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 第六章 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煤化学 第六章  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煤化学 第六章  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第六章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又是冶金和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是确定煤炭加工利用途径的重要依据。

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煤的密度,煤的硬度,煤的热性质,煤的电磁性质,煤的光学性质等;煤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指煤的润湿性、润湿热和孔隙率等。

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与下面几个主要因素有关:①煤的成因因素,即原始物料及其堆积条件;②煤化程度或变质程度;③灰分(数量、性质与分布)、水分和风化程度等。

一般来说,煤的成因因素与煤化程度是独立起作用的因素。但是变质程度愈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各种成因上的区别则变得愈小,并且这些区别对于物理与物化性质的影响也愈小。因此,在煤化作用的低级阶段,成因因素对煤的物理和物化性质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在煤化作用的中级阶段,变质作用成为主要因素;而在煤化作用的高级阶段,成因上的区别变得很小,变质作用成为唯一决定煤的物理及物化性质的因素。

研究煤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首先是生产实践的需要,因为它们与煤的各种用途有密切的关系,了解煤的物理与物化性质对煤的开采、破碎、分选、型煤制造、热加工等工艺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煤化学理论的需要,因为这些性质与煤的成因、组成和结构有内在的联系,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第一节煤的密度

煤的密度因研究目的和用途不同,可分为真相对密度、视相对密度和散密度。

一、煤的真相对密度

(一)真相对密度的基本概念

在20 ℃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中所有孔隙)煤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叫做煤的真相对密度,用TRD表示。真相对密度是煤的主要物理性质之一,在研究煤的分子结构、确定煤化程度、制定煤的分选密度时,都会用到煤的真相对密度。

用不同物质(例如氮、甲醇、水、正己烧和苯等)作为置换物质测定煤的密度时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通常以氮作为置换物所测得的结果叫煤的真相对密度。因为煤中的最小气孔的直径约为O.5~1 nm,而氮分子直径为0.178 nm,因此氮能完全进入煤的孔隙内。另外.由于煤不能将氮吸附在其表面上,因此吸附对于密度测定的影响也就被排除了。

在研究煤质时,为了排除煤中矿物质的影响,有时用到纯煤真相对密度的概念。它是指煤的有机质的真相对密度,用(TRD)daf表示。可从TRD和煤的灰分等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 A——灰的平均真相对密度,无数据时可取为3.0;

A d——干燥基灰分产率,%。

有时用下式估算纯煤的真相对密度:

(二)真相对密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煤真相对密度的因素有成因类型、煤岩组成、矿物质、煤化程度等。

l.成因因素的影响

不同成因的煤真相对密度是不同的,腐植煤的真相对密度总比腐泥煤大。例如除去矿物质的纯腐植煤的真相对密度在l.25以上,而纯腐泥煤的真相对密度一般小于1.2。

2.煤化程度的影响

自然状态下的煤成分比较复杂,因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其真相对密度大体上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煤化程度较低时,真相对密度增加较慢。接近无烟煤时,真相对密度增加很快。各类型煤的真相对密度范围大致如下:褐煤为O.8~l.35,烟煤为l.25~l.50,无烟煤为l.3~l.90。

从低煤化程度煤开始,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真相对密度缓慢减小,到碳含量为86%~89%之间的中等煤化程度时,煤的真相对密度最低,约为l.30左右,此后,煤化程度再提高,煤的真相对密度急剧提高到l.90左右。煤的真相对密度随煤化程度的变化是煤分子结构变化的宏观表现。从化学结构的角度看,煤的真相对密度反映了煤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和化学组成的特点,其中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是影响煤真相对密度的关键因素。年轻褐煤分子结构上有较多的侧链和官能团,在空间形成较大空隙,难以形成致密的结构,所以密度较低;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分子上的侧链和官能团呈减少趋势,同时,分子上的氧元素也迅速减少,虽然侧链和官能团的减少有利于密度的提高,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较碳大,氧的减少造成密度下降占优势,总体上使煤的真相对密度有所下降;到无烟煤阶段后,煤分子结构上的侧链和官能团迅速减少,使煤分子缩聚成为非常致密的芳香结构,从而煤的真相对密度也随之迅速增大。采用氨和水测得的真相对密度见表6-1。

3.煤岩组成的影响

如图6-1所示,惰质组、微粒体的真相对密

度最高,镜质组其次,壳质组最低,当C>90%

后,三者的真相对密度逐渐趋于一致,并且急剧

上升,表明其结构发生深度的变化,到无烟煤阶

段趋于一致。一般来说,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

煤的结构越趋紧密化,因而,煤的密度也应不断

增加。然而,实际上如图6-1所示,在煤化程度

较低时,即镜质组的C<87%的情况下,镜质组的

密度反而随煤化程度增高而降低。在C>87%之

前, H/C、O/C、N/C的变化幅度,以氧减少的幅

度最大。由于氧的迅速减少,且氧的相对原子质

量又较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大,因而碳的相对增

长率低于氧的减少速度,这使煤的密度相对地降

低了,C=87%时,真相对密度达极小值(1.274)。

4.矿物质的影响

煤中矿物质的含量与组成对煤的密度影响很大,煤中矿物质的密度比有机物的密度大得多。例如,常见的矿物质黏土密度为2.4~2.6 g/cm3,石英密度为2.655 g/cm3,黄铁矿密度为5.0 g/cm3。可以粗略地认为,灰分每增加1%,则煤的密度增加0.01 g/cm3。

二、煤的视相对密度

20 ℃时单位体积(仅包括煤的内部孔隙)煤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叫做煤的视相对密度,用ARD表示。煤的视相对密度可用于计算煤的埋藏量。

根据煤的真相对密度和视相对密度还可算出煤的孔隙度。

三、煤的散密度

煤的散密度又称堆密度,是指20 ℃下单位体积(包括煤的内外孔隙和煤粒间的空隙)煤的质量。散密度的大小除了与煤的真相对密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煤的粒度组成和堆积的密实度。散密度对煤炭生产和加工利用部门在设计矿车、煤仓、炼焦炉炭化室和气化炉的装煤量及估算煤堆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第二节煤的硬度

煤的硬度是指在外来机械力的作用下煤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由于机械力的不同,煤硬度表示的方式有:刻划硬度(莫氏硬度)、弹性回跳硬度(肖氏硬度)、压痕硬度(努普硬度、显微硬度)和耐磨硬度(突起)等。常用的是刻划硬度和显微硬度。

一、刻划硬度

采用一套具有标准硬度的矿物刻划煤,得到粗略的相对硬度。标准矿物的刻划硬度见表6-2。根据刻划硬度的划分,煤的硬度一般为1~4。煤的硬度与煤化程度有关,中等煤化程度的焦煤,硬度较小,约为2~2.5,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硬度增加,无烟煤的硬度最大,约为4左右。同一煤化程度的煤,情质组的硬度最大,壳质组最小,镜质组居中。刻划硬度的准确性较差,在科学研究上一般采用显微硬度的指标。

二、显微硬度

显微硬度属于压痕硬度的一种。一般采用特殊形状(如角锥形、圆锥形等)而又非常坚硬的压入器,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压人器压入到样品表面,形成压痕,卸除压力后用显微镜测量压痕的尺寸,如用方形棱锥形金刚石压人器时,测量压痕对角线的长度,即可计算出显微硬度值,即

式中H——显微硬度,MPa;

P——加在压入器上的负荷,N;

D——压痕对角钱长度,mm;

a——方形棱锥体两相对锥面的夹角,一般为136°。

从褐煤开始,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提高而上升,在碳含量为75%~80%之间有一个极大值;此后,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提高而下降,在碳含量达到85%左右最低;煤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显微硬度叉开始上升,到无烟煤阶段,显微硬度几乎随煤化程度提高而呈直线增加。

由图6-2可见,整个曲线像一个靠背椅,"椅背"是无烟煤,"椅面"是烟煤,"椅脚"为褐煤。在碳含量为78%左右时,显微硬度有一最大值。碳含量为87%时,硬度最小。在无烟煤阶段,随变质程度的提高,镜质组的显微硬度急剧升高,变化幅度很大,在300~2000 MPa之间,因此显微硬度可作为详细划分无烟煤的指标。在不同还原程度煤中,强还原煤的显微硬度比弱还原煤的小。

情质组的显微硬度比镜质组高,惰质组中菌类的显微硬度最高。因此,在煤的光片进行抛光时,惰质组比镜质组磨损得慢,惰质组比相邻较软的组分突起要高。图6-2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以从煤的结构和组成加以解释。

由于褐煤富含腐植酸及沥青质,这些成分的塑性高、硬度值小。因此,褐煤的显微硬度较低。随着煤化程度逐渐提高,腐植酸含量迅速下降,导致煤的显微硬度上升,在碳含量78%左右的烟煤阶段达到极大值。碳含量大于78%的烟煤阶段,其硬度变化与O/C和C的关系(见图6-3)相似。随着氧原子及氧桥(-O-)的减少,煤分子间结合力降低; 同时,侧链缩短,使分子的交联力减弱。反映在硬度上就出现了自不黏煤转为黏结煤的硬度的渐次降低,在碳含量为87%左右达到最低点。此后,煤分子结构的缩合程度迅速增大,煤结构趋于致密化,分子内部的化学键力远远大于分子间力,煤的硬度也随之急剧增大。

第三节煤的热性质

一、煤的比热容

煤的比热容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单位质量的煤温度升高1 ℃所需要的热量,用c表示。

煤的比热容与煤化程度、水分含量、灰分和温度的变化等因素有关。煤的比热容一般随煤化程度的升高而减小。在碳含量为60%的褐煤到碳含量为90%的瘦煤、贫煤阶段,煤的比热容随煤化程度升高而直线下降,从1.37 J/(g·℃)下降到1. 08 J/(g·℃)左右,此后煤化程度再增加,比热容迅速减小,碳含量从90%增加到98%,比热容则从1.08 J/(g·℃)减小到0.71 J/(g·℃),比热容和煤中碳的含量的关系见图6-4。

煤的比热容随水分增大而提高,这是因为水分的比热容较大。煤的灰分较多时,比热容则减小,因为灰分的比热容一般小于0.72 J/(g·℃)。当温度在350 ℃以下时,比热容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70~350 ℃时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煤大分子中的原子和原子团振动吸收能量所致;在350~1000 ℃时,比热容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因为在此温度下,煤发生了热解,温度越高,热解程度越高,分子结构越接近于石墨,其比热容也接近于石墨的比热容[0.82 J/(g·℃)]。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6-5所示。

二、煤的导热性

煤的导热性包括导热系数λ[W/(m·K)]和导温系数α(m2/h)两个基本常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

式中c——煤的比热容,J/(kg·K);

γ——煤的密度,kg/m3。

物质的导热系数是指热量在物体中的传导速度,而物质的导温系数反映的是物体温度变化的能力。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导温系数α与导热系数λ成正比,而与热容量c ?γ成反比。λ表示煤的散热能力,c ?γ表示单位体积物体温度变化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即物体的蓄热能力。

第四节煤的电性质

一、煤的导电性

煤的导电性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导电性常用电阻率ρ(即比电阻)或电导率σ(即电阻率的倒数)表示。电导率越大,煤的导电能力越强。煤的导电有离子导电和电子导电两种形式,无烟煤以电子导电为主,褐煤以离子导电为主。

电导率与煤化程度的关系如图6-6(纵坐标都为负数)所示,导电性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无烟煤阶段提高更快。图6-6没有褐煤阶段的数据,实际上褐煤的电阻率较低,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电阻率增加,到长焰煤时达到最大,此后随煤化程度加深,煤的电阻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到碳含量达到90%以上的无烟煤时,电阻率迅速下降。煤的导电性属于半导体或导体的范围。如莫斯科近郊的褐煤在室温下的电阻率为4×104Ω·cm美国某煤田的黏结性烟煤的电阻率为6×107~15×104Ω·cm;无烟煤的电阻率较所有低煤化程度煤低得多,某煤田的无烟煤的电阻率为70~200 Ω·cm;石墨是良导体,电阻率为0.42 Ω·cm。利用煤的导电性,可以合成煤有机复合导电材料,高煤化程度的无烟煤可作为生产炭素材料、石墨电极和人造石墨的重要原料。

煤岩组成对电阻率有较大影响,镜煤的电阻率显著高于丝炭。所以,同一煤化程度的煤丝炭的导电性更好。

电导率与测定条件关系很大,如煤中水分、矿物质含量、粒度、散密度、温度和加在试样上的外加电压等对其都有影响。

某无烟煤中的矿物质对煤电导率的影响见表6-3。

从表6-3列出煤样的电导率变化情况看,一次脱矿样的直流电导率(σDC)比原煤样增22倍,而二次脱矿样增大86倍;交流电导率(σAC)的变化规律与此基本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一次

脱矿脱除了含量相对较低的碳酸盐及一些碱性氧化物,而二次

脱矿主要脱除了含量培对较大的、电导率又很小的石英。

利用煤与矿物质之间以及煤岩组成之间在导电性上的差

异,可以在电选设备上分离煤和矿物质甚至实现煤岩组成之间

的分离。

二、煤的介电常数

物质的介电常数ε是指当物质介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蓄电量

和两板间为真空时的蓄电量之比。对非极性绝缘体,ε=n2,n为

折射率。

水分对介电常数影响很大,其原因是水的极性大。测定煤

的介电常数时,必须用完全干燥的煤样。

煤化程度是影响煤的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见图6-7),随煤

化程度的加深,煤的介电常数减小,在含碳87%左右达到最小,

然后又急剧增大。因为年轻煤的极性含氧官能团多,极性大,

所以其介电系数较大;随煤化程度的加深,含氧官能团减少,介

电常数也减少;而年老煤的ε增大是因为其导电性增大之故。

第五节煤的光学性质

煤的光学性质主要有可见光照射下的反射率、折射率和透光率以及不可见光照射下的X 射线、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性质等。这里只介绍煤的反射率,折射率,透光率,X射线及红外光谱。

一、煤的反射率

镜质组的反射率与煤化程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故可作为煤分类的指标。

煤的反射率用显微光度计测定,目前广泛采用光电倍增管接受反射光,对单光束进行对比,以显示器中的光电效应大小表示反射光强度。测定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采用煤岩光片,以无结构镜质体作为测定对象;②测点选定后,使反射光投射到光电倍增管上,缓慢转动台360°,应出现两次相同的最大值,因为在与煤层层面成任意交角的切面上最大反射率不变,而最小反射率随交角改变而变化,所以测定时应以最大值为准;③一般以油为介质,因为油浸物镜的解像力远比干物镜(空气为介质)强,对反射率的分辨力强;④在一个煤岩光片上一般要测20~50个点,然后计算平均值,因此人工测定比较费时。

经过多年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自动扫描反射显微镜问世。美国生产的ADPR Mark I,除能自动测定反射率外,还能作煤岩显微组分分析。载物台移动间距为10 μm,自动扫描速度为200 μm/s,l min可测上万个点。

二、煤的折射率

折射率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它是指光在物质界面发生折射后进入该物质内部时,其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目前还没有测定煤折射率的方法,可以通过弗顿斯内耳—比尔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R——被测物质的反射率,%;

n0——标准介质的折射率,%;

n——被测物质的折射率,%;

k——被测物质的吸收率,%。

煤的折射率与反射率一样随煤化程度提高而增大,表6-4是一些典型的数据。

根据煤在空气和雪松油两种介质中的反射率,可通过联立方程解得n和k。褐煤在光学性质上是各向同性的,由烟煤向无烟煤转化时,煤的各向异性趋于明显。这是由于煤化程度高的煤,其分子结构中芳香层片不断增大,排列越来越规则化,在平行和垂直于芳香层片两个

方向上的光学性质出现了各向异性现象。

三、煤的透光率

煤的透光率是指煤样在100 ℃的稀硝酸溶液中处理90 min,所得有色溶液对一定波长(475 nm)的光的透过率。有色溶液透光率的测定有分光光度计法和目视比色法两种。分光光度计法因其重现性差,一般用得不多,我国国家标准采用目视比色法测定有色溶剂的透阳光率,用PM表示。

透光率在反映年轻煤的煤化程度时非常灵敏,特别是在煤样受到轻微氧化时,其测值不受影响,而其他反映煤化程度的指标如挥发分、碳含量、发热量等则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在我国煤炭分类中将PM列为划分长焰煤和褐煤的主要指标以及褐煤划分小类的指标。一班年轻褐煤的PM小于30%,年老褐煤在30%~50%之间,长焰煤的PM通常大于50%,气煤的PM一般大于90%。

四、煤的X射线衍射

X射线的波长在O.1~1 nm之间,这一大小正好与晶体的晶格尺寸相近。当X射线射到晶体上时,如果波长λ、入射角(布拉格角)θ和晶面间距d符合以下公式,就会产生衍射现象使光线增强。

式中n——衍射次数,等于1,2,3…整数。

因为煤不是完整的晶体,所以只能用粉末法测定其衍射性质。粉末法是以煤粉为试样固定X射线的波长而连续改变入射角。X射线计数管接收来自煤样的衍射线并把它转变为电讯

号,经放大后在记录仪中记录下来。

X射线衍射法对研究煤的结构有很大帮助,石墨

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而煤属多元非晶态物质,石

墨的衍射带(条带)共有9个,而煤的衍射峰只有2~4

个。煤不是晶体物质,但在煤结构中存在着类似于

石墨结构而尚未发育完全的微晶子。它的大小和定

向排列规则化程度随煤化程度而变化。用X射线衍射

法可求得微晶子与芳香层面平行方向的长度和垂直

方向的厚度以及芳香层面之间的距离。

五、煤的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法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最主要方

法之一,其图谱有很强的结构特征性。该法分析速

度快、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可以分析各种状态

的样品,因此得到广泛应用。运用傅立叶变换和计

算机技术以及与色谱的联用使红外光谱技术有了更

大的发展。

红外光谱是分子中原子和原子团的振动光谱。

振动类型有伸缩振动(对称和不对称)和变形振动两

类。后者包括面内变形振动(剪式和摇摆)与面外变

形振动(扭曲和摇摆)两种。它们吸收的能量正好与

2.5~25 m的红外线相当。

煤的红外光谱图如图6-8所示,关于各吸收峰对

应的结构列于表6-5。

(1)羟基吸收峰主要是3450 cm-1和1260 cm-1。煤中羟基一般都是氢键化的,所以吸收峰位置从3300 cm-1移到3450 cm-1。各种煤的羟基消光度随煤化程度增加而减小。

(2)芳香氢吸收峰主要由3 030 cm-1代表,低煤化程度时很微弱,随煤化程度增加而增强。

(3)脂肪氢一般以2925 cm-1的吸收峰为衡量指标。消光度D3030 / D2925与D芳烃/D脂肪相对应,它与煤化程度的关系如图6-9所示,在中低煤化程度,D3030/ D2925缓慢增加,在C daf>90%以上这一比值急剧增加。说明芳香氢在C含量小于90%时比例不高,增加很慢,而在C含量大于90%以后大幅度增加。

另外,1380 cm-1吸收峰是甲基的特征吸收峰,可以测

定甲基含量。

(4)羰基和羧基吸收峰在波数1700 cm-1附近。褐煤比较

强,它随煤化程度加深而减弱。

(5) 1600 cm-1吸收峰在煤的红外光谱图上特别强,这

里有好多解释:如一OH和=C=整合、缩合芳环被—CH2—所连

接、两个芳香层面间的电子转移和非结晶的假石墨结构等,

很有可能是上述原因综合的结果。

(6)醚键吸收峰在波数1300~1000 cm-1。

(7)芳香环吸收峰主要在900~700 cm-1,一般消光度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

第六节煤的磁性质

一、煤的抗磁性

煤的有机质一般具有抗磁性,即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附加磁场与外磁场的方向相反。磁化率是指磁化强度I(抗磁性物质是附加磁场强度)与外磁场强度H之比,用K示:K=I/H。

在化学上常用比磁化率Χ表示物质磁性的大小。比磁化率是指在1 Gs磁场强度下,1 g 物质的磁化率。在采取适当措施消除了煤中杂质的干扰后,本田等研究了煤的抗磁性磁化率与煤化程度的关系,如图6-10所示。结果表明,煤的比磁化率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直线增加,在碳含量在79%~91%之间出现转折,增大幅度减缓,此后则急剧增大,即煤的比磁化率在烟煤阶段增大幅度较小,无烟煤阶段最大,褐煤阶段居中。比磁化率的这种规律,反映了煤的

分子结构随煤化程度的变化。

二、煤的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结构分析方

法,过去仅用于煤的溶剂抽提物和液化产品的分析,

近几年由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已开始直接分析固

体煤样。

核磁共振是原子核在强磁场作用下吸收一定波

长射频的能量产生能阶跃迁的现象。

1H核磁共振用于测煤的溶剂抽提产物或转化降

解产品的氢分布。图6-11是一种次烟煤吡啶抽提物

的1H核磁共振图谱。根据大量分析结果,一般认为对

煤的抽提物或转化产物这样的复杂体系,共振峰和

氢原子位置有以下的对应关系:

σ=O~1.0 脂肪或不是芳环α位置上的—CH3。

│σ=1.O~2.0 脂肪或不是芳环α位置上的—CH2—和—CH。

││σ=2.O~3.6 芳环α位置上的—CH3、—CH2—和—CH。

││

σ=3.6~5.8 芳环之间作为桥链的—CH2—和—CH。

σ=5.8~10.0 芳香氢和酚羟基氢。

上述σ范围为吸收峰面积占总面积之比,即为对应氢原子数占总氢原子数之比。

13C核磁共振、傅立叶变换和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相结合,这是核磁共振技术的重大发展,它可直接用于分析包括煤在内的固体样品。交叉偏振的l3C核磁共振分析固体煤得到的图谱见图6-12。这是两个相邻的宽峰,右面的代表脂肪碳,左边的代表芳香碳。从模型物质的数据可见结果基本上是正确的。

第七节煤的润湿性

一、煤的润湿性

当液体和固体接触时,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间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则固体可被液体润湿;反之,则不能润湿。所谓润湿性是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固体被液体所润湿的程度(见图6-13)。通常采用接触角表示煤的润湿性的大小,接触角越大,煤的润湿性越差。

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有粉末法、倾板法等。粉末法是将煤磨成200网目以下的粉状,施加15 MPa的压力成型。这种型块可看成是毛细管的集合体,再用液体润湿,同时在加液体的对侧,通人氮气,阻止润湿过程的进行,当润湿恰好阻止时,测定氮气的压力ρ,可根据下式计算出接触角。。

式中γ——毛细管半径;

ρ——氮气的压力;

g——重力速度;

σ——液体的表面张力。

煤的润湿性取决于煤表面的分子结构特点。通常分别用水和苯作为液体介质测定煤的接触角,来反映煤的亲水性和亲油性。日本学者太刀川等人用粉末法测定不同煤化程度煤的接触角,结果见表6-6。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对于氮—水系统,cos θ呈下降趋势,亦即θ是

增大的,所以煤对水的润湿性是下降的。与此相反,对于氮—苯系统,cos θ呈增加趋势,所以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对苯的润湿性是增加的。通常,年轻煤对水介质的亲和性较强,中等以上煤化程度的煤对水的亲和性较差。在煤的浮选脱灰过程中,就是利用煤和矸石亲水性的差异进行分离的。矸石表现为亲水性,而煤一般表现为疏水性,但年轻煤由于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含氧官能团,表现为较强的亲水性,因而其可浮性较差,必须经过特殊工艺才能采用浮选工艺脱灰。

二、煤的润湿热

煤被液体润湿时会释放出热量,通常用1 g煤被润湿时释放出的热量作为煤的润湿热。润湿热的大小主要与液体种类、煤的表面性质有关。常用的润湿剂是甲醇,甲醇能在几分钟内将润湿热全部释放出来。润湿热与煤化程度的关系如图6-14

所示。年轻煤的润湿热较高,但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而急剧下

降,在碳含量为90%左右达到最低值,以后又有所上升。润湿

热的产生实际上是液体在煤的孔隙内表面上发生吸附作用的

结果。吸附作用越强,比表面积越大,润湿热就越高。年轻煤

的分子上含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易于与甲醇分子产生强极化

作用,而且年轻煤的比表面积大,因而润湿热较高。随煤化程

度的提高,含氧官能团和比表面积均呈下降趋势,所以润湿热

也随之下降。到了碳含量为90%以上的无烟煤阶段,润湿热上

升是由于比表面积有所提高之故。

润湿热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与比表面积有关。试验表明,煤的润湿热大致为O.39~0.42 J/m2。利用润湿热可以大致估计煤的比表面积,但不准确。

第八节煤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

一、煤的孔隙度

(一)煤孔隙度的基本概念

煤是由远古植物在沼泽中形成的,植物在沼泽中分解形成肢体状物质,其中存在大量孔隙,转化成煤后成为煤中的孔隙。此外,煤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也会在煤基体中形成微孔。煤孔隙是煤中可被流体充塞的空间。煤是具有很大表面积的多孔岩石,含有数量众多、大小悬殊、形态各异的孔隙。其孔径大小变化在毫米级至纳米级(10-3~10-9m)之间。通常按孔径大小分为大孔、中孔和微孔等级别,但无统一划分标准。多数煤层气集中在孔径为纳米级的微孔内。煤的孔隙直接影响到煤对瓦斯的吸附性、解吸性以及瓦斯在煤层中的流动性等。研究煤的孔隙,对于认识煤中瓦斯的赋存、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及对煤的深加工利用如作为吸附材料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l.煤孔隙的成因类型

(1)原生孔

原生孔是煤沉积时已有的孔隙,主要有胞腔孔和屑间孔两种。胞腔孔(或称植物组织孔)是成煤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细胞结构孔,其孔径为几至几十微米;对煤储层而言,胞腔孔的空间连通性差,尤其是纤维状丝质体的胞腔孔,仅局限于一个方向发育,相互之间连通少.

屑间孔指煤中各种碎屑状显微体,如碎屑镜质体、碎屑惰质体、碎屑壳质体等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这些碎屑颗粒无一定形态,有不规则棱角状、半棱角状或似圆状等,大小为2~30μm不等,由此而构成的屑间孔的形态以不规则状为主,孔的大小一般小于碎屑。

(2)变质孔

变质孔是煤在变质过程中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孔隙。煤的变质过程是一个芳香稠环体系在温度、压力作用下不断增强其缩合程度,侧链逐渐减少、缩短,芳构化程度逐

渐增高的过程。变质作用过程中,煤分子链间形成的孔隙称为链间孔,是凝胶化物质在变质作用下缩聚而形成的链与链之间的孔,其尺度范围大体为O.01~0.1μm(小孔级为主)。在SEM 万倍以上时观察,链间孔无固定形态,大小及分布都比较均匀,其中常有1μm左右的中孔或大孔。

(3)外生孔

煤固结成岩后,受各种外界因素作用而形成的孔隙称为外生孔。外生孔主要有角砾孔、碎粒孔和摩擦孔。角砾孔是煤受构造破坏而形成的角砾之间的孔。角砾呈直边尖角状,相互之间位移很小或没有位移,角砾孔的大小以2~10 μm居多。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的镜质组中角砾孔发育较好,局部连通性比较好。

碎粒孔是煤受较严重的构造破坏而形成的碎粒之间的孔。碎粒呈半圆状、条状或片状,碎粒之间有位移或滚动,碎粒大小多为5~50 μm,其孔隙大小为O 15~5 μm。碎粒孔体积小,易堵塞。碎粒孔占优势的煤层,煤体破碎严重,影响煤储层渗透性。

摩擦孔是煤中压性构造面上常有的孔隙,它是在压力作用下面与面之间相互摩擦和滑动而形成的孔。摩擦孔有圆状、线状、沟槽状、长三角状等形状,且常有方向性,孔边缘多为锯齿状,大小相差悬殊,小者1~2 μm,大者几十或几百微米。摩擦孔还常与擦痕伴生,二者的方向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摩擦孔仅局限于二维构造面上,空间连通性差。

(4)矿物质孔

由于矿物质(包括晶质矿物和非晶质无机成分)的存在而产生的各种孔隙统称为矿物质孔。孔的大小以微米级为主,常见的有铸模孔、溶蚀孔和晶间孔。铸模孔是煤中原生矿物质在有机质中因硬度差异而铸成的印坑。溶蚀孔是煤中可溶性矿物质(碳酸盐类、长石等)在长期气、水作用下受溶蚀而形成的孔。晶间孔指矿物晶粒之间的孔,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裂面和滑面上的次生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高岭石和石英等常发育有晶间孔或溶蚀孔。次生矿物晶间孔和溶蚀孔的发育是煤层水文地质环境的反映,也是煤储层渗透率的反映。矿物质在煤中含量有限,矿物质孔只有少数矿物质发育,数量很少,对煤储层性能影响不大。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变化,煤储层中的孔隙也在演化。孔隙的成因类型不同,促使其演化的因素也不同。原生孔在煤的低变质阶段保存较多,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或构造作用的破坏,原生孔发生变形、缩小、闭合乃至消失等变化,原生孔不能再生。变质孔随变质条件和变质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如SEM下的中孔~大孔级气孔,起初可能只有几或几十纳米,随着煤层生气量的增加和气体在煤层内部的聚集,气孔由小变大。像原生孔一样,早先的气孔在后期外力作用下,同样会变形、缩小、闭合;当发生二次生气作用时,又会出现新的气孔。低煤级煤中的链间孔大于高煤级煤,链间孔随煤级的升高逐渐向分子结构孔演化。外生孔主要与构造作用力相关,在构造变形轻微的煤中,角砾孔占优势,对提高煤储层渗透率有利。随着煤层构造变形程度的加深,角砾变为碎粒或糜棱岩,孔隙减小或被堵塞,从而降低煤层的渗透率。

2.煤孔隙度

煤孔隙度是指煤中孔隙体积占煤总体积的百分比。孔隙度大小影响煤储层储集气体的能力。与常规天然气储层孔隙度相比,煤的孔隙度较低,前者一般为10%~20%,后者一般小于10%。需提及的是,在围岩压力增加时,煤的孔隙度由大变小。

3.煤孔隙结构

煤孔隙结构是指煤储层所含孔隙的大小、形态、发育程度及其相互组合关系。表征煤孔隙结构的基本参数是:孔径分布、比孔容、比表面积、孔隙度和中值孔径等。煤中孔隙的形态千姿百态,人们常把孔形简化成"柱状",用"孔径"表示孔的大小。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采用"孔宽"一词表征多孔物质内孔的大小。

(二)煤的孔隙结构的测试方法

目前比较常见的测试方法有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密度法、压汞法和吸附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观察到一些微米级的孔隙,可以进行孔的形态描述和成因分类。密度法采用较早,它是通过测量煤的真相对密度和视相对密度,取二者的倒数差来求得煤的孔隙度的。但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密度法都不能定量描述一定孔径范围的孔隙特征。压汞法和吸附法测试技术已经成熟,而且精度高,能定量得到一定孔径范围的有关孔隙大小、孔隙分布、孔隙类型等方面的信息,因而目前被广泛使用。

压汞法的基本原理是:汞在无外界压力条件下是不能进入煤的孔隙中的,随着压力的增大,汞克服了表面张力产生的阻力而进入大小不同的孔隙中,汞压力(p)与其所能进入的孔隙半径(r)之间的关系符合Washburn方程:

式中σ——汞的表面张力;

θ——汞与煤的接触角。

吸附法是利用低温氮(液氮)的吸附—凝聚原理:通常采用77 K氮气的吸附来测出煤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从美国引进的ASAP-2000型微孔测试仪,可测量煤中更微小的孔,最小孔的孔直径达0.6 nm左右,但其所能测到的最大孔的孔径一般只能达到100~150 nm。

孔的大小分类方案很多,常见的主要分类方案见表6-7。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分类在化学界应用较为普遍。苏联学者霍多特提出煤孔隙大小分类方案是在工业吸附剂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研究者多引用霍多特的分类。不同分类方案的区别在于所规定的各种孔径的大小范围有异。

鉴于压求法和吸附法测试方法依据的原理不同,二者测量出的结果不可对比,也不可把两种方法所能测量的孔径范围连起来,组成一套测量结果,所以这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不能连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案。由于孔并不都是柱状的,故采用"孔宽"(相当孔直径)表示孔

的大小,同时,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纳米(nm)为计量单位,代替习惯使用的埃(o A)。

(三)煤的孔隙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煤中孔隙的孔径分别用V mac、V mes和V mic表示大孔、中孔和微孔,总孔容用V t,表示。煤中孔容积的分布与煤化程度的关系可参考表6-8中的数据(IUPAC法分类)。

从表6-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1)随煤化程度的加深,总孔容积呈下降趋势,到碳

含量大于88%以后,煤的总孔容积又有所提高,孔隙率与

煤化程度的关系如图6-15所示。

(2)碳含量小于75%的褐煤,大孔占优势;碳含量为

75%~82%之间的煤,中孔、微孔明显增加;碳含量为88%~

91%的煤,微孔占优势。

年轻煤中的孔隙主要是由胶体孔隙转化而来的,由于

成煤作用中受到的压力较小,孔径也就较大;到了中等煤

化程度的煤,由于煤化作用,分子结构的变化会使分子趋

于紧密,因而孔隙会减小;到了高煤化程度的无烟煤,煤

分子缩聚加剧,使煤的体积收缩,由于收缩不均,产生的

内应力大于煤的强度时,就会在局部形成裂隙,这些裂隙

基本以微孔为主。

煤和焦炭等的孔隙率对其反应性有重大影响。一般泥炭、褐煤的孔隙率很大,而中等变质程度的煤孔隙率为4%~5%,无烟煤块为2%~4%。一般型煤的孔隙率为14%~27%,焦炭的孔隙率为45%~55%,型焦的孔隙率为20%~30%,木炭的孔隙率为70%。

二、煤裂隙

煤裂隙是煤受各种地质应力的作用所形成的自然裂缝,按成因可分为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

内生裂隙:煤化作用过程中,煤中凝胶化物质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体积均匀收缩产生内应力,从而形成的裂隙。它主要出现在光亮煤和镜煤条带中,其特点是:①垂直或大致垂直层理;②裂隙面较平坦,常伴有眼球状的张力痕迹;③有裂隙方向大致相互垂直的两组,其中一组较发育为主要内生裂隙组,另一组稀疏为次要内生裂隙组;④在中变质烟煤中最发育,而在褐煤和无烟煤中不发育。由于内生裂隙的发育与煤变质程度有关,光亮煤条带单位长度中的内生裂隙数目可作为煤变质程度的标志。

外生裂隙:煤受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裂隙。其特点是:①发育不受煤岩类型限制,可切穿几个煤岩分层;②以各种角度与煤层层理斜交;①裂隙面上常有波状、羽毛状擦痕;④外生裂隙有时沿袭内生裂隙重叠发生。

在煤层内存在着孔隙和裂隙两个系统。孔隙系统发育在煤岩基块中,其容积占煤孔隙和裂隙总容积的绝大部分,是煤层气吸附储集的主要空间。天然裂隙系统是煤中流体(液、气

体)渗透的通道。由于双孔隙系统的存在,煤中气体的运移有两种机制,即在基块中的扩散以及在裂隙系统中的渗透。

三、煤的比表面积

煤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煤中孔隙的表面积,常以m2/g为单位。煤中孔径小于10 nm 的微孔的比表面积在总比表面积中占有的比例最大,用不同方法测量比表面积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煤的比表面积是煤内部孔隙表面积的反映。测定煤比表面积最简单的方法是甲醇润湿热法,这一方法误差较大,已不再使用。现在多用吸附法测定煤的比表面积,常用的吸附介质是氮、氦、氪、氙和二氧化碳。吸附介质不同时,测定结果差别很大,见表6-9。

表6-9中的数据表明,氮吸附测定的比表面积值最小,二氧化碳吸附测定的结果最高。从孔的可接近性和扩散活化能来看,多数人认为-78 ℃下用二氧化碳测定的结果较为可靠。

四、煤的眼附性能

煤是一种多孔隙并有很大内表面积的物质,对气体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微孔(直径约小于2 nm)内,气体分子还可呈"容积充满"状态,即"固溶"状态。在同一煤层内,煤层气各组分中二氧化碳被吸附的能力强于甲烷,更强于氮;重烃的被吸附能力也强于甲烷。以极性键与煤结合的水分子比煤对甲烷的吸附具有更强的作用力。煤中水的含量增加可使气体吸附量减少。当被吸附的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引力场的作用时,可回到游离气相,并吸收热量,这一过程称为解吸。吸附和解吸互为可逆过程。通常采用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见图6-16)表征煤对甲烷的吸附特征,并常用朗缪尔(Langmuir)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通过排水降压,使吸附气解吸成为游离气产出。

复习思考题

1.煤的密度有哪几种表示方式?其含义有何区别?

2.煤的密度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3.煤的硬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4.煤的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5.煤的热性质有哪些?

6.煤的导电性和介电常数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7.什么是煤的透光率?它有何用途?

8.煤的润湿性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9.煤的润湿热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10.煤的孔隙度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11.煤孔隙的成因有哪几种?

煤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 1. 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产格局、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P1 答: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油气资源总量偏少。(富煤、贫油、少气) 煤炭资源的分布:东少西多,南贫北丰,相对集中。 生产格局:北煤南运,西煤东调。 能源发展战略: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 2. 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烟雾等。 3. 何谓洁净煤技术?有哪些研究内容? 答: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 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包括:煤炭开采、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如:选煤,型煤,水煤浆,超临界火力发电,先进的燃烧器,流化床燃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道气净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燃料电池等。 4. 煤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4 答: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岩相组成)、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孔隙结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煤化学的研究内容还包括煤炭转化工艺及其过程机理等问题。 第二章习题 1. 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P6 答:煤是由植物生成的。 在煤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植物化石和炭化了的树干;煤层底板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根化石、痕木化石等植物化石;在显微镜下观察煤制成的薄片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的残留痕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等植物残体;在实验室用树木进行的人工煤化试验,也可以得到外观和性质与煤类似的人造煤。这就有力地证实了腐植煤是由高等植物变来的。 2. 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可以分几大类? P12 答: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主要分为腐植煤、腐泥煤、腐植腐泥煤。 腐植煤:高等植物 腐泥煤:低等植物 腐植腐泥煤:高等植物+低等植物 3. 简述成煤条件。P20-21 答:煤的形成必须具备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条件。 古植物: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 古气候: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 古地理:沼泽和湖泊 古构造:合适的地壳升降运动

气溶胶物理与化学

课程名称:气溶胶物理与化学 Title: Aerosol physics and chemistry 课程编号:070602C02 Course Number: 070602C0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Course Type:Required major course 学时:60 Units: 60 hours 学分:3 Credit:3 实用专业: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研究生 Designed for: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气溶胶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一些基本测量方法。 Objectives: The course is designed to make student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inciples of aerosol and instruments used to measure them. 对选课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普通物理学和大气化学的基础知识。 Prerequisites: The student should have a good background in chemistry and physics and understands the concept of calculus.

主要内容: Major Contents: 气溶胶对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健康等有重要影响。本课程论述了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和测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气溶胶的排放和分布、布朗运动和扩散、碰并凝结和蒸发过程、电学和光学特性、气溶胶测量、干湿沉降、气溶胶化学以及气溶胶气候效应。 Aerosol particles affect visibility, climate, and our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This course covers the properties, behavior, and measurement of aerosol. The major contents include the e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Brownian motion and diffusion, coagulation, condensation and evaporation, electrical properties, optical properties, measurement of concentration, dry and wet deposition, aerosol chemistry, and climate effect of aerosol. 第一章绪论 Chapter 1 : Introduction 第二章大气气溶胶的排放与分布 Chapter 2: The E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2.1 Properties of Size Distributions 2.2 Moment Averages 2.3 Weighted Distributions 2.4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2.5 Log-Probablity Graphs 2.6 The Hatch-Choate Conversion Equation 2.7 Statistical Accuracy 第三章气溶胶运动 Chapter 3:Uniform Particle Motion 3.1 Newton’s Resistance Law 3.2 Stokes’s Law 3.3 Settling Velosity and Mechanical Mobility 3.4 Slip Correction Factor 3.5 Nonspherical particles 3.6 Aerodynamic Diameter 3.7 Settling at High Reynolds Number 3.8 Relaxation Time 3.9 Stopping Distance 第四章布朗运动与扩散 Chapter 4: Brownian Motion and Diffusion

钢铁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表

钢铁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表 2007-9-22 11:04 钢铁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表 钢材的主要机械性能(也叫力学性能)通常是指钢材在标准条件下均匀拉伸.冷弯和冲击等. 单独作用下所显示的各种机械性能。钢材通常有五大主要的机械性能指标:通过一次拉伸试验可得到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屈服点三项基本性能; 通过冷弯试验可得到钢材的冷弯性能; 通过冲击韧性试验可得到冲击韧性。 1.屈服点(σs) 钢材或试样在拉伸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即使应力不再增加,而钢材或试样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称此现象为屈服,而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即为屈服点。 设Ps为屈服点s处的外力,Fo为试样断面积,则屈服点σs =Ps/Fo(MPa),MPa称为兆帕等于N(牛顿)/mm2,(MPa=106Pa,Pa:帕斯卡=N/m2) 2.屈服强度(σ0.2) 有的金属材料的屈服点极不明显,在测量上有困难,因此为了衡量材料的屈服特性,规定产生永久残余塑性变形等于一定值(一般为原长度的0.2%)时的应力,称为条件屈服强度或简称屈服强度σ0.2 。 3.抗拉强度(σb) 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从开始到发生断裂时所达到的最大应力值。它表示钢材抵抗断裂的能力大小。与抗拉强度相应的还有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 设Pb为材料被拉断前达到的最大拉力,Fo为试样截面面积,则抗拉强度σ b= Pb/Fo (MPa)。 4.伸长率(δs) 材料在拉断后,其塑性伸长的长度与原试样长度的百分比叫伸长率或延伸率。 5.屈强比(σs/σb) 钢材的屈服点(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称为屈强比。屈强比越大,结构零件的可靠性越高,一般碳素钢屈强比为0.6-0.65,低合金结构钢为 0.65-0.75合金结构钢为0.84-0.86。 6.硬度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一般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常用的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

煤化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煤的种类,特征和生成 1 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可以划分几大类,其主要特征有何不同? 2 按煤化程度,可以将腐殖煤划分为几大类,请两两比较其区分标志。 3 主要的成煤期及其代表性植物是什么? 4 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族组成有何区别? 5 植物的族组成在成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6 成煤的地质年龄与煤的变质程度是否一致,为什么? 7 腐殖煤的成煤过程主要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8 泥炭化阶段发生的主要生物化学变化有哪几种类型? 9 在泥炭化阶段,为什么氧化分解一般不会进行到底? 10 煤的变质因素有哪些?对煤的变质程度有何影响? 11 煤化度与变质程度有何异同? 12 煤的变质类型对成煤有什么意义? 13 泥炭的堆积环境对煤质有什么影响? 14 何谓煤的还原程度,强还原妹有什么特征? 15 凝胶化与丝炭化对煤中显微组分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16 什么是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它对中国煤质分布有什么影响? 17 什么是煤化作用跃变,分哪几个阶段? 18 煤化作用跃变对煤质有什么影响? 19 影响成煤期有哪些主要因素? 20 中国有哪几个主要的聚煤期,列举各主要的聚煤期的5个著名煤田。 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1 试述煤的工业分析的基本思想 2 煤的元素分析的基本思想 3 煤中水分存在的形态分哪几种,他们与水分脱除的难易程度有什么关系? 4 最高内在水分MHC与煤的煤化度有什么关系? 5 煤中矿物质有哪几种来源,洗选脱除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矿物质的来源与煤中灰分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6 煤中矿物质的化合物类型有哪几种?请写出其代表性化合物的名称与分子式 7 选煤有哪几种工业生产方式,一般选煤工艺有哪些产品和副产品 8 灰分的组成与灰熔点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何工业意义? 9 煤中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分类的,各有哪些主要的元素 10 煤中有哪些主要的有害微量元素,按危害程度应如何分类 11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的原理,并说明试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12 煤中的氮完全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对否?理由 13 没中毒额硫有哪几种存在形态,煤中的硫分队煤的应用有什么影响? 14 没种的硫或磷过多时,通过焦炭与高炉冶炼进入钢铁后,对产品质量有什么影响 15 什么是基准,煤的分析数据为何要用基准表示? 16 基准的常用形式因利用场合不同而异,请写出各种基准的适用场合 17 画出基准关系图,并说明换基计算的基本思想和适用场合 18 第三章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1 为什么说煤的所有宏观性质均在一定程度上与煤的密度有关 2 煤的密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与煤的空隙率有何关系

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摘要: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而且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因此其开采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常规天然气需求的压力。煤储层的渗透率是煤岩渗透流体能力大小的度量,它的大小直接制约着煤层气的勘探选区及煤层气的开采等问题。因此掌握煤储层渗透率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对于指导煤层气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裂隙系统、煤变质程度、应力及当前其他领域的技术对渗透率的研究的理论、认识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对煤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rich in the CBM which is a new resource. So the development of CBM can lighten our pressure for the requirement of conventional gas.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al reservoir is a measure of fluid’s osmosis permeability, restricting the exploration area and mining of CBM. Therefore, controlling the method of mining and the effect factoring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mining .This article is summarized from fracture system,the degree of coal metamorphism, stress for the theory, matters and so on of permeability’s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others,having a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ermeabilityprediction.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影响因素 1、引言 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常常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在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1]。美国是最早开发煤层气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其富产煤层气的煤级主要是气、肥、焦煤,即中级煤。我国煤盆地一般都具有复杂的热演化史和构造变形史,构造样式复杂多样,煤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孔渗性偏低,富产煤层气的煤级是几个高级煤、无烟煤和贫煤[2]。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煤层气的生产。近十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到这种差异,并针对我国煤层气储层的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煤储层物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渗透性是制约煤层气勘探选区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有效预测煤储层渗透性对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3]。笔者主要从煤储层裂隙系统、煤变质程度、有效应力等方面作以阐述。

环丁砜的物化性能

环丁砜的化学性能 环丁砜化学性质稳定,在酸、碱存在的一般条件下,不发生聚合或分解反应。 环丁砜的用途 ◆由于环丁砜具有高溶解性和高选择性,适用于石化行业,在芳烃抽提及天然气脱硫净化中,成为广泛应用的优良溶剂。 ◆由于环丁砜是高纯度、高沸点的多效极性溶剂,使用于化工行业,在医药、农药、染料、香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多种化工产品生产中用做卤化、甲基化、有机合成、缩合与聚合反应的溶剂。 环丁砜产品的安全性。 ◆本品为低毒物质,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 >1900 mg/kg .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定》危险货物分类标准,环丁砜不属于危险货物,不属于海洋污染物,可作普通货物运输。 产品包装及运输 ◆本产品用200L镀锌铁桶包装,每桶氮封,净重不小于250KG。 ◆可用集装箱或液体罐装运输。

环丁砜 纯度:CP 包装:1kg 中文名称:环丁砜(又名:四氢噻吩砜)英文名 称: SULFOLANE 结构式: 分子式:C4H8O2S 分子量:120.17 纯环丁砜的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无味固体,在27~28℃时,熔化成无色透明液体。 密度(30 ℃): 1261 Kg/m3 冰点: 27.6 ℃ 沸点: 285 ℃ 闪点(闭口杯法): 170 ℃ 溶解性: 可与水、混合二甲苯、甲硫醇、乙硫醇混溶,也可溶于芳烃和醇类。 环丁砜的化学性质: 环丁砜化学性质稳定,在酸、碱存在的一般条件下,不发生聚合或分解反应。 环丁砜产品的安全性:本品为低毒物质,大鼠急性经口毒性: LD50>1900mg/Kg 。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危险货物分类标准,环丁砜不属于危险货物,不属于海洋污染物,可作普通货物运输。

煤的基本知识

煤的基本知识 1.煤的种类和特征 根据成煤植物种类的不同,煤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腐殖煤和腐泥煤。 1)、腐殖煤 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腐殖煤是因为植物的部分木质纤维组织在成煤过程中曾变成腐殖酸这一产物而得名。它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绝大部分是由高等植物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主要成分形成的。亦有少量腐殖煤是由高等植物中经微生物分解后残锱的脂类化合物形成的,称为残殖煤。单独成矿的残殖煤很少,多以薄层或透镜状夹在腐殖煤中。我国江西平煤田和浙江长广煤田有典型的树皮和角质残殖煤,大同煤田有少量阢子残殖煤。 2)、腐泥煤 由低等植物和少量浮游生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腐泥煤包括藻煤和胶泥煤等。藻煤主要藻类生成,山西浑源有不少藻煤,山东兖州、肥城也有发现,胶泥煤是无结构的腐泥煤,植物成分分解彻底,几乎完全由基质组成。这种煤数量很少,山西浑源有少量存在。胶泥煤的矿物质含量大于40%即称为油页岩,我国辽宁抚须、吉林桦甸、广东茂名和山东黄县等地有丰富的油页岩资源。 此外,还有腐殖煤和腐泥煤的混合体,有时单独分类成与腐殖煤和腐泥煤并列的第三类煤,称为腐殖腐泥煤。主要有烛煤和精

煤,前者与藻类很相似,宏观上几乎难以区分,易燃,用火柴即可点燃,燃烧时火焰明亮,好像蜡烛一样;精煤盛主于我国抚顺,结构细腻,质轻而有契性,因能雕琢工艺美术品而驰名。 2、煤的性质 1)、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物理性质主工包括空间结构性质、机械性质、热性质、光学性质、电性质与磁性质等。从胶体化学的观点,可将煤看作是一种特殊和复杂的固态胶体体系。 煤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也和煤的其它性质一样,主要取决于煤化度和煤岩组成,有时还取决于煤的还原程度。煤的某些物理性质学与矿物质(数量、性质与分布)、水分和风化程度有关。 3、煤的分类指标与煤质评价 1)、煤分类在科学和实用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煤的复杂性和结煤质的认识有待深化,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煤分类方案都不是完整、科学的系统分类。 由于煤的成因、产地、种类、组成和性质的多样性,以及分类的角度与目的的不同因此煤分类的指标繁多,归纳起来可有如下四类。 (1)煤化度指标。主要有镜质组反射率、挥发份、发热量、最高内在水分含量、透光率、显微硬度,X射线衍射等。 (2)煤岩显微组分指标。采取镜质组分含量或采用惰性组分含量和稳定组分含量。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赵胜绪 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综述了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组合及获取方法,提出了一套新的煤层气储层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3大类16项参数: ①煤层气储层地质参数;②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③煤层气储层封盖参数。进而提出了煤层气储层评价标准。又综合对比分析了目前煤层气储层评价使用的评价方法,本文采用了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法。该方法突出了层次分析法的系统性优势,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巧妙结合,充分发挥GIS技术展示空间数据在综合评价方面的功能优势。但是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又涉及到赋权问题,客观性在此表现较差。如果将熵权法的赋权优势与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体系相结合,则可创造一种精确度、可信度更高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评价评价参数获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 1 前言 煤层气产业是近20年在世界上崛起的新型能源产业,我国煤层气的资源量位列世界第三,在深埋2000米以内的

煤层气预测总资源量为30万亿至35万亿立方米[1]。中国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空前活跃。但由于煤储层条件差异变化大,煤层作为储气层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有许多显著的差别。要取得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必须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决策水平,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对煤层气储层评价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使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新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 2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组合及获取方法 煤层气储层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需要地质工程、气藏工程、钻井工程和生产工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不可能都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初期,由于技术、工程手段、实验方法和仪器等方面的限制,仅能获取有限的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因此,如何集中有限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最大限度的获取煤层气储层评价所必须的主要参数,也是我们在煤层气储层评价研究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玻璃物理化学性能计算

玻璃物理化学性能计算 一、玻璃的粘度计算 ...1.粘度和温度的关系 ...2.玻璃组成对温度的作用 ...3.粘度参考算点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粘度的计 二、玻璃的机械性能和表面性质 ...1.玻璃表面张力的物理与工艺意义 ...2.玻璃表面张力与组成及温度的关系 ...3.玻璃的表面性质 ...4.玻璃的密度计算 三、玻璃的热学性质和化学稳定性 ...(一)玻璃的热学性能 ...(二)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三)玻璃的光学性质 一、玻璃粘度和温度的关系 粘度是玻璃的重要性质之一。它贯穿着玻璃生产整个阶段,从熔制、澄清、均化、成型、加工、直到退火都与粘度密切相关。在成型和退火方面年度起着控制性的作用。在高速成型机的生产中,粘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成型机的速度决定与粘度随温度的递增速度。此外玻璃的析晶和一些机械性能也与粘度有关。 所有实用硅酸盐玻璃,其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都属于同一类型,只是粘度随温度变化的速度以及对应某给定温度的有所不同。在10怕.秒(或者更低)至约1011怕.秒的粘度范围内,玻璃的粘度由玻璃化学成分所决定的,而在从约1011怕.秒(1015泊,或者更高)的范围内,粘度又是时间的函数。

这些现象可由图来说明: Na 2O---CaO---SiO 2 玻璃的弹性、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上图的三个区。在A区温度较高。玻璃表现为典型的粘度液体,他的弹性性质近于消失。在这一温度去中粘度仅决定于玻璃的组成和温度。当温度近于B 区时,粘度随温度下降而迅速增大,弹性模量也迅速增大。在这一温度区的粘度去决定于组成和温度外,还与时间有关。当温度进入C区,温度继续下降,弹性模量继续增大,粘滞留东变得非常小。在这一温度区,玻璃的粘度和其它性质又决定于组成和温度而与时间无关。图中所市的粘度和弹性随温度的变化现象,可以从玻璃的热历史说明。

煤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煤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一、煤的物理性质是煤的一定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外部表现。它是由成煤的原始物质及其聚积条件、转化过程、煤化程度和风、氧化程度等因素所决定。包括颜色、光泽、粉色、比重和容重、硬度、脆度、断口及导电性等。其中,除了比重和导电性需要在实验室测定外,其他根据肉眼观察就可以确定。煤的物理性质可以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并用以研究煤的成因、变质机理和解决煤层对比等地质问题。 1.颜色——是指新鲜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呈褐色—黑色,一般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 2.光泽——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一般呈沥青、玻璃和金刚光泽。煤化程度越高,光泽越强;矿物质含量越多,光泽越暗;风、氧化程度越深,光泽越暗,直到完全消失。 3.粉色——指将煤研成粉末的颜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为条痕色。呈浅棕色—黑色。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 4.比重和容重——煤的比重又称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是计算煤层储量的重要指标。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煤岩组成、煤化程度、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影响比重和容重的主要因素。在矿物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煤的比重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5.硬度——是指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根据外来机械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将煤的硬度分为刻划硬度、压痕硬度和抗磨硬度三类。煤的硬度与煤化程度有关,褐煤和焦煤的硬度最小,约2~2.5;无烟煤的硬度最大,接近4。 6.脆度——是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程度。成煤的原始物质、煤岩成分、煤化程度等都对煤的脆度有影响。在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长焰煤和气煤的脆度较小,肥煤、焦煤和瘦煤的脆度最大,无烟煤的脆度最小。 7.断口——是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形成的断面的形状。在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等。煤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煤化程度不同,断口形状各异。 8.导电性——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用电阻率来表示。褐煤电阻率低。褐煤向烟煤过渡时,电阻率剧增。烟煤是不良导体,随着煤化程度增高,电阻率减小,至无烟煤时急剧下降,而具良好的导电性。 二、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以有机质为主体。 煤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有机硫等五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占有机质的95%以上。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和其他元素。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随煤化程度的

煤油物理性质

煤油 释义 煤油(lamp kerosene;kerosene;kerosine),轻质石油产品的一类。由天然石油或人造石油经分馏或裂化而得。单称“煤油”一般指照明煤油。又称灯用煤油和灯油(lamp kerosene),也称“火油”,俗称“洋油”,粤语也称“火水”。 物化性质 纯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含有杂质时呈淡黄色。略具臭味。沸程180~310℃(不是绝对的,在生产时常需根据具体情况变动)。平均分子量在200~250之间。密度大大于0.84g/cm3。闪点40℃以上。运动黏度40℃为1.0~2.0mm2/s。不溶于水,易溶于醇和其他有机溶剂。易挥发。易燃。挥发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爆炸极限2-3% 。燃烧完全,亮度足,火焰稳定,不冒黑烟,不结灯花,无明显异味,对环境污染小。 不同用途的煤油,其化学成分不同。同一种煤油因制取方法和产地不同,其理化性质也有差异。各种煤油的质量依次降低:动力煤油、溶剂煤油、灯用煤油、燃料煤油、洗涤煤油。

煤油因品种不同含有烷烃28-48%,芳烃20-50%或8%~15%,不饱和烃1-6%,环烃17-44%。碳原子数为11-16。此外,还有少量的杂质,如硫化物(硫醇)、胶质等。其中硫含量0.04%~0.10 %。不含苯、二烯烃和裂化馏分。 制备 以石蜡基原油沸点230℃左右的馏分或环烷基原油215℃左右的馏分,经蒸馏、深度精制而得。 用途 主要用于点灯照明和各种喷灯、汽灯、汽化炉和煤油炉的燃料;也可用作机械零部件的洗涤剂,橡胶和制药工业的溶剂,油墨稀释剂,有机化工的裂解原料;玻璃陶瓷工业、铝板辗轧、金属工件表面化学热处理等工艺用油;有的煤油还用来制作温度计。根据用途可分为动力煤油、照明煤油等。 国内历史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首次进口5000加仑。光绪二十三年后,外国煤油公司先后在杭开设煤油公司、煤栈、洋油行等,煤油进口骤增,全年达到1,731,473加仑,值银238,798关平两。三十三年杭城组织“洋油认捐公所”,煤油运抵杭州后,由公所定期向厘局认捐,进一步扩大煤油销售量。民国14年(1925年),浙江省将运入内地的商品税捐并入统捐,受其刺激,煤油运销量大增,当年报经杭州关的进口煤油达9,191,570加仑,值银2,480,

平顶山煤田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煤层气有利区预测

第32卷第2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32 No.22007年3月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Mar. 20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57209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No.2002CB211702);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No. 200210100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No.2006CB202202). 作者简介:姚艳斌(1978-),男,博士研究生,从事油气及煤层气地质研究工作.E 2mail :yaoyanbin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3272726.html, 平顶山煤田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煤层气有利区预测 姚艳斌1,刘大锰1,汤达祯1,唐书恒1,黄文辉1,胡宝林2,车 遥1 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2.安徽理工大学资源和环境系,安徽淮南232000 摘要:通过对平顶山煤田采集煤样的煤质、煤岩显微组分、煤相、煤岩显微裂隙分析,低温氮比表面及孔隙结构和压汞孔隙 结构测试,研究了该区的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煤层气生气地质条件和煤储层物性特征.并采用基于GIS 的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计算了该区的煤层气资源量,预测了煤层气资源分布的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总资源量为786.8×108m 3,煤层气资源丰度平均为1.05×108m 3/km 2,具有很好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其中,位于煤田中部的八矿深部预测区和十矿深部预测区周边地区,煤层累计有效厚度大,煤层气资源丰度高,煤层埋深适中,同时由于该受挤压构造应力影响,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渗透性高,是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最有利目标区.关键词:煤层气;平顶山煤田;储层物性;有利目标区.中图分类号:P618.130.2+1 文章编号:1000-2383(2007)02-0285-06 收稿日期:2006-05-20 Coal R eservoi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ve Areas for CBM Exploitation in Pingdingshan Coalf ield YAO Yan 2bin 1,L IU Da 2meng 1,TAN G Da 2zhen 1,TAN G Shu 2heng 1,HUAN G Wen 2hui 1,HU Bao 2lin 2,C H E Yao 1 1.Facult y of Energ y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 ,Bei j ing 100083,China 2.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 nhui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Huainan 232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lemental ,maceral ,micro 2fracture ,coal facies ,liquid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mercury injection analyses ,the coalbed methane (CB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al reservoi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CBM re 2sources and its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prospect in Pingdingshan coalfield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The in 2place CBM resource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f uzzy mathematics and stacking analysis of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 2place CBM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s abundance in Pingdingshan coalfield are about 786.8×108m 3and 1.05×108m 3/km 2respectively ,which are very favorable for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optimum target areas in this coalfield are the deep prediction districts of No.8and No.10coal districts ,where the coal reser 2voirs have higher coal thickness and CBM resource abundance ,good burial depth ,well connected pore 2cleat systems ,and higher permeability resulting f rom the tectonic stress. K ey w ords :coalbed methane ;Pingdingshan coalfield ;coal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ve and target area. 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横跨宝、叶、襄、郏4县.东起洛岗正断层,西北至韩梁矿区,东北到襄郏正断层,南至煤层露头,整个煤田的勘探矿区和预测区面积约980km 2,煤炭探明储量和预测储量共计92亿t ,煤层气资源量786.8×108m 3,资源丰度平均为1.05×108m 3/km 2,具备良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同时该区也是我国煤与瓦斯突发事故严重矿区,开发利用该区的煤层气具有充分利用资源、保

C5物化性质

碳五介绍 轻烃又名碳五、拨头油、石脑油、凝析液,我国年产近千万吨,但轻烃的有效利用一直是一个难题。深圳日研的成果对于重组分较多的轻烃,添加油公后轻烃可直接供车使用;对于中等组分为主的轻烃则添加油公后,轻烃以适当比例掺入汽油中使用;对于轻组分较多的轻烃,则在汽车上另外安装一套从液态轻烃转化成气态轻烃进入发动机汽缸作功的转化系统。 中文名:碳五 外观与性状:无色、易挥发液体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聚合 经使用证明,车用轻烃油与汽油相比,动力不下降、与汽油相当,单耗比汽油下降3%~5%,尾气下降90%以上,排放达欧Ⅱ、欧Ⅲ标准。成品车用轻烃油零售价比汽油便宜0.50元/升以上,与液化气价格相当。具有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可使石油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乙烯副产裂解碳五可得到多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如异戊二烯、环戊二烯、间戊二烯、异戊烯、1-戊烯、2-丁炔、3-甲基-1-丁烯、环戊烷、环戊烯、异戊烷、正戊烷等;其中异戊二烯、环戊二烯(双环戊二烯)和间戊二烯这3种双烯烃含量约占一半左右。

碳五烃类中含有三种双烯烃类:环戊二烯15~17%,异戊二烯15%~20%,间戊二烯10~20%,近年来,碳五馏分的利用已由初期的混合利用转向分离单组分的利用,同时向制备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发展。三种双烯烃类的主要用途有、 (1)环戊二烯(CPD):能进行聚合、氢化、卤化、加成、缩合和还原等反应,用途广泛。环戊二烯的活性高,已成为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主要用途有:①生产多种橡胶,如顺式聚环戊烯橡胶和乙丙橡胶等,尤其是降冰片烯橡胶可用于减震防震领域中;②合成石油树脂,产品性能良好,可用作干性油、增粘剂、固化剂、增塑剂、防腐剂、油墨或其他高分子掺合改性。也可制备硫化水泥,用于建筑和铺路。 环戊二烯聚合产物有双环、三环、四环和五环结构,其中以双环戊二烯(DCPD)用途最大。由双环戊二烯与乙烯、丙烯共聚得到的三元乙丙橡胶,具有很好的耐候、耐老化、耐酸、耐热、耐化学品等性能,广泛用于汽车零部件和工业品配件。目前,工业化乙丙橡胶第三单体主要有双环戊二烯、乙叉降冰片烯、1,4-已二烯。其中,乙叉降冰片烯以硫化速度快、收率高、二次反应少而应用最广。乙叉降冰片烯可由双环戊二烯与1,3-丁二烯反应,再经异构化而制得。此外,双环戊二烯与环戊二烯共聚,可得到机械强度高、能与天然胶媲美的通用橡胶。此产品目前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进入工业化研制阶段。

煤化学第六章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第六章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又是冶金和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是确定煤炭加工利用途径的重要依据。 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煤的密度,煤的硬度,煤的热性质,煤的电磁性质,煤的光学 性质等;煤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指煤的润湿性、润湿热和孔隙率等。 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与下面几个主要因素有关:①煤的成因因素,即原始物料 及其堆积条件;②煤化程度或变质程度;③灰分(数量、性质与分布)、水分和风化程度等。 一般来说,煤的成因因素与煤化程度是独立起作用的因素。但是变质程度愈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各种成因上的区别则变得愈小,并且这些区别对于物理与物化性质的影响也愈小。因此,在煤化作用的低级阶段,成因因素对煤的物理和物化性质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在煤化作用的中级阶段,变质作用成为主要因素;而在煤化作用的高级阶段,成因上的区别变 得很小,变质作用成为唯一决定煤的物理及物化性质的因素。 研究煤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首先是生产实践的需要,因为它们与煤的各种用途有密切 的关系,了解煤的物理与物化性质对煤的开采、破碎、分选、型煤制造、热加工等工艺也有 很大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煤化学理论的需要,因为这些性质与煤的成因、组成和结构有内在的联系,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第一节煤的密度 煤的密度因研究目的和用途不同,可分为真相对密度、视相对密度和散密度。 一、煤的真相对密度 (一)真相对密度的基本概念 在20 ℃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中所有孔隙)煤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叫做煤 的真相对密度,用TRD表示。真相对密度是煤的主要物理性质之一,在研究煤的分子结构、 确定煤化程度、制定煤的分选密度时,都会用到煤的真相对密度。 用不同物质(例如氮、甲醇、水、正己烧和苯等)作为置换物质测定煤的密度时所得的结 果是不同的。通常以氮作为置换物所测得的结果叫煤的真相对密度。因为煤中的最小气孔的直径约为O.5~1 nm,而氮分子直径为0.178 nm,因此氮能完全进入煤的孔隙内。另外.由于煤不能将氮吸附在其表面上,因此吸附对于密度测定的影响也就被排除了。 在研究煤质时,为了排除煤中矿物质的影响,有时用到纯煤真相对密度的概念。它是指煤的有机质的真相对密度,用(TRD)daf表示。可从TRD和煤的灰分等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 A——灰的平均真相对密度,无数据时可取为 3.0; A d——干燥基灰分产率,%。 有时用下式估算纯煤的真相对密度: (二)真相对密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煤真相对密度的因素有成因类型、煤岩组成、矿物质、煤化程度等。 l.成因因素的影响 不同成因的煤真相对密度是不同的,腐植煤的真相对密度总比腐泥煤大。例如除去矿物质的纯腐植煤的真相对密度在l.25以上,而纯腐泥煤的真相对密度一般小于 1.2。 2.煤化程度的影响

煤炭报告中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编写范例

煤炭报告 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编写范例 一、物理性质 煤田内各煤层煤岩的物理性质基本相同,光泽较暗,为蜡状光泽,黑色,易染手,条痕黑褐–褐色,硬度低,比重中等,性脆易碎,节理发育,钻孔中取出的煤芯样大多呈粉末状,少量呈短柱状,很难见到块状,块状煤样断口平直或粒状为主,局部可见贝壳状。各煤层煤岩视相对密度大小见表1-1。 两极值 注:1、 平均值 ?样点 ? 二、宏观煤岩组份及煤岩类型 各煤层煤岩组份大致相同,以暗煤为主,次为亮煤,少量镜煤,呈暗淡无光状,断口、节理不明显,条带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煤岩类型为半暗型和半亮型。 三、显微煤岩组份及煤岩类型 井田内对各煤层采取了煤岩样。区内各煤层煤岩显微煤岩组分见表1-2,各煤层煤岩中有机质组分占76.97~88.73%,平均93.03%,无机质组分占4.90~14.03%,平均6.97%。 1、煤的有机显微组分 井田内各煤层有机质组分均以镜质组分和惰质组分为主,壳质组

分少量,无半镜质组分。 表1-2 各煤层煤岩显微组分统计表 镜质组分:主要以无结构镜质体中的基质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为主。基质镜质体油浸反射色为深灰色,不显示细胞结构,表面不纯净且不平整,镜质体大多呈基质状分布,不显突起。各煤层镜质组分的含量在7.10~66.40%之间。A5属低镜质组煤,A1、A2、A4属中镜质组煤,仅A3、A6煤层刚刚跨入中高镜质组煤。 惰质组分:以丝质体中的氧化丝质体和碎屑惰质体为主,油浸反射色为白色,氧化丝质体结构保存较完整,突起较高。各煤层惰质组分的含量在24.90~65.27%之间。 壳质组分:多为孢粉体中的小孢子体,小孢子体呈蠕虫状分布。各煤层壳质组分的含量在0.00~2.30%之间。多数煤层属低壳质组煤,仅A3煤层刚刚跨入中低壳质组煤。 2、煤的无机质组分 井田内各煤层显微无机质组分主要为碳酸盐类,次为粘土矿物,几乎不含硫化物及氧化硅类。粘土矿物呈浸染状或薄层状分布于镜质体裂隙间,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脉。无机质组分中粘土矿物含量在0.40~17.00%之间,碳酸盐类含量在0~27.3%之间,氧化硅类含量

各种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Ⅰ.GG17耐高温玻璃 GG17耐高温玻璃性能完全符合ISO3583国际标准,是一种高硼硅玻璃,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它的含硅量在80%以上,玻璃的内部结构稳定性极为良好,因而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由于它的低热膨胀系数,能更好的耐受较高的温差,并具有良好的灯焰加工性能,是制造实验室用各种加热器皿、结构复杂的玻璃仪器、化工设备和压力水表玻璃等的良好玻璃材料。 具体的物理化学性能如下: 含硅量80%以上 应变温度520℃ 退火温度560℃ 软化温度820℃ 折射率 1.47 透光率(2mm) 92% 弹性模量67KNmm-2 抗张强度40-120Nmm-2 玻璃应力光学常数 3.8×10-6mm2 /N 加工温度(104dpas) 1220℃ 线膨胀系数(20-300℃) 3.3×10-6K-1 密度(20℃) 2.23gcm-1 比热0.9Jg-1K-1 导热率 1.2Wm-1K-1 耐水性能(ISO 719) 1级 耐酸性能(ISO 195) 1级 耐碱性能(ISO 695) 2级 耐热急变玻棒法玻棒Φ6×30mm 300℃ 关于GG17玻璃的几点说明 a.GG17玻璃制造的仪器如需长期加热和加压,它的最高安全操作温度不应超过应变温度(520℃)。它在加热到退火温度时,不易变形,如放在适当支架上,且内部不受压力情况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加热到600℃,在此情况下,应使仪器缓慢冷却,藉以减少产生永久应力的程度。 b.GG17玻璃管(在25℃时)的安全工作压力可根据下式计算: P=140T/D P为安全工作压力单位为kg/cm2 T为玻璃管壁厚D为玻璃管内径单位为mm 上式公式不适用于具有平底的玻璃管 c.GG17玻璃化学组成:(%) SiO2 B2O3 Al2O3 Na2O K2O 80.5 12.8 2 4 0.4 Ⅱ.“九五”耐高温玻璃 九五料玻璃是一种低碱高硼硅玻璃,不含钙镁锌及铂元素,具有较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用于制造各种玻璃仪器。 具体的物理化学性能如下: 含硅量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