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

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

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

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

法)

②、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③、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拓展: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3)、郡县制

①、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

③、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⑴、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

高行政长官。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

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

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

家工程建设)。

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

政效率。)

⑶、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②、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⑴、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②、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A、废丞相: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B、设内阁: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⑵、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

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④、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

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主要区别: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

上的地位。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五、【专题知识整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形成——秦朝;

☆巩固、发展、完善——从西汉到元朝;

☆空前强化(顶峰)——明清时期;

☆结束——1912年宣统下诏退位。

B、中央制度:秦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元: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C、地方制度:秦:郡县制;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A、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作用: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

4、影响:

A、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

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国家。

专题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1、雅典的民主政治;

2、罗马法律。

◇【课程标准】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知识整合】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地理环境与城帮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

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

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

起来;

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二)、雅典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

1、奠定基础——梭伦改革(BC6C初)

①、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②、内容:a、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

自由;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b、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

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

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③、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

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b、历史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

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基本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3、“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表现: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

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

权力。

(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历史进步性(得)

(1)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当城邦政治日益复杂化的时候,这种民主极有可能失去效力,而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

(4)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5)、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A、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

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B、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

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专题纵横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中国从秦朝以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古希腊很早就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和占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是由选举产生的,他们的权力受到元老院之类机构的制约;中国商周时期,大臣是由国君任命的,贵族是由天子分封的,赏罚的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手中。

两种政体的历史作用有其相似之处。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和罗马,都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他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农业,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都十分发达,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非常繁荣,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两种政体也各有其利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就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以雅典民主政体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但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二、罗马法

(一)罗马法的内容:

1、《十二铜表法》:

⑴、背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

镌刻在12块铜牌上发表。

⑵、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

等方面。

⑶、意义: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法的起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

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2、公民法:

①、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②、作用:是共和国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公

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为罗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动力

3、万民法:

①、内容: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作用: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推动了罗马社

会的发展;提高了官吏的办事效率和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

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调节了人际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二)罗马法的意义:

1、对当时的罗马而言:

(1)、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

从政行为;

(2)、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

(3)、有利于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

2、对后世而言:

(1)、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拓展】: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

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考纲要求】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英美政治制度

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

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知识整合】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权利法案》:

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

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

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

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

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

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

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

关系。

2、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

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

②、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

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

了种种限制。(一分为二)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

历史一大进步。

③、议会各党派在代议制下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避免了不必要的暴

力和内战。

④、对其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

二、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1、主要内容: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

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

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③、民主原则:国会议员和总统由民选产生。

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作用:

⑴、积极: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

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⑵、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三、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1875年法国宪法:

1、内容:①、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一切文武官

员,有特赦权,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参议院:间接选出,有权否决

议案;众议院: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

总统的控制。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

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

进作用。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1、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

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

颁布《德意志宪法》

2、《德意志宪法》主要内容:

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

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权力大,其代表

是任命的;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权力小。

3、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4、评价::⑴积极意义: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是德国社会的一

大进步。

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⑵消极影响:①、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总结:(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

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

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3)、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斗争,直到1875年才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制度。总统执掌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

(4)、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知识拓展1】

1、简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历史作用。

答:(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历史作用: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③、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④、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历史作用:①、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②、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③、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④、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2、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主要大国得以确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各国又呈现出复杂的政体局面。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①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的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②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也就是都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④政府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推行本党的意志和政策。总统和总理都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不但领导内阁,而且可以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

(2)当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英、法、美、德等欧美主要大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3)导致上述复杂政体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答:资本主义政体复杂多样,影响政体的因素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资产阶级成熟的程度、该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和国际环境等。

3、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

法》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但由于国情和历史状况的不同,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不尽相同。请对比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原因。

答:(1)、不同之处:①、君主的权力截然不同。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而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德国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

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②、在国家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不同。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而在德国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

(2)、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扫除了封建势力;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封建残余比较浓厚。②、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大;德国长期的分裂状态,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由此造成政治上的落后。

【知识拓展2】: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70年代)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特征:选举;议会立法;三权分立制

3、理论来源:欧美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

4、实现途径:通过改革和革命,制定宪法,设立议会。

5、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①、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②、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④、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题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主权但

不完整。1919~1949五四运动——新中国建立(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封建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运动。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

1、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新旧民主革命分期界标:五四运动;

1、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

为前途。

五、中国近代化的主题:

1、政治民主化: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民主革命。

2、经济工业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科学化: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六、两大任务:1、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七、四条线索:

1、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屈辱史)。

2、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抗争史)。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纵观列强侵华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考纲要求】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3、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

大意义。

4、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历史,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

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中的历史地位。◇【知识整合】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知识网络】

1、鸦片战争(1840——1842)与《南京条约》:

①、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

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

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

商定(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主权。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

①、原因:主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因:列强修约遭到拒绝。

②、经过(略)

③、抗争:1859年,直隶提督史荣椿在大沽炮台壮烈牺牲

④、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⑤、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

力开始勾结,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威海卫之战(北洋

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

②、《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

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

府签定了《辛丑条约》。

②、《辛丑条约》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

海关沿线要地。

③、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引发中国人民不

断地抗争和探索。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

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也刺激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

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

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①、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经过:口号,“扶清灭洋”;地区:山东→京津地区。

◆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列强之间的矛盾。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

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国际因素:欧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⑵、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发动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标志着日本大举侵华的开始。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害。

②、日军侵华罪行(分类):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

现其同化政策)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

②、形成过程:(了解)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

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

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E、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③、意义:有效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充分动员了全国亿万军民,实现了全民族抗

战。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

划;

②、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

③、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⑶、共产党敌后抗日斗争

①、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

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②、成立陕甘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④、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

战争的主要战场

⑤、巩固根据地的措施:政治上: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经济上

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⑥、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⑷、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抗争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

得伟大胜利。

②、历史地位:A、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B、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

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E、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

祖国统一。

四、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索

(一)、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的激化

(2)、进程: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其政治影响: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1853年,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失败,为西征胜利牵制了大量敌军。西征、

东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A、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分配方式,不

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分配方式:规定每户留足

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C、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

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②、评价:①、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②、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

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均主

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4)、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⑴、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⑵、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⑶、评价: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

《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⑴、失败过程: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⑵、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

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

侵略,1900年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

败。

(二)、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

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

史称“皇族内阁”。

(三)、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

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

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

而失败。

2、辛亥革命:【拓展: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清政府在

《辛丑条约》签订后,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⑴、成立: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

报》;

⑵、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主义);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主义)。(详细见必修三“三民主义”);

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

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

⑴、成功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

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

⑵、爆发:1911年10月10日,光复武汉三镇。

⑶、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政

府性质及依据?)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⑵、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⑶、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

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建主

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

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维拓展:①、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

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思维拓展: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

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

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

一致性的一面。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体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步领悟到学习西方经济、政治制度;从学“立宪

制”到学“共和”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

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上的差异。

(4)、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飞跃:如洋务派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而早期维新派

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经验、总结了

失败的原因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前后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

(5)、探索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相关。在救国图存的战争期间,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

等.

(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

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

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

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维拓展】:五四运动意义:

①、政治: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

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②、文化: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

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思想: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专题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纲要求】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高考历史黄海海战知识点(2018版)

高考历史黄海海战知识点(2018版) 什么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 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黄海海战的意义是什么 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失败告终,严禁出港作战,最后导致全军覆没。标志着的失败。如果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就是的勇敢作战精神,但是领导无能。上层昏庸导致了在战舰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被日本击败。性质就是反帝反侵略的战斗。日本当时经过已经算资本主义国家了。 中曰甲午战争有什么历史意义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 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中国为何失败 一是指挥失当。 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 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 1、若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里打捞(D) A、丰岛海域 B、威海卫海域 C、旅顺海域 D、大东沟海域 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左宗棠收复x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最新整理)

2018 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 题;共54 分) 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 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 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 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 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 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 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 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 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 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 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 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 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 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2016——2018年全国卷必修三高考真题汇编

1、(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 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 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 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4、(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 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5、(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 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6、(2018年全国Ⅰ卷)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 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图6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 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简介】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重大意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重要知识点】 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 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 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1895年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民主国将领吴汤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考试分析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考试分析

————————————————————————————————作者:————————————————————————————————日期: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2018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2)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

2018高考北京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高考北京历史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1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8.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3练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行省制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3练三省六 部二府三司行省制 [训练目标] 1.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主要特点、作用。2.二府三司:宋代中央官制的构成、职能、特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行省制:元代行省的权力、职能、历史作用。 小题精练 1.(2016·益阳一模)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2.(2016·鹰潭一模)《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3.(2017·济南调研)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 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4.(2016·山西一模)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激扬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

2018高考历史真题-带答案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B.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7.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D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B.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8.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D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C )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大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会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B )

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备考:201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考点分布表(word版)

201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考点分布表 中国古代史 年份题量分值选择题问答题 2012 年 Ⅰ 卷2013 年选择 6 道,24 分 问答 1 道,15 分 选择 2 道,8 分 问答 3 道,37 分 [ 政治·24] 汉代监察制度 [ 政治·28] 清代内阁体制僵化 [ 政治·29] 古代君主专制发展趋势 [ 经济·24] 汉代抑制土地兼并 [ 经济·26] 明代工商业发展与社会结 构变动 [ 文化·25] 宋代市民文化 [ 文化·27] 王阳明心学 [ 政治·24] 战国时期秦国破坏分封制 [ 文化·25] 程朱理学 [ 改革·45] 王莽币制改革 [ 政治·41] 汉唐行政区划演变 [ 经济·40] 古代海洋利用与海洋政策 [ 经济·41] 经济重心南移 [ 文化·40] 指南针与航海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Ⅰ选择 4 道,16 分 卷问答 3 道,35 分 Ⅱ选择 4 道,16 分 卷问答 2 道,28 分 Ⅰ选择 4 道,16 分 卷问答 3 道,42 分 [ 经济·24] 战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 经济·26]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 经济·27] 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 心南移 [ 政治·25] 汉代监察制度 [ 经济·26]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 经济·27] 明代跨区域贸易繁荣 [ 文化·24] 古代儒家政治理想 [ 政治·26] 宋代重史传统与君主行为 [ 政治·27] 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 经济·25] 汉代租佃制与地主田庄 [ 文化·24] 孔子儒学、汉代儒学 代儒学复兴、宋代理学 [ 改革·45] 唐代币制改 革[ 人物·48] 丘处机 [ 文化·40] 孟子法制观念 [ 改革·45] 清朝养廉银制度改革 [ 经济·40] 清朝中期人口膨胀 [ 改革·45] 唐太宗时谱牒改革 [ 人物·48] 高仙芝 Ⅱ选择 4 道,16 分[ 政治·25] 科举制与社会文化水平的[ 文化·41] 中国古代文明(如四大发Ⅱ选择 4 道,16 分 [ 经济·25] 宋代土地兼并 [ 经济·26] 明代区域长途贸易发展 [ 人物·48] 韩愈 [ 政治·41] 明清专制强化 [ 改革·45] 唐代两税法改革 卷问答 3 道,21 分[ 文化·27] 清代市民文化[ 人物·48] 王安石 [ 文化·28] 京剧艺术 [ 经济·27] 清代对外贸易[ 文化·40] 宋应星科技成就 Ⅰ选择 4 道,16 分[ 文化·24] 汉代儒学[ 改革·45] 汉代和魏晋时期法律改革卷问答 3 道,27 分[ 文化·25] 唐代儒学[ 人物·48] 包拯 [ 文化·26] 宋明理学 Ⅱ选择 4 道,16 分 [ 政治·24] 分封制与周礼 [ 政治·27] 明代内阁制 [ 政治·40]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 [ 改革·45]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卷问答 2 道,27 分[ 经济·26] 宋代纸币交子发展 [ 文化·25] 西晋儒学 [ 政治·25] 汉代外戚干政[ 文化·40] 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唐

2018高考全国卷Ⅲ卷历史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4.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5.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6.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2018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3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发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8·北京文综·T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释,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选C。材料中“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孟子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故C符合题意。甲骨文中的“王”字本义象征军事力量,与儒家教化不一致,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以力假仁者”“以德行仁者”都是“有为而治”,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度”,D排除。 2.(2018·天津文综·T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体现以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现象。 【解析】选B。传统上一般认为朱熹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但材料却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他的进步思想。材料的大意是: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的,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这是朱熹进一步解释“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正是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A、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和解读;材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D表述错误。 3.(2018·全国卷ⅡI·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本题考查考生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考查考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析】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秦始皇、李斯等被列为中下。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