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峨眉山月歌

原文: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1.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 平羌(QING ):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 发:出发。

4.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 下:顺流而下。

6. 渝州:今重庆一带。

7..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N )为峨眉山附近。

9.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 夜:今夜

11. 影:月光

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

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

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一-羌江一溪一州一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幵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 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

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 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峨眉山月歌等四首诗的赏析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__;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_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 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6.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7.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寻常几度又逢 8.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

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李白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李白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解析】C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三、赏析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歌全文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说明:整理的全册古诗词原诗及翻译,打印发给学生理解背诵用。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赏析 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 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 原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四、《天净沙、秋思》 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翻译: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诗意-李白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诗意-李白《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江水, 伴随我顺流而下。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

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 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赏析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

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原诗、翻译、主题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期中课外古诗词: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 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原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主题思想】 通过用美景反衬年迈风烛的凄凉,抒发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感概,以及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作者】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峨眉山月歌 原文: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1.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 平羌(QING ):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 发:出发。 4.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 下:顺流而下。 6. 渝州:今重庆一带。 7..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N )为峨眉山附近。 9.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 夜:今夜 11. 影:月光 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 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 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一-羌江一溪一州一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幵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 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 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原诗、翻译、背景、主题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赏析 资料内容:【原文】【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

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主题思想】 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被贬谪的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主题思想】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峨眉山月歌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峨眉山月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离别赴任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背诵古诗,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难点: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多法品读、图画展现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回忆旧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大家都很熟悉诗仙李白,谁来介绍一下?谁愿意把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给同学们背背?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第二板块:激发兴趣,解题引学。 1.出示几幅美丽的峨眉山图片,指名介绍所了解的峨眉山。 (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2.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3.配乐朗读,学生边看边听,整体感知美,教学生划准节奏223,指名练读出韵律和节奏。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古诗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我是号,希望我说的《古诗两首》能带领学生领会秋色、秋景有形的意象,品尝秋意、秋思无形的滋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策略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2.重难点分析: 入诗境方能悟诗情,所以我将本课重点定为1. 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2.背诵古诗。 由于悟诗情要抓住一些重点字句谈感受,使学生领略诗歌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所以我将难点定为理解“秋”、“半轮”和“影”、“入”、“流”以及“君”,感悟诗境,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第二、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他们已学会从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预习课文,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同时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能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把握古诗的大体意思,但毕竟是浅近的。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式地读,想象画面,叙说古诗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鼓励学生动笔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写成批注和布置多样作业以提高学生品读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随文安插练笔。 第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我拟定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②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①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②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并能写出本课题《峨眉山月歌》一诗融入的诗人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情怀;③师生合力吟诵《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领悟写景抒情。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离别赴任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四、说教学策略 最先说说教学准备: ①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诗中的五个地名。 ②温习已学的李白的诗歌。 下面我说说教法学法分析:

七年级古诗20首(带翻译)

龟虽寿 朝代:两汉作者: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我非常高兴,能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朝代:宋代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在旧亭台上饮了一杯酒,边写下一曲新词,想起去年也在这里,也是这样的天气,我坐着,看那夕阳西下,突然感叹有多少这样的时间已一去不返,只是此间的人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无奈地看着那花在风中飘荡、落在地上,燕子归来的样子也是似曾相识,时间飞逝,物是人非,我站在花园里飘着落花香味的小路上,惟有一个人独自徘徊,不胜感慨. 过故人庄 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庄户人家做客.碧绿的树林掩映着村庄,远处青山的轮廓依稀可见. 打开面对打谷场和菜园的窗子,一边举杯畅饮一边畅谈今年庄稼的收成.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那一天,我一 定还要再来饮酒赏菊.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朝代:唐代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 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 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 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使飞鸟也 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 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 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泊秦淮 朝代:唐代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迷蒙的烟雾、银色的月光笼罩着寒 江、小舟白沙,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 岸,正临近酒家在的地方。歌女不知 道亡国的遗恨,依然在对岸吟唱《后 庭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 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 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 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大家争着划 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 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 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 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 茂,红花凋零.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朝代:宋代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 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 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 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 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 送河水埃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朝代:宋代作者: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 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 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 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朝代:宋代作者: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 喜一常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 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 马上将你阻拦

《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5《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二、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原文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注释 《峨眉山月歌》: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

峨眉山月歌: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五、诗意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着诗人远行。 诗人乘船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六、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

峨眉山月歌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