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

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

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当读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不知到此话为何意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现在的我也许并不能很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成长所必

须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

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害怕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

年轻的我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最后我要引用华老师的话激励自己也送给全体在位的老师“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完善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

刘忠诚

2021-3-20

第二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的人吗?”记忆

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着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

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第三篇:读化应龙《我就是数学》有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从来不责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不难发现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

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人师教育人的追求!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

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

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第四篇:《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课受益匪浅。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一、精彩的课堂语言魅力

教师的评价语言空乏、干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评价的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

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不?”“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巧用错题

知识不再是华老师教学的唯一。在书中使我们看到华老师的课堂决不刻意让学生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形成某种技能而是重在活动重在体验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另外华老师处理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方法引发了我的深思。错误在华老师看来成了教学的最可贵资源。以前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我想上一节课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与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如果课前老师对学生会犯什么错误自己都没有认真去预设过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课堂中典型错误没让它暴露出来的话

那反而是遗憾的。一节课是否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把学生中的错误发掘了最后又是否成功地将学生讲会了。因此课的背后不仅融入了老师的精心设计教案还要有充分的预设只有预设了才有

可能享受课堂上那些精彩的生成。否则可能一些生成性资源就这样跟大家擦肩而过了。

在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看似再自然不过的导入或是布满了重重“陷阱”的教学过程都是出自华老师的“精心设计”。从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字里行间都使我如同在接受专家的指导一样受益颇深。

三、独特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

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多少。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今后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快乐课堂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第五篇:华应龙六年级数学试卷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2021年毕业考试数学试卷

一、填空。

1.十八亿三千零四万零九十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取近似值是

()。

2.5.07吨=()千克2.8升=()毫升。

3.5/9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再加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1。

4.在6/70.883%和0.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5.我校共有学生a人。第六届艺术节中上台演出的学生占

4/7上台演出的学生有()人。

6.一个圆的周长是31.4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用3个棱长为2分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8.把2∶2/3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9.从1、2、3、4、5、6、7、8、9、10这十个自然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组成的比例是()。

10.2021年6月8日“金星凌日”是从13∶12开始到

19∶19结束。这一“百年不遇的罕见天象”从开始到结束共经过()时。

11.我们学过+、-、×、÷这四种运算。现在规定“*”是

一种新的运算。a*b表示2a-b。如:4*3=4×2-3=5。那么9*

6=()。

12.从3点到3点半钟面上的分针转过了()度时针转过了()度。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如果a×b=0那么()。

① a=0② b=0③ a、b都为0④ a、b中一定有一个为0

2.1、3、7都是21的()。

① 质因数② 公约数③ 奇数④ 约数

3.两根同样8米长的铁丝从第一根上截去它的3/8从第二根上截去3/8米。余下部分

()。

① 无法比较② 第一根长③ 第二根长④ 长度相等

4.雅典2021奥运火炬在北京传递所走的路线如图所示(图略)。根据这幅地图估计(比例尺为1∶280000)火炬传递从人民大会堂东门到颐和园走过的路程大约是((请勿抄袭:

w.haowor.o))。① 5500米② 328千米③ 55千米④ 6千米

三、简便计算。

57.5-4.25-15.75125×325/7×16.31-5/7×2.31

四、脱式计算。

6760÷13+17×25 4.82-5.2÷0.8×0.6

5/6-3/4÷3/10 35÷7/8×1-2/7

五、解方程。

3.2_-4×3=52 _∶1.2=3∶4

六、画图。

请在方格中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画一个和它面积相等的梯形。(图略)

七、应用问题。

1.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700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400万人。计划招生人数是报名人数的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火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飞机的速度比火车速度的8倍少20千米/时。求飞机的速度。

3.(图略)

4.张大爷把5000元存入银行存期1年(一年期年利率是

1.98%)。按国家规定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到期后张大爷实际所得利息是多少元?

5.下图是2021年世界最大原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耗国统计图。(单位:百万吨)

(1) 我国是世界原油生产第()大国石油消耗第()大国。2021年我国需要进口石油()百万吨。

(2) 美国是世界石油消耗第()大国。2021年美国石油消耗量大致相当于

()等几个国家的原油产量。

6.有关牙膏的数学问题。

(1) 小红去买牙膏。同一品牌两种规格牙膏的售价情况如下:120克的每支9元;160克的每支11.2元。她买哪种规格的牙膏比较合算呢?为什么?

(2) 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mm小红每次刷牙都出1cm长的牙膏。这样一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mm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cm

长的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本卷提供者:华应龙。)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生2:“142857×8=1142856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1=142857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142857×9=1285713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2=285714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教师继续让学生口答142857×11,142857×12,142857×13,142857

听吉春亚老师课后感悟

博达小学语文老师听吉春亚 ——老师观摩课及讲座的感悟摘要 一、通过这次听课,使我们明白了语文教什么?怎么去教?怎样制定语文课切实可 行的教学目标?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上这些问题,xx老师体会最深,明白了语文课是以培养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明白了语文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①简简单单地教②清清楚楚地教③扎扎实实地教④富有情趣地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 二、通过这次听课,老师们对于教材本身的理解有了提升,比如:xx老师原来认为 教材就是书本,现在才知道教材不只是书本,而且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地方、任何静止的、活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语文教材,因此我们要放开眼界看教材,不能狭隘的看书本。在培养孩子能力方面,原来只注重灌输知识,现在才明白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能力。吉老师所讲的写作文时可以整合整个单元来看,除了积累本单元的优美词句外,还可以纵观本单元的写作技巧。比如:如何有顺序地写,如何把感觉写具体,如何把文章的内容写具体。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要从整个单元中找例子,又要从单篇课文中找例子,还要从课后练习题中找例子,学会了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xx老师听了吉老师的讲座后,感悟颇深,学以致用,在学到《雪儿》这篇课文时,有一段话: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去阳台上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呢?表示看到的事物很多很多,她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果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让每位同学大声读出来,并给予鼓励。 三、学到了教语文课的一些特殊训练方法,如:xx老师感悟最深的是如何运用吉老 师的复述记忆法:就是把关键词语用特殊符号记录下来,然后就能准确复述段落内容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捕捉文章的信息,从而形成理解能力,然后做出评价解决问题,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又让同学们以你愿意做哥哥那样的人,还是做弟弟那样的人为题;在课堂上完成了对学生写作的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通过吉春亚老师的观摩课和讲座,让我们理解语文的“本真”教育:包含对学 生智力的开发,审美能力的提高,思想教育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品味的提高,达到以上目标必须依托语言能力的巧妙渗透及展开。xx老师在这一点上感悟颇深。如《两个兄弟》这节课并没有只停留在“有感情的朗诵”这一层面上,来领悟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巧妙地以“听、想象、领悟、画、自主表达、有目的地拓展”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催化语文与内容相融,使教学充满“语文味”如品读关键词语、赏析关键段句,补白两兄弟的内心世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心得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心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偶然遇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篇文章。翻阅《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在大吃一惊之余,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 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他始终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

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我们更要精心呵护我们的未来。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可以不必担心被“证伪”,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意识到肩负的重任,我感到要在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的探索,

力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相公中心小学庞晓敏 韩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扎实一点。 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对于教材,包括补充的,从入学到高年级,韩老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就背,背完一篇主动背诵下一篇,这就是学习方法。中低年在阅读中识字,与生字一次又一次的见面,见面多了,识字任务自然就解决了。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减少了好多将《教师用书》上的解析文本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体验出售给学生,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好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欲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整个暑假都在酝酿这个梦,给新生编能够“自学”的儿歌小册子,在儿歌后面还要配上生字词表。中年级在开学前与实验的老师一起分头为学生准备新学期的“看拼音写词”练习。还有她为每个阅读材料准备的“口头填空”练习,用以检查大家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统一配置,用自印也有购置的,这些都要超前完成,这些文本并不是光为学生准备的,这些也是教材,老师要准备提出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易读错的词语,确定经典学习的重点,这些经典如果老师没有读懂,是难以完成这个领学任务的。作为她的备课,最小的单位是一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气,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读教材,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 从这些我们也不难想象她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扎实地开展了字词教学,注重学生背诵积累,在阅读文本后的根据内容进行了理解检测练习,厚积薄发的写也以一种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也就是我们语文检测的内容,她将这些也融入平常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训练,当然会功到自然成。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奉献,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册教材,但我们可以留一个月的时间来尝试课外阅读,我们一学期不能引进十本,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本。还需要我们摒弃功利的勇气和耐心,更需要我们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坚持心平气和地施教,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教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学生引上自学之路,授人以渔,将学生引上终生热爱阅读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先读后引,意味多备几本书的教案,甚至是十几本书,先学生一步,才会实现与学生共读共赏。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没有了《教师用书》,也没有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 一切皆有可能 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fontsize=“6”>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转帖)心随“经典”,轻舞飞扬——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在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举行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这次研讨会可谓名师荟萃,群星闪耀,无锡市大众影剧院内座无虚席。特级教师精彩纷呈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展示,令人或感动,或沉醉,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在这些名师中,吉春亚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阶段,我们学校掀起了“窦桂梅热”。如果说,窦桂梅老师是一朵激情燃烧的玫瑰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则是一朵清新、淡雅的玉兰,呈现出了和谐与宁静、坚定和淡泊的原色;如果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热情奔放的大海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就犹如涓涓流淌的小溪。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春亚老师,我专门上网阅读了有关她的资料:吉春亚是北京小学一位青年特级教师,今年四十二岁。(也许是酷爱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缘故,娇小漂亮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她的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有权威人士称,她是我国小语界“高效创新诗化教学”代表人物。她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另还撰写出版了教学专著等书籍18本,又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中国小学语文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百余篇,百余次在全国各地举行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吉老师还特别钟情诗歌散文的创作,已发表的有40余篇,另有20万字的散文书稿即将出版。这次吉老师执教的是“趣识对联”一课。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国粹。吉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课堂上,在极富韵味的古典乐曲的浸润中,在吉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word版本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读华应龙老师《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安康市一小郑常涛 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采就有耳闻,他是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有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总想有机会去体验一下华老师的教学风采,可遗憾不能实现。去年,有幸加入了我校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王家强老师的工作坊,王老师为我们坊员发了一本华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在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专著,本书展示了华老师的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看了这些课,回答了我们数学老师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可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书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华老师教我们如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整本书来看,给我的感觉就是华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十分可嘉。此外,书中华老师鼓励我们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具有独特的色彩,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而言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这便是我理解的本书的精髓。 在本书实例中,华应龙老师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让学生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华老师在课前慎思,重点解决这三个主要问题,一、创设怎样的情境,二、如何认识量角器,三、如何渗透度量意识。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课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顺着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其实,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好心地做出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通过学习华老师的这12节课例,透过华老师的这些鲜活的数学课表现出的特点,感受到好的数学课课堂教学应该是:1、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3、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4、好的数学课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在华老师的这本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以上只是凭我的理解一点粗浅的认识,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真的很是自在,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都厕所上用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基础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后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讶异的眼睛时,自尊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原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实际效果。我在思考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老师辉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索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大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大大缩短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仔细观察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 加进去,不尽相同每个班级的学情也略有不同,只有联系小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 的顺从,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 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 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仁义如何做人。 当读到“沙莱县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以为到此话为何意,教职 员工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 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四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 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儿童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回来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正确性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 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性,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维护了孩子积极性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眼下的我也许也许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茁壮成长所必须 努力争取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 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 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 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 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学习应学习的当是 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 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 惶恐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畏惧,我在要是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将来教 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好。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

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

热门-吉春亚讲座的心得体会3篇

吉春亚讲座的心得体会3篇 她提炼的内容精炼,准确,易懂。她从根、标、线、梯 四个层面来突破,用生动具体的课例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做法。对于我们教学设计提出最清楚的要求。“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句话说出了语文课的根本所在。即两个能力:口头能力,作文能力。我们语文归根结底是提高、培养这两种能力。她首先讲了目前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她说到这几点时,我不禁想到了现在我执教的语文课,也就是说她谈到的第二个误区,可是目标不分,尤其是公开课,更得突出。当她讲到就是在用教材教内容,这样教下去何谈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谈不上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而也成了孩子们的语言匮乏,写作犯难的原因所在。课堂上的训练点没抓到,胡子眉毛一把抓,虽然把自己搞得很累,自认为传授的知识点很多,但学生的能力又在哪?“胆胆怯怯”、“不敢发言”、“词不达意”、“精神分散”,考察成绩不理想。这都是语文课,说到底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吉春亚老师用自己设计的《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课例,现场老师随意点出的《生命生命》设计的解读,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朗了。目标是这么定出的,层次性很强,有一条线,串起细节设计,有梯度的让学生来攀。这样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她举出了多个案例来讲解每一个问题。她设计的知识点清楚明了,她的汉字教学隐藏着一种艺术,传承着一个文化。这都是来自她本身的文化功底。言词之中再一次感到了她的聪慧,她的那分执著的科研精神。还有令我佩服的气质高雅的她,在解读中圈圈画画,颇有耐心,讲解清晰,案例典型,

当听说她奔波于全国各地经常做课,手下还收了七八十个小徒弟时,我又一次被她的个人魅力感动,被她精心耕耘于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精神所折服。很遗憾的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我们没有聆听到她在作文教学中的高见,但讲座中,我们知道她的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写话练习,每一堂课最后一个阶梯里是写话,课堂上再现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我相信在她培养的学生里肯定也有不少个未来的写作能手吧! 课堂的结束,她出示了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并用“收获从学习开始,智慧从交流开始”来结束的,鼓励我们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成为学生最新鲜、最需要的知识源头,引领孩子们成长在语文的这块沃土中。 有幸听了吉春亚老师的《乡下人家》一课,真是有如沐 浴着春光般舒畅,令人心旷神怡。与大家分享吉老师教学与讲座的精彩之处,深知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勉励自己学以致用。 吉老师讲座感想2017年2月26日,我们老边区实验小学有幸迎来了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吉春亚。吉老师端庄温婉,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处处流露着聪颖的光芒,嘴角总是洋溢着真诚的微笑。她不远万里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耐人寻味的讲座,在讲座中她那独到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专注的敬业精神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如果用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幸运和受益匪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次聆听、欣赏、享受吉大师培训的感受。 一、现场教学,趣味盎然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以前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只是笼统的明白:学好知识,考个好成绩,以后可以考个好大学。而在华老师的课上,他每一次都会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门课;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某种需要,所以要学;因为为了后续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学等等。所以,在他的课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他的——导入情境,也正是因为“导入情境”——解决了why这个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在紧张枯燥的数学课上,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从而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华老师首先拿出杀手锏——滑滑梯。学生一看,立马就来了兴趣,在想老师到底在买什么关子?随着老师问题的提出,学生也拨开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当老师去掉两个瘦的和胖的滑滑梯,留下中等的那个滑滑梯,问:“滑梯的角要多大才算合适呢?”这是同学们犯难了……于是,学习“角的度量”便有了“借口”,接着,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主题,这样的情境既贴近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不为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疑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华老师开始引入一个情境——“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一听宝物一词,就给大家带来了新鲜感,顿时激起了学生想要找到答案的欲望。接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来距离宝物3米的比方不止一个,可以有很多地方,当然是建立在平面上的,而这些地方形成的点就构成了一个圆,从而顺理成章在感观思维上就给了大家一个圆的概念。 而在最后课尾时的情境与课前导入情境遥相呼应。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理性思维上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当老师再问:“‘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吗?”学生很容易意识到圆是建立在平面的基础上的,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东西,学生很容易想到——球。从而通过延伸大家又有了球的感观概念。不过华老师点到为止,给了大家更大的思考空间。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_心得体会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

听蒋军晶老师课有感

听课有感 ——浙江特级教师蒋军晶授课《趵突泉》 杭派活动又开始了,此次小学语文学科可是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蒋军晶。而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趵突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引导之到位,设计之巧妙,另我叹服。在“辩课”中,蒋老师的一番话更让我深思,他说: “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读一读《趵突泉》,学生自己读,哪些地方他们自己可以读懂,哪些可能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哪些地方又可能发生理解错误?等等。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有可能是很不一样的。”是呀,只有我们放下教师的架子,少一点“想当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明了了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了。下面,我仅就这堂课的几处精彩设计,谈谈教师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堂课,我尝试还原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冒”字。 2.通过完成“结构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抓住关键词“冒、冒、冒”通过联系上下文、适时补充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大泉的“一年四季,永不停歇”的特点,并感叹大自然的伟大、神奇,并尝试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4.通过比较例句,感受老舍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并教会学生品词析句赏析课文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背诵描写“小泉”的排比句。 一、“结构图”——给学生一张整体感知课文的地图。 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利用“结构图”既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又为积累语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此招在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也有应用,但作用却不甚相同。 二、“冒、冒、冒”——给学生一把读懂课文的钥匙。 大泉的特点是“一年四季、永不停歇”,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如果单是说感受,读文章,学生的感受是不会那样真切的。蒋老师选择了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冒、冒、冒”,由猜测作者意图入手,结合具体词句,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单单用老师的总结来向孩子灌输。 三、“比较修改例句”——给学生一枝发现语言秘密的魔棒 本课中“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特点”是教学难点。蒋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去辨析有无标点的优劣,而是采用比较四组不同例句的方法,一个一个出示,语言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也容易被学生捕捉到。有一句俗语用在这儿挺合适:“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蒋老师还是引导着学生从感受、体验入手,以点到面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相比于让学生一个劲儿地猜要好得多。 当然,教师的有效引导来源于教师准确、全面地研读文本、定位学情,所以发现文章的“教学价值”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前提。 蒋新玲 2015年5月

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讲课讲稿

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华应龙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他的数学课有其独特的光彩和风格,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层的意蕴,为众多的学者同仁所推崇。我有幸在前几年浙大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聆听了几节华老师的数学课,感受颇深,让我和现场的教师们一致奉为经典,“相见恨晚”。从此华应龙老师成为我最敬佩的数学名师之一,随后购得一本他撰写的课堂实录《我这样教数学》拜读,深有所感。 本书引用了12个比较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内容相当丰富。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课前的思考准备设计,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解决的过程详尽地、无私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能重新经历华老师的备课过程,更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养分。 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可能会问,华应龙这样的特级教师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和闪光的思想精华。读了本书,或许我们会找到一些答案。

华老师是热爱数学的,同时也热爱生活,一直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开展教育想象,获得灵感,因而总是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他竟然把打篮球和自己成长联系到一起,把篮球当作自己的导师,而且产生了一种美好而遥远的想象——庞加莱猜想。生活处处有智慧,如何认识生活对待生活,实质是如何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期间会产生智慧。 华老师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由此可见,他的数学智慧,也是不断学习、思考、发现以及时间中一点点地积累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告诉我们,坚持是一种比天赋和聪明更重要的品质。 对于生活,华老师充满热爱、激情,不断地刻苦开垦、耕耘;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学生,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发现。他认为儿童本身就是充满创造性、优越性的存在,“一切奇迹都可能在课堂上发生”,“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基于儿童心灵的发现,基于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的发现。因此,他总是理解包容孩子们在可能中出现的差错,从中发现其正确的思路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并常常作为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生成正确的有用的思路或解决方法。 华老师对人的认识是智慧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也是一种智慧。他认为教育教学应该像农民种地一样,要像农民一样不误农时,因物因地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孟小鱼 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没有多余的一句话。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返

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刘老师上的课非常实在,无作秀之感。他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的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其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始终以用转化思想求周长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手段进行转化”来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转化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思想,课堂气氛挺活跃的。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教程文件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 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必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三篇 最近参加了一次脱产培训,收获菲浅! 从解读温总理的调研听评课心得,我感受到我们的教育者的责任之重大!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我们XX区对一线教师的进行的这次培训,已经走在了前列。 这次培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做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有效研修,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记不得的哪位名师说的话:每堂课都是“绣”出来的!”显然,这要选好针,构好图,这样“绣”出来的“图”才更美!从这句话里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孩子心灵的启蒙者,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我们的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老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呢? 首先,要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什么。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陶冶的思想启迪”。 在培训过程中,我感受最深,收益最大的,还是在听取陈琳教授讲座之后,陈老师那丰富的语言、扎实的语文功底、口若悬河的口才、深厚而渊博的理论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语文,尽管自己教语文,但很少反思总结语文学科的性质。陈老师说“语文学习是真正的生活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就必须紧密联系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教活,否则语文学习变成单纯的知识积累,语文教学就会走入死胡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其次,要提高和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机智。 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却是不同的,因为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去解决。课堂驾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新理念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我们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