子的运转是不舒展的。当温度条件变化时价和电子的速率随之变化,当温度回复到相安舒展的(转变温度)条件时,不舒展的价和电子的运转立即回复到当时的速率,电磁力随之发生变化,使相邻结构元的价和运转也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全部回复到原来的舒展状态,于是整个物体也都回复到了原来的状态。这就是记忆合金的记忆过程。

●实验现象

如下图所示,左图为初始状态下的被拉长的记忆合金丝,右图为放入85摄氏度温水中后拿出的记忆合金丝,可观察到其由松弛状态拉紧,恢复它原本的状态。

●小结或讨论

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把变形的水车放入温水中时,水车会自己转动。对此现象查阅资料后得知该装置让所选记忆合金周期性地与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接触,形状随之周期性地变化,从而驱动水车轮的转动,形象地展示了热变为功的过程和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和用途。

形状记忆合金在人造卫星天线、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和能量转换材料等高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想随着科技的发展,总有一天这种技术会走进寻常百姓家,能够制造出性能更优秀或者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于我们人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

辉光球

●实验原理

辉光球又称为电离子魔幻球。它的外观为直径约15cm的高强度玻璃球壳,球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玻璃球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球的底部有一块震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通电后,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产生神秘色彩。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

在通常情况下,气体中的自由电荷极少,是良好的绝缘体。但在某些外界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以及放射线的照射,或者气体加热)的作用下,气体分子可发生电离,气体中出现电子和离子,这时在外电场作用下,电子和离子作定向漂移运动,气体就导电。

●实验现象

如下图所示,辉光球会放出五颜六色十分绚丽的光芒,在黑暗之中特别漂亮。当手接触玻璃球壳表面时,就像是手指把光聚集在几点上,并且与玻璃球壳接触的面积越大“光线”越集中。接触时间长了玻璃表面会很烫手。

●小结或讨论

实验时对手接触到玻璃球时的现象十分感兴趣,之后上网搜索得知辉光球工作时,在球中央的电极周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点电荷的场。当用手(人与大地相连)触及球时,球周围的电场、电势分布不再均匀对称,故辉光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

在搜索过程中还发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辉光相关的应用,在各种各样的辉光中,最神奇的还要算人体辉光!1911年伦敦有一位叫华尔德·基尔纳的医生运用双花青染料刷过的玻璃屏透视人体,发现在人体表面有一个厚达15毫米的彩色光层。医学家们对此研究表明,人体在疾病发生前,体表的辉光会发生变化,出现一种干扰的“日冕”现象;癌症患者体内会产生一种云状辉光;当人喝酒时辉光开始有清晰、发亮的光斑,酒醉后便转为苍白色,最后光圈内收。吸烟的人其辉光则有不谐和的现象。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科学家们至今各抒己见。一些人认为辉光现象除了人体白细胞之外,还可能使人体体表某种物质、射线与空气复合产生的,或是一种水汽和人体盐分与主频电场作用的结果,或是人体的光导系统——经络系统显示它的“庐山真面目”。

雅各布天梯

●实验原理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雅各布做梦沿着登

天的梯子取得了“圣火”,后人便把这神话中的梯子,称

之为雅各布天梯。

雅各布天梯则展示了电弧产生和消失的过程。二

根呈羊角形的管状电极,一极接高压电,另一个接地。

由于电极间具有几万伏高压,在电极相距最近的底部,

由于场强较大,空气首先被击穿产生大量正负离子,

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迅速向上移动,于是电弧也

随着向上运动,随着电极间距离的增大,电弧也随之

拉长,当电弧爬升到顶部时,由于电极距离过大,电

压不足以击穿空气,电弧自动熄灭。只要保持两级间

的电压,这种放电过程就会周而复始地进行,形成弧

光放电,如一簇簇圣火似地向上爬升,犹如希腊神话的雅各布天梯。

●实验现象

打开电源开关便会看到高压放电电弧沿着“天梯”向上爬,同时听到放电声,直到上移的电弧消失,天梯底部将再次电弧放电。

●小结或讨论

从书上得知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弧光放电,在这里就想到了之前辉光球的辉光放电。只是一字之差,现象也很相似,我很好奇它们两个差别在哪里,于是自己查找了资料。

呈现弧状白光并产生高温的气体放电现象。无论在稀薄气体、金属蒸气或大气中,当电源功率较大,能提供足够大的电流(几安到几十安),使气体击穿,发出强烈光辉,产生高温(几千到上万度),这种气体自持放电的形式就是弧光放电。通常产生弧光放电的方法是使两电极接触后随即分开,因短路发热,使阴极表面温度陡增,产生热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使碰撞电离及阴极的二次电子发射急剧增加,从而使两极间的气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弧光放电的特征是电压不高,电流增大的两极间电压反而下降,有强烈光辉。

低压气体中显示辉光的气体放电(空气中的电子大概在1000对/cm3,由于高压放电现象在低气压状态下会产生辉光现象)现象。在置有板状电极的玻璃管内充入低压(约几毫米汞柱)气体或蒸气,当两极间电压较高(约1000伏)时,稀薄气体中的残余正离子在电场中加速,有足够的动能轰击阴极,产生二次电子,经簇射过程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使气体导电。辉光放电的特征是电流强度较小(约几毫安),温度不高,故电管内有特殊的亮区和暗区,呈现瑰丽的发光现象。

除了这两种放电现象,还找到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两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写出来了。

普氏摆

●实验原理

1922年,德国物理学家Carl Pulfrich发现了人眼的一个奇异生理现象,即当一个用绳

子悬吊的重摆在一个平面内作往复摆动时,如果用一块

茶色镜遮住一个眼睛,我们同时睁眼看到的这个运动摆

的轨迹就会从单摆轨迹变为椭圆形轨迹。他通过滤镜观

察左右摆动的小球,发现小球不止左右摆动,还能自由

前后运动。通过滤镜的作用人们的视觉出现了停顿,由

于人们脑子反应太慢,之前的影像还挥之不去呢后来的

影像就接连出现,这样没有今日事今日毕的感觉积少成

多,小球就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运动轨迹。普尔弗里效

应说明人眼在暗光、暗镜头的作用下看到的物体影像会

比通常情况下延长,这时候,暗光和暗镜头的摄影器材

就相当于一个滤镜,人们通过他们拍出来的影像会让观

众产生错觉。

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景物,是因为双眼可以各

自独立看景物。两眼有间距,造成左眼与右眼图像的差异称为视差,人类的大脑很巧妙地将两眼的图像合成,在大脑中产生有空间感的视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摆球作往复的单摆运动(即摆球在一平面内做往复的摆动)。当观察者通过光衰减镜(右侧装深色镜片,左侧装浅色镜片)观看摆球时,由于深色镜片会延迟知觉(约0.01秒),单摆自左向右摆动时看起来是向前(靠近)摆动,自右向左摆动时似乎向后(远离)摆动,同时近处物体移动的速度看起来比远处物体移动速度要快,视觉的延迟导致左右眼视点不能重合,因此较近的物体看起来好像跳出平面而成为立体图像。

●实验现象

拉开摆球,使其在两排金属杆之间的一个平面内摆动,然后站在普氏摆正前方位置观察球摆动的轨迹,戴上光衰减镜(防盗墨镜)再观察摆球的轨迹,发现摆球按椭圆轨迹转动,将光衰减镜反转180度,再观察,发现摆球改变了转动方向。

●小结或讨论

从书上还看到对于光衰减镜会延迟和人长期的用眼习惯对我们左右眼视力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当我把左眼挡住,很难观察这个现象,但是当我把右眼挡住,就能清晰的发现这一现象。所以说这个物理现象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的生理问题,不是每个人都做得来的,例如单眼弱视者就根本无法做成这个实验。但是在我们做实验的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周围的同学们都是可以成功看到实验现象的。

目前,人们利用普氏摆现象发明了一种眼镜,它可以在平面显示器上模拟出立体的效果。这会不会在3D的模型上得到应用,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更是我们要研究并且争取让它得到应用的。而据我所知目前电影院的3D效果都是通过两个放映机加偏振片再配合特制

的检偏眼睛实现的,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昆特管

●实验原理

驻波是由振幅、频率、振动方向均相同而传播方

向相反的两列波迭加而成的;由扬声器发出的入射声波

在管内的另一端发生反射并与入射声波干涉形成驻波。

实验中可观察到环形飞溅的煤油浪花,此处液体振动最

激烈,称为波腹;振幅最小的点称为波节,此处液体静

止不动。在昆特管中驻波的波腹处,空气振动剧烈,气

压小,从而吸起该处的煤油,使得波腹处的煤油飞溅;

而在驻波的波节处,驻波能量极小,且两侧波腹处的空

气向此聚集,气压大,将此处煤油下压,使得煤油只能

向两侧(波腹位置)流动。最终两者达到动态平衡,形

成了在实验中看到的“喷泉”现象。驻波实际上就是分段

振动现象,在驻波中没有振动状态和相位的传播,故称为驻波。

空气中驻波、压强以及喷泉的形成示意图

●实验现象

一根玻璃长管里面放一些煤油,在一端时致的封闭端,另一端连接一个接通电源的声波发生器,打开电源,声波产生,通过调节声波的频率大小,来找到合适的频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现象放大,从而发现有几个地方、出现了剧烈的震动,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静。信号频率调至某一参考值附近,调节频率微调旋钮至管内形成驻波。此时能看到激起的片状水花,增大电压值时振动会增强。

频率(Hz)电压(V)现象

160 0.75 无

165 1.21 第三段振动

167 0.93 第二段振动

210 1.05 第一段振动

336 1.05 无

350 0.75 无

●小结或讨论

由现象可知每一个电压对应一个频率使管内的煤油振动,且当频率大于某一值时调节电压不能使管内煤油振动。看到这个实验,了解到波的叠加特性,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我们

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电磁波、声波、光波的世界当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关于博得只是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光学幻影

●实验原理

凹面镜成像是反射成像,凹面镜不是使光线透过,而是反射回去成像的仪器,光线遵守反射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镜面越远,像越小。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镜面越远,像越小。成的实像与物体在同侧,成的虚像与物体在异侧。不仅可以使平行光线汇聚于焦点,还能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反射成平行光。有句话说“眼见为实”,可在这里我们通过光学幻影演示仪可以让你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真是存在的,而只是通过光学成像方法实现的一个物像。

●实验现象

打开电源开关,使幻影仪的出射窗口呈现幻像。可以看到一朵悬在空中转动着的美丽的红花,质感非常细腻;伸手去触摸红花,发现并没有实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红花的形状稍有所不同。

●小结或讨论

光学幻影成像系统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绘声绘色,虚幻莫测,非常直观,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由立体模型场景、造型灯光系统、光学成像系统、影视播放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系统、音响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可以实现大的场景、复杂的生产流水线、大型产品等的逼真展示。

在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都经常会看到这种系统的应用,把悠久的文物(历史的遗迹、历史事件的事物见证等)放置到虚拟、生动再现的历史氛围中去,赋予沉默文物以鲜活的生命,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古代文明在特定的现代艺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状态下重现出

来,大放异彩! 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用两只眼睛观察时会感到图样不够清晰,且目眩头晕,而只用一只眼睛观察能看到更清晰的图像。后来我通过百度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因为人的两眼有视差,且人体有视觉和体感两套平衡感觉系统,当二者信号不一致,人就会产生眩晕感,光线在不停的交错闪烁,视觉容易产生疲劳 所以会头晕目眩乏力。 频闪法测定电扇转速

● 实验原理

频闪灯是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闪光,所隔的时间称为周期,它的倒数称为频率。频闪灯的频率可以通过调节频闪仪上的频率旋钮来调节,每秒频闪次数(即频率)可以从频闪仪面板的仪表上读出。当电风扇叶片转动时,频闪灯发出的频闪光照射在电风扇叶片上。调节频闪仪的频闪频率,若电风扇上各叶片转动一圈或几圈后又转到原来位置时,频闪灯闪亮一次,则由于人的视觉暂留效应,看到第一次频闪时的叶片还没有消失,第二次频闪时的叶片

又在同一位置上出现,所以看起来就象叶

片静止不动一样了。显然当电风扇的叶片

转动一圈时,频闪灯闪亮一次时所对应的

频闪间隔最短(周期最小〕,也就是频率

最大。这时频闪仪的频率就是电风扇的转

动频率,即转速(单位为转/分或转/秒)。

由于三个叶片形状相同,难以分辨,会出

现误判,因此在电风扇的三片叶片上分别

写A 、B 、C 三个字母,以利观察。

● 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

从小到大调节频闪仪的频闪频率,当调到某一个频闪频率时,就会看到一个有趣现象:电风扇叶片“静止不动”,好象电风扇关掉一样,但是人能感觉到电风扇有风吹出。现象如左图所示。

当频闪仪频率很大的时候,还会出现六片甚至九片“静止不动”的情况!

● 小结或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有这种错觉,例如:在日光灯

下转动电风扇,如果转动速度与日光灯频闪的频率相近,但不相等,这时会看到电风扇“正转”或者“反转”如果转速不稳,又会看到一会儿正转,一会儿反转的现象。这是因为日光灯接交流市电50HZ ,所以它的闪烁频率为50HZ 。若在自然光或者LED 等不闪光源下则看不到现象 当前频率 静止不动(三片) 17.0Hz 静止不动(三片)

42.4Hz 静止不动(三片)

82.7Hz 静止不动(六片) 167.7HZ

这种现象。还有就是在我们用手机拍照或者录像的时候会发现电脑、电视的屏幕以及日光管在屏幕上显示都会出现闪烁的情况,有的时候却没有。经过我的分析,应该是手机(相机)采集图像时的的快门速度不同的原因,即当环境光线很亮时快门速度会自动降低,低于

1S/50=20ms时就称快门速度比日光灯闪烁频率快,就会出现画面一闪一闪的情况;而环境

光线较暗时快门速度提高,高于20ms时则和

人眼一样将两次闪烁叠加在一起,最终的结果

就是灯是一直亮着的。

蜡烛熄灭后水面升高原因的实

验探究

●实验原理

燃烧是一种发热发光的氧化过程。在水面上点燃一支蜡烛,再用一个玻璃杯把它罩住,蜡烛火焰会逐渐熄灭,这原因是杯内的氧气被烧掉,不能继续维持燃烧所致。同时可以看到,杯内的水面升高了,显然,这表明杯内的气压降低了,杯内水面与杯外水面的高度差反映了杯内与杯外的气压差。有两种观点可以解释这一现象:1.杯内气体中的氧气因燃烧而减小,因而氧气压强降低,使总压强也降低了;2.蜡烛熄灭后,杯内气体的温度降低,因而气体体积缩小,使其压强降低。

●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

蜡烛数量杯外水面高度(cm) 杯内水面高度(cm) 水面高度差(cm)

1 1.5 3.0 1.5

2 1.6 4.5 2.9

3 1.5 4.5 3.0

放入水中,用一个玻璃杯把放着蜡烛的烧杯罩住,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待冷却一会后使用钢尺分别测量每次杯内外水面的高度,最后求出高度差。不同的蜡烛数量会产生不同的水面高度差。

●小结或讨论

由实验数据可知,在只放一根蜡烛的时候水面升高1.5cm,为了排除气体温度升高的影响,我们采取让它充分冷却后再进行测量的办法,最终证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蜡烛燃烧消耗掉了杯子内的氧气,导致杯内气压降低。而放入两根蜡烛时发现水面竟然升高了2.9cm,足足是上次的两倍!接着放入三根蜡烛,这次水面高度差和上次基本一致,还是3.0cm。经过我们的研究与讨论,得出的结论为只放一根蜡烛时并没有完全耗尽杯内的氧气,而当放入两根以上的蜡烛时可以完全耗尽水杯中的氧气,因为水杯的氧气就那么多所以最后的压强差是一样的,则产生了相同的水面高度差。

后来我们有人提出蜡烛是碳氢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理论上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由于蜡烛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所以它的燃烧方程式为:2C22H46+67O2=44CO2+46H2O;2C28H58+85O2=56CO2+58H2O

可见蜡烛燃烧在消耗氧气的同时也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是冷却后测量,所以水蒸气的体积不算),只是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比消耗的氧气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水杯内气压降低。

马尔塔十字管实验

●实验原理

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会作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沿磁场方向会作匀速直线运动;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与磁场强度之间存在夹角,则粒子会沿磁场方向作螺旋运动,在一

个周期内粒子回旋一周,沿磁场方向移动的距离(螺旋线的螺距)为:h=2πmvv z

eB

(式中

v z为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平行于磁场方向的分量),可知,螺距的大小与速度的垂直分量无关。显然,无论带电粒子以多大速率进入磁

场,也无论沿何种方向进入磁场,只要它们

平行于磁场的速度分量是相同的,它们运动轨迹的螺距就一定相等。如果它们是从同一点射入磁场的,那么它们必定在沿磁场方向上与入射点相距螺距h整数倍的地方又会聚在一起。这与光束经透镜后聚焦的现象相似,故称为磁聚焦。所以,当我们加大恒电流的值(即加大磁场强度)时,十字阴影会发生偏转,因为此时电子束的运动轨迹是螺旋线。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大,螺距变小,当亥姆霍兹线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螺距的整数倍时,电子束就聚焦于一点,于是就在荧光屏上出现一个光点。

●实验现象

打开阴极射线管专用高压电源之后,可在荧光屏上观察到一个十字形的阴影,阴影周围是绿色的亮光;打开恒流电源,即给亥姆霍兹线圈通以恒定的电流,亥姆霍兹线圈中间产生一个均匀磁场,磁场加在电子束经过的路径;调节励磁电流的大小,可以在荧光屏上观察到十字形的阴影发生旋转,并逐渐减小最后变成一个光点。

●小结或讨论

电子途经十字架最后在涂有荧光物质的屏幕上投影出来一个放大的十字像,这很类似于光线被一个物体挡住后在后面投影出物体的形状,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光线有直线传播的特点,电子也是一样的,有沿直线的性质,这个实验让我们亲眼看到了这一特性,而不是像以前做过的实验那样通过一个像黑箱子一样完全看不到内部是什么样的示波器来演示。也亲手通过改变励磁电流的大小(可通过一边的电流表读数)改变磁场强度看到了“磁聚焦”现象。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U 实验方法原理根据欧姆定律,R =,如测得U 和I 则可计算出R。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I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1 只,0-5V 电压表1 只,0~50mA 电流表1 只,0~10V 电压表一只,滑线变阻器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1 台。 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生参照第2 章中的第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U 值和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U =U max ×1.5% ,得到?U 1 = 0.15V,?U2 = 0.075V ; (2) 由?I = I max ×1.5% ,得到?I 1 = 0.075mA,?I 2 = 0.75mA; (3) 再由u= R ( ?U )2 + ( ?I ) 2 ,求得u= 9 ×101?, u= 1?; R 3V 3I R1 R2 (4) 结果表示R1 = (2.92 ± 0.09) ×10光栅衍射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R 2 = (44 ±1)?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实验方法原理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11-21 2011

吐吐物 理研究 性实验 报告 研究性报告————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第一作者:孟勤超10031123 第二作者:郭瑾10031126 第三作者:张金凯10031108

目录 摘要 (2)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原理 (2) 1.基本原理 (2)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2) 3.验证平行轴定理 (3) 4.光电转换测量周期 (3) 三、实验仪器 (3) 四、实验步骤 (3) 1.调整测量系统 (3) 2.测量数据 (4) 五、注意事项 (4)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4) 1.原始数据记录 (4) 2.数据处理 (5) 七、讨论 (8) 1.误差分析 (8) 2.总结 (8)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转动惯量测量仪的使用; 2.利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4.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大法; 5.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是转换测量,使物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实验中采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使物体摆动,测量摆动周期,通过物体摆动周期T与转动惯量I的关系 来测量转动惯量。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已知标准物体的转动惯量I1,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I0,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0,标准物体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1,通过间接比较法可测得: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整理

观察沸腾实验: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 是; 图A 图B 图C 图D 图 E 图F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 是℃。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②。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二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 甲乙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的实验里,王大海进行了如下操作: (1)①把两个标有“2.5V 0.3A”的小灯泡L 1和L 2 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使 灯泡发光(如图甲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压表,分别测量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并记入表一. (2)①把上述两个灯泡改接成并联后,接到另一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乙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流表,分别测量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入表二. 请你评估: (1)表一的测量结果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2)表二的测量结果是否可能?谈谈你的观点: (3)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这一实验方案中的不足:________ (4)实验的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是某实验中的三个电路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 是 _ (2)你的结论 是 ; (3)夏荷同学探究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大于任何一个用电器两端的 电压。秋宁同学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对他们的结论,你如何评估? A B C 3.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概要

研究型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作者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第一作者王路明11071172 第二作者马天行11071160 第三作者吴宏宇11071167

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 王路明11071172 马天行11071160 吴宏宇11071167 摘要:迈克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干涉仪,其测量结果可精确到与波长相比拟。本文从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对用此仪器精确测定钠黄双线差及钠的相干长度进行了讨论, 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双线波长差,钠黄光,光程差,玻璃折射率, 一.实验基本要求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学会它的调整方法和技巧; 2.利用干涉条纹变化的特点测定光源波长; 3.了解光源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4.学会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透明玻璃片折射率。 二.仪器简介 He 激光器、钠光灯、毛玻璃、扩束镜、千分尺、透明玻璃等迈克尔逊干涉仪、Ne 三.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l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后人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

些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1.波长差的测量 钠黄光中包含波长为λ1=589.6nm 和λ2=589.0nm 的两条黄谱线,当用它做光源时,两条谱线形成各自的干涉条纹,在视场中的两套干涉条纹相互叠加。由于波长不同,同级条纹之间会产生错位,当变化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干涉条纹的清晰度发生周期性变化 ()() L k I L I ?+=?101cos 1()() L k I L I ?+=?202cos 1 ? ?? ?? ???? ???+???? ????+=L k k L k I I 2cos 2cos 1221021k k k -=? 衬比度:?? ? ????=L k 2cos γ半周期:λ λ?≈ ?22 0L L ? γ 图1.钠黄光双线结构使干涉条纹的衬比度随ΔL 做周期性变化 在视场E 中心处λ 1 和λ2两种单色光干涉条纹相互叠加。若逐渐增大镜M1与M2的间距d ,当λ1得第k1级亮纹和的第k2级暗纹相重合时,叠加而成的干涉条纹清晰度最低,此时增大d ,条纹由逐渐清晰,直到光程差δ的改变达到 22112λ2 1 k λk 2d δ)(+=== (1) 时,叠加而成的干涉条纹再次变得模糊。可得 2112λ1m m λd d 2)()(+==-(2) 则λ1和λ2的波长差为 Δd 2λλλ-λΔλ2 121= = (3) Δd=d2-d1 ,当λ1和λ2的波长差相差很小时,λ2 λλλλ2 121=+= (λ=589.3nm ), 则可得 d 22 21?=-=? λ λλλ (4)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一.预习报告 1.简要原理 2.注意事项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内容、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七.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心得 八.原始数据记录栏(最后一页) 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异。如化学实验的报告叫化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的报告就叫物理实验报告。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实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帮助实验者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

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誊写清楚整洁。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 (三)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四)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五)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六)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七) 实验环境和器材 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和器材)。 (八)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

高考物理探究性实验题大全

2008高考探究性实验题汇编 一.力学篇 1.(无锡市一调)学规律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可以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 究。下面我们追寻科学家的研究足迹用两种方法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 Ⅰ.理论探究: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有关运动学公式,推导在恒定合外力的作用下,功与物体动 能变化间的关系,请在答题纸上对应位置写出你的推导过程。 Ⅱ.实验探究: ①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他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还应该采取的两项措施是: a .______ _▲ ___; b . _▲ ____; ②如图丙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 、B 、C 、D 、E 、F 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距离如图。则打C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 ;要验证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除位移、速度外,还要测出的物理量有 ▲ 。 W 合 =F 合x ,三式联立得W 合 =2 1222 2mv mv - Ⅱ①a.平衡摩擦力(1分) b.钩码的重力远小于小车的总重力(1分) ② T x x 23 2?+?(2分,其它正确也得分) 钩码的重力和小车的总质量 (2分) 2.(淮安一调9分)物体因绕轴转动时而具有的动能叫转动动能.转动动能的大小与角速度 大小有关,为了探究转动动能的大小与角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某同学设计了下列一个实验,即研究砂轮的转动.先让砂轮由电动机带动作匀速转动并测出其角速度ω,然后让砂轮脱离动力,由于克服轮边缘的摩擦阻力做功,砂轮最后停下来,测出砂轮开始脱离动力到停止转动的圈数n ,实验中得到几组n 和ω的数值见下表:(砂轮直径d =10cm , 转轴间摩擦力大小1 f =N ) 能,并填 定量关系 代入数据,得 E k = 分别填:、2、8、18、32(直接填数据,正确的不扣分) 丙

初中物理课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王海军主任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理科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初中物理新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本研究将使我校一线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七大环节、如何备课评课、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定位。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问卷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问卷调查报告 篇一:大通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 学生问卷调查表(后期)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为此,我 县初中物理学科组在部分学校开展了有关实验教学的研究,现在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借此,我们想了解全县实验教学的状况及实验学校的研究效果,以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希望能了解到你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想法。本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请你认真逐条填写,并在你意见一致的“□”里打“√”,谢谢你的合作。 19、对于将要学习的探究实验,你希望老师先讲后让你们去做,还是希望先让你们尝试去探究? 20、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你来说最难解决或最困难的环节是什么?请你简要回答。 21、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你对老师有什么建议或

意见?请简要回答。 大通县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后期)20XX年5月大通县初中物理学科组基于目前我县实验教学比较薄弱的现 实,申报了市级课题《基于课标的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全面检验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我们在全县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进行了大面积地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问卷调查对象:全县所有初中学校八、九年级学生中抽样调查。 二、问卷调查时间:20XX年12月20日——12月30日 三、问卷调查目的: 1、了解全县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状况。 2、通过对比非实验学校和实验学校的学生问卷,了解课题实施的效果。 3、根据学生的答卷,分析全县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现状,为以后更好的开展 实验教学把握方向。 四、问卷调查方式: 由班主任简明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后组织学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

U 2 I 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U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 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 1 只,0-5V 电压表 1 只,0~50mA 电流表 1 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 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 1 台。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 2 章中的第 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 U 值和 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 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 U = U max ? 1.5% ,得到 U 1 = 0.15V , U 2 = 0.075V ; (2) 由 I = I max ? 1.5% ,得到 I 1 = 0.075mA , I 2 = 0.75mA ; (3) 再由 u R = R ( 3V ) + ( 3I ) ,求得 u R 1 = 9 ? 101 &, u R 2 = 1& ; (4) 结果表示 R 1 = (2.92 ± 0.09) ?10 3 &, R 2 = (44 ± 1)& 光栅衍射 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方法原理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 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11-21 2011 研究性报告————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第一作者:孟勤超 10031123 第二作者:郭瑾 10031126 第三作者:张金凯 10031108

目录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转动惯量测量仪的使用; 2.利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4.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大法; 5.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是转换测量,使物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实验中采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使物体摆动,测量摆动周期,通过物体摆动周期T与转动惯量I的关系 来测量转动惯量。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已知标准物体的转动惯量I1,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I0,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0,标准物体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1,通过间接比较法可测得:

也可以确定出扭转常数K 定出仪器的扭转常数K,测出物体的摆动周期T,就可计算出转动惯量I。 3.验证平行轴定理 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m的物体(小金属滑块)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I0时,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则此物体的转动惯量变为。为了避免相对转轴出现非对 称情况,由于重力矩的作用使摆轴不垂直而增大测量误差。实验中采用两个金属滑块辅助金属杆的对称测量法,验证金属滑块的平行轴定理。这样,I0为两个金属滑块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m为两个金属滑块的质量,杆绕摆轴的转动惯量I杆,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实际上移动的是通过质心的轴),测得的转动惯量 I=I杆+I0+mx2 两个金属滑块的转动惯量 I x=I-I 杆=I0+mx2 4.光电转换测量周期 光电门和电脑计数器组成光电计时系统,测量摆动周期。光电门(光电传感器)由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受管构成,将光信号转换为脉冲电信号,送入电脑计数器测量周期(计数测量时间)。 三、实验仪器 扭摆、金属载物盘、塑料圆柱体、金属空心圆筒、实心塑料球、金属细长杆(两个滑块可在上面自由移动)、数字式计时器、电子天平。(由于待测物体的尺寸已经给出,故不需要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

【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初探】 物理研究方法

【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初探】物理研究方法 [摘要]: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设,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和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训练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能力,体现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建模能力,展示了学生的研究思路和才能,延伸了学生的学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质疑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学会研究、可操作性 课题背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物理教学来说其重要方面之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因为通过实验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将来社会的生存能力。“二期课改”总体要求,就是要确立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教学目标。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在中国学的方法是演绎法,我发现这完全不是费米、泰勒等人的研究方法,他们是从实际实验的结果中归纳出原理,是归纳法。我很幸运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好处都吸收了,这对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这段话表明实验作为一种研究科学方法,对人的培养有着一种特别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是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配合“二期课改”中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使之相辅相成。通过探究实验,有效地促使学生关注和联系实际问题,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掌握知识的本意和正确的结论。使学生的意志、毅力、情感、价值观以及与他人的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示波器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专题:模拟示波器的使用及其应用 学号:10151192 班级:101517

姓名:王波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1.模拟示波器简介 (3) 2.示波器的应用 (6) 三.实验仪器 (6) 四.实验步骤 (7) 1.模拟示波器的使用 (7) 2.声速测量 (8)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8) 六.讨论 (10)

摘要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它能直观、动态地显示电压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便于人们研究各种电现象的变化过程,并可直接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以及信号之间相位关系等各种参数。示波器是观察电路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测量实验结果的重要仪器,也是调试、检验、修理和制作各种电子仪表、设备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主要结构和波形显示及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示波器观察波形以及测量电压、周期和频率的方法; 3.学会用连续波方法测量空气速度,加深对共振、相位等概念的理 解; 4.用示波器研究电信号谐振频率、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同轴电 缆中电信号传播速度等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模拟示波器简介 模拟示波器是利用电子示波管的特性,将人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交变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并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测量和分析的电子仪器。它主要由阴极射线示波管,扫描、触发系统,放大系统,电源系统四部分组成。 示波管结构图 (1)工作原理 模拟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被测信号经Y轴衰减后送至Y1放大器,经延迟级后到Y2放大器,信号放大后加到示波管的Y轴偏转板上。 若Y轴所加信号为图所示的正弦信号,X输入开关S切换到“外”输入,且X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竖直方向上按正弦规律上下运动,随着Y轴方向信号的提高,由于视觉暂留,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竖直扫描线。同理,如在X轴所加信号为锯齿波信号,且Y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水平直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示例(含数据处理)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 系别物信系年级2009专业电信班级09电信1班姓名张三学号09104010***组别1实验日期2009-10-20 实验项目: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题目】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几种常用测长仪器的读数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会物理天平的调节使用方法,掌握测质量的方法。 3. 学会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会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估算和分析,能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应记录具体型号规格等,进实验室后按实填写) 直尺(50cm)、游标卡尺(0.02mm)、螺旋测微计(0~25mm,0.01mm),物理天平(TW-1B 型,分度值0.1g ,灵敏度1div/100mg),被测物体 【实验原理】(在理解基础上,简明扼要表述原理,主要公式、重要原理图等) 一、游标卡尺 主尺分度值:x=1mm,游标卡尺分度数:n (游标的n 个小格宽度与主尺的n-1小格长度相等),游标尺分度值: x n n 1-(50分度卡尺为0.98mm,20分度的为:0.95mm ),主尺分度值与游标尺 分度值的差值为:n x x n n x = -- 1,即为游标卡尺的分度值。如50分度卡尺的分度值为: 1/50=0.02mm,20分度的为:1/20=0.05mm 。 读数原理:如图,整毫米数L 0由主尺读取,不足1格的小数部分l ?需根据游标尺与主尺对齐的刻线数 k 和卡尺的分度值x/n 读取: n x k x n n k kx l =--=?1 读数方法(分两步): (1)从游标零线位置读出主尺的读数.(2)根据游标尺上与主尺对齐的刻线k 读出不足一分格的小数,二者相加即为测量值.即: n x k l l l l +=?+=00,对于50分度卡尺:02.00?+=k l l ; 对20分度:05.00?+=k l l 。实际读数时采取直读法读数。 二、螺旋测微器 原理: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5mm ,微分筒上的刻度通常为50分度。当微分筒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mm ,而微分筒每转一格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50=0.01mm 。可见该螺旋测微器的分度值为0.01mm ,即千分之一厘米,故亦称千分尺。 读数方法:先读主尺的毫米数(注意0.5刻度是否露出),再看微分筒上与主尺读数准线对齐的刻线(估读一位),乖以0.01mm, 最后二者相加。 三:物理天平 天平测质量依据的是杠杆平衡原理 分度值:指针产生1格偏转所需加的砝码质量,灵敏度是分度值的倒数,即n S m = ?,它表示 天平两盘中负载相差一个单位质量时,指针偏转的分格数。如果天平不等臂,会产生系统误差,消除方法:复称法,先正常称1次,再将物放在右盘、左盘放砝码称1次(此时被测质量应为砝码质量减游码读数),则被测物体质量的修正值为:21m m m ?=。 【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性实验初探

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初探 [摘要]: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设,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和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训练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能力,体现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建模能力,展示了学生的研究思路和才能,延伸了学生的学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 质疑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学会研究、可操作性 课题背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物理教学来说其重要方面之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因为通过实验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将来社会的生存能力。“二期课改”总体要求,就是要确立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教学目标。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在中国学的方法是演绎法,我发现这完全不是费米、泰勒等人的研究方法,他们是从实际实验的结果中归纳出原理,是归纳法。我很幸运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好处都吸收了,这对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这段话表明实验作为一种研究科学方法,对人的培养有着一种特别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是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配合“二期课改”中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使之相辅相成。通过探究实验,有效地促使学生关注和联系实际问题,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掌握知识的本意和正确的结论。使学生的意志、毅力、情感、价值观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精神有所提高。也促进了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一、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普通实验是在已有的规范程式下由教师指导、帮助完成的,主要为解决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要求学生达到会做规定实验的基本目标,但缺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功能。为促使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面前勇敢地质疑,提出问题。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励学生的个性和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变过去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但要能做引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还要能做探索性实验,不但要能做实验、巧做实验,还要能根据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碰到的事例提出问题、选择课题、设计实验,探究事物的运动规律。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学习和研究,可帮助学生摆脱传统

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报告汇总

椎体上滚 ●实验原理 在重力场中,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总是以降低重心来趋于稳定。本实验中锥体与轨道的形状巧妙组合,给人以锥体自动由低处向高处滚动的错觉:V形导轨的低端处,两根导轨相距较小,停于此处的锥体重心最高,重力势能最大;V形导轨的高端处,两根导轨相距较大,停于此处的锥体重心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因此,从导轨低端处释放锥体,锥体就会沿导轨从低端滚向高端,这其间锥体的重心逐渐降低,重力势能逐渐减小,被转化为了锥体滚动时的动能,体现了机械能守恒。 ●实验现象 将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锥体并不下滚;反之,将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锥体会自动上滚,直至高端后停住。 ●小结或讨论 刚开始看到这个实验装置时,还真的以为椎体是在“上滚”,因为两个金属滑轨确是一边高一边低,而椎体也确实是从低的那一端滚上了高的那一端。可是当到侧面观察是,很快便发现了这个装置的奥秘所在:我们的眼睛被欺骗了!虽然椎体看上去是从低处滚向高处,可椎体的重心却是由高到低!与此类似的错觉很多,比如“怪坡”现象。世界上已经发现了多处“怪坡”,在这些“怪坡”上,汽车下坡时必须加大油门,而上坡时即使熄火也可到达坡顶;骑自行车下坡时要使劲蹬,而上坡时却要紧扣车闸;人在坡上走,也是上坡省力,下坡费劲。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所谓的“怪坡”并没有违反科学规律,“怪坡”与它路边倾斜的参照物——护栏、石柱巧妙结合,给人一种错觉,就好比“锥体上滚”一样的错觉。物理规律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在重力场中,物体的能量总是自然地趋向最低状态,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力求稳定的。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仅仅凭现象凭肉眼的观察就断定一个事物,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系别数学系年级2010专业信息与计算班级10信计3班姓名张三学号**组别1实验日期2011-4-10 实验项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气垫导轨的水平调节 可用静态调平法或动态调平法,使汽垫导轨保持水平。静态调平法:将滑块在汽垫上静止释放,调节导轨调平螺钉,使滑块保持不动或稍微左右摆动,而无定向运动,即可认为导轨已调平。 2.练习测量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计时2”,让滑块在汽垫上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两个光电门,练习测量速度。 3.练习测量加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加速度”,在砝码盘上依次加砝码,拖动滑块在汽垫上作匀加速运动,练习测量加速度。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用电子天平称出滑块质量滑块m ,测速仪功能选“加速度”, 按上图所示放置滑块,并在滑块上加4个砝码(每个砝码及砝码盘质量均为5g),将滑块移至远离滑轮一端,使其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加速度。再将滑块上的4个砝码分四次从滑块上移至砝码盘上,重复上述步骤。 (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计时计数测速仪功能设定在“加速度”档。在砝码盘上放一个砝码(即 g m 102=),测量滑块由静止作匀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再将四个配重块(每个配重 块的质量均为m ′=50g)逐次加在滑块上,分别测量出对应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 (数据不必在报告里再抄写一遍,要有主要的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要求用作图法处理的应附坐标纸作图或计算机打印的作图) 1、由数据记录表3,可得到a 与F 的关系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 与F 成线性关系,且直线近似过原点。 上图中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M=1/=172克,与实际值M=165克的相对误差: %2.4165 165 172=- 可以认为,质量不变时,在误差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性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性实验 三、学探究,锻炼探究思维 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理教学中,物理实是个突破口。实验中的探究性学能够优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情感,使他们快乐成。 1.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示实验中,亲身探索物理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演示实验可以调动其积性,亲身感受实验过程,有真实感受,知识就容易握了。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答案,从探索中得出一般性论。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设计探究性问题来激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启发学生的创性思维。 2.把探究分组实验的难度,提高生探究的成功率 探究分组实验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实验课题进实验,从中探索科学概念和律。探究分组实验教学重视实验究过程,把科学方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放在首,让学生自由陈述科学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据,并在解释数据的基础上出结论。 教学中要根据生实际情况,适当变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促使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由于验证实验本身往往有一定的度,改成探究实验时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题设计的恰当,可以引学生思考,有助于究;问题设计的不恰当,则会使究实验丧失应有的作用。 3.重视探究课外活实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合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也是导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探究课外活动实验,可以是教提出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选定课题,学

生分成干小组或独立分析课题,设计案直到得出结论。通过这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主学习、勇于探究和严的科学态度。课外实验设应遵循趣味性强、取材容易、制作单、经济可行的原则。本以教材知识为切点,可适当引申和拓宽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升他们热爱科学的志为目的。 总之,探究活是一种新的教学模,无章可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高自身素质,要认真领会教变动的目的,把握探究活动的目。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合理设疑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境。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摆正己的位置,我们可以进行指导,以参与,可以组织,但决能越俎代庖。

《大学物理(一)》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一) 实验名称:速度、加速度的测定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 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2020 年04月05 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垫导轨的构造和性能,熟悉气垫导轨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了解光电计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用光电计时系统测量短暂时间的方法。 3.掌握在气垫导轨上测定速度、加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4.从实验上验证F=ma的关系式,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5.掌握验证物理规律的基本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速度的测量 一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t~t+Δt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为Δx(x~x+Δx),则该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Δt越小,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t时刻的实际速度。当Δt→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是t时刻(或x位置)的瞬时速度 (1) 实际测量中,计时装置不可能记下Δt→0的时间来,因而直接用式(1)测量某点的速度就难以实现。但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只要取很小的位移Δx,测量对应时间间隔Δt,就可以用平均速度近似代替t时刻到达x点的瞬时速度。本实验中取Δx为定值(约10mm),用光电计时系统测出通过Δx所需的极短时间Δt,较好地解决了瞬时速度的测量问题。 2.加速度的测量 在气垫导轨上相距一定距离S的两个位置处各放置一个光电门,分别测出滑块经过这两个位置时的速度v1和v2。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通过加速度、速度、位移及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实现加速度a的测量。 (1)由测量加速度 在气垫导轨上滑块运动经过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经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时间为t21,则加速度a为

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初中

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初中 篇一: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课题: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探索 题目的界定:物理实验改进、 案例内容:水沸腾实验的改进活动方案 形式:实验探究 预计效果:第一阶段通过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阶段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推广实施,并做好总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具有创造性思考能力 案例:水沸腾实验的改进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器材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如果根据课本上的这些实验器材,安装并进行实验,弊端有三个: 时间比较长 沸腾的剧烈程度不够 气泡变化不明显。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对此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器材

大试管(长约25cm 直径4cm)、水、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钟表。 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按照如图所示装置安装器材。 进行试验:用酒精灯给盛水的大试管加热至沸腾,在水温达到80 ℃时,每隔5s记录一下水的温度,同时观察水中气泡,把记录的温度示数和气泡变化情况填入下表。 描绘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解决前面的问题总结沸腾沸点的定义 教后小结 改进后的试管的容积比烧杯的容积小的多,加热时间短,沸腾特别剧烈。再有试管比较长,沸腾前试管上下的温差比较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由于经过的路径长,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越多,气泡变小越明显。沸腾时试管内水的温度相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吸入水蒸气,由于经过的路径长,吸入的水蒸气就多,气泡就越大。此实验弥补了以上三大缺点。 成果展示:论文、阶段总结资料、试验教具展示、学生获奖证书等 初中物理研究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教学时,深感课外探究的话题难找,

推荐-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研 究 性 报 告 院系: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号: 39052719 姓名:张超

“微波实验和布拉格衍射”的研究性报告 一、布拉格衍射实验 任何的真实晶体,都具有自然外形和各向异性的性质,这和晶体的离子、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的几何规律排列密切相关。 晶体内的离子、原子或分子占据着点阵的结构,两相邻结点的距离叫晶体的晶格常数。真实晶体的晶格常数约在10-8厘米的数量级。X射线的波长与晶体的常数属于同一数量级。实际上晶体是起着衍射光栅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X射线在晶体点阵上的衍射现象来研究晶体点阵的间距和相互位置的排列,以达到对晶体结构的了解。 布拉格衍射实验的仪器布置

本实验是仿照X射线入射真实晶体发生衍射的基本原理,人为的制做了一个方形点阵的模拟晶体,以微波代替X射线,使微波向模拟晶体入射,观察从不同晶面上点阵的反射波产生干涉应符合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布拉格方程,它是这样说的,当波长为λ的平面波射到间距为a的晶面上,入射角为θ,当满足条件nλ=2aCOSθ时(n为整数),发生衍射。衍射线在所考虑的晶面反射线方向。在一般的布拉格衍射实验中采用入射线与晶面的夹角(即通称的掠射角)α,这时布拉格方程为nλ=2asinα我们这里采用入射线与靠面法线的夹角(即通称的入射角),是为了在实验时方便,因为当被研究晶面的法线与分光仪上度盘的00刻度一致时,入射线与反射线的方向在度盘上有相同的示数,不容易搞错,操作方便。 实验仪器布置如上图 实验中除了两喇叭的调整同反射实验一样外,要注意的是模拟晶体球应用模片调得上下左右成为一方形点阵,模拟晶体架上的中心孔插在支架上与度盘中心一致的一个销了上。当把模拟晶体架放到小平台上时,应使模拟晶体架下面小圆盘的某一条与所研究晶面法线一致的刻线与度盘上的00刻线一致。为了避免两喇叭之间波的直接入射,入射角取值范围最好在300到700之间。 二、单缝衍射实验 φ 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