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然而,在介入前后,中医诊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的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冠心病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或阻塞的基础上,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引起的心绞痛;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基础上,引发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绞痛。

中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和面色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闻诊方面,医生会通过听诊患者的气息、语音等方面,判断患者病情;问诊方面,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等;切诊方面,医生会通过把脉、触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针对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中药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芳香开窍为主,如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如银翘解毒丸、速效救心丸等。针灸治疗也是一种有

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起到舒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手术后,西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后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β受体阻滞剂、降脂药等。介入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

预防和管理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应该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应该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风险。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介入前后中医诊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医诊断和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介入手术后,合理的西药治疗和康复计划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冠心病心绞痛的诊疗中,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临床疗效,本文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疼痛。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多由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气不足等因素所致,治疗时应调理气血、疏经通络、祛痰化瘀、益气养心等。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还存在不足。目前的评价标准尚不统一,缺乏规范化、客观化的评价方法。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现有评价标准多短期疗效,而对远期疗效的评价不够充分,因此需要加强远期疗效评价的研究。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认为应该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改进。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实现规范化、客观化的评价。应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更为精细的评价标准。应该加强远期疗效评价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中医治疗的长期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

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临床需求的变化。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绞痛。中医诊疗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就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的专家共识进行阐述。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根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制定的中医诊疗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认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痹阻、寒凝络阻等。气滞血瘀是其主要病机,气滞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进而引发心绞痛。痰浊痹阻则表现为痰浊瘀血互结,阻塞心脉,影响气血运行。寒凝络阻则为寒邪侵入经络,血管收缩,血行受阻。

中医诊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气滞血瘀证宜采用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等;痰浊痹阻证宜采用祛痰化浊、宣痹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等;寒凝络阻证宜采用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等。

中药制剂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专家共识推荐使用中药注射剂,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以活血化瘀、益气养心。口服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等也可用于辅助治疗。中药用法一般为口服或静脉注射,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针灸推拿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也有很好的疗效。针灸治疗主要选取心经、心包经、厥阴经等经络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的目的。推拿治疗则通过按摩胸部、背部、四肢等部位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中医诊疗强调日常调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预防方面,可采用中药调理、保健灸、太极拳等中医养生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进展。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综

合治疗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在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制剂与用法、针灸推拿治疗、日常调理与预防等方面,专家

共识为广大医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然而,中医诊疗仍需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建议,以期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目标人群的调查,了解疾病在群体中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在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中,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的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源于全国范围内的多家医院。研究人员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舌脉表现等。在数据分析阶段,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中医证候包括气虚、血瘀、痰浊等。其中,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出汗等症状;血瘀证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疼痛等症状;痰

浊证主要表现为痰多、咳嗽、舌苔厚等症状。在辨证论治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气虚证: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气养血、升阳举陷。

血瘀证: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痰浊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化痰宽胸、散结止痛。

我们还发现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饮食等因素有关。其中,中老年人和男性患者发病率较高,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因此,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我们提出以下预防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早发现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本文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候进行了深入

研究,发现气虚、血瘀、痰浊是该疾病的主要证候。针对不同证候,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案。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建议。希望这些研究成果

能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本文的研究结果仅为初步结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例如,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中医证候与西医病理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辨证论治的精确度和效果;还需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这些辨证论治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广大医生和患者也应该充分重视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意识。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为医学界和广大患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胸痹”范畴。本文将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深入探讨。

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中分为多种证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寒凝心脉型、气滞心胸型、心气不足型和心阴不足型。每个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症状表现和辨证分析,如心血瘀阻型主要表现为胸痛如刺,痛处固定,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舌质紫暗,脉沉细涩;痰浊内阻型则以胸闷如窒,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为主,舌苔白腻,脉滑等。

在客观指标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主要与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相关。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在X 线下观察血管形态,能够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心电图则主要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则能够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心室壁运动和瓣膜功能。

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较重,心电图异常率较高;痰浊内阻型患者血脂水平较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寒凝心脉型患者血管收缩和痉挛症状较突出;气滞心胸型患者则多表现为心电图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心气不足型患者心脏射血功能减弱;而心阴不足型患者则以心律失常为主。

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如心血瘀阻型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痰浊内阻型则以健脾化痰、宽胸理气为治则,常用二陈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寒凝心脉型采用散寒温阳、活血化瘀的治法,以当归四逆汤加减为主方;气滞心胸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气不足型则应补益心气、养心安神,选用柏子养心丸加减;心阴不足型则要滋阴养心、镇心安神,常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也成为越来越多医生的首选。西医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病情,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则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对临床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丰富和完善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和治疗方案。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编号:SATCM-2019-XX(XXX) 编制说明 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王阶孙建宁何丽云 毛静远朱明军刘中勇刘红旭林谦 黄力衷敬柏李军姚魁武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编制组 二〇一九年九月

目录 一、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任务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任务参加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南指导委员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方法学专家..................................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疾病领域专家委员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主要起草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系统评价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秘书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工作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启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起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组织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利益冲突声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确定临床问题和临床问题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证据收集与质量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指南推荐意见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指导委员会修改................................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指南质量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8.形成指南草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征求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审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技术内容的确认方法与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总体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内容分解....................................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主要方法与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定义临床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然而,在介入前后,中医诊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的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冠心病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或阻塞的基础上,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引起的心绞痛;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基础上,引发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绞痛。 中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和面色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闻诊方面,医生会通过听诊患者的气息、语音等方面,判断患者病情;问诊方面,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等;切诊方面,医生会通过把脉、触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针对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中药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芳香开窍为主,如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如银翘解毒丸、速效救心丸等。针灸治疗也是一种有

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起到舒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手术后,西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后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β受体阻滞剂、降脂药等。介入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 预防和管理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应该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应该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风险。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介入前后中医诊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医诊断和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介入手术后,合理的西药治疗和康复计划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冠心病心绞痛的诊疗中,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这种疾病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知识、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知识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发生在中年及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等。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使心肌细胞缺氧、受损,甚至死亡。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二、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超声心动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位置。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家族史等信息,以帮助诊断疾病。

三、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硝酸甘油等。介入治疗是指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适用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 四、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预防 预防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方法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检查等。控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包括戒烟、减肥、低盐低脂饮食等。定期检查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当的锻炼也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了解其基本知识、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维护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以降低患病风险。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 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 -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在收集与胸痛相关的病史后,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稳定性心绞痛体检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尚能发现其他相关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发现高血压、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黄色瘤等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周围血管病变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体检尚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以助了解有无代谢综合征。 1 3.辅助检查 (1)基本实验室检查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冠心 病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发病率也在不 断上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 诊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经验。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为冠心病稳 定型心绞痛的诊疗给出一些建议。 一、病因分析与病机判断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血管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等。中医认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滞、痰浊、血瘀等。气滞主要指心脉气滞,导致心脏功能失调;痰浊则是 指体内湿热或痰湿内阻,影响血液循环;血瘀则是指冠状动脉内血栓 形成或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因此,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时,需 要针对这些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二、中医治疗原则 1. 理气活血:理气活血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原则。通过调理气机,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达到缓解心绞痛 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香附、延胡索等。 2. 祛痰化湿:湿热和痰湿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医治疗侧重于祛除体内的湿热和痰湿,改善血液黏稠度,减轻血液 循环阻力。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半夏、陈皮等。

3. 温肾壮阳: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与肾阳不足密切相关。通 过温肾壮阳,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从而缓解心 绞痛。常用的药物有杜仲、肉苁蓉、淫羊藿等。 4. 舒肝安神: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 密切相关。中医治疗侧重于舒肝安神,调理心脏的功能状态。常用的 药物有龙胆草、酸枣仁、和田玉等。 三、中医药治疗方案 1. 柴胡疏肝汤:适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有胸闷、呼吸短促等 症状的患者。该方以柴胡为主药,能够疏肝和胃气,舒缓心脉气滞。 配合其他药物,如香附、延胡索等,可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减 轻心绞痛症状。 2. 金匮肾气丸:适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 的患者。该方以肉苁蓉、山药等药物为主,能够温肾壮阳,提高心脏 功能,增强冠状动脉供血能力。 3. 安神补脑丸:适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有失眠、焦虑等症状 的患者。该方以酸枣仁、龙胆草等药物为主,能够舒肝安神,改善心 脏供血不足导致的神经功能异常。 四、中医养生建议 除了药物治疗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还应注意调节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调节心脏功能。以下是 一些中医养生建议: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一:病情分析 冠心病是一种心肌缺血性疾病,主要以心绞痛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需综合考虑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结合中医药的治疗方法进行健康管理。 二:体质辨识 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患者的体质多为气虚、血瘀、痰湿等类型。通过辨识体质,可以制定针对性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1. 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特点是体力较差,容易疲劳,胸闷气短,心慌失眠等症状。中医药建议患者合理调节生活作息,坚持适量运动,同时配合药物调养气血。 2. 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的特点是胸痛胸闷、舌质紫暗等症状。中医药建议患者采取疏通经络、活血祛瘀的方法进行健康管理,如针灸、拔罐等治疗。 3. 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特点是胸闷、浮肿、痰多等症状。中医药建议患者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食油腻、寒凉食物,同时可采用祛湿药物进 行调理。 三: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在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的饮 食习惯可以帮助控制病情。 1.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2. 限制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3.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4. 适量食用海产品,如鱼类、虾等,有助于降低血脂。 四:运动保健 适量的运动对冠心病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但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1. 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适合年龄偏大、体力较差的 患者。 2. 适度运动:如慢跑、快走等,适合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 3. 强度运动:如游泳、篮球等,适合年轻、体力充沛的患者。 五:心理调节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 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 左上臂内侧等 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 甚则喘息不得平卧。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 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 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 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 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 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5.心肾阳虚: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疲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 细或沉微欲绝。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0版)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 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气虚血瘀证: 1.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 5.痰阻血瘀证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 (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 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三)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敷贴:心痛膏帖敷。 组成:细辛、高良姜、白芷、革拨、冰片、元胡、五灵脂、小茴香等 治则:宣痹通阳,活血止痛 敷贴穴位:心俞、厥阴俞、肺俞、膻中及阿是穴 用法用量:将处方药混合后,粉成细粉。用姜汁或香油调成膏状,取适量,帖敷于穴位2-4小时。 二、疗效评价及方法 1.临床症状 显效:症状消失。 改善:发作频率较前明显减少,活动量较前明显增大。 无效: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加重:发作频率增加,活动量较前减少。

2019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还包括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鉴别诊断] 1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一起不为相近。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胸闷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见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医出版设,2002年6月第一版,同时结合本科经验。 (一)心绞痛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标签:冠心病;中医药疗法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胸痹的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有关,其病在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1、心脏功能 (1)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于否,营气和血液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脏之所以能主持血脉,全赖于所储备的阳气,故有“心主血”和“血养心”及“气行血行”之说。 (2)主神志:心主神志,中医所谓心主神志是说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又云:“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又《灵枢·本神篇》云:“任物者,谓之心。”也就是说担任反映客观事物各种活动的心脏,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 (3)《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金匮真言论》亦云:“阳中之阳,心也”,即所谓“太阳”“夏气”“阳中之阳”之说,泛指心脏中存在着一种阳热之气,也就是心主阳气,若阳气受损,心阳不足,则功能失调,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痹阻,可出现胸闷气短,心痛彻背,甚则汗出肢冷,唇甲青紫脉细欲绝等阳气衰竭之重症。 2、辨证论治方法 心脏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某方面发生病变,即将互为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因此必须通过“辨证论治”才能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笔者在内科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一定的治疗经验,方法如下: (1)通络活血止痛法:本法主要用于冠心病证属心血瘀阻者,其表现于胸部刺痛,固定不移,伴有胸闷气短,心悸怔忡,心烦少寐,舌质紫暗,边尖红,脉沉涩或结代,主要用血府逐渐汤加减,胸痛甚者可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增加活血理气之功效。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对于冠心病,发作时应标本兼治,疗效俱佳。中医治疗冠心病治标又治本,不容错过,一起来看看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中医认为冠心病为夺虚标实,标实以血瘀,痰湿,气滞,寒凝为主,本虚主要是气虚,阴虚,据此,冠心病常用的治则有: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瘀证。鉴于血瘀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活血化瘀法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2 宣痹通阳法:汉代张仲景认为,胸痹心痛是阴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而致,在治疗上创立了宣痹通阳大法。适用于冠心病的痰湿上乘、胸阳不振者。 3 芳香温通法: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与否与寒热关系密切。血遇寒则凝,遇热则通。冠心病为寒气客于心脉,脉络卷缩绌急,血气不得流通所致。芳香温通即针对此而设。使气血流通,疼痛缓解。适用于冠心病寒凝血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发作可收到快速止痛的效果。 4 调整脾胃法: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胸阳痹阻的本健脾胃,补中气,提高机体运化痰湿的能力,使气血充足,心脉得养为冠心病的治本之法。适用于症状缓解期的治疗。 5

益气养阴法:临床观察,冠心病不同程度存在气阴不足的情况,近年来,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大进展。适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者,临证中可据气虚与阴虚的程度灵活调补气药与滋阴药的比例。 6 补肾固本法:冠心病的发病与肾虚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冠心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所以,治疗冠心病补肾固本是十分重要的治疗之法。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研究目的和设计: 研究目的应明确,可以包括判断中药疗效、探究其机制、副作用和安全性等。研究设计应选择较好的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多中心试验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应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包括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评估指标等。可选择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3.干预方案: 中药治疗的干预方案应明确,包括药物组方、剂量、给药途径等。要注意中药的组方应符合中医理论,并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同时应充分考虑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4.疗效评估: 研究中应选择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来评估中药的疗效,如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ST段改变等。同时还可以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率等指标。 5.安全性评价: 中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中应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以及中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 6.数据分析和统计:

临床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应选择适当的统计学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可靠 性和科学性。同时应注意结果的临床意义,并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 分析和解释。 7.伦理与安全: 临床研究中应符合伦理要求,如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维护研究的科 学性和诚信性等。研究方案需通过医院和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并获得患者 的知情同意。 8.结果的解释和推广: 研究结果应准确、客观地进行解释和分析,避免夸大疗效和误导患者。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其他研究的结果,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需要明确研究目的、采用科 学的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适当的评估指标和统计学方法,并重视中药的 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希望以上原则能够为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 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2020版)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医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支架植入后血栓栓塞和无复流、心肌重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PCI或CABG术导致的冠脉或心肌损伤、PCI术后胸痛、胸闷、心悸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一、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冠心病筛查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冠心病诊断与评估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 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总危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应用中医药疗法。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三、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中西医规范治疗,使患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1.基层医疗机构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冠心病心绞痛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2.县级或城市二级中医医院向城市三级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 (1)PCI术后仍胸痛、胸闷、心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无改善或加重者; (2)心梗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3.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下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经血运重建治疗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或县级、城市二级中医类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向病人宣传生活习惯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及日常随访,以达到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发生的目的。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四)各级医院的服务对象 1.县级中医医院:主要接诊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及控制难度较大、病情较复杂或有并发症以及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病人,其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是一种以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微血管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为基础,引起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症状及病理改变的疾病。临床上,病人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中医药在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有独到的优势,下面将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介绍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一、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主要依据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患者的呼吸声、心音等,问诊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及切诊患者的脉搏、气血状况等,确定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辨证类型。 以常见的辨证类型为例,中医对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辨证可分为痰瘀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和气阴两虚型等。针对不同辨证类型,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病情和辨证类型,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祛痰开窍、健脾养心等中药方剂。例如,可以选用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的中药,可改善心肌缺血的状况,缓解心绞痛。 2.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对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也具有一定效果。通过选择适当的针灸穴位,如足三里、心俞、内关等,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肌缺血。 3. 中医推拿 中医推拿也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可通过推按穴位、经络等手法,改善气血循环,并调整心脏功能。例如,可以选择捣脾、捶背、揉掌心等推拿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三、中医预防方法 预防冠状动脉微血管病非常重要,中医提供了以下预防方法: 1. 合理饮食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以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适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限制高盐、高糖、高脂肪等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耐受力。中医建议患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过度运动引起心肌缺血。 3. 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影响。中医提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包括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选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推拿等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中医强调预防的重要性,通过合理饮食、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 临床路径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ICD-IO编码:I20.902),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瘀血痹阻证 (2)痰浊壅塞证 (3)阴寒凝滞证 (4)气阴两虚证 (5)气虚血瘀证 (6)阳气虚衰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定义】是由于管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 范畴。 【诊断标准】[1][2] (一)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 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 分三类:①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 1 个月之内。②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在1 个月以上。③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所诱发的次数、严重程度及 持续时间突然加重。(二)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 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 本型少见心肌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 段压低或T 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目前临床上将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这是基于对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的深入认识提出的,表明了这类心绞痛患者临床上的不稳定性,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辩证分型】[2][3] 本病的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三脏功 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虚实

夹杂;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气虚为主;表实多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以血瘀突出。(一)心血瘀祖证胸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痛引左肩背或手臂内侧,伴胸闷,心悸不宁,唇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二)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劳则加重,舌淡紫,脉弱而涩,或结代。(三)气滞心胸证胸闷胸痛,痛无定处,时欲叹息,遇情志不遂容易诱发或加重,伴胸胁满闷,得嗳气则舒,舌淡或暗,脉弦或弦涩。(四)痰浊痹阻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体胖多痰,身体困重,舌苔浊腻,脉滑。(五)阴寒凝滞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畏寒,四肢欠温,面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六)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弱而细数。(七)心肾阴虚证胸痛胸闷,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数。(八)阳气虚衰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腰酸无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1] 1. 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减轻心肌的耗氧。2.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心肌梗死发生。(二)辩证施治[3] 1. 辩证论治:针对本病的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法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补其阴阳气血不足,尤应重视补益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 专家共识(全文) 1 前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约有每年100万、欧洲约有每年80万患者接受PCI,目前我国PCI手术量已超过每年50万,成功率高达91%-97%,其适应症还在不断扩大[1]。然而,PCI手术前后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日益引起临床关注。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PCI术前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正常人的14%,PCI术前既存在焦虑,又有抑郁,存在肯定焦虑者占70%,存在肯定抑郁者占38%[2-4]。说明患者经历手术和基础疾病的双重心理应激,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增加,这种不良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最终成为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使用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AD-7)、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及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等,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对PCI手术前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进行临床识别。 近年,PCI术后服用中药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部分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PCI手术前后出现的抑郁和(或)焦虑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治疗郁证的相关方药适用于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症的辨证治疗。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精神

抑郁、兴趣索然、烦躁、思维迟缓、疲乏无力、失眠、善忘、性欲减退、食欲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抑郁发作、焦虑发作、抑郁伴焦虑发作等疾病。为了提高PCI手术前后焦虑和(或)抑郁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中医学基本证候和相应方药为基本点,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PCI术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学术交流。 2 临床特征 中医关于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的临床特征,目前采用与西医相类似的术语进行描述。 2.1 病史 本类病证常有郁怒、多虑、悲哀、忧愁等情志所伤病史。PCI手术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接受PCI的患者易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接受PCI的患者出现焦虑或者抑郁,要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识别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常见的原因包括:①患者担忧在清醒状态下接受介入治疗会造成躯体痛苦,担忧甚至怀疑术者的操作水平,忧虑手术能否成功以及是否会出现并发症等。②对于突发冠心病的年轻患者,认为“病来如山倒”,再加上身体内置入“支架异物”,担忧能否真正回归社会,是否会影响工作稳定或职务升迁等。③PCI及其术后治疗相关的费用较为昂贵,对多数普通收入家庭造成相当经济压力,进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出现焦虑和(或)抑郁。④PCI术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降血脂药物,引发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过度担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原因,进行

中医治疗冠心病

中医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方法: 1、中药治疗:中药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心脏功能,对于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常用的中药有丹参、黄芪、川芎等。 2、针灸治疗: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改善心脏功能,对于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常用的穴位有心俞、膈俞、内关等。 3、按摩治疗: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对于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常用的按摩部位有胸骨、膻中、关元等。 4、食疗:食疗可以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心脏功能,对于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常用的食疗方有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等。 5、运动疗法: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对于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常用的运动有太极拳、瑜伽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冠心病也需要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和医生

的建议进行综合治疗。 冠心病中医治疗方法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中医领域,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心脉不畅、气血瘀滞、阴阳失调等原因所致。因此,中药治疗的主要任务是活血化瘀、舒肝解郁、调整气血等。 在中药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丹参、三七、当归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舒肝解郁、调整气血等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同时,中药治疗还可以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的另一种常见方法。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舒缓心痛等症状。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心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