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华民族的觉醒历程

试述中华民族的觉醒历程
试述中华民族的觉醒历程

试述中华民族的觉醒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论是汉、唐、宋、元还是明清。都是以天朝上国来自称,但是到了清朝,却有了新变化。由于清朝统治者一力推崇的闭关锁国政策,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使得中国根本不知道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而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甚至于西方国家对于通商的要求都认为是一种朝贡的请求,更以天朝上国无奇不有为理由而拒绝掉。一味的自大,不与世界交流,终于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大势。

一、第一次的睁眼看世界

最终,将中国首次从梦中打醒的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东印度公司肆无忌惮的支持英商大规模的走私鸦片,使得清政府大量白银外流,终使晚清名臣林则徐怒而虎门销烟,却最终惹怒了英国,从而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走出了迈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第一步。而在这种时刻,美法两国也来趁火打劫,趁机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侮辱。在这种侮辱下,终于出现了最早的睁眼看世界之人。林则徐不仅仅是一个禁烟者,更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持编著了诸多的著作,比较出名的例如《四洲志》和《各国律例》,此外他还主张对军队的改革,这些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林则徐之后一个先驱者则是魏源,作为林则徐好友的他,是较早接触《四洲志》的人,但是他却又根据《四洲志》而编著了更为出名和影响更大的《海国图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怒喝,虽然在当时未免曲高和寡,但是其产生的意义却非比寻常。林则徐和魏源这两个先驱者虽然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大的改变,但是却激励和惊醒了许多的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海国图志》和另外一本介绍海外的书《瀛环志略》在传到日本后却一版再版,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明治维新提供了精神食粮。

二、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发展

英法等西方列强虽然借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好吃,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便又寻了个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比第一次造成的影响更加恶劣,直接是打到了北京城,并且一把大火焚了圆明园。最终侵略者们在签订了《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之后心满意足的扬长而去。但是这次留给清朝统治者们的不仅仅有耻辱,还有警醒,他们不由得高呼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思变自强。他们开始改革军事,大练其兵。靠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地方大员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成立了著名的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这些企业迈向了自强第一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斗争,他们开始创办军事工业,这一举动大大缩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科技方面的差距。但是除了为自强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外,他们还创办了为了求富的民用工业。官方创办的民用工业也鼓励了民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比如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和1872年陈启沅在广州创办的南海缫丝厂,这是民间开办工业的先河,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他们刺激着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面粉、火柴、造纸、印刷、煤矿等行业的工业也快速发展起来。自强、求富,这是洋务运动所提倡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一时期的思想也向“师夷长技以自强”过度,这是中华民族迈向觉醒的第一步。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正在慢慢的醒来。

三、戊戌变法将思想也解放出来

中国由于洋务运动的发展,正慢慢变得不一样,或许就这样由其发展,会慢慢的进入近代化的门槛,但是列强却不会给这个机会。由于明治维新而变得强大起来的日本渐渐也想在中国分一杯羹,于是爆发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这一战使清政府引以为豪的北洋舰队覆没,而日本则如愿以偿的与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正是各地举人云集京师参加科举考试之时。这一消息极大的引起了举子们的愤慨,康有为更是其中的先驱,他怒而书写一份一万八千字的上皇帝书。发动了著名的公

车上书事件。公车上书事件是近代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初次表现,也是甲午战后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康有为认为中国再不寻求方法自救的话,就会陷入一个险境里面,而他给光绪皇帝的良方是变法图强,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设议院,立宪法,维新派主张向日本的维新变法学习,寻求变革。但是维新变法不仅仅只追求政治的变化,也从教育等方面入手,要求建学校,废科举等,但是却显得有些过于急躁。另外维新派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还创办了大量的报纸,如《时务报》、《湘报》等。这些报纸不仅鼓吹了维新思想,还有利于思想的解放,使中国迈向觉醒的重要的一步。维新变法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却又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里程碑。

四、辛亥革命--结束封建的重要运动

除了温和的维新派之外,还有一派激进的救国分子,他们积极的发动革命,试图通过革命来拯救中国,使中国觉醒。与维新派追求的君主立宪不同,他们要求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孙中山是革命派的领袖,他主持发动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却给清政府一个巨大的提醒,后来武昌起义的成功,是的革命之风席卷全国。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使得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道路。并且辛亥革命还解放了思想,使中国的民众也开始觉醒,让中国不仅仅在政治上觉醒,在思想上也觉醒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他使得中华民族正在慢慢变得强大,慢慢觉醒。

近代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但是却最终走上了觉醒的道路。在觉醒过程中的几次重大的运动,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华民族在慢慢的强大起来。

参考书目:《民族觉醒的历程》郭世佑、王林、管伟著

《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著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思想领域的开拓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与注重人文的特性。在临水高地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出以小米与稻米为主的农业生活,形成黄河与长江流域多元的文明型态。以夏商为核心的青铜文化,反映出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神秘华丽。周代则是逐渐淡褪宗教色彩,朝向以人文理性为主导的文明型态迈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对接踵而来的生存挑战,逐渐形成华夏意识与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透过汉字的传播,华夏文明也成为东亚文化发展的基点。 ▼周人制礼作乐,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领航 ◆分析华夏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的独特性 ◆认识以三代为主体而融合多元因素的华夏文明◆思考汉字对中国与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一、文明的多元起源 (一)古文明的孕育 人类能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创作工具器物,驯化动植物而发展出农牧业,以维持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是孕育文明最重要的基础。种植人畜食用的作物,需要沃土的助长与水源的灌溉。中国、西亚、埃及与印度四大古文明的诞生,都与大河关系密切,因此被认为是“大河文明”的典型。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約公元前8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中國文明 約公元前8000年臨水高地 種植稻米、小米畜養豬、羊 埃及文明 約公元前7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印度文明 約公元前5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图1-1四大古文明比较。

注1 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在浙江河姆渡与湖南玉蟾岩等遗址,陆续发现约七千年至一万年前的稻谷遗存,后者是目前最早人工栽培稻米的遗迹,显示长江中下游可能为世界稻米培植的起源地。 注2 印纹陶。陶器表面的纹状,是利用绳子等印压而成,故称为印纹陶。台湾大坌坑文化(约4000B.C.E.~2200B.C.E.)所使用之粗绳纹陶器,即属印纹陶文化。(二)华夏文明的诞生 1. 华夏文明起源的特殊性 相对于利用大河泛滥来克服干旱环境的西亚与北非,中国所发现的农业遗址,多是分布于支流的河阶台地,或是湖泊旁的小丘上。这些临水高地既靠近水源,又可免于泛滥之害,使中国古文明的诞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大河文明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造就出不同的作物与农耕型态。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气候干冷,粟、黍就成为主要栽种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湿热,适合栽种稻米●。不同于其他古文明以小麦、大麦的作物为主,稻米与小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 2. 多元的文明起源 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王朝为夏、商、周三代,三代都城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但这种一元的文明起源论,在黄河流域以外大量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现已被修正,多元文明起源论已成为共识。 例如:红山文化(约4000B.C.E.~3000B.C.E.)玉制动物形祭器的形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2300B.C.E.~1600B.C.E.)陶器的彩绘纹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而东南沿海分布甚广的印纹陶●,表面的几何纹饰也迥异于中原陶器。 博学堂大河与古文明的关联 人类古文明的出现,过去认为大河提供水源与泛滥沃土而发展出农业,是古文明出现的必然要素。但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古文明遗迹后,发现事实并非都是如此,如中美洲的马雅文明就不是大河所孕育。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延伸阅读)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阐释_卢鹏

第37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ol.372011年第10期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No.10.2011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项目:大香格里拉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研究(09SA039);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度课题: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彝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YZWH0908)。 第一作者简介:卢鹏(1972-),男,四川罗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收稿日期:2011-08-2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阐释 卢 鹏1,孙德朝 1,2 (1.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101;2.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文化智慧之树”从“根”“茎”“叶”“花”四部分进行分层透视。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其“根”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依附性特征;“茎”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农耕文化对畜牧文化的浸润和畜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疾风骤雨是传播路径的主旋律;“叶”是与现代体育兼容并蓄发展“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理符号,茂盛程度代表着受“现代体育发展”影响的程度,叶脉纹路清晰可见;“花”是依附于诸多大型民族体育盛会、节日庆典、婚葬嫁娶和生产劳动之余的动态文化符号,其艳丽程度演绎着民族传统体育动态发展的文化历程。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智慧之树;文化功能主义;文化元素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11)10-0015-04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he Tree of Wisdom and Culture LU Peng 1,Sun De -zhao 2 (1.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1. 2.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 610041)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proceeds layered perspective about "cultural wisdom tree"from four parts :"root""stem""leaf"and "flower".The "root"of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mes from a profou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strong national culture dependence features."Stem"is like the traditional sports spreading "path",whose main theme is composed of the invasion of"the Agricultural Culture"on "the Animal culture"and the flurry of "the Animal culture"on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Leaves"are the cultural geographical symbol ,whose luxuriant degree represents their influenced degree by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with the leaf texture clearly visible."Flower",as a dynamic cultural symbol ,is attached to many large -scale traditional sports gatherings ,holiday celebrations ,marriages and funerals ,and other leisure time ,showing a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istory.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ree of culture and wisdom ;culture functionalism ;cultural elements CLC number :G80-054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1-9154(2011)10-0015-04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研究,我国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诠释,绕远(2009)从文化学视野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特质、文化源流、文化多元功能、体育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构想、少数民族 体育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论述[1] 。王俊奇(2008)从民俗体育学构建上就中西方民俗文化进行 了宏观探讨 [2] 。王岗、王铁新(2005)在从文化视角就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的基础上[3] ,(2007)从文化自 尊视域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4] 。 此外,刘少英(2003)站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价值进行了论述,并就有机融入旅游进行了宏观思考 [5] ;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 中,李蕾等(2004)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与

最新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新陈代谢之近代中国社会众所周知,所谓近代史,就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而这个时期又以“五四”运动(1919)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八十年和后三十年。这一百多年中,特别是前八十年,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社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 ,不断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和改变 ,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 ,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民族意识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它始终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历史和时代的大舞台。从来在西方眼中就是朦胧一团的中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充满着模糊的想象。然而,历史终究不会留下这个悬念,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也只能是过去的过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挺不住炮口下的震撼。战争失败了,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要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绝对不得不提这个人——林则

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他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而“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勓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68-569页)。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处在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民族最初借助文字了解到的西方形象和情态。他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但是,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至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悔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识的开明。“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魏源《海国图志》,卷81,页6)尽管林则徐的新知中仍然参合着种种旧见,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由此可见。同时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创深痛巨唤起了民族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

华夏文明的历程

华夏文明的历程 我们都知道,中华这个文明古国经历了漫漫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不知孕育了多少智慧的结晶,回首往昔,璀璨的华夏文明在岁月是积淀中不断成长,五千年的时间,从未间断。 先秦时期 华夏文明的起源要从先秦文明史说起,先秦文明史指的是从人类开始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到秦朝建立前的这段历史。中国出现的最早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是商朝的甲骨文,但从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来看,文字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因此夏朝人使用文字的可能性很大,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而已。青铜文明萌芽于夏、发展于商、衰落于周,绵延近两千年,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孔子的思想便源于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对周礼的认知和总结,凝聚、发展成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精髓,成为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和方略,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还掀起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高峰,各个学派争相发表,除了儒家学派之外,还有如道家,墨家,法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学派,外后世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汉医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来说比较独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缺乏西方科学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自成体系而表示怀疑。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隋书·经籍志》在《大戴礼记》之外,另有《夏小正》一卷,可知当时已有《夏小正》的单行本流传。《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做出表示与计算。 秦汉时期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 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特别是两汉,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着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着等诸多特点。这一时期,农、医、天、算四学科已经形成,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手工业生

历史学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历史学2017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 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1894年

义勇军进行曲导学案

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工具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导学案 单元主题:音乐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导教师:班级:组名:姓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实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整篇文章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着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画面,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查找资料,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1、田汉(1989-1968):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2、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卖报歌》《梅娘曲》,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 【预习检测】 一、不看书,填写下列信息。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歌曲《》。 2、《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年。 3、《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曲作者是。 4、《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的主题曲。 5、课文里的“敌人”指的是。 6、《义勇军进行曲》在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完成下列各题。 1、给生字注音。 血()肉魔爪()逮()捕嫉()恨压()迫振()奋人心豁()然开朗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推广及普及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1.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 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1] 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 文化、不同的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由武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养生导引气功等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笔者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汉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而形成的,是各民族传统养生、娱乐、健 身等体育活动的总称. [2]1.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产生的体育项目,它是我国祖先经过漫长的历史而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体育,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地域性、大众性、历史性、民俗性、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宗教性、通融性、季节性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农业经济基础、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极具东方特性的体育.在以和谐社会为普便价值取向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养生娱乐、强身健体等特点,但同时也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 1.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革,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其自身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缓慢.一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同时,西方体育文化的引入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天人和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消闲娱乐的民俗游戏是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运行方式以及其民族心态塑造的西方体育,形成了资本主义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强调竞争的文化取向,也形成了西方人所特有的冒险、挑战、竞争、追求平等与成功的人格特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影响,学校体育从恢复一始就引进西方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领域得不到较好开展的原因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向国际普及推广,成为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推广的方法及途径2.1文化的经济化是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动力 文化的经济化指的是文化进入产业及市场,在其中加入经济及商品要素,使文化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大众的消费潜力极大的推动了体育的发展,成就了体育事业的前途.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面向大众和市场.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长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深受群众喜爱.因为它的投入少、价值低,符合当今经济水平下大众的消费能力.因此,可以使一些具备市场开发条件项目进入市场.当今社会,如舞龙、舞狮等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推广及普及 王 菲1,田中玉2,王丰彩3 (1.华侨大学 厦门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1;2.华南女子学院,福建 福州; 3.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摘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及普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使全世界人民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推广;途径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8-0100-02 Vol.28No.8 Aug.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8期(下) 2012年8月100--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与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构架,而且具有无形或隐形的构架,从根本上制约、指导着人类的思维、行为,以及情感方式和表现形式。中华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萌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氛围中,潜涵着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哲理和伦理价值观念。 (一)身心并重,内外兼修的体育观念 体育文化是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习惯于相对稳定、和平宁静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带有浓厚的修身养性的特征。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区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以伦理道德为重点的体育特色 中华文明与道德风尚是举世推崇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制约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痕迹,即使是以技击为特点的中华武术竞技,也以身体、武功、德行全面发展为重点,其守内、崇实、尚礼的风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反映,这与古罗马角斗士在格斗中所追求的所谓勇敢、残忍相比,中华武术在价值取向和文化座标上的追求,显得更为深远,更加广博。 对精神道德的侧重使得体育运动的审美标准也被赋予了相应的伦理道德观,这种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纷繁复杂,缺少西方体育的简洁明快,因此难以迅速推广和普及。 (三)高度吻合传统文化的体育形态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系统结构中,人体生命观、贵生观、养生观的体育价值取向尤为显著。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从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乃至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特征。 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平衡的辩证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精气神相统一的人体生命观,为民族体育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了那种通过人的意念、呼吸及身体运动,来调解机体内部阴阳平衡,活动气血,祛除疾病,增进健康,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性运动的正常开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背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极丰富的资源,也确有不适应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面,需要对其进行梳理、整合,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自身内在的信仰、思想、文化素养的追求,这是民族存亡的关键。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挑战,机遇和压力并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优秀的文化必须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并能前瞻性地应对生存和发展问题。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应具有高度的忧患意识,责无旁贷地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世界,并使之发扬广大,为人类文明史增添色彩。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便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它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这些观念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它是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而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 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人们需要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东方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涵着人体生命科学的丰富内容,对指导人类保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风靡世界的今天,东方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悄然升起。

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2017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来 华留学生的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均创新中 国成立以来新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一课,我知道了国歌的真名叫《义勇军 进行曲》。 真正确立龙作为中国图腾地位的人,是闻一多。他在《伏羲考》一书中建立了今天广 为流传的说法,“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 的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他的论证方式接近循环论证,使用材料也是任意拼接。 所谓“化合式图腾”,并没有相应的人类学理论作为支撑。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徐悲鸿和梁思成力荐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毛主席和周恩来同意了,忽然有一个人说:“里面有一句歌词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可是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把这句歌词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身边还 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中国越先进,敌人就越嫉恨我们,你能说不危险吗?倒不如留下 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后来经过时间的检验,《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国歌。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 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我心中一片汹涌澎湃,雄壮的国歌声中有力的音符告诉我肩负了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任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I卫自己不屈的民族,从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 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 经济巨龙的邓小平,推进“三个代表”的江泽民,贯彻八荣八耻的胡锦涛……每个名字都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 铺开历史画卷,在漫漫无边的岁月中,1949年10月1日,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子,却被永远镌刻上了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尽情挥洒五星耀眼璀璨的光芒,仿佛在向 全世界全宇宙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的, 这一天,对于一个受尽欺凌,饱经沧伤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地让人热血沸腾啊!亿万华夏儿 女欢呼雀跃,热泪盈眶。沉睡了千百年的东方龙终于冲破荆棘冲向了世界上空。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区别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区别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内涵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然而,自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的近代体育在我国逐渐传播成为中国近代体育运动的主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步退出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舞台而流行于民间。而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在和平时期最能召唤起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最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竞技体育运动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消失,在采用相同的现代体育手段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已将民族体育项目发展成新的世界性体育项目,现代体育的发展已呈现多元化交融的全球化趋势,世界性和民族性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中华文化史孕育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摇篮,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伦理价值,性格特征与审美情趣,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背景,长期以来,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的品质、强健的体魄、规范的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主要侧重在表演性和娱乐性上,同时更注重参与的过程。同时,我国许

多民族传统体育都与当地的民族节日、民族风情息息相关。如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以畜牧业为特定经济类型孕育出与之相关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如西北地区与大川荒漠等自然现象联系,孕育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刁羊,姑娘追等体育项目,展现出草原民族奔放,热情的特征。 现代体育则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性和超越性。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现代竞技体育中是人类潜能的激发和对人类极限的超越,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主张“公平竞争”,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和平,友好”的文化氛围。 纵观世界体育史,不少风靡全球的运动项目,最初都是由民族体育发展而来的。最早,西方体育文化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在近代体育文化大规模传播和交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方各国由于缺乏契机,只能被动接受。 中国传统体育在经历了西方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的长期冲突和融合后,已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形成了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的局面,开始将自己融入全球化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使中国体育融入世界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步入世界体育舞台。

中华文化历程笔记.

中华文化历程 第一章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一节“人猿相揖别” 一、盘古与女娲的传说 二、中国人起源 第二节草莽开辟 一、“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中华文化的曙光从旧石器时代升起,中华先民以石器的研磨敲打,演出中华文化史诗的前奏。 二、生命之火 三、艰难创物 第三节质朴的精神之花 一、原始艺术 1.原始艺术品 主要有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石雕。 原始雕刻艺术以平面线为多。 2.原始歌舞 先民用形象的语言、富于韵律的曲调,配合节奏感强烈的动作来表达劳动的愉快,丰收的喜悦,祈祷的虔诚和不幸的忧伤,这便是原 始歌舞的诞生 具有较强的模拟特征 二、原始宗教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 梦幻诱发了先民的“灵魂”观念。这种观念扩而大之,他们便认为举凡世上不受人的身体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愿随意支配万事万物,都是受某种神灵 驱使。原始宗教由此发端。 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 1.自然崇拜 中华先民最先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存在及其巨大威力,自然物、自然力因而成为最古老的崇拜对象。 如:太阳、土地 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为了人口的繁殖,氏族的兴旺,先 民虔诚的奉行女阴崇拜。 与此相连,将祖先作为崇拜对象。 母系氏族:供奉女性祖先。父系氏族,男性祖先取而代之。 3.图腾崇拜 “图腾”: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先民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

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的崇 拜对象和标志。这就是图腾。 现成的自然图腾:鸟、鱼、熊 抽象、概括出的非实有图腾:龙、凤(这种图腾的诞生,是原始宗教走向成熟的起点) 随着氏族、部落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氏族标志的各种图腾形象也产生了拼和,飞禽走兽游鱼,各取其外型特点鲜明的部位,拼和而 出一种综合性的,虚拟的动物,以之作为打破了血缘关系而按地域划 分人群的文明时代中华先民共同存在的全民族的保护神。 第四节“群之可聚,相与利之” 一、群:人的社会化特征 人聚成群,结成社会,方能以超出一般动物的水平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驾御自然,方能“裁万物、制禽兽、服蛟龙”。社会建构因此也成为上古时代 中华先民文化活动的一项核心内容。 二、从母系氏族到父系家庭 人的社会性,具体体现为规范化、制度化的人际关系及其组织形式。 食物的获取、分配方式和性要求的满足方式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上古时代中华先民社会建构的互相依存的两大基石。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从原始杂交到血缘群婚、族外婚,由于性关系的紊乱,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 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男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婚姻制度方面,不固定的男女结合的对偶婚逐渐过度为一男一女结为牢固的夫妻关系的单偶婚。这是人 类性关系史上的一次革命。最终改变了“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 以父系血缘计算世系成为可能。 三、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私有制开始了社会不公的进程。 私有制改变了社会权利的性质,使之成为令人垂涎的东西。即使是半人半神的氏族领袖也不免为此大动干戈。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存争议的“夏文化”的进程。 夏禹时代,血缘亲族因素在共同体内部依然顽强存在,单毕竟已不再是划分人群的首要依据。更重要的是,超越于氏族民主之上的公共权利已经出现。 部落首领领袖的温文尔雅分明被绝对君主的权势威严所取代。 第五节华文化的多元发生中 一、满天星斗:考古学依据 苏秉琦提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决非局限在黄河中游的狭小地区,而是散布在数百万公里的辽阔版图上,有如满天星斗。 二、混血的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了相反的利益,而在另一些时候 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的利益,由此形成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战争 和联盟,逐渐成为不同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