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

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

对妻子深挚的爱。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

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

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

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

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

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

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 1911 年 4 月 27 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 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

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

1、黄花岗起义:1910 年 11 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

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1911 年 4 月 27 日下午 5 时 30 分,黄兴率 13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

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

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

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林觉民(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

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 年春回国,4 月 24 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

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之一。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

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

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 岁。

三、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1、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留下了一封《与妻书》,留给妻子的,这是一封情书,还是一

封遗书呢?

2、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②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吾衷

3、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吾衷呢?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这个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能“勇于就死”呢?既然“至爱汝”,

又为什么舍得“勇于就死”呢?我们来看看林觉民是怎么解释的?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你,所以我以这份心去爱天下人,我愿意牺牲自己的

幸福,帮天下人谋幸福。就是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即舍小我以成大我。

5、林觉民的小我,也就是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即“至爱汝”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四五年前某夕关于谁先死的谈话

围绕与妻子有关的日常生活,直说对妻子的深挚爱恋。

以上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

离别前,切切叮嘱妻子抚养孩子,子承父志。

甚至,死后,他也愿意

一愿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林觉民是真爱他的妻子,这份爱刻入了他的骨血之中,让他肝肠

寸断。

四、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重点)

1、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当时国事如何?请同学们找一找。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③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2、概括说也就是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百姓苦痛。但是,这与林觉民夫妻何干?他们夫妻二人出身书香门第之家,只要安守本分,相信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什么林觉民

非得走上一条在旁人看来是不归之路的革命道路?我们来看看林觉民的内心剖白吧。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③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3、这是一个有小情,但更有大爱的至情至爱之人。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这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人。

五、拓展延伸

一百多年前,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从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一百多年后

的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学生们则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爱情故,两者皆可抛。”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对这些学生,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六、作业

结合林觉民写给父亲的诀别书,体会他牺牲前的心理状态。

不孝儿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七、课外表演

读过了这一封荡气回肠的百年情书,我们的心头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一份感慨一起再来品味这份感情。

播放《与妻书》朗诵视频。

课外同学们组成小组,分角色进行朗诵。

与妻书 优秀教案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 作者作品介绍: 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 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 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踏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

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 1.其:吾望其言是实 (这,指示代词) 今则望其真有 (它,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 (自己,代词) 汝其勿悲 (表祈使,规劝)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他们,代词) 2.与:与妻书 (给,动词) 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跟,介词)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和,连词) 吾先死留苦与汝 (给,动词) 3.至:吾至爱汝 (极,最,副词) 吾爱汝至 (到了极点,副词) 词类活用: 1.汝幸偶我 (意动,以……为配偶)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作动,尊敬)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作动,爱护) 4.称心快意(使动,使意快) 四、文本研读 1.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意,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午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心情。作者是从哪及格方面向妻解释的。 明确: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形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24 与妻书_课文分析

24. 与 妻 书 本文是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出了革命者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拳拳深情。文章有叙有议有抒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 既对与妻子相亲相爱的往事进行了深情的回忆,又向妻子讲述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道理,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可以说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作者写这封遗书时的感情是非常矛盾而又激动万分的,“至爱”妻子又“忍舍汝而死”似乎充满矛盾。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对他的舍生赴义能够理解,在信中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说明正因为非常爱妻子,并由此推及爱天下的人,所以忍心舍生赴义的道理。整篇书信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写的。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地说明自己给妻子写这封诀别信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尽情倾诉了自己“至爱”妻子又“忍舍汝而死”的看似矛盾的心情,其间充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革命道理。 第2段,开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可以说是全文的纲。作者对妻子阐述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道理,希望妻子理解,不要为自己的牺牲而悲伤。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之间谈及生死及相互恩爱的往事。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述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的原因。三件事都反映了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对妻子的情感无比之深。 第4段,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真情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议论。作者先一一列举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

与妻书 教案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得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得至情至性。(重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与议论得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亦文亦白得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3、体会作者高尚得革命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得有72位革命志士,其中有一位叫林觉民得革命者,在起义前夕给自己得妻子写了一封感人至深得书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与妻书》,瞧瞧作者在起义前给自己得妻子写了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2)通假释义 几家能彀.(“彀”通“够”。)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依傍,依靠。) (3)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 ..得之(古义:揣摩,推测。今义:模仿。) 吾充.吾爱汝之心(古义:扩充,发扬。今义:满,足;冒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古义:但,但就是。今义:常用在整数得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书”,名词用作动词,“写”得意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得意思。)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得意思。) 作者名片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与陈意映结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与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背景追溯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她协助广州起义。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她得父亲,另一封给她得妻子。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谈一下这篇文章得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家国天下》教案

悠悠千古诗殷殷爱国情 ——品味经典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受教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学情分析可分以下五方面: (一)班上有10个西藏生,班级成分多元,但相处和睦,对多民族国家有更深的认识。(二)他们的好奇心强,还保留小学时的表现欲,然而自我意识的成长也使一部分学生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生怕引起同班同学的嘲笑。 (三)他们对古代诗歌及诗人有一定了解,但未对爱国诗歌进行归纳也未更全面和更深刻了解过爱国诗人的经历。 (四)班上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积极做笔记,但朗读能力较弱。 (五)班上分6个学习小组,课代表及小组长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综合性学习课,主题是“天下国家”,核心是“爱国”。一、确定教学内容。爱国的形式多样,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确定从爱国诗歌入手,带领学生朗读、赏析爱国诗歌,了解爱国诗人,培养家国情怀。二、学生分小组搜集爱国诗人的生平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习家国情怀的诗词典故 2、感受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3、培养爱国爱家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家国情怀的诗词典故。 2、理解家国情怀的古今演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忠”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我国涌现许许多多忠君报国之士,屈原、岳父、文天祥、陆游、林觉民……英雄已逝,但他们的诗歌中流露的殷殷爱国情义,仍深深牵动着我们的心弦。 二、为国捐躯 (一)屈原:滚滚东逝的汨罗江旁,那个形容枯槁孑孑而行的屈原。 (二)岳飞: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面对奸佞小人的种种陷害,面对南宋朝廷的种种猜忌,不由得冲冠一怒。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以一己之力独立支撑南宋半壁江山的赤胆忠臣,耿耿丹心,唯有苍天可鉴。 (三)文天祥:国之既亡,为国捐躯,虽死犹荣。明知不可为而痴心不改,耿耿丹心怎不令人为之动容呢? 三、忧国忘家 每一个国民,在自己的国家危难之际,都应当挺身而出。爱国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但是,爱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5、文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 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与妻书(1) (2)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4与妻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 作者作品介绍: 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 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 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该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 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 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 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 2.与:与妻书(给,动词) 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

《与妻书》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构想: 对《与妻书》的处理,我主要扣住“吾衷”来组织教学的。见下图: 一. “吾衷”是《与妻书》的思想核心。“吾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吾至爱汝”,另一方面是“为天下人谋永福”。围绕这个核心,文章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抉择”结果:“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二是“抉择”原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卒不忍独善其身”。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紧紧扣住“吾衷”展开教学,力图层层展现与揭示之。 顺势以文章的“内容”的解读带出文章的“形式”特征的分析:材料的处理——围绕中心组材、“详与略”,结构上的整一——“递进与呼应”,语言上的情感色彩——“悲”与“壮”。且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一般知识。 二. 鉴于《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比较浅近,学生单独理解应该说比较简单。 如何让文章的解读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新意?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力图将《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与理解,如“舍生取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等,以期让学生从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注脚。 但又考虑到这些“引用”的价值取向都与《与妻书》的在方向上相吻合, 会不会在学生的思维训导上失之肤浅或平面?因此,又引出这个学期学过的《我很重要》中的观点——一种看似与“舍身取义”论相对的观点,“既然‘我很重要’,为什么要‘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以引发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以期对学生思维训导的辨证性与立体感的诉求与达成;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 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这样抉择? ②作者为什么要宕开一笔?

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 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 对妻子深挚的爱。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 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 亲 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 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 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 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 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 1911 年 4 月 27 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 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 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 1、黄花岗起义:1910 年 11 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 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1911 年 4 月 27 日下午 5 时 30 分,黄兴率 13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 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 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 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林觉民(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 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 年春回国,4 月 24 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 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之一。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 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 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 岁。 三、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与妻书》案例分析

《与妻书》教学课例分析 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沈诗荣 一、培训感言 2007年1月29日至2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普陀区教育学院肖建民先生主讲的“语文课改新课型案例分析”第二期的教师培训,受益匪浅。肖建民先生深厚的学术底蕴、渊博的理论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上海市语文二期课改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思想上很有触动。 经过这次培训,我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看法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以前我总是认为继续教育对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是有限的,有的地方继续教育其实只是走过场而已,根本达不到培训提高的目的,有的所谓的培训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在这次培训中,我深深感觉到普陀区教育局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不论是培训的管理、课程的安排还是培训内容的选择,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案例 2006年10月30日下午第二节,我在同济二附中的高二(3)班举行了一次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林觉民及本文时代背景,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3、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 2、难点:走进烈士心灵,理解烈士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拟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课前欣赏音乐:童安格《诀别》 教师导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 二、简介背景和作者

与妻书说课稿1

《与妻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与妻书》是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章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女士的绝笔书,其中的真挚感情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已,所以确立了本课的重点:品读其中的情。(顾大家,舍小家)另外本单元要求“了解古代应用文为时而作的特点,并从中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学生在学习前面应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应用文(书信)的相关知识,把握书信的写法。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课的特点,我打算分两课时授完该课。因为它是一篇古文,所以在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字词的疏理以及文章思路的分析,我的说课稿是针对第二课时提出的。我为这节课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古代的书信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 (2)情感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3)能力目标:运用书信知识,以陈意映的口吻写一封回信。 教学重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抒情与说理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中考虑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即用烈士对妻子和民族的真情来激发学生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也可引导学生从陈意映角度来思索她的“情”),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课堂教学流程:

1、板书设计 爱汝儿女情长 舍汝 为天下人谋永福家国大义 2、设计意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因为无论哪个选择,都要付出情感上,道义上的牺牲和代价,都有选与不选的理由和意义,都要忍痛割舍一份情感。林觉民的选择中,剖析他心灵的历程,我们非但不会感到他无情无义,反而更能体会他的高风亮节。从他对妻子之爱上升到对家国之爱的情感流程里,可以引发我们对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的思考和启迪—— 五、说评价: 《与妻书》这篇文章写于作者就义前三天,整篇文章以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之情而动人,以对国家的拳拳之心而感人,使人不禁潸然泪下,感慨万千。在教授该文时,我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情景再现,体悟情感。作者用他手中的笔给我们留下了那一夜的心情,在解读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所要的思想情感。 (二)读文识人,感受情怀。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作者,一起去体会作者的生死观、幸福观、天下观,我们所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高大的背影,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形象,再由作者拓展到那一个时代的一批人,他们都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还有站在他们背后的人:亲人和爱人) (三)生死抉择,感悟生命。让学生联系现实自身情况,谈谈对林觉民这种选择的看法。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我们该如何然选择? 2010.5.25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 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2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那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庸反动,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 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统治。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而且深带感情的特点; 2.理解文言文句子里主谓短语作宾语; 3.领会作者所阐述的个人幸福要服从革命需要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围绕关键性句子展开记叙、议论、抒情。 2.难点:主谓短语作宾语和一词多义。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崐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崐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崐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崐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崐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崐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忱和对妻子的至爱,同崐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崐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崐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崐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实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崐──“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崐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二、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意映卿卿⑴如晤(亲爱的像见面一样),吾今以此书(信)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一齐落下),不能竟书(写完)⑵而欲(就)搁(放下)笔,又恐汝不察体察吾衷心意,谓吾忍舍抛下汝而死,谓吾 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让(的心情) 给说几句话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 最就是这念头勇敢地去 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⑶, 的结成夫妻笼罩着带血腥气的阴云都是恶狼凶狗日称心快意,几家能彀⑷? 司马春衫⑸, 子过得有能够做到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 彀通够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⑹也。语云⑺:仁者“老吾

与妻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14 与妻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目标1和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中国同盟会成员,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黄花岗起义时被俘,最后从容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背景链接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殓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封《与妻书》是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的。 2.生难字词 (1)字音 肖.(xiào)不能禁.(jīn)如晤.(wù)旁.(bànɡ)的.的(dí) (2)词义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法。【狼犬】狼和狗,喻指坏人的帮凶。 【太上】最上,最高。【语云】古语说。 【盖】原本,原来。【有身】怀孕。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2~4):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令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5~6):加深言情,情至生死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中国。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交流展示: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2.这封信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交流展示:(文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举例说明。 交流展示: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例: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1、5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第2、4、6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1)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2)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与妻书 教案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重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和议论的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亦文亦白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的有72位革命志士,其中有一位叫林觉民的革命者,在起义前夕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与妻书》,看看作者在起义前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2)通假释义 几家能彀.(“彀”通“够”。)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依傍,依靠。) (3)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 ..得之(古义:揣摩,推测。今义:模仿。) 吾充.吾爱汝之心(古义:扩充,发扬。今义:满,足;冒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古义:但,但是。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书”,名词用作动词,“写”的意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的意思。) 作者名片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与陈意映结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背景追溯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另一封给他的妻子。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谈一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5、文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 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

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背景资料: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4、学习生字: 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 婉(wǎn)嗟(jiē)虐(nüè)眷(juàn)旁(bà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几家能彀.(“彀”通“够”。) (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2、古今异义词: (1)、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以及”是介词“以”和动词“及”的连用,其意为:把···推及到···。与今常用做表并列的“以及”不同。) (2)、吾充.吾爱汝之心(充:扩充,扩大。今常用义为:满足,装满,冒充。) (3)、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只,但。今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示次序。) (4)、此吾所以 ..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1课《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1课《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2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4重点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6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7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