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发展历程

道德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明社会。以下是对道德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古代道德观:古代的道德观主要基于传统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交的,人的行为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2. 中世纪道德观:中世纪的道德观主要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强调个人的行为应该服从上帝的意志,追求来世的幸福和拯救。例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追求至善,而这种至善是通过遵守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3. 现代道德观:现代的道德观主要是基于理性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例如,约翰·洛克认为,人的基本权利包括自由、生命和财产权利等,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政府的职责是保护这些权利。

4. 后现代道德观:后现代的道德观主要是基于多元文化和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多元性和相对性。例如,福柯认为,道德是一种权力关系,它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

总的来说,道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道德”思想的历史演变

“道德”思想的历史演变 *导读:中国道、德思想的内蕴是什么?它起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中国…… 中国道、德思想的内蕴是什么?它起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有何重大的意义呢? 一、在中国先秦,即到老子时期,中国历史上就有了道和德的概念和思想。它们分别具有独立的意义。 首先,看道。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在西周早期,就已经有了道字。但对道的认识,仅仅指的是路。如在《易经》中,就有复自道,何其咎、履道坦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说。而这些都为道路之义。到了西周中期,这时,在路的基础上而对道赋予了正确的政令、法规等意思,并由此反映为为王之道。故道的概念就是指的王道。这正如《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到了西周中晚期,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在他看来,王就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由此,就有了为王之道。这也肯定了王道的存在。因此,西周中晚期,道从路引伸为为王之路、为王之道的结果,就反映为王道。故这个时期,道的含义,就是王道的特指。 其次,看德。西周时期,为了使王道做到无偏无党、无党无偏、无反无侧而有了德。

特别是,周邑的古公亶父,在贞人的协助下做《德》篇,从而赋予了德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德》的原则精神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和自律、民得。并以之规范人们的言行。其中,周人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可见,其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这样,西周信天命和遵礼制就成了德的政治思想核心。但与此同时,又讲自律,即统治者要自觉做到所得适当,不能多得,更不能全得,又讲慎罚、民得,以之,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可见,周人的德,就是为王之道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王道的具体内容。如此,就能使得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王道正直。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周人是将道和德分开来了的,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对此,老子同样持此看法。虽然如此,但是,在老子看来,道就是德,德也就是道。它们只不过就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两个方面而已。对此,正如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正是如此,老子明确的提出了道、德一统的思想。即,比如,德如果是水,那么,道,即王道就是盛水的容器。水有多高,容器就有会有多深。并且,又明确的提出了德高则道高,德低则道低,反之亦然的思想。故老子认为的修道就是在修德,反之,修德就是在修道的这个思想,突破了周人将德仅限于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约束的局限,而扭转了德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被动性的缺陷,从而使得德与道一样,同样表现出了人的主动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以德治道的思想。因此,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在道、德关系上,

历史发展与道德价值观变迁

历史发展与道德价值观变迁 人类历史上,道德价值观一直是不断变迁和演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探讨历史对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其变迁的原因。 一、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在古代社会,道德价值观主要以宗教和传统习俗为基础。古代人们相信超自然 力量和神灵的存在,对于道德的理解往往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例如,古代中国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以及基督教等宗教的人道主义原则,都是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代表。这些价值观在古代社会起到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二、科技革命对道德观念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革命的发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 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在这些变革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面临着挑战和重塑。例如,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导致劳工权益的被剥夺,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权益和公正的反思,进而催生了社会主义和工会运动。信息革命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方便,道德观念的多元性和相对性也变得更加突出。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价值观的冲击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突出,对道德价值观产生 了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例如,同性婚姻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被认可和合法化,而在另一些地方则被视为道德败坏。这种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必须重新思考和审视传统的道德观念,遵循尊重和包容的原则,寻求跨文化的共识和平衡。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道德观念中的两个重要维度。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注重个体的独立和发展;而集体主义则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团结,注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平衡,对于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形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的权利和隐私保护,而东方国家则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和家族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历史发展对道德价值观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宗教、科技和多元文化的变革,以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都推动了人们对道德观念的重新思考和调整。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面对不同的道德观念,积极推动道德价值观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在理解和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完整版)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无限美好的,而应进行历史的具体 的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和平等民主的高 尚美德和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的方 面,最突出的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的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奴隶社会的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奴隶主道德的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其次,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是奴隶主阶级的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他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的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的阶段和必然付出的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命题和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道德的社会功

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得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与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得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与部落得共同利益,就是原始社会道德得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得平等,就是原始社会得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得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得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瞧成就是粗野得、残暴得,也不能无限美好得,而应进行历史得具体 得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与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与平等民主得高 尚美德与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得方 面,最突出得就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与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得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得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得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得道德就是奴隶社会得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得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得绝对屈从与人身依附关系,这就是奴隶主道德得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得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就是合乎道德得。其次,鄙视劳动与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就是奴隶主阶级得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得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她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瞧就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就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得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就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得阶段与必然付出得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得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得道德规范、道德命题与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得道德思想体系。道德得社会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得特点,开始克服原始道德得狭隘性、简单性,日益成为调

道德的发展史

第四章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我们坐在旷野里。""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比如狼孩,没有社会生活就不存在道德问题】。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板书】。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生产劳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是人的智力、体力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表现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人类最初的分工是一种自然的分工,如性别、年龄的分工,这种分工发生在蒙昧时代。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这一时代相继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板书】。 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幻灯】 1。人类道德的萌芽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

道德(dàodé)的起源及历史开展(kāizhǎn) 3篇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Xiān Qín)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ɡuì dé)。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qízhōng)“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开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那么,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标准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那么和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那么称为

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标准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开展·2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开展·3 道德起源、形成和开展归纳起来主要有: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道德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道德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拥有灿烂传统文化的国度。其文化渊源深厚,历经数千年的刻划和传承,如今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文化宝库。其中,社会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自古以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理念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从人性“仁”的角度来看待社会问题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中,有“仁者爱人”的论述,而道家思想则体现了“无为而治”、“当归之君”的人类理想。而仁爱之道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最系统的阐述。儒家思想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其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好品质,凸显了人类在社会中的互助共荣。 传统的中国人们讲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爱国等代表了中国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孝道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强调的是家庭伦理,始终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敬爱、关心和照顾。而爱国则是对中华情怀的表达。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领袖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都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强调过对国家的爱和对民族的责任感,这种思想在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中深入植根,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社会道德的演变和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在中国道德观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与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原则,以及仁爱、孝道、爱国等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道德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中国积极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推进文明城市、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工作,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这些都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契机。

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的道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类型。根据考古发现的现有材料证明,原始社会大约延续了200万年,分为原始群、原始部落。原始社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末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真正意义的道德尚未形成;末期,统一的原始道德已经开始分解,所以,我们着重从中期末期考察原始社会道德。 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 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均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由于自然环境的险恶,个体离开了群体便无法生存,既无力抵抗猛兽,也不能抵抗自然灾害,更无法对付其他氏族的袭击,因此,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利,个人在感情、思想、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甚至可以说原始人的思维特征就是集体性的。在原始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维护氏族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了。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成为原始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原始人逐渐认识到,必须结成集体,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维持个人、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因而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成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原始社会中,无论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与氏族、部落的其他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与大自然抗争和抵御外族侵略。氏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还特别体现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复仇中。在他们看来,一个成员流血就是每个成员流血,因此常常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相互帮助,氏族复仇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 原始人之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平等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分配事物是平等的。 3、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尚 由于原始社会大部分时间处于母系社会时代,所以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气。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还处于更高的地位。摩尔根说,易洛魁人氏族中的妇女,在必要的时候会毫不迟疑地使酋长们遭到“折角”的命运,即把他们降为普通的士兵。而酋长选举的提名也往往操纵在妇女的手中。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具有两重性。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的看成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理想的,无限美好的,而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建立在氏族部落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淳朴的原始社会道德,分裂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阶级道德。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奴隶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对奴隶主还有人身依附关系,成了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占有与依附的阶级对立关系,成为奴隶社会道德的基础,

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 人们对道德的探讨从很早就开始了,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亚里士多德写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伦理学著作《尼可马克伦理学》,在这本书里不仅探讨了诸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德性等一般伦理学问题,而且还讨论了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也正是在此亚里士多德奠定了道德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石,从此伦理学这门学科的事业不断拓展,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从伦理学史来看,关于道德的起源,思想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观点: 首先,我们看几种关于道德起源的错误观点: 第一、客观唯心主义或宗教神学的"神启论"。 这种思想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即所谓"天"或"上帝"启示,或是某种外在的绝对观念的产物。比如在中国思想史上,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认为违背纲常就是触犯天意;基督教《旧约》中的摩西十诫,被说成上帝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并通过摩西向教民宣讲教规和道德禁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道德说成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的产物,而"绝对精神"不过是用哲学装扮过的上帝而已。 第二、主观唯心主义的"天赋论" 这种观点认为美德是人类的天赋,与生俱来,道德起源和规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良知良能"、"善良意志"。在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之心”、"侧隐之心"、"羞耻之心"、"是非之心",而且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明代王守仁强调"致良知",认为道德意识起源于心,只要致吾心之良知,即可得到圆满的知识。康德认为道德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理性发端于人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善良意志发出的一种"绝对命令",“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第三、旧唯物主义者的"感觉欲望论" 在17-18世纪的西欧,这种从人的心理过程和生理需要分析道德的起源的"感觉欲望论"广泛流行,从英国的洛克,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到德国的费尔巴哈都主张感觉欲望论。洛克认为,事物所以有善、恶之分,只是就其与苦、乐的关系而言。所谓善就是能增加我们快乐或减少我们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增加我们痛苦或减少我们快乐的东西。费尔巴哈认为善就是合理的利己主义,是满足个人的需要,是使人们感到快乐的东西。他说,道德就是人的健康的完满的本性。爱尔维修强调生命原则是"肉体感受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以人的感觉所产生的"自利心"、"自爱心"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动机,以快乐程度来确定道德价值,凡使人快乐则为善,反之为恶。他们都认为,人的一切善恶部来源于感官上的快乐和幸福。 第四、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论。 这种观点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或生理学意义上的人,把人混同于动物,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是动物的某些本能(如“合群感”、“母爱”等)的直接延续。这是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证明人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都来自动物界,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或动物的合群性。 上述各种道德起源论都是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特定环节,甚至可以说是阶段性的成果,其中不乏正确的因素,体现了在道德起源论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论,尽管把人的主观方面夸大到极端,从整体上看是不科学的,但它毕竟认识到了人的主观方面在道德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强调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l)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l)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

(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 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 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 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 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 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 人依旧是脆弱的。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 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 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 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道德的 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显见,如果对分 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鉴于语言尚不发达, 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 结为“有利”与“有害。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道德作为一种对行为的约束力量,被原始人神圣化,认为 是上天(神)的赐予。于是对它的崇拜,也含入部族的其他崇拜中,不予以更多的思考。 当然,这些对道德的发展而言,是其内在的阻力与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的道德仲裁主体是部族首领,它有着以后各社会形态中的道德 无法相比的权威性。 部族首领往往为年长者或英雄式人物担任。他们有比一般成员更高的理性和更丰富的生 活经验,于是有着更高的威信。而道德调节,往往由于生活习惯、禁忌、甚至“宗教”的调 节相融,就更增加了其权威性。 违反部族内部共识者,往往被驱逐出部族,进而自生自灭了。从而,以追求部族整体利 益为目的的道德,就有了足够的力量调节部族成员的行为活动与相互关系。 由此,原始社会中人的无条件践行公共义务和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是值得一切后 代赞扬的——一方面,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 一方面,他们被冠以“人类历 史上的黄金时代” ——那种古老质朴的社会观念,未必不及后世的繁复、多元的价值辉煌。

道德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 缺德。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道德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和价值观念上所遵循的准则,而法治则是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道德和法治的演变均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引导。 一、道德的历史演变 1. 早期社会的道德观念 早期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宗教信仰和部落习俗。他们相信神灵会惩罚那些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遵循道德准则有助于维护个人和社群的稳定。 2. 古代文明中的道德规范 在古代文明中,道德规范逐渐被书写下来,并形成了伦理学和道德理论。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伦理学中的“善”的理论,认为道德应该追求最大的幸福。 3. 宗教的道德影响 宗教对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都提倡道德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准则。这些宗教信仰强调爱与仁慈,并鼓励人们以善行回报社会。 4. 科技进步对道德观念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人们面临着新的道德问题。 例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隐私权等议题,引发了对道德边界的深 入讨论。 二、法治的历史演变 1. 早期的部落法规 在早期社会,部落会议和长老会是解决争议和规范行为的机构。他 们制定了简单的法规,并由部落成员遵守和执行。 2. 古代王权的法律制定 随着国家的形成,国王开始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制定了各自的法律体系。 3. 近代法治的兴起 近代法治的兴起与启蒙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启蒙思 想家们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法国大革命则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制定了人权宣言。 4. 现代法治的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兴起成为维护国际秩序和 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家之间通过签订条约和建立国际法庭 来解决争端,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和法治在社会中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道德观念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本文将从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开始,追溯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并探讨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道德观念的起源 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原始人类在面临各种生存挑战和争夺资源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主要以互助、公平和合作为核心,旨在维护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利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化和扩展。宗教信仰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伦理学的兴起也为道德观念提供了更加系统和理性的思考框架。 二、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古代道德观念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出现标志着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古埃及的毕昂德十诫、古印度的吠陀经典等,都包含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2.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例如,苏格拉底注重的是个体的德性修养,柏拉图强调理想国家的道德规范,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和美德的实现。

3. 基督教的道德思想:基督教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督教强调爱和仁慈,提倡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 4. 近代伦理学的兴起:近代伦理学的出现使道德观念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伦理学家们通过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出了各种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权利伦理学等。 三、道德的重要性 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正义、公平和互助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其次,道德是个体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关键。追求道德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心灵的净化。最后,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四、道德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当前,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来。如何在不同文化和伦理背景下实现道德认同和价值共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伦理道德在面对科技与发展的冲突时也面临着困境。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出现给道德伦理带来了新的考验,需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法规来引导科技的合理运用。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和完善, 成为引领我国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的重要准则。在改革开放初期,我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着重强调了团结、进步、平等、民主等观念,为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发展趋势,涵盖了 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 支持。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中心内容和特点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核心价值观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 不断被强调和弘扬。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塑 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还注重引导人们践行诚信、友善、勤俭节约等美德,积极

构建和谐社会,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注入正能量。 三、深入解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和重要 意义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广大 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指导,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深入推进,有效促进了社会风气的 持续向好,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文明风尚,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 支撑,为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巩固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深入推进 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综 合国力。在当今世界,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体现了我国在道德建设上的前瞻性和独特性。 总结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

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

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 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不同的 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和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本文将就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展开论述。 1. 古代道德观念与法律制度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们对于善恶、美 丑的直观认识。人们凭借着本能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行为的 准则。这些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承和发扬,成为古代社会的道德 观念。 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主要依靠君主或统治者的权威来维护。君主通 过制定各种法律和规则,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节。这些法律大多以君 主意志为准,随时可改变,缺乏普遍适用性。在这一阶段,道德和法 律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道德准则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2. 道德与法律的分离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出现了分立于道德的趋势。法律 从原本依赖于道德准则的角色中,逐渐独立出来。这一趋势的主要原 因是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国家机构的出现。 国家机构的出现带来了更为系统和正规的法律制度。法律开始以书 面形式存在,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逐渐达到了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 程度。法律的出现使得社会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人们的行为受到法 规的制约和约束。

3. 道德与法律的互补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和法律逐渐形成了互补关系。道德作为一种 守则和准则,为法律提供了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法律在实践中也体 现了对道德准则的尊重和保障。 道德和法律在满足社会需求和维护秩序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道德观念引导个体的行为,使得社会成员有更好的自我约束和规范。 而法律则通过法制制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追求公平、正义和 法治的价值。 4. 现代道德与法治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道德与法治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 元的阶段。现代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个体自由与人权的保障,倡导多元文化和宽容的精神。现代法律制度则在保护公民权利和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道德与法治的发展也面临 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人们对于道德和法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进过程。从最初的道德观念形成,到法律的独立和规范化,再到现代社会中道 德与法治的互补关系,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来的 发展中,道德和法治将继续紧密联系,共同构建更加公平、正义和和 谐的社会。

道德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问题探究: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 们一定依据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 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说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办理得适合,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对“德”的解说是:“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这也就是说,“ 德”就是一个人在办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可以“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可以“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 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 原始规定和此后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谈论,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看法的科学涵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面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拘束力—— 表现为内在个人质量(人品 )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美的一种手段——即必定 自己、发展自己、完美自己的特别方式。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必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心里信念和价值看法来保持的,以善恶谈论为标准的,谈论人们的行为,调理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 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别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但需要人们对人生有 正确的看法、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并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需的生计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遇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 和拘束。为了令人真切成为人,社会成为真切的理性社会,就一定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系统的重要手段,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