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六讲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

1.内科心身疾病

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5.眼科:原发性青光眼,低眼压综合征,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6.口腔科:心因性齿痛,下颌关节炎症,原发性慢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7.耳鼻喉科:美尼尔氏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耳鸣,晕车,口吃等。

8.皮肤科: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湿疹,圆形脱发,多汗症,牛皮癣,白癜风。

9.其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癌症,肥胖症等。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罹患上述疾病的人都是心身疾病的患者,只有罹患上述疾病的病人在患病的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之时,我们才可以说他患的是心身疾病。也就是说上述疾病和心身疾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只不过和其他疾病相比,这些疾病更容易蒙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每当遇到罹患这类疾病的患者时,就更应该牢固树立心身相关的思想。

(四)心身疾病的病因

心身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心理因素

⑴心理应激或情绪反应。心理应激或情绪反应造成人的心理生理变化,当机体的生理变化超过机体所能适应的限度时,便会导致身体损伤,使人罹患各种心身疾病。各种恶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的亡故、离婚、财产的重大损失等心理刺激物,均会引发消极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成为致病因素。

⑵人格。人格影响着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决定着人对外界不良刺激的应对方式,是一个人应对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体得到社会支持的质和量,进而影响到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对于内向型性格的人来说,生活事件与躯体疾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而对外向型性格的人,其相关系数仅为0.33,两者之间差异极为显著。

2.社会因素

人降生后总要属于某一社会,成为社会的成员,其身心总要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1938年,英国内科医生Donnison以自己的经历撰写了一本名为《文明与疾病》的书。当他在肯尼亚的一个部落当医生时,在他医院中住院的病人中,竟然没有一例高血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他所工作的地区是传统的非洲社会,文化环境稳定,人们对这里的社会环境很适应,很少产生心理紧张,所以高血压少见。他认为当地的社会文化因素是高血压发病率低的主要原因。

3.生物学因素

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确在某些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遭遇恶性心理社会刺激的经历,但因此而导致躯体疾病者只占少数,即便因此而罹患了心身疾病,所患的病种又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有人得冠心病,有人患紧张性头痛。研究表明,患者病前的身体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医学心理学中把患病前病人所具有的与发病有关的身体特点,叫做生理始基(analogue),也有些学者喜欢用“器官脆弱性”一词来表达与此同样的观念。生理始基的存在使机体承受心理社会打击的能力有了差别,使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加具备了心身疾病的脆弱性。

(五)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自二十世纪30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心身疾病发病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途经,即:心理动力学途经、心理生理学途经和行为途经。

1.心理动力学途经

在二十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心理动力学途经在心身疾病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Alexander,F.)和邓巴(Dunbar,F.)。亚历山大强调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提出心身疾病的发病的三个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亚历山大认为,只要根据一个人心理冲突的性质,就可以预言他将会患有何种心身疾病,这就是所谓的“冲突特异理论”。器官脆弱性(生理始基)在心身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后来得到了一些实验研究的证实。

邓巴认为人格类型同心身疾病有特异关系,提出“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患有同一疾病的病人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某些人格类型的人易患特别的心身疾病。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概貌,就可以预言他将患何种心身疾病。她推断:具有奋力工作、紧张和雄心勃勃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并为后来的研究所证实。

2.心理生理学途径

这条途径以坎农的生理学、塞里的应激学说以及巴甫洛夫、贝柯夫与谢切诺夫的条件反射研究与“皮质内脏相关学说”为基础,注重通过心理生理学的实验,探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同身体的生理生化变化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心理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

马森和塞里证实,心理因素在应激的生理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心理社会刺激也能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英格尔认为“或战或逃反应”与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的生理变化有关,“保存退缩反应”与下丘脑-垂体-肾

上腺皮质轴系的生理变化有关,并引起免疫系统的变化。

要真正搞清心理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首先必须详细阐明心理因素这个概念,其次必须搞清心理刺激所引发的生理生化改变最终导致的病理改变的方式或渠道。这些问题正是当代心理生理学研究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3.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或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条件反射的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最终演变成为症状或疾病。例如,哮喘儿童可因为哮喘发作会得到父母格外的关照而被强化。医学生中常见一种现象,学习什么疾病,就出现什么病的症状,这属于认知后的自我暗示,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4.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说

一般认为,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心理社会因素→生理反应→器官脆弱性→心身疾病。

⑴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心理社会刺激物被感知,信息传入大脑皮层并得到加工处理和储存,使现实刺激加工转换成抽象的观念。该过程的关键问题是认知评价、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资源等中介因素的作用。认知评价的作用特别受到关注,因为心理社会刺激物必须经过个体的认知评价才能引起应激反应。

⑵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联合区将传入信息通过与边缘系统的

联络,转化为带有情绪色彩的内脏活动,通过与运动前区的联络,构成随意行动传出。

⑶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自主神经支配的组织,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整体变化。在皮质的调控下,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的活动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使机体对应激做出整体反应。

⑷心身疾病的发生。强烈或长期的应激反应造成薄弱器官或系统的损害,最终使人罹患心身疾病。

(六)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的任何疾病都受到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都应兼顾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三方面。

2.心身疾病诊断原则

心身疾病的诊断要兼顾到病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不但要做出躯体水平的诊断,还要做出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诊断。

⑴病史的采集:对疑有心身疾病的病例,在采集临床病史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收集病人的心理社会方面的资料,如了解个体的成长史、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生活事件、人格特点等方面,并注意分析这些因素和心身疾病发生之间的联系。

⑵体格检查:采用医学诊断学的技术和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⑶心理行为检查:结合病史材料,采用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验以及心理生理学检测等方法,对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主导的情绪状态、人格特点、应对资源以及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特点等进行评估。

⑷综合分析: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到的材料,结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最终得出初步结论。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到病人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诸方面。一方面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躯体水平上处理实在的病理过程,涉及到临床专业知识与技术;另一方面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或治疗,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始终坚持心身兼顾、双管齐下的原则。

心理和社会水平上的干预与治疗,主要围绕三个目标:①努力帮助病人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移除应激的来源,或增强病人的应对能力;②努力矫正由应激源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减轻其对身体器官的冲击;

③设计适当的治疗方案以降低身体器官对心理生理反应的脆弱程度。

4.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从心、身两方面进行;心理社会因素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故心身疾病预防应从早做起。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预防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二、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除了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外,还同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长期慢性应激如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受压抑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而紧张、焦虑常常随着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而发展。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坚持心理治疗会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放松训练

可以采用自我放松技术,如渐进性放松技术、自生训练等。放松训练要求方法得当的基础上讲求“贵在坚持”精神,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2.行为矫正和其他疗法

行为矫正疗法治疗高血压,应首选那些因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健康而致病的患者。如高盐饮食,少动和高热量食物、肥胖、酗酒等。可选用强化法,当病人行为和生活习惯改变时,给以强化,使病人逐步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消除症状,以收降压之效。

3.其他疗法如音乐疗法、环境疗法、运动疗法等,对高血压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

(二)冠心病

冠心病发病与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相关,A型行为模式者易发生恼火激动、发怒和不耐烦等反应,而愤怒与敌意在冠心病可能更具有病因学意义。A型行为减少后,冠心病的预后显著改善。生活事件的增加与心肌梗死明确相关,而不良行为方式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者中倾向于悲观归因思维模式的患者常常紧张,焦虑不安,甚

至出现惊恐发作,部分患者继发抑郁,整个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疾病行为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行为,心境障碍明显增加了短期及长期的死亡率。部分患者则采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就诊的延误。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敌对、不安等,部分患者出现谵妄。康复期最常见主诉是疲乏,抑郁,睡眠障碍,对生活的担心,不敢恢复工作等。

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加快康复的速度,降低复发率。因此,在冠心病防治中采取心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①急性期的治疗。主要是一般性的心理支持疗法。让病人倾诉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尽可能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鼓励他们尽早适度活动;②康复期的治疗。Andrew建议康复阶段的心理干预要注意五个方面:早期的心理干预;进行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健康教育;要处理好病人的抑郁状态;要取得家庭的心理支持;积极适度的身体锻炼。

进行A型行为的矫正对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具有积极的意义。方法有:冠心病知识和A型行为知识教育、松驰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其它如音乐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等,对转变A型行为也有疗效。要认识到,矫正一个人的行为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必须建立患者本人的自我参与机制。另外,利用各种行为矫正法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高血压、酒精等,也会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证实,稳定的情绪常常可导致病情缓解,而忧郁、紧张和悲愤等常常导致病情加剧或恶化。

长期的血糖波动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糖尿病常常共病抑郁,并使糖尿病控制困难。

糖尿病人心理治疗的要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为此可采用下列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医务人员要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了解其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鼓励病人疏泄积压于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悲伤。也要根据病人的情绪反应向病人提供希望的消息,做好特殊检查与治疗前的心理准备。

2.引导病人应用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但若用的不当也会干扰医疗或影响医患关系。故应从有益于病人的角度加以引导。

3.认知疗法

重点在于消除病人的不适当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增强对疾病的自我控制感和治愈疾病的信心。

4.行为疗法

许多行为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行为协议、自我监测、示范法、行为塑造法、刺激控制法、强化和惩罚疗法等。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心身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刘昌.生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王伟.临床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积极心理治疗简介

简介 1968年由诺斯拉特?佩塞斯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教授/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在德国创立,是德国医保系统认可的少数几个心理治疗疗法之一,也是目前德国乃至整个欧洲运用范围最广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它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以冲突的研究和解决为核心,以资源为取向,从态度、理论到工具均有革命性的创造。它深入研究了心理治疗的过程,在其创立的―五阶段治疗‖的平台上,其他疗法和工具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得到整合地运用和实施。 目前,积极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心身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企业EAP、教育系统、政府警察及军队、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其创始人因专业成就和为人类的贡献而获得德国总统颁发的―杰出荣誉‖十字勋章,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提名。 背景 三大国际组织共同认可: 世界心理治疗联盟(IFP-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sychotherapy ) 欧洲心理治疗协会(EAP-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therapy) 世界心理治疗大会(WCP-World Conference of Psychotherapy) 德国卫生部、教育部、劳动部三重认可 唯一获得德国卫生部质量保证奖的疗法– Richard Merten奖

唯一获得卫生部的教育奖的疗法– Ernst Von BergmannPlakette奖 其创始人是唯一获得德国总统颁发的―杰出荣誉‖十字勋章的心理治疗专家-Order of Merit Cross是少数进入德国医保体系的疗法之一 基本理论 积极心理治疗基本理论简介 积极一词源自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潜在的、真实的、完整的和与给定的多种含义。 积极的概念:一种行为、一种疾病或一种症状,会得出不同的含义。和把治疗症状作为目标的传统心理治疗比较,积极心理治疗既看到了紊乱的一面,也考虑到人们所具有的能力。 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能力是:每个人均具备两种基本能力,即爱的能力(情感力)和认知的能力(理智力)。

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原因发病的躯体疾病,治疗上需要并用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治疗,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疗。 一、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心理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例如本病例中医师首先应该通过询问调查患者的工作生活中可能引起头痛、失眠的症状还有高血压的因素,通过一些列的治疗消除这些因素后方可使疾病缓解,这属于治本,相对较容易。 (2)消除心理因素:例如本病例中对患者在其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知道他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工作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也属于治本,但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学症状: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本病例中可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患者的高血压。 (二)心身同治:心身疾病的症状表现在躯体方面,而在病因方面都有心理因素,因此,有必要同时再给予心理方面的治疗。若能脱离掉躯体方面的药物疗法就更为理想。心身疾病可以由心理病因产生躯体症状,同时也可以因躯体症状而产生或加剧精神症状。所以躯体方面的对症疗法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认为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一定要有接受心理治疗的强烈动机。有治疗欲望者则容易治疗,抑郁状态明显者疗效差。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应该能充分理解医护人员的治疗要求,并能遵照执行。智力很差的人,理解能力和注意集中力差以及有性格障碍的人都不宜作为治疗对象。对慢性强迫性神经症,性倒错等,除行为治疗外,其它心理治疗不易奏效。 “心病要用心药医”,这是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心理障碍缺少有效药物时的提法。而现在,随着对心理障碍的机制认识日益清楚,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的不断更新,完全可以在心理治疗同时进行药物治疗。一般说,应该以药物控制症状,同时也树立病人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治疗将会事半功倍。 心身疾病的治疗主要有: (1)简易性心理治疗。简易精神疗法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疗法不同,是一般临床医生日常

中医心理学

1.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 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边缘性、辩证性 2.(论述):中医心理学的两大理论特点? 答:(1)整体观:中医心理学具有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认识心理活动活动规律的特点,从而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心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心理活动本身都处于整体联系中。(2)形神合一观:是整体恒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为中医心理学生理心理统一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经》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 答:(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2)九气、五志理论为后世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4)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实践。 4.中医最早的心理疗法——祝由: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初也。即通过解说分析疾病的 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和行为诱导,来解除病患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特点:原始朴素、治以祝由。 5.历代医家的贡献? 答:先秦:《左传》、《五十二偏方》、《内经》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体系,首提脏躁,首创甘麦大枣汤治疗之。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注重针灸的心理效应,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脉学专著介绍了情志变化在脉象上的反映。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对中医心理学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体现在调节情志养神对五志的阐述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记载心理症状。 (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5)宋代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陈氏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了贡献。 宋代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的著名理论,因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 宋代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情志因素常为脾胃受损先导,在治疗上他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宋代张从正《儒门事亲》,多次强调由于社会因素的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他对情志过度所导致的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情志相胜疗法。 (6)明清: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写到:“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这个时期,心理治疗运用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像情志相胜疗法、两极情绪疗法、激情刺激疗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疗法、移精变气疗法等。 王清任《医林改错》“灵思在脑不在心”的论述是古人又一次对精神意识思维发生器官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章理论基础

损伤与疾病的法医鉴定

损伤与疾病的法医鉴定 (主编:范利华,吴军等) 第一章总论 在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中,有时被鉴定人可能在受伤前已患有某种疾病而在受伤后寸显示或加重了临床症状;或受伤前表面上是健康的或不自觉有病,在受伤后诱发疾病;也可在受伤后发生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全身性损伤病。此时,鉴定人需解诀损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这涉及到在刑事诉讼案件中的定罪量刑,在民事诉讼案件中的损害赔偿。 第一节损伤 人体受各种致伤因素作用后,发生组织断裂、损害以及功能障碍,称为损伤,又可称外伤。 一、损伤的类型 (一)根据引起损伤致伤因素的不同,损伤可分为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和精神性损伤5类。 (二)根据损伤以后人体皮肤完整的情况,损伤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2类。 (三)根据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发生的地点,损伤可分为战伤、工业伤、农业伤、交通事故伤、体育运动伤和B常生活伤6类。 (四)根据损伤时间,损伤可分为生前伤、濒死伤和死后伤3类。根据损伤对人体危害的程度,损伤可分为致命伤和非致命伤2类。非致命伤又可分为重伤、轻伤和轻微伤3种。 (五)根据案件性质,损伤可分为自杀伤、他杀伤(他伤)、自伤伪称他伤、他伤伪称自伤、诈伤、灾害伤(自然灾害伤和人为灾害伤)等。 二、致伤因素 (一)机械性致伤因素即各种力的作用,引起机械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根据致伤物的种类,分为钝器伤、锐器伤和火器伤等。根据损伤性状,可分为摔伤(表皮剥脱)、挫伤、挫裂创、护伤、骨折拥位、割创、砍创、刺创、剪创、枪弹创、爆炸伤、内脏损伤、肢体离断等。各种机械性损伤的共同点是组织连续性破坏。组织破坏的情况诀定于(1)打击力的大小;(2)受伤的部位、着力面积和致伤物运动方向;(3)受伤组织可塑性(包括弹性顺应性等)、能量在组织内传导。 (二)物理性致伤因素是指高温、低温、电流、放射线、激光等,引起烧伤、栋伤、电击伤、放射线损伤或疾病等。 (三)化学性致伤因素是指强酸、强碱、磷、军用毒与以及人体所分泌的生理或病理产物(胃液、胆汁、尿等),引起组织的损害和功能障碍。 (四)生物性致伤因素是指虫螫、蛇咬、兽咬等,引起一定的机械性损伤,且可带入毒素如蛇毒、峰毒;带入病原微生物如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杆菌等。 (五)精神性致伤因素是指环境变化通过心理机制,引起神经症、心因性精神病等精神障碍,以及心身疾病。 三、损伤的转归 大多数损伤,不论治疗与否,经历若干阶段和一定时间后,终将趋于结束,这就是损伤的转归。例如,人体受锐器砍伤,血管破裂出血,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动员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 20世纪30年代,心身医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Alexander)把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七种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即七种经典心身疾病。1980年,美国的心身医学所研究的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或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一、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以慢性,反复发作,节律性的胃脘部疼痛为典型表现。1.临床症状:以长期性,周期性,季节性和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常伴有上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烧心等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患者的情绪变化有密切联系。当病人因负性心理应激时间导致情绪压抑,心理冲突,精神焦虑时,临床症状加重,反之当病人情绪趋于平静,心情愉快时,症状就减轻或消失。 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作为紧张刺激物,当其强度和发生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成为致病因素;②个性特征,患者有显著的依赖、神经质人格变异和高度的焦虑,抑郁等反应。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刺激有着过度的反应,容易接受和积累刺激,并通过负性情绪反应使刺激损害定向到胃肠器官;③负性情绪,患者常存在情绪障碍,十二指肠溃疡的溃疡面积,病程,严重程度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二、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指以高血压(收缩压≥21.3315kPa及舒张压≥12.6656kPa)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表现不明者称原发性高血压。1.临床症状:病人常会出现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心理症状,并常合并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悸、倦怠等躯体不适,少数病人甚至有意识障碍、兴奋、躁动、忧郁、被害妄想,幻觉等较严重的精神症状,而这些精神症状常与血压升降呈平行关系。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情绪,焦虑紧张愤怒以及压抑情绪常为高血压的诱发因素;②人格特征,患者常表现为A型行为特征(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③慢性应激,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甲状腺呈高功能状态,有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增加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特征,是精神应激诱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多系统综合征。1.临床症状: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心慌、情绪紧张及脾气急躁等症状。大多数甲亢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肿大的程度有轻有重,极少数甲亢患者甲状腺不肿大。不少甲亢患者还有眼球突出,眼球突出的程度有轻有重。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可作为心理应激源,引起负性情绪体验,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抑制机体免疫而使机体处于疾病的易感状态;②个性特征,甲亢患者可能有焦虑、抑郁或倾向“A”型行为等性格特征;③负性情绪及精神障碍,甲亢的发生与长期的精神创伤、过度悲哀、紧张和愤怒等心理变化及精神障碍的关系比较密切。 四、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1.临床症状:①腹泻、便秘,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 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主要生理病理过程与特征是: 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如持久的心理压抑、脾气暴躁或不良的

生活习惯、急性或慢性的精神刺激、不良的生活环境等。 以躯体症状(器质性)表现为主,不仅存在多种症状且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生理病理症状:如心慌、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麻木、灼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三大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损伤,故人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预防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列举如下:循环系统 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喷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贪食、习惯性便秘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妇产科 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育症、产后抑郁症、慢性盆腔疼痛、围绝经期精神障碍等 神经系统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 骨骼肌肉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 外科 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整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 汪 涛
医学心理学
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建立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1864693.html,
Medical Psychololgy

Main Contents
p 心身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p 心身疾病的特点 p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p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p 心身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
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建立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1864693.html,

Case Study
A先生今年46岁,有5年的时间他经常感到胸闷胸痛。几年 来,吃了多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为了治好病,他都是吃 最好最贵的药,但效果并不好,相反症状越来越重,发作 越来越频繁。有好几次,医生劝他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可他总是下不了决心,想想这么年轻就在心脏上放支架, 心里总觉着不是滋味。最后医生说实在不行先作个64排螺 旋CT看看心脏的血管狭窄到什么程度了,然后再放支架。 螺旋CT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只有轻度狭窄,不能解释他那 么重的心脏病。A先生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决定到北京看 看,咨询北京专家的意见。 结合本案例,谈谈如何鉴别心身疾病与心理疾病,并提 出防治心身疾病的策略?
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建立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1864693.html,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 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多有器质性病理生理功能改变。
l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强调器质性 躯体疾病
心身交互作用 PSYCH
SOMA
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建立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1864693.html,

入院宣教

住院须知 尊敬的病员、家属您们好: 感谢您选择成都市XX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病房住院治疗,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将竭诚为您服务,祝您早日康复。为了您尽快了解医院的工作流程,特向您和您的家人介绍有关注意事项: ●本病房为开放式病房,开放时间为06:30-22:00。 ●请自备您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衣物、洗漱用品等。 ●安全服务防范措施: 1.医院为公共场所,贵重物品请自行保管,随身携带,以免给您造 成不必要的损失; 2.为了多数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和安全,请您不要在病区内吸烟, 不要使用电器、明火等,注意防火。 3.患者入院后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在服药,治疗,检查前要查 对,请勿遗失(成本费1元)。 4.请您注意个人卫生,病房 24小时供应热水。 5.请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将衣裤晾晒于后电梯走廊晾衣架上,注 意及时收放。 6.病区为公共空间,请将个人物品放置于个人的床头柜内。 7.请勿携带危险用品、药物等进入病区。病员及陪伴带入病房的药 物请交由医务人员统一保管,除医师同意自备的药物,其他所有 药物由医务人员统一发放。

8.住院病员需要24小时留陪伴。 【陪伴须知】 由于本病区为开放式病房,再加上本科疾病的特殊性,病人需要留陪伴,现将陪伴的责任和注意事项向您作仔细说明: ●陪伴必须是病人的法定监护人或是病人法定监护人授权委托人。 ●陪伴必须24小时守护病人身旁,包括吃饭,睡觉,上厕所,主要是监护病人的安全。如果有急事需要暂时离开,须有人替换,并告知值班护士。一个陪伴只能陪护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原则上只留一个陪伴,若是病情需要留两个陪伴,请征得医生同意。 ●陪伴不能携带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器皿、绳子、铁皮罐头等进入病区。陪伴有义务向前来探视的亲友说明,如确实需要,请随时贴身携带,不可放在病房任何地方,更不能随便到处乱扔,如这些危险物品对您的病员或其他病人造成伤害,将由家属和陪伴来承担全部责任。 ●陪伴不能携带任何药品进入病区,更不能给您的病员或其他病员私自服用任何没有本病区医生医嘱的药物。本病区发给病员的药物,请陪伴配合医务人员督促病员服下,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如对药物发放有任何疑问,请立即向发放药物的工作人员提出,在查对无误后再给病员服下,以免服用后无法查对。 ●陪伴如发现病人病情有变化,请及时向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并配合医护人员处理。例如:病人有自杀、自伤的想法或行为,有冲动言语不能自控,不安心住院有出走行为,拒绝服用药物,走路不稳,有跌伤的危险,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六讲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 1.内科心身疾病

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5.眼科:原发性青光眼,低眼压综合征,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6.口腔科:心因性齿痛,下颌关节炎症,原发性慢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心身医学》读后感1000字

《心身医学》读后感1000字 这篇文章是袁老师的学生徐玮读《心身医学》的感想。《心身医学》是袁老师赠与他的研究生们的一本专业教材。徐玮在读完该书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该书所强调的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中的重要影响,并阐述了她对于心身疾病的看法,最后提出了她关于如何避免心身疾病的观点。 《心身医学》读后感 《心身医学》这本书是医药教材,并且该书的编委们多在医学院或者医院工作,但这本书的视角和中心思想"很心理学".(抱歉,我主观上将心理学和医学默认为是两个领域)。我所说的"很心理学"是指,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编者主张寻找心理原因并解决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说明,即使从医学的角度也得承认心理因素对某些疾病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些时候心理因素应该是第一位被考虑的。 对书名的解读是我认为这本书"很心理学"的原因之一。我曾在发言中提过"身心疾病",老师当时提醒我用"心身疾病"更合适,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和重要性。这次看到《心身医学》这本书的名字,又让我想起老师当时对我的提醒。也正是因为曾经有老师的提醒,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心理因素"在这本书的内容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书中还有一些思想也体现了编者对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视。第一,编者在归纳引发疾病的因素时提到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进一步阅读作者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会发现,其实很多社会因素也是需要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从本质上说,社会因素只是诱发了疾病,真正导致疾病的还是心理因素。第二 ,编者在介绍诊断程序时,阐明医生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现病史,尽可能查明起病的原因,同时记录患者诉说时的表情、态度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这种对患者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知、情、意"的观察也不同于一般门诊时的快速问诊。第三,编者强调在给患者解释疾病或作诊断时,除了关注症状外,还要关注症状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即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症状,减少症状带来的焦虑和恐慌。第四,在考虑疾病的影响因素时,编者强调患者的人格特点,尤其是"自我中心"这一特点,这与袁老师说的"绝大多数心理问题背后的核心性格问题是自我中心"不谋而合。第五,编者在讨论治疗原则时,强调治疗对患者人格的完善作用,这与袁老师说的"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完善人格"也是不谋而合的。 关于心身疾病,我觉得它可以被看作是机体不恰当的应激反应。关于应激,我在书中了解到"中等度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 也就是说个体适当地经历中等程度的应激是有益的。这

亚历山大经典心身疾病

阐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它们的? 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提出的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t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 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一)流行病学调查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或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中,患高血压病者多。如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社会经济条件差,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所以患高血压者多;而在工作压力大的日本,高血压病是居民主要的死因之一。现代城市居民因就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二)动物实验 长期的紧张刺激使动物血压升高。如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撕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地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终于患上顽固性的高血压病。 (三)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 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博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博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此外,人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有易焦虑、易冲

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以维护心理健康。发展个人潜能的过程。 在心理咨询活动中,带着自己的问题向咨询者请教的人称为来访者。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现状 一、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简介 1.心理动力学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潜意识决定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世界分为3个基本层次:潜意识(u nconsciouseness)其内容主要是原始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即“力比多”或性欲。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前意识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其内容课招回到意识中,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意识(consciousness),是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稍纵即逝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行为强大的动力,意识在决定人的行为中并不重要。“意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面上的小小山尖,而潜意识则是沉在海洋面下看不见的那巨大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最基本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与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增加,由此使得高血压、溃疡病、糖尿病等心身疾病逐年增加。心身疾病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时喜时悲,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针对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针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单纯依赖于药物治疗是片面的,难以完全奏效,必须结合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方能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抗病能力,防止不良心理的刺激,改善病情,提高疗效。 心理护理的对象是病人,主体则是医护人员和亲属,是通过他人对病人进行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解决病人心身症结,提高病人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来更好地战胜疾病。基于这一认识,在针对心身疾病开展心理护理时,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能够尊重和关心病人,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家庭关系,形成良好氛围;其次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有一定的心身医学知识和技巧,并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在这样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通过心身相关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有何想法和要求,以便采取必要的相适应的心身护理措施。 2)通过对患者心身反应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和预防方法。如:慢性高血压患者在天气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感到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此时应考虑是气温的变化大,由于血管的收缩而引起血压值的波动不平稳所造成;或为某件事引起过大的思想情绪波动,也会造成血压的不稳定,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地防治。 3)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出发。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高度的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基本保证。 4)做好护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身症结。护士必须通晓心身医学专业知识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品质,同时还需掌握其他临床医学科学知识。 5)科学的精神卫生和全面心身健康概念,是建立在全面的综合—整体的心身健康观点上的。它可以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自我抗病能力,预防不良心理刺激因素,促进心身健康。 2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人际沟通重点

一、名词解释 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获得信息,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感情的过程,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能力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的形式的一种包括认知和情感的心理关系及相应的行为。 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是指以词语符号实现的沟通,可以分为口头语言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动作、眼神、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身体距离进行的沟通。 护患关系:是指护士与病人在特定环境中交往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护士与病人为达到医疗护理的共同目标而发生的互动过程。 开放式提问:即所问问题的回答没有范围限制,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感受,观点自由回答,护士从中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特别是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信息。封闭式提问:是将问题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患者回答问题的选择性很小,通过简单的“是”“不是”“有”“无”等即可回答。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二、填空 1.护理书面语言沟通的作用:信息交流和储存、考核和评价、教学与科研作用、司法凭证作用。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信息交流中,若能做到会赞美、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看,将极大地提高沟通能力和沟通水平。 3.护士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应做到: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积极协调、正确指导。4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正式沟通。 5.根据沟通关系形成的基础,沟通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一般来说,由共同的事业或志趣联结而成的人际关系是业缘关系。 6.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保持适当的交往空间。据爱德华·霍尔研究,人际交往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 随着医学科学得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得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得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得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得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得生理反应,持久得、过重得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就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得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得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即使某些单纯得生物因素引起得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对心身疾病得研究已成为21世纪得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得发生就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得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与)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得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就是主要病因,又可以就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 (一)病因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就是引起心身疾病得主要五大生物因素。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原生理始基就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得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冠心病得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则就是在有病理改变得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得难易程度。 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人们在特定得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得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得

常见中医心身疾病卑惵

常见中医心身疾病--卑惵 当前位置:首页- 论文欣赏- 医学论文 [关键字]中医卑惵 卑惵指因心气亏损,胆虚神怯,或气郁胆气不宁所致,以抑郁、胆怯、自卑、恐惧为主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卑惵一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丹溪心法》称之为:"惊",《济生方》、《医学入门》、《证治要诀》称为"惊悸"。《素问》认为惊恐与肝肾有关,肝气虚则善恐,夜卧易惊。朱丹溪云:惊者恐怖之谓,属血虚或有痰。《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则认为本证由心气虚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神经衰弱、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等。 [病因病机] 1.心虚神怯卑惵常见于害羞、胆小、意志脆弱之人。《济生方·惊悸》云:"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朋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陟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因心气亏损,心虚神怯,胆气不壮,或肝肾亏损,有所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积久不解,心胆失宁而成卑惵之病。 2.肝郁脾虚秉性孤僻,性格内向,与群体交往过少,因事不顾,即情志怫郁,气郁则胆气不宁;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神气不守,故见自卑,胆怯等证。 卑惵病位在心,由于心虚神怯或肝郁脾虚所致,其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情缠绵者,有的可转化为癫病。 [瓣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卑惵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无明显精神刺激因素存在。以长期心情抑郁、自卑、内疚、孤僻、胆怯、多疑、喜独居、不敢与人交往;或对某些特殊环境、物体有强烈的恐惧或惶恐不安为主要表现。但其神识清楚,

思维情感无障碍,自知有病,要求治疗。 (2)卑惵以虚证为主,自卑、恐惧伴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谈,脉弱者为心脾两虚或心虚神怯;伴抑郁,烦躁,不愿与人交往,纳少便溏者为肝郁脾虚;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便溏者为脾肾阳虚。 (3)类病鉴别:脏躁,以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为主,胆怯、恐惧、自卑 等表现不明显,且多见于绝经期妇女。 2.分伍论治 (1)心脾两虚证证候:自卑,恐惧,心悸,惕惕然如人将捕之,神疲乏 力,头晕健忘,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心脾。 主方:人参养营汤。 针灸:心俞、脾俞、足三里、神门、三阴交。 (2)心虚神怯证证候:自卑,恐惧,胆怯易惊,头晕心悸,精疲乏力, 或见失眠多梦,时被惊醒,舌淡,脉弱。 治法:养心安神。 主方:琥珀养心丹。 针灸:心俞、胆俞、肾俞、气海、神门。 (3)肝郁脾虚证证候:心情抑郁,神情不舒,自卑恐惧,胸闷烦躁,不愿与人交往,食欲不振,便溏不爽,神疲乏力,或见肋胁胀痛,舌淡,苔 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主方:逍遥散。 针灸:脾俞、三阴交、期门、太冲、足三里。 (4)脾肾阳虚证证候:神怯易惊,自卑恐惧,反应迟钝,心情沮丧,性欲减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主方:附子理中汤。 针灸: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关元。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十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 1.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 功能性障碍。 2.分类: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 3.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4发病机制 1>心理动力学理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性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性 2>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免疫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是心身发病的重要机制 3> 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已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审理反应 身心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 诊断原则: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治疗原则:1、消除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干预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①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②消除心理学病因③消除生物学症状 2、心、身同治原则 常见疾病:A型行为模式患者表现出: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容易发货、激动、发怒。此类型人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a型人格)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 癌症(c型人格) 十一异常心理问题 1正常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2功能(1)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正确、创造性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 3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区分和判断 1>.常识性的区分即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假如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为心理异常:(1)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 (2)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 (4)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时。 2>.心理学的区分 ,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护理心理学复习题(答案)

护理心理学复习题(答案)

护理心理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吃完糖后再喝苦药,就会觉得药更苦”这种现象是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补偿. D.联觉2.“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其稳定性”这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3.“记忆的信息储存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保存时间约5秒~2分钟”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逻辑记忆 4.“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被称为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5.“个体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以减轻焦虑和痛苦”较原始、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A..否认 B.压抑 C.投射 D.合理化 6.下列不属于影响心理挫折程度的因素的是 A.抱负水平 B.受挫的经验 C.对挫折的认知和态度 D.社会文化 7.下列属于儿科患者的心理特征的是

A.否认心理 B.分离性焦虑 C.自尊心理 D.幼稚心理 8.关于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男性高于女性 B.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C.患病率高峰为青年期 D.城市低于农村 9.“争强好胜、缺乏耐心、醉心于工作、常感有压力”是哪类人格类型的特点 A.A型性格 B.B型性格 C.C型性格 D.D型性格 10.“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是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护理心理学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护理情境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B.注重护理情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C.注重护理情境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D.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差异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E.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都是护理对象的心理问题 2.下列关于情绪情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情绪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心理现象 B.情感是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 C.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D.情感带有冲动性 E.情绪带有情境性 3.患者角色的基本特征是 A.社会角色退化 B.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C.求助愿望增强 D.合作意识增强 E.康复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持久的、过重的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的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即使某些单纯的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和)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的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是主要病因,又可以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 (一)病因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引起心身疾病的主要五大生物因素。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原生理始基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的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原生理始基;器官易

罹患性则是在有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的难易程度。 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的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激起一定的心理应激,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焦急、愤怒、忧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失望等;或者表现出各种不良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如A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地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吸烟易导致肺癌等。 3.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生活、学习、工作及环境的改变以及宗教信仰、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都可以影响到个体的认知、评价,对个体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作用,进而产生特定的心理应激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总之,心身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某一方面的因素可导致不同的心身疾病,某一种心身疾病又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1.神经系统的中介作用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通过各级神经中枢对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利用反馈控制系统使之更趋完善、准确,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业已证明,情绪中枢在丘脑,情绪反应的调节整合中枢和自主神经高级中枢在边缘系统和丘脑下部。大脑皮质是人类最高级神经中枢,产生各种认知、评价、情感、人格、情绪等心理活动,又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而内脏器官的生理活动直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因此,人类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有心理活动必然产生生理变化。任何应激源(stressor)的刺激经过丘脑,一方面上传至大脑皮质,产生认知评价等心理活动,通过反馈机制再作用至丘脑产生情绪。另一方面,借助网状结构传至丘脑下部、边缘系统,引起情绪变化和内脏相应的生理反应。若持续时间过久或刺激强度过大就可能导致相应器官发生器质性损害。 2.内分泌系统的中介作用由于内分泌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二者在生理功能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