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

1、“文化”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其中不包括(B)

A 与文明同义

B 文学意义

C 美学意义

D 人类学意义

2、下列形态中不属于描述性意涵(D)

A 华夏文明

B 印加文明

C 西方文明

D 有教养文明

3、下列形态中不属于规范性的意涵(B)

A 文雅的文明

B 基督教文明

C 懂礼貌的文明

D 有教养的文明

(第三节)

1、中产阶级出现后,文化图谱由一分为二变成了三分天下:即上层阶级文化、(A)下层阶级文化。

A 中产阶级文化

B 中层阶级文化

C 中下层阶级文化

D 中上层阶级文化

2、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对概念则建立在(C)的主题划分的基础上的。

A 管理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新闻学

3、精英文化属于(B)的文化

A 和风飘絮

B 阳春白雪

C 春风飞扬

D 春暖花开

4、大众文化是(A)的文化

A 下里巴人

B 乡下人

C 农村人

D 平民

5、在中国当下,文化的类型划分则必须具有特殊性,我们依照(D)的论述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

A 中心

B 重点

C 主旨

D 主流

6、(A)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间文化

D 精英文化

7、英国传播学者威尔逊认为,(C)是“某个社会中所有人的文化”。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通俗文化

D 民间文化

8、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D)将大众文化界定为“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A 雷蒙.威廉斯

B 威尔逊

C 托马斯

D 约翰.哈特利

9、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中,通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指的都是一种(A)的文化形态。

A 前工业社会中

B 后工业社会中

C 中期工业社会中

D 中后期工业社会中

10、文化的外延,指向三个领域:物质、(C)和社会实践。

A 语言

B 精神

C 话语

D 文字

第二章(第二节)

1、西方大众文化经历的四个阶段不包括(D)

A 萌芽阶段

B 成性阶段

C 发展阶段

D 高潮阶段

2、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是指(A)

A 大众化报纸的诞生

B 大众传媒的出现

C 通俗文化的流行

D 流行音乐的出现

3、认为民主制度不仅使实业阶级染上了文学爱好,而且把商业精神引进了文学界的是(A)

A 托克维尔

B 笛福

C 菲尔丁

D 理查逊

4、从流行音乐的内容变迁来看,它真正的大众化是在进入(C)世纪之后。

A 18

B 19

C 20

D 21

5、畅销歌曲排行榜出现在(A)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第三节)

1、中国俗文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A)的歌谣

A 先秦

B 中唐

C 两宋

D 明清

2、宋代(D)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俗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

A “说话”和“杂剧”

B “瓦舍”和“杂剧”

C “杂剧”和“勾栏”

D “瓦舍”和“勾栏”

3、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众文化在以(B)为代表的大都市里展现了较大的规模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南京

4、(C)上海的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弹影戏”,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A 1986年8月

B 1869年8月

C 1896年8月

D 1896年6月

5、1905年,国人拍摄了第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A),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A 《定军山》

B 《歌女红牡丹》

C 《乱世英雄》

D 《火烧红莲寺》

6、大众文化进入复苏期是在(C)

A 20世纪60年代

B 20世纪70年代

C 20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7、1930年,明星公司投拍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B)

A 《定军山》

B 《歌女红牡丹》

C 《红侠》

D 《乱世英雄》

8、“海派文化”的产生是同(C )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提高联系在一起的

A 北京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9、市井文化达到空前繁荣是在(C)时期

A 中唐

B 两宋

C 明清

D 民国

1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杂剧”的一部分(A)

A 说话

B 艳段

C 正杂剧

D 杂扮

第三章(第一节)

1、理想个体的生活方式从文化角度可以分为衣文化、食文化、行文化、用文化和(A)

A住文化 B 先进文化 C 传统文化 D 速食文化

2、根据主体的消费方式,所依赖的传播媒介来划定大众文化的主要类型有看、听、读、说和(D)

A 笑

B 哭

C 闹

D 唱

3、与食文化有关的文化有素食文化、减肥文化、滋补文化、养生文化和(A)

A 食疗文化

B 衣文化

C 先进文化

D 传统文化

4、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涉及到的文化类型是(A)

A 行文化

B 食文化

C 衣文化 D住文化

5、使用什么样的化妆品涉及到的文化类型是(B)

A行文化B 用文化 C 衣文化 D 住文化

(综合)

1、摄影技术的发明年是(B)

A 1824年

B 1839年

C 1888年

D 1895年

2、不属于蒙太奇按镜头分类方式的是(C)

A 画面蒙太奇

B 语言蒙太奇

C 细节蒙太奇

D 音乐蒙太奇

3、叙事蒙太奇具体表现形态不包括(D)

A 连续式蒙太奇

B 平行式蒙太奇

C 重复式蒙太奇

D 表现式蒙太奇

4、不是蒙太奇的功能的是(A)

A 渲染影片意见

B 创造新的含义,表现寓意

C 创造节奏

D 创造情绪效果

5、不属于长镜头根据摄像机的运动情况分类的是(C)

A 固定长镜头

B 变焦长镜头

C 景别长镜头

D 运动长镜头

6、关于长镜头的定义正确的是(B)

A 长镜头就是“短镜头”的对立物

B 长镜头是用一个持续时间相对长的镜头,连续对一个场景、一组内容进行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C 长镜头是用胶片的尺寸来定义的

D 长镜头也称作镜头外部蒙太奇

7、下列导演为第六代导演的是(A)

A贾樟柯 B 张艺谋 C 陈凯歌 D 田壮壮

8、《阳光灿烂的日子》是(C)的代表作品

A 娄烨

B 贾樟柯

C 姜文

D 徐静蕾

9、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为(A)

A 《难夫难妻》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马路天使》

第四章(第一节)

1、当下最为普及的媒体类型是(C)

A 电脑

B 报刊

C 电视

D 广播

2、电视节目的类型不包括(D)

A 社教类

B 新闻类

C 服务类 D文学类

3、下列电视剧属于情景喜剧的是(A)

A《我爱我家》 B 《大明王朝》 C 《蓝色生死恋》 D 《七品钦差》

4、哪个电视台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电视流行文化领域的领导人(B)

A 安徽

B 湖南

C 新疆

D 辽宁

5、下列哪项不是新闻报道的趋向(A)

A民间化 B 口语文化 C 大众文化 D 个性化

6、下列哪项不是电视台体制(B)

A 公共电视体制

B 私人电视台体制

C 国有电视体制

D 商业电视体制

(第二节)

1、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D)一文中将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A 《大众社会》

B 《大众文化》

C 《大众社会和文化》

D 《大众社会和它的文化》

2、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不包括(B)

A 精致文化 B垃圾文化 C 平庸文化D 粗俗文化

3、(A)的特点是主题严肃,所处理的问题不仅具有重要性与知性的穿透力和一致性,而且

在感情表达方面也丰富细腻。

A 高雅文化

B 垃圾文化

C 平庸文化

D 粗俗文化

4、(C)少原创而更多复制的成分

A 高雅文化

B 垃圾文化

C 平庸文化

D 粗俗文化

5、流行电视节目具有(A)民主化,同质化的特点

A 商业化

B 工业化

C 大众化

D 主体化

(综合)

1、提及电影时,人们钟情于“好莱坞片”,其实,好莱坞指的是(C)

A 电影厂

B 电影制作公司

C 电影城

D 电影集合地

2、影视是一种(C)

A 语言艺术

B 听觉艺术

C 视听艺术

D 感知艺术

3、影视作为现代大众文化的一种“形态”,在当今社会,更突出了它的商品意识形态和(B)

A 群众性

B 市场性

C 大众性

D 公益性

4、以社会工业化与现代技术不断发展为前提而诞生的电影产生无疑是属于(D)

A 民族文化

B 流行文化

C 传统文化

D 大众文化

5、电影是(D)

A 第四艺术

B 第五艺术

C 第六艺术

D 第七艺术

6、剧情片是以(B)为特征。

A 真实叙事

B 虚构叙事

C 真实与虚构结合叙事 D

7、电影兼具(B)的艺术样式

A 美术和技术

B 技术和艺术

C 美术和艺术

D 视听和技术

(综合)

1、1911年,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乔扎.卡努杜发表著名论述,称电影为(C)

A 第五艺术

B 第六艺术

C 第七艺术

D 第八艺术

2、电影史上第一个公开推动精英电影的先驱是(C)

A 卢米埃尔兄弟

B 巴赞

C 卡努杜

D 斯皮尔伯格

3、下面那部电影不是朴素的“活动照相术”阶段的电影(C)

A 《婴儿喝汤》

B 《烧草的妇女们》

C 《灰姑娘》D《照相师》

4、拥有“电影新浪潮之父”之称的是(C)

A 卢米埃尔兄弟

B 格里菲斯

C 安德烈.巴赞

D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5、被称为“严肃电影”的是(C)

A 类型片

B 纪录片

C 艺术片

D 言情片

(综合)

1、电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穿prada的女王》及《杜拉拉升职记》等电影主要影响了日常生活的哪个领域(D)

A 食文化

B 用文化

C 行文化

D 衣文化

3、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而且是综合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的第七艺术

4、奥黛丽.赫本的荧幕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大众文化,引进了新一轮的潮流。奥黛丽.赫本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品牌,这和她的设计师(B)有着很大的联系。

A 夏奈尔 B纪梵希 C 克里斯汀.迪奥 D 伊丽莎白.雅顿

5、言情片以爱情为主题,叙述各种历史、社会、家庭背景下男女主持人公的爱情故事,以下属于言情片的有(A)

A 《花样年华》

B 《辛德勒名单》

C 《东邪西毒》

D 《无间道》

第五章第一节

1、----就是一系列有组织的声音(B)

A、乐音

B、音乐

C、噪音

D、噪音音乐

2音乐家通过噪音(或噪音与乐音)的有机组合,表达一种独特的情绪,被称为(D)

A音乐

B噪音

C乐音

D噪音音乐

3声音三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响度、----、音品(音乐)(A)

A音调

B振幅

C旋律

D音高

4、------是处理不同音乐同时发声的关系,是音乐的高级阶段?

A、音高

B、节奏

C、和声

D、旋律

5、综合各种音乐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可将目前共时存在的各种音乐形态划分为五种类型:古典音乐、主旋律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A)

A、艺术音乐

B、大众音乐

C、文人音乐

D、宗教音乐

6、艺术歌曲、通俗音乐、摇滚音乐等属于------音乐类型(C)

A、戏剧音乐

B、室内乐

C、世俗音乐

D、宗教音乐

7、“流行音乐”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B)

A、20世纪

B、19世纪

C、17世纪

D.16世纪

8、下列不属于流行音乐特征的是(D

A、歌词题材来源于城市日常生活

B、歌曲的旋律比较单调、容易记忆

C、在演出上强调群众性,注重面对面交流

D、在音乐演唱方面,对发音技术要求高、讲究个性而自然地发挥

第三节

1、唱片公司主要分为---四大部门(A)

A、创作----制作——销售——发行

B、创作——出口——发售——出品

C、创作——执行——刻录——出品

D、制作——发行——执行——发售

2、根据市场情形和公司的资源,提出策划方案,并统筹各部门的合作属流行音乐生产制作的-----部分(D)

A、发行部负责录音制品的销售

B、宣传部负责整个唱片的前后期宣传

C、制作部负责歌曲的软硬件制作

D、企划部负责整体策划

3、流行音乐工业在产品制作上的三大策略中表现利用明星代言的是(A)

A、依赖明星神话系统

B、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塑造

C、讲究品牌价值与形象

D、宣传力度加大

4、“流行音乐产业”不单指唱片业,也包括(A)

A、乐谱出版印刷业

B、宣传业

C、MTV业

D、电影电视业

5、-----使得音乐欣赏变为一种更加个人化、体验化的娱乐方式(D)

A、MP3

B、录音机

C、收音机

D、随身听

6、目前控制世界流行音乐市场的五大唱片公司都是跨国级公司,分别是华纳、环球、贝塔斯曼、白代-----(A)

A、索尼

B、华夏

C、莱皇

D。、华纳兄弟

第四节

1、精英论者对流行音乐的批评理由不包括(D)

A流行音乐的内容

B流行音乐的意蕴

C流行音乐的传播效果

D流行音乐的涵盖领域

2、音乐的欣赏建立的最终基础是(B)

A认同的基础

B生活阅历的基础

C视野基础

D文化基础

3、庞大的文化需求和----使生产总要遵循“大数法则”(A)

A生产者的利润动机

B消费者的需求动机

C社会文化大环境

D文化所处时代

4、流行音乐的流行使得古典音乐、----沦为了边缘艺术(A)

A精英音乐

B民间音乐

C大众音乐

D亚音乐

5、摇滚乐歌星以其----代替大众发泄了想要诅咒、辱骂和鄙视资本世界的欲望(C) A表现形式

B思想情感

C文化反叛行为

D精英化行为

1、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属于(B)

A流行音乐

B古典音乐

C艺术音乐

D戏剧音乐

2、摇滚乐最初是(C)

A白人音乐

B黄种人音乐

C黑人音乐

3、迪斯科音乐具有强劲有力的节拍,一般是-----拍(A)

A、4/4

B、4/3

C、4/2

D、4/1

4、乡村音乐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D)

A、英国

B、法国

C、巴西

D、美国

5、不属于校园民谣歌手的是(D)

A、许巍

B、老狼

C、水木年华

D、周杰伦

1、中国的文化产品,在-----从港台以歌曲、影视的形式传入大陆,经过10年的发展迅速扩展,全面覆盖各个领域。(A)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古人在------中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其心。”

(A)

A、《乐记》

B、《乐府诗集》

C、《春秋》

D、《史记》

3、当即中国的大众文化最初进入中国大陆,以----打头阵,给长期被剥夺个人情感的中国民众以切实的安慰。(A)

A、轻音乐

B、流行音乐

C、摇滚乐

D、爵士乐

4、“中国摇滚音乐第一人”是(A)

A、崔健

B、王力宏

C、零点乐队

D、周杰伦

5、流行音乐表达的情感来源于(A)

A生活 B、跳舞 C、戏曲 D、运动

第六章第二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唐传奇”的是(D)

A、《鸳鸯传》

B、《柳毅传》

C、《长恨歌》

D、《世说新语》

2、下列不属于鸳鸯蝴蝶派刊物的是(C)

A、《半月》

B、《礼拜六》

C、《半边天》

D、《红玫瑰》

3、下列不属于台湾散文作家刘墉的作品的是(B)

A、《我不是教你诈》

B、《白雪少年》

C、《人生的真相》

D、《不要累死你的爱》

4、下列不属于余秋雨作品的是(C)

A、《文化苦旅》

B、《借我一生》

C、《金粉世家》

D、《行者无疆》

5、下列属于安妮宝贝作品的是(A)

A、《彼岸花》

B、《胭脂扣》

C、《霸王别姬》

D、《生死桥》

6、下列属于美国华人作家倪匡的作品的是(C)

A、《八月未央》

B、告别薇安》

C、《另类复制》

D、《北方有佳人》

7、下列不属于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是(D)

A、《闪灵》

B、《绿里奇迹》

C、《黑暗的另一半》

D、《萨克门奇》三部曲

8、下列不属于琼瑶小说的是(C)

A、《窗外》

B、《在水一方》

C、《北京人在纽约》

D、《聚散两依依》

9、下列不属于网络小说的是(B)

A、《魔法学徒》

B、《荷包里的单人床》

C、《好想和你谈恋爱》

D、《小兵传奇》

第三节

1、大众文化首要强调的不是作品的(A)

A、审美属性

B、可接受性

C、易读性

D、数量

2、“袋装书大帝”是(B)

A、琼瑶

B、倪匡

D、毕淑敏

3、――以创作公安题材的作品闻名,采用“爱情+案情”的品牌叙述模式(C)

A、琼瑶

B、倪匡

C、海岩

D、毕淑敏

4、毕淑敏将《癌症小组》改名《拯救乳房》是因为(C)

A、严肃作家的商业化

B、为迎合市场使作品商业化

C、文化传播市场规则对创作的诱导

5、禾林公司的成功,就在于其出版理念和运作方式符合大众图书市场规则,其中不属于它的经营策略的是(A)

A、重视名人效应

B、读者需求导向

C、严密的市场调查

D、重视广告营销

第四节

1、流行小说几乎成为------的原动力和题材库,几乎每一本畅销书都会引发影视领域的跟进拍摄(B)

A、电台

B、影视剧

C、音乐

D、话剧

2、------也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灵感来源(C)

A、作家

B、作品

C、作家和作品

D、生活

3、-------已经成为流行文学的试金石(C)

B、网络

C、网络免费文学

D、名著

(综合)

1、文学的核心不包括(B)

A、语言

B、人物

C、形象

D、情感

2、从体裁来看,流行文学的主要类型不包括(C)

A、小说

B、散文

C、诗歌

D、戏剧

3、在畅销书出版方面,加拿大禾林公司成功的经营策略(D)

A、读者需求导向

B、严密的市场调查

C、重视广告营销

D、善于挖掘人才

4、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流行文学阅读呈现出的面目不包括(A)

A、阅读的分散化

B、阅读的集中化

C、获取渠道更加便捷、选择性更强

D、严肃文学与打中文学的此消彼长

5、流行文学的特征不在于它能够大规模的(D)

A、生产

B、传播

C、消费

D.营销

(综合)

1、流行文学类书籍有(A)

A、《谁动了我的奶酪》

B、《金瓶梅》

C、《三侠五义》

D、《品花宝鉴》

2、以下是反腐小说的是(C)

A、《乌鸦》

B、《上海宝贝》

C、《跑宫》

D、《惊爆危机》

3、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文学创作原动力是-----的转变(B)

A、由消费导向到生产导向

B、由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

C、强调作品的审美属性

D、文本的可接受性、易读性

4流行文学的类型从体裁说有(A)

A小说、散文

B言情、科幻

C戏剧、黑帮

D恐怖、戏剧

5鸳鸯蝴蝶派的出现,涌现的刊物有(A)

A、《半月》

B、《莲花开落》

C、《冷月钟笛》

D、《肯定自己》

6、下列又可以被称为动漫小说的有(A)

A、轻小说

B、励志小说

C、青春小说

D、儿童小说

(综合)

1、下列刊物不属于鸳鸯蝴蝶派的是(D)

A、《礼拜六》

B、《小说世界》

C、《红杂志》

D、《故事会》

2、下列武侠小说作家中,不属于港台地区的是(B)

A、金庸

B、黄易

C、古龙

D、梁羽生

3、被不少读者视为当代中国大陆第一位言情小说“品牌”作家的是(C)

A、三毛

B、席娟

C、安妮宝贝

D、琼瑶

4、被誉为新时期通俗文学“掌门”的是(C)

A、《传奇文学选刊》

B、《知音》

C、《今古传奇》

D、《读者》

5、下列属于李碧华的言情小说的是(B)

A、《胭脂扣》

B、《八月未央》

C、《霸王别姬》

D、《生死桥》

(综合)

1、技术特点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技术所包含的----技术首先被用于为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色情”与“暴力”添彩(B)

A、网络

B、声像

C、电脑

D、手机

2、----促成了流行文化完全的商业化,原生的民间性流行性文化现象只是在“小众文化”圈子和新生的网络空间存在着(A)

A、产业化

B、市场化

C、技术化

D、网络化

3、------代表了将结构主义关于“符号”的理论引入流行文化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势力该书的副标题就是(B)

A、戴维。莫利《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

B、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学》

C、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

D、班尼特的《流行音乐文化》

4、一般意义上说,流行音乐文化确实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D)

A、许多人追随或参与、质量不高、蓄意制造和自娱

B、商业性或商品的特点,交换价值超过了甚至完全掩盖了使用价值

C、主要功能是满足更多人的娱乐,作品的社会责任感很少或不强

D、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与思潮的多元化

5、作为工业化的结果,发生了三件事,它们共同影响了文化的进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三件事的是(C)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

B、阶级在居住上的分离,出现了只有工人阶级居住的城镇和城市的区域

C、著名思想家以及社会学家的出现

D、广播与廉价报纸的出现

第七章第二节

1、下列有关法兰克福学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都出现在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B都出生于被同化的犹太人家庭

C全都是流亡知识分子

D全都出生于贫困家庭

2、下列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中属于编外人员的是(A)

A瓦尔特。本雅明

B泰奥多。阳多诺

C马克斯。霍克海默

D赫伯特。马尔库塞

3、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包括(D)

A大众文化的商品化

B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

C大众文化的操纵性、欺骗性

D大众文化的工业化、都市化

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本雅明的是(D)

A、《摄影术简史》

B、《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C、《说书人》

D、《七夜怪谈》

5、下列不属于本雅明高度肯定大众文化依据的是(B)

A、肯定机械总制在艺术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性

B、大众文化的强制性和侵权化特征

C、艺术由模特价值转为展示价值

D、新艺术形式感知方式的变化

6、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另类之人”指的是(C)

A、列奥。洛文塔尔

B、赫伯特。马尔库塞

C、瓦尔特。本雅明

D、泰奥多。明多诺

第三节

1、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表现的是对----的人文关怀(A) A普通大众

B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2、雷蒙。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一书,概括出文化的三种界定方式,不包括下列的(C)

A、“理想的”文化定义方式

B、“文献式”的文化定义方式

C、“现实的”文化定义方式

D、文化的“社会”定义方式

3、-----认识到“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且也是一种说明”(A)

A、雷蒙。威廉斯

B、马修。阿诺德

C、利维斯夫妇

D、斯图亚特

4、----是伯明翰学派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D)

A、威廉斯

B、霍伽特

C、阿诺德

D、理查德。霍加特

5、---提出了自己的编码/解码理论来剖析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优势意识形态“现象(B)

A、阿诺德

B、斯图亚特。霍尔

C、葛兰西

第四节

1、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吸收了许多学派的理论资源,其中不包括(D)

A、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B、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C、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D、美国文化研究学派

2、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

A、积极地大众观和文化的两种生产理论

B、悲观消极的大众观

C、关于大众文化中受众抵抗理论

D、关于愉快的社会主义理论

3、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积极意义不包括(A)

A、超越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研究模式

B、对其观点中批判维度缺乏的批判

C、对其过度乐观的大众文化观的批判

D.阻碍大众文化发展

4、约翰、费斯克是------以来对大众文化研究最有影响的人物(A)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第八章第一节

1、------曾经神谕般宣称:人类甚至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还有一个上帝能够救赎我们,那就是美和艺术(A)

A、海德格

B、张汝伦

C、叶启政

D、黄道琳

2、“大众文化”兴起于(D)

A、20年代

B、40年代

C、50年代

D、30年代

3、“平民文学”是-----时期的(B)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时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复辟帝制时期

4、《大众文学与当代乌托邦》的作者是(C)

A、夏之放

B、肖鹰

C、陈刚

D、李军

5、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特点与生成机制,当代审美文化的研究者也将其归结为经济动因与

(B)

A、政策影响

B、技术影响

C、生产力影响

D、外来文化影响

6、从时间上来看,对----的批判几乎是与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同时出现(B)

A、民间文化

B、大众文化

C、俗文化

D、平民文化

7、1994年,张汝伦于《复旦学报》的----可以视为国内大众文化研究的早期代表作之一(C)

A、《大众媒介于大众文化》

B、《大众文化的本质》

C、《论大众文化》

D、《文化研究读本》

8、----国内出版的刊物已依稀可见专门探讨大众文化的篇章(C)

A、19世纪70年代中期

B、19世纪80年代早期

C、20世纪80年代末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第二节

1、在消费市场中,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成功与否起真正决定作用的是(C)

A、产品生产者

B、产品制作者

C、消费者

D、大众文化研究者

2、大众文化以其------优势,构成了对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强烈冲击,不断推动着中国

《大众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大众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崔蕴华编写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54 目录 前言 (1456)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1456)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456)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456) 第一章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大众文化 (1457) 第一节当代传媒与传媒理论 (1457) 一、当代传媒与大众 (1457) 二、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1458) 第二节批判理论流行的背后 (1459) 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契合的价值基础 (1459) 二、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相契合的文化基础 (1460) 教学环节设计 (1461) 复习与思考题 (1461) 拓展阅读书目 (1461) 第二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告别“先锋” (1463) 第一节先锋现象的消失 (1463) 一、“先锋”现象的消失 (1463) 二、失落的冲动 (1463) 第二节新文化现象的崛起 (1465) 一、新生代艺术的崛起 (1465) 二、市民/商业文化意识的出现 (1466) 复习与思考题 (1466) 拓展阅读书目 (1466) 第三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休闲”现象 (1468) 第一节休闲文化的产生 (1468) 一、休闲的产生与盛行 (1468) 二、休闲的产生原因与特点 (1469) 第二节市民文化与休闲文化 (1470) 一、“第三种力量”的产生及特点 (1470) 二、休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调整 (1471) 教学环节设计 (1472) 复习与思考题 (1473) 拓展阅读书目 (1473) 第四章大众文化与中国电影、消费文化现象 (1474) 第一节电影与大众文化 (1474) 一、当代电影的大众化 (1474) 二、电影的消费意识 (1475) 第二节“消费意识形态”的浮现 (1477) 一、消费文化的出现 (1477) 二从“芙蓉现象”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 (1478)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正以一种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尤其对青少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大众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吸 收与利用大众文化,摒弃其中的不利效应,从而推进大众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 费对象的、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 性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 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影 响极其深刻。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利与弊,以及我们今后应如何正确 合理地规范与引领中国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 1.打破了文化等级秩序,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 了以往固有的单一文化格局,使文化呈现多元化。文化不再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 独占,大众也可以尽情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轻松。大众文化对于占绝大多数 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群众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形式,文化脱去神圣的光环,以平民 化的面孔使大众亲近,它对娱乐功能的强调则大大舒展了人们的生命张力,使人们 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2.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质量。大众文化以其蕴含的科技意识、商品意识、 开放意识、自主参与意识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冲击着传统社会里的各种消极价 值观和思想意识,填补了社会转型期文化需求的巨大空缺;大众文化与现代化同步,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和批判,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企盼和推动;大众文化体现了平 民意识;体现了民主化,是对民主的促进和推动。 3.弘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大众文化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权威、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解放。二是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丰富了大 学生的生活空间。其中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和有益的影视文化,以通俗化、生活 化及娱乐性的形式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和 广阔的生活空间,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三是大众文化本身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元化,文化选择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年大学 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和形成。 二、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标准性、齐一性导致人的单向度发展,人格的片面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标准化、公式化、重复和肤浅的文化,它赞美浅薄的、多愁善感的、当下的和虚假的快乐,牺牲了严肃的、理智的、时代赋予的本真的价值标准。大众文化缺乏智力的挑 战和刺激,偏爱一无所求的幻想和逃避现实的舒适。它否定思考的努力,创造了自 己的情感反应模式,而不是要求其受众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努力,作出他们自己的 反应。 2.商业化导致媚俗化,进而摒弃了文化理想。大众文化产生的语境决定它的商 业性,大众文化无疑是一种商业文化。现实表明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市场化是大众 文化应有之义,意味着文化艺术成为获取利润的手段,成为赚钱的工具,以致文化艺 术工作者主要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不是关注艺术作品质量和内在审美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及具体要求 一、参考选题(范围) 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 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 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 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 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 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流行音乐媒介浅析 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的特征 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 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比较 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 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 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 图像时代的文学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与艺术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 时尚与大众传媒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 化达成商业目的) 论时尚的基本特征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 二、具体要求 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4.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用学校统一方格稿纸、黑色或蓝色水笔誊写。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5.班级、姓名、学号置于题目下方。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 化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 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 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

大众文化概况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众媒介性。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的渗透进自身躯体内,以便获得来自高雅文化的经典权威。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大众文化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 1、“文化”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其中不包括(B) A 与文明同义 B 文学意义 C 美学意义 D 人类学意义 2、下列形态中不属于描述性意涵(D) A 华夏文明 B 印加文明 C 西方文明 D 有教养文明 3、下列形态中不属于规范性的意涵(B) A 文雅的文明 B 基督教文明 C 懂礼貌的文明 D 有教养的文明 (第三节) 1、中产阶级出现后,文化图谱由一分为二变成了三分天下:即上层阶级文化、(A)下层阶级文化。 A 中产阶级文化 B 中层阶级文化 C 中下层阶级文化 D 中上层阶级文化 2、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对概念则建立在(C)的主题划分的基础上的。 A 管理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新闻学 3、精英文化属于(B)的文化 A 和风飘絮 B 阳春白雪 C 春风飞扬 D 春暖花开 4、大众文化是(A)的文化 A 下里巴人 B 乡下人 C 农村人 D 平民 5、在中国当下,文化的类型划分则必须具有特殊性,我们依照(D)的论述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 A 中心 B 重点 C 主旨 D 主流 6、(A)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间文化 D 精英文化 7、英国传播学者威尔逊认为,(C)是“某个社会中所有人的文化”。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通俗文化 D 民间文化 8、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D)将大众文化界定为“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A 雷蒙.威廉斯 B 威尔逊 C 托马斯 D 约翰.哈特利 9、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中,通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指的都是一种(A)的文化形态。 A 前工业社会中 B 后工业社会中 C 中期工业社会中 D 中后期工业社会中 10、文化的外延,指向三个领域:物质、(C)和社会实践。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 商品买卖 大众文化通论 关系的消费行为; 2. 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 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 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 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 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 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编辑本段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 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 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 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 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 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 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 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 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 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 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 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 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 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 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编辑本段 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9189026.html, 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王小燕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 摘要:媒介素养是个舶来品,从1997年卜卫引进中国开始已发展了十几个年头,中国的媒介素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理性的借鉴西方的成果,然后进行本土化的建构,在发展中慢慢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媒介素养发展的健康的,可持续的道路,并加强实践性研究与系统性研究。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演变;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55-01 一、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其演变 素养一词有平素所供养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道德的词汇。往往与其他词汇相连组成军事素养,公民素养,文化素养等,“媒介素养”一词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英文为“Media Literacy”,literacy愿意是“读与写的能力”,汉语中的素养也有“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的意思,因此,翻译过来就是“媒介素养”。英国是媒介素养的发源地,1933年,英国利维斯和汤普森所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评意识》一书的出版,成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端,他们以保存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年人抗拒大众传媒中提供的“最低水平的满足”这种观点在30年代至60年代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媒介素养的含义各种各样,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下定义为:“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而媒介素养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则是在1997年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早期的屏幕教育、媒介素养、图像素养、电视素养,以及后来的视觉传播、视觉意识与批判性观看技能等均与媒介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是媒介教育的内容。” 从素养演变为媒介素养的核心就是对媒介的认知和使用。素养的培养就是为了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一个共同的世界,也可称之为经验世界。而媒介素养则需要在新技术及精神方面加强在经验世界中两者的交流。现代社会信息繁杂,人们在面对信息时除了会选择,更重要的是学会交流,也就是传播,也就是说“从素养到媒介素养的建构目标就是为了独立主体的交流”。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也强调交流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技术和产业征服交流的尺度后,面对面的交流社区随之消亡;直接的社区经验的纽带松散之后,真空随之出现。因此,对于真空的出现,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充,用信息填充,达到交流的目的。在此,媒介素养演变成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交流,也就是传播。

浅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

浅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 摘要:中西方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中西方语境中对“大众”和“文化”的理解也不同,这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是一种大众之文化,具有大众性;大众文化是一种通俗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本性和自身的文化特性;大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具有满足大众精神需要的功能;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品格。 关键词:大众文化,本质,文化,精英文化 Abstract: Chinese and western popular cultur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ese and western context of “the mass” and “cultural”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popular culture h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culture is a kind of public cultural, has the general audience;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popular culture, with the general nature and culture of its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practical culture, have to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public function;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business culture, has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dual character. Keywords: mass culture, nature, culture, elite culture 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西方有学者认为,“‘大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学范畴;它无法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并不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1]如果以对通俗文化或感性文化的消费为界限和标准,“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属于不同的大众,并时常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2]这些认识反映了界定“大众”的困难,但实质上它又为我们理解“大众”提供了线索,即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大众与文化是相互规定的,脱离对方任何一方都无法获得规定。大众文化中的“文化”代表着一定文化的层次和特质,规定了它是大众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或别的;稳定地处在这个文化层次中或者说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经常地偏好和消费这种文化的人才能是“大众”而不是精英。以此我们可以对大众进行界定:从大众文化的主体而言,始终稳定的人群是社会公民的大多数,大众是社会的普通公众,处于平均水平的人。在西方是指城市市民,“大众”的对应词应该是精英。从文化的层次而言,大众文化是指以通俗、感性文化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文化层次,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就是通俗文化。它包括流行音乐、商业电影,街头时装,广告等即一切大众化或者被大众喜欢的用以满足大众精神生活的东西。 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研究的系谱》

大众文化研究的系谱 蒋原伦写下这个题目,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由《文艺研究》等学术机构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流行文化研讨会,会上,学人们在交流中笼统地交替使用大众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等等概念术语,这些概念术语有时是指同一个对象,有时又指互相包含交叉又不完全重迭的现象,众说纷纭,各有表述,相互间既有默契也有抵牾,所以进行相关概念的梳理,厘清思想谱系的脉络,有助于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大众文化”在我这个年龄以上的人来看,绝对是个好词,在五四新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里,它是正面的、积极的,有着十分肯定的意义。 可以简单地回顾陈独秀和胡适等当年有关著述,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的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晦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就有着大众文学或大众文化的含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与陈独秀同工异曲,五四一代革命者的观念往前追溯,可以到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即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既有一些为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所欢迎的“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也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当

然后者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参见列宁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列宁全集》第20卷,第6页)。 向后延伸,通过当年的左翼文艺运动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共同构成),一直可以到上世纪80年代,提起大众文化,人们想起的仍然是革命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鼓舞劳动大众斗志的文艺作品,如《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等街头剧,歌舞剧,赵树理的小说,或者是王朝闻先生在其《喜闻乐见》一书中关注和研究的民间曲艺和通俗文艺等等。 大众文化在革命年代,虽然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背景,但是其最主要的形式特点是通俗易懂和大众的“喜闻乐见”1,在这一点上,人们关于大众文化的概念没有太多的歧见和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情形发生了变化,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著作的翻译出版影响下而发动的,因此大众文化有了以往不同的含义,虽然在80年代,已有徐崇温、江天骥等人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时,将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引入国内,指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利益在推动文化和艺术向与人的个性解放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国人还不能从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中来认识这一问题,有关论及大众文化的文章,基本上是从大众文化的审美功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来论述的,只有少数批评家在开始在批判意义 1王朝闻的《喜闻乐见》一书所收“喜闻乐见”一文是为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而作,文中强调了毛泽东的革命文艺是为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的观点。见作家出版社,1963年。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浅析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热播现象 B中文111 11111101115 袁慧 摘要:在过去几年中,国内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出,但屹立到现在并且仍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相亲节目没有几个,《非诚勿扰》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经常在国内占据收视率榜首,还在广泛争议的同时又反映和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和话题,同时赢得了国外许多国家的关注,甚至还非常荣幸的作为案例进入了哈佛大学的教材。它究竟为何这么火,甚至还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它的出现和热播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它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本文就它的热播现象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非诚勿扰话题性剩男剩女娱乐性消极影响文化价值 《非诚勿扰》是中国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该节目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

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节目有时会为特定的群体举办专场,包括教师、外来务工人员、男嘉宾返场专场以及海外专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010年开播至今为中国大陆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节目中的话题时常会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并对流行文化产生影响。该节目的成功使得其入选哈佛商学院的教材,成为中国电视界首个进入哈佛课程的案例。到如今播出三年之久,仍然霸据着各新闻首页,也是人们口中的“茶余饭后“,其社会影响几乎是中国其他各类相亲节目不能比拟的。在江苏卫视2013 年跨年演唱会上,主持人孟非宣布,《非诚勿扰》节目在2012 年全国卫视所有栏目中获得收视率第一。而《非诚勿扰》仅仅是一个地方台的相亲交友节目,可是却从全国众多娱乐节目中崭露头角,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久播不衰,连续创下收视率冠军,它的热播原因到底为何,它的出现又给社会造成了何种影响,以及它的进步性何在,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探索的。 一、热播原因

浅谈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状况

浅谈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状况 蔡泽冬 12经济1班 121041004 89号 对于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现状看,我认为现在大众文化生产的数量比较可观,也比较有规模。但亟待提高的依然是质量问题,一下想说的主要是大众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一些混乱。 大众文化在塑造国民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是最大的,远远超过官方文化、精英文化,所以如何引导大众文化的价值观、通过大众文化塑造大众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大众文化存在的一些价值误区如:炫富现象和嫌贫爱富的价值观,赤裸裸地轻视那些底层大众,如那些房地产商的广告。有的房地产商公开说:讲我的房子就是为富人盖的。这种炫富在西方很少,在西方,很多富人都夹着尾巴做人,很低调。一个正常社会的价值导向应该站的穷人、弱势群体一边,而在中国是反着的。富人不但实际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而且在话语领域也敢于赤裸裸地藐视和数落大众,大众文化敢于赤裸裸地教导“怎么嫁给一个有钱人”,鼓吹“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再自行车上笑”(如《非诚勿扰》中的炫富女马诺)。很多社会都存在富人压制穷人的不合理现象,但是一般这种事情可以做但不能也不敢说。像今天中国的大众文化敢于把一种“歪理”公开说出来是很少见的。再如我们的大众文化对暴力的表现也是非常令人担忧。暴力在大众文化中很难避免,古今中外皆然,但西方的大众文化表现暴力也是有一个规范的,是受道德制约的,不是赤裸裸崇拜暴力,也是不是为了表现暴力而表现暴力,不能把暴力本身审美化。我们现在大众文化表现暴力的时候,悬置了道德尺度,没有是非差别,暴力本身成了一种审美对象,如《夜宴》《黄金甲》,使用暴力的双方没有一方是正义的。再比如我们的大众文化(如宫廷戏、帝王戏,还有某些谍战片),喜欢表现阴谋文化,教人怎么玩权术,其中的主人公一个比一个城府深。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这些价值误区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大众文化表现的“好生活”理念——什么样的生活是有价值的、好的、值得追求的——出了问题,因为好生活理念是价值观的最核心表达。大众文化表现的好生活理念是畸形的,除了上面说的那些,还有很突出的一点:蔑视劳动和生产,片面追求奢侈消费,不是把劳动和生产看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把奢侈品消费看作是价值的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这就是洛文塔尔讲的生产性偶像被消费性偶像取代。很多穿越剧中表现的实际是现代社会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一下子穿越到古代、成为格格,不想奋斗,而是想一夜之间获得财富与成功。回顾一下,八十年代的时候,大众的偶像是陈景润、陆文婷、乔光扑之类生产偶像(厂长,科学家,工程师等),现在的大众偶像则是清一色的明星(看看流行杂志封面人物即可证明),明星所以为人们羡慕,根本原因是他们身上的奢侈品,而且明星实际上也是诸多奢侈品的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明星和奢侈品之间可以划等号。 总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表现出一系列不健康的价值观,其“好生活”的理念是畸型的。我觉得今天大众文化最严重问题,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畸型与混乱。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摘要】:大众文化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理论家的极大关注,围绕它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霍尔之前,已经有不少派别和理论家对大众文化进行过大量的考察,由于立场不同,形成了各式不同的看法。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过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阐述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和运作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而上层建筑也会对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反作用。由于马克思理论多数是在论战或指导革命实践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在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时,侧重于从法律和政治以及国家机器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对文化的作用做系统深入的探讨。其后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地强调了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却并未给予文化过多的关注。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他们普遍反对经济决定论,呼唤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在精英传统根深蒂固的英国,以阿诺德和利维斯为代表的精英主义,认为文化只存在于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能欣赏它们的少数精英中,严格区分了文明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麻痹人们意识,产生虚假需要的消极影响做出了深刻批判。英国的文化主义强调了广义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就是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了主流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把大众文化纳入了研究领域。霍尔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上述几个派别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自

己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在此过程中,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引起了霍尔极大的关注,对他观点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霍尔经过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一步批判吸收,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统的大众文化理论。具体来说,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霍尔本人的学术经历及其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并对国内外对霍尔思想的研究做简要的评述。这一章的重点是分析他关于大众文化理论的渊源,其研究的缘起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并对其引发的不同派别的文化理论进行考察。在此过程中,他直接目的是对精英主义传统进行批判,从而唤起大众意识的觉醒。最后在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批判与吸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第二章是我们分析了霍尔理论的思想内涵。包括他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我们讨论了霍尔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霍尔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提升,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霍尔的大众文化研究对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他都为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知识财富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当然,他的理论包罗万象,也引发了一些关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对后现代话语的关切以及未有根本解决范式危机等等的争议。【关键词】:大众文化表征意识形态文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大众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浅析大众文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引领着整个国家的进退,因此十分重要。深入理解大众文化的内含并对其进行积极反思,才能引领这个文化形态更好地为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本文通过对大众文化内含与影响的把握,反思大众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会 一、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内含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等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1] 大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被视为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形态,其实三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也不存在着矛盾冲突。从大众文化的内含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力图在公共领域体现呼声、有所作为,与主流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大众文化力图通过自己的呼声与作为,把公众的真情实感向上传达,以影响公共行为和决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向来就有雅俗之辨,大多数人认

为精英文化就体现着高雅,而大众文化则代表着低俗,这只是一种误读。精英文化主要来源于学界,在上流社会中流行,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播;大众文化主要来源于公共领域,在最为广泛的平民中流行,传播方式主要是平行扩散,并力图向上反映。可见,大众文化的确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平民文化,而非低俗、庸俗的垃圾文化。当然,大众文化也应不断提高其自身内涵和质量,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市场,这样才能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对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反思 1、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而非文化形式 当今中国社会的大众文化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它包括了其在此时此刻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及其在未来变化发展的形式,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仅直指现在,而且面向未来,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精神需要,这种文化形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重复性和历史继承性。但在其具体的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体现。当今中国社会的大众文化力求贴近大众生活、体现大众需要、尊重大众愿望并引领大众理想,形成了大众文化不断贴近人文关怀的文化形态。 2、对文化等级结构的消解并不意味着否认价值等级 作为与政治相关意识形态文化的主流文化,以政府为主体体现其体制性的力量,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更是真理性的呼唤,既要满足需要,体现价值性原则,又要注重客观,体现真理性原则。当今中国社会的大众文化与这种意识形态文化密切联系。大众文化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科研论文#5山东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2.3 JOU 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No.3M ay.2002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张捷鸿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大众文化自90年代起就进入了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引人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不论研究者选择了什么态度,都表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文化环境的关注。在一个合理的文化环境里,每个派别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制约,互相供鉴。 关键词: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范式;分歧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2)03-0030-04 A Su mmary of research on mass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ZHA NG Jie-hong (Literature College,S handong Universi 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M ass cultur e has come into the v ision of the resear chers ever since the1990.s.W hat at-tracts people most is that in this resear ch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re has been very different opin-ions and v iew points.But no matter w hat attitudes t he researchers has,it shows their deep concern for mankind and special attention to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mass culture;r esearch;theory for m;diver gence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入90年代以来,也慢慢地进入了知识界的视野。1991年第一期5上海文论6就发表了有关/大众文艺0的一组文章。尽管他们那时还不能明确地用/大众文化0对其所关注的文艺现象进行命名,但他们的讨论却已经涉及了大众文化的机制、特性、艺术规律、生产、流通及消费方式等问题。1993年以后,与之相关的文章陆续出现:5市场经济了,文艺怎么办6、5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6[1]、5大众文化时代想象力的衰落6[2]、5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06[3]等文,都敏感地注意到了大众文化给中国当时的文化格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运用法兰克福的理论范式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批量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几年人们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正如有人所指出的: 收稿日期:2001-01-20 作者简介:张捷鸿(1955-),女,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状况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状况 大众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虽然很多人都不知具体的大众文化是什么,但它却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随处可见。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全球化的深入,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形式,而大众文化的兴起确是对当前社会的极大反应,对此我们可以深入的研究一下大众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便更好的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有个更清楚地认识。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已是多元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其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进步与倒退共存的特征,但作为一种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地展现出积极的一面。所以在对待当前的大众文化上,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积极建设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提高、规范的工作,才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现在已成为我国公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认识大众文化,就无法完整地认识我们当下的生活状况。大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具有娱乐文化性质,就是要使人们获得感性愉悦,它与高雅文化、主导文化和民间文化有不同,因而需要把大众文化当做大众文化本身、按它自身的规律去加以研究。而那种以高雅文化或主导文化的标准去硬性裁剪大众文化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同时就大众文化本身来说,其积极与消极方面往往纠缠在一起,需要冷静辨析。通过对大众文化诸多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适应当前我国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转型的需要,更好顺应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的需要。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时至今日,文化概念开始不断的扩大,甚至出现扭曲,其原因不仅在于当代文化生产总量大大增加,从而开始敲击通常对其不予认可的文化和艺术大门,而且还在于令人不安的流动性开始影响传统上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分界线,某些通俗文化自称具有高雅文化的特征,对这种文化爆炸,人们在态度由最初的厌恶到默认再到不排斥也不赞同。 大众文化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它不仅仅在人们生活的表层显示出了自己巨大的魅力,而且已经渗入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我们看到,由于大众文

宫斗剧的大众文化属性研究

宫斗剧的大众文化属性研究 杨义先生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提出了“大文学”的概念,强调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文学”的概念同时强调了“文学 的内在性、边缘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的相互对质、相互参照和相互诊释”,在此意义上,作为艺术表达新兴门类的电视剧不应被我们 排斥在文学视野之外。尤其是在人类逐渐告别印刷时代走进电子传媒时代的当代社会,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反映着大众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成为“文化工业”中的文本型商品。电视剧的生产和消费所折射出的人文氛围、大众精神特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在文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意义下,电视剧理应成为我们文学研究的类型之一。而本文所选取的“宫斗剧”是类型剧的一种,此类型剧以后宫为主要的表现空间,以妃嫔、宦官、宫女等生活在后宫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对发生在后宫的争斗进行铺陈描述,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宫斗剧具备大众文化产品的典型特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能准确的把握当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大众的接受状态,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写作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首先厘清了“宫斗剧”的概念。其次对于类型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研究综述。同时简单归纳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旨在分析宫斗剧类型化叙事模式。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叙事学,分为三个小节:程式化的叙事特点;类型化的人物设置;“逃离——回归”模式。第一节主要分 析了以权力为圆心,以爱情为半径的重复的圆形叙事结构。第二节以

杨义的“结构动力学”为参考,分析人物三角结构和打破动力势能角色的设置。第三节主要分析剧中出现的“逃离——回归”模式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宫斗剧的多重主题。这一章共分三个小节,分别是:宫斗剧的“伪”励志主题;宫斗剧爱情与权力的双子主题;宫斗剧的人性拷问。这一章主要针对宫斗剧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三个主题进行分析,并力图寻找出这些主题所表现的深层意义。此章的理论依据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第三章分析的内容是宫斗剧的多重话语机制。这一章共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建构或幻灭的乌托邦想象;含混的性别叙事;被消遣或颠覆的历史;混乱的道德叙事。这一章重点分析了宫斗剧的多重话语机制,这种多重性实现了大众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的缝合。此章的理论依据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和女性主义。第四章总结了宫斗剧的大众文化属性。这一章分为四个小节:市场环境下的他律性;标准化和伪个性——宫斗剧的基本特征;从心神涣散到审美退化——宫斗剧的接受状态;简单的机械复制——宫斗剧的生产方式。这一部分内容着重分析宫斗剧典型的大众文化属性及其属性的社会现实意义。论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此部分主要分析宫斗剧在大众文化视角下的辩证意义。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来讲,大众文化有其根深蒂固的消极作用,但是在经济社会中尤其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它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情绪“宣泄功能”。这就使得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宫斗剧的存在意义应该辩证地看待,结语部分即从正反两面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