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多次的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民族之间的融合会把原来所在民族的精神文化带到融合后的民族中去。这种融合,也给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借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思。许多少数民族有用山歌谈情说爱的习惯,好多山区的姑娘们经常用山歌唱出她们的心里话,而痴情的小伙子也能从温柔缠绵的音调中,判断出姑娘所说的是一句什么样的话。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分类也有很多:如南方民歌《弥渡山歌》,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如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郞松》。

其中宋祖英就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东方艺术的明星。她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被许多著名诗人传颂的最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湖南湘西。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出美女,是仙人栖居的地方,至今还孕育着众多自幼能歌善舞的中国少数民族同胞。宋祖英便是其中最有歌舞天赋的苗族后裔。宋祖英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其歌曲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都闻名于中内外。

民族音乐中的《孟姜女》,更是我喜欢的一首民歌。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

同样《黄河大合唱》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民族音乐。它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

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民乐一次次走出国门,赢得金色大厅的热烈掌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喜爱并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中国民族音乐会越来越好。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多次的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民族之间的融合会把原来所在民族的精神文化带到融合后的民族中去。这种融合,也给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借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思。许多少数民族有用山歌谈情说爱的习惯,好多山区的姑娘们经常用山歌唱出她们的心里话,而痴情的小伙子也能从温柔缠绵的音调中,判断出姑娘所说的是一句什么样的话。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分类也有很多:如南方民歌《弥渡山歌》,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如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郞松》。 其中宋祖英就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东方艺术的明星。她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被许多著名诗人传颂的最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湖南湘西。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出美女,是仙人栖居的地方,至今还孕育着众多自幼能歌善舞的中国少数民族同胞。宋祖英便是其中最有歌舞天赋的苗族后裔。宋祖英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其歌曲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都闻名于中内外。 民族音乐中的《孟姜女》,更是我喜欢的一首民歌。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 同样《黄河大合唱》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民族音乐。它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风格特征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能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常识,能够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2、能在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民歌的欣赏活动中,分辨出各民族的民歌的音乐特点。 3、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教学重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在聆听欣赏的同时归纳出蒙、藏、维吾尔族音乐 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上仍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 有多样性的特点。请同学们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生:蒙古族、藏族……..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一

一的给大家来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但是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少数民族,那是哪三个少数民族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答案自在其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的舞蹈) 设计目的:以较新鲜的舞蹈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蒙古族 1、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并分析歌曲 2、长调与短调 师: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英勇善战,豪爽大气,那大家都知道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师:大家说了很多,可是你们知道吗?蒙古族的民歌还有长调和短调之分。(介绍“蒙古族长调”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藏族 1、藏族酒歌 师:了解完了蒙古族的音乐,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另一个地方。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万山之巅,这里……..(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最后停留在布达拉宫,走进西藏) 欣赏一首《宗巴朗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藏族的歌曲给你

少数民族音乐欣赏

少数民族音乐欣赏 侗族大歌《高山井水》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高山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撑船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榕江河水浪滔滔》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正月立春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情人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如鱼得水》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蒙古族呼麦《四座山颂》 呼麦——亦称“浩林?潮尔”,曾流传于蒙古族高原全境,大凡蒙古人聚居的广大地区,均存在呼麦这一艺术形式。它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创造的独特嗓音艺术,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喜欢音乐但是根本不了解音乐,对于音乐鉴赏的内容多数不感兴趣,偏向于东西方的流行音乐与歌唱,导课的内容与方式多需要图音或歌舞的影像资料,以及流行唱法演绎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进入内涵较高的鉴赏课需要音乐知识的补充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七、教具准备:电教化多媒体设备 八、课时数: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xx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 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是鉴赏课,所以我除了老师上课放的乐曲以外,我自己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民族音乐来欣赏。例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等。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论文

实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拥有本民族创造、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文章阐述了目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困境,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重要意义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对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师生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引入了“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文化”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在文化选择中的重要意议,从而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纳入一个新的视野,并积极地思考在民族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怎样建立以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模式。这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在本土音乐母语意识、多民族音乐意识以及音乐人类学的观念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推进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深远。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困境 1、在我们长期的音乐教育观念中,普遍把汉族音乐等同于少数民族音乐,用汉族音乐的观念和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音乐,所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少数民族音乐须得进行“改造”,方能进人音乐艺术的圣殿和学校里的正规音乐教育。 2、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文章是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基于“美育”和“音乐工艺”模式前提下[1],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的探讨,这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过的政治、技术、审美的音乐教育发展阶段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不但使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非常淡漠,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3、由于缺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传承没有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为此也就难以为当今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参照系统。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民俗与民族音乐鉴赏》课程论文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学生姓名XXX 所在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年级专业2010级 XXXXXXX 学生学号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 完成时间2013年5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认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在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中独特的价值,以及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困难,寻求少数民族音乐在未来的保护、传承、发展、弘扬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现状、发展、保护、传承 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背景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能歌善舞, 各自都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由于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 所以, 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裁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中, 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歌曲, 如: 青海的花儿、蒙古族的长调和呼麦等; 有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乐种, 如: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 有少数民族的歌舞, 如: 朝鲜族的长鼓舞, 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铜鼓舞, 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维吾尔族的来派尔及赛乃姆、壮族的采茶舞、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彝族的甲苏等; 有少数民族的戏曲, 如: 藏剧、白剧、壮剧、漫瀚剧(蒙古剧) 等。 如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曲、乐种、歌舞、戏曲, 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 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族音乐。这些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音乐, 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典雅优美的旋律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 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沿革 随着时间的变迁,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处于一种备受重视的核心地位。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胞都从内心感到当家做主的喜悦,所以也就创作了很多在今

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一、教学内容: 1、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2、藏族民歌《酒歌》 3、朝鲜族民间乐曲《纺织谣》 4、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5、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 二、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

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少数民族音乐赏析----白沙细乐 机电提高2班林晓翀3108000669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桂冠的云南丽江纳西古乐(洞泾古乐、白沙细乐)是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由多种文化背景构成的纳西古乐,具有一种独特而神秘的韵味,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一、历史渊源 关于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历来有很多说法。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音乐的历史就更显得扑朔迷离。从诸种的说法来源看,可大致分为一下3类:第一类为古代文献记载。如清乾隆八年(1743)编撰的《丽江府志略》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历史的记载,认为始自元代。与这一说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丽江县志》的记载:“现实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其发引也,亦以送之。”由此可见,白沙细乐至少在清代已经作为哀乐使用。另据《云南丛书·一笑先生诗人钞·巨甸居人》称:“究竟此曲,创自民间。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北沙以待之,歼夷殆尽。民间造此曲吊之,古云…北沙细乐?。…细梨?者,细乐也……”作者一笑先生(1827~1887)系丽江人氏,显然与上述二志书的说法不同。 第二类为民间传说。这类说法也较多,主要有两种。其一相传白沙细乐是当年忽必烈赠送给纳西族首领阿良(一说为木天王)的礼物之一。南宋理宗宝元年(1253)蒙古宪古宪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纳西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执礼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挥师北还之际,为感谢阿良,封他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还赐予阿良大量礼物。其中,就包括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忽必烈南征的这段故事,在明代纳西宗谱牒《木氏宦谱》中有明确记载。但在关于礼物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及音乐。其二是为龙女公主而作。相传木天王想吞并西番国,便把女儿龙女公主嫁给西番王子。龙女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写封信,将信挂在狗脖子上带到西番国去。西番王子知道这一阴谋后,便率兵来攻打丽江;但被木天王打败。木天王旋即将公主囚禁于玉龙湖中的玉龙亭。公主死后,人们为纪念她而创作白沙细乐。所以白沙细乐有一种月寒风轻冷雨霜魂般的凄楚情调,常常有闻此乐后感慨红尘苦难而悲从中来、失声恸哭者。这是一个优美的故事,还将白沙细乐的名曲《一封书》、《公主哭》、《赤脚舞》、《阿丽哩格吉拍》等揉进了故事情节之中。 第三类为当代学者的研究。诸如北京学者毛继增先生,他曾于1962年赴丽江进行过实地考察。根据调查资料,他认为白沙细乐可能是元代蒙古族军队入滇时传入丽江。由于一部分蒙古士兵长期留守而定居丽江,这音乐也就伴随着他们而流传至今。其依据除了上述两部志书的记载外,还有如下几点:1.一部分蒙古士兵留驻丽江是事实。如今当地有一村子的名称汉译即为“蒙古人居住的村子”,亦有部分当地还称自己为蒙古族的后裔。2.演奏白沙细乐时乐工作蒙古族装束,而其他民间表演艺术均无此习俗。3.在白沙细乐的乐队中有一种叫“苏古笃”,其形制与元史中记载的“火不思”基本相同,丽江的邻近地区和云南其他地方亦无此乐器。此外,云南学者黄镇方先生则认为白沙细乐不仅是“元人遗音”,而且具体来说是约于明代中叶传入云南丽江的昆曲。其基本形式是南北合套。黄先生主要从曲牌名称、音乐形态和伴奏特点的比较以及结合其他史料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考证。比如白沙细乐中有与南北曲同名或相似的《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曲牌;在旋律上白沙细乐与昆曲唱腔有许多共同特征;在结构方式上白沙细乐的组套法则与昆曲的曲牌联套多方面吻合等等。 二、音乐风格 白沙细乐的音乐忧伤哀怨,悱恻缠绵,主要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八个乐章组成。白沙细乐的曲调大多为羽调式,包括五声性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个别部分运用五声音阶。 白沙细乐中也有节奏缓慢,风格柔婉,旋律清越流丽的曲调。在元曲和汉族其他民间音乐中亦有《一封书》的同名曲牌,白沙细乐中的《一封书》极有可能是元人遗音。从音乐形态上看,它那轻柔婉丽的曲趣与昆曲中的南曲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曲调中频繁出现的re-do-la和la-sol-mi等旋法特征,又隐约透漏出几分北方草原音乐的风格。白沙细乐的曲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 一、课型:欣赏课 二、教学内容: 1、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2、藏族民歌《酒歌》 3、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 4、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四、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一杯酒》、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选择部分较为熟悉的本地民歌作浏览性欣赏。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对音乐作品不同特点的影响,并简单了解本地的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正视民族音乐。 六、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一杯酒》。 2、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 七、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八、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九、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鉴赏 我国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音乐,记录着先辈们的劳动业绩,表现出人们在音乐上的创造才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 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他们在放牧、从事农业生产时唱歌,婚礼或丧葬时唱歌,谈情说爱,思念故土时也唱歌。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回及撒拉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 ,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可按其流行的层面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四大类,每个大类中有包括若干不同的体裁。传统音乐和新音乐的区别是其形式及风格特征,在不在于创作时间的先后。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不仅体裁多样,品种纷繁,而且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要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风格,这些风格特点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除“独创性”、“特殊性”之外,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通常还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就是说,在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既包括着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不同的因素。又包含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同的因素。正是因为这些“相同的因素”使各民族音乐联系在一起。所谓的“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既可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音乐文化体系,也可以看作是由56个民族音乐文化单位、由若干层次和范围的音乐文化体系所构成的综合体。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它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古代,我国各封建王朝对各少数民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传统音乐作品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搜集和整理,许多优秀的少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被遗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此,我国废除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民族压迫制度,许多被历史遗忘的、沉睡的民族觉醒了,许多停滞不前、濒临衰亡的民族获得了新生。随着各民族平等团结、有爱合作、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的开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事业也逐步在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和各民族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一、情况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以音乐审美范畴中的民族风格与特点为切入点。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酒歌》《纺织谣》《牡丹汗》这四首作品做重点欣赏,《一杯酒》和《歌唱美丽的家乡》做浏览性的欣赏。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分别研究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与各民族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特点。 2.学生情况分析 课堂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学习能力、性别特征等出发。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中的名族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②能够在课余收集一些民族人文、地理、风俗图片、乐谱等方面的资料,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4.教学重点 听赏体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5.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6.教具准备 播放音乐的设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的有关装置等。 二.教法 1)问题聆听法: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聆听音乐。 2)视觉图像法:播放一些相关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图片,让学生感受其中。 3)对比欣赏法:通过欣赏不同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民族风格、特点的对比。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生活的了解。 三.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相互交流。进一步加深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认识。 四.教学流程 ㈠新课导入 (1)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那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呢? 学生回答:55个 (有的学生没听清楚问题会回答56个)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二、课型:欣赏课 三、教学内容: 1、藏族歌曲《酒歌》 2、朝鲜族歌曲《希望》 3、新疆歌曲《大阪城的姑娘》 4、蒙古族音乐:歌、舞、乐等 四、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 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 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 品较多,可选择《酒歌》、《希望》、《大阪城的姑娘》、《辽阔的草原》及蒙 古族舞、乐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牡丹汗》作浏览性欣赏。 五、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而且我们又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先应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所以,本节课重点鉴赏蒙古族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选择了蒙古族舞蹈安代舞、马头琴曲《万马奔腾》、《大阪城的姑娘》、《酒歌》、《希望》等。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以 蒙古族歌、舞、器乐、说唱等为例去多方面、多角度体验少数民族人民的 音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 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 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 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从蒙古族歌、舞、 器乐、说唱中体验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激发学生对少数民 族音乐的兴趣,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民族自 尊心和自豪感。 六、教学重点: 1、从多方面,多角度聆听体验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 2、能自如的跳几个蒙古族典型的舞蹈动作和深情并茂的演唱蒙古族歌曲。 七、教学难点: 同一民族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及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的不同。 八、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演唱法、练习法、讨论法、即 兴学唱等。 九、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少数民族简介

少数民族简介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成分疾称进行辨别。这项工作,就是民族识别。经过努力,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华夏族(汉族旧称)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同时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比如,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西藏、青海地区;南部的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香港、澳门地区……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汉隋唐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或者在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中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族建立元朝。 宋元明清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答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 1.在全国12亿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 8 %(1990年统计);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目前已识别并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 55 个。 2.就中国少数民族现今的居住特点看,可分为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两大部分。 3.藏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种。 4.《蝴蝶泉边》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爱情生活的喜剧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 5.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其较为著名的音乐有白沙细乐等。 6.《摆时》是傈僳族民间歌曲中较为著名的歌种之一,也有人将其称做“摆时摆”或“摆时摆哦”。 7.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其中大多聚居在大、小凉山一带。人口约657万。8.彝族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歌舞音乐与乐舞音乐两大类别。 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四弦等30余种。 9.傣族的戏曲音乐,被称为傣剧或傣戏,主要流传在云南省的德宏、西双版纳、保山以及缅甸北部的傣族聚居区一带。 10.象脚鼓因其外形体酷似象腿、象脚而得名。它是傣族的传统民族乐器。

1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词曲作家杨非根据傣族传统民间音乐素材改变的。 12.侗族民间歌曲一般可分为劳动歌、宗教歌和习俗歌三类。 13.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木卡姆(古典套曲)、赛乃姆音乐三大类别。 14.赛乃姆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民间自娱性舞蹈。依其地域风格可分为伊犁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和刀郎塞乃姆等。 15.十二木卡姆中最为著名的有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伊犁木卡姆。 16.西北回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是花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白牡丹令等。 17.塔吉克族最为著名的边棱气鸣乐器为鹰笛。 18.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对生活在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较为著名的民间乐器有杵等。19.壮族“八音”的传统曲目为:《走马街》、《采花》等八个。 20.哈萨克族最为著名的乐器有冬不拉,其最为人知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为冬布拉弹唱等。 21.藏族较为著名民间歌舞有果谐、堆谐、康谐、果卓、热巴卓、囊玛,以及雄冲、嘎巴、多底、宣、噶尔(民间的)、吉达吉姆(抗灾歌舞)等。 22.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较为著名的民歌有《月下情歌》等。

如何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传统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处于困境当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前所未有的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改变,不少民歌种类已经 失传.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拉开了距离,使很多年轻人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民歌滋衍的环境日益恶化,伴随民歌生长的民俗事象已不复存在.如广西一些地区的壮族歌场、瑶族坐歌堂等民歌的传承活动早已终止.妇果不对这些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将会有更多的优秀民歌与我 们失之交臂. 在祖国的版图上,青海地处大西北,但从她上空传出的民歌,却传遍世界;在历史的行程里,民歌手如同沧海遗珠,但从他们唇齿间飞出的故事,却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宝库。而今,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传统民歌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令人忧心的处境,而是濒临消亡的险境。在青海,除了“花儿”传统演唱形式和环境还保存较为完整、有一定的传承条件外,其他民歌因歌手年龄大且后继乏人而日渐式微的;因民族语言教育的淡化而致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唱歌的;因交往方式改变、文化生活丰富、现代文明普及而使民歌的娱情叙事作用被取代的……凡此种种现状,无不反映出民歌抢救迫在眉睫的事实。据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郭晋渊介绍,2002年7月8日至8月5 日,保护少数民族民歌行动考察组在青海、甘肃采访的91位民间歌手中,50岁以上的有32位,占35%;在广西采录的67位歌手中,50岁以上的有36位,占50%以上,年龄最大的93岁。有的民歌手在初次寻访时还健在,但等考察组二次赶到,已然作古……我们已经无法追回消失的歌谣,我们能做的,就是留住今天还能听到的歌声。 青海民间存遗多种少数民族民歌 青海东高西低的地势特点、东农西牧的生产布局,使青海民间文化相对而言出现了农业文化、牧业文化(即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相依相辅、并肩而存的特点。历史上,青海曾是古羌人活动的中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文化、羌人文化在这里相融相合,西域文化、藏族文化落地生根,从而构成了青海民间文化的多元特征,青海民歌就是这多元文化的载体之一。 以昆仑山为中心的古羌人文化,曾是青海的主体文化,但是随着古羌人东渐南移,昆仑山古羌人文化东渐南移,仅保留了一些远古的传说。有些民歌因缺乏科学的记录而消失殆尽,偶尔有历史典籍零星记录有某一历史时期的歌谣,显得弥足珍贵。 时至今日,青海的主体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青海藏族民歌因有文字可供记录,再加上人口总量较大,其强势文化特征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为其他民族自然而然地吸收致用。土族民歌依所用语言来划分,有土语、汉语、藏语民歌三大部分,在传唱中,有时会有三种语言同在一首歌中出现的情况,民间俗称为“风搅雪”。尤值一提的是,土族民歌中有一部十分短小的《格萨尔》,全诗1300行,没有散说部分。这部叙事诗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被学术界认为是分章本的《贵法分章本》十分相似,而《贵法分章本》是以散说为主,而这部作品却全部为诗,也许这就是《贵法分章本》原生态的作品形式。最近有学者去乐都县达拉乡的土族聚居区调查,发现了大量原生态的民歌及其他文艺形式。 青海少数民族民歌入选联合国抢救保护项目 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行动要追溯到2000年12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签署了为保留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及口述传说的行动计划,抢救的大幕由此拉开。由联合

什么是少数民族及我国少数民族概况

什么是少数民族及我国少数民族概况 本文是关于什么是少数民族及我国少数民族概况,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少数民族及我国少数民族概况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是(按音序排列,打开链接可查看民族简介) 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 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 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 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 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满族、 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 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 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 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 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壮族1617.88满族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981.68苗族894.01维吾尔族839.94土家族802.81 彝族776.23蒙古族581.39藏族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297.15侗族296.03瑶族263.74朝鲜族192.38 白族185.81哈尼族143.97哈萨克族125.05黎族124.78 傣族115.90 其他各族人口均在100万以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