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浏览了“北大中文论坛- 汉语语言学- 认知、心理与逻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3556405.html,/bbs/forum.php?fid=83)的一些关于认知语言学的贴子,觉得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算得上个难以躲避的陷阱了,太容易引人望文生义了。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还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每次教认知语言学,都要碰到。例如这个学期开的课,是“汉语认知语言学”。第一次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讲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第二次课一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认知语言学是不是类似于心理语言学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是的,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这样的回答,让我悲伤地想到:第一次课对此问题的唠叨毫无效果,跟他人的思维定势搏斗,何其吃力。没有办法,只好变本加厉地唠叨。

简而言之,正确答案是: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代表性学者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珊笛。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包括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当代形式主义——生成与法学)。这两大学派的最大基本假设对立,是语言系统及其子系统(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kof 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珊笛)的客观论。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它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从认知(或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R. Hardson 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从一开始就提出的。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 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识科学”(认知科学)、“认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识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认识语法学”(认知语法学)、“认识音系学”(认知音系学)、“认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认知主要指人类的信息加工杨宁兄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确实有被时髦地滥用的倾向。认知语言学确实和心理语言学有很大交叉。但是想一想“认知心理学”这个词,就可以知道两者不同。有“认知心理学”而没有“心理认知学”,可见认知科学可以看作心理学一部分。两者的不同,可以说认知科学主要把认识过程看作一种信息处理加工过程。所以“认知”也不等于一般的“认识”。我们用“认知”的场合不用“认识”,原因也不仅限于杨宁兄所说的。

认知科学的主要奠基人George Miller 的名著:“神奇的数字7+2”,其副标题就是“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心理学动态》1983(4)期)。这篇文章的英语

原文前几年有被人贴到了网上(https://www.360docs.net/doc/2713556405.html,/user/smalin/miller.html)。可见此文的地位之重要。现在许多人常常提到这个数字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原文或译文。但大家接受它,可见符合我们的心理直觉。Miller 在发表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人类记忆与信息贮存”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思维科学》1986(1)期。这个杂志是山西出的,英文题目就叫Cognitive Science 。不知这个杂志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后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认知语言学跟心理语言学也就越来越难分了。我觉得认知语言

学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所谓“自然语言理解”,或者说parsing ,和language processing (语言加工)。所研究的是一般不懂语法的人,根本也不懂主语、宾语那些劳什子,他们理解语言的过程究竟如何?他们是如何对听到一连串语音进行信息加工最后获得理解意义的。这主要也就是组块过程,当然组块要按照结构模式来组,但这个模式不一定符合我们现在所用的“主语、宾语”等模式。研究这套模式究竟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顺便提一下,parsing 这个词我至今不知道怎么翻译好。请教哪位有好的翻译法?对语言的认知科学方法的研究

现在大家最流行使用的“认知语言学”便是杨宁兄所说的成为某种特定的学者及其研究兴趣所形成的一个学派。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那就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实际上成为一个所谓的冠名问题,而不是研究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那么一些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早年的生成语法中分离出去的Lakkof),他们因为在大量的文献中使用了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其使用权似乎已经属于这一特定的无形团体。对冠名问题我没有兴趣。因此,杨兄所说的“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是什么”中的“认知语言学”加上引号便就的了。

我自己理解的认知语言学便不是杨宁兄所说的特定的学派。尽管我也用这个词,我承认我所理解的不是杨宁兄的概念,而更接近陆丙甫所说的概念。或许我更为简单朴素一些,出发点是:认知科学——语言学——交叉形成:认知语言学。我较早接触到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交叉的是80年代初的一本电脑文献,其中专门有讨论人工智能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的章节,我当时为其中的概念网络转移理论所吸引。同时也受到陆丙甫所介绍的一些认知科学文献的影响,那本“思维科学通讯”我订阅了多年,一直到停刊为止。在后来的《计算机与语言研究》丛刊上也有不少认知科学角度所作的语言研究。后来读书便从杨惠中教授那里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当时便迷上了Prologic语言,还特地申请了经费从南大计算机系购买了一套程序软件,记得杨兄在Prologic上也很有兴趣的,还设计过一个能够处理一些特定范围内的句子的程序(好像当时还有去了美国的傅承德也做过,而且做得不错,据说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用Prologic 处理中文的一个软件开发),这些都是题外话。我想说的是,我理解的认知语言学就是揭示人类的认知机制对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都是怎么处理自然语言的,使用了哪些规则或策略。把这些规则和策略描写出来,这是我理解的认知语言学的目标。要研究这些规则,我们就不得不去模拟一些理解和生成过程,用来解释我们所见到的语言现实,使这种解释符合大多数人的语感(处理语言过程的感觉,不是正确与否的感觉)。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只不过是“应用认知语言学”,而语言学家要做的是“理论认知语言学”。所以,广义的认知语言学最早的应该把Chomsky算进去。这已经不是‘认知倾向’的问题了。而是认知的方法论问题。其实作为一个概念,认知语言学不同的学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Lakkof和Langacker他们有他们的理解,别人也可以有别人的理解。如果仅仅是冠名问题不讨论也罢。重要的是对语言进行解释的方法和结果。

Kingsky is right!

Our syntactic research i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issue is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book: Chomsky, Noam. 2003. On Nature and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f anyone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minimalist syntax, she or he can read Chapter 1, 2, and 3. If anyone wants to know how the minimalist syntax is cognitive linguistics, she or he should read Chapter 4. The common idea of all of these chapters is that we study language as a natural object, a cognitive capacity that is part of the biological endowment of our species, physically represented in the human brain and accessible to study within the guideline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Chapter 4 is in the form of an interview. It is very easy to read.

信息加工是认识的计算机隐喻了。丙甫兄提到的关于cognition、cognitive或“认知”的问题不少。抱歉,到现在才有空来谈谈看法。

认知心理学是第一个挂上cognitive招牌的学派,它的另一块招牌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加

工”译自processing,或译为“处理”)。这两块招牌可以替换着用,倒是显示了它跟前任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对立。

行为主义认为以认识为研究重点的心智是个黑箱,其内部机制和活动不能直观地观察、概括和验证(不能直观地观察、概括和验证的东西,就不是科学合法的对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跟哲学中的逻辑经验论学派和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学派等共享的信条),因此只能研究心智之外的人类行为。他们把人类行为归结为刺激-反应链条。认知心理学(还有生成语法学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中的新学科等]把大脑看作硬件系统,把心智看作软件系统,把认识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这样就可以用类似软件系统的规则系统来模拟心智,心智就可以是科学合法的对象了。认知科学是个大家伙了。它是一个超级学科、横断学科或学科群。H. Gardner在《心灵的新科学》里把认知科学定义为当代在经验基础上对人类知识的本质、成份、来

源、发展和展开等问题的探索。他列出了6个核心分支:社会科学中的心理学、语言学和人类学、自然科学中的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人文学中的哲学(其中4个或许需要限定为认知心理学、认知主义语言学、认知人类学这三个学派和心智哲学这个学科)。在这6个分支中,Gardener认为有三个是最核心的:心理学、人工智能和语言学。

认知科学有很多先驱者,但这个大学科的大老都认为它诞生于1956年前后。认知心理学创立者之一G. Miller甚至说它诞生于1956年9月11日,因为这一天的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信息论研讨会上,报告了三篇经典的认知科学论文:他本人关于短视记忆能力的(就是丙甫兄说的那篇)、人工智能创立者中的二位A. Newell和H. A. Simon(司马贺)关于逻辑理论机的、生成语言学和认知主义语言学创立者Chomsky关于语言的三个模型的。

认知科学在上世纪70年代盛极一时,认为重大突破在望。美国大资本家以为很快可以得到可商品化的重大成果,慷慨解囊,最有名的是纽约斯隆基金会。Chomsky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项目和功能主义语言学(主要是认知语言学)的重镇伯克莱加州大学语言学项目分别各拿到斯隆基金会的500万美元。可惜到了80年代,尘埃落定,形势明朗,认知科学不能在短期内有重大突破。

认知语言学是个小学派,不能跟大学派认知心理学和大学科认知科学相比。不过它的学派资格没有疑问,因为它不但有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的奠基性论著,还有80年代后期成立的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学会开年会,办了季刊Cognitive Linguisitics。还出了一些入门教科书。其中一本是两个德国学者写的,有大陆版(北京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复旦汉语语法学方向的几位博士生已经译完交给出版社了。

这么个小学派,近期在大陆比较热。我看到的汉语语法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走或用到这个路子。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个中原因,说来话长,要聊恐怕需要另写一个跟贴了。

从空间语法到认知语法——到底跟语法的核心问题有多大关系?对眼下的认知语法我实在没有资格说三道四,因为我读这方面的文献很少。但所接触到的文献来看,至少Langacker早年提出的空间语法(Langacker,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i)以及后来多数学者所研究的问题来看,其兴趣主要集中在某类词汇意义的演变以及词汇的语义特征上,尽管这些语义特征和句法之间有某种联系。例如,Langacker所提及的汉语中的量词问题(例如量词“条”,用于细而长的对象——插一句,如果不是细而长的对象,估计就要用“隐喻”从A隐喻到B,再由B隐喻到C七转八转拐地弯抹角来解释)。至于这些从A到B有多少实证性,那就很难说了。说实在的,看到Langacker1991的那本第二卷Descriptive Application中P166上的图解,我真的忍不住想笑。把简单的弄得那么复杂,这也是本事。至于说到“语法”,认知语法(或者这些学者们自称的认知语言学)能够解释多少句法关系,例如定语排列的顺序,状语排列的顺序,宾语位置的移动等等,恕我孤陋寡闻,经典的认知语言学家似乎兴趣不在这些问题上,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语法的核心问题。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在Lakoff的Embobied Philosophy一书中提到认知科学分两种,认知语言学与结构主义相比较注重理性,强调心智.即使是Chomsky也可以说是认知科学,不过属于第一代认知,它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是"体验哲学".

学科矛盾

说到Chomsky 的认知语言学,这里面有个矛盾。一般认为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学派,但Chomsky 虽然把语言机制看作人类认知机制的一部分,却是地地道道的形式学派。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矛盾?另外一个关于学科的矛盾是当代语言类型学。它主要从事语言类型的形式描写(例如对蕴含共性作了大量描写),但却被看作,并且也自称为功能学派。如何解释?

原文标题: 学科矛盾发表用户: 陆丙甫

发表时间: 2004-11-7 23:06:00 被看次数: 9

原文内容:eastling

Q1. 说到Chomsky 的认知语言学,这里面有个矛盾。一般认为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学派,但Chomsky 虽然把语言机制看作人类认知机制的一部分,却是地地道道的形式学派。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矛盾?Q2. 另外一个关于学科的矛盾是当代语言类型学。它主要从事语言类型的形式描写(例如对蕴含共性作了大量描写),但却被看作,并且也自称为功能学派。如何解释?

Q1. 两种解释。

1) 早期认识的遗留。电脑刚问世那一二十年间,有类似早年物理学拉普拉斯式的雄心,“人是机器”便是其标志性的口号。人是电脑,认知过程类似于电脑演算过程。形式主义的描写语言,是类比电脑语言指令。认知可以也应该形式化,所以这里没矛盾。

2) 乔氏在起点问题即基本假设上是“口头革命派”,是“所做不合所说”。这从他另一个基本假设上可以看得更清楚。《我看流派》§6“實質主義與形式主義的異同”中谈到两点“口头革命派”:

A) “語言系統是否自足”這個前提是形式主義和實質主義(包括“泛时派(认为历时共时同性质)”、类型派、功能派等) 的分界點。按我的理解﹐自足系統實際上是個自定義系統﹐自定義系統中的任何矛盾都可以通過重新定義來消除。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的形式主義語言學﹐作為公理化系統它的目標是完備性(語言的每個角落和每個角落的語言)﹐離四十多年前的理想更遠了﹐而不是更近了。問題就在於語言難以成為一個自定義系統﹐它的矛盾沒法靠重新定義來解決﹐所以只能靠縮小範圍來加深認識。前面說了形式化工作的最高境界是公理化。形式語言學如果能達到那境界﹐早就做到了。比如平面幾何﹐一

個人做完﹐兩千年來其他人沒多少活兒可干。乔姆斯基的聪明不亚于欧几里德,他要做不出个语言的公理化系统,恐怕就是做不出来了。

我說語言難以成為一個自定義系統﹐指的是自然語言不是形式系統﹐人工語言當然又兩樣了。我們說話﹐並沒有想遵照形式邏輯去構筑一個形式系統﹐我們遵循的是一種我稱之為“秦人邏輯”的聯想过程﹑類推过程。其實﹐我們就是想構筑形式系統都不可能﹐因為在這世界上﹐古往今來﹐除了說印歐語的人創造出了個形式邏輯(其實是兩個﹕希臘邏輯和印度因明)﹐其他民族不要說老百姓日常說話﹐就是名家辯者知識精英大学者再百家爭鳴﹑孟子荀子再雄辯滔滔﹑王阳明再對着竹子苦思冥想也鳴辯格致不出個形式系統來(朱曉農《秦人邏輯論綱》)。如果讲古汉语的人的脑子里没有个形式化的认知系统,那么他说出来

的语言系统看样子也不会是个形式系统,那么想用形式系统去描写这个语言系统,其结果你都能想像。至于产生形式逻辑的印欧语言,能不能用形式系统去描写,也许在最正规的语体中比较吻合。B) 對“語言共性”的認識有內部和外部兩種定義﹕實質主義把他看成人類語言中共有的東西(內部定義)﹐形式主義把他定義為人類語言中有而動物通訊系統中無的獨一無二的東西(外部定義)。本來內涵定義就這兩個標準﹕對內有周延性﹐對外有排除性。實質主義強調前者﹐形式主義強調後者。光從“形式”上看﹐半斤八兩﹐都是“只顧一點﹐不及其余”,而這後八兩的理想比前半斤還更宏大。但從操作層面看﹐實質主義所为倒是符合他的定義,而形式主義的研究却从不涉及人類語言和動物通訊的異同研究﹐而按照他的外部定義﹐他主要應該研究這種異同比較。这就连带到类型学了。

《虚实谈》§9.11“實踐理性的兩方面發展”中说:

第一﹐跟上述喬姆斯基派生成語法尋找的普遍範疇不同﹐格林伯格派類型學尋找的普遍現像(語言共相) 是經驗性的。弗古森用linguistic universal指前者﹐而用language universal指後者。這反映出後者是一級抽像﹐而前者是二級抽像。在生成派眼裏﹐類型學哪談得上普遍性研究﹐他們的表層共相只是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材料。在類型學眼裏﹐生成派們是在玄玄乎不知所云。兩派各搞各的﹐跟生成派來往的有哲學家和數學家﹐跟類型學派來往的有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雅可布森是個例外﹐他既參加類型學會議﹐又強調與哲學和數學掛鈎。其實﹐類型學也使用数学方法。生成派和類型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對共性的

態度﹕

生成派類型派

決定性的+-

統計性的-+

功能派在对共性的态度上与类型派一样。

晓农的解释非常精彩!狗尾续貂补充两点。

关于形式学派:

如果我们可以用人类一般的认知机制乃至动物的认知机制说明语言现象,就不必诉诸人类独有的语言认知机制。这至少从理论的经济性看来是可取的。其次,如果承认大自然的设计是极为经济的,那么,在人类需要语言时,应该尽量利用自身已有资源而不是另找资源或另创一个语言专用的机制。比如说要说话,就改造利用原来的发音器官和呼吸器官(因此语音规律可以用发声和听辨的生理规律解释)。形式主义所说的认知机制中的语言独用部分,应该最为“最后一着”,实在用原有资源解释不了,才假设另有原因,另有一套机制。不过,在这套机制的生物学基础没有发现之前,这终究只能停留在假设阶段,而且这种假设是回避性的假设,把什么都往“语言机制决定如此”一推了事,或者具体一点,说“语言机制中的‘某某规则’决定如此”。因此Comrie 曾说,“给一个名称不等于解释”。(我不仅想到一个说法,“与其说人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知道些什么,还不如说用语言掩盖自己不知道什么”)。关于类型学的功能主义属性:当代类型学的最重要描写内容是“蕴涵共性”。而蕴涵共性

最容易从功能角度加以解释。蕴涵共性的本质是“不太自然/临摹性弱的形式的存在蕴涵着

更自然的形式/临摹性强的形式的存在”,或者说“不容易发生的现象的存在蕴涵著更容易发生的现象的存在”。当然,其中的条件是“其他一切因素相同”,至少是尽可能地相同(这个条件在Greenberg 关于“优势”

的定义中落实在“和谐”中)。例如名词宾语前置蕴含着代词宾语也前置。代词的所指通常为定指的旧信息,而名词所指不一定。从信息结构的优化和自然化来说,旧信息有更大的前置倾向。这条共性可以理解为,“连不那么容易前置的名词宾语都前置了,何况代词宾语呢”。此外,“名词领属语前置蕴含着代词领属语的前置”也是如此形式学派也就是其操作过程让人佩服,很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但它有相当多的规定性的东西,规定也不是解释。强行的规定无异于强词夺理。

语言是多变的,现在我们所看的语言现象其实是很多复杂因素投射在上面的结果,其中有不断演变的现象,以致于在一个断代层面上我们能看到同一个形式的不同内容;其中有复杂的其它语用因素,以致于我们在不同环境下看到相同形式所表现的不同的意义,以及不同形式所表现的相同的意义;其中有不同语言(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致于我们在同一个地区看到不同的变体……确实如晓农所说,自然语言毕竟跟人工语言相差太远,太复杂了,以致于人类无数的杰出学者的前赴后继都难以穷尽这个系统。但即使如此,仍旧阻止不了人类对语言的求知的原始冲动。现时的认知语言学恰恰不是如此同意陆丙甫先生的意见。理论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但是理论形成之后,其本身是很简单的。通常,理论的应用不应该很复杂。理论应该能够直接解释对象,而不必借助于其它工具或理论。这是一般所说的理论价值。但是眼下炒作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的不少理论,其形成过程似乎并不复杂(例如空间语法、空间概念,从空间位置隐喻其他等等,一望而知),可是应用起来却很复杂,要真的拿来解释一些对象,操作起来就七拐八拐了。要解释得让人明白,每次解释一个对象都要作层层假设、层层推导,然后才得到一个具体对象的解释。而不像物理学那样,通常一条定理可以把任意一个具体的对象解释出来。

早期的科学认知语言学如陆丙甫先生的语言理解的心理操作难度理论,借用短时记忆“7±2”的理论,解释语言结构的心理难度、结构成分数量的上限、结构核心控制下的成分配制等等,都可以直接得到解释,而不必像现在的认知语言学层层假设。建议陆丙甫先生及其弟子能够将这一理论多做介绍,发扬光大,为中国语言学能够领跑世界做出贡献。与世界言学接轨并不是跟着世界语言学潮流,而是在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在现代科学精神上与世界接轨。反对那种以所谓的国学(例如易经学、红楼梦学)来抗衡世界学术的愚蠢做

法。

hongxiu的短消息:

分支学科和学派是怎样的不同呢?……所谓学派,就是从一个角度去分析一个问题,而另一个学派,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您想要强调的是: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但是您没有告诉我们,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回复:

分支学科是按研究对象区分的吧,例如:

语言学的分支——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的分支——广义语法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广义语法学的分支——音系学、广义语义学(狭义语义学和语用学、话语分析中的语义研

究)、广义句法学

广义语义学的分支——词汇语义学、语法语义学

广义句法学的分支——词汇学、狭义语法学

狭义语法学的分支——词法学、狭义句法学

词法学的分支——构词法研究、构形法研究

学派是按范式区分的。范式这个术语的提出者库恩说,一种范式是一套独特的研究方式。学派的例子如:广义语法学中的学派——生成语法学(当代形式主义)、功能主义

生成语法学中的学派——最简方案、核心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学、词汇函项语法学、范畴语法学功能主义中的学派——总合功能主义、外部功能主义、类型学功能主义、混合的形式/功能主义、功能句法学(自主论功能主义)总合功能主义中的学派——俄勒冈学派、西海岸学派、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叫做“认知假设”:

广义语法(个人对于其语言的知识)受到其他认知系统的多个因素影响,而且共用多个规则或倾向性。研究者必须参照其他认知系统的因素来概括广义语法的规则或倾向性(可能是多个认知系统共用的)。这反对的是Chomsky的广义语法自足性假设:

广义语法已经进化为专门化的独立认知子系统(如同专门化的生理器官),其规则是特有的。研究者基本上不必参照其他认知系统,就能够概括出广义语法特有的规则。有些从“认知假设”出发的较早著作,作者并不自称为认知语言学学者。这样的广义语法学著作如:美国的T. Givon(俄勒冈学派的建立者)1979

年的On Understanding Grammer、

R. Jackendoff(原属于生成语法学的语义学者)1983年的Semantics and Cognition、英国的R. Hudson(词语法学的建立者)1984年的Word Grammer和1990年的English Word Grammer以及多篇论文、加拿大的A. Wierzbicka1985年的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这样的心理语言学著作如:美国的D. I. Slobin、英国的I. M. Schlesinger的多篇论文。

为什么应该了解认知语言学?

做汉语广义语法学研究,有必要了解认知语言学这个西方当代广义语法学的非主流小学派是怎么回事儿吗?我想是有必要的,因为认知语言学在大陆比较热门。

学做汉语广义语法学研究的学生,必然要用一种西方广义语法学学派的研究方式。最好不止

学会大陆的主流学派——结构主义(老派形式主义)的研究方式,再学会一种西方当代广义

语法学学派的研究方式。学哪种都可以,但是要学会,要会用,要路子纯正,不要美其名曰

兼收并蓄的怪路子,不要脱离现实地(汉语广义语法学的水准还不足以产生当代广义语法学

的研究方式)自创路子。认知语言学有其长处,又在大陆热门,学它是个不错的选择。

汉语广义语法学的学者,面对认知语言学热,哪怕不用甚至不喜欢这套研究方式,也可能需

要对它加以了解。

偷换概念^-^

1.“理论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但是理论形成之后,其本身是很简单的”——这里说的

“形成过程”应该是指理论的推导过程,而不是理论的“产生过程。因此,如果形成过程

是复杂的,那么,形成之后也必然不会简单,因为该理论体系必须对整个推导过程予以说

明,一个要对复杂的推导过程予以说明的系统能简单得了吗?

2.“理论的应用不应该很复杂”——即使应用不复杂,也不等于该理论本身不复杂。这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再说,“应用不复杂”恐怕也是一厢情愿。例如,非欧几何的逻辑简单

性绝不亚于传统几何,但其系统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传统几何,而且其应用也比传统几何

复杂。在日常工作中,解决一般的几何问题往往用传统几何而不用非欧几何。只有在传统

几何不起作用的领域中,人们才动用非欧几何。说到底,“简单”不是衡量理论体系的唯

一标准,只有在解释力相等的条件下,才追求简单。试答

“形式主义”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严格地说,分歧点是如何看待结构与功能的

关系。功能主义:

1.结构体(或系统)的外部功能(在更大的结构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制约(或决定)该

结构体的内部结构形式。所以,必须结合其外部功能来研究内部结构。这一假设往往导致

理性主义,即结构的表现形式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功能上的原因的。如有关语序的解

释。

2.结构体(或系统)总是存在于更大的结构体(或系统)之中,它不是自足的,需要借助

于更大的结构(或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因此,不能把系统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形式主义:

在上述两点持相反意见。若如此,上述矛盾也许不难解释。生成语言学承认语言机制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并不妨碍他们把语言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来加以研究。语言类型学对语言类型进行形式描写,但也同样不妨碍他们把语言和语言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

不想偷换你的概念,我说的是我自己的概念:D

1)我说的确实是建立理论的过程是复杂的。理论的建立需要作许多证明,不是一两句口号

就能建立起来的,如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种种人们实际上很不屑的理论,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证

明,难以服人。中国各大学中学生最讨厌的那几门课的教学状况是最好的证明。中国语言学

界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似乎建立一个理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把科学研究幼稚化了。虽然

我不同意徐通锵、潘文国、程雨民等的字本位理论,但是我欣赏他们对这套理论的证明过

程。特别是徐通锵的证明过程。当然徐通锵的字本位理论应用起来不那么简单,要解释一个

句子的结构要通过“字”在单位来层层推演,就不够简单了。

2)一个好的理论的应用应该是简单的(包括一个理论的表述形式也应该是简单的),各门

自然科学中大量的定理便是如此,但是对这些定理进行证明(等于重新证明其形成过程)却

是复杂的。哪怕是一个非常低层次的理论也同样如此。最近编了一本论文集,是根据学生的

一门课后的作业编辑成的,每一篇作业都仔细描写两至三个近义虚词在句法分布上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别建立一个简单的条件关系(即在某种条件下至出现A副词而不出现B副词等

等),有些文章也在语用和语义上作了一些粗浅的解释。即使是这样的低层次“理论”,其

证明过程也不简单,但是最后所得到的结果很简单,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结论来解释相应的问

题也很简单。这是理论的价值之一。

以上是我对理论的“复杂”和“简单”的理解,希望不被引起误会。

最后跟老兄开个玩笑,你的这段话里面自己偷换了自己的概念:

“如果形成过程是复杂的,那么,形成之后也必然不会简单,因为该理论体系必须对整个推

导过程予以说明,一个要对复杂的推导过程予以说明的系统能简单得了吗?”

前面的“形成过程”在后面变成了“推导过程”,呵呵。

很同意在解释力相等的条件下理论追求简单的说法,这通常是在比较不同理论之间的优劣的

时候所提出的标准之一。

“科学是简单的”是大家常说的话,但如何理解这句话?如果这句话指的

是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应用都很简单的话,那么,为什么狭义相对论刚提出来的时候,据说全世界只有十多个人能懂?为什么罗素的“数学原理”问世八九十年,真正能通读下来的人至今没有几个?为什么基本粒子物理学的著作,即使是本行的物理学家,没有预备知识就看不懂?以上这些学科,我们总不能说不是科学吧?进一步,如果认为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应用都很简单的话,那么逻辑结论就是,凡是不简单的,都不是科学的概念、理论或者体系。上面的结论好像很荒谬,但却是那种理解的逻辑结论。我的理解有所不同。

首先,“科学是简单的”说的是科学最基本的初始概念是简单的。比如电脑电路的基本状态,就是“通磁/不通磁”两种,对应于数字上的0和1。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然而,运用庞大数量的逻辑步骤,一部电脑的状态就变得非常复杂,能用0和1这两个简单的符号来表征、运算、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声音,有人说将来还能表征气味(我想不通如何才能实现)。问题就出在这"庞大数量的逻辑步骤”上。我们普通人,不用任何辅助手

段的话,逻辑推理步数都很有限,而且非常容易出错。能不犯错误推上十步二十步,就很了不起了。但研究高深科学的话,这就远远不够。只有少数人的逻辑推理能力特别强,才能从简单的初始概念推出深刻的理论来。当然,我这里不是讲科学创新的条件,所以不讨论诸如“洞见”之类。

其次,作为一种评价标准,"科学是简单的”说的是,两种有同样解释力的科学理论,简单者为佳。因此这是一种相对的标准。最后,一种科学发展到相对较为简单,要靠学术成果的积累。只有在大量积累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才能作进一步概括抽象,使得整个体系比较简单。最要紧的是,千万不能以“科学是简单的”为理由,拒斥一时弄不懂的理论,或者就认为复杂的理论,思想不值得研究。有些学科的研究多年没有突破,恐怕和研究者开始畏难, 然后用“科学是简单的”来解脱自己不无关系。大家都如爱因斯坦所讽刺的那样,“拿起一块木板,找最薄的地方钻下去”,怎能有发展呢?Occam 剃刀”原理简单性不是衡量理论正确性的标准,而只是优劣的标准之一。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至于什么叫简单,我同意道平兄说的,主要是初始概念的简单。

所谓“简单”,还包括尽量利用常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提升而已”。这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常识的作用。例如,达尔文的整个物种起源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两条常识基础上的。上下代总有些不同,这就是变异;有的变异对生存有利,有的不利,这就是自然选择。这两条都是人人皆知的常识。问题是达尔文善于运用常识,他看到了这两个常识在物种演化过程中无时不刻在起作用。虽然多数情况下,其作用微小,或不那么直接;但在时间的长河中,这种微小差别的结果会不断积累、无限放大。常识犹如空气,因为太普通而被我们忽视。重要的因素也因为无所不在而被忽视。其实,“润物细无声”的平凡因素往往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时刻出处起作用。尽量用常识去解释,能够用简单常识(及其自然引申)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动用新的理论和概念,这就是科学方法论中著名的“Occam 剃刀”(Occam’s razor)原理。该原理认为,解释现象时只采用必不可少的基本原理、概念;一切不是必不可少的概念的引进,不仅有损科学的简洁之美,而且容易引起前后矛盾、循环论证等弊病。朱德熙关于语法分析中要排出所有在形式上得不到验证的语义分析,也体现了这种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原则。

现在许多作认知分析、语义分析的语法文章,往往因为跟形式的区分没有直接联系,结果引进许多跟形式分析无关的语义分析,把问题弄得很复杂。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成立于1978年,是全国最早建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院校。我校于1978年就开始招收英语教学(TESOL)研究生。1990年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有外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点和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具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一流的教学设备。一贯注重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常年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授课,所有导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很强。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语言测试、文体学、语料库语言学、语音学与音系学、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笔译研究与实践和口译研究与实践。外语系奖助金体系包括学业奖学金及各类国家及国科大奖学金,并每月发放助学金。 2019年,外语系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5名,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10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口译两个专业计划招收推免生共13人。多年来,外语系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中小学校等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欢迎有志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和翻译专业研究与实践的高校学子踊跃报考。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5人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参考书目

1.政治理论(100分)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2.第二外国语(100分) 1)日语:《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下册)(2014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法语:孙辉,2006,《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3)《新编大学德语》(第1-2册) ,201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201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新概念德语》(第1-2册),2012,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3.基础英语(150分) 第一部分词汇(20分) 第二部分阅读(50分) 第三部分翻译(50分) 第四部分写作(30分) 4.综合考试(150分) 1)文学:40分 参考书目:张伯香,1999,《英美文学选读》(英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语言学:110分 参考书目: 胡壮麟,2006,《语言学教程》 ( 修订版英文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版)。胡壮麟,2002,《语言学教程》 ( 修订版中译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复试(2018) 一、复试原则: 复试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全面考查、客观评价、科学选拔。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复试形式: 复试采用面试形式,面试时间每人约20分钟。 三、复试内容: ⑴面试:考生自我介绍(3分钟)、语言学基础知识考查、语言沟通能力、英语综合水平 ⑵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心理测试及体检 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拟录取资格确定(2018) 1.总成绩核定: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复试成绩由业务能力、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以及听力和口语考核结果综合评定。 2.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体检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总成绩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 3.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即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七、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复习建议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应该说,是认知语言学把范畴问题推到了学术的前沿。认知语言学摈弃经典范畴理论而推崇原型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各有其哲学上的依托。谈经典范畴理论,可以抛开原型范畴理论,但谈原型范畴理论就必须参照经典范畴理论,因为它是在颠覆后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是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理性是抽象的,是脱离肉体的,是直义的(literal),命题具有客观性,非真即假。概念和推理是超拔的,即它们都超越任何生物体的身体局限性。概念和推理,尽管可能体现于人体、其他生物,乃至机器,但它们却抽象地存在着,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体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亚里士多德一语道破天机:“范畴是抽象的容器”。与此相应,范畴的基本点便是范畴成员享有共同的特征,可归纳为三点:(1)范畴成员独立于范畴建构者的身体本身,即独立于经验;(2)范畴本质中没有融入莱考夫等人所说的想象机制,如隐喻、转喻、意象等;(3)范畴成员之间体现出由充要条件所决定的边界清切性。作为古典哲学的对立面,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 1980)提出了与原型范畴理论相融合的体验哲学。体验哲学的基本

点可以概括为:理性以肉体为基础,是想象性的,以隐喻、转喻和意象为核心;想象机制是范畴建构的核心。与之相应,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点便是:范畴中存在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best examples),而这些样本取决于以下因素:(1)感知、肌动、文化;(2)隐喻、转喻、意象。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既然基于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观,自然也就体现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立。莱考夫(Lakoff 1987:xvi)认为前者是错误的,指出:“关于心智的错误观念已伴随我们两千多年了,必须加以改正。”(It is vital that the mistaken views about the mind that have been with us for two thousand years be corrected.)而且,“观念的转变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这是一个蕴含其他变化的变化:真理、知识、意义、理性,甚至语法观念的变化。”(It is a change that implies other changes: changes in the concepts of truth, knowledge, meaning, rationality -- even grammar.)范畴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过程,但愿这是人类理性的提升。如果不是提升,那么它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莱考夫曾形象地将经典范畴理论的实质 概括为容器,这与亚里士多德“范畴是抽象的容器”之论在字面上倒显得十分契合,但意向却是相反的。莱考夫的意思是:经典范畴理论中的范畴像一个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放在里边,不具备的就放在外边。他认为经典范畴理论并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认知语言学参考书目

认知语言学参考资料 Aitchison, J. 1987.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Anderson, J. R. 1983.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Cambridge, 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J. R. 199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New York: W. H. Feeman and Company. Bach, K. 1987. Thought and Reference.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Barsalou, L. W. 1982. Context-independent information and context-dependent information in concepts.Memory & Cognition 10: 82-93. Barsalou, L. W. 1983. Ad hoc categories.Memory & Cognition 11: 211-227. Barsalou, L. W. 1987. The instability of graded structure: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ure of concepts. In U. Neisser (ed.), Concepts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Factors in Categorization.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01-140. Barsalou, L. W. & B. H.Ross. 1986. The roles of automatic and strategic processing in sensitivity to superordinate and property frequen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2: 116-134. Barsalou, L. W. & J. W.Hutchinson. 1987. Schema-based planning of events in consumer contexts. In P. F. Anderson & M. Wallendorf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 ol. 14. Provo, UT: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114-118. Blakemore, D. 1987.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Oxford: Blackwell. Blakemore, D. 2002.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rston, R. 1988.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F. J. Newmeyer (ed.),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 V ol. 3.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38-68. Croft, W. & A. D.Cruse.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 1997.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一、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101)思想政治理论 (245)二外俄 (246)二外日 (247)二外德 (248)二外法 (619)基础英语 (815)语言学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考试科目全国统一命题,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 二、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研究方向有哪些? (01)语音学 (02)音系学 (03)语用学 (04)形态学 (05)外语教学 (06)词汇学 (07)语言哲学

(08)心理语言学 (09)教育语言学 (10)词典 (11)认知语言学 三、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English》(5-8册)黄源深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语写作手册》丁望道主编,外研社。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国文学简史》刘炳善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美国文学史》童明著,译林出版社。 四、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报录比怎么样? 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考研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招生人数为12。 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考研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招生人数为12。 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考研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招生人数为7。 五、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院校推荐有哪些? (10001)北京大学、(10141)大连理工大学、(10145)东北大学、(10183)吉林大学(10200)东北师范大学、(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10217)哈尔滨工程大学(10246)复旦大学、(10247)同济大学、(10251)华东理工大学、(10269)华东师范大学

2018年北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习指导---新祥旭考研

2018年北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考试科目、招生人数、 参考书目、复习指导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外国语学院 招生人数:22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文学[05]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外国语言文学[0502] 二、研究方向: 01 二语习得 02 认知语言学 03 社会语言学 04 翻译理论与实践 05 语料库语言学 06 理论语言学 三、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③721基础英语 ④821英语语言文学 四、参考书目 721基础英语 《英语国家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当代英国概况》(修订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当代美国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821英语语言文学

《The Study of Languag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语言学教程》(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英国文学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英国文学选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五、复习指导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 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 概念。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 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而 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 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 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 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他们将它定 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 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Johnson,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 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 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 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 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 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

论文参考书目

论文参考书目 1. 英美文学类论文参考书目: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牛庸懋蒋连杰著)/《美国文学简介》(梁亚平著)/《美国文学研究》(梁亚平著)/《西方文学概观》(喻天舒著)/《欧洲文学史》(周作人著)/《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任晓晋著)/《英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孙建著)/《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虞建华著)/《英国文学简史》(王守仁方杰著)/《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英汉对照的系列名著)/《英语散文名篇赏析》(李绍明著)/《莎士比亚名篇赏析》(黄必康著)/《英国诗歌赏析》(苏煜主编)/《美国诗歌赏析》(姜涛主编) 2. 语言(学)类论文参考书目: 语言学课本/ 《英语语音简明教程》(葆青著) /《英语语法手册》(薄冰赵德鑫著) /《实用英语语法》(张道真著) /《朗文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编英语语法》(章振邦著)/《新编简明英语语法教程》(霍金根主编)/《英语史》(李赋宁著)/《英语简

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著)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张韵斐著)/《语言学教程》(王振昆谢文庆著) /《认知语言学概论》(熊学亮著) /《美语英语对照手册》(B.k.斯旺编著) / 《英语同义词大全》(段平田惠雨顾维萍编译)/《英语常用同义词词典》(沈一鸣编)/《大学英语同义词辨析辞典》(邓子钦主编)/《英语同义名词辨析》(熊性淑编著) 3.翻译类论文参考书目:已学过的翻译课课本、所发的翻译资料、自己的笔记本和练习本以及下列书籍---《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柯平著)/《实用汉英翻译教程》(曾城著)/《语篇分析概要》(黄国文著)/《英汉翻译基础》(古金明著)/《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方梦之毛忠明著)/《实用翻译教程》(范仲英著)/《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等著)/《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著)/《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王治奎著)/《翻译入门(汉译英)》(丁菲菲著)/《汉英翻译技巧》(单其昌著)/《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王松美等著)/《高级英汉翻译理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 第34卷 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 Mar.2002 V ol.34N o.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cognitive realism)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兰格克(https://www.360docs.net/doc/2713556405.html,ngacker)、雷科夫(G. Lakoff)、比尔沃思(M.Bierwisch)以及赫德森(R.Huds on)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 ord gram2 ?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