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潘岳和李商隐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个性气质,探析二者在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上异同点,并由此进一步地挖掘其中深层次的联系。为此选取李商隐典型的悼亡诗诗作《房中曲》来说明潘岳的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潘岳;悼亡诗;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诗学领域中,“悼亡诗”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若是寻找它的源头,《诗经》则是首开悼亡诗的先河。《诗经·邶风·绿衣》写一男子目睹故妻的遗物因而触物生情,其后,许多文人墨客都借助文学的形式来表现伉俪之情和刻骨之痛。然而,也有言悼亡诗题材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三首之说。《晋书》本传赞潘岳曰:“藻饰艳丽,善为哀诔文之父”。其情发于其妻杨氏之死,并以此寄托哀思。诗写得情深意长,哀婉动人,被认为是悼亡之传统。

潘岳有他个人的创作理念,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诗作不可避免地有着他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而他的叙悲悼亡作品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此类文学的创作。自此而后,经朝历代,不乏名篇。如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贺铸的《半死桐》、陆游的《沈园》二首,清朝纳兰容若的一系列悼亡词等等。然而至今为止,实际上悼亡诗作占的创作比重为数不小的李商隐却被大多数学者所忽视。根据据黄世中先生的说法是“商隐伉俪情深、细检全集,直接、间接发为悼亡之诗在30 首以上”。[1]因此,在研究李商隐的悼亡作品在如何借潘岳先师之鉴的这个领域,仍然有待探究。下面,文章将通过对潘李二人的比较得出结论。

1. 创作缘由:人生坎坷,抒伤逝情怀

这是潘岳和李商隐共同的创作缘起。二人一生前行的道路都不甚平坦,个人遭遇多艰。但具体说来,这其中又有些许差异。潘岳身处乱世,动荡的社会给他留下的,只是死亡和失去。而苦难还不止这些。他年少得志却遭到嫉妒,因而“栖迟十年”;人到中年,功名未就,未免有壮志未酬之悲;就在最艰难的时刻,身边的亲人挚友,一一亡故……祸不单行,谁堪忍受?潘岳不得不直面痛苦的人生,从思念亲朋故友到缅怀悲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这其中,他的悼亡作品从最初的个人感情上升到了一个博爱的高度。相比之下,李商隐处在晚唐时期,虽说没有战乱,但是也多动乱,那是一个王朝没落的时代,随之而来的,也是一批官僚阶层的没落——李商隐即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官僚家庭。李商隐的遭遇,首先要提他婚姻爱情的不如意,有情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再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痛苦的根源——被卷入“牛李”政治斗争之中。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使得心灵善感、气质沉郁的李商隐不得不用文字浇胸中之愠火,抒心灵之苦痛。刘学锴先生在《李商隐诗选》前言中说:“(李商隐) 特别是悼亡诗,往往在沉痛的悼伤之情中织入浓重的身世之感和对于现实环境的凄冷感受,成为悼亡诗中一个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茵帷张故房,朔望临尔祭。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潘安悼亡诗赏析 这一首《悼亡诗》作于何时?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晋惠帝永康九年(299)所作。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采的部分。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悼亡诗:李忱《吊白居易》原文翻译及赏析

悼亡诗:李忱《吊白居易》原文翻译及赏析 吊白居易 唐代: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注释 ① 吊:哀悼。 ② “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赏析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 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使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 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其悲可见,其哀可闻。唐宣宗是说,对 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你怎么就突 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读到这里,读者似乎能够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热泪,仰望长天,低声呼唤,令人感动。 诗的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没有办 法挽留住白乐天了,他永远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

腕长叹罢了。这里使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 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接下来的颈联,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 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 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 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 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 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 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 又表现了对他诗歌的赞赏,同时突出了白诗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分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潘岳和李商隐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个性气质,探析二者在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上异同点,并由此进一步地挖掘其中深层次的联系。为此选取李商隐典型的悼亡诗诗作《房中曲》来说明潘岳的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潘岳;悼亡诗;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诗学领域中,“悼亡诗”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若是寻找它的源头,《诗经》则是首开悼亡诗的先河。《诗经·邶风·绿衣》写一男子目睹故妻的遗物因而触物生情,其后,许多文人墨客都借助文学的形式来表现伉俪之情和刻骨之痛。然而,也有言悼亡诗题材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三首之说。《晋书》本传赞潘岳曰:“藻饰艳丽,善为哀诔文之父”。其情发于其妻杨氏之死,并以此寄托哀思。诗写得情深意长,哀婉动人,被认为是悼亡之传统。 潘岳有他个人的创作理念,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诗作不可避免地有着他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而他的叙悲悼亡作品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此类文学的创作。自此而后,经朝历代,不乏名篇。如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贺铸的《半死桐》、陆游的《沈园》二首,清朝纳兰容若的一系列悼亡词等等。然而至今为止,实际上悼亡诗作占的创作比重为数不小的李商隐却被大多数学者所忽视。根据据黄世中先生的说法是“商隐伉俪情深、细检全集,直接、间接发为悼亡之诗在30 首以上”。[1]因此,在研究李商隐的悼亡作品在如何借潘岳先师之鉴的这个领域,仍然有待探究。下面,文章将通过对潘李二人的比较得出结论。 1. 创作缘由:人生坎坷,抒伤逝情怀 这是潘岳和李商隐共同的创作缘起。二人一生前行的道路都不甚平坦,个人遭遇多艰。但具体说来,这其中又有些许差异。潘岳身处乱世,动荡的社会给他留下的,只是死亡和失去。而苦难还不止这些。他年少得志却遭到嫉妒,因而“栖迟十年”;人到中年,功名未就,未免有壮志未酬之悲;就在最艰难的时刻,身边的亲人挚友,一一亡故……祸不单行,谁堪忍受?潘岳不得不直面痛苦的人生,从思念亲朋故友到缅怀悲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这其中,他的悼亡作品从最初的个人感情上升到了一个博爱的高度。相比之下,李商隐处在晚唐时期,虽说没有战乱,但是也多动乱,那是一个王朝没落的时代,随之而来的,也是一批官僚阶层的没落——李商隐即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官僚家庭。李商隐的遭遇,首先要提他婚姻爱情的不如意,有情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再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痛苦的根源——被卷入“牛李”政治斗争之中。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使得心灵善感、气质沉郁的李商隐不得不用文字浇胸中之愠火,抒心灵之苦痛。刘学锴先生在《李商隐诗选》前言中说:“(李商隐) 特别是悼亡诗,往往在沉痛的悼伤之情中织入浓重的身世之感和对于现实环境的凄冷感受,成为悼亡诗中一个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生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

《遣悲怀三首》赏析

《遣悲怀三首》赏析 《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作品。这组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描绘,成为元稹悼亡诗中最为世人所传诵的三首。遣悲怀(三首) 唐元稹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⑥,潘岳悼亡犹费词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⑧。 【赏析】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

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三大悼亡词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孟子。尽心》篇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而元稹说他和妻子感情有如沧海的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论比的,可见他对妻子韦丛的至爱之情。七年恩爱,给他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留恋,韦丛的相知、韦丛的音容笑语犹在眼前,点点滴滴在眼底眉梢挥之不去,这种伤痛也只有真的痛失至爱才能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的。他写了许多首怀念妻韦丛的诗,其中《遣悲怀三首》更可以看出他们夫妻的恩爱: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尽怯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二、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咬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难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那样相知相爱的夫妻却不能白首终生,也许天妒其两情相悦吧!看来这人间真的是不如意十之八九,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是很有道理的。 鹧鸪天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栊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当初画楼芳酒,红泪清歌。挑灯为君补衣,不尽温柔每现。 如今添衣只见故人所补之裘,梧桐半死,鸳鸯失伴,顿觉愁情满怀。

江城子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在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生死殊途,两相隔绝,真是渺茫如天地,就是不思量,也是愁泪滴千行。可见此情深似海,此意可比天。古今悼亡词里这算不算很感人至深的呢? 木兰花慢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桥东记得当时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

送别悼亡诗鉴赏及背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送别悼亡诗鉴赏及背诵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和悼亡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和悼亡诗。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和悼亡诗流传。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和悼亡诗,不难发现,它们虽非一种题材和内容(一写生离的惆怅,一写死别的哀伤),却都有一条情的血脉贯穿其中。尽管“言志抒情”原是中国古代诗歌数千年间积淀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色,而非独为送别诗和悼亡诗所专擅,然而这两类诗在抒情方面较其他类属作品却来得更为挚厚、强烈。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借景言情,是送别诗和悼亡诗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不同的是,送别诗表现的是恨别之情,而古人送别又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所谓“登山临水送将归”是也。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春江渺茫,境界廓大而苍凉,包孕着作者无边的离情别绪。后两句在联想中开发意境,在沉挚的“天涯一望”中深化感情,顿使全诗情景浑成一体。它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莫不如此。这些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与此相对,悼亡诗表现的是伤逝之情,而闺阁庭院则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因而这个小天地中的种种物象,诸如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等,便最能触发和寓托作者悼念亡妻的感情,所谓“抚存感往”、“睹物伤神”是也。这些物象作为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进入作品,便又构成一种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的美感形态。诸如“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元稹《三遣悲怀》之一),“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梅尧臣《悲书》),率皆类此。这些悼亡诗,多从细处、近处和静处进行描写,不仅给人以“斯人既已”的孤独感和“触物伤摧”的郁塞感,而且使人在时间颓然不流的错觉中产生一种难以自拔的窘促感,从中体味到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和悼亡诗创作特色上的又一个共同点,然二者还有不同。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悼亡诗则多在作者身临之

悼亡诗: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悼亡诗: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读:本文悼亡诗: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代: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译文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的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夜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听他们的续弦之议。让我们来生再结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无法长相厮守。而今,我的泪水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注释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亦作曲牌名。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葬花天气: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夜台:指坟墓。钗钿约: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暗指爱人间的盟誓。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这首词即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五月三十日,为卢氏亡故三周年之时。 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

悼亡诗: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原文翻译及赏析

悼亡诗: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原文翻译及 赏析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译文 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仅仅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注释 凭仗:倚着拐杖。 丹青:指亡妇的画像。 省(xǐng)识:记忆起、忆起。 盈盈:此语含有双关意,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 忒(tè):方言,太、特。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在爱妻亡故后,悲痛欲绝,便写了很多悼念亡妻的词。《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首词,它大约写于卢氏 去世不久。 赏析 词的上阕,抒写了丹青重识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伤,更不 用说是面对展露容颜笑貌的画像了。放“沮咽却无声”,起句感情凝重。因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从前悔薄情”,语痛情切,读后如见作者对着画像呼唤亡 灵表示悔痛的情景。从前未必薄情,不过言“悔薄情”者,严厉责己,正表现出爱之深、爱之切。“凭仗丹青重省识,一片伤心画不成”, 道出了突然见到亡妻画像时的复杂心情与怆绝感情。生时虽然同床共席,但死别使他们分离,今天凭借画像重新见到了那清俊的面庞,盈 盈的双目,怎能不使他悲伤欲绝呢?“画不成”这个句,用元好问 《十日作》成句,意谓因伤心一片故难以握笔填词,上阕就在这样浓 重的伤情中结束。 词的下阙写回忆诀别的哀痛。“别语忒分明”一句,虽未具体写 别语的内容,但它包含着妻子临终时没说完的肺腑言、衷肠语。如今 它是那样清楚地回响在耳边。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声音, 孰料它竟成永别的遗言!言犹在耳,痛定恩痛,令人不胜其哀。“午夜”三句,以“梦”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鹣鹣梦早醒”,喻 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却中道分离。这里用“避讳”手法, 不忍言死,既以减轻自己的悲伤,也表现出他对妻子的挚爱。自妻子 死后,他时刻处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听着风吹檐前铁马,更鼓 声声,痛悼、思念之情,便齐涌心头,常常泣不成声。“卿自早醒侬 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之句,化用唐明皇闻铃总念杨贵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发了这种恨好景不常、好梦易醒,无限思念、无比哀痛的感情。

悼亡诗:苏轼《临江仙·送王缄》原文翻译及赏析

悼亡诗:苏轼《临江仙·送王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送王缄 宋代: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 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 处是吾乡。 译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 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 涯孤凉客。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度伤愁。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 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 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赏析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 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 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 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 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 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 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 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 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 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 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 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 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 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 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 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 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 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 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遣悲怀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遣悲怀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三首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文学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

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

(综合性学习教案)高考复习《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高考复习《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人 教版高三) 综合性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深情缱绻悼亡诗 1.悼亡诗溯源 提起悼亡”就不能不说《诗经》中的《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此诗为我国悼亡诗之祖,主要写妻子死后,丈夫看到她亲手缝制 的衣裳时伤感的心情。 自此之后,将悼亡诗推向高峰的是西晋文学家潘岳, 他的《悼亡 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且由于其影响深远,从此 悼亡”两字不再 是悼念死者的泛称,而成了悼念亡妻的特指。 潘岳的《悼亡诗》是为其妻杨氏而作,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 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 美少年,便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 长大成婚后,夫妇共同生活 了二十多年。杨氏于公元二九八年即晋惠帝元康八年的冬天去世, 当 时不到五十岁。《悼亡诗》一共三首,分别作于杨氏去世的下一年的 春天、秋天和冬天。传诵最广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共二十六句,写送葬回来的感受, 写出了诗人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读来真切动人。前八句,先用四句交 代妻子去世已经三个月,如今已下葬入土(按照古代葬礼,死后 月而葬”,接着四句写自己的痛苦不被人理解,在此情况下还不如 去朝廷供职。后一部分所写,时间上相衔接,空间由室外转向室内, 以下八句,语淡情浓,是全诗最精彩的笔墨。诗人步步走近,先见到 了庐舍,继而走进了家门,"望庐"、"入室",无不见物思人想到与妻 子共同经历的生活,这种物在人亡的景象,不难想像使荏苒冬春谢, 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 私情谁克让, 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 ,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 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 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 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 周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 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 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巢来, 晨留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 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 庄缶犹可击。 沉哀入骨,苦不胜辞,

悼亡诗:白居易《李白墓》原文翻译及赏析

悼亡诗:白居易《李白墓》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译文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以前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注释 李白墓:唐代大诗人李白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迁葬青山。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镇犹存墓址。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 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 田:指墓地。 可怜:可叹,可悲。荒垄:荒芜的坟墓。穷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惊天动地:形容发生的事情极不寻常,令人震惊。这是对李白诗文的高度评价,认为能够感动天地。

但是:但凡是,仅仅。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沦落:落魄,穷困失意。君:指李白。 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白 居易二十八岁,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龙山,元和十二 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的遗愿把李白墓迁至青山。白居易所见,当是范传正未迁葬时的旧墓,“坟高三尺,日益摧圮”。 赏析 李白诗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沦落,死后萧条,墓 地简陋。斯人而有斯遇,诗人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中写李白 墓地的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 潦倒,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 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 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以前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 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个矛盾,直 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即使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最后两 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 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此诗的形式采用七律变体,六句包孕丰富,感慨深沉。全诗用李 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 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悼亡诗三首》意思-赏析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悼亡诗三首》 意思|赏析 注释 ⑴荏苒(rěn r n忍染):逐渐。谢:去。流易:消逝、变换。冬春寒暑节序变易,说明时间已过去一年。古代礼制,妻子死了,丈夫服丧一年。这首应作于其妻死后一周年。 ⑵之子:那个人,指妻子。穷泉:深泉,指地下。重壤:层层土壤。永:长。幽隔:被幽冥之道阻隔。这两句是说妻子死了,埋在地下,永久和生人隔绝了。 ⑶私怀:私心,指悼念亡妻的心情。克:能。从:随。谁克从:即克从谁,能跟谁说? ⑷淹留:久留,指滞留在家不赴任。亦何益:又有什么好处。 ⑸僶俛(mǐn mi n闽免):勉力。朝命:朝廷的命令。回心:转念。初役:原任官职。这两句是说勉力恭从朝廷的命令,扭转心意返回原来任所。 ⑹庐:房屋。其人:那个人,指亡妻。 ⑺室:里屋。历:经过。所历:指亡妻过去的生活。 ⑻帏屏:帐帏和屏风。髣髴:相似的形影。无髣髴:帏屏之间连亡妻的仿佛形影也见不到。 ⑼翰墨:笔墨。这句是说只有生前的墨迹尚存。

⑽这句是说衣服上至今还散发着余香。 ⑾这句是说生平玩用之物还挂在壁上。 ⑿怅怳(huǎng):恍忽。如或存:好象还活着。 ⒀回惶:惶恐。伸(ch ng充):忧。惕:惧。这一句五个字,表现他怀念亡妻的四种情绪。 ⒁翰林:鸟栖之林,与下句游川相对。比目:鱼名,成双即行,单只不行。析,一本作拆,分开。这四句是说妻子死后自己的处境就象双栖鸟成了单只,比目鱼被分离开一样。 ⒂缘:循。隟:即隙字,门窗的缝。霤(li 溜):屋上流下来的水。承檐滴:顺着屋檐流。这两句是说春风循着门缝吹来,屋檐上的水早晨就开始往下滴沥。 ⒃寝息:睡觉休息。这句是说睡眠也不能忘怀。 ⒄盈积:众多的样子。这句是说忧伤越积越多。 ⒅庶几:但愿。表示希望。衰:减。庄:指庄周。缶:瓦盆,古时一种打击乐器。《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何必悲伤!这两句是说但愿自己的哀伤有所减退,能象庄周那样达观才好。 作者:佚名 潘岳《悼亡》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有三首。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杨氏卒于公元298年(晋惠帝元康八年)。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亡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

悼亡词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生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 ——诗经·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诗经》、苏轼、元稹、潘岳、沈约及国外作者悼亡诗,详细译文、赏析、对比阅读。

《悼亡诗研究课题》 作者:吴亭慧 巫悦 郭欣璐 (惠州一中) 悼亡诗导语: “我们都是红尘中人,一定承受着尘世之苦”法国味道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这样的花,大概是岁月在任何人脸上都会留下年轮,相濡以沫。感情无论在什么东西上都留下痕迹,穿越空间。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怀着怎样的心情?昨日夫妻举案齐眉,现在生离死别,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所以革命勇士林觉民《与妻书》有这样的感慨“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继承着《绿衣》而来,苏轼,元稹,潘岳,沈约等一起陷入悲痛之中,如果亡者能听到这样的诗句,相信一定会幸福的泪流满面。诗人写下诗,也是痛苦的暂时释放。

1、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面子黄色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住我不忧伤?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愁肠百转新千结,何时才能忘掉这忧伤?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牵手来缝制。我思念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细葛布啊细葛布。夏天的衣裳在秋天穿上,自然觉得冷。我思念我的亡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一个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的男人。看到故人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抑制住的情感,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女人面对失去丈夫感性的居多,孟姜女失去丈夫,她的眼泪能够摧毁长城,白娘子与许仙分离,可以发下誓言让雷锋塔倒西湖水干。也有这样一位女子哭悼亡夫: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 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 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 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 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