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南安军/文天祥

二、别云间/夏完淳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一、《南安军》文天祥

【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

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

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赏析】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赏析《南安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C、“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D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收到敌人的虐待,吃不上饭,在梦中采摘野菜吃。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 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 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领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句的形式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回乡与否没有实际意义。

C.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D.尾联中“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感人肺腑。

三、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C )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C都是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赏析《南安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C、“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D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收到敌人的虐待,吃不上饭,在梦中采摘野菜吃。

【解析】D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 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 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解析】A“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领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句的形式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回乡与否没有实际意义。

C.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D.尾联中“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感人肺腑。

【解析】B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三、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答: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写出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表现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3、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的尾联用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绝不投降、取义成仁的节操和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感,显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正气。

二、《别云间》夏完淳

【原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作者】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

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主题思想】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赏析】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明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

3、《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过零丁洋》《别云间》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

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2、下列对《别云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高度概括了诗人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B.领联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C.颈联祖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D.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痛苦。

三、简答题: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4、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

空际看。

3、《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过零丁洋》《别云间》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解析】D全诗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下列对《别云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高度概括了诗人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B.领联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C.颈联祖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D.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痛苦。

【解析】D表达了复兴大明王朝的决心。

三、简答题: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答: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答: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答: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4、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答: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表达了诗人亡国之痛,壮志未酬的悲愤,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原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都变做了土!

【作者】

张养浩(1269—1329),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谓其曲“如玉树临风”。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

【背景】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小令。

【主题思想】

表达了他对历史兴衰更迭的感叹,咏怀,和对无论统治阶级如何改变,百姓总是受苦,表现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不满!

【赏析】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再玩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

是:,。。

2、《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们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山坡羊.骊山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B.这首散曲是作者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

C.《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

D.《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2、对《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C.《山坡羊·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D.《山坡羊·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

三、简答题:

1、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曲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3、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再玩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2、《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们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山坡羊.骊山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B.这首散曲是作者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

C.《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

D.《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解析】C 此选项有两处不当。一处是“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主体不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而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感叹直到现在遗留下的遗憾还萦绕不去。另外一处是“迷烟树”与《赤壁怀古》中的“灰飞烟灭”语义不同,后者的意思是指一切均不存在了。

2、对《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C.《山坡羊·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D.《山坡羊·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解析】D此选项有两处不当。一处是“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主体不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而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感叹直到现在遗留下的遗憾还萦绕不去。另外一处是“迷烟树”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灰飞烟灭”语义不同。

三、简答题:

1、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答: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这首曲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答: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3、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答: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原曲】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乱如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江水枯竭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作者】

王磐 (约1470一约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背景】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 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主题思想】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赏析】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器张的情状,生动传神。

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

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

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决不是小说家言,而是“眼见”的血淋淋的事实。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朝天子·咏喇叭》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2、《朝天子·咏喇叭》一诗中,借咏喇叭讽刺宦官狐假虎威,为害军民的句子是:,。

二、赏析选择题:

1、对《朝天子?咏喇叭》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器张的情状,生动传神。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村,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

B、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C、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正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D、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

2、下列对《朝天子.咏喇叭》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曲儿小腔儿大”一小一大,形成对比,借物喻人,讽刺了宦官地位高又趾高气扬的丑恶形态。

B.“乱如麻”,比喻,写出了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

C.“全仗你抬声价”中的“抬”,讽刺了宦官酷吏虚张声势的丑恶神态。

D.“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出百姓因为宦官的剥削残害而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宦官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简答题: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这首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朝天子·咏喇叭》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朝天子·咏喇叭》一诗中,借咏喇叭讽刺宦官狐假虎威,为害军民的句子是: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二、赏析选择题:

1、对《朝天子?咏喇叭》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器张的情状,生动传神。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村,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

B、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C、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正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D、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解析】C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2、下列对《朝天子.咏喇叭》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 )

A.“曲儿小腔儿大”一小一大,形成对比,借物喻人,讽刺了宦官地位高又趾高气扬的丑恶形态。

B.“乱如麻”,比喻,写出了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

C.“全仗你抬声价”中的“抬”,讽刺了宦官酷吏虚张声势的丑恶神态。

D.“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出百姓因为宦官的剥削残害而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宦官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

【解析】A项“借物喻人”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 (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 地大不相同。 (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 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雁去。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 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 国的情怀 11、(1)一个“”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1)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常考练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练 习 题

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理解型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2.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5.《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 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7.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2.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除《渔家傲?秋思》中的以外,你读过的此类诗句还有“”。(填出一句即可) (二)简答题 3.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5.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8.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9.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11.这首词上阕写景,既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又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寄寓着丰富的情感,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12.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选择题 13.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4.这首词下阕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表达出了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酒”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酒”或传达愉悦的感受,或引发深沉的幽思,或展示豪迈的情怀……下列诗句中,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九下课外古诗词十首复习资料

九下课外古诗词十首复习资料 一、《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我的心中不禁热血沸腾。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烽火照西京”,说明军情紧急。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附文:《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1、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南安军/文天祥 二、别云间/夏完淳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一、《南安军》文天祥 【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 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

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赏析】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1、观刈麦(白居易) 2、月夜(刘方平) 3、商山早行(温庭筠) 4、卜算子·咏梅(陆游) 5、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6、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9、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1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1、观刈麦(白居易) 一.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三、解词 1、选自《白居易集》。刈(yì):割。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3、妇姑荷箪食:妇女们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肩挑。 4、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5、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丁壮:丁壮:青壮年男子。 7、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 8、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9、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 10、输税:缴纳租税。 11、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 耕和蚕桑。 12、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 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3、岁晏:年底。晏,晚。 2、月夜(刘方平) 一.原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 一.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完成以下问题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3.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4.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完成以下问题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4.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以下问题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完成以下问题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附答案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3.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019部编版九下古诗文重点句默写

九下古诗文重点句默写 一、《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 2. 。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 。 4.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1.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 2.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是:, ,。 3.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 4.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2.词人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3.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四、满江红【清】秋瑾 1. ?英雄末路当磨折。 2.秋瑾的《满江红》中“,,,”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3.秋瑾的《满江红》中“,”一句是化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4.秋瑾的《满江红》中通过用典,表现冲破家庭牢笼的喜悦激动的句子是:,。

5.秋瑾的《满江红》中通过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表现知音难觅的苦闷忧愁的句子是:?! 五、《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1.描写老兵回家后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2.“,”两句话描写了老兵回家后生活状况。 3.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胡天八月即飞雪。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话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 3.本诗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 4.以春花喻冬雪的咏雪名句是:,。 5.诗中色彩对比鲜明、表现天气极寒/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是:,。 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杜牧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八、《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1. “,”两句,用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2.《过零丁洋》中表现出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与“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所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3.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九、《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

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bbbywzy) + 部编教育(bbjy12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bbbywzy) + 部编教育(bbjy121)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古诗文名句汇总

初中九年级下册古诗文名句汇总 文言文名句 鱼, 我所欲也 ; 熊掌, 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生, 亦我所欲也 ;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人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鱼我所欲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虽千里不敢易也 , 岂直五百里哉 ? (《唐雎不辱使命》) 天子之怒 , 伏尸百万 , 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 布衣之怒 ,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彗星袭月 ; 聂政之刺韩傀也 , 白虹贯日 ; 要离之刺庆忌也 , 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尝趋百里外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立侍左右 ,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 ,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

阳马生序》)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无冻馁之患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 ; 妾之美我者 , 畏我也 ; 客之美我者 ,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齐地方千里 , 百二十城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由此观之 ,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 闻寡人之耳者 , 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诚宜开张圣听 , 以光先帝遗德 , 恢弘志士之气 ,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 ,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按要求默写

八下课外古诗词十首

八下课外古诗词十首 【1】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1.本诗的作者是著名的诗人。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3.首联中的“亭亭”和颔联中的“一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以及所蕴含的主旨。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的作者是初年著名的诗人。 2.分析本诗的主旨。 3.体会“风烟望五津”句中“望”的深层含义。 4.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进行赏析。

【3】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本诗的作者是著名的诗人。 2.分析本诗的主旨。 3.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悠悠”和“怆然”两个词语。4.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4】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本诗的作者是代著名的诗人。 2.分析本诗的主旨。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展现的画面。4.赏析“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一句中“偶然”一词。 【5】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九下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一)《从军行》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二)《月下独酌》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三)《羌村(其三)》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