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摘要

慢性便秘是门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不仅损害患者的躯体健康,还会诱发精神心理异常、降低生命质量、增加个人和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便秘的疗法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变、通便药物、益生菌、生物反馈、精神心理综合治疗等,效果因人而异。然而,一些特殊便秘人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搭配需要个体化制定,以增加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便秘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随着社会生活和环境变化,便秘患病率与日俱增。我国各年龄段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16%~20%[1],并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患者多合并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生命质量降低。

按照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便秘的治疗包括[2]:①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多饮水、多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②药物治疗:通便药、促动力药、促分泌药、灌肠药和栓剂等;③精神心理治疗:针对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④生物反馈治疗;⑤手术治疗;⑥其他:包括益生菌、中医中药、神经刺激等。但是临床工作中,如何对特殊便秘人群合理用药?现针对6类特殊人群的便秘治疗进行综述。

一、老年人

1.病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肌间神经元总数、胆碱能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3],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同时,结肠各段Cajal间质细胞(起搏细胞)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4],结肠传输减慢,缺乏便意,诱发慢传输型便秘。部分老年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功能受损,伴有直肠推进力不足、内脏下垂、盆底下降等等肛门括约肌松弛障碍[5],诱发排便障碍型便秘。另外,纤维素及水分摄入不足、活动量下降、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钙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药、镇痛药等)均可导致便秘。

2.处理策略:

治疗诱发便秘的原发病,由药物引发的便秘予以调整用药或停药。生活习惯指导包括: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补足水分及膳食纤维、适度运动、增加腹部按摩等。

经调整生活方式仍无法改善的便秘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治疗,首选容积型泻药和渗透性泻药[2]。容积型泻药如小麦纤维素,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体积,服用时需要多喝水,安全性高。常用的渗透性泻药有聚乙二醇和乳果糖,药物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刺激肠蠕动,不良反应较少。对严重便秘的老年患者,可间断适量服用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6]。慢传输型老年便秘选用促动力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安全性,避免心血管不良反应[7];尽量选用高选择性五羟色胺4(5-HT4)受体

激动剂(如普芦卡必利),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表明,另一新型药物——促分泌剂鲁比前列酮可增加肠道液体分泌、促进肠蠕动,对老年便秘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8]。

二、儿童

1.病因:

低纤维素饮食、剖宫产、过早断奶均可阻碍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9],乳酸菌、双歧杆菌的缺乏导致肠道pH值升高、肠蠕动减缓[10]。另外,一些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如心理应激、亲子教育的缺失、不良饮食习惯、身心虐待等均可诱发儿童便秘[11]。

2.处理策略:

首先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陪伴和关注,重视训练患儿的排便习惯,使患儿从婴儿期的反射性排便过渡至意识性排便,再变为社会规律性排便(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最佳训练年龄为27个月龄后,餐后30~60 min鼓励患儿排便,5~10 min/次,避免久蹲、久坐导致的肛门肌肉疲劳[12]。

合理饮食及增加饮水量也是治疗儿童便秘的重要方法。关于膳食纤维(水果、蔬菜、粗粮等)的摄入,国内目前尚无婴幼儿推荐膳食纤维摄入量的标准,可按0.5 g·kg-1·d-1实施[13]。足量饮水应根据年龄及体质量调整,

并随季节、气温及运动量而变化,关注患儿粪便性状,以糊状及条状软便为宜[13]。适度的运动可促进肠蠕动,鼓励便秘患儿增加运动量,每日应保持1 h以上的较为剧烈的活动时间。

儿童便秘的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效果不佳时,可用药物辅助排便。小麦纤维素及聚乙二醇常用于小儿便秘的治疗,较为安全。聚乙二醇不被肠内细菌酵解产气,避免了纤维素和糖类泻剂带来的胃肠胀气[14],安全性及耐受性更好。微生态制剂在儿童便秘的治疗中也有一席之地,嗜酸乳杆菌或双岐杆菌可缩短移行性运动复合波的周期,促进结肠传输[15]。

三、妊娠妇女

1.病因:

首先,妊娠期孕激素增多,肠蠕动减慢[16],肠道中水分被大量吸收、粪便干结;其次,妊娠期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缓,易发生肠胀气;第三,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压迫肠管,肠内容物运动障碍,盆腔瘀血,直肠蠕动功能下降[17]。其他原因还有年轻人饮食结构倾向于西方化,妊娠期妇女高蛋白食物摄入增加,缺少膳食纤维,妊娠期患者运动量降低。

2.处理策略:

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水、适度运动是孕期便秘的基础治疗策略。焦虑、抑

郁等精神因素可通过大脑皮层影响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加重便秘,因此消除产前心理障碍也是处理妊娠期便秘的关键[18]。

改变生活方式为妊娠期便秘的一线治疗,上述措施无效时,权衡利弊后考虑药物治疗。容积性、渗透性和刺激性泻剂致畸风险低,可短期作为救急药物服用[19]。英国孕妇健康指南[20]指出,小麦纤维素可用于治疗妊娠期便秘,循证医学级别为1级证据A级推荐。我国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指出,乳果糖可显著改善妊娠便秘患者的粪便性状、增加排便频率,且耐受良好[21]。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容积性泻剂相比,刺激性泻剂治疗妊娠便秘效果更好,但会诱发腹部不适、腹泻等,使用前应仔细评估[22]。

四、糖尿病患者

1.病因:

糖尿病氧化应激增加了胃肠神经元细胞凋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蠕动减慢[23]。支配直肠肛门括约肌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失调、直肠感觉功能下降、直肠肛门肌肉运动障碍、不协调收缩[24]。另外,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胃肠激素紊乱,干扰胃肠运动,延长胃肠排空。免疫紊乱和慢性炎症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25]。

2.处理策略:

控制好血糖可减少或延缓自主神经病变的发展。建议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少量多餐,适当增加饮水量;加强体育锻炼、辅以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训练提肛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26]。此外,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药物可对糖尿病神经病变行辅助治疗[27];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普芦卡必利可促进肠道运动,增加排便频率[28];近年兴起的生物反馈疗法可针对性训练直肠肛门不协调运动,对糖尿病便秘患者也有一定帮助。

五、帕金森患者

1.病因:

便秘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发病率约70%~80%[29]。帕金森便秘的机制可能与支配胃肠道的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如迷走神经背核、肠道自主神经变性等,使肠道传输减慢、肛门直肠肌肉运动失调。某些抗帕金森药物活化了肠腔内多巴胺、羧基化后形成去甲肾上腺素、减慢结肠运动[30],但便秘和抗帕金森药物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

2.处理策略:

帕金森患者行动不便、全身活动减少,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不足。因此,治疗帕金森便秘首先从生活习惯着手,如增加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多饮水、

力所能及地增加有氧运动。但是,非药物治疗帕金森便秘收效甚微,主要与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相关。

最新研究表明,渗透性泻剂聚乙二醇及氯离子通道激动剂鲁比前列酮治疗帕金森便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1]。若便秘较重,酌情进行结肠转运试验、肛门直肠测压,根据检查结果将帕金森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和排便障碍型。慢传输型便秘首先选用聚乙二醇、鲁比前列酮口服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尝试乳果糖、比沙可啶等药物;促动力药在帕金森便秘中收效甚微,仅有一项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莫沙必利对帕金森便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32],但由于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尚不推荐用于帕金森便秘;如果严重便秘、口服泻剂无效,必要时采取灌肠作为救急措施[33]。

排便障碍型便秘在帕金森患者中较为多见,如果便秘是由于肛门外括约肌异常收缩引起的,可尝试左旋多巴或脱水吗啡注射[34]、可逆地减弱外括约肌收缩力,纠正盆底肌肉矛盾收缩、扩大肛管管径,促进排便。有研究指出,A型肉毒素注射耻骨直肠肌,在帕金森排便障碍患者中也有良好效果[35]。此外,生物反馈治疗慢性便秘的近期、远期疗效均好,也适用于治疗帕金森排便障碍患者。近来研究表明结肠功能性磁力刺激可促进帕金森患者结肠蠕动、增大排便时肛门直肠角、协调盆底肌肉运动,从而增加排便频率、缓解排便困难症状[36]。骶神经电刺激可调节骨盆底及肠末端神经和肌肉功能[37],今后有望治疗帕金森便秘,但该疗法为有创操作,在推广应用前需要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六、焦虑、抑郁患者

1.病因:

脑-肠轴将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与胃肠道连接并形成双向环路。焦虑、抑郁使机体发生条件反射障碍,CNS抑制迷走神经、肠壁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肠蠕动减慢。焦虑抑郁也会降低直肠敏感性、增加肛门直肠不协调收缩[38]。另外,治疗焦虑、抑郁的一些药物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也会诱发便秘。

2.处理策略:

在便秘的经验治疗基础上,针对这类患者有些特殊治疗方案:

(1)心理支持:鼓励、疏导以增强患者对便秘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满意度。

(2)生物反馈:对于盆底不协调性便秘患者,可以提高直肠敏感性、训练肛门直肠协调运动、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并且反复多次的生物反馈训练、使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局部神经和体液发生变化,调整神经反射,调整心理状态[39]。

(3)精神类药物:建议选择对精神具有振奋作用,同时对胃肠道功能具有推

动作用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SRI中能够发挥此类作用的代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和西酞普兰等[40]。其作用机制包括:①改善情绪或精神状态,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对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的过度干预,恢复胃肠运动的正常状态;②增加5-HT等神经递质对胃肠道运动的直接调控作用;③改善胃肠内脏痛调控机制。药物使用策略:①小剂量,推荐应用精神类疾病治疗时首选剂量的1/2;②联合使用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可减少不良反应,缩短起效时间;③联合常用的胃肠道疾病治疗药物,降低精神类药物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小剂量氟西汀可有效缓解患者便秘症状,并且耐受性良好[41]。应用抗焦虑抑郁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程尚无统一的认识,文献报道多为4~8周[42]。

(4)严重的焦虑、抑郁患者经上述治疗后,若症状无明显改善,建议转诊至精神专科进一步诊治。

总之,慢性便秘的治疗囊括了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选择、物理治疗及中西结合疗法等等;目前提倡的精准医疗,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便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处理策略正符合这一理念,针对一些特殊便秘人群,根据疾病的机制及机体的病理生理特点,慎重选择处理策略,权衡利弊,提供靶向、有效并且安全的疗法,达到缓解便秘症状、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然而,目前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急慢性便秘的合理治疗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1956973.html, 急慢性便秘的合理治疗等 作者:汪宗俊等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6年第10期 在正常情况下,食物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后,剩下残渣形成的粪便应在24~48小时排出体外,若超过48小时,即称为便秘。 便秘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其原因相当复杂,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前者又称器质性便秘,即由某些疾病引起,如肠梗阻、肠麻痹、巨结肠症、肛门周围脓肿等。有些非肠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门脉压增高,脊髓与神经根疾病,重金属砷、汞、铅等中毒,以及中风、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卵巢囊肿等,大多伴有便秘,均需及时对因治疗,力求根治。同时可用泻药辅助治疗。后者又称功能性便秘,表现为口苦、腹胀、暖气、食欲不振,还伴有头昏、头痛、失眠等症。由于粪便干硬,或呈羊粪状,病人排便时,可有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下坠感、排气多等情况。出现便秘,可选用以下泻药治疗。 刺激性泻药如口服酚酞后,在碱性肠液与胆汁的作用下,形成可溶性盐,刺激肠黏膜,促进肠蠕动而排便,适用于慢性便秘与习惯性便秘。睡前口服含本品的果导片1~2片(每片5毫克),经8~10小时排便,疗效可维持3~4天。但幼儿及孕妇慎用,婴儿及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肠梗阻、阑尾炎等病人禁用。也可服用蓖麻油10~20毫升,2~8小时排便,它在十二指肠可分解成蓖麻油酸,刺激小肠,增强蠕动,促进排泄。但服后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孕妇忌用。还可服用比沙可啶(便塞停),每次1~2片(每片5毫克),但不得将肠溶片嚼碎或压碎,每天服1次。它适用于急、慢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但服用前后2小时,不宜服牛奶或抗酸药。服药后,虽有腹痛,但排便后会自行消失。 润滑性泻药如液状石蜡,俗称石蜡油,于睡前顿服15~30毫升,服后不被吸收,可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之易于排出。它适用于慢性便秘和手术后排便困难者,也用于小儿便秘。但不宜久用,以免影响钙、磷元素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民间治疗时用适量麻油代替,效果也不错。 润湿性泻药如多库酯钠可降低粪便表面张力,使水分和脂肪类物质进入粪便,使之软化,利于排出。它适用于排便无力的肛门、直肠病患者或手术后的病人。 容积性泻药如硫酸镁。主要利用它不易被肠道吸收,形成高渗溶液,使大量水分聚集,肠内容积增大,刺激肠黏膜,增强蠕动而排便。但胃肠溃疡、出血的病人、急腹症病人及孕妇、经期妇女等禁用。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西医学将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三种。便秘的病因是复杂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证候可相兼出现,或互相转化。辨证应以虚实为纲,阴阳气血为目。其病位在大肠,病机与脾胃肺肝肾有关。西医疾病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但因为疾病本身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故不能拘泥于此。治疗时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标签:功能性便秘;诊疗;进展;生物反馈 慢性功能性便秘[1](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是指排便的生理机能发生了失调或者紊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最终导致不能按时把粪便排出体外,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对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分类方法,目前国内外基本上一致[2],在临床上,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和混合型便秘(CSOC)。据统计,其中STC约占功能性便秘的37.5%~45.5%。 1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导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1精神神经因素[3]。排便动作是经过感受器感受,神经传导冲动,中枢神经处理冲动,再反馈到参与排便的肌肉。由于排便感受器分布在直肠下段,人可以有意识的使直肠排便反射消失,暂不排便。北京地区[4]30~39岁组的便秘人群中,由于精神紧张、工作疲劳引起的高达38.1%。 1.2胃肠道运动缓慢、缺乏动力。由于缺乏维生素B,胃肠道蠕动会受到影响,各种因素引起的甲状腺机能减退也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胃肠道的蠕动,从而形成便秘。老年人[5]因全身肌肉张力减退,肠道蠕动减慢、动力缺乏,导致便秘。 1.3肠道所受刺激不足、肠壁反应性减弱。饮食过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粪便量过少,对肠道的刺激不足,不易产生排便反射,形成便秘。 1.4其他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饮食不规律,以及药物引起的便秘。 2 诊断标准 1994年发表的题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病理生理学和治疗,一项全球共识”的文章,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Rome I标准[6]。1999年在罗马对Rome I标准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共识与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2003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巳发表的罗马Ⅲ标准,2007年该指南在扬州被第1次步提高,有必要对该指南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不同研究之间患病率有差异,除与地域有关外,抽样方法及应用的诊断标准不统一亦有影响。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 1.22-1:4.56。国内目前有关慢性便秘发病率的报道尚少。 慢性便秘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与工作压力、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及不良生活事件等)有关。女性、低BMI、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表1)。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IBS-C)。 表1慢性便秘常见病因与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 功能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器质性疾病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 脱垂、涛、肛裂、肛周脓肿和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内分泌 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 泌腺瘤、重金属中毒、髙钙血症、髙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口卜啉病、慢性肾病、 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

习惯性便秘中医治疗进展

习惯性便秘中医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2-07-20T08:34:05.3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邓肖英 [导读] 李萍[26]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 对照组60例, 治疗组予莫沙必利片15mg分3次口服。 邓肖英(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门诊 535400) 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434-04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习惯性便秘从分型治疗、辨证论治、基本方加减、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和中医综合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习性性便秘的病机。老年习惯性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皆有密切关系,是阴阳、脏腑气机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治疗本病当审症求因,整体论治。近年来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上多从益津润肠入手, 以扶正为主, 兼以化瘀。以补之体作泻之用, 寓泻于补, 补泻兼顾。但亦可看出尚缺乏统一的临床分型、辨证施治及疗效评定标准和前瞻性、科学的、多中心的、大样本的规范研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 【关键词】便秘习惯性/中药疗法综述 习惯性便秘是指原发性、持续性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便秘,是一件痛苦的事。长期便秘不仅让人很难受,生活质量下降,更是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习惯性便秘的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对习惯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工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并且都有自己的临床体会。王新彦[1]从脾约论治习惯性便秘,脾约,出自《伤寒论?辨阴阳病脉证并治》,指脾虚津少,肠液干燥以致大便坚硬难出的病证。胃肠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若大肠通降功能、脾主升清与胃主通降、肝气条达、肾阳温煦与肾阴濡润功能失常,就会导致便秘的形成。但就其基本病机来说,不外乎气结与津亏两方面。因此,习惯性便秘的形成并非简单的胃肠传导功能失常,主要是由于大肠津液减少和大肠传导功能降低所致。何爱玲[2]大肠传导功能与肺、肾、脾、胃关系密切。若肺胃燥热、灼伤津液,不能濡润大肠,则燥结不通而成便秘。肾司二阴、肾阴不足、津枯液少,不能滋润肠道,则“无水行舟”而成便秘;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温煦无权,寒凝肠胃,津液不化,而致排便困难;或产后,或劳倦内伤、脾胃虚弱,全身亏虚,津液缺乏,不能下润大肠,传送无力,均可造成便秘。另外,对于病史较长者,考虑瘀血阻滞亦是病机之一。何云贵[3]认为习惯性便秘主要病因病机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津液被耗,致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属于单纯性的功能紊乱而引起排便反射失常。杨金胜[4]认为老年习惯性便秘多因年老体衰、中气不足、血虚肠燥,致使大肠失于濡润,气机失常,传导通降失司,如枯水行舟,使虚者愈虚,秘者愈秘。可见本病以虚为本,气机升降失常为表现,属于中医“虚秘”范畴。梁学军[4]认为习惯性便秘,虽临床上以津液不足、肠道失润居多,但由于患者体质因素 (多属于阳热偏盛),病程冗长,糟粕内蓄,因而多有瘀热内生或气滞血瘀之变。巫全胜[5]认为老年习惯性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全身气血阴阳之盛衰密切相关。但与肺关系最密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肃降,津失舒布,或肺之燥热移于大肠,则大肠传导失职而便秘,证属本虚标实。聂桂宁[6]认为便秘其病位虽然在大肠,但与其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皆有密切关系,是阴阳、脏腑气机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侯岩[7]认为便秘属肠道病变,症状较简单,成因却很复杂。肠胃燥热、热盛津伤、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劳倦内伤、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等均可导致大肠功能失常,病变涉及脾、肺、肝、肾等多个脏腑。提出便秘的治疗,当审症求因,整体论治。 2 中药治疗进展 2.1 从虚论治胡志飞[8]从虚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0例,收到明显的效果,总有效率100%。辨证分3型:①气血两虚; 治宜益气养血、润肠通便。自拟爽通1号方:黄芪,生白术,党参,太子参,当归,首乌,枸杞子,白芍,枳实,枳壳1,沙参,玉竹。②肝肾阴虚: 治宜补益肝肾、滋阴通便。自拟爽通2号方:熟地,山药,枣皮,泽泻,茯苓,丹皮,枸杞子,女贞子,麦冬,生地,玄参,枳实,枳壳③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温阳通便。自拟爽通3号方: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肉桂,仙茅,石斛,麦冬,生地,玄参,麻仁,桃仁,枳实,枳壳,大黄。 2.2 从肺论治巫全胜等[5]认为本病与肺关系最密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肃降,津失舒布,或肺之燥热移于大肠,则大肠传导失职而便秘,证属本虚标实。因此,治疗以补肺温肺,降气润肠为主,兼顾它证。采用肃肺润肠汤加味治疗。处方:阿胶(炸化)、苦杏仁、积壳、白术各,紫苏子,沉香。加减:气虚者加炙黄蔑,党参;血虚者加当归,白芍;阴虚者加麦冬、构祀子;阳虚者加肉从蓉、牛膝;热灼津枯者加生地黄、玄参;气滞者加木香、陈皮各。共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6%, 2.3 从肾论冶 周俊亮等[9]从《内经》中有“肾司二便”之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之:“大便难,其本在肾。”《素问?上古真天论篇》说“五八肾气衰”,“七八肾藏衰”。认为便秘的病机主要在肾。因此治疗便秘当补肾滋阴、润肠通便,方用补肾润肠通便汤,(方药:肉苁蓉,火麻仁,生地,麦冬,当归,枳壳,大腹皮,川牛膝,甘草。), 2.4 从扶正固本论治;赵善辅等[10]认为老年习惯性便秘以虚证多见,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当以补益肺脾肾,益气养血,润畅通便,采用固本通便汤治疗。处方: 黄芪,太子参,生白术,杏仁,瓜蒌,黄精,熟地黄,麦冬,何首乌,肉苁蓉,芍药,陈皮,厚朴,甘草。并随症加减治疗30例,总有效率为 9 3.33%,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寻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高向学[11]也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肾三脏之功能密切相关, 以益气养阴、润肠通便,重在扶正固本,由此将本症分为3型;①气虚便秘;药用太子参,火麻仁,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陈皮。黄芪,白术; ②血虚便秘药用;太子参,火麻仁,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陈皮。当归,白芍;③阴虚便秘药用太子参,火麻仁,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陈皮,元参、生地各; ④冷秘药用太子参,火麻仁,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陈皮,肉苁蓉、制附子,,牛膝,升麻。治疗结果:共治疗80例,临床痊愈60例,显效16例,有效4例 ,总有效率100%。 2.5 从瘀论治梁学军等[12]习惯性便秘,虽临床上以津液不足、肠道失润居多,但由于患者体质因素 (多属于阳热偏盛),病程冗长,糟粕内蓄,因而多有瘀热内生或气滞血瘀之变。因此,治法既要增液润肠,又要注意理气、清热、化瘀,配伍恰当,才有良效。予桃红增液汤治疗;基本方:桃仁、红花、杏仁、玄参、生地、麦冬、当归、麻仁、枳实、厚朴,气血亏虚加首乌、肉苁蓉,肠中积热加大黄。张竞之等[13]认为本病是以脾胃气血虑弱为本,燥热、气滞血瘀为标的虚实夹杂之症。治疗上应辨病与辨证相结以滋阴润燥,行气化瘀,润肠通便为主,酌以健脾。治疗组以参术桃仁汤治疗。方药:太子参,生地黄,玄参,麦门冬,自术,积实,厚朴,肉从蓉,火麻仁,杏仁,桃

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摘要 慢性便秘是门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不仅损害患者的躯体健康,还会诱发精神心理异常、降低生命质量、增加个人和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便秘的疗法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变、通便药物、益生菌、生物反馈、精神心理综合治疗等,效果因人而异。然而,一些特殊便秘人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搭配需要个体化制定,以增加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便秘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随着社会生活和环境变化,便秘患病率与日俱增。我国各年龄段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16%~20%[1],并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患者多合并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生命质量降低。 按照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便秘的治疗包括[2]:①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多饮水、多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②药物治疗:通便药、促动力药、促分泌药、灌肠药和栓剂等;③精神心理治疗:针对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④生物反馈治疗;⑤手术治疗;⑥其他:包括益生菌、中医中药、神经刺激等。但是临床工作中,如何对特殊便秘人群合理用药?现针对6类特殊人群的便秘治疗进行综述。 一、老年人

1.病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肌间神经元总数、胆碱能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3],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同时,结肠各段Cajal间质细胞(起搏细胞)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4],结肠传输减慢,缺乏便意,诱发慢传输型便秘。部分老年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功能受损,伴有直肠推进力不足、内脏下垂、盆底下降等等肛门括约肌松弛障碍[5],诱发排便障碍型便秘。另外,纤维素及水分摄入不足、活动量下降、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钙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药、镇痛药等)均可导致便秘。 2.处理策略: 治疗诱发便秘的原发病,由药物引发的便秘予以调整用药或停药。生活习惯指导包括: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补足水分及膳食纤维、适度运动、增加腹部按摩等。 经调整生活方式仍无法改善的便秘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治疗,首选容积型泻药和渗透性泻药[2]。容积型泻药如小麦纤维素,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体积,服用时需要多喝水,安全性高。常用的渗透性泻药有聚乙二醇和乳果糖,药物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刺激肠蠕动,不良反应较少。对严重便秘的老年患者,可间断适量服用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6]。慢传输型老年便秘选用促动力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安全性,避免心血管不良反应[7];尽量选用高选择性五羟色胺4(5-HT4)受体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全文)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全文) 一、概述 (一)定义 便秘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慢性便秘的病程应≥6个月。 (二)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诱因和病因 1. 诱因: (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应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 病因: 便秘主要由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3大类病因所致,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1。 (二)发病机制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1.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次,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

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便秘患者出现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以及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情况时,应与器质性疾病鉴别。 2. 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检查: (2)直肠指检: (3)腹部平片: (4)结肠镜检查: (5)结肠传输试验: (6)排粪造影检查: (7)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便秘的中西医治疗护理进展

便秘的中西医治疗护理进展 发表时间:2013-02-21T15:45:07.4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林颖曌[导读]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腔内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所导致的粪便坚硬,排便次数减少及排便困难[1]。林颖曌(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安徽芜湖 241000)便秘是指粪便在肠腔内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所导致的粪便坚硬,排便次数减少及排便困难[1]。便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便秘常致患者身心不适,原有疾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对于便秘不仅要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还要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以便使患者早日康复。 1 便秘的病因及分型 西医根据病因把便秘分为功能性及器质性。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包括:(1)由于时间、地点、生活条件等改变及精神因素等造成排便习惯受到干扰或抑制;(2)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对肠道运动的刺激减少;(3)长期滥用泻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停止使用后引起便秘; (4)结肠运动功能减弱或障碍,如活动过少,年老体弱,肠痉挛等致排便困难,如肠易激综合征等;(5)腹肌及盆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减退,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6)结肠冗长;(7)应用吗啡、钙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药物、抗抑郁药、镇静剂以及含钙、铝的抗酸药等使肠肌松弛引起便秘。器质性便秘的病因包括:(1)直肠与肛门病变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疼痛造成惧怕排便;(2)结肠良性或恶性肿瘤、各种原因的肠粘连、肠梗阻、克隆氏病、先天性巨结肠等;(3)全身性疾病使肠肌松弛、排便无力;(4)其他:如血卟啉病及铅中毒引起肠肌痉挛亦可导致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其发病不外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情志失和、劳倦内伤、气血不足[1]。根据便秘产生的原因和病情特征,中医把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两种。虚秘又分为气虚、血虚和阳虚型。 2 便秘的治疗 2.1西医治疗 2.1.1容积性泻剂:如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通过吸水后增加大便容积及肠内渗透压,增强导泻的效果。 2.1.2润滑性泻剂:包括液体石蜡、甘油、食用油以及多库酯类药物,可以润滑肠道、软化大便,促进大便排出。 2.1.3渗透性泻剂:如聚乙二醇(PEG)、乳果糖、甘露醇、山梨醇等。通过大分子物质,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吸收大量水分使肠中容积增加,促进排便。 2.1.4促胃肠动力药:包括西沙必利、莫沙必利、替加色罗和伊托必利,其中西沙必利为非选择性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以促进Ach的释放,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替加色罗和伊托必利是目前最新的胃肠动力药,分别为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和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2.1.5微生态制剂:常用药物有培菲康、思连康、金双歧、贝飞达、整肠生等。通过产生大量的生理性细菌,改变便秘时的肠道菌群,并可产生有机酸促进肠壁蠕动,抑制腐生菌生长,减少体内腐生菌代谢产物吸收,防治肠麻痹,改善便秘症状。 2.1.6手术治疗:研究发现治疗慢性结肠传输型便秘的手术方式有以下4种[2]:结肠全切除、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端侧吻合术、结肠部分切除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耻骨直肠肌切开挂线术、闭孔内肌自体移植术、注射固定术、悬吊固定术、直肠膨出修补术、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出口梗阻修正术、肉毒素局部注射术等。 2.2中医治疗 2.2.1中药内治法 便秘属大肠传导失职,分实秘、虚秘。实秘主要症状是除便秘外,伴有面赤身热、心烦失眠、口疮、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代表方有:防风通圣散、承气汤等;虚秘主要症状是除便秘之外,伴有面色晄白、气短疲乏、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无力。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其他单药还有大黄、番泻叶等。 2.2.2中药外敷或灌肠疗法 研究发现采用生姜热敷脐部结合腹部按摩能明显提前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研究还发现用葱白捣烂敷于脐部,可有效缓解小儿便秘。文献报道将炒热小茴香敷于腹部,可显著增加胃肠蠕动。此外,研究还发现用大承气汤灌肠,能明显缓解肿瘤患者便秘情况。 2.2.3针灸治疗 田慧芳等采用电针加中频治疗仪治疗便秘30例,取中脘、足三里、天枢等穴。实秘者加建里、大横等穴;虚秘者加下脘、关元、气海等穴。治愈18例,好转12例。王宁等采用中药与耳针并用治疗便秘,中药温运脾胃,理气和中,降逆止呕之法,耳针疗法:取耳穴神门、交感、胃三穴为主穴,配穴选皮质下、肝等,总有效率85.7%。张锋利等采用电针双侧天枢穴和双侧足三里穴治疗肿瘤患者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所致便秘,总有效率达97%。 2.2.4推拿 张相安等采用中药配合推拿治疗便秘62例,推拿方法:横擦八髎、胸上部以透热为度,同时按揉足三里、支沟、大肠俞各5min,以酸胀为度,连续7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62例中,治愈4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5.16%。 2.3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行为-心理治疗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易忍受等优点。包括压力介导的生物反馈和肌电图介导的生物反馈,是利用声音和影像的反馈,刺激训练病人正确地控制盆底肌肉的舒缩,从而阻止便秘发生,生物反馈治疗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有一定疗效,而对其他类型的便秘疗效尚有争议,同时其作用机制和疗效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 便秘的护理 3.1心理护理 便秘患者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其情绪舒畅,避免外界刺激,并使居室保持清洁、空气流通、湿度适宜。护理时应在采取帮助排便措施的同时,分析产生便秘原因,树立信心,鼓励患者保持豁达健康的精神状态,安慰患者不必过于紧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养成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睡眠。 3.2起居指导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 宋惠鸣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宋惠鸣 发表时间:2019-06-27T15:10:21.013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2期作者:宋惠鸣[导读] 功能性便秘属于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饮食因素与心理因素导致的,患者的具体表现有日常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费力等等。但进行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发生。近年来,我国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成人的功能性便秘发生率为4%-6%,老年人(60岁以上)的功能性便秘发生率为22%,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沙湾区文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乐山 614000)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51-02功能性便秘属于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饮食因素与心理因素导致的,患者的具体表现有日常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费力等等。但进行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发生。近年来,我国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成人的功能性便秘发生率为4%-6%,老年人(60岁以上)的功能性便秘发生率为22%,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1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分析 1.1饮食因素:近年来,人们的经济水平提升,交通发达,饮食逐渐多元化,人们可以在超市、市场、商店中购买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日常纤维素摄入不足,导致粪便的形成两不断减少。再者,大部分人的日常饮水量不足,每日饮食小于1000毫升,长时间持续这种生活状态,便秘的发生率逐渐提高。 1.2精神心理因素: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人们长期受到社会压力、生活节奏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以影响患者的肠道功能,继而导致便秘。有研究学者指出,便秘患者的精神障碍越严重,便秘症状越严重。 1.3运动因素:现代人多进行脑力活动、脑力工作,长期坐在办公室,外出机会、运动机会大大减少。但长期坐卧,缺乏活动,会减慢肠道蠕动速度,进而影响肠道蠕动功能,导致大便排出延迟,继而造成便秘。 1.4遗传因素:流行病学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在一些存在家族便秘史的家庭中,一些婴儿在刚出生时便存在便现象。 1.5病后影响:产后、病后也是导致功能性便秘的一个主要原因,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发生疾病后,需卧床休息,长时间不活动则会导致功能性便秘。产妇分娩后需要卧床休养一段时间,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 2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治疗 2.1改变生活方式: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现临床提倡综合治疗,鼓励患者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摆脱患者对于药物的过分依赖。比如指导患者日常摄入25-35g纤维素,饮水1.5L只2L,加强日常体育锻炼,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在晨起后、进餐后2h排便,排便过程中避免一切外界干扰(阅读、玩手机、接电话等)。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一部分患者可以恢复正常排便,若患者的便秘依然不缓解,则需要联合药物治疗。 2.2药物治疗: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常用以下几种药物:泻药、促进肠动力药物、微生态制剂等。(1)泻药也分为容积性、刺激性、润滑类与渗透类四种。容积性泻药指硫酸镁与硫酸钠等药物,其中含有大量阴阳离子,可提升肠内的渗透压,增加大肠中的水分,促进患者排便。大部分患者在口服药物后1-6h便能排除液体粪便。(2)促进肠动力药物,该类药物鞥够刺激患者的肠肌间神经元,同时可以刺激患者胃肠器官内壁的神经末梢,促使胃肠道平滑肌加快蠕动,促使患者排便。在功能性便秘中常用的促进肠动力药物有男莫沙必利与西沙必利等。(3)微生物制剂有金双歧杆菌、普乐拜尔、乳菌生、聚克等药物,口服微生物制剂能够补充患者体内丢失的生理性细菌,能够纠正因为便秘导致的菌群失调。微生物制剂在胃肠道内可以产生有机酸,从而抑制腐败酸,促进肠胃蠕动,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但临床认为微生物制剂更适合用于治疗幼儿,能够改善、调节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而且能够帮助幼儿创造更适合生长发育的肠道环境,缓解并改善患儿的便秘情况。 3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导致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外感寒热之邪、内伤情志饮食、气血阴阳不足等。中医认为功能性便秘的主要病位在大肠,但与患者的脾、肺、肾等脏器也有密切关系,主张辩证治疗,但也强调“药食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功能便秘的方案较多,笔者简述了以下几种。 3.1辩证治疗:中医将便秘分为实秘、热秘、虚秘、风秘等。有研究学者将功能性便秘分为四种,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胃热燥结者给予清胃泄热通便汤治疗;阴血不足者给予滋阴养血润肠糖治疗;气滞湿阻者给予四逆散加减治疗;肝脾不和者给予逍遥撒加减治疗。学者乔艳贞将功能性便秘分为四类,实秘之气秘以润肠通便、理气疏肝为主,给予六磨汤加减治疗;实热便秘以润肠通便、清热导泻为主,给予麻子仁丸加减治疗;气血亏损导致的便秘则以滋阴通便、益气健脾为主,给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虚热兼顾的便秘则以清热化湿、养阴益气为主,给予生脉饮加减治疗。 3.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中的特色治疗,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确切。有研究学者就收治的27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展开了研究,27例患者应用针灸治疗14天后,治疗有效率高达96.3%。该学者认为针灸可以刺激患者的骶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能够增强患者的肠道蠕动功能与分泌功能。而且针灸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能够加快患者的胃排空以及肠道蠕动,能够促进粪便尽快排出,缓解患者的病理性痉挛。 3.3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是非药物治疗便秘的主流治疗方案,通过许梿患者的肛门收缩功能,从而建立反射,达到正常排便的效果。生物反馈主要应用在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治疗中,临床疗效确切。对于存在盆底肌肉运动协调障碍患者,疗效更为突出。有研究学者针对该院收治的5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在80%以上。 3.4食疗与其他治疗结合:食疗可与推拿按摩、针灸、中医辩证、穴位贴敷中医疗法等联合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均有一定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大便性状、大便次数与便秘严重程度,联合其他疗法后,疗效更为明显的同时,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更符合患者的需求。 4 结束语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西医治疗方案较多,临床应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有效治疗功能性便秘。

慢性便秘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慢性便秘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4T10:13:02.76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作者:丁晶茹 [导读] 慢性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1]。 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31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便秘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慢性便秘患者30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的辩证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治愈24例,好转5例,未愈1例,有效率96.67%,一年后随访,治愈22例,好转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3.33%。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便秘对效果显著,西医治标,中医治疗本,标本兼治,提高便秘的治愈率及远期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便秘;临床疗效 慢性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1]。本病既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又可独立出现,也是体力劳动减少或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合并症。便秘中医古今名称很多,有“大便难”、“后不利”、“脾约”“阳结”、“阴结”、“肠结”、“风秘”、“热秘”、“风燥”、“热燥”、“虚秘”等,现统称“便秘”。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30例慢性便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慢性便秘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45±3.5岁。病程2~20年,平均13±年。排便间隔小于4 天8例,5~6 天16例,大于7天 6例。依赖泻药22例,偶尔使用泻药5例。 1.2 方法 西医治疗灌肠、栓剂及掏便等方式协助排便。药物治疗包括天然的小麦麸皮、欧车前,纤维素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都不被吸收,但能吸附水分,增加粪便容量,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而排便。对慢传输型便秘,必要时可加用肠道促动力剂。应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或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解除嵌塞,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开塞露和甘油栓有软化粪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如内痔合并便秘,可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剂[2]。 老年性便秘,认为多由肾气不足、气血两虚津液枯少,致脾失健运,大肠干涩,传导无力所致。故治疗以滋肾生津,益气养血,润滑肠道之法,仿“增水行舟”之意。常用“滋肾润肠通幽汤”,药用:熟地黄15g,肉苁蓉15g,当归12g,炒郁李仁12g,炒火麻仁12g,黑芝麻15g,炒胡桃仁(去脂皮)9g,玉竹9g,知母9g,枳壳6g,砂仁9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药5~6剂时,一般患者大便可润滑通畅,仍按原方服10剂后,再按原方数量,制成9g蜜丸,根据大便干润情况,每日服用2~3丸,用温开水送服,以巩固疗效。如服上药5~6剂,大便仍干结不通,努挣难下,可于方中加酒大黄4.5~6g,或玄明粉3~6g(烊化),以增通下之力。如患者赢弱,或年高气虚,排便无力,可加用黄芪18~24g,生首乌12~18g,当归用量加到15g,以益气润肠;枳壳宽中下气,若病久体虚,气虚甚者,可不用或少用;如寐少烦躁,酌加枣仁18~24g,炒栀子仁12~18g,焦山栀9g,淡豆豉12g,既可安神除烦,又可润肠通便;如血燥气滞而秘者,可于方中酌加行气活血生津之品,如木香、陈皮、桃仁等,亦要将熟地黄改为生地黄。 以宣肺理气法治疗便秘均是已多方治疗无效的单纯习惯性便秘患者。基本方:苏子、杏仁、白蒺藜、蔓京子、白前、紫菀各10g,瓜蒌仁、柏子仁各15g[3]。伴胸脘痞闷加郁金12g,薤白10g;夜寐不安加龙齿15g,远志10g;肥胖者加鸡距子10g,神曲12g;伴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杭菊花各6g;伴阳虚者加肉苁蓉、锁阳各10g;伴阴虚、血虚者加当归、石斛各12g;病程较长者加桃仁、蜣螂虫各10g;均以中药煎剂内服,日1剂,早晚分服。 健脾补肾法治疗方拟健脾补肾之法:太子参15g,茯苓30g,白术10g,女贞子15g,桑椹子15g,肉苁蓉30g,枳实10g,焦山楂30g。病程长者加郁李仁;产后加生黄芪、当归、黑芝麻;肺系病加杏仁、桃仁;心脏病合用生脉饮;苔腻加薏苡仁、竹茹,去太子参。结果:全部病例服1剂后通畅排便。病程短者3~10剂痊愈;病程长者需间断服药1~2月巩固疗效;肺心病患者采取隔天1剂长期服用;老年便秘改善后,宜早晨用蜂蜜水保持大便通畅。 1.3 疗效标准治愈:天日排便一次,便质转软,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好转:天天排便一次,便质较软,排便欠畅。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经治疗治愈24例,好转5例,未愈1例,有效率96.67%,一年后随访,治愈22例,好转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3.33%。 3 讨论 慢性便秘患者需接受综合治疗,恢复排便生理。重视一般治疗,加强对排便生理和肠道管理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同时应增加活动。治疗时应注意清除远端直结肠内过多的积粪;需积极调整心态,这些对获得有效治疗均极为重要。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及养生调摄,故能采取综合措施,药膳同用。中医学认为,便秘与饮食因素、情志失调和气血津液及脾肾肝肺关系密切,通过辨证施治,运用“同病异治”的原则,可把便秘的所有临床症状都予以治疗。如对气滞便秘予行气通便,对阴虚便秘予润肠通便,对肾虚便秘予补肾温阳通便。这些治疗都是针对病因,在解除便秘的同时,使紊乱的肠功能得到调整[4]。中医药在治疗便秘方面,具有标本同治的特点,但存在煎剂入药效果好但携带服用不方便的缺点,故如何进一步优化中药剂型及疗效,减轻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慢性便秘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由于便秘的反复或持续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会诱发或加重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引起肠梗阻,危及生命安全。虽然近年来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与排便动力缺乏、结肠痉挛、直肠排便反射迟钝或丧失、自主排便反射减弱、直肠前突等有关,但西医学对治疗本病尚无重大进展。仍以服泻药治疗为主,治标而不治本。即使是最新的促胃肠动力药及生物反馈等治疗,其对便秘的疗效也不尽如人意。中医药治疗便秘不但在通便方面有优势,在解除便秘

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审批稿

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要点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便秘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对我国2007年的《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女性、低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NTC)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 慢性便秘的诊断:慢性便秘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可借鉴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所述的症状和病程。 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⑴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堵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 ⑵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2019中国慢性便秘最新专家共识意见解读

2019中国慢性便秘最新专家共识意见解读 引言 既往我国颁布了关于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但尚未制定相关共识意见。随着罗马Ⅳ标准的发布,加上近年来药物治疗慢性便秘有了较大进展,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慢性便秘诊治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下面对专家意见进行解读,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便秘的定义是什么? 1便秘 便秘是一种(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 2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3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有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慢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下降,造成明细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慢性便秘的病因分类? 慢性便秘的病因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和药物性。 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主要由于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C)等。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主要包括代谢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结肠原发疾病(如结肠癌)等。 药物性便秘主要由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钙拮抗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解痉药、抗惊厥药等诱发。 在便秘治疗中首先要解决器质性疾病或药物相关因素的原因,因此仔细询问病史,以及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和药物性因素相关的便秘十分

中医药治疗老年虚性便秘研究进展

逝堑史亘堡笙盒苤查兰Q塑笙笙!!鲞箜!至塑兰蜮!塑曼堡鱼婴丛f1211竺堕垒!兰兰Q塑2 17李智军,魏连波,贺车,等.黄芪多糖治疗大鼠系膜细 胞增生性肾炎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4):206国08 18倪兆慧,张庆怡,钱家麒,等.黄芪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cD44mRNA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2(1):13-16 19龚学忠,贾秀琴,李雪梅,等.加味参芪地黄汤对大鼠系 膜细胞分泌IL广l、IM的影响.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l,1l(2):78-80 20龚学忠,贾秀琴,张磊,等.保肾冲剂血清对人系膜细 胞增殖及分泌IL6的影响.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 12(2):77.79 21陈明,郭选贤,杨相助,等.加味猪苓汤对肾小球系膜 细胞中白细胞介素击产生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1999, 14(4):261-262 22金世建,李政木,谢桂权,等.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 膜增殖性肾炎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21(2):140—142 23程晓霞,朱晓玲,涂小刚,等.复方积雪草合剂对IgAl诱785 导的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IL6与,I.GF—B1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12):692毋95 24胡顺金,曹恩泽,张敏,等.康肾止血颗粒剂对IgA肾 病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 (6):574-575 25黄文政,陈志强.肾康宁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及实验研 究.中医药通报,2002,1(3):28—29 26朱辟疆,解冰,江利萍,等.肾炎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 肾炎白介素_6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 (11):633-635 27孙万森,王竹,王娟,等.祛风通络方对大鼠系膜细 胞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B1和白细胞介素6mRNA表达 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9).915—920 28王竹,孙万森,王娟,等.祛风通络方抑制NF-KB活 化对脂多糖诱导的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1.GF? B1mRNA和IL-6mRNA表达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28(10):1825—1827 收稿日期:2009舶彩 中医药治疗老年虚性便秘研究进展 吴娜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欧春浙江省中医院 关键词老年虚性便秘中医药疗法综述 便秘是指排便间隔延长,或虽不延长而排便困难者。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临床疗效既与正确的辨证施治,又与随证药物的活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性便秘多由真阴亏损,温煦无权,阴邪凝结,或阴亏血燥,大肠液枯,无力行舟导致,多属虚证。但临床常有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不可妄补妄伐。变生他证。 1病因病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人年过四十阴气自半,阴虚之渐,越老越衰,精之日耗,而津液更亏,进而生气不足,成燥结内生,进而出现老年气血津液均亏。气虚者不能运血,则肠道失润;推动无力,则传送之能乏力;血虚者生气不足,更致气虚;血虚津枯而失濡养之功;精血同源,血亏日久必致精亏,真阴亏使肠道更失濡养;精亏者阳气生成不足,阳不化阴,阴寒内生,凝滞肠道,使气血津液无一流通,日久成秘。 2辨证分型 目前,老年虚性便秘辨证分型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分型及论治。通常分为①气虚型,症见大便不干硬,排出困难,虚坐努挣,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苔白脉弱。②血虚型,症见便干,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唇甲色淡,苔白脉细。③阴虚型,症见便如羊屎,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④阳虚型,症见大便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淡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3治疗‘ 3.1气虚型便秘应遵循虚则补之、六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注重调理肺、脾、肾三脏,复大肠传导之职。邱仕君等…用枳术汤加减(黄芪609,五爪龙、白术各509,党参、秦艽各109,柴胡、升麻、火麻仁、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