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一、积累重点实词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而成语中则保留了重点实词的特殊意义。利用成语,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实词的意义:

飞禽走兽:走,奔跑

引而不发:引,开弓;发,射箭

扬汤止沸:汤,热水

短兵相接:兵,兵器

相机行事:相,仔细看

不刊之论:刊,删减

不易之论:易,改变

亡羊补牢:亡,逃跑;牢,牲畜的圈

感激涕零:涕,眼泪

揭竿而起:揭,举起

穷兵黩武:穷,终极,竭尽

无声无臭:臭,气味

尾大不掉:掉,摇摆

扬长而去:去,离开

无可适从:适,去

以己度人:度,推测

怨天尤人:尤,责怪

缘木求鱼:缘,攀援

寡廉鲜耻:鲜,少

家徒四壁:徒,只有

尸位素餐:素,白

如释重负:释,放下

不速之客:速,邀请

文过饰非:文,掩饰

词语都有本义和引申义。上面展示的都是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其本来意义,在本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词义的延伸很有意思,各种意义之间井然有序,似乎都藏着一个思维故事。请看下面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过程:

兵——

本义是武器,“兵不血刃”“短兵相接”“厉兵秣马”

引申为“军队”,“兵多将广”“草木皆兵”“兵临城下”

进一步引申为“战争”,“纸上谈兵”“兵连祸结”“兵荒马乱”

引申为“用兵、指挥作战”,“兵贵神速”“兵不厌诈”

穷——

本义为“终极、竭尽”,“穷兵黩武”

引申为“到尽头”,穷途末路、山穷水尽

引申为“探究”,穷根究底

引申为“处境不好”,穷寇勿追、穷当益坚

引申为“仕途不顺利”,穷而后工、穷达有命

我们可以用成语积累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二、词类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用成语来归类学习词类活用,是很好的方法。

1.名词用作状语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例析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例析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7.春华秋实华通花 8.信口开河河通合 9.图穷匕见见通现 10.排沙简金简通拣 13.受益匪浅匪通非

三、虚词用法 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四、文言句式 固定句式 1.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2.不知所措:处置的办法。 3.所向披靡:(力量)达到的地方。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夜以继日、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这种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利用成语去掌握文言,既积累了成语,又熟悉了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试一试 一、找出下面成语中的通假字 拨乱反正()图穷匕见()一暴十寒()再接再厉()景从云集()被发文身()列土分疆()流言蜚语()疾恶如仇()毋庸讳言()焚林而田()胆战心惊()善贾而沽() 二、古今异义 1、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况成语中也有保留。如:

曾经沧海() 言过其实() 身体力行() 十年树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如: 奉行故事() 便宜行事() 贻笑大方() 三.、成语中也有兼词。如: 付诸东流() 居心叵测() 心不在焉() 四、.文言句式 (一)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 (1)省略。如: 引以为戒述而不作 (2)省略。如: 一字千金一言九鼎 再衰三竭

(3)省略介词。如: 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二)、成语中也有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何”做宾语时放到了谓语动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句式。 如:“何去何从”“何患无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等。 2)还有一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如: 时不我待、人莫予毒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a、必须是否定句, 一般句中有“不”“未”“毋”“莫” 等否定词; b、必须是代词做宾语。 3)另外,还有用“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以加重语气。如:“唯才是举”、唯利是图、“马首是瞻” 等。这里的“之”“是”只是宾语前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高连球 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通假字 不过尔尔(耳)博闻强识(志)再接再厉(励)信口开河(合) 二、古今词义差别 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2、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3、意动用法 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 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 4、名词用作动词 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 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 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 四、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恩将仇报(将恩报仇)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2、状语后置 嗤之以鼻(以鼻嗤之) 持之以恒(以恒持之)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1.抱头鼠窜 2.奔走相告 3.兵贵神速 4.不毛之地 5.蚕食鲸吞 6. 打草惊蛇

7.风餐露宿8.蝇营狗苟9.寡廉鲜耻10.马首是瞻11.破涕为笑12.可歌可泣13.骇人听闻14.毫厘不爽15.马革裹尸16.厝火积薪17.鹤立鸡群18.巧言令色 参考答案 1、5、7、8、15、17属于名词用作状语; 2、9、11、14、18属于古今词义差别;3属于意动用法;4属于名词用作动词;6、12、1 3、属于使动用法;10属于宾语前置;16属于通假字,“厝”同“措”。

文言文中成语汇总

初中1-6册古诗文中的成语总汇 七年级上册 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 3、怡然自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童趣》) 4、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5、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7、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 8、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9、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10、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1、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论语〉十则》) 12、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3、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14、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15、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 16、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17、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七年级下册 18、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19、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21、夸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夸父逐日》) 八年级上册 22、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23、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24、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出自文言文,42个考试常考成语汇总!

出自文言文,42个考试常考成语汇总!你一定要知道! 成语无处不在,不仅在基础知识中考,同时用在作文中,其实,文言文中也有成语,你们有注意到吗?今天,就给大家汇总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3、【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4、【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5、【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6、【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7、【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8、【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9、【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10、【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11、【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12、【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13、【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14、【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同学们都喜欢积累成语,并且有意识地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确实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使自己的语言增加了文采,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同学们将成语或者褒贬用错,或者范围用错,甚至望文生义,结果闹出了一些笑话。究其根源,还是同学们没有掌握成语的正确意义。可是,需要记忆的成语有千条之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为同学们点拨一点学习思路,提供一些知识信息。这就是将常见容易误用成语同文言知识串联起来。其实,学习在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语文各知识点之间都有其勾通之处,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几个知识点勾连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之效。 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 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好多都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实词意义弄清了,整个成语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安:安(安闲)步当车安(安心)土重迁 当:安步当(当作)车大而无当(适合)当(当前)务之急 首当(承受)其冲螳臂当(dāng)(阻挡)车 负:不负(辜负)众望 归:宾至如归(回家)久假不归(归还) 假:久假(借用)不归 间:间(jiān)(空间)不容发(fà) 及:爱屋及(到)乌城门失火,殃及(到)池鱼过犹不及(比得上) 即:不即(接近)不离 迁:见异思迁(改变)安土重迁(迁移) 是:各行其是(正确)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 速:不速(邀请)之客 谢:敬谢(推辞)不敏 易:不易(更改)之论 行:各行(执行)其是 致:格物致(得到)知 知:格(推究)物致(求得)知(知识) 二、成语中的文言虚词 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这些虚词绝大多数也能从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清楚了,成语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了。 而:哀而不伤(连词,表转折,却)不胫而走(连词,表承接,就)侧目而视(连词,表修饰)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具体而微(连词,表并列)引而不发(连词,表转折,却) 何:百身何赎(疑问代词,怎么) 乎:瞠乎其后(介词,相当于“于”,在)不亦乐乎(疑问语气词,吗) 其:独善其身(代词,他的)三缄(jiān)其口(代词,他的) 若:洞若观火(动词,像) 所:无所不为(代词,……的事)无所不用其极(代词,……的事)无所不至(代词,……的地方) 为:不以为然(以为,动词,认为)不足为训(动词,作为)人满为患(动词,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 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与成语结合记忆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与成语结合记忆(四),让背诵变得更简单~ 四 91.谢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 杜门谢客:杜门:闭门不出;谢客:谢绝宾客。指不与人往来。 新陈代谢: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亡。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作主语、谓语、定语;指生物体的更替。 92.信 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信马由缰:信、由:听任。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 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杳无音信: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作谓语,用于惊讶的场合。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作谓语、定语,用于讲信用的人。 鱼书雁信:泛指书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93.兴 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辞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94.行 天马行空: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踽踽独行: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人独自走路。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各行其是: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便宜行事: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作主语、宾语,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采取适当处理方式。 95.幸 幸灾乐祸: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一、积累重点实词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而成语中则保留了重点实词的特殊意义。利用成语,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实词的意义: 飞禽走兽:走,奔跑 引而不发:引,开弓;发,射箭 扬汤止沸:汤,热水 短兵相接:兵,兵器 相机行事:相,仔细看 不刊之论:刊,删减 不易之论:易,改变 亡羊补牢:亡,逃跑;牢,牲畜的圈 感激涕零:涕,眼泪 揭竿而起:揭,举起 穷兵黩武:穷,终极,竭尽 无声无臭:臭,气味 尾大不掉:掉,摇摆 扬长而去:去,离开 无可适从:适,去 以己度人:度,推测 怨天尤人:尤,责怪 缘木求鱼:缘,攀援 寡廉鲜耻:鲜,少 家徒四壁:徒,只有 尸位素餐:素,白 如释重负:释,放下 不速之客:速,邀请 文过饰非:文,掩饰 词语都有本义和引申义。上面展示的都是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其本来意义,在本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词义的延伸很有意思,各种意义之间井然有序,似乎都藏着一个思维故事。请看下面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过程:

兵—— 本义是武器,“兵不血刃”“短兵相接”“厉兵秣马” 引申为“军队”,“兵多将广”“草木皆兵”“兵临城下” 进一步引申为“战争”,“纸上谈兵”“兵连祸结”“兵荒马乱” 引申为“用兵、指挥作战”,“兵贵神速”“兵不厌诈” 穷—— 本义为“终极、竭尽”,“穷兵黩武” 引申为“到尽头”,穷途末路、山穷水尽 引申为“探究”,穷根究底 引申为“处境不好”,穷寇勿追、穷当益坚 引申为“仕途不顺利”,穷而后工、穷达有命 我们可以用成语积累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二、词类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用成语来归类学习词类活用,是很好的方法。 1.名词用作状语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语多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文》里的一则寓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也有从古典的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所以古代汉语特点,大多的短小易记的成语中仍有沿留。 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特别突出,而在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古今异义这一文言现象,在理解成语时应注意区别,成语中的古今异义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 外延扩大。 如:江河日下古:江,长江;河,黄河。 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古:护城河。今:水池。 2、词义缩小。词义由古义演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如:待人接物,恐遭物议。物,古:事物、人。今:事物。古义大于今义。

3、词义转移。词义由古义演变到今义,由表示甲事物变到表 示乙事物。 如:“贻笑大方”中的“大方”古今均作为一个双音词,但古今词性词义大不一样,成语中用古义,意思是“有某种 专长的人”,属名词,今义“举止不拘谨,对于财物不吝 啬”,属形容词。 如:“赴汤蹈火”中“汤”古热水,开水;今为菜汤。 4、感情色彩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爱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 代风尚、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人们对词义的 爱憎感情又随着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而变化,虽然古今词 义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古人和今人的感情色彩有了明 显的变化。如:和气吉祥:祥,古:吉凶的预兆,中 性词。今:吉祥,褒义词。 势均力敌:敌,古:对等,相当,也有仇敌之义是中性词。 今:只有敌人,敌军之义,是褒义词 明哲保身:古: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是褒义词。今:批评那些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 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今天已换成另 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和成语中还保留着,如“目 改称眼睛;“寡”改称少;成语“目不识丁”、“目无全牛”、“寡不敌众”中还沿用。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积累重点实词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而成语中则保留了重点实词的特殊意义。利用成语,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实词的意义: 飞禽走兽:走,奔跑 引而不发:引,开弓;发,射箭 扬汤止沸:汤,热水 短兵相接:兵,兵器 相机行事:相,仔细看 不刊之论:刊,删减 不易之论:易,改变 亡羊补牢:亡,逃跑;牢,牲畜的圈 感激涕零:涕,眼泪 揭竿而起:揭,举起 穷兵黩武:穷,终极,竭尽 无声无臭:臭,气味 尾大不掉:掉,摇摆 扬长而去:去,离开 无可适从:适,去 以己度人:度,推测 怨天尤人:尤,责怪 缘木求鱼:缘,攀援 寡廉鲜耻:鲜,少 家徒四壁:徒,只有 尸位素餐:素,白 如释重负:释,放下 不速之客:速,邀请 文过饰非:文,掩饰 词语都有本义和引申义。上面展示的都是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其本来意义,在本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词义的延伸很有意思,各种意义之间井然有序,似乎都藏着一个思维故事。请看下面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过程: 兵—— 本义是武器,“兵不血刃”“短兵相接”“厉兵秣马” 引申为“军队”,“兵多将广”“草木皆兵”“兵临城下” 进一步引申为“战争”,“纸上谈兵”“兵连祸结”“兵荒马乱” 引申为“用兵、指挥作战”,“兵贵神速”“兵不厌诈” 穷—— 本义为“终极、竭尽”,“穷兵黩武” 引申为“到尽头”,穷途末路、山穷水尽 引申为“探究”,穷根究底 引申为“处境不好”,穷寇勿追、穷当益坚 引申为“仕途不顺利”,穷而后工、穷达有命 我们可以用成语积累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与成语对照记忆

高中文言实词与成语对照记忆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劳无功:白白地。 2、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束之高阁、束手无策:捆缚。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十恶不赦:赦免。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忍辱负重:承担。 5、璧有瑕,请指示王──瑕不掩瑜、白璧微瑕:玉石上的斑点。 6、秦贪,负其强──负隅顽抗:倚仗。 7、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傲慢。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予赵城──审时度势、度德量力:揣度,估计。 9、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忘恩负义:背弃。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不负众望:辜负,对不起。与“不负众望”意义相反。 1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罪不容诛:杀死。 12、赵王畏秦,欲毋行──宁缺毋滥:不要。 1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仅仅。 14、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素昧平生:向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15、邹忌修八尺有余──熟语“茂林修竹”、“俊眼修眉”:长。 16、上书谏寡人者──拒谏饰非: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 17、徐公来,孰(通“熟”)视之──深思熟虑:细致,审慎。 18、暮寝而思之──寝不安席、寝食不安:睡觉。 19、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望而生畏、畏缩不前:畏惧。 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耳提面命:当面。 游褒禅山记 2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房屋。 22、有碑仆道──前仆后继:倒,倒下。 23、盖音谬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误。 24、其下平旷──地旷人稀:广大,空阔。 25、有泉侧出──旁敲侧击:从旁边。 26、遂与之俱出──泥沙俱下、声泪俱下、玉石俱焚:一起、一同。 27、则或咎其欲出者──既往不咎:责怪,责备。 2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食其力、自食其言:自己(的)。 2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履险如夷:平坦,平地。 3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蔚为大观:景象。 3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吉人天相:帮助。 32、其孰能讥之乎──舍我其谁:岂,难道。 33、何可胜道也哉──不胜枚举:尽。 石钟山记 34、是说也,人常疑之──是可忍,孰不可忍:这。 35、虽大风不能鸣也──孤掌难鸣:使……发声。 36、余方心动欲还──欲速则不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 37、则山下皆石穴罅──补苴罅漏:缝隙。 38、空中而多窍──七窍生烟:窟窿。 39、汝识之乎──博闻强识:记,记住。

2018中考语文知识点: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2018中考语文知识点: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

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作者:陈显顺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刊名: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9,(3)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力汉语史稿 2004 2.陈秀兰"成语"探源[期刊论文]-古汉语研究 2003(1) 3.毛学河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 1994(1) 4.金惠明汉语成语及其特性[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王辉制约古汉语语序重要因素的研究——用可别度、语义靠近、距离标记对应律来解释古汉语语序现象2007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汉语语法承接古汉语语法而来,并有很大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应该也可以解释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所以我们以此普遍的原理为基础,以陆丙甫先生近几年研究得比较深入和透彻的几个语法理论为代表,试图探讨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表现。这些语法理论主要为以下几个:一、可别度领前原理二、语义靠近原理三、内小外大原理四、距离标记对应律。这些原理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也会有相互冲突和矛盾之处,我们在文章中也会进行阐述。 2.学位论文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2007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中古汉语较之上古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长足发展。此期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词汇量激增,口语词汇非常活跃 ,复音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多种新兴语法形式和语法现象在此期文献中都有所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密性加强,活用与兼类现象减少。《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作为中古汉语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之一,在汉语史上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前辈时贤在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世》词类的研究领域,人们一般把重点放在副词、连词、介词等虚词和实词中的数词、量词、代词三类上,纳入“词法”研究范畴。相对来说,对《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的考察较为薄弱。《世》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约占全部词量的94﹪,“词类研究是专书语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对这三类词进行研究考察,《世》的词类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本文在专书词类研究的框架中,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以《世》的6596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类,主要采用定量描写的方法,并将定量描写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词类研究与句法分析相结合,力图对词类及其各个次类的语法功能及语义方面的差异有所揭示。 在中古汉语研究领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词汇学的角度,主要是从词义训诂、复音词及新词新义的抉发三个方面入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二是从词类角度,词类研究包含在语法研究的大框架中。在专书语法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虚词、新兴语法成分及句法的历时演变方面,对于实词的研究,尤其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词的研究,历来是相对薄弱的。 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前辈时贤成功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用“定量描写"和“比较互证”两种方法。文中的各项结论都尽可能地用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根据,为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提供依据。“比较互证”指专书研究不应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与共时截面上的其他语料结合起来;二是与汉语史纵轴上各阶段的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相结合,为语法现象的共时表现及历时变化提供清晰的演进脉络。 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章“总论”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的展开作理论上的准备。本章首先讨论了字与词、复音词与短语的区分,提出了在区分以上两组概念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把每个词都单独析出,这是论文展开的第一步。然后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将析出的词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语法意义”为标准归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有其区别性的语法功能,其中名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形容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由于表达精密化内在要求的驱动,各种复杂的新兴的语言表达式的不断出现,兼类和活用现象在中古汉语时期逐渐减少。《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涉及兼类与活用的词在该类词中都只是少数。我们从词的语法功能、见次频率和意义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世》兼类与活用的情况。 本文以“自指和转指”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情况。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是汉语自身特点之一,但与名词作主语、宾语不同,由于所处“语法位”的影响,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在语法上发生名词化,在语义范畴上发生指称化,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两种。 第二章“《世说新语》名词”部分,我们根据语义及语法特征,把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类。 普通名词是名词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两大类。有生名词包括人物名词、动物名词、国家名词;无生名词包括事物名词、处所名词和抽象名词。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语法特点,有生名词多作施事主语,无生名词常常充任受事宾语。名词在句中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其次是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很少充任补语。《世》中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书名等。人名一般不受形容词、数量词修饰。地名一般作处所宾语或处所补语,也可修饰人名。《世》中大多数时间名词在句中可以单独作状语。方位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 我们在何乐士先生《<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一文的基础上对《世》的名词作状语作了进一步考察,补充了何文没有列为考察范围的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的内容,并对何文列举的名词作状语例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一定的增删。 本章还考察了《世》名词的活用与兼类。名词活用以活用为动词为主,方位名词活用能力要强于其他类名词。兼类中以名词、动词兼类最为常见,其次是名词、形容词兼类。名词兼类能力受单音与复音、专指与非专指的影响,单音词占绝大多数,专有名词因其意义明确,不易引申出其他常用义,所以没有出现兼类现象。《世》名词词头、词尾较之前代又有新的发展,一些后世常见的词头、词尾在此期或者处于萌芽状态,或者已经成熟,如“阿”、“子”、“家”等。《世》中只有极个别单音名词有重叠现象。 第三章“《世说新语》动词”部分,先把动词分为助动词和普通动词两类,然后根据是否能带宾语及带何种宾语,把普通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由于单凭一部专书有时难以确定动词性质,我们在必要时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同期文献。文中列举了《世》中部分动宾关系类型,并对使动宾语和处所宾语作了专门讨论。对于普通动词,在及物与不及物的分类法外,又采用了“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的分类方法,考察的结果是,《世》中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基本持平。对于专书研究,这种分类法更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由于句式对动词语法功能及语义的选择和需要,一个动词是否为及物动词可以利用某些特定句式加以判别,如各种被动句中的动词、偏指副词“相”、“见”后的动词、受事主语句、施事宾语句中的动词、“所”后的动词等,或全部或大多数是及物动词。我们考察了《世》中的6个动词小类,如助动词、双宾动词、兼语动词、判断动词、完结动词、粘宾动词,结合句法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世》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世》中没有动词词头,动词词尾有“当”、“于”2个,都是此期新产生的动词后缀。 《世》中“动宾+宾”(VN+O)格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世》中VN+O式并不再是“罕见的语法现象”,共有53例。’VN可以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从语义上看,O的类型多样,以表处所和表对象最为常见。O是VN所关涉的对象,文中把VN+O与“动·宾·补”和双宾式作了区分。 第四章“《世说新语》形容词”部分,按语法意义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其中性质形容词为主体部分。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汇编 第一册 ?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语出《论语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二册 ?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一)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