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就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 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 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 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她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与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与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 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 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

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 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与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与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与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 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 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 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29、22%;海水覆盖面积70、78%;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意义:这种地形特征直接反映了大陆与大洋地壳物质组成、厚度与密度的差异。也与构造变动、侵蚀作用、气候特征等因素有关。

二、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成分分层(地壳、地幔、地核),洋壳与陆壳的年龄及各自分布范围;流变学分层(岩石圈、软流圈、中部层圈、地核);各圈层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成分分层:①地壳:大陆地壳面积34、7%,大洋地壳面积占65、3%,最老的大陆壳3、96Ga,记录了地球演化96%的历史,最老的大洋地壳0、18Ga,记录了地球演化历史的4%; ②地幔:a、

上地幔:范围:Moho面以下到大约400Km深处,在大洋区域:100-200Km深度上存在明显低速地震速度异常区,这种低速异常在大陆区域并不存在b、中地幔:位于400-670Km深度区间,存在一系列地震速度突变,这种突变可能就是由于地幔物质相变所造成的。c、下地幔:位于670-2900Km深度区间,地震波速度随深度逐渐增加; ③地核:液态外核与固态内核;

流变学分层: ①岩石圈:地壳+上地幔(≤1300oC); ②软流圈:大洋部分均匀且厚,大陆部分较薄,局部不可见; ③中部层圈; ④地核;

各圈层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分为横波纵波,横波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在固液态都能传播。莫霍界面时,横纵波速度突然加快。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三、大洋地壳:分布面积、年龄、厚度、地貌类型、物质组成与构造特征

分布面积:大洋地壳占地球地壳表面积的65、3%,记录了4%的地球演化历史;

年龄:最老大洋地壳时代为~180Ma;

厚度:地壳厚度0-10km,多数3-10km,平均5km;;

大洋地壳的组成:玄武岩或相当成分的侵入岩,Fe、Mg硅酸盐为主要组成矿物;

大洋地壳的物质组成:

深海沉积物

枕状玄武岩

席状岩墙群

辉长岩

堆晶岩

====Moho

地幔(橄榄岩)

大洋地壳的类型: ①大洋地壳边界区域:a、增生型洋壳边缘:时代新,厚度薄,密度低,地势高,以洋中脊(中央海岭)为特征,高出深海平原约2500m,延伸长逾40000km,海岭宽1000-3000km,因此,中央海岭的边坡坡度一般仅有1-2°;b、消减型洋壳边缘:时代老,厚度大,密度大,地势低,通常以延伸数千km的岛弧-深海沟对的出现为标志性特征,岛弧中的火山岛一般间距80km,岛弧宽可达数百km,海沟最深达海平面以下近12km,海沟宽度约100km,岛弧地区地壳厚度平均约25km;c、守恒型洋壳边缘:以地形起伏大、陡倾走滑断层发育为重要特征,延伸长度最大也可达10000km,一般宽度较小,但也有的可达100km或更宽; ②大洋地壳内部:a、深海平原:面积数百-数千km2,高出深海平原1-4km,部分属于大陆块体,另外一些则成因不明;b、无震海岭:一般由玄武岩质火山链组成,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皇帝海岭为代表,地壳厚度明显大于周围区域;c、洋底高原;d、海山;e、海沟。

四、大陆地壳:分布面积、年龄、类型(时代、构造特征)、物质组成、不同构造区域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

分布面积:占34、7%;

年龄:时代老,最老将近4Ga;

厚度:厚度大,一般30-40km,平均35km,最厚可达70余km;

类型: ①前寒武纪地盾:a、太古宙地体:以高级变质(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片麻岩穹窿与绿片岩相或更低级变质岩组成的绿岩带相间分布为主要构造特征,片麻岩穹窿与绿岩带之间的接触关系比较复杂:高角度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接触,绿岩带不整合沉积于片麻岩穹窿之上,深成岩为主构成的片麻岩穹窿与绿岩带呈侵入接触;b、元古代地体:可以划分为变形轻微的稳定区域与变形强度的活动区域:稳定区域既克拉通,活动区域:a1、火山岩为主构成的太古宙地体与元古代地体强烈变形区域;沉a2、积在线性区域中的巨厚沉积序列后期强烈

变形成为显生宙造山带;②显生宙地区:a、大陆地台:相对稳定的区域,具有古老的陆核结晶基底与稳定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盖层;b、地槽(造山带,活动带):相对活动的带状凹陷区域,其中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发展的后期因为发生褶皱作用而形成褶皱带或者造山带;c、大陆裂谷;d、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第三章大地构造学说的演变历史

一、地球收缩、地球膨胀、地球波动假说及各自的主要论据

地球收缩:L、Kelvin:地球象一台热力机,通过火山作用与地壳变动把原始熔融地球中的热力缓慢地发散出去;Elie de Beaumont(1829):地球为了适应冷却与收缩的内核,就在外壳中形成了褶皱与断层,因此,地球的外壳就受到各个方面的压缩;H 、Jeffreys(1953): 认为地球物理揭示的地球外部600Km的范围内就是脆性的,而在更深的范围内没有地震,因此支持地球收缩假说。挤压构造现象的存在有利于收缩假说;

地球膨胀:O、C、Hilgenberg(1930S):地球内部的膨胀可以引起大陆漂移;L、Egyed (1956): 从古地理方面论证了地球膨胀的假说;Carey(1975):从古大陆拼合复原再造的角度证明地球在膨胀(晚古生代的直径就是目前的3/4);王鸿祯先生(1995)主张存在着地球的有限膨胀;主要依据:地球表面广泛发育的伸展构造(北美西南部盆-岭区、东非大裂谷、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三叠纪盆地地前系统等)。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膨胀说的支持:实际观测表明,地球的直径在缓慢增大,导致潮汐阻力使地球自转速度在降低,目前每年降低百万分之16秒;寒武纪初期,每天比现在短2小时15分,即每年大约有400天。

地球波动:Van Bemmelen (1964, 1965, 1973): 地壳运动就是地球各级规模波动发育的结果,根据波长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级别:局部的:1Km;小型的:10Km;中型的:100Km;区域性的:1000Km;巨型的:10000Km;

二、地槽-地台学说:地槽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地台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地槽概念的演变、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构造运动性质的基本认识

地槽:相对活动的带状凹陷区域,其中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发展的后期因为发生褶皱作用而形成褶皱带或者造山带。地槽的内部结构可分为: ①优地槽(Eugeosyncline):远离地台、具有火山活动部分; ②冒地槽(Miogeosyncline):靠近地台、没有或极少火山活动的部分;在现今地球表面没能找到向形(syncline)式的槽状凹陷区域,而就是存在单向式的条带状沉积区域,即地斜(Geocline);

地台:相对稳定的区域,具有古老的陆核结晶基底与稳定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盖层。

地槽-地台学说:早期狭长的凹陷接受沉积,凹陷达到极大时发生火山活动,褶皱回返造山:褶皱回返往往先发生在优地槽部分,然后才在冒地槽部分发生,“造山带的前身就是地槽”。关于地壳构造运动属性的认识:①地球表面的构造活动以垂向差异运动为主; ②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存在水平运动,但就是只就是垂直运动派生的、次要的; ③地壳构造运动的“固定论”观点,地质历史时期的海陆分布与目前状况相去无几;

三、大陆漂移假说:产生过程、主要论据、动力学机制

产生过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 1620年最早提出了西半球过去曾经与欧洲、非洲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18世纪:法国人布丰(G、Buffon, 1707-1788)根据大西洋两岸边生物亲缘关系,认为两大陆曾经就是拼合在一起的;19世纪:Antonio Snider-Pellgrini(1858)《宇宙及其奥秘的揭露》:从美洲与欧洲的石炭纪(约3亿年前)植物化石不同区域的相似性得到启发,认为所有大陆过去都曾经就是单一陆块的一部分;20世纪:联合古陆思想的产生;

主要论据: ①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良好吻合; ②南非西部与南美洲东南部古生代生物面貌的极端相似性; ③古生代末(220-300Ma)大陆冰川的分布以及冰川运动的协调一致性;

④北美东海岸与欧洲西北部古生代造山带构造延伸状况与构造变形的协调性;

动力学机制:大陆漂移学说饱受质疑的就是什么动力可以驱使大陆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 ①主要动力源:地球自转引起的轴向压缩或固体潮汐力,使大陆趋向于从两极向赤道,从东向西漂移,地球自转导致大陆从极地区域向赤道区域运动,欧亚大陆向南,非洲、印度等向北漂移,从而形成了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挤压构造带,地球自转形成的大陆向西漂移,在前沿区域形成了美洲西海岸的山脉; ②物质流动与地球深部对流:对流上升----大陆伸展构造区与大洋中脊形成部位;对流下降区域----造山作用发生的地方;对流平流区域---大陆漂移;

四、海底扩张:海底地形探测与地磁异常、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

海底地形探测与地磁异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两大政治与军事阵营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地球科学革命的提早到来,用磁性探测方法对敌对方潜艇的监测,导致了海底磁性异常的发现,同时为了为己方潜艇解决与确定良好的行进路线以及海底隐蔽场所而进行的海底地形调查,发现了海洋地貌的总体特征以及中央海岭等;

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家们才能用先进的技术测绘出海底世界。测绘结果显示:海底有座相当高耸的海洋“山脊”,形成了一道水下“山脉”,绵延约83683、6千米,穿过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海洋底部的“山脊”也叫断裂谷,断裂谷里不断地冒出岩浆,岩浆冷却后,在大洋底部造成了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新生海底山脉,这个过程就叫海底扩张,而这些新生的海底山脉则称为海岭。

五、洋脊分段特征及其连接部位震源机制解的差异、转换断层的发现

第四章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一、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岩石圈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不同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地球的表层——岩石圈,可以划分为数量有限的块段——板块;板块就是刚性的,板块内部就是稳定与不变形的(一级近似);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之上运动,运动规律遵从球面运动的欧拉定律;各种地质作用,如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地震活动等,只发生在板块边缘;

岩石圈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 ①海底磁异常条带:古地磁极的反转被记录在洋

壳岩石当中,并被解释为海底扩张(板块的离散运动):②地震震源机制解: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走滑、伸展与逆冲三种基本类型;③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离散型板块边界附近地热流值高,消减型板块边界地热流值低,反映了(或被解释为)地幔的上涌与下降;因此,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均来自地球物理观测;

不同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

地震断层面解

逆断层震源机制解

汇聚与离散型板块边

界震源机制解

走滑断层震源机制解

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及其主要依据:现在岩石圈板块划分、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

现在岩石圈板块划分: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澳大利、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

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依据:缝合线:两个不同板块之间由于板块运动而发生相互接触的块体间边界;碰撞缝合线:碰撞前分隔不同板块的洋盆俯冲消失的位置;转换缝合线:两并列的原本不相关的古转换断层的位置。

缝合带:缝合带本身固有特征: ①两大陆地块之间的蛇绿岩带就是两地体间古洋盆的残余,它就是碰撞缝合线存在的最直接证据; ②大陆上的缝合线有时以构造混杂岩为标志,其可能就是一个更大变形带的一部分; ③一些混杂堆积带,不论就是否为蛇绿岩性质的,都含有两侧均无对应物的沉积物; ④一些缝合线具有糜棱岩与韧性剪切带的性质,如果没有其她的证据,这种带并不严格地指示缝合线的存在。两侧地质体的差异性: ①如果地体被具不同地层、构造历史、或者构造方向或样式的不连续的边界所分割,那么这个边界可能就就是缝合线,通常发育强烈剪切变形; ②剪切带两侧相近年代岩石古地磁矢量存在显著差异,可能说明这两个地体形成于相隔很远的区域,后来沿缝合线而接触; ③在某些情况下,缝合线也可以通过边界两侧化石组合的不同而识别,但就是必须谨慎地使用这个准则;

三、岩石圈板块边界类型:离散增生型、汇聚消减型(洋-陆、弧-陆、洋-弧、洋-洋、陆-陆)、走滑守恒型

离散增生型-大洋中脊

汇聚消减型-岛弧、海沟与碰撞带: ①洋-陆:大洋岩石圈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 ②弧-陆:大洋岩石圈俯冲于大陆岛弧之下; ③洋-弧:大洋岩石圈俯冲到大洋岛弧之下; ④洋-洋:大洋岩石圈俯冲到大洋岩石圈之下; ⑤陆-陆;

走滑守恒型-转换断层

四、板块构造运动学:欧拉定律与欧拉极、两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欧拉极的确定、三个板块之间的三连点及其演化、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地质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热点轨迹)、现今板块构造运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

欧拉定律:一个刚体沿着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就是环绕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何点的移动都不就是沿着直线,而就是沿着弧线;如果这种移动表现为复杂的曲线形式,那么它的移动轨迹将由许多段小圆弧组成;

欧拉极:瞬时欧拉极:用来描述两个板块在地质历史中某瞬时的相对运动;有限欧拉极:用来描述两个板块经过一段地质时间总的相对运动;

两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欧拉极的确定:转换断层平行于两相邻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通过画垂直于每一个转换断层的大圆;大圆相交的点就就是两个板块相对运动的欧拉极(E);

五、板块构造动力学模型:作用在板块上的各种力及其对板块运动的影响(促进、阻碍)

地幔对流—岩石圈底部剪切力、洋脊推力、俯冲板块拖拽——重力

第五章离散性板块边界与大陆裂谷作用

一、主要概念

离散型板块边界:就是岩石圈板块相背运动的区域,以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狭长的裂谷带、正断层以及玄武质火山作用为特征;

洋脊:就是大洋盆地中离散型板块边界发育的地带,就是一个宽阔、破裂的隆起带,延伸总长约70000km,在洋脊顶部的裂谷带中发育玄武质火山作用与浅源地震;洋脊的具体特征取决于扩张速率,随着大洋岩石圈远离洋脊,厚度与密度逐渐加大并发生沉降;

大洋地壳在离散型板块边界逐渐形成,通常由四层组成: ①深海沉积物; ②枕状玄武岩;

③席状岩墙群; ④辉长岩(下伏岩石为上地幔的剪切变形橄榄岩);

离散型板块边界上的玄武岩浆岩活动形成于地幔的减压熔融,岩浆在洋脊下部形成长条形岩浆房,她们沿裂谷带以岩浆墙方式侵入或喷出;

海水遇到新生成的炙热地壳时会引发强烈的变质作用,局部热液流体会在海地形成热泉;

离散型板块大陆边缘形成于大陆内部就是则会形成大陆裂谷作用;

大陆裂谷作用形成新的大路边缘,以发育正断层与火山岩与大陆沉积岩系互层组合为特征,随着大路边缘的沉降,逐渐为厚层前海沉积物所埋藏;

二、大洋中脊: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扩张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张速率与海平面变化、洋脊地震特征、地球物理异常状况

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扩张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快速扩张(>9cm/yr)时边坡平缓,洋脊顶部不发育显著的裂谷谷地; ②中等扩张(5-9cn/yr)的洋脊两侧坡度相对快速扩张洋脊稍增大,顶部仅有比较浅(50-200m)的裂谷谷地发育; ③;慢速扩张(<5cm/yr)时,边坡陡峭,裂谷顶部发育明显的裂谷谷地,转换断层较发育;

扩张速率与海平面变化:迅速扩张,洋脊热膨胀并且快速隆升,导致洋盆容积变小,海平面上升,浅海区发生海侵;反之,海平面下降,浅海区发生海退;这种海平面的变化对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地理环境、气候、陆生与海生生物的繁衍与演化等一系列过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导致某些物种的进化或消亡;

洋脊地震特征:分布范围窄,震源深度小(<10km);

地球物理异常状况:地磁、重力、热流体、地震波波速

三、大洋岩石圈的结构与组成:地震波波速结构、蛇绿岩揭示的物质组成、洋壳的形成过程与新生洋壳等时线特征

洋壳组成的概念模型: ①厚数百米的深海沉积物; ②厚逾500m的枕状玄武岩,通常可厚达1-2、5km; ③席状岩墙群(冷凝边结构); ④辉长岩(块状、层状); ⑤上地幔变形橄榄岩(构造岩);

四、洋壳的起源与演化:洋脊岩浆活动、洋底变质作用

洋脊岩浆活动洋底变质作用:以流体活动、热液交代为主,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变玄武岩等浅变质岩;在洋脊拉张裂隙帮助下,海水可以渗透到洋壳2-3km的深处;

五、大陆裂谷:主要特征、递进演化的可能结果、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沉积特征

大陆裂谷:大陆岩石圈伸展变形形成的,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狭长断陷带;

主要特征: ①裂谷区地壳与岩石圈变薄; ②平行于裂谷展布方向为主的正断层系统发育; ③广泛而强烈的浅层次地震活动; ④玄武质与流纹质诶代表的双峰式火山作用(双峰式火山作用成因:减压熔融产生基性岩浆,基性岩浆群、基性岩床、溢流玄武岩+岩浆底侵=双峰式火山岩套,既基性火山岩+底侵等引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火山岩);

递进演化的可能结果:新生大陆边缘以正断层、火山岩与厚层大陆沉积岩系互层为特征;冷却沉降之后被上覆厚层浅海相沉积物覆盖;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沉积特征第六章汇聚型板块边界

一、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

基本概念:就是岩石圈板块相互碰撞的区域,有三种基本类型:大洋板块之间、大洋-大陆板块之间、大陆板块之间;

主要特征: ①板块的温度、汇聚速度与汇聚方向,对汇聚板块边界的最终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②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运动形成俯冲带,多数俯冲带从大洋向大陆方向通常有:外部隆起、海沟、弧前、岩浆弧、弧后盆地几个组成部分;当两个大陆碰撞时,在新形成的大陆中间形成褶皱与断层变形为主构成的山脉; ③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相对狭窄与倾斜的地震带,地震带深度可达600km;两个大陆相撞时,往往形成宽广的浅层地震带; ④俯冲带地区的地壳变形常会在弧前区域形成混杂岩,在火山弧与弧后区域发生伸展或

收缩变形;大陆碰撞时,则正常导致强烈的水平挤压变形,发生褶皱与逆断层作用; ⑤洋壳脱水引发上覆地幔部分熔融,在俯冲带区域产生岩浆,安山岩与其她酸性岩浆的强烈喷发就是汇聚板块岩浆活动的典型特征,深成侵入岩主要以闪长岩-花岗岩为代表;而大陆碰撞带的岩浆活动相对较弱,以现存大陆地壳熔融产生的花岗质岩浆为主; ⑥俯冲带以发育双变质带为特征,靠近海沟的高压低温变质相与靠近岩浆弧的高温低压变质相;而大陆碰撞则以形成宽阔的强烈变形的变质岩为主要特征; ⑦在汇聚板块边界区域,由于由于低密度的酸性岩石向地壳添加以及地体的碰撞作用,导致大陆逐渐生长;增生楔的形成也就是大陆侧向生长的方式之一;

二、主要类型:大洋与大洋之间、大洋与大陆之间、大陆与大陆之间

两个大洋板块之间的汇聚

大洋与大陆板块之间的汇聚

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汇聚三、影响汇聚板块边界性质与特征的各种因素:浮力效应、俯冲带热结构、板块运动的方向与速率

浮力效应: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导致她们之间的浮力不同,由此影响到很多板块边界过

程;大洋地壳密度(3、0g/cm3)明显大于大陆地壳密度(2、8g/cm3),因此二者相遇时大洋板块下沉(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厚度不同引起的密度差异也不容忽视,玄武岩组成的洋底海山与高原导致她们比周围大洋岩石圈的密度略小,因此含有海山与洋底高原的大洋板块会阻止她的俯冲或引起俯冲角度的变小,另一方面,进入俯冲带的海山链有可能使俯冲作用停止或者被消截下来增生到岛弧或大路边缘上;随着大洋板块的逐渐冷却,她的密度加大到超过下伏地幔时即发生俯冲作用,就是密度差异引发的负浮力效应制约板块边界过程的典型现象;(温度可以影响岩石圈板块的密度,缓慢生长与俯冲的大洋岩石圈经受比较充分的冷却而更易于发生正常的俯冲作用,当发生快速增生与俯冲作用,并且俯冲带距离洋脊非常近时,将会出现热的板片以低缓的角度发生俯冲的现象;)

俯冲带热结构:冷的俯冲板片(地震沿冷的俯冲板片发生),低温状态可维持长达100ma,深至2700km的核幔边界;热的岛弧,

板块运动的方向与速率: ①正向汇聚; ②斜向汇聚,汇聚边界不连续并间以转换断层发育,沿板块边界出现斜向挤压、斜向拉伸; ③运动速率,运动速率快,相应的构造活动就更加剧烈,另外,快速俯冲往往会使俯冲带角度变缓;

四、汇聚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俯冲带震源深度变化趋势、震源机制解显示的俯冲带应力状况、大陆碰撞带的地震特征

俯冲带震源深度变化趋势:俯冲带震源深度的变化显示俯冲带角度;

震源机制解显示的俯冲带应力状况:震源机制解反应俯冲带的应力状态与板块俯冲动力学:海沟外-伸展、俯冲带接触带-收缩、俯冲带中下部浅层-伸展(相变密度增加导致板块的拖拽作用)、俯冲带深部-剪切(如下图);

大陆碰撞带的地震特征:主要地震可能沿着碰撞导致的走滑断层发生;

五、汇聚板块边界的变形

俯冲挤压变形:

增生楔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选修3-5知识梳理 一.量子论的建立黑体和黑体辐射Ⅰ (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4.量子论的意义 ①与量子论等一起,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重大革命,并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②量子论的革命性观念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③量子论成功的揭示了诸多物质现象,如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电效应 ④量子概念是一个重要基石,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从量子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 来的能量的本领。 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 物体。 3.实验规律: 1)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2)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二.光电效应光子说光电效应方程Ⅰ 1、光电效应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 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 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 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 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 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 1010-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 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

电磁波 电磁波的发现: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 产生磁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电磁振荡:周期性变化的电场能与磁场能周期性变化,周期和频率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视、雷达等 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ν射线 选 修3—4 一、知识网络 周期:g L T π2= 机械振动 简谐运动 物理量:振幅、周期、频率 运动规律 简谐运动图象 阻尼振动 受力特点 回复力:F= - kx 弹簧振子:F= - kx 单摆:x L mg F - = 受迫振动 共振 波的叠加 干涉 衍射 多普勒效应 特性 实例 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机械波 形成和传播特点 类型 横波 纵波 描述方法 波的图象 波的公式:vT =λ x=vt

二、考点解析 考点80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 要求:I 1)如果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即F = – kx 注意:其中x 都是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区分:某一位置的位移(相对平衡位置)和某一过程的位移(相对起点) ⑴回复力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始终与位移方向相反 ⑵“k ”对一般的简谐运动,k 只是一个比例系数,而不能理解为劲度系数 ⑶F 回=-kx 是证明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的依据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x = A sin (ωt +φ)” 3)简谐运动的图象:描述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遵从正弦(余弦)函数的规律变化的,要求能将图象与恰当的模型对应分析。可根据简谐运动的图象的斜率判别速度的方向,注意在振幅处速度无方向。 A 、简谐运动(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相等 ①同一位置: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同可不同,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②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同可不同,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③对称段:经历时间相同 ④一个周期内,振子的路程一定为4A (A 为振幅); 半个周期内,振子的路程一定为2A ; 四分之一周期内,振子的路程不一定为A 相对论简介 相对论的诞生: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同时”的相对性 长度的相对性: 2 0)(1c v l l -= 时间间隔的相对性:2 )(1c v t -?= ?τ 相对论的时空观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2 1c v u v u u '+'= 相对论质量: 2 0)(1c v m m -= 质能方程2mc E = 广义相对论简介: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论的几个结论:物质的引力使光线弯曲 引力场的存在使得空间不同位置的时间进程出现差别

物理选修3-4知识点(全)

选修3—4考点汇编 一、机械振动(*振动图象是历年考查的重点: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 1、只要回复力满足F kx =-或位移满足sin()x A t ω?=+的运动即为简谐运动。 说明:①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速度方向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反。 ②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平衡位置速度达到最大值,而加速度为零。 ③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最大位移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而速度为零。 2、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在T/4内通过的路程可能大于或等于或小于A (振幅),在3T/4内通过的路程可能大于或等于或小于3A 。 3、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在1T 内通过的路程一定是4A ,在T/2内通过的路程一定是2A 。 4、简谐运动方程sin()x A t ω?=+中t ω?+叫简谐运动的相位,用来表示做简谐运动的质点此时正处于一个运动周期中的哪个状态。 5、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沿振动方向(垂直于摆线方向)的分力,而不是摆球所受的合外力(除两个极端位置外)。 6、单摆的回复力sin /F mg mgx L θ=≈-,其中x 指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 前面的是常数mg/L ,故可以认为小角度下摆球的摆动是简谐运动。 7、摆的等时性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的,而单摆的周期公式是由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发现的,把调准的摆钟,由北京移至赤道,这个钟变慢了,要使它变准应该增加摆长。(附单摆的周期公式:2L T g π=) 8、阻尼振动是指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无阻尼振动是指振幅不变的振动。 9、物体做受迫振动时,频率由驱动力频率决定与固有频率无关。 10、如果驱动力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共振现象的应用有转速计和共振筛等,军队过桥要便步走,火车过桥要慢行,厂房建筑物的固有频率要远离机器运转的频率范围之内都是为了减小共振。 11、轮船航行时,如果左右摆动有倾覆危险,可采用改变航向和速度,使波浪冲击力的频率远离轮船摇摆的固有频率。这是共振防止的一种方法。 12、简谐波中,其他质点的振动都将重复振源质点的振动,既是振源带动下的振动,故应为受迫振动。 13、一切复杂的振动虽不是简谐振动,但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振幅和频率不同的简谐运动合成的。 二、机械波(*波形图为历年来考查的重点:一列质点在同一时刻的位移) 14、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 15、当波动的振源停止振动时,已形成的波动将仍能往前传播,直至能量衰减至零为止。 16、发生地震时,从地震源传出的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17、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质点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任一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18、机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当介质中本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而发生振动,表示质点获得能量。波不但传递着能量,而且可以传递信息。 19、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反两个质点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 20、任何振动状态相同的点组成的圆叫波面,与之垂直的线叫波线,表示了波的传播方向。 21、惠更斯原理是指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德

结构动力学心得汇总

结构动力学学习总结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感受颇深。我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的理解: 一.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界对结构系统进行动力分析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保证多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安全、经济适用,是我们结构工程专业人员的基本任务。结构动力学研究结构系统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应力的分析原理和计算方法。它是振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一些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和发展,是以改善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和可靠性为目的的。高老师讲课认真负责,结合实例,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便于我们学生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方程的建立、单自

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无限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学问题、随机振动、结构抗震计算及结构动力学的前沿研究课题。既有线性系统的计算,又有非线性系统的计算;既有确定性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影响的计算,又有随机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影响的随机振动问题;阻尼理论既有粘性阻尼计算,又有滞变阻尼、摩擦阻尼的计算,对结构工程最为突出的地震影响。 二.动力分析及荷载计算 1.动力计算的特点 动力荷载或动荷载是指荷载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荷载。如果从荷载本身性质来看,绝大多数实际荷载都应属于动荷载。但是,如果荷载随时间变化得很慢,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影响与

静荷载相比相差甚微,这种荷载计算下的结构计算问题仍可以简化为静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问题。如果荷载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变化很快,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影响与静荷载相比相差较大,这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问题就属于动力计算问题。 荷载变化的快与慢是相对与结构的固有周期而言的,确定一种随时间变化的荷载是否为动荷载,须将其本身的特征和结构的动力特性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决定。 在结构动力计算中,由于荷载时时间的函数,结构的影响也应是时间的函数。另外,结构中的内力不仅要平衡动力荷载,而且要平衡由于结构的变形加速度所引起的惯性力。结构的动力方程中除了动力荷载和弹簧力之外,还要引入因其质量产生的惯性力和耗散能量的阻尼力。而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及讲义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及讲义目录: 一、简谐运动 二、机械波 三、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 四、电磁振荡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一.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1)回复力不为零。(2)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2、简谐振动: 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 (1)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2)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是以弹簧振子和单摆这两个特例来认识和掌握简谐振动规律的。 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 (1)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2)振幅A: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3)周期T:振动物体完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4)频率f: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5)角频率: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 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 (6)相位: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现行中学教材中只要求知道同相和反相两种情况。 4、研究简谐振动规律的几个思路:

企业管理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一、企业的概念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含义:(1)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2)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基本单位。 (3)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1、外商投资企业★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一种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双方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契约式的合营企业。这种方式对合作条件、产品分配、风险和亏损承担、经营管理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的财产归属问题都由双方协商确定,实践中采用广泛,是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3)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及华侨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租赁土地、独立投资兴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外商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管理、自负盈亏。 2、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个体企业是由个体劳动者兴办,生产经营和管理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者本人及家庭成员的企业。 3、高新技术企业 4、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5、第三方物流商和第四方物流商★ 第三方物流:是指专门从事物流的中介组织按照合约的要求,在指定时间期限内,为制造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活动。 第四方物流:以集成商为核心,由集成商负责统一组织,选择满足客户要求的合作团队,并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客户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 四、企业系统结构 企业系统结构的五要素:产品、人、财、物、信息,其中,资金流被称为价值流程。 五、企业系统特征 1、企业的二重性一方面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营相联系的一般属性(自然属性) 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结构相联系的特殊属性(社会属性) 2、工业企业的特征 ①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②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③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 ④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六、按财产构成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个人业主制企业:由业主一人出资兴办,并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企业盈利全部归业主所有,企业亏损和债务也由业主个人承担,业主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我国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独资企业属于此类。 2、合伙制企业:由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出资,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的企业。全体合伙人共享企业盈利,共担企业亏损,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 3、公司制企业:由两个以上出资者共同投资、依法组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三个特点: (1)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财产; (2)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梳理 一、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 1、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①回复力不为零;②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2、简谐振动: 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①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②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 ⑴位移x :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⑵振幅A :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⑶周期T :振动物体完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⑷频率f :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⑸角频率ω: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T f = 1,T ω π 2=. ⑹相位?: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 4、研究简谐振动规律的几个思路: ⑴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受力特征:回复力F =- kx ;加速度,简谐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 ⑵用运动学方法研究:简谐振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都随时间作正弦或余弦规律的变化,这种用正弦或余弦表示的公式法在高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 ⑶用图象法研究:熟练掌握用位移时间图象来研究简谐振动有关特征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之一。 ⑷从能量角度进行研究:简谐振动过程,系统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总机械能守恒,振动能量和振幅有关。 5、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 )(002sin sin x ?π?ω+A =+=t Τt Α 振幅A ,周期T ,相位02?π +t Τ ,初相0? 6、简谐运动图象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1.直接描述量:①振幅A ;②周期T ;③任意时刻的位移t . 2.间接描述量:①频率f :T f 1= ;②角速度ω:T πω2=;③x-t 图线上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v

饭店管理概论知识总结

饭店管理概论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根据各级各部门的业务活动需要,合理调配使用人员,使人员既 能保证计划完成的业务量,又能充分调动各个岗位人员的主动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劳动成本的全过程。 2.作业计划:根据经营方针和市场调查结果,在指标预测的基础上,对完成计 划年度内和目标及其实现措施所做出的计划。它根据年度生产计划规定的产品品种、数量及大致的交货期的要求对每个生产单位,在每个具体时期内的生产任务做出详细规定,使年度生产计划得到落实。与生产计划相比,生产作业计划具有计划期短、计划内容具体、计划单位小等三个特点。它的主要任务包括:生产作业准备的检查;制定期量标准;生产能力的细致核算与平衡。 3.客房清洁计划:客房计划卫生是指在日常的清洁卫生的基础上,拟定一个周 期性清洁计划,采取定期循环的方式,将客房中平时不宜清扫或者清扫不到,不彻底的地方全部打扫一遍。 4.鸡尾酒:鸡尾酒是一种量少而冰镇的酒。它是以朗姆酒(RUM),琴酒(GIN)、 龙舌兰(Tequila)伏特加(VODKA)威士忌(Whisky)等烈酒或是葡萄酒作为基酒,再配以果汁、蛋清、苦精(Bitters)、牛奶,咖啡,可可,糖等其他辅助材料,加以搅拌或摇晃而成的一种饮料,最后还可用柠檬片,水果或薄荷叶作为装饰物。 5.油类火灾:由已烷、戊烷,石脑油,环戊烷,二硫化碳,苯,甲苯,甲醇,乙醇,乙醚, 蚁酸甲酯、醋酸甲酯、硝酸乙酯、汽油、丙酮,丙烯,乙醚、乙醛,等引起的火灾。6.饭店计划管理:饭店根据内外环境条件,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通过对计划的 编制、执行、控制和确定饭店的经营目标,来指导饭店的经营业务活动,保证饭店取得双重效益的管理活动称为计划管理。 7.菜单:一份带价目表的菜肴清单。是餐厅将自己提供的具有各种不同口味的 食品,饮料按一定的程式组合排列与专门的纸上,供顾客从中进行选择,内容主要包括食品,饮料的品种和价格。 8.饭店设备:是饭店接待服务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针对不同场所不同服务项 目的功能,保证功能需要,符合饭店等级的设施。 9.饭店非正式组织:就是未经正式筹划而由人们在自由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个人 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网络,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10.高价房: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4 一、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 1、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①回复力不为零;②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2、简谐振动: 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 ①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②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 ⑴位移x :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⑵振幅A :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⑶周期T :振动物体完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⑷频率f :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⑸角频率ω: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 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T f = 1,T ω π2=. ⑹相位?: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 4、研究简谐振动规律的几个思路: ⑴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受力特征:回复力F =- kx ;加速度,简谐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 ⑵用运动学方法研究:简谐振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都随时间作正弦或余弦规律的变化,这种用正弦或余弦表示的公式法在高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 ⑶用图象法研究:熟练掌握用位移时间图象来研究简谐振动有关特征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之一。 ⑷从能量角度进行研究:简谐振动过程,系统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总机械能守恒,振动能量和振幅有关。 5、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002sin sin x ?π?ω+A =+=t Τt Α 振幅A ,周期T ,相位02?π+t Τ ,初相0? 6、简谐运动图象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1.直接描述量: ①振幅A ;②周期T ;③任意时刻的位移t . 2.间接描述量:

结构动力学课程总结

结构动力学课程学习总结 本学期我们开了《结构动力学》课程,作为结构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结构动力学》是我们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所以同学们都认真的学习相关知识。《结构动力学》是研究结构体系在各种形式动荷载作用下动力学行为的一门技术学科。它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数学建模、演绎、计算方法、测试技术和数值模拟等多个研究领域,同时具有鲜明的工程与应用背景。学习该门学科的根本目的是为改善工程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和可靠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在今后工程建设中减少振动危害。 对一般的内容,老师通常是让学生个人讲述所学内容,课前布置他们预习,授课时采用讨论式,先由一名学生主讲,老师纠正补充,加深讲解,同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对较难或较重要的内容,由教师直接讲解,最后大家共同讨论教材后面的思考题,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结构的动力计算与静力计算有很大的区别。静力计算是研究静荷载作用下的平衡问题。这时结构的质量不随时间快速运动,因而无惯性力。动力计算研究的是动荷载作用下的运动问题,这时结构的质量随时间快速运动,惯性力的作用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根据达朗伯原理,动力计算问题可以转化为静力平衡问题来处理。但是,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平衡,是一种动平衡,是在引进惯性力的条件下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动力计算中,虽然形式上仍是是在列平衡方程,但是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所考虑的力系中要包括惯性力这个新的力、考虑的是瞬间的平衡,荷载、内力等都是时间的函数。 我们首先学习了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的概念,所以在学习多自由度系统和弹性体系的振动分析时,则重点学习后者的振动特点以及与前者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抓住了重点。由于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的公式推导是以矩阵形式表达为基础的,我们开始学习时感到有点不适应,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加上学过矩阵理论这门课后,我们自觉地体会到用矩阵形式表达非常有利于数值计算时的编程,从中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现代技术的优越性,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我们学习的兴趣。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知识点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知识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现代企业与企业管理 1.企业: 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商品或劳务交换满足社会需要并从中取得盈利,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 2.现代企业的特征: (1)技术特征:技术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已经跃升为第一位,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2)制度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兴企业制度。 (3)组织特征:包含许多独立运转的经营单位,组织结构复杂。 (4)管理特征:现代化的管理,管理思想、组织、方法都体现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3.现代企业系统特征: (1)现代企业系统是人机系统:由人力资源和机器、设备等物质要素组合而成。 (2)现代企业系统是动态系统:生产过程包含着资金、物资以及人的一系列运动。 (3)现代企业是动态的开放系统:从外界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再向外界输出产品或劳务。 (4)现代企业是多层次多目标的复合系统:企业内外环境需要是多方面的,目标也是多元的。 4.企业环境特征: (1)变动性:企业环境各因素不断变化,有些是渐变,有些是突变。 (2)复杂性:企业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3)交互性:企业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无论哪种环境发生变化,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 (4)不确定性:环境因素的各种变化都是企业决策者事先难以准确预料的。 5.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必须为所处社会的福利,稳定和发展予以关心,支持和促进。6.企业管理: 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背景下,由企业经理机构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充分合理开发和优化利用各种可以支配的资源,尽可能多创造和增进社会福利并实现自身盈利目标的过程。 7.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关系: 经营和管理都服从盈利和发展的同一目标。企业经营就是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盈利和发展的机会,管理则侧重于发挥内部优势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经营决定了管理的方向和目标,管理对经营调节和控制,经营是管理的依据,管理为经营服务,两者互相分工,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8.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 (1)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创新的主流: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而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企业管理的创新。

物理选修3-5物理知识点

3-5物理相关图片知识整理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一、动量、动量守恒定律(I) 1、动量 (1)表达式:p=mv,状态量.(2)与动能的联系:p2=2mE k (3)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因此物体的动量变化时动能未必变化,物体的动能变化时动量 必定变化. (4)系统的总动量为系统内各物体动量的矢量和. 2.动量守恒定律 (1)表达式 ①p=p′(相互作用前系统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总动量p′); ②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等于零); ③Δp1=-Δp2(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各自动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提醒:①动量守恒定方程是一个矢量方程,应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动量 取正号,相反的方向取负号. ②动量守恒定律具有相对性,表达式中的速度应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2)动量守恒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 (大人和小孩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系统动量守恒;小 孩、大锤、小车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②相互作用的时间极短,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外力, 如碰撞或爆炸瞬间,外力可忽略不计,可以看作系统 动量守恒.(如右图火箭爆炸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③系统所受合力不为零,总动量不守恒,但某一方向 上合力为零,或内力远大于外力.则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此种情形要特别 注意两点:一是整个系统动量不守恒,特别是在概念考查上;二是动量守恒 式中要把速度投影到合力为零的方向上. 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I) 1、原理:m1V1+m2V2=m1V1+m2V2 2、【典型例题】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1)先测出可视为质点的两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M及滑块与桌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μ. (2)用细线将滑块A、B连接,使A、B间的轻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滑块B 恰好紧靠桌边. (3)剪断细线,测出滑块B做平拋运动的水平位移x1,滑块A沿水平桌面滑行距离为x2(未滑出桌面).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写出还需测量的物理量及表示它们的字母:桌面离地高度h; 如果动量守恒,需要满足的关系式为:Mx1 1 2h =m2μx2 三、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I)(只限于一维碰撞的问题) (1)完全非弹性碰撞:获得共同速度,动能损失最多动量守恒; (2)弹性碰撞: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动量守恒; 特例:对于一维弹性碰撞,若两个物体质量相等,则碰撞后两个物体互换速度(即碰后A 的速度等于碰前B的速度,碰后B的速度等于碰前A的速度) (3)一般碰撞:有完整的压缩阶段,只有部分恢复阶段,动量守恒,动能减小。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一、普朗克能量子假说、黑体和黑体辐射(I) 1、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结构动力学习题解答.docx

第一章单自由度系统 总结求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的方法和步骤。 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求法有:牛顿第二定律法、动量距定理法、拉格朗日方程法和能量守恒 定理法。 1、牛顿第二定律法 适用范围:所有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 1)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 得到系统所受的合力; (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m x F ,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 3)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2、动量距定理法 适用范围:绕定轴转动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 1)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和动量距分析; ( 2)利用动量距定理J M ,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3、拉格朗日方程法: 适用范围:所有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 1)设系统的广义坐标为,写出系统对于坐标的动能T和势能U的表达式;进一步写求出拉格朗日函数的表达式:L=T-U ; (2)由格朗日方程( L )L =0,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dt (3)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4、能量守恒定理法 适用范围:所有无阻尼的单自由度保守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 1)对系统进行运动分析、选广义坐标、写出在该坐标下系统的动能T 和势能 U 的表达式;进一步写出机械能守恒定理的表达式T+U=Const (2)将能量守恒定理T+U=Const对时间求导得零,即d(T U ) 0 ,进一步得到系 dt 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叙述用衰减法求单自由度系统阻尼比的方法和步骤。 用衰减法求单自由度系统阻尼比的方法有两个:衰减曲线法和共振法。 方法一:衰减曲线法。 求解步骤:( 1)利用试验测得单自由度系统的衰减振动曲线,并测得周期和相邻波峰和波谷的幅值 A i、 A i 1。 (2)由对数衰减率定义ln( A i) ,进一步推导有 A i1 2 , 2 1

管理导论知识点整理附样卷

管理导论知识点整理附样卷 Efficiency:A measure of how well or how productive resources are used to achieve a goal. Effectiveness:A measure of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goals an organization is pursuing and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organization achieves those goals. Planning:Identifying and selecting appropriate goals and courses of action Organizing:Structuring working relationships in a way that allows organizational members to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organizational goal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 formal system pf task and reporting relationships that coordinates and motivates organizational members so that they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organizational goals. Leading: Articulating a clear vision and energizing and enabling organizational members so that they understand the part they play in achieving organizational goals. Controlling:Evaluating how well an organization is achieving its goals and taking action to maintain or improve performance Roles of managers: Decisional: Entrepreneur,Disturbance Handler,Resource Allocator, Negotiator Interpersonal: Figurehead, Leader, Liaison; Informational: Monitor,Disseminator,Spokesperson. Managerial Skills: Conceptual skill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diagnose a situation an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 Human skill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lter, lead, and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other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echnical skills: The job-specific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required to perform an organizational role. Big 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Traits:Extraversion:The tendency to experience positive emotions and moods and to feel good about Negative affectivity:The tendency to experience negative emotions and moods, to feel distressed, and to be critical of oneself and others. Agreeableness:The tendency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 people. Conscientiousness: The tendency to be careful, scrupulous and persevering. Openness to experience:The tendency to be original have broad interests, be open to a wide range of stimuli, be daring, and take risks.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3-3知识点总结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微观量: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 宏观量:物质体积V 、摩尔体积V A、物体质量m、摩尔质量M、物质密度ρ。 联系桥梁: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 mol -1 ) A V M V m ==ρ (1)分子质量:A A 0N V N M N m m A ρ=== (2)分子体积:A A 0N M N V N V V A ρ=== (对气体,V 0应为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 (3)分子大小:(数量级10-1 0m) 球体模型.30)2 (34d N M N V V A A A πρ=== 直径3 06πV d =(固、液体一般用此模型) 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S V d = S —单分子油膜的面积,V —滴到水中的纯油酸的体积 错误!立方体模型.3 0=V d (气体一般用此模型;对气体,d应理解为相邻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注意:固体、液体分子可估算分子质量、大小(认为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 气体分子间距很大,大小可忽略,不可估算大小,只能估算气体分子所占空间、分子质量。 (4)分子的数量:A A N M V N M m nN N A ρ== = 或者 A A N M V N V V nN N A A ρ===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直接说明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发生原因是固体微粒受到包围微粒的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地撞击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因而间接 ..说明了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错误!布朗运动是固体微粒的运动而不是固体微粒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②布朗运动反映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但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③课本中所示的布朗运动路线,不是固体微粒运动的轨迹. ④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一定同时存在,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快,实际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的合力 ②分子力的表现及变化,对于曲线注意两个距离,即平衡距离r0(约10-10m)与10r0。 (ⅰ)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 (ⅱ)当分子间距r>r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ⅲ)当分子间距r<r0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减小时,分子力不断增大 二、温度和内能 1、统计规律:单个分子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的;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受到统计规律的支配。多数分子速率都在某个值附近,满足“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 2、分子平均动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①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②温度相同时任何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但平均速率一般不等(分子质量不同). 3、分子势能 (1)一般规定无穷远处分子势能为零, (2)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r0关系(类比弹性势能) ①当r>r0时,r增大,分子力为引力,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x 0 E P r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