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方式的实验研究(1)

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方式的实验研究(1)
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方式的实验研究(1)

?论 著?

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方式的实验研究

陈剑名1# 梁 建1 陈正耿2

【摘 要】 目的 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主要方式。方法 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动脉化静脉皮瓣)和对照组(动脉皮瓣),每组各10只。应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观察兔耳透明窗的方法,在放大1000倍下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血流。结果 动脉化静脉皮瓣动脉血逆行灌注后主要经细静脉之间的交通支汇入回流静脉。结论 血流由细静脉→交通支→细静脉。是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的主要方式以维持皮瓣早期成活。

【关键词】 动脉化静脉皮瓣 微循环 细静脉

EXPERIMENTAL STUDY ON FORMS OF MICROCIRCULATION OF ARTERIALIZED VENOUS FLAP IN RABBITS/ CH EN J ian-ming,L I A N G J ian,CH EN Zheng-geng.Dep ar tment of Plastic Surg ery,H oney L ak e H osp ital of Shen-z hen.S henz hen Guangd ong,P.R.China518040

【Abstract】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for ms of micr ocir culatio n o f ar terialized v enous flap.Methods T w ent y N ew Z ealand rabbits w ere equally div ided into tw o g ro ups,arter ialized venous fla p g ro up(gr oup A)a nd contr ol g ro up (gr oup B).T he micr o circulat or y haemodynamic o f ar ter ialized veno us flap w as studied thr oug h o bser vation of tr anspar-ent chamber in rabbit's ear s w ith aspecial T V set w ith manif icatio n of1000.Results T he bloo d of a rter ilized venous fla p flo wed thr ough v enule anasto mosis and dr ained to another venule.Conclusion It is the m ain for m o f micr ocircu-lat ion in ear ly stag e t ha t blood flo ws fro m v enule to dra ining venule by w ay o f com municat ing net wo rks bet ween venules.

【Key words】 A r terialized veno us flap M icr ocir culatio n V enule

动脉化静脉皮瓣属非生理性皮瓣,由于其成活机制不清楚及皮瓣成活质量欠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1]。我们的研究采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通过兔耳透明窗对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的主要方式,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不限,体重1.5~3.0kg,随机分2组,每组10只,实验组为动脉化静脉皮瓣,对照组为动脉皮瓣。术前1天用8%硫化钠液脱去兔耳毛发,常规无菌准备。手术用1%利多卡因局麻,距兔耳根部2cm处作一环形切口,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出中央动脉、静脉、神经及前后边缘静脉,并予保护。将兔耳其余组织切断后再缝合。实验组:切断中央动脉、静脉、神经,将中央动脉近心端与中央静脉远

作者单位:1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医院整形外科(广东深圳, 518040);2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

#现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心端吻合,保留前、后边缘静脉;对照组:结扎中央静脉、切断中央神经,保留中央动脉及前后边缘静脉。在各组皮瓣横断面远端安装透明窗,透明窗为有机玻璃制成的双层结构。将兔耳内侧面皮肤、皮下组织及软骨按其中央圆台大小环形切除,保留外侧皮肤及软骨膜,此层夹于透明底板与盖板之间为待观察的皮瓣[2]。1.2 观察方法

采用改装德国JENA产双目生物显微镜及载物台,杭州产XSS型手术显微镜的冷光源透射,Leitz长距离物镜(×20)和台湾产Minpr o M TV-3301CB彩色显微摄像机录像。经光学和电视两次放大达1000倍,观察透明窗内皮瓣微循环: 采用电视法测量细静脉口径变化; 流动微血管数占微血管总数百分比,在放大200倍下,数出同一区域内总微血管数和可见血球流动的微血管数; 血流速度和血流状态变化,在放大200倍下观察微血管内血流情况,按田牛[3]半定时法测定血流速度,术后30、60、120、180、240和300分钟连续观察,7天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所有资料均同步录像。

1.3 统计方法

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教研室设计的Base

?

170

?Ch ines e J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 ctive Surg ery,2002,Vol16(3)

2.0统计软件包进行正态资料均数检验,组间比较用t 检验。P 值<0.01,为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皮瓣成活情况

实验组皮瓣10块,成活9块,坏死1块;对照组皮瓣10块均成活。两组皮瓣成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2 皮瓣微循环变化

2.2.1 微循环方式的变化 实验组:术后30分钟可见小静脉、细静脉有向近端和远端流动的血流。部分小静脉、细静脉起灌流作用,血流由较粗的小静脉、细静脉向次级静脉流动,血流速度较动脉皮瓣的小静脉、细静脉快,呈线流或线粒流。另一部分小静脉、细静脉则起回流作用,流速较慢,多为粒线流或粒流。逆行灌注血流多经细静脉之间的交通支回流至起引流作用的细静脉内,细静脉间交通支大量开放,血流速度较慢,多为粒线流或粒流(图1)。小部分血流经流速较快的细静脉直接注入速度缓慢起回流作用的小静脉内,可见同一小静脉既发出分支灌流细静脉,同时又收集其他细静脉回流的血液;尚可见到流速较快的细静脉直接向毛细血管逆行灌注,多经直捷通路至起回流作用的细静脉,毛细血管开放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真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减少更为明显。偶见细动脉与细静脉间动静脉短支开放,血流方向随时间不同而改变,细动脉内血流大部分停止,偶见粒缓流或粒摆流。偶见细静脉自发性破裂出血。部分细静脉内可见白色微血栓漂浮。术后120分钟,细静脉血流速度稍增快,细静脉之间交通支明显扩张,偶见细动脉内有流动的血流,多为粒流,血流方向随时间不同而变化。可见血管自律运动,与心跳呼吸无关,毛细血管血流,仍以直捷通路。术后300分钟细静脉血流速度有所减慢,见轻度红细胞聚集现象,细动脉血流及毛细血管开放情况与120分钟

情况基本相同。1天后耳窗多数部位血管景象模糊,部分区域仍可观察到微血管血流,见细静脉逆行灌注现象,细静脉间交通支扩张,部分起回流作用的细静脉流停止;细动脉血流无改善,偶见毛细血管血流。2天后由于皮瓣肿胀和纤维素渗出增加,血管景象模糊不清,但仍可见观察到逆行灌注的细静脉血流。7天后皮瓣内微血管网丰富,主要是新生的细动脉,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未观察到细静脉进行灌注现象,部分细静脉迂曲、扩张。细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呈线流,毛细血管开放数量与动脉皮瓣基本相同,迂回通路开放明显增加。对照组皮瓣各时间点血流状态变化不明显。术后30分钟小动脉、细动脉血流速度快,呈线流;小静脉、细静脉呈粒线流,毛细血管血流缓慢,呈粒流,毛细血管开放以真毛细血管为主,可见细动脉与细静脉之间的动静脉短路与开放(图2)。

2.2.2 流动微血管数占微血管总数的百分比 与术后30分钟相比,实验组术后60、120、180、240和300分钟流动微血管数增加,以第120、180分钟较为明显;对照组除术后120分钟增加外,其余各时间点与30分钟相比无明显增加,见表1。

表1 各组皮瓣流动微血管数占微血管总数百分比(n =10,x -±s )Tab .1 Percentage of numbers of f lowing microvessels amount to the

total numbers of microvessels (n =10,x -±s )术后时间(分钟)

Time after operation(min )

对照组Control group 实验组

Experimen tal group 300.72±0.09 0.45±0.17 600.77±0.11 0.65±0.10*1200.84±0.05*0.78±0.06*1800.78±0.05 0.78±0.04*2400.77±0.08 0.70±0.07*300

0.76±0.08 

0.68±0.06*

*与30分钟相比P 值<0.01

*Com pared w ith 30minutes after operation ,P <0.

01

图1 实验组皮瓣术后30分钟可见细静脉扩张和交通支开放(×200) 图2 对照组皮瓣术后可见细动脉、细静脉(×200)

Fig .1 Distended venules and communicating networks were observ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minutes after operation (×200) Fig .2 Arte -riole and venules were found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peration (×200)

?

171?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年第16卷第3期

2.2.3 微血管口径的变化 实验组术后60、120、180、240和300分钟与30分钟相比,微血管口径明显扩张,其中以180分钟尤为明显;对照组血管口径无明显改变见表2。

表2 各组皮瓣细静脉口径变化(n=10, m,x-±s)

Tab.2 Changes of venule diameter in each group(n=10, m,x-±s)

术后时间(分钟) Time after operation(min)

对照组

Control group

实验组

Experimen tal group

3039.1±2.539.6±2.2 

6040.5±2.743.2±3.3*

12040.3±2.846.3±3.8*

18040.3±2.249.4±3.6*

24040.6±1.848.4±3.7*

30041.0±1.847.8±3.6*

*与30分钟相比P值<0.01

*Com pared w ith30minute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重建的方式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们对于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重建的方式存在不同的观点[4~7]。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动脉血经吻合口逆行灌注静脉后,血流经静脉干向小静脉、细静脉灌流。起灌流作用的小静脉、细静脉流速快,多呈线流或线粒流,而起回流作用的小静脉、细静脉流速较慢。大部分血流经细静脉之间交通支流至起回流作用的细静脉;部分血流直接从细静脉逆流入毛细血管内,主要为直捷通路;此外,尚有部分血管经细动脉细静脉短路支流入细动脉,但这一途径并非主要,因术后早期观察发现大部分细动脉血流停止,而小部分细动脉内血流缓慢,且血流方向随时间不同而改变。因此,我们认为经动静脉短路支的血流是不足以维持皮瓣成活的。大量细静脉交通支开放,且流经交通支血流缓慢是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之一。细静脉是否具有维持皮瓣成活的功能?原林等[8]对皮瓣静脉的解剖学研究表明:皮瓣动脉化时,微静脉可起到代替毛细血管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血流的主要途径为动脉血流入细静脉后,经细静脉间交通支回流至起回流作用的细静脉内。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微循环变化的另一特点为:皮瓣内微血管普遍扩张,提示了皮瓣早期存在着静脉回流不畅的倾向,随着时间延续,侧支循环的建立,这一现象逐渐减轻,我们认为要维持这种非生理性循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吻合口的通畅可使动脉血逆行灌注静脉系统成为可能; 丰富的静脉网为逆行灌注的动脉血提供组织交换的场所; 通畅的静脉回流可降低静脉内压力,减轻静脉瘀血,减少血浆渗出,从而改善皮瓣微循环和降低细静脉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根据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重建方式的特点,我们认为目前临床上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应持慎重态度。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皮瓣供区尽量选择前臂足背等皮下静脉网丰富的区域,因为丰富的静脉网是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解剖形态学基础; 动脉灌流的可靠性,因动脉血经静脉逆行灌注皮瓣会受到静脉瓣膜和静脉压的影响,如影响因素占优势,那么动脉血逆行灌注就会遭受破坏,导致吻合口血栓形成,最终影响皮瓣的成活,因此,我们认为在选择血管吻合方式时,以静脉瓣膜顺血流方向为佳; 充足的静脉回流,尽量多吻接回流静脉或选择皮瓣内口径较粗的静脉作回流静脉[9]; 适当使用抗凝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减少微血栓形成及降低血液粘稠度; 皮瓣受区血运情况:由于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非生理性循环只能维持皮瓣低水平的代谢需要,而皮瓣的最终成活仍有赖于皮瓣的再血管化,因此,受区血运是影响动脉化静脉皮瓣最终成活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创面血运不良、感染创面应视为动脉化静脉皮瓣应用的禁忌症。

致谢:此研究得到第一军医大学微循环研究室赵克森教授、黄绪亮副主任技师等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陈德松.静脉皮瓣成活的机理与应用.中华外科杂志,1998;14(4): 202

2胡志奇,朱家恺,于国中,等.静脉皮瓣的微循环研究.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3):152

3田 牛主编.微循环方法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7:21~22

4刘春利,鲁开化.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微循环方式.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3;16(3):191

5陈华勇,杨镇洙.动脉化静脉皮瓣血液循环途径的实验研究.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2):130

6Byun JS,Con stan tin escu M A,Lee WP,et al.Effects of delay pro-ced ures on vas culature and su rvival of arterializ ed venous flaps:An exp erimental study in rab bits.Plast Reconstr Sur g,1995;96(7): 1650

7Pittet B,Ch ang P,C ederna P,et al.T he role of neovas cularization in th e survival of an arter ialized venou s flap.Plast Recons tr S urg, 1996;97(3):621

8原 林,钟世镇.皮瓣静脉构筑及交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3):163

9陈剑名,郝新光,罗少军,等.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11(5):286

(收稿:2001-02-12 修回:2002-02-08)

?

172

?Ch ines e J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 ctive Surg ery,2002,Vol16(3)

静脉皮瓣归纳2014.08.23

一、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游离皮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传统的游离穿支皮瓣(生理皮瓣)需要固定的动脉及静脉,术中需要深层的解剖、术后产生供区美观方面相对较差及受区需多次手术治疗(皮瓣修薄、功能重建等),进而人们提出了静脉皮瓣,与正常生理性皮瓣相比,静脉皮瓣的主要优点在于摆脱了动脉血管分布区域对传统轴型皮瓣的供区与受 区限制,由于静脉分布广泛,扩大了皮瓣的供区与受区范围.加之静脉易解剖、切取、吻合,皮瓣可以切得很薄,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静脉皮瓣作为非生理性皮瓣,较传统皮瓣成活率更加不稳定,术后发生皮瓣淤血、水肿、颜色暗淡、甚至皮瓣坏死的可能性更高,使静脉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为通过研究内源性VEGF的变化,来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过程中水肿与血管再生之间的关系,从蛋白层面进一步阐述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过程各种的相关变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静脉皮瓣根据管道内血液的性质可分为动脉化静脉皮瓣及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静脉皮瓣摒弃了组织的营养必须通过动脉管道由动脉血供养这一传统观念,大胆地设想以静脉管道,甚至静脉血来满足组织生存的基本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期,Nakayama首先报道了该皮瓣的研究成果,认为利用静脉管道对皮瓣进行灌注是可行的。同一时期,国外的本田敬一,Honda等人就将静脉皮瓣初步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 由于静脉皮瓣具有不需牺牲一条主干动脉、供区不受部位的限制、以及切取皮瓣薄等优点,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其成活机制的研究,在多方面已证实了其存活的可能性,并不断推广到临床,使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但另一方面,由于静脉皮瓣内存在一种非生理性血液循环,尤其是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由低氧、低压的静脉血供养,血液在皮瓣微循环内往往灌注不到毛细血管水平,甚至微血管和小血管都达不到,其所能提供的生存条件极为有限,只能维持一种较低的代谢水平,这不论是对于皮瓣的存活率,还是存活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针对此类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动脉血灌流进入静脉系统后的血流途径,纪树荣等认为皮瓣获取营养可能有3条途径:①动脉血经小静脉与小动脉吻合支进入小动脉,再进入毛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方式的实验研究(1)

?论 著? 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方式的实验研究 陈剑名1# 梁 建1 陈正耿2 【摘 要】 目的 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主要方式。方法 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动脉化静脉皮瓣)和对照组(动脉皮瓣),每组各10只。应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观察兔耳透明窗的方法,在放大1000倍下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血流。结果 动脉化静脉皮瓣动脉血逆行灌注后主要经细静脉之间的交通支汇入回流静脉。结论 血流由细静脉→交通支→细静脉。是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的主要方式以维持皮瓣早期成活。 【关键词】 动脉化静脉皮瓣 微循环 细静脉 EXPERIMENTAL STUDY ON FORMS OF MICROCIRCULATION OF ARTERIALIZED VENOUS FLAP IN RABBITS/ CH EN J ian-ming,L I A N G J ian,CH EN Zheng-geng.Dep ar tment of Plastic Surg ery,H oney L ak e H osp ital of Shen-z hen.S henz hen Guangd ong,P.R.China518040 【Abstract】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for ms of micr ocir culatio n o f ar terialized v enous flap.Methods T w ent y N ew Z ealand rabbits w ere equally div ided into tw o g ro ups,arter ialized venous fla p g ro up(gr oup A)a nd contr ol g ro up (gr oup B).T he micr o circulat or y haemodynamic o f ar ter ialized veno us flap w as studied thr oug h o bser vation of tr anspar-ent chamber in rabbit's ear s w ith aspecial T V set w ith manif icatio n of1000.Results T he bloo d of a rter ilized venous fla p flo wed thr ough v enule anasto mosis and dr ained to another venule.Conclusion It is the m ain for m o f micr ocircu-lat ion in ear ly stag e t ha t blood flo ws fro m v enule to dra ining venule by w ay o f com municat ing net wo rks bet ween venules. 【Key words】 A r terialized veno us flap M icr ocir culatio n V enule 动脉化静脉皮瓣属非生理性皮瓣,由于其成活机制不清楚及皮瓣成活质量欠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1]。我们的研究采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通过兔耳透明窗对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的主要方式,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不限,体重1.5~3.0kg,随机分2组,每组10只,实验组为动脉化静脉皮瓣,对照组为动脉皮瓣。术前1天用8%硫化钠液脱去兔耳毛发,常规无菌准备。手术用1%利多卡因局麻,距兔耳根部2cm处作一环形切口,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出中央动脉、静脉、神经及前后边缘静脉,并予保护。将兔耳其余组织切断后再缝合。实验组:切断中央动脉、静脉、神经,将中央动脉近心端与中央静脉远 作者单位:1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医院整形外科(广东深圳, 518040);2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 #现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心端吻合,保留前、后边缘静脉;对照组:结扎中央静脉、切断中央神经,保留中央动脉及前后边缘静脉。在各组皮瓣横断面远端安装透明窗,透明窗为有机玻璃制成的双层结构。将兔耳内侧面皮肤、皮下组织及软骨按其中央圆台大小环形切除,保留外侧皮肤及软骨膜,此层夹于透明底板与盖板之间为待观察的皮瓣[2]。1.2 观察方法 采用改装德国JENA产双目生物显微镜及载物台,杭州产XSS型手术显微镜的冷光源透射,Leitz长距离物镜(×20)和台湾产Minpr o M TV-3301CB彩色显微摄像机录像。经光学和电视两次放大达1000倍,观察透明窗内皮瓣微循环: 采用电视法测量细静脉口径变化; 流动微血管数占微血管总数百分比,在放大200倍下,数出同一区域内总微血管数和可见血球流动的微血管数; 血流速度和血流状态变化,在放大200倍下观察微血管内血流情况,按田牛[3]半定时法测定血流速度,术后30、60、120、180、240和300分钟连续观察,7天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所有资料均同步录像。 1.3 统计方法 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教研室设计的Base ? 170 ?Ch ines e J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 ctive Surg ery,2002,Vol16(3)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广义的微循环还包括淋巴微循环在内,因此,近年来有人把血液微循环与淋巴微循环分开。本节讨论血液微循环。 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因此有人把微循环称作是一个结构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匀化”系统。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 e)。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

静脉皮瓣

Venous flow through flaps are thin and pliable with vessels similar in size to those of the hand. Their harvest results in minimal donor site morbidity. These flaps are composed of skin, subcutaneous tissue, and a plexus of veins. Unlike conventional flaps where the nutrient capillary beds are supplied by an inflow artery and drained by an outflow vein, the VFTF has no native arterial inflow circuit. All flow proceeds into and out of the flap via the venous plexus. 静脉皮瓣其对供区破坏很小,仅由皮肤、皮下组织和静脉丛组成,传统皮瓣都是由动脉系统供血静脉系统回流血液,而静脉皮瓣由于没有自带动脉,所有血液进出都靠静脉系统。 The exact physiology of VFTF survival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Three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静脉皮瓣存活的生理学基础还没有完全明确,有三个理论支持 1.逆分流 Reverse Shunting 2.逆流 Reverse Flow 3.毛细血管旁路 Capillary Bypass

什么是微循环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非常长,约9万-11万公里,能绕地球两周半,分布在各个角度无处不有。 微循环的血管非常多,约有300亿支;微循环的血管的管壁非常薄,仅是普通白纸的百分之一,有利于物质交换和白细胞出入,血管的通性大,无主动脉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毛细血管非常细,仅是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毛细血管管腔内压力低,压差小,正常微循环平均压力约为20毫米汞柱。 正因为此,微循环的改善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的眼睛、耳朵、心脏、胃、肾都存在微循环。坚持长期体育锻炼的人,微循环远远比锻炼少的人丰富,因为长期不锻炼微循环会闭塞,自然界也是一直存在“用进废退”的法则。 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很多,长期久坐,全身血液循环很不好,就会发生眼皮发紧、发沉、视力模糊的现象;耳朵里的微循环不畅,人们会发现中青年人就常耳鸣,晚上会失眠、多梦;心血管系统如果发生微循环障碍,胸闷、憋气不容易缓解,还有人总觉得心慌、心悸;胃肠部微循环障碍,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引发腹胀、腹痛、便秘;肾部微循环不好,男性会过早出现性功能障碍;四肢如果出现微循环障碍,人们容易发生肢体发麻、无力、冰凉等症状。毫无疑问,饭局过多,饮食中糖、盐、胆固醇过多以及心理因素都会加重微循环障碍。在人们发现自己有微循环障碍时,就需要积极去改善了,运动、饮食治疗、药疗可酌情采用。因为这些微循环障碍如果被放任发展,就会引发血管闭塞、功能丧失,病人失明、失聪,心梗、脑梗就会不期而至,到时治疗不仅是花很多钱的问题,效果也不会太好,直接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人体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杂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瘀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重点】人体的八大系统与微循环

【重点】人体的八大系统与微循环 人体微循环与健康1.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 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2、什么是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 微循环障碍的危害 1、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2、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人体呼吸系统

3、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人体消化系统 4、消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5、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 6、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7、妇科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障碍 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8、微循环障碍之皮肤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微循环障碍会引发多种老年病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都是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血管堵了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前括约肌T真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通血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动-静脉吻合支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 现 ..................................................................... .......................................... 1 什么是微循 环, .................................................................... ........................................... 2 微循环障碍导致疾 病 ..................................................................... ................................... 3 人体血液的组 成 ..................................................................... .......................................... 4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 5 齐冰石(托玛琳石)制作的纺织品的功效...................................................................... (7)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 认识。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于1578年4月1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福克 斯通镇,排行老大,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

改善你的微循环

改善你的微循环 黑芝麻、黑豆、核桃仁、何首乌等打成粉,调粥喝,像市面上的黑芝麻糊 天热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胸闷、头晕、失眠多梦、手脚麻木、听力下降等症状,其实这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科学研究发现,当气温升高到30℃以上时,人的微循环系统压力增大,容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专家认为,改善微循环是中老年朋友减少疾病和延年益寿的关键。记者采访北京电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肖青时了解到,微循环是指人体中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于微小血管特别细,只有人的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而且特别多,人体内约有一百亿根,连起来长达十一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半。血液在这么多、这么细的血管中流动,很容易因各种原因造成血流缓慢受阻。特别是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微循环中的血液很容易形成小血栓,出现局部循环障碍,使部分器官组织缺血缺氧,诱发多种老年性疾病。 肖大夫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红细胞会衰老,携氧能力下降,造成微小血管管腔狭窄和血流受阻,容易形成微循环障碍,而且年龄越大微循环功能会变得越差。此外,吸烟、过量饮酒、吃得过于油腻、运动少、喝水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造成微循环障碍。因为血液中的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等杂质过多,就会堵塞微小血管,中老年常见病高血压,就是全身的微小血管痉挛性收缩所引起的血压增高。而高血脂、高血糖等,都与微循环血流缓慢及受阻有关。 中老年人微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多为手脚发凉、发麻,抬高时变苍白,下垂时变红紫;皮肤干燥、角化(变厚、硬)、变脆(容易破损),毛发脱落;睡眠不好,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晕等。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来疏通微循环。 末梢微循环:出现障碍可表现为手脚冰凉、发麻及指尖发紫等。由于末梢血液循环较差,血液容易淤滞,血液含氧量下降,导致手脚发麻、指尖变紫。末梢微小血管变细还可引起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出现即使在夏季也十白冷的情形。 解决办法。可采取拍打、抖动的方法来改善末梢微循环,降低外周阻力,防止血压骤然大幅波动诱发中风等疾患。每天早晚用双空心拳或健身锤,从上到下拍打全身,重点拍打背部及小腿、足底,每个部位拍打30下,可促进击打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细胞聚集成团,改善全身末梢血液供应。同时配合身体抖动,挺胸站立,以脚跟和膝盖为轴,有意识地进行全身上下肌肉和内脏颤抖,保持1—2分钟。长期坚持效果尤佳。 眼部微循环:出现障碍会有视物模糊,眼周皮肤发黑,看东西时头晕、头痛等症状,常常看书时间稍长会感到眼涩、眼胀、疲劳。这与随年龄增大动脉山现粥样硬化、血管壁粥柞斑从脱落,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寒仃关,仙供应视网膜营养的微循环受阻,早期往往会出现黑眼圈,伴随看东西时常感眼涩、不适。解决办法。通过冷热敷,使得眼部微血管收缩和舒张,在一缩一张中,微血管被激活,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将袋装绿茶用开水浸泡.待茶水变得温热(约45℃),取出茶袋(茶水放入冰箱冷藏室中冷却),在眼部热敷10分钟,再把茶袋放到冷却后茶水中2分钟,将冷茶袋敷在眼部10分钟,每日1—2次。也可将双手十指交叉固定颈部,头用力向后或左右抻.然后用手抓捏颈后部皮肉由下至上反复20遍每日3次。 耳部微循环:出现障碍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微循环障碍导致耳内细胞组织缺血、缺氧是诱发耳鸣的主要原因。内耳组织血供减少,养分及营养物质缺失还会造成毛细胞损伤、丢失,最终表现为听力下降或丧失。 解决方法。水中锻炼和喝麦冬茶。研究显示,水中运动可促使毛细血管管壁的中膜增

精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时,在体内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流紊乱、微血管管壁损伤、微血管压力异常,和微血管周围的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现象,见表1。在临床实验中,一个有经验的医师也有一些办法鉴别组织灌流情况,见表2。 表1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 发生部位表现形式 舒缩异常(缺血或瘀血)、微血池形成动-静脉短路开放异形、扭曲、微 血流 膨胀形成 微血管自律运动减弱或消失 血流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脱洛,胶原纤维暴露、基膜破坏管壁与血小板、和 异物颗粒粘附 缓慢、淤泥化、静止、瘀滞,压力梯度和切边速度下降 血粘度升咼、毛细血管逆转现象 白细胞附壁、填塞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凝聚、嵌塞 出血和渗透液积聚(水肿) 白细胞 微血管周围静水压和渗透压的改变 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纤维和机制改变 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称为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营养性灌流明显减少,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再灌性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 表1 检杳项目灌流好灌流差 唇色及口腔黏膜红润灰白 压唇试验苍白区消失快苍白区小时慢 皮肤表现温,干燥无紫绀斑纹灰白、潮湿、寒冷、紫绀斑纹 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苍白消失快苍白消失慢 肢端温度温暖厥冷 甲床微红灰白 眼底动静脉比A:V=2:3A:V=1:3 或1:4 脉率、脉压不快,>4kPa快>120次/分,脉压<2.67kPa 血压收缩压12kPa以上收缩压<10.66kPa 舒张压5.33kPa以上舒张压<5.33kPa 尿量成人30ml/小时尿少或尿闭 双腿抬咼试验阴性30秒内血压升高1.33kPa 化验血小板、血钾、转氨酶正常血小板减少,血钾升咼,转氨酶活性 升高 意识状态清楚淡漠或昏迷 40余年来,我国学者钱潮、祝寿河等在对爆发型流脑及中毒性菌痢等疾病进行仔细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急性微循环障碍是此类疾病发病初期的主要变化,并且是引起一些列严重症状的基础。当时我们在乙脑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也有类似发现。因此,建议将此类疾病统称为“急性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人体微循环的基本知识简解

人体微循环的基本知识简解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人只有肺和肠胃分别可以通过气管和食管才能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已经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微循环就是指直接参与组织和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楚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血液微循环也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 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不同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支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和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和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5.微循环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所在脏器局部的调节 总之,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具有“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 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是指微动脉(细动脉)于微静脉(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组织液、淋巴液生成和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组织、构造,因器官的不同,虽略有差别,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微循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微循环

《微循环与休克》9.22 心血管内科12301 ***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量。 *** 循环通路: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由于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迂回曲折,穿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加之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条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营养通路。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安静时,骨骼肌中真毛细血管网大约只有20%处于开放状态,运动时,真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提高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为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血流经被动脉通过动一静脉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多分布在皮肤、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

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支开放,上述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调节活动:交感神经对微动脉的收缩作用大于微静脉,使微循环中的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反之,为循环中血流量增多,血压上升。而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则主要受体液因素的影响。前阻力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微循环中,它们分别起着“总闸门”和“分闸门”的作用,它的开闭直接影响到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而微静脉属于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起着“后闸门”的作用,其口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回心血量。因此,微循环血流量直接与整体的循环血量密切相关。它除了要保证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实现物质交换,而且要顾及到全身的循环血量,使局部血流量与循环血量相统一。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的。因此,在临床上所说的微循环通常是指血液微循环,即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e)。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的叠加。引起无复流的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微血管外间质中由渗出液引起的组织间压增高和血小板聚集与/或白细胞嵌塞引起的微血管堵塞。 3、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不仅出现于缺血缺氧的当时,而且可发生于血流再通以后,这就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其发生机制至今不清,但是一般认为它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二十三、微循环及其生理功能

人体内血液循环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物质交换,以实现组织器官的功能更新和废物清除。物质交换的场所是通过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来实现的。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 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微循环的结构也就不同。人手指甲皱皮肤的微循环形态比较简单,微动静脉之间仅由呈袢状的毛细血管相连。骨骼肌和肠系膜的微循环形态则复杂得多。 微循环的血流一般为层流,其血流量与微动静脉血压差成正比,与微循环中血流阻力成反比。一般情况下,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液是不连续的,这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每分钟约 5 ~ 10 次的交替性收缩,即微血管舒缩活动 (vasomotion) 有关。微血管的舒缩活动有自己的规律,与心脏节律并不同步,它实际上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被称之为“第二心脏”。血管舒缩活动主要与局部组织的代谢情况有关。 微循环内的物质交换过程是通过组织液为中介的。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组织液发生物质交换,而组织液和血液之间则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是扩散( diffusion ),另外有滤过和重吸收( filtration and reabsorption )、吞饮( pinocytosis )等交换方式。 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人体内环境的基本稳定依赖于微循环的顺利进行,而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微循环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人体神经系统若发生微循环障碍,神经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供,则会发生失眠多梦、头昏眼花、记忆力下降等,重则发生中风、瘫痪。心血管系统若发生微循环障碍,心肌细胞供氧不足,则会发生心慌胸闷、心律不齐,甚至突发心梗死亡。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各器官组织都会引起相应的病变。 目前衡量人体微循环的唯一方法是用特殊的微循环显微镜来进行甲襞和眼环结膜微循环检查,可以检测出宏观检查仪器如 CT ,磁共振等尚不能发现的病变,因此临床上微循环检查具有早发现、早诊断的作用。改善微循环障碍方法有很多,例如扩张血管药物、活血化淤药物、针灸、气功、体疗理疗等。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他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这个词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如果告诉你,高血压,脑血栓等都是因为它而造成的,你会怎么想,那么想不想要了解什么是微循环,它的一些症状是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

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   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

有关微循环的认识

有关微循环的认识 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核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图1-1)。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 图1-1人体动脉分布图1-2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 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近年来有人提出微循环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环以外,还包括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微循环,它们是指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微循环和微小的组织管道中的组织液循环。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 研究比较深入的血液微循环。在血液微循环的血管中,引导血液流入的是 微动脉,由于管壁有平滑肌,可以收缩和舒张,决定着微循环的流入量;引导血液流出的是微静脉,管壁也有平滑肌,它的活动决定着毛细血管血流的流出来;而毛细血管是没有平滑肌的,只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因此壁最薄,物质容易通过管壁进出血管,其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图1-2)。 自公元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微循环的研究,但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微循环学会,已召开了六次世界性微循环大会,三次亚洲微循环大会。微循环的研究已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流,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虽然微循环的血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研究工作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它并不神秘,许多人体的外部表现与微循环有关。例如,人在害羞时出现颜面发红,皮肤长疖子时出现的发红肿胀,都与皮肤微循环血管舒张,引起血流增加有关。那么,微循环对正常人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 1.运输和进行物质交换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代谢的产物。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非常薄,可以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再加上毛细血管透出,送到周围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会由血液带走,从身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