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浅探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浅探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浅探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后形成的。中国艺术歌曲从产生到发展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本文把其分为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这三个发展阶段时期,对它的发展进行了一个阐述。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在20世纪初期。它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就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1919年的这场新文化运动,使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深

刻地变化,他们呼唤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制度,宣扬民主与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个性解放,这些为此时期中国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结合,促进产生新生进步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新诗界出现了胡适、刘半农等一些注重质朴自然,追求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他们在吸收古诗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些因素又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其次,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如饥似渴地吸收外国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法律等先进知识的同时,也兼学了西洋音乐中的作曲理论技法,他们冲破传统的主要以单音体系为表现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向具有和声、复调思维的西方创作方式上迈进,出现了运用西方创作技巧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气象,在他们的创作中,艺术歌曲的诗性和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结合。

另外,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如赵元任、应尚能、周淑安等人用音乐会的形式来演绎欧洲艺术歌曲,同时也演唱大量了萧友梅、黄自等中国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会的形式为当时艺术歌曲的推广提供了场所,同时他们在将美声唱法带到国内并逐渐传开的过程中,架起了应用西方歌唱技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桥梁。这些都为当时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中国艺术歌曲的这种体裁究其源头属于“泊来品”。那么作为西方音乐体

裁的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也近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了。下面我就从三个时期来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一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时期

五四运动掀起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热潮,随着西乐东渐,当时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引用西方音乐的曲调填上歌词,在学堂中教唱,称为学堂乐歌,如李叔同的《送别》、《春游》等,开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学堂乐歌时代,并成为我国最早艺术歌曲的雏形,当时称这类歌曲为“艺术歌”。

中国近代的艺术歌曲,是在发扬五四精神和继承欧洲这一浪漫主义歌曲传统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青主在德国留学期间,于1920年根据宋代苏轼的词谱曲的《大江东去》成为我国的第一首艺术歌曲。以青主、赵元任、黄自等人为代表的我国艺术歌曲的奠基者创作了一些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和较高水准的艺术歌曲,并且采用了多种声乐体裁。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上山》、《也是微云》,黄自的《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其中清唱剧《长恨歌》选段《山在虚无缥缈间》曲调委婉,气息悠长,诗韵与音韵相柔和,非常艺术化地再现了诗词的典雅、婉约的风格。再如《花非花》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幽渺深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点绛唇.赋登楼》的雄浑壮阔。艺术歌曲“从二十到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一段辉煌发展的时期,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陈田鹤以及李惟宁、应尚能、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庵等一批专业作曲家创作了数目可观、又具有较高质量的艺术歌曲”。

综观中国艺术歌曲起步阶段,作曲家们大多都选用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意蕴深远、清新脱俗的作品,游弋在广阔的创作空间,使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水乳交融,从而创作出诗意盎然、含义隽永的艺术歌曲,明显地体现出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也凸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特点。

进入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的炮声震憾了中国乐坛,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家,异军突起,通过开展左翼音乐运动,使艺术歌曲又得到了新发展,也使人们逐渐对艺术歌曲有了更为广阔地认识与理解。代表作品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等,冼星海的《夜半歌声》、《黄河颂》等;张曙的《芦沟问答》、《一条心》、《洪波曲》和《丈夫去当兵》。此外,还有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左翼音乐家们创作的艺术歌曲呈现出了以抗战爱国为主题内容,富有群众性、战斗性的特点。而且这一时期,在音乐创作技法上又显露出另一个新的特点,就是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加强了中西贯通,使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进一步融合,创作出许多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刘雪庵的《长城谣》、《红豆

词》等,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

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期

20世纪5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些专业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新时代的气息,热情地创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以群体歌唱为特色的群众歌曲。而艺术性较强的艺术歌曲创作虽处于弱势,但却在夹缝中初露生机。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文革”前,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了两股新的音乐创作主流:其一是民歌被改编的艺术歌曲。此时期民歌被改编的艺术歌曲,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风格的基础上,在曲调和伴奏上给以艺术化的处理,使其质朴中显露高雅,细腻中呈现奔放。尤其是钢琴伴奏参与艺术表现,使歌曲更加完美动人。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牧歌》、《玛依拉》(1955年)、《槐花几时开》(1955年) 、《三十里铺》(1956年)、《五哥放羊》(1956年)、《嘎俄丽泰》(1958年)等佳作。在创作上还出现了丁善德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生茂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等。我们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生机、国家的生气之活力。其二是这一时期许多专业作曲家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也广为传颂。如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及丁善德的《清平乐.会昌》、贺绿汀的《卜算子.咏梅》、赵开生与翟希贤分别谱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均传唱至今。到“文革”后期也曾出现过一批佳作,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其它音乐品种比较,艺术歌曲在艺术化的探索以及优秀作品创作数量上显得较为逊色。其中,一些作曲家也创作了极少量的艺术歌曲,多以颂歌体裁为主。在70年代末期的艺术歌曲有《北京颂歌》、《千年铁树开了花》,以及钊邦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李焕之的《半屏山》、

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也出现了新的生机。“七十年代末所产生的一些作品中就表现出大胆的艺术创新精神,开拓了艺术歌曲复苏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题材的拓展,艺术上的成熟,使音乐语言与作曲技法的运用更为丰富多样。罗忠镕无疑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代表,他的《涉江采芙蓉》、《嫦娥》等歌曲都很有深度。在音高组织上运用十二音序列,采用调性与无调性相结合的节奏序列,并在序列结构中隐含着我国五声调式旋律,充分发挥作曲家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使旋律器乐化。他一方面增加了演唱技巧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在词、曲、钢琴伴奏相结合的总体布局与构思上,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理论家们都认为“他成功地创造了‘诗’中所要求的意境,开拓了‘乐’

时代的新领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三八十年代至今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艺术歌曲也迎来了繁荣的春天。不仅在数量上比过去30年多了很多,而且在歌词的诗化程度,音乐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如谷建芬的《那就是我》,通过对故乡的小河、水磨、炊烟、海螺等音乐形象的塑造,歌词与音乐都有着令人回味的意蕴,具有诗歌的含蓄美。施万春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融西方宣叙调与旋律歌唱于一体,自然亲切,深切地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还有苏夏的《题西山红叶》、刘锡津的《天鹅之歌》等,诗化的中国意蕴,新颖的音乐语言都说明了我国音乐家在探索艺术歌曲表现形式、音乐语言、体裁风格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

20世纪90 年代前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推广进入了新的高潮。1999年文化部主办第一届“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并推出27首经典曲目;同年7月,文化部中国音协邀请专家就推广艺术歌曲创作举行座谈会;20XX 年以后又连续推出全国性的哈尔滨之夏艺术歌曲比赛评奖、全国艺术院艺术歌曲创作的比赛评奖及专家论坛等,均有力地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

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其突出特点是创新求变,作品更动人,风格更多样,这方面主要以形成了一个优秀的作曲家群体以及创作出的一批优秀作品为标志。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施光南、郑秋枫、施万春、尚德义、陆在易等。这些作曲家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与追求。施光南是这一时期作曲家群体中杰出的代表,他始终把表现人的真情实感作为出发点,创作出来的歌曲不仅意境深远、旋律优美、形象鲜明,还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如《多情的土地》、《祝酒歌》等。再如《我爱你,中国》的曲作者郑秋枫还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祖国四季》,其中《春》、《秋》风格大度气派、音域宽广明亮、旋律流畅清新。同时,这一时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作品还有:《周总理,你在哪里》(施光南)、《清晰的记忆》(朱践耳)、《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祖国永在我心中》(尚德义)、《我和我的祖国》(秦咏诚) 等。

四结语

从百年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艺术歌曲始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产生到新时期创作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都充分地体现出作曲家们从借鉴、模仿到融会、贯通,从探索、总结到实践、创新的过程。无论是运用泛调性与非调性、无调性或十二音序列技术,还是立足于功能体系、调式体系的传统技法,或者以调性与非调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事创作,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作曲家们锐意创新,大胆突破的精神,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的风采。所以

说,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华文出版社,1991版.

2.胡钟刚、戴雄《中国艺术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版.

论文在线 :s://

中国艺术歌曲

浅谈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从百年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艺术歌曲始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产生到新时期创作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都充分地体现出作曲家们从借鉴、模仿到融会、贯通,从探索、总结到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艺术歌曲: 爱情湖、啊中国的土地、北京颂歌、遍插茱萸少一人、长江之歌、草原之夜、飞天、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报答、草原风光好、春到西部、春江花月夜春丹顶鹤飞回来了、大海啊故乡、大森林的早晨、多情的土地、东方有一个梦打起手鼓唱起歌、大地飞歌、当兵的人、嘎哦丽泰、高天上流云、江河水满江红、古老的歌、故乡是北京、桂花开放幸福来、赶墟归来啊哩哩、荷花梦归来的星光、故乡的炊烟、黄河怨、黄水谣、红豆词、假如你要认识我、母爱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花神、眷恋、教我如何不想他、军营飞来一只百灵、举杯吧朋友、今夜无眠、叫声妹妹泪莫流、静夜思、克拉玛依之歌、蓝花花绿色的呼唤、玫瑰三愿、牧歌、玛依拉、孟姜女、木兰从军、牡丹之歌、梦回长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神奇的地方、梅花引、纳西篝火啊哩哩鸟儿在风中歌唱、牛郎织女、七月的草原、你是这样的人、曲蔓地、苏幕遮青藏高原、情深谊长、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二月里见罢到如今、松花江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世纪春雨、海韵铁蹄下的歌女、十八弯水路到我家、同一首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五歌放羊乌苏里船歌、我爱你中华、我爱你中国、我为祖国献石油、走进新时代、我像雪花天上来、相约在月圆时节、西部放歌、一个妈妈的女儿、沁园春雪永远跟你走、祝福祖国、珠穆朗玛、昭君出塞、祖国我为你干杯、大江东去春思曲、那就是我、思乡、清晰的记忆、我和我的祖国、槐花几时开山在虚无缥缈间、花非花、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夜半歌声、黄河颂、二月里来、红豆词、三十里铺、马儿啊你慢些走、涉江采芙蓉、嫦娥、卜算子咏梅、念奴娇昆仑、蝶恋花答李淑一。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浅析中国汉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2525684.html, 浅析中国汉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作者:杨志刚 来源:《数码设计》2017年第09期 摘要: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散聚着祖国大地的古代雕塑艺术,是我们伟大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艺术遗产。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很多文化艺术被湮没了,而凝聚民族文化 精神的硬质材料雕塑作品却被保存了下来。成了众多艺术文化中的至宝。也可以称为一部珍贵的 " 石头书" 他生动的记录了东方民族的审美取向以及民族文化精气神。雕塑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之一,从古希腊时候的维纳斯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到米开朗基罗、罗丹的青铜雕 塑,再到现代的亨利摩尔雕塑。贾科梅蒂的架上雕塑。书写了人类艺术历史上辉煌的篇章。中国汉代的雕塑艺术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东方艺术,也是东方美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凭藉着点 雄浑厚朴、神情兼备和不同材质的表现与运用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并且在传统艺苑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汉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J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09-264-01 Content Abstract:inthevastlandofChina, theancientsculptureart thatgathersthelandofthemotherlandistheculturalandartistic heritage ofourgreatnationforthousandsof years. Under theerosionofalong history, manycultures andartshavebeenannihilated. Butthehard material sculpture whichcondenses thenationalculture spirithasbeenpre- served,hasbecomethemostpreciousartculture. Itcanalsobecalledaprecious"stonebook"hevividlyrecordedtheorientalnation's aestheticorientation. Andthe nationalcul- turespiritspirit.Sculptureisoneofthegreatestartof mankind,fromthestatueofVenusinancientGreecetothe statueoftheSphinxinancientEgypttothebronzesculptureof MichelangeloandRodin.AndthentothemodernHenryMooresculpture.Giacometti'sscaffoldingsculpture. Hewroteabrilliantchapterinthehistoryofhumanart.The sculptureartoftheHanDynastyinChinaisthemostuniqueorientalartintheworld. Itisalsooneof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of Oriental aesthetics. It hasbecomeaninde- pendentartcategory byvirtueofitsstrengthandmagnanimity,itsexpressionandapplicationofdifferentmaterials,andithasaveryimportantpositioninthetraditionalarts. Keywords: China; Han dynasty sculpture;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1 雕其形、塑其美:雕塑艺术的发展 雕塑作为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之一。一方面,雕塑和人类的文明是相伴而生的,从远古旧石器时代打制石质工具开始,边开启了伟大的雕塑历史,成为雕塑艺术的源头;另一方面,雕塑又是少有一种能够经受的了时间涤荡并乘载文化意蕴的一门独特的艺术。早在人类社

中国油画的历史与现状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中国油画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期,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的边缘。知识分子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发生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则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这种历史环境里,西方绘画也顺利地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的艺术。而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一个世纪。 一、中国画家的西画试验 清代晚期,一些中国官吏和文人到欧美各国的博物馆中,看到欧洲名画原作,为之折服。薛福成、康有为等人的欧游文札中,对这些名画新颖的诗意作了生动的描述。由于他们见到的是欧洲绘画的代表性作品,而不是他们的前辈文人见到的传教士笔下的圣像,因此清末文人心目中的油画作品不再是“虽工亦匠”、“不入画品”的奇技淫巧了。同时,海禁大开之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已经由轻蔑、贬抑一改而为尊重和仰慕。作为欧洲文化组成部分的油画,也成为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学习对象,当时的知识分子是为了复兴中国文化而学习欧洲绘画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画家来说,在20世纪之初并没有直接面对欧洲名画的机会。虽然在观念上变排斥为仰慕,但即使是有志于研习西画者,也只能面对西方绘画的印刷品摸索前进。清代后期,天主教会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举办绘画工场,选拔有绘画天赋的儿童,由西洋传教士中擅长绘画者教授摹绘圣像。这成为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传授西画技艺的场所,在扩大西画影响方面的作用,土山湾孤儿院远远超过了清代前期宫廷里的传教士。 清末民初以“西洋画”擅名沪上的那些画家,如周湘、徐咏清、张聿光等人,都是这样通过间接渠道,点滴、片断地接受西画影响。由于他们在摸索学习西画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基础修养,所以他们所画的“西洋画”,在严格意义上都是“参用西法”的中国画;他们所作的油画,实际上都是中国画家的西画试验。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油画作品,当然不是由他们临摹的圣像,而是这些画家所画的风景和肖像。 当时的油画风景,多描绘中国南方的港口或乡村景色。停泊着渔船的海港,矗立着宝塔的村镇,在朝霞或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宁静而神秘。这正是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风景”。当时的油画肖像,取材最多的是盛装的仕女和正襟危坐的士绅官吏。这一类油画作品反映着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视觉印象,也十分完整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洋画家的艺术趣味。 辛亥革命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油画发生兴趣。他们“无师自通”地画起了油画。后来成为著名油画家的颜文梁,回忆他早年为学习西方绘画,临摹过外国商品广告画片,为取得油画表面的光亮效果,遍试桐油、蛋清、鱼油等材料。这些青年画家的油画尽管如此,这是当时求师无门的众多青年画家共有的经历。.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作品却比前面提到的那种仕女肖像和“中国风景”有较多个性风采,选材也较为宽广。 二、从个人意绪到家国兴亡—留学生的油画 真正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中国油画家,是那些去国外的留学生。广东的李铁夫(1869-1952)在20世纪初期曾在美国著名画家萨金特(Sargent,John Singer)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浅探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浅探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后形成的。中国艺术歌曲从产生到发展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本文把其分为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这三个发展阶段时期,对它的发展进行了一个阐述。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在20世纪初期。它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就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1919年的这场新文化运动,使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深 刻地变化,他们呼唤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制度,宣扬民主与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个性解放,这些为此时期中国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结合,促进产生新生进步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新诗界出现了胡适、刘半农等一些注重质朴自然,追求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他们在吸收古诗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些因素又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其次,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如饥似渴地吸收外国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法律等先进知识的同时,也兼学了西洋音乐中的作曲理论技法,他们冲破传统的主要以单音体系为表现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向具有和声、复调思维的西方创作方式上迈进,出现了运用西方创作技巧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气象,在他们的创作中,艺术歌曲的诗性和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结合。 另外,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如赵元任、应尚能、周淑安等人用音乐会的形式来演绎欧洲艺术歌曲,同时也演唱大量了萧友梅、黄自等中国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会的形式为当时艺术歌曲的推广提供了场所,同时他们在将美声唱法带到国内并逐渐传开的过程中,架起了应用西方歌唱技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桥梁。这些都为当时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中国艺术歌曲的这种体裁究其源头属于“泊来品”。那么作为西方音乐体

浅析大足石刻的思想与艺术

浅析大足石刻的思想与艺术 摘要: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 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 石刻因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石刻艺术;宗教;思想内涵 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 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上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人类石窟艺术上的最后一座丰碑。从唐朝开始开凿,主要石窟是宋朝开凿完成的。作为一个宗教造像群,大足石刻能在石窟艺术 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原因不光是其高超的石刻技艺以及宏大的造像群,更是由于其 融合了“道”、“释”、“儒”这三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个宗教,这是中华民族包容 思想的具体体现。纵观世界上各种宗教的斗争,多数是血腥与残酷的,即便是同 样信仰基督的基督教,他们分为“东正“、”天主“、”科普特“以及更多的分支,互 相视之为异端,对其他教派进行残酷的镇压与斗争。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宗教最 和平的国家,即便有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斗争。从大足石刻这种宗教相融 能真切可以看到中国的宗教的和谐与包容。 现存的大足石刻主要以宝顶山与北山石刻为主,宝顶山的石刻更多的是“释“、”儒“相融的体现,而北山更多的是”道“、”释“两家的相融。每年的农历二月一 十九,大足会浓重地举行香会节,人们多会到宝顶山去争得子时香以求得平安与 吉祥,这一习俗延续千年,人们在朝圣的时候一样对三大宗教的各路神灵一视同 仁共同祭拜,在农历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也会有类似于香会节的祭拜活动,这三 个日子都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大足人最为信仰的就是观音菩萨,很多事情都会请 观音菩萨庇佑。这是大足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与习俗,这寄托着大足人民对平安幸 福的追求的淳朴民风。与其他大多宗教的礼拜祭祀不同,这种祭拜并没有这么正式,无论是否信教无论男女老少甚至是否相信这一切都能参与,没有任何传教之 倾向。我家就在南山脚下,这些节日的主要地点就在宝顶与北山,自打小时候到 高中在市里面读书前,每逢这些日子全家人都会上北山烧香拜佛,每逢这些日子,山上专供烧香蜡纸烛总是烈火不灭,鞭炮声不绝,好不热闹,除了祈祷之外,这 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更是增进家人感情的大好时机。 无论如何,虽然石刻是宗教融合的良好体现,但终究是以佛教为主,佛教也 有众多分支,有些更多地倡导通过个人修行以接近佛之境界,有些更倡导通过念 佛等形式普渡众生。大足的佛家思想更加倾向于后者,这也是整个中国佛教的主 流思想,就算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积攒功德,它更淡化了“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这一佛家思想,而更加强化了因果报应的这一观念倡导人们行善,积攒功德, 以得到一个美好的来生的思想。大足石刻以“密宗”为主,但也将禅宗,净土宗, 华严宗等派的思想融入其中。大足石刻集“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别具一格。是不可 多得的中国三教融合的研究参考资料。大足石刻不仅有规模巨大的佛教总爱想和 体系完整的道教造像,还有石窟造像中罕见的纯儒家造像,而且有为数众多的两教,三教合一的雕塑。大足石刻的这钟文化现象作为实物例证,反映出在中国文 化史上儒、道、释三家长期以来的既斗争有融合,到宋代“孔,老,释迦皆至圣”,

中国油画当下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中国油画当下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中国当代油画因过多地借鉴西方油画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手法,导致其中西方艺术痕迹明显。中国油画应当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重视提高油画艺术水平,使油画艺术经得起历史沉淀。 标签:中国油画;思考;艺术体系 一、前言 中国油画的发展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在向国外学习的同时,也应融入中国文化艺术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使中西方文化融合。由于中国油画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油画应向现代主义绘画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使中国油画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 二、中国油画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借鉴西方油画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让中国油画具有西方油画的艺术特色。但中国油画仅仅只是模仿西方文化的外表,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思想和情感内涵,导致中国油画作品仅仅是表面技术手法的表现,没有精神文化底蕴。虽然在对中国油画艺术的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中国油画艺术家面临着艰难而漫长的挑战,但是我国优秀的中国油画艺术家还是应该继续探索,去构造一个有效且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艺术体系。[1] 三、对中国油画发展现状的思考 1.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基于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要推动中国油画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把握艺术的基本特性,探索深层次的油画艺术,根据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情况,加强中国油画的艺术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探索;还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变化,寻求中国精神文化底蕴,同时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也要合理适当地引用新的审美观念。 中国的油画艺术借鉴西方艺术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在真实基础上创造了特定的、具有美学特征的艺术文化形态。而从社会精神层面的角度上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环境不断改变,出现了城市建筑、高速公路、立交桥等地貌变化,展现了大量的平面和直线的空间构成。除此之外,人们的服装、居住环境等也在丰富人们的视觉,使人们的社会情绪发生改变,艺术认知不断深化,使相应的艺术创作的内容和表现跟着发生变化。而且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也不同,中国油画家要关注时代各阶层人们的心理变化和外在表征变化,不断掌握新的时代特征,寻找油画的当代感。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摘要: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产业好莱坞电影发展现状 第一、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一)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在2012年,回顾一下中国近年来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共存。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多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但是在当时,等待他们的只有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 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同时,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聚起来谈论,而是涌上街头,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的年代,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浅谈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

浅谈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 我只是个将看电影作为一向娱乐的一个小民众,实在不敢深谈什么,对于这个话题,先是看了看网上各个网友不同的观点,知道了很多新的名词,很多观点不敢说是原创,但至少是相当赞同的。 对于中国电影,相对于外国电影来说,看的还是比较多的,这其中的原因倒不是中国电影拍的有多好多棒,这全全是来自于我对母语的好感,以及对黄皮肤黑头发的亲切感。而舍友常常不屑于看中国电影,觉得自己国家没有出色的电影,电脑中的电影文件夹全是外文。我常常反驳,想说服她看部国产的,却常常找不到真的很值得推荐的,于是我想说,中国电影真的有那么差么?现在的现状有那么糟糕么?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是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导演,导演拍什么,我们当然就看什么,我们只能在导演拍出的电影范围内选择。曾经,导演们拍电影只是为了纯粹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不再将艺术价值放在首位,他们的心中加上了商业,加上了名利,也许是为了赚钱,也许是为了获奖。其实这些本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获奖也只是一种想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中国电影应该走商业道路还是艺术道路,也没有太大的绝对性,无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事业,还是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商业和艺术都是需要的。譬如商业如好莱坞每年也会出品大量的艺术电影,艺术如法国,现在也在学习好莱坞的商业手法。对于电影,离开了市场将无法生存,离开了艺术就不会有发展。当然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商业电影的重要性,知道了要发展自己的电影产业,但是不是因此就要牺牲掉中国的艺术电影呢。在我们中国,商业味道越来越浓厚,追求艺术价值的越来越少。难道商业与艺术就不能共存么?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最经典就是“教父”了,他们不仅没有到你死我活,还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而实际上既便不能有机结合,和平共处还是可以的。所以导演到底应该拍什么样的影片,到底应该以什么目的去拍,便成了关键。 在网上看到某个导演的观点,不管真也好假也罢,我看到了他的踏实与真诚,他认为,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这里面提到了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他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如果说中国的导演都能做到如此,我相信也不会再有烂片的存在了。 再者,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要归结到我们观众自己身上,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说,如果那些烂片没人看,那么导演还会去拍么,还能赚到钱么?导演们无非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口味赚取更多的钱,也就是说烂片看的人多了,导演才会去拍。而现在,我们的观众开始只认大片,这要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其实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论如何是有贡献的,他

中国古代石雕历程之秦汉石雕

中国古代石雕历程之秦汉石雕 秦代的石雕 秦代的著名石雕,据《三辅黄图》的记载,有新刻于咸阳横桥的古力士孟贲石像;修 始皇骊山陵曾刻了一对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遗憾的是,这些遗迹早已荡然无存。不过我 们从上述的迹象仍可看出秦代石刻艺术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首先,大型的人体石雕创作是 发轫于秦文化,并用作建筑和陵园的艺术装饰。后来这种人体和兽形的巨型石雕,还发展 成了后世王公贵族陵墓建筑的定制。另外,建始皇陵还“发北山石椁”,这样,将石雕技 术应用于凿刻贵族和富豪纷纷仿效的先例。可见,秦代石雕艺术的确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 短暂而又辉煌灿烂的一瞬。 众所周知,秦俑陶塑是世界古代雕塑的奇观,然而,我们在先秦和秦代的石雕艺术中,尚找不到与之相似的写实风格。石雕的形体要么是粗犷有力的,它具象而不酷似,却具有 整体的和谐感;要么,它就是精雕细琢的图案装饰风格,犹如工艺品,或为两者的融合, 尤其是线刻和浮雕形式,它们实质上成了留存古代绘画艺术的宝库。这在下面汉代石雕艺 术的丰富考古发现中将得到充分的证实。 汉代的石雕 经历过秦末农民战争的腥风血雨,一切歌颂强权和英雄主义的赞歌不复回响,汉初人 民在昔日巍峨的皇宫废墟上开始医治百年战争的创伤。“文景之治”的汉初,实行无为而 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所以没有产生什么惊世骇俗的石雕杰作。至汉武帝时,国力大盛,经 济复苏繁荣,也给沉寂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自此,石雕创作犹如雨后春笋,层出 不穷。可以说,两汉拓石雕艺术是中国古典石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后世的石雕创 作基础也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奠定的。 汉代石雕艺术应用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它有大型纪念雕像,有园林装饰雕塑、各种丧 葬明器、画像石、墓室雕刻以及各种石雕工艺品。各种形式的石刻建筑也是汉代首创。 汉代石雕的新创造,首先见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当时,武帝大肆兴修皇家园林??上林苑,并于苑中昆明池东西两岸,按左牵牛、或织女的形式,设置石刻人像。现在这对石人 像仍然留存。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汉昆明池石刻”与先秦石雕,以至汉代人物陶塑的共性, 采用简括抽象、变形夸张的手法,传达出气韵生动和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因而汉代的著 名大型石刻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些石雕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以其粗朴雄浑的气势,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艺 术爱好者和游人。其艺术魅力在于他们主要是采用了“因势象形”的抽象技法,简括而又 传神地表现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这种象征风格显然与秦俑的表现手法迥异,却使我

浅谈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

浅谈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5-05-08T10:37:28.7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5期供稿作者:贾春[导读] 在当代中国油画中,写实和表现类油画风格仍然是主流,抽象、观念等类型正在日益发展强大。贾春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731200 摘要:油画在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代中国油画中,写实和表现类油画风格仍然是主流,抽象、观念等类型正在日益发展强大。 关键词:当代中国油画发展 一、研究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油画是一种舶来品,自明代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油画以其绚烂的色彩、丰富的表现手法、逼真的写实效果、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等特点而颇受国人喜爱,并逐渐在中国扎下了根。虽然油画艺术传到中国的历史是从明代开始的,但它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真正得到比较系统健康的发展还是在新中国的事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当代中国油画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形式各异的繁复局面,写实、表现、抽象、观念等多种类型的艺术并行不悖。油画在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当代中国油画中,写实和表现类油画风格仍然是主流,抽象、观念等类型正在日益发展强大。改革开放的深入为画家提供了学习世界艺术的机会,也为我们研究当代中国油画提供了参照。选取当代中国油画进行研究,分析和梳理当代中国油画的主要脉络,分析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油画艺术的影响,及其它表现出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当代中国油画的基本状况,从逻辑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油画的发展趋向,促进油画艺术的健康发展。同时,科学、理性地认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对于积极建设中国油画,推动其健康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及其特点 艺术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都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与其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素质修养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绘画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照搬生活,而是高于生活的创作,是对生活的本质认识,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时期的油画都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社会烙印。各个阶段社会背景的不同,从而使中国油画的发展也各有特点,体现在作品中的是一种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1.面对逐步开放的社会发展,面对日益澎拜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中国油画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油画作品带来了中国油画创作的新境界。画家们通过自己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描绘和自己独特的创作思维和方法向社会奉献出他们最好的作品。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这些新形式美术的出现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在以为社会服务的主旋律中,一批反映时代、代表时代的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作为中国风格和民族性的见证,曾经是中国油画发展史的骄傲。他们有的吸收欧洲油画艺术的传统,有的接受苏联油画的潮流,还有的一直坚持延安革命艺术的立场,并以艺术的时代使命为己任。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内容,虽然不免有时代的局限,但是,那种真诚执着的品格,使这一时期的油画呈现出一种群体化的倾向。其代表作品有董希文《开国大典》、罗工柳《地道战》等。此时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建国后由于特殊的社会与法治环境,中国油画进入了“全盘苏化”的局面。中国美术教育尤其是油画教育采用苏联教学模式并迅速发展为我国油画教学的单一教学体系,它偏重于现实主义,讲求艺术社会教化功能,批判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在当时写实主义油画盛行,尤其是表现刚刚结束的革命历史和与政治相关的主题成为写实油画的主要特征,而其它创作题材比如风景、静物等均被冷落。受当时的文艺方针的影响,这个时期中国油画家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政治的,所以一批反映革命历史的画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了。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就成为这一时期的典范,广为流传。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油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画家们直接面对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机会更多,并且从中获得了新的启发和认识。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中国当代油画步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 3.在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发展,在繁荣的美术创作背景下各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 中国油画的发展进入崭新的状态,中国油画家们在广泛吸收各种流派的精华的同时,探索出了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绘画作品。画家以个性化形式表现自己的某种感情经历,这种经历对别人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但对于自己却是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油画的发展局势是开放性、多元性的,是一个丰富而无标准的时期,绘画风格的样式也由单一转向多样。油画家们提出以“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为中国油画努力方向。中国油画艺术的题材、形式、风格、手法、材质更加丰富多样。 三、中国油画的发展趋势 毕加索说过:“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的思想在变,因此,艺术之所以变,正表明思想在变。”这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原理。油画自明代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民族土壤中吸收融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已经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西方油画有了很大的不同,和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人文理念、审美情趣水乳交融,其艺术水平在国际上已具有相当的声誉。它还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继续向前发展。当今世界的美术形势变化很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的普及,各种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表现方式深入社会各个空间,影响着人们审美观念。绘画在社会生活中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惟一的视觉图像形式。在这种状况下,油画艺术要取得发展的空间,必须要在融汇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同时,致力于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挥人类自身的智慧、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增强艺术表现力,增强人文内涵,以手、心、眼的有机结合,发挥丰富的书写性感情语言所形成的特殊审美价值,充分展现东方文化的神韵和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操和心灵境界。

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现状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电影创作、产业规模、公共文化服务、海外传播等各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到由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1、票房 近年票房收入概览 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在2009年电影票房增长42 96%的强势基础上,再次增长63 9%。。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 截止3月底,2011年季度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收入为26.75亿元,今年国产影片无论入市数量还是票房收入,均完胜进口影片, 增幅超五成。 影片类型 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生产动画影片16部,纪录影片16部,科教影片54部,特种影片9部,电影频道出品数字电影100部。此外,2010年进入城市主流院线的国产影片260多部。 2、中国电影企业

华谊兄弟2009年上市后,于2010年开始进军电影院线领域。同年12月,博纳影业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电影企业。但从2010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国产影片可以发现,尽管每部影片的制作都有民营电影企业的加入,但真正能推出在市场上具有票房号召力影片的企业仍然很少,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亟须加强。 3、电影产业链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一体化流程。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中国尚处于由传统电影产业链向大电影产业链的过渡时期。4、政策扶持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陆续对电影行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从政策环境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业,形成竞争机制。同时,国有电影制片厂也在进行转企改制。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集中化程度比较高,我国核心电影企业初具规模。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电影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态势,电影已成为我国传媒产业中最具成长潜力的行业。 5、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